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09卷a面

(手抄稿 第十四册 p141)

所以我们不能帮助人家,因为这个“我”没空掉。现在你啊,如果没有修这个方便的话,“我”一空掉,推动我们的力量就没有了,“好了、好了!”那就完了!现在你还没有修的之前,先要帮助别人,所以你心里面所有的想法都是在帮助别人,帮助别人然后进一步去修。结果到那个时候发现哪,前面你没有修的之前帮助别人的时候:哎呀,我这个东西给了别人哪,我就没得─苦,我受了苦我就痛苦!到那时候发现原来空的,所以你自己身上的苦的感受空掉了,就是帮助别人那个心,因为这个别人还在生死轮回当中啊!对不对?所以那个时候,你越证胜义是自然而然那个行持力量是越来越大,那个跟声闻二乘是恰恰相反的理由就在这里,了解没有?那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你们必定要知道的!

所以说发大菩提心的因是有多种,但是最最结实、最最坚固的,就是这个大慈悲,所 (p142) 以初重要,中重要,记得吗?初重要推动你,中重要呢?然后你去救人去了,欸,到后来的时候啊,它等到你自己证得了空性以后,欸,自己空掉了不怕苦,而要缘的众生就在这里。因为你以前修的心,缘的对象是这些苦众生,所以心缘的对象既然炽然在苦海当中,那你这个大慈悲心啊,越来越炽然、越来越炽然!前面的烧不旺是为什么?因为你去救人的时候还有一个苦,现在那个苦拿掉了,换句话说那个烧,不能烧旺它那个障碍拿掉了。像那个烧柴火一样,刚开始烧的时候那个柴火里面都是水,现在那个烧烧水烧干掉了。哇,那个火是越来越旺!嗯,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几句话的关键哪,非常重要哦!了解吗?

所以现在我们不必说,哎呀,急着忙啊!就把我们已经知道的这些概念,能够心里面能够经常思惟观察的话,这个大乘的根性是无有不坚固,无有不生长。又生长、又坚固的话,然后呢,你自然而然要照这条路去走;照这条路去走的话,你不要忧愁!你不要求佛,佛啊要来接引你,非接引你不可!为什么?很简单,佛的目的干什么?就要接引你们嘛!可是你自己退缩啊,这你没办法。所以佛一再说:“我无量劫来,目的无非为这个啊!偏偏你们自己心里面就这么缩得想:哎呀,我不行,我不行!”就这样。哎呀,小根小草固然不可以,中根中草、大根大草都不行,大草大根都不行啊!要什么?大树!那我们现在就是这个大树,你是大树的话,那佛高兴得不得了,他的目的本来就是要滋长你 (p143) 嘛!哪有不救你的道理嘛,这个道理很清楚、很明白啊!

所以前面这个告诉我们,说我们皈依的时候外支已成,缺乏的内支,现在我们了解了:噢,所说的内支原来在这里喔!喏,前后是不是互相呼应的?你越学到后来前面的道理越懂,越懂啊然后你那修的时候越起劲;然后呢你前面因为修了,有了认识了,障碍净除了,所以自然而然力量是越来越增加。就是这样啊!现在看,

p. 255 (8)

The bodhisattvas with this skill-in-means know, through the purity of their perfection of wisdom, the elimination of a truly existent observed object, 

【此诸善巧方便菩萨般若波罗蜜多遍清净故,亦能了知息灭所缘。】

嗯,对了!

and yet they do not eliminate the observation of roots of virtue. They do not give rise to the observation of the afflictions and yet set their attention on the observed objects of the perfections. They discern an observation of emptiness, yet still observe and consider all living beings with great compassion. 

【于诸善根不灭所缘,于诸烦恼不生所缘,安立波罗蜜多所缘,亦善观察空性所缘,于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亦观所缘。”】

现在分得很清楚了!所以关于上面这一些殊胜的、巧妙的、善的方法,那个修菩萨,善巧了解的那些人,对于这个道理“遍清净故”,有了智慧、有了正确的认识,普遍地清净故。那个时候啊,他能够了解什么?“息灭所缘”,嗯,哪一些东西他应该息灭的。清净为什么清净啊?息灭了烦恼,跟它不相应的他息灭的,但是呢“于诸善根”你是“不灭 (p144) 所缘”喔!欸,策发他善根那个,他结果不灭喔!所以啊,因为他息灭烦恼所缘,所以在生死当中不为生死所缠;因为他对他善根不灭所缘,所以他尽管息灭了烦恼,却不会沈空滞寂。因为他由于善根所缘的对象─救一切众生,这个愿力非常炽然,就这个道理嘛!

是啊,所以他下面说,“于诸烦恼不生所缘”哪,他晓得这个不对的,把它息掉!“安立波罗蜜多所缘”,对于这个我们要修的这些东西啊,他就能够善巧地安立。也能够善巧地观察空性,还有呢,对一切有情大悲,也善巧地观、缘。所以那个时候他心里面哪,始终所观、所缘的善法,结果呢对善法是越来越炽然、越来越猛。所以菩萨的智慧火能烧一切,的的确确地,就靠什么?就靠这个呀,就靠这个!

所以,以我们现在来说,我们虽然没有很深入地了解许多─空性等等,也谈不到。但是拿我们现在的,同样地,你以正知见不是叫你闭上眼睛不看呀!那是什么?喏,你善巧地了解了以后,看你该看的一面。喔,平常这个境界引发你贪的,你晓得,哎呀,这个是原来是大怨家;引发你瞋的,你了解是大怨家,但是这个怨家不在外面这个,而是在你里面的瞋心。嗯!原来这个才是啊!所以他外面来,引发我的瞋心是成就我的忍辱,我要真正息灭的是内心这个境相。同样地,去掉贪的是,不是外面那个状态,而是内心的这个境相,这个我们分得非常清楚。所以下面说,

You must distinguish between explanations of how there is no observed object and explanations of how there is an observed object. 

(p145) 【此中别说无缘有缘,当善分别,】

前面说得很清楚,哪一个是不要去缘它的,哪一个是应该缘的,那两个分别得很清楚,我们应该善巧分别。

Accordingly, while you must loosen the bonds of the afflictions and the conceptions of signs of true existence, you must be firmly bound by the rope of ethical training, and, while you need to eradicate both kinds of misdeeds [deeds that are wrong by nature and deeds that are wrong by prohibition], you must not eradicate virtuous activities. 

【如是烦恼及执相缚当须缓放,学处之索则当紧束,当坏二罪,不当灭坏诸善所作。】

所以这个烦恼跟执着这一种缚着,这一种东西的话,我们要慢慢地放掉它、放掉它。它这个不是一口气,欸,不是的!你了解这个道理,就在事相上面慢慢地练习,否则你懂得了道理没有用。所以真正地懂得了道理以后,这个境界啊,同样地不但对你不损害,反而有帮助你。反过来,你如果没有这个境界来帮助,你懂得了道理也是空话。如果说睡觉,睡在那里就能解决烦恼的话,哇,那天下的人都是佛了!而修行不应该是轮到我们,就是那种猪啊,吃饱了睡在那里,一天到晚睡,啊,它那个烦恼一点都没有啊!哪有这样的事情,当然没有啊!

所以你懂得了道理,境界上现起的时候,欸,好、好、好!以前碰见这个情况,你就瞋心现起来了,现在一来,他引发我─不是他欸,而是我内心当中不如理的这种分别啊!现在呢这个时候你只要把它拿掉,关于这个,前面都讲过了。所以你在这地方认得了(p146) 以后,那么你要想净化这个靠什么呀?靠正确的认识,所以呢“学处之索则当束紧”啊!反过来,你该学的,欸,努力!因为你要灭烦恼,唯有的什么?靠你学嘛!现在我们觉得很难哪,觉得啊,该放的不放,不该放的放掉了─觉得难啊,唉呀,那不要去学了!这个恰恰相反。学处之索就放掉了,放掉了结果呢?为什么?为烦恼所缚。他为什么不能学?就是在烦恼当中嘛!前面一再讲这个道理,这是我们要了解。

你能够这样如理去做的话,“当坏二罪”,这是你应该对治的,你也能够破坏。哪一个呢?这有两种,说性罪呀、遮罪呀,通常我们说。学了这个戒以后,戒告诉我们不要作的,这个叫遮罪;本性是罪的,这一种。“不当坏灭诸善所作”啊!应该好的事情,千万不可以啊!所以前面是告诉我们,好像不要分别,你安住在这里什么都不要作了。它不是的!它这地方分得很清楚,绝对要这样,广学六度当中。说:

Being bound by ethical training and being bound by conceiving signs of true existence are not the same, and loosening the safeguarding of vows and loosening the chain of the conception of self are not the same either. 

【学处系缚与执相缚二事非一,护律缓放与我执缚缓放,二亦不同,】

喏,这个地方辨别得清楚吧?我们哪,“学处”跟这个“执相”,换句话说执着跟这个,这个两样东西的绑不一样喔,不一样喔!这个两件事情不是一样喔!现在我们像在海当中啊,把我们人家拉起来一样,人家拉个救命圈套在我们身上,要牢牢地绑住身上,(p147) 然后呢靠这个救命圈爬上来。是!拉得你也许很紧、很痛,你这个东西千万不要放掉它,这个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个学处要绑得越紧越好。然后呢,烦恼的话,渐渐地要把它拿掉它。这两件事情喔,要分得很清楚!在我们心理上面的,眼前不了解的心理行相,一样地,说:哎呀!忙不过来、透不过气来。可是你要知道,你透不过气来,忙不过来是忙什么?忙修学佛法,咬紧牙关不要放;忙世俗烦恼的事情啊,再好的事情赶快丢!这两个东西,说所以“律”,反过来呢,要把这个放掉的东西也是一样:“护律”,我们要认真保护律,这个不要缓;对我执,“我”的这个东西,烦恼执着要慢慢地放。

刚才我们说到,持戒或者护律缓放,就是说,对这个持律的放松,以及我执的放松啊,这两个不同的,这要辨别得清楚啊!我们不要混为一谈,这两者当中一定要辨别得清楚。不要该放的没有放,不该放的放,所以这两者当中的话,差别要弄清楚!现在紧跟着告诉我们,

You achieve omniscience from a number of causes, each of which is insufficient by itself. 

【一切种智由多因成,仅一一因非为完足。】

真正要成无上佛道─一切种智,要有很多原因。这个单单一部分,不具足的一因哪,绝对不够的!

So know that the following sort of person is a teacher of nonvirtue who blocks the door to the two collections: someone who says, "Hundreds of birds are driven out with a single stone from a slingshot," and who attains a fortunate life of leisure and should then take advantage of it in many ways, but rather does not train in anything other than one specific aspect of the path. 

(p148) 【获妙暇身,本当从其种种门中而取坚实。】

现在我们得到了这个美妙的暇满人身,我们真正重要的,主要在哪里啊?从各方面去取坚实啊!这是一开头我们要知道的。现在我们很难得地得到了这个暇满的人身,忙这个不相干的事情是太可惜啊、太可惜啊!

所以刚才我一开始的时候,就特别说明。大家常常说:“哎呀,现在末法啦,不行啦!”记住哦,末法啦我们居然还能得到暇满的人身啊!反过来说,得到了暇满的人身,末法当中这个暇满的人身比什么时候都可贵啊!就像你考学校考了个最末一名一样啊,居然你最后一名被你考上了,那时候你只有一件事情要做,别的事情是千万不可以再忙啊!如果说你得到了暇满的人身,尤其是出了家了,还忙不相应的事情的话,那太对不起自己呀!然后要是救人的话,不从这个地方救起的话,那都是开玩笑,你唯一的得到了可以救人的工具,然后还去忙世俗的事情的话,那叫救人吗?这一点我们务必要知道啊!所以不管是自利、利他呀,这地方要了解,得到了这个是什么是坚,什么是实的,这分得很清楚,分得很清楚、分得很清楚!

所以古德们固然是如此,现在的人,我们看看现在的人─虚云老和尚,第一个例 (p149) 子;印光大师也是一个例子。不管是哪一个,虚云老和尚,他自己父亲是做官吧!然后呢,两房只有这么一个宝贝的儿子,欸,他就不管了,跑出去。实际上,真的是这个自利、利他呀!印光大师虽然没有说他这样,他有一个哥哥,对不起,他抓回来,他又把他逃走掉了,对不对?那弘一大师中年出家,这样的才华,然后家里人不管怎么去找他,对不起,他一出了家,家里的人哪,在任何情况下就是不理!这第一个跳了出去,你当他死掉了,就是这样。我们就要下这个决心,要下这个决心不是什么乱来啊,你先要了解,怎么样才是真正地对你自己有利,怎么样才是真正地帮人家忙。

这个佛经里面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看得远大,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看远大地方看了以后,眼前这里小事情挡不住你。要不然的话,我们总归为眼前的那个小小的利益,只看见眼前的,大的害处就不看见了。所以世间东西都是什么?糖衣毒药,吃进去是甜的呀,但是呢把你毒死了。这个事情我们一定要知道,得到了暇满人身应该忙些什么。那么现在当然从下士、中士告诉我们,我们真正的目标是忙什么?一切智智,圆满佛因。所以要学种种方便善巧,而不是随便学一样东西可以的。不是说叫我们样样做,我们只有两个手,只有两个眼睛,做是确实眼前该做的,是了解应该了解,这个始终分别得也很分别得很清楚哦!

(p150) 【若说一石惊飞百鸟,修道一分不修余者,当知是遮二资粮门不善恶友。】

有的人就说啊:“你做了一样,样样有了。就等于说一个石头一丢,一百只鸟统统惊飞掉了;现在你同样地修这个道啊,这个修了一分其他的不要修啦!”这也是一个大错误,这两个譬喻不相应的。如果说你这种概念去看的话,那个是一个什么?是“不善恶友”。我们现在真正要修的是福智两种资粮,这个要广学多闻,居然说你只要这个是什么都不要的话,那个是恶友。所以恶友、善友前面已经一再地说明了,一再说明了,真正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这个。

说到这里这个一个证明,证明完了以后啊,我们不妨现在引佛经上面的一些公案。佛经上面譬如说,舍身为鸽前面、舍身喂虎,大家都晓得这个公案的。所以佛出世了以后在《金光明》上面有这么一段公案:有一天,佛带了一些人到一个地方去,然后呢停下来,然后呢叫这个舍利弗尊者大家安住。然后呢他指那个地,那个地就裂开放光,然后加持这个地就裂开涌出一个宝塔。涌出那个宝塔,佛就绕着这个宝塔,对它礼敬。在当年这个围绕、绕塔那是最恭敬的礼,佛成了佛了,居然对那个塔这么恭敬地围绕,大家非常惊讶,说:“佛陀啊,你老人家怎么礼这个?”他说:“这个里边有大因缘。”最后叫舍利弗尊者说:“你把那个塔开开来看,里边有舍利。”一看!所谓舍利就是遗骨啦,遗下来的骨 (p151) 头,那个地方雪白的骨头。那么这个舍利弗就说:“这个应有什么大因缘。”“一点都没有错。哪!就是这个菩萨当年精勤修学,然后呢他现在证了果,证了果嘛就是我。”当年修学的因缘,就是舍身喂虎的那段因缘。

假定说,佛陀说他不要修波罗蜜多,只要在定当中这样想想的话,他那个在因地当中,应该做错了。就算做错了,他证了果以后,他一定指出给人家说:“欸,那我因地当中做错了,你们不要做这种傻事啊!”他不会这样说,一再地赞叹:“我之所以能够成就,为什么?就因为这样。当年哪,”说有哪一些人一同发心的,“可是我因为这样地精进勇猛广行六度,所以我超越那些人多少劫早证果。”说得很清楚啊!他那个超越多少劫早证果,不是坐在那里不动啊!而是说广行六度,这么舍身,难行能行啊!所以我们的的确确要多看经教,那个时候才能够真正地会通。要不然很容易误解的,说:“啊,那个分别都没有用啦!你只要那个到那时候大彻大悟了,然后在空当中啊,那就好了,就完啰!”错了!在哪一个阶段非修这个不可,那是千真万确的,没有这个是不成就,但是单单靠这个也不成功。

所以《大智度论》上面,引那个经上面有这么一段。那个《贤愚因缘经》上面也有啊!那就是说一个大愚人,不是《贤愚因缘经》,《杂譬喻经》,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反 (p152) 正经、论上面都引这段公案。说有一个乡下的人啊,跑到城里面,有一次啊去吃,哎呀,这个味道非常好吃。欸?奇怪,同样东西为什么它这么好吃,我这么不好吃?城里人这么告诉他:“我这里面没有什么特别,盐!”“喔,原来这个盐这么好吃啊,什么是盐哪?”那个城里的人,就拿给他盐看一看。他想:哎呀,这个盐这么好吃啊!别的不要了,抓了一把盐就吃,一吃啊,哈!又苦又咸;现在我们就这个样的。你把那个盐加那个菜里的话,哇!那好得很。这说明什么了,就是智慧所摄的方便,妙极了!但是你现在说,啊!那个方便─那个菜就不要了,单吃盐,那就完了!所以前面啊,为什么我这么详细地跟大家说,这两者当中的关系一定要弄清楚。继续下去现在:

p. 256 (2)

Als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inayana or Mahayana comes down to whether its practitioners train in the limitless collections at the time of putting the teachings into practice, because the "modest vehicle" and Hinayana are synonymous, 

【◎ 又大小乘,亦是修时学不学习无边资粮,曰少分乘及曰小乘,二是异名。】

大乘、小乘的差别,发心固然是,发了心以后修的时候也是一样:大乘是集无边资粮,小乘不是,所以叫“少分”,学一点点。这个两个名字是不同,内涵是一个。

and the meaning of "modest" is "partial." You must achieve even lesser, current results—food, drink, and the like—through many causes and conditions, so it is quite wrong to hold that something partial is sufficient to achieve a person's highest purpose, buddhahood, for it is the nature of dependent-arising that results are made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causes. 

【少分义者是一分故,现在劣果饮食等事,尚须众多因缘成办,而于士夫第一胜利,欲修成佛,反计一分而为完足,极不应理,果随因行,是诸缘起法性尔故。】

说你眼前啊一点小小的事情,还要很多因缘才能够成功。大家都晓得烧饭,那简单极 (p153) 了好像是,还要忙这么多。做任何事情,造房子,我们衣食住行没有一个例外的。现在居然成就最无上的这个大果,反而以为是一点就够了,那是绝不合理的呀!要晓得这个果一定跟因相应的,这个是缘起法性如此。所以现在千万注意啊!说:“喔唷,我现在就这个算啰,就这个满足啰!”绝对不可以!注意!一再地辨别,修行的时候,你一定要一门深入,把握住了,现在从这个地方步步上进,这每一个时候一定是跨一步。绝对不是说,我一跨,跨个一百步,又要做那个、又要做这个,这个是绝对不可以。但是你心里边啊,千万注意,我的目标又一定要是究竟的。所以这两点同样地,前面说哪两者要辨别得清楚;现在我们同样地,这两者也要辨别得清楚哦!你辨别得不清楚的,一下含糊的话,那这自己就完全走错了。

With this in mind the Buddha said in the Lotus of Compassion that something partial comes from what is partial, and something total comes from what is total. This is explained at length in the Sittra on the Coming Forth of the Tathagatas: None of the tathagatas arose from a single cause. 

【《悲华》于此密意说云:“少分成少分,一切成一切。”《如来出现经》云:“若诸如来出现于世,非一因缘,】

不是一个简单的,

Why? O conquerors' children! Tathagatas are established from ten times one hundred thousand immeasurable establishing causes. 

【何以故,最胜子,诸如来者要以十亿无量正因,乃能成办。】

佛要这样多,十亿无量的正因哦,这个因还不能错哦!

What are the ten? 

(p154) 【何等为十,】

哪个十亿啊?

They are these: the genuine cause of not being satisfied with the immeasurable collections of merit and sublime wisdom.... 

【谓以无量福智资粮圆满正因。”】

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这两样东西要正确,还要圆满。

【乃至广说。】

经上面说得非常详细。

This is also explained at length in the Teaching of Vimalakirti: O friends! The bodies of tathagatas are produced from hundreds of meritorious deeds, from all virtues, from immeasurable virtuous paths... 

【《无垢称经》亦云:“诸友伴,如来身者从百福生,从一切善法生,从无量善道生。”】

喏,所有的经都说:啊!诸位友伴,各位菩萨,各位朋友啊,要晓得这个如来的身─报身啊,是“百福”。这个百福不是一百样喔,泛指一切,所有的福没有一样不圆满的。所以说“一切善法”、“从无量善道”,要想得到那个善果一定要修无量的善道。

【如是广说。】

(p155) 这是经,下面是菩萨。

And the protector Nagarjuna also says in his 《Precious Garland》: When the causes of even a buddha's embodiment of form have no measure, as with the world, How then could there be a measure of the causes of the embodiment of truth? 

【龙猛菩萨亦云:“若佛色身因,如世间无量,尔时法身因,如何而可量。”】

佛的色身是有量的无量,尚且要无量无边的世间法;法身是无量的无量,怎么可以拿我们眼前的一点点来衡量,那是无量无边的。所以果既然是这样,因怎么可以少。

This training in method and wisdom comprising the six perfections is, as explained earlier, common to both the mantra and perfection vehicles. 

【如是方便智慧,以六波罗蜜多总摄修学者,如前所说是诸密咒与波罗蜜多二所共同。】

现在我们了解了:噢!修学佛法这样地无量无边,一一收摄起来,最后归纳成两样东西─一个是方便,一个是智慧。那么这个方便、智慧呢,来大纲提起来就是所谓六波罗蜜,所以叫六度万行,这个内容就把我们所要学的,统统包含在里头了。而这是什么?这个是不管显教、密教两者都要共同学的,这个概念很清楚,很重要!

For in many of the tantric classics we find repeated mention of the complete path of the perfections—the six perfections, the thirty-seven branches of enlightenment, the sixteen emptinesses, etc.—in the context of explanations that the entire celestial mansion and the array of resident deities are the inner qualities of mind. 

【诸大咒典释诸宫殿及中诸尊,尽其所有,一切皆是内心德时,数数说为六波罗蜜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圆满波罗蜜多道故。】

那么显教当然没话说,绝对是这样,密教当中这个“大咒典”,就是密教的经典当中,他密教的修法有什么呢?修曼陀罗─曼达拉,这个地方就是“宫殿”,换句话说这 (p156) 个佛的净土,那个里边有如何的美法。“中诸尊”,以及里边的种种的本尊,然后呢眷属等等,佛菩萨、护法等等。而那些东西都是什么?“内心德时”,就是你啊,所以佛法叫内明嘛,就是的的确确你如理地生起来。所以这个“内心德时”,就是我们刚才说,外面的境界啊,你没有办法转变过来的,只是说当着外面的境界的时候,你内心如何第一步不要被它所动,进一步才能够是去转化它。

所以实际上那些东西啊,也可以说,都是心─唯心所现。所以《华严经》上面说嘛,这个所有的,“三世一切”,我们每天晚上放焰口的时候,第一个,这个偈子就是这样,第一个偈子就是这样。都是啊,无不是我们那个“心如工画师”啊,就是都是这样,无不是我们从内心上面修学而安立的。那么修学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波罗蜜多。然后呢下面又广分作三十七菩提分啦、十六空啦,把这些圆满那个大乘道,那个大乘道。那个“波罗蜜多”就是度彼岸,从生死的苦海度到这个,那边去了。这是原则,下面还有个:

Therefore, know that all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literature's explanations about what is to be adopted and what is to be discarded are comprehensively shared with the mantra vehicle, except in the case of the tantric teachings for certain exceptional persons in which they must take the experience of sensory objects as the path, and so forth. 

【故除少数补特伽罗差别,以诸欲尘为正道等与波罗蜜多所说,略有取舍,当知诸余唯是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