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二十七卷A面

(手抄稿 第四册 p81)

我们刚才随便说的一些事情,乃至于譬如说讲饮食,刚才那个譬喻当中,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想一想。它问题不是说这件事情难改,而是自己的邪执分别去不掉,如果是这个概念你去不掉的话,你怎么做总觉得还委曲了,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用。所以佛经上面处处地方告诉我们,你持戒持不好,破了这个戒还可以,还可以救。这两样东西,第一、第二,我这个国语讲不清楚,第一是戒,就是我们持的戒,就是行相,万一你做不好的话,还可以救。不要说菩萨能救,我们自己还可以能够救。第二见解的“见”破了,换句话说,你没有正知见,你执着你的邪知见的话,就算你行相做得很好,一定堕落,没有用。主要的就是这个,所以这个地方的邪执分别,就是那个错误,整个的佛法,这个我们要认识得非常清楚的就是这一点。那么这个里边有一种完全错误的,有一种错误一部分、偏执的,我们现在看看:

p. 52 (9)

There are persons who have not begun to recognize that the classic scriptures and their commentaries constitute personal instructions, and who, therefore, might have the following qualm. 

(p82)【心未趣向圣言及释诸大教典,现教授者,作如是言,】

说有一些人,有一些人,那一些人啊,他并不能够认识一个事实,什么事实呀?说,佛说的经,那就是“圣言”;还有呢?“释诸大教典”,解释,这个经我们容或不懂,所以要经过菩萨造的论,凡是这一种经也好、论也好,这个叫作“教典”。这个教典都是告诉我们修行内涵必要的诀窍的,这个叫作“教授”。换句话说,我们真正地要修行的方法,都在这个经论当中。那么有一类人他并不了解,“心未趣向”,他怎么说?

Qualm: When you meditate on the path, you should do only stabilizing meditation rather than repeatedly analyzing your object of meditation, 

【正修道时,不应于境数数观察,唯应止修,】

他说正式修道的时候,你不要去观察,不要去思惟,怎么办呢?止修。换句话说心不要去动,定在那个地方,我们常常说你不要去分别,好像这样。为什么原因要这样呢?他说:

for repeated analysis with discerning wisdom is only for times of study and reflection. 

【若以观慧数观择者,是闻思时故。】

他怎么讲呀?他说你所以不要数数观察,所以要教你心不动的原因是什么呢?说你观察那是闻、思的时候,你现在正修的时候不要去观察的。这种人做这种见解,说这样的说法。实际上这个人,他对于这个真正的教典的内容没有正确的认识。这第一段话。

Moreover, repeated analysis will prevent you from future attainment of buddhahood because conceptual thought apprehends signs of true existence. 

(p83)【又诸分别,是有相执,于正等觉,为障碍故。】

他进一步又说:“你现在这是观察,这是分别,这个分别是一个执着。欸,我现在修学佛法的,这个佛陀正等觉,正等觉是不分别的哦!现在你要修的话,你分别的话,不是一个障碍吗?所以不要了。”说这样的说法的这种人哪,错了!所以下面大师说:

Reply: This is the nonsensical chatter of someone who is utterly ignorant of the crucial points of practice, 

【此乃未达修行扼要,极大乱说。】

上面这个说法他是没有正确了解修行的纲要、宗要,是一个错误,而且是一个大错误!而且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是千真万确,现在我们好好地看下去,关于这个邪执的部分,我会很仔细地解释。第一个他指出他的错误,指出他的错误来了,要成立他的对的,引那个经论。

for Maitreya's 《Ornament for the Mahāyāna Sūtras》 states: Proper attention is based upon prior study. Sublime wisdom, which takes reality as its object, arises from your cultivation of proper attention. Here Maitreya teaches that you should use the wisdom that comes from reflection to attend properly to the meaning of what you have studied. 

【《庄严经论》云:“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

那么下面解释,说这个经论上面怎么讲呀?

From this there will arise the wisdom that comes from meditation and perceives reality. 

【此说从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闻诸义,修所成慧,真义现观,乃得起故。】

解释前面那个文,说这个修行是修些什么?他说从前面“思所成慧”,这个思什么的(p84)内容呢?就是“如理作意”叫思。思些什么呢?作意些什么呢?如这个法相应正确的这个方法叫如理作意。那么这个哪来的呢?“所闻诸义”,听来的。平常我们自己所想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不相应的,一定要善知识正确告诉你这个道理,你把那个道理正确地把握得住,认识了,然后呢起心动念去观察。他说这个,这个样!为什么?譬喻说,我们刚才讲前面对治这个饮食,平常我们总觉得这个人嘛,为什么呀?人生活在世间嘛,就是这么一点事情,男女、饮食、享受啊,就这样。现在佛告诉我们不是的呀,这是痛苦的根本,这样呀!那我们了解了,那么我们去思惟观察—对呀,合理呀!那个时候你透过这样地认真的思惟,种种的方法,这个叫作如理作意,作意所听见的道理。

那个时候思惟了以后,你心里面产生决定了,啊,一点都没有错,千真万确!就像我刚才告诉你们那个事情,说你前面要放掉它真放不掉,然后你照这个办法全面去做,然后呢,你居然把你一向难放的这张嘴巴放掉了。那时候你内心当中感觉高兴、欢喜,你就会对于佛菩萨所告诉你道理,内心当中确定不疑。那个时候,你这个心安住在这个上头,可以进一步去做了。当然现在这个地方的修的慧不是这么简单的,这个东西都是世俗的前行。真正的这个地方修的什么呢?就譬如说我们要特别重要的去观那个空性。所以这个教下告诉我们观这个空性怎么观呢?八不……。(编者按:录音带交接处)(p85)“谛听,善思!”好好地听,好好地想。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懂得了很多佛法,对自己也没有帮助,对人家也没有帮助,种了一点善根,而损害自他,损害佛法;懂得了这么多的佛法,拿照妖镜专门看,专门看别人不对,专门看别人不对,你很高的标准。

所以记住!听见了,尽量地要想办法自己去体会。所以到目前为止,我要说明的,讲到那个道前基础时候前面第一段之前,我不会太大地要求大家。因为理论虽然简单地了解,这个理论怎么用在身心上面净化,它一下还没有清楚。等到开始学净化了,那我们真正要修行,那个时候慢慢地大家自己也应该了解说,正式开始修行了,那个时候要求也比较会认真一点。现在请大家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五十二页继续说:

【《庄严经论》云:“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

那么前面说明这个道理,下面就照这个经论来证明成立这个道理。是说真正的修行是怎么修呢?它一定的次第,是数数地、不断地思惟、称量、观察,这个正确的了解的那部分。那么正确的了解,这个正知见从哪来呢?这就是“思所成慧”,对思所成慧经过你的思惟,正确了解了以后,如理去作意,照着它相应的去观察这个东西,就这样。那么这个东西又哪来的呢?这个东西是听闻得来的。所以我们顺着次序来就这样说:先听闻,了解(p86)了事情的真相,说听闻这是人家讲的,你能够了解人家讲的内涵,那个时候—它两个不同的吧—第一个是闻,第二个是闻慧,他要讲的内涵,你了解了,他用手指指给你看的月亮,你看见了月亮,不是把他的手指把住,这个里面有绝大的差别。

但是你虽然看见了,因为你自己一向还在无明现行当中,回过头去,这个无明又来了,所以你又淹没了,所以你要不断地深入地思惟观察。那个思惟观察的话,你有的时候觉得好像是对的,有的时候又怀疑了,所以要不断地思惟,思惟到最后你确定,确定不疑了,这个就是“思所成慧”;修的时候那就是用这个。

我可以作一个譬喻,我们在学校里念书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面讲一个道理,算一个公式,刚开始的时候,你不晓得他说些什么,听了半天,哦,懂了,懂了。那就是他讲的道理,你了解他所讲的,这个叫“闻”他所应该指给你看的东西,佛法当中叫作“慧”。那么你了解了以后,你回去做题目的时候—欸,刚才怎么上课的时候你懂得,怎么叫你做题目的时候你又不懂了?哪!这个就是问题来了,所以你思,不断地思,继续拿着这个题目继续去做、做、做。有的时候,好像做得做会,有的时候做不会,做的时候,有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有的时候不解决。你不断地弄,弄到后来,啊!解决了。你晓得这个大概怎么样了,所以你应用这个公式,会用了—这个思所成慧。你会用了这个公式,这个(p87)公式你可以做事情去了,这样,这个叫修。这个次第是必然的,等到你这样地去修这个东西,“真义现观,乃得现起”,到那个时候你真实的义境,那个时候就现起来了。

那么谈到这个地方,尤其是我们中国有一个概念,这个禅跟那个教好像是两条路,他是说是“教外别传”,尤其是学禅的人,往往觉得这个文字好像没有用,乃至于说这个文字是知见稠林,你越多是越障碍你,塞你的悟门,你不要去知见的。他这个话有没有道理?是有道理的,问题不是在文字的错误,而是你走闻思修走上去的时候,你没有走对。所以我们前面一再提,本来它的文字的目的,告诉你的内容是慧,慧去净除你的烦恼,结果你听懂了文字不但不解决烦恼,是增长烦恼,那不是、不是增长你的知见稠林吗?眼前我们处处都是,小的哪怕一个小规矩,大家吵得要命。你的不对,我的对!每一个人都拿自己“我”这个模式去强逼别人来接受他。听见了不对了,欸!觉得他的法器敲得不对,要这样敲的。它法器本来是规范我们,净除我们烦恼的,在这个地方错了。所以为什么祖师悲心说:你这样错啦!闻思本来真正的意思很重要的,这个概念大家清楚了,非常重要!

所以我在这里一直强调,刚开始我不太要求你们,因为理路我没有说清楚,而你们也应该认真听的,听这个。假如你听到后来是越听是自己越执着,对不起!那你完全走上错路。你自己都不能净化,还能帮助别人吗?你要求别人的结果有什么用呢?所以《解深密(p88)经》上就有这么一段公案,他有几个菩萨大家在那儿争执,他说他的对,你说你的对,吵了个半天。唉!错了,都错了!他现在讨论这个理论,我们根本理论都谈不到,这个要清楚。所以不是说这教理的错,是我们学的人学错了,我们学错了,等到我们教别人当然也错呀,这是它的原因。

实际上它的的确确那个次第很清楚,所以你了解了这个内涵来看的话,教下跟宗下完全一样的,完全一样的。所以这个概念,我们到本论学到后头,我轻轻地一点,大家都会了解。因为在前面对这个基本的很多概念并不了解,所以我解释的时候,大家不一定能够很快地接受。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只要了解,这个“修”,一定要经过这个闻,得到了这个正确的闻相应慧,然后呢拿这个去思。你能够认识了这个,得到了这个所告诉我们的正确的东西,然后照这个正确的东西去思惟、称量、观察、修习,这个时候,“真义”,这个真义我们所说的根本智,无分别智,就是这样的。那个时候有了这个,然后再去修的话叫无分别后得智,这个必然次第。下面继续:

p. 53

Therefore, first study with someone what you intend to practice, and come to know it secondhand. 

【◎ 故所应修者,须先从他闻,由他力故而发定解,】

(p89)这是第一个,所以真正要修,第一个一定要先从别人的地方去听闻。那么这个时候,完全是靠别人,“他力,发定解”,就是他要说的内涵你确定地了解了。这个很重要,所以我在黑板上特别写“谛听,善思!”你如果这一点做不到的话,他讲了半天,你回过头来交白卷。弄得不好的话,他指给你看的月亮,你只看见了那个手指,错得不晓得到哪里去了。你把那个手指当作是月亮,这不是几倍颠倒吗?所以这一点注意,要由他力而发生那个定解。那么其次,

Next, use scripture and reasoning to properly reflect on the meaning of what you have studied, coming to know it firsthand. 

【次乃自以圣教正理,如理思惟所闻诸义,由自力故而得决定。】

那么根据他告诉我们的认识,然后对于这个内涵去思惟观察,这个才是圣教的真正的正确的道理,就是这样。或者你当下听懂了,就好了,或者你听不懂,就是问旁边人,乃至于请教善知识,广阅各种经论。经过了这样地反覆地温习思惟以后,自己产生决定不疑的认识,啊!原来他讲的这个道理,现在我才彻底了解,彻底了解。这个是以“自力”,对于老师所讲的东西产生确定不疑的见解。

Once you determine the meaning of what you originally intended to practice with this kind of study and reflection and you have no doubts, then familiarize yourself with it repeatedly. We call this repeated familiarization "meditation." 

【如是若由闻思决定,远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

那个才是“修”,由于前面的闻跟思,然后呢,决定认识了他要说明的真相,你那个(p90)时候不断地照着它去修。因为以前无始无明相应的,我们的这种心识是染污心识的心识之流,一直这样地相续,所以你现在虽然了解了,你还要不断地努力去修习这个东西,这个时候叫作修。

前面告诉我们什么叫修?对于善所缘数数去观察,将护修习。同样,到了这里我们也了解了,我们虽然懂得一个道理,却做不到,为什么?虽然懂得了,可是你眼前的心里的行为,这个就是我们可以说眼前的心识,也可以说眼前我们心里的行相,也可以说我们现在的行心所。这个行心所还是什么?跟以前无始以来的烦恼相应的,起出来的知见是见惑,然后呢习性是思惑,那一点点浮想上的东西刚听过了,早就不晓得掉到哪里去了。所以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都是跟我们习染相应的,那个时候才叫作修,就是不断地摆在心里面去想这个东西,然后你慢慢地慢慢地,就多一分认识,一分一分地加上去。

所以我前天晚上跟大家,告诉大家的那个,那好像是晚上吧?告诉大家的经验,还是白天,我就忘记掉了。就是你懂得了这道理,你事先一定要先要思惟观察,然后呢使得这个正确的道理在你的心里当中现行着。譬如说我现在觉得,想这个饮食对我的有害,然后呢愈想愈觉得:真是害了我这个样,无始以来就受了它的害!你一路把这个概念拿到厨房里,一看见厨房的东西,你就说:“好家伙!你这个生死大冤家,我今天总算认得你了,(p91)还在我脑筋里记得你。”那个时候你就挡得住了。这个叫什么?喏,就是数数串习这个。这几句话,实际上就是我们真正修行的精要之处。平常我们总是觉得一看,啊,懂了、懂了!然后跑出去忙着教给别人听,阿弥陀佛!就是这副现在我们这副样子,所以它这里特别重要的,这个叫作修。了解了这个,所以说,

Thus, you need both repeated analytical meditation and nonanalytical stabilizing meditation, 

【故以数数观察而修,及不观察住止而修,二俱须要。】

所以真正修的时候,观察以及不观察。不观察就是不要去讲这种分别思惟等等,那两样都要的,都要的,他后面有详细说明。前面因为有一种错误的邪执分别,他修的时候你不要去思惟观察的,这里告诉我们不是,两个都要,两个都要。我们继续说下去,他告诉我们哪一个时候用什么,哪一个时候用这个。换句话说,什么时候该用思惟观察,什么时候该不要思惟观察的止修,他每一个地方说得很清楚。继续看文,

because meditation involves both nonanalytical stabilization on the meaning of what you originally intended to practice that was determined through study and reflection and the use of discerning wisdom to analyze this meaning. 

【以于闻思所决择义,现见俱有不观止住,及以观慧思择修故。】

因为我们修行次第是说,从闻、思,对于经过闻思所决定这个正确的意义去修的时候,事实上需要两种。有一种呢你不要多去观察思惟,就安住在这个上头的,这是止修;还有一种呢,关于那个内容你要思惟观察,不断地这样去修的。

Therefore, to claim that all meditations are stabilizing meditations is like taking one grain of barley and saying, "This is all the barley grains there are." 

(p92)【是故若许一切修习皆止修者,如持一麦说一切谷,皆唯是此,等同无异。】

所以有人说修的时候只要止修的,你不要分别,那等于说拿了一个麦,说所有的五谷就是这个了,这个是一个错误的。拿了一个麦,说所有的五谷都是这个,请问稻是不是?高粱是不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为了使我们容易了解起见,我不妨说,“我是有情”,当然我是有情,一点都没有错;“所以有情就是我”,下面这句话对不对?你不去想的,对呀!去想的话,有问题。我是有情没有错,然后呢反过来,有情就是我,那么你们呢?不是有情,所以你们都是木头啊!这个话是有问题的,是有问题的,这一点我们要了解。

我们这个修习的时候要了解,不要把这个广义被这个狭义整个地掩盖掉了,这是一个绝大、绝大的错误。修学佛法真正的内涵是要解决一切众生的问题,众生无量无边,习气无量无边,所以要学的法无量无边。就自己一个人来说,要学的法,还要很多,你现在拿了这一个,把所有其他的方法统统不要了,不可以。我们绝对不能说,我拿了一个感冒药,反正这是万灵药—感冒药,你那个感冒也是吃它,然后呢你肺病也是吃它,然后你爱滋病也吃它,那不是开玩笑吗?现在我们的毛病就犯在这里,这一点千万注意哟,千万注意哟!

Moreover, just as study must precede the wisdom that comes from study, and reflection must precede the wisdom that comes from reflection, so too meditation must precede the wisdom that comes from meditation. 

(p93)【复如闻所成慧,以闻为先,思所成慧,以思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应以修为先,以其修慧从修成故。】

下面说闻慧先要闻,这个前面说过了。我们真正讲起来这个次第很井然,简单的说闻、思、修,实际上由闻而得闻慧,对不对?所以他说你的闻慧是什么呀?要“闻为先”,你先要听了以后才能得到闻慧,你现在不听,请问你能得到吗?这是第一个。然后呢思慧,“以思为先”,你先要去思惟观察,思惟观察了以后,然后你:哦,懂了、懂了。像做题目一样,你要去做欸!老师尽管讲了,你懂了以后,你不做那个题目,对不起!你没有用的,这个是非常重要。同样地“修所成慧,修为先”,修的时候,所以你要苦苦地修,这个次第就是这样。

As this is so, meditation means becoming familiar with what you have ascertained using the wisdom that comes from reflection. Therefore, it is said that the wisdom that comes from meditation is a product of the wisdom that comes from reflection. 

【若如是者,则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习思所成慧所决定义,故说修慧从思慧生。】

前面那个次第固然是先闻,闻慧;思,思慧;修,修慧。那么现在我们讲“修所成慧”前面是先要修,那么修的前面是什么?修就是修,前面思所成慧,是经过你思惟确定了解了,哦,原来这个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啊!但是你的习性却不这样的,这个习性不这样是什么状态呢?他现在告诉我们的—明,说“明”的状态,或者说智慧所见的真实的(p94)境界是这样的。我们以前无明、愚痴,啊,现在了解了,那个时候你就要修改,把你一向以来无明愚痴的习性,按照你现在思所决定的这个慧,作为标准来修习、改变。这个时候你一步一步地深入,等到修所成慧相应的时候,你就证得这个真正的境界。清楚不清楚现在?这概念非常清楚!现在我们都是这样的,说修行,我去修行了,好了关起门来,然后在那个山里两腿一盘,结果这个腿嘛盘得酸得要死,样子一点都没有,就是这个道理。次第必须要如此,我们应该认识。说由于这样的关系,

Thus, the depth of the wisdom that comes from your studies is commensurate with your studies. The breadth of your reflection is commensurate with this wisdom, while the depth of the wisdom that comes from your reflections is proportionate to your reflections. The magnitude of your practice of meditation corresponds to the depth of your wisdom of reflection, while your ability to stop faults and achieve good qualities is commensurate with your practice of meditation. 

【以是若有几许多闻,亦有尔多从此成慧,此慧几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从思成慧,亦当不鲜。如思慧多,则多修行,修行多故,则有众多灭除过失,引德道理。】

这个次第就很清楚了,因为这样,所以你了解了这必然的次第。那么现在就讲,哦,原来要从闻开始的。因为闻开始,所以你有多少多闻,那么你就根据你的多闻作为先决条件,你就能够得到多少的闻所成慧。因为你闻慧多,所以你思惟的内涵也多,因为你思惟的内涵多的话,所以你思所成慧也多。你思所成的慧越多,你修行的时候也多,因为你修得多了,所以你修所成慧也多。那么修所成慧的功效是什么?就是净除一切过失,增长一切功德,这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