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54卷A面

(手抄稿 第二十册 p37)

这个地方所说的,完完全全是我们大乘佛法的完整内容。这个密教部分,它的共同部分跟它一样;密教不共,专门谈密教的,一点影子都还没碰到,一点边都没碰到。如果说有的话,只有几个字:“二次第等”,就这个,两个次第等,就这个。两个次第是什么?不晓得,也没讲,这是我们必定要有正确概念的。

我说到了这点,我想起今年刚开始讲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人,他头上听了两堂是满欢喜,不晓得第三天哪里来概念?:“啊,这个密教的!”从此以后他不听。唉呀!我觉得真遗憾。那至于说其他的人,不管他是念佛、持戒,是像我一样,刚开始的时候,看见了总是觉得有点皱皱眉头,听完了以后、学完了以后啊,没有一个例外,是人人欢喜,所以这个地方我特别说一下。那么,下一堂课在这个地方特别说一下,你们可以暂时先把那个考卷好好地去努力一下。下一堂课我先把那个《法华》的眉目抉择出来,那么(p38)怎么样把这个真正的圆教说的内容,那个时候你就了解得清清楚楚。完了以后,最后的时候,才把《广论》上面说“特学金刚乘”这个原则啊,再作一个简单的、概括性的介绍。

现在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557页。这个上面已经把我们整个的,眼前所了解的所谓大乘的不共,或者诸佛究竟意趣的这个中心─菩提心,以及满菩提愿的这个最主要的这个大纲啊,已经指出来了,已经完全指出来了。不过呢,通常上面我们说显教,如果把密教也包括进去的话呢,那就是说大乘的共同的基础。换句话说,大乘不管是你走显教、密教,那么在我们显教当中的话,我们所谓的大乘的八宗,没有一个例外的,这个基础;然后更进一步说,包括密宗在里面的话,密教的基础也是这个。所以,实际上前面这部分呢,无论显、密,是究竟一佛乘的究竟圆满的意义、纲要,以及它的重心,以及它次第上来,统统已经圆满地已经有一个说明。那么,再下面看:

p. 557 (3)

【◎ 第二特学金刚乘法。】

这个是一个特别法门,这是一个特别法门,金刚乘就是密乘,实际上金刚乘的内涵是非常的深、细、博大。那个弘一大师啊,在他那个演讲录里面,曾经有过这么简单的说明,说他介绍这个大乘各宗,谈起这个密教来,曾经说过。那么他说他当初先看那个仪轨(p39)啊,对它很不了解,一直等到后来,看了这个《大日经疏》以后,才真正了解密教的内涵。那时候他觉得:啊!这个义理的高深啊,的的确确是非常高明的、圆满的教法;正因为它是非常高深,所以一般的普通人,的的确确很难见得到、探索得到。所以他就说了:最好一开头的时候,不要去看那个仪轨。那么,至于现在那个事实来说,我上次也说过了,我们不要从那个行相上面去看,行相上面你不了解它的内涵为什么,一下是容易误解。你了解了这个内涵以后的话,至少概念上面晓得是怎么一回事情,然后依着次第才不会出错。

现在这个地方只是把那个金刚乘非常简单地说一下,所以说那你们看一看,总共说起来,讲到这里为止,一共已经讲了557页,这么多!这么多到现在为止,除了这个名词以外,真正的密乘还完全还没讲到,才那两个名词。而所谓介绍那纲要,就这么一页,就这么一页,总共地只有一页的。实际上只是什么?随便地点一下而已,这个我们要了解的。

【如是善修显密共道,其后无疑当入密咒,以彼密道较诸余法最为希贵,速能圆满二资粮故。】

(p40)你要学密法,一定要什么呢?把上面这个基础,所谓这个基础叫作显密的共道,不管你是显教也好,然后是密教也好,这个大乘必须要的基础,你能够修习,而且是“善修”。这不是说有一个肤浅的了解,了解,可以说没有用处,就是了解了以后要如法,行持还不一定行,要如法。如法里面包括了如理如量,那个基础要学好了,没有错,这才算!

那个时候应该入这个密教,为什么原因?他下面就是告诉我们,因为这个密教走法,它能够以最快速的方式来圆满两种资粮─福、智两种资粮。我们晓得佛之所以成佛,没有别的,他就是明足、行足两样东西,智慧、福德两样圆满了。所以我们整个地修学佛法没有别的,也就是怎么把智慧跟福德两样东西圆满,而现在这个特别的方法,是以最快速的方法来圆满这个。这是所以它为什么真正难能可贵。因为它快速,同样地它所付的代价也比较高,然后呢走法也比较特别,也比较难走。所以普通一般情况之下,不具足这个条件那很难修学,所以佛也不轻易地传授这个方法。

不要说我们释迦世尊这个教法当中,真正接受那个密法的很少;在我们整个的贤劫千佛当中,根据这个密教的经论上面说,这个一千尊佛当中,真正传密法的总共只有四位,总共只有四位,有的说只有三位。你就可想而知,这个密法是何等地难能可贵,它有它的很多特殊条件。这个这里就不详细说,除非诸位真正地自己觉得心力够,有条件,至少说(p41)有这个兴趣,那么你那个时候不妨去进一步去了解它。那么假定说走这个路子的话,走这个路子的话,这个的确是不是我们普通一般人所想像的。

但是我们别以为说这个密教里就有,这个在我们的一般的显教的经典当中也有,只是因为我们平常不了解这个密教的内容,所以看见了以后只是觉得:嗯……不晓得。比如说天台这个化法、四仪当中,所谓有“顿、渐、秘密、不定”,那个“秘密”你无法说,无法……这个是一个秘密,你不了解,实际上包含在这个里头。

然后呢就是说另外的贤首─小、始、终、顿、圆。贤首说这个圆教是《华严》,根据《华严》。这很有意思,《华严》善财童子以十信满心,一生导归极乐,这个在我们显教里面,平常的时候尽管有这个理论,一般说起来,从来没有这种说法,怎么一生怎么圆旷劫之因,这个什么?当然,因为这是祖师、佛,祖师来说明佛的深远的意趣,我们大家奉为圭臬,说,啊!这个最高明、最圆满的,它说得很明白,明白说明一生取办。但是究竟怎么一生取办法─欸!那我们就没有了。所以密教,哪!就是实实在在地这个把一生取办的内涵,把它的整个的内容告诉我们。

所以你真实地了解了这个密教的这个整个的圆满的教法,你回过头来去看的话,我们显教里面,换句话说,共同的基础里面哪,处处皆是,千真万确地处处皆是。乃至于这个(p42)《法华经》上面,也一样地说明了这个,一样地说明了这个。这个我们平常的经验都有,就像我们现在已经经验到的事情,那你在还没有过来之前哪,你不晓得是些什么,等到你经验到了,“噢!原来这个。”这样。

所以,他说它的密,它有很多原因在,这个也是属于密,因为这个是什么呢?这是佛果位上的种种方便,对一个凡夫来说,的的确确你没办法透彻了解的,所以它叫密。那么这个详细的道理,我们这里不去申述它,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那个时候要走密教的这个路的话,那么这个次第最主要的几个大纲说一下。下面就把那个大纲,分成几个主要的段落。

【若入彼者,如《道炬论》说,先以财敬奉教行等,令师欢喜。较前所说尤为过上,然是对于能具咒说最下之德相者,乃如是行。】

这是真正修学密法的第一个要件。说你假定要走这一条路的话,他前面也已经说过了,一开头就说过了,假定说你对这个密教,或者是根性不同、或者兴趣、或者其他的理由,而不愿意走的话,那么就走显教的就可以了。假定说你自己具这个条件的话,那么要走这个路的话,那怎么办呢?就引这个《道炬论》,这个《道炬论》就是阿底峡尊者所作的,换句话这是印度当年最了不起一个大祖师,各宗各派所宗奉的。那个上面就说:第一(p43)步─前面那个基础已经完成了噢─这个第一步的话要注意噢!就好像我们现在念书,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都念完了,那时候你进入研究所的那个时候第一步,不是我们说进幼稚园的第一步,那是差得天差地远哦!

那时候“先以财敬奉教,令师欢喜”,那时一定要找到一个好上师,好老师。哦!这个善知识的重要,前面已经一再说明。平常我们说,真正的最圆满的善知识是佛,那是特别指什么呢?密教里面。密教里的真正的上师,他的的确确是已经达到了最高成就,应那个最特殊的这种了不起根性的弟子,然后呢以他相应的这一个心性来示现那个凡夫相,却是佛的圆满的报身化现的,就这样。这个老师,才是这个是所谓的最上的一种老师。当然有稍微差一点的,但是前面已经说过了,他必须要的条件。

那个时候呢,你一定要“令师欢喜”,这个我们就有一点不大了解了。在我们普通说的四依大士是“依法不依人”,这个密教里面却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依人不依法。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内涵的人看起来,觉得这是个矛盾,我当年也是这样想:这是这怎么可能呢?一直到后来真实了解以后啊,那个才是、才是,绝不矛盾,而且是必然相顺。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很多空啊、有啊,那么好像两个互相角立,大、小啊大家又是唱对台戏。其实你真正了解了以后啊,不但不矛盾,而且彼此间一定都有互相相辅相成的必然的(p44)条件在,必然的条件在。

那天有人提一个问题,因为我最近常常举个比喻说:那个筷子啊,是两枝筷子夹得起来,一枝筷子就不行。有一个人就异想天开:“欸!这有的人居然拿了一枝筷子也吃起来了,你怎么讲?”哪,对了!对不对,你们看见过的,你们说碰见这个,你怎么回答他,你能回答吗?你们不妨想想,你们有本事回答的请举手。你怎么回答?(弟子答:这不是正常现象,正常现象一定要两枝。)他说不是正常现象,正常现象一定要两枝。你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其他的意见?来,你说说看!(弟子答:那有所遗漏,好像也这一面,可是也不是这样子契入。)好,他说一枝筷子有所遗漏,就是夹不起来。还有没有其他的说法?

我告诉你们,这两种说法你这么可以这么说,但是呢真正解答这个问题的话,你不能针对着他的问题解答。因为我前面的提的时候说,任何一样事情都必须要两样东西对起来;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不管你的回答多少,换句话说,我前面这种立论,至少不管你说得怎么圆满,我前面这个立论被推翻掉了,对不对?换句话说,那他这个说法,如果你像前面这样回答他的,刚才这两种回答的话,我前面这个立论就建立不起来了。所以这个是大家要学习的地方噢!

(p45)但是,我前面这个立论矛盾吗?能推得翻吗?不矛盾、推不翻,绝对不矛盾!你们不妨啊,给你们一天的时间想想看,看看你们能不能想得出来。所以说,我说假如你们能够善巧地学好了,不要说证得,就是圆满的教法,如果你把握住了以后,你这个立论必定是在任何情况之下,绝对圆满,没有一点遗漏,没有一点漏洞,无懈可击的。我告诉你,他说一枝筷子,对!可是你这一枝筷子没办法击倒我这个说法。

所以,如果你真正有智慧的话,你能够把握得住任何情况之下这个道理。那么关于刚才这个答案,因为为了使得你们听到了这个教法以后,有更深刻的印象,给你们一个时间思考思考,好不好?你们也可以讨论讨论,我明天会告诉你们,如果我忘记掉了,你们提醒我一下,如果说你们不提醒的话,那很抱歉,我现在那个记性很坏啊!

好,现在这个上面,我要说明的是,刚才说的这个依法、依人两件事情,如果你有了智慧以后啊,你能够圆满地解释得清楚。在前面我曾经提起过一个问题说:“那么既然依法不依人,那请问你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啊?我们应该念《阿弥陀经》,不应该念阿弥陀佛啊?”那现在我们解决了!说我正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啊,确是正依法的时候。不了解的话─对呀!你要依的是法,既然依的法,你怎么念他佛呢?欸,这个好像是矛盾,那么这个道理前面已经解释过了。

(p46)现在我们懂得了,说:“噢,原来是这样啊!”所以你同样的道理,你了解了这个真实的内涵以后,这个法跟人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换句话说,这个法是指什么法?圆满、正确、无误的教法。这个圆满正确无误的教法怎么来的?佛讲的。那么为什么佛能够讲,因为他圆满、正确地了解了世间一切现象,所以就我们现在这个教法来说,这个根源确是佛。那佛又怎么来的呢?佛的这个根源又是法,因为他是依法如理地听闻、思惟、修持、证得,一点没有错误、缺漏而得的。当两者达到圆满境界的时候,那是两者不可分的,所以佛的根本身是法身。妙咧!以法为身。这个很清楚明白地说明了了一件事情,佛陀啊是以法为身,实际上呢,法、佛之间这个关系,已经有一个很明确的交代,很明确的交代。

那么不同的只是说,圆满与否?如果说,真的是这个人能够跟法完全圆满的话,这个人比法还要来得可贵,对不对?因为为什么?那个法,对不起,你对于这个法是不是能够相应啊?这个还不一定,这个很清楚。就拿我们眼前来说,尽管这个法说圆满地摆在这里,对不起,我们不相应;反过来说,因为我们自己的条件不具足,所以这个圆满的法摆在这里呀,对我们来说变成残缺不全的,我们没办法善巧地利用这个法,对不对?是不是这个事实摆在这里!那要怎么办呢?要一个对这个法已经有认识的人的指授,那么你才能够真实地、如法地得到它。而得到的程度,就看这个人对这个法的了解跟悟证的程度。单(p47)单这个够不够啊?还不够,还要什么?你是不是受法的根器,对不对?还要这个相应。所以假定说,这个人是究竟圆满,而你受法的根器不够的话,那还不行。

所以现在这个密教的真正的条件是什么呢?它一定要你是一个受法的根性是究竟圆满的时候,所以真正的密教,它最少最少一定要十信满心这个位次,换句话说他的信。这个十信满心的特点是指什么?特点是指什么?净心为信。就是他的内心当中,虽然没有如理如量地证得,却是他把他那个烦恼跟这个正理之间,已经看得清清楚楚。这个烦恼虽然并没有彻底地断除,可是的的确确已经能够完完全全不受烦恼的控制,认得烦恼的真相;而他有无比的好乐心,一心净信这个圆满的教法。换句话他容器本身哪,不但彻底洗干净,而且他那个量能够容纳圆满的这个。那个时候他有最高景仰好乐求法之心,以及行法的精进的这种意志,那么,那个时候他的条件成功了。

反过来我们看,佛陀的特质是什么?三世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例外的,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把他所学的圆满的教法传持。他为什么不传持?不是他不肯,而是弟子不具足这个条件,这是我们很清楚、很明白地了解。回头我们马上看《法华》,《法华》上面一再强调,这个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例外的;其实我们眼前也可以很清楚、很明白地,固然我在这个地方的苦口婆心劝大家,我往往自己觉得很辛苦,反过头来我想想当(p48)年我的老师来劝我的时候也是一样。

在诸位我想也可以体会得到,你们在这个地方坐在那里听,跑到别的地方也劝别人。乃至于还没出家,在家的时候,唉呀!要想劝弟弟、妹妹也好,自己的子女也好,你尽管呀苦口婆心地劝他,对不起,他就是不能接受,对不对?那么,佛对我们亦复如是。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真的那个弟子具足这个条件的话,那个是佛求之不得的事情,他一定把他的最好的东西倾囊相授。

这个时候,请问:这个人如果是佛的话,这个人、法有没有差异?毫无差异,第一个。第二呢,在这种情况之下,的的确确我们像前面说的,要法,你自己找了半天不一定找得到,而这个人的话,却可以圆满无缺地,把他所验证的经验,一步不差。所以你具足了这个特殊的条件,然后这个时候啊,依最圆满的法正是依这个最圆满的人,依最圆满的人正是依最圆满的法,而这个四依当中,依法不依人这一点做到最极致、最圆满的是一定如此,对不对?这是我们要真正了解的。所以我一开头的时候啊,就特别引证一个公案,这个公案不能作为我们立论的根据,但是呢的的确确可以作为一个旁边的例子。刚才弘一大师说的话,这个大家第一个要记得,这样。

所以那个时候,第一个要找到老师,他说那至少要具足这个条件。那么,为什么你要这(p49)样地令他欢喜呢?原因是这样,你真正依靠善知识的时候,这个固然你要找老师,老师也要找你,一定要看看你。我们现在像平常一直说的时候,我们好像跑到学校里面去念书,我出了学费了,这个老师要来迁就我的;那佛法里没有这样的事情,佛法里没这么事。那么人家说起来好像,啊!你这个宗教的特质还是什么,错了,完全不是!就是世间任何一个方法,假定说你要学好这东西的话,你一定要对你所学的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一定是把我们自己的知见拿掉,你全心全意学那才可以,这个是很清楚、很明白的,对不对?

所以前面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你依止善知识一定要九心,第一个心舍自自在。处处地方,为了你这个,“为了我要这个、我要这个……。”那“我”什么啊?原来现在到这里,我们已经有个完整的了解了,我的所有的东西,那真正害我的就是这个,要用尽方法拿掉它都来不及,而要想拿掉它唯一的办法,这要靠善知识的如理的教授,然后呢你行持要如量地达到,不是吗?这样。

现在既然这个善知识这是个圆满证得的人,他当然能够鉴别你,当然也能够鉴别法。他现在要把那个最圆满的教法给你的时候,如果说你心里边,还有一点的这种杂质的话,对不起这个东西放进来,对你也没有用场,前面已经说过了。所以这个断器三过当中啊,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这个第一点主要的就是调炼我们的身心,就算纯了以后,他还(p50)要调炼得柔得不能再柔,那时你要怎么办就怎么办。所以说十信满心,我们平常讲那个名词,净心为信,那个心里边,不但净、一点不杂,而且要很调柔,你要怎么办就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