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18卷B面

(手抄稿 第十五册 p193)

他总觉得佛在那儿哄人。为什么原因呢?他因为啊,那些人的一向心理状态,他一向是用这种心理状态想这件事情去的,所以他的等流心识自然而然,他想的是他的那一面。我的话你们清楚不清楚?我们现在举一个简单的譬喻,我们常常说的,当我们心里面,被一种强烈的现行心识笼罩之下,你不管什么境况现起的时候,它自然触发的就是这个,就是这种情况。所以譬如一个欢喜吃的人,他随便一动,欸,他就听见了,哎呀,这地方今天有什么好东西呀,厨房里吃的、欢喜什么的,他心里面就这种状态的现起了,这样。

所以我们讲到这地方,我们可以温习一下前面太多的东西。那么前面讲到业的时候,还有讲到苦的时候,还有一段话。这个我不必翻了,叫热逼──当他这个被热逼的时候啊,热得不得了的时候,这个雪飞也这个……这个雪是最冷的东西,打得他身上啊,他(p194) 也像火烧一样。寒逼,他被这个寒苦所逼的时候啊,虽然火烧的时候,他身上他也觉得很冷。这个是在苦、三恶道苦当中的,说这是为什么呢?他由他的猛业成熟的时候,他强烈的这个业成熟的时候啊,他就这个现象,大家还记得这段公案没有?前面,那就是像我们这地方可以体会了。

所以他前面,我们为什么要温习得很熟呢?前面又有一个地方,也告诉我们,说:他假定说将来他到地狱里面受苦的,那个时候很苦的话,那你现在只要看他身心上面现在这恶作火。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心里面,就是或者贪心,猛利的这个,啊!你一心一意地就求这个;或者是猛利的瞋心,或者猛利的痴心。陷在这种猛利的心相当中,我们刚才说的:你在任何情况之下,一碰,欸,他总是以这个他的这种观念去想,他触发会这东西。

所以我们常举个譬喻,譬如说我们哪,每个人都有这个感觉的。比如家里边,如果说这个家庭是非常和睦的家庭,父母非常欢喜,今天很高兴啊!那个子女稍微犯一点小毛病的话,平常要责罚他的,欸,他也觉得:好,没关系啦!好好就过去了,高高兴兴。反过来啊,今天两个大人如果正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外面受了什么事情啊,正在很难过的时候,发大脾气的时候,也许那个小孩今天很乖,他一看见哪,一个事情无关紧要的事情,说不定那个父母就大发一顿脾气。那不是说这个小孩,换句话说,不是外境是什么,而是 (p195) 他那个时候内心的心理行相这样的。

现在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个事实,对不对?我们人人感受到的,所以修学佛法没有别的,主要的就在这个上头。那个,你们了解了这一点以后啊,下面讲那个尸罗,那个尸罗就大有意义啦!那个尸罗就大有意义啦!现在我们是说从前面温习布施开始,而谈到这里,紧跟着下面讲尸罗。欸,怎么用法呀?

p. 281 (2)

How to train in the perfection of ethical discipline has five parts: 

【第二尸罗波罗蜜多分五。】

先说“波罗蜜多”是什么,到彼岸。什么叫到彼岸啊?就是说现在我们在这个生死轮回当中,受尽种种痛苦,要想超越过去的一个方法,小乘那是狭义的戒,大乘是大乘的戒,你有了这个戒啊,就可以超脱这些困扰,这个叫尸罗。那么“尸罗”是梵文,翻成功我们中国话,他那个正翻叫什么?叫清凉、清凉。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身口意三业一直为无明所缚,无始以来造种种罪恶、黑业。造了这个黑业以后啊是焚烧我们,就像是热一样,啊,那个烧嘛!就这样。所以当我们心里面有这种强烈的这种情况,会坐立不安,强烈的贪、瞋,换句话说,这个烦恼向上昂的时候,坐立不安。痴重的时候呢?这个向上低的时候,你又提不起来,塌掉的时候,眼睛也张不开、睡着,就这个样,就是这种状 (p196) 态。那时这个心里边是被这个三业所焚烧,那么现在这样东西啊,它能够使它清凉,这个叫作尸罗,尸罗的真正意义就这样。

所以从这地方,也说明了这个戒是从里边开始的,但是呢凡夫修学的时候,的的确确他这个里边──里边就是内心,他这个内心并不是无缘无故生起的,而是用外境而引发的。所以的的确确我们防的时候啊防,因为外境引发的嘛,但是重点就在内在喔!所以他一定是从内外俱防,而他的主宰的中心在里边。那么譬如我们现在说,我晓得我要努力这样去做,因为外面会引发我这个东西,所以我用种种方式防止。啊!我们出家人啦,是住在阿兰若处,离开那种愦闹的地方,引发这个烦恼的,我们总不可以,就这样,所以心里面要主宰着。否则的话,尽管关在山里面,你心里面乱糟糟啊,这没有用!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剃了头,穿了袈裟,不但我们自己晓得说,喔哟!我摸摸头,我为什么这样做;要人家一看说:欸,你这个和尚干什么的!所以他们泰国人这个出家的比丘,假定你下午出去跑到市场里,人人瞪大了眼睛看你,你到那时一看,喔!赶快走、赶快走!所以养成功这个,它有这么的好处在。可是这地方我们主要晓得,啊!原来这样的。那么这个戒为什么称为戒呢?戒的意思,因为它能够防非止恶,有防犯作用,有防犯你、禁止你造恶,所以又称为戒。所以说《大乘义章》上面来说,旁译叫戒,正名应该叫 (p197) 清凉,这个现在说明,分五点:

(a) What ethical discipline is

【① 尸罗自性。】

它本质是什么?

(b) How to begin the cultivation of ethical discipline

【② 趣入修习尸罗方便。】

我们怎么样去修,先不是马上叫我们去修,他一定有一个方法,欸,告诉你,你怎么样去做的话,你可以好好地修了。换句话说,我们常常说的,我们背后缺乏一个推动的力量,这个很重要、很重要!你有了这个推动的力量,然后你要去做的时候,那么你晓得做的时候,它这个里边还有不同的行相。所以,

(c) The divisions of ethical discipline

【③ 尸罗差别。】

再下面?

(d) How to practice

【④ 修尸罗时应如何行。】

(p198) 正修的时候怎么办?这个尸罗有这几种,每一种不同的,这个里边应该如何做法,最后还有个

(e) A summary

【⑤ 此等摄义。 今初,】

就像前面的,最后的,总略地把重要的地方提一下。现在一个、一个来:

Ethical discipline is an attitude of abstention that turns your mind away from harming others and from the sources of such harm. 

【◎ 从损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厌舍,此能断心即是尸罗。】

这个!第一个概念,我们要把握住啊!这个戒是什么呢?平常我们说戒,现在虽然说,这个正翻是清凉,可是我们现在概念已经有了,而且我们习惯上用的都是戒,所以以后说到这里都说戒。这个戒的特质,是损害别人,平常我们的损害别人是指什么啊?都是身口所役,对吧?你打人哪、骂人哪,然后这样的话呢,乃至于瞪人一眼啊,乃至于种种行为呀!根本是什么呢?它的根本就是你的起心动念──意乐。你先有了这样的想法,还有呢,这个意乐的种子,这个就是损害他的根本。

平常我们容或行为上面没有,可是心里边却一天到晚怀着这种自利利他(编者按: (p199) 疑师口误,似应为“自害害他”)的事情,这个都是损害别人的。固然我们伤害别人是戒,那瞋相应的;还有呢贪相应的,你为了你自己的利益,用种种方式啊,直不顾别人,这个也是。对不对?也就是这个就是根本。然后呢你心里面有这样想,不管你的行为做得多好,那个总归不相应,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说“及其根本”。那个事情怎么办哪?“令意厌舍”,我们一定要从我们的内心上面,因为这个内心是主宰啊,厌离──啊!说这个错啦,这个这么错,怎么不对啊,然后要去舍弃它,要去舍弃它。就是这样的这个意念,“此能断心”,要断除损害他,以及损害他那个根本,这个心理、这种意念,乃至于要从根拔除,习气一点不保留的那个决心,这个就是尸罗。

看见没有?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戒的真正的特质在哪里?在这里。就是你能断除这个决心:我一定要断除它!因为你有了这个东西,然后你进一步去的行持,这个。所以正受戒的时候,你了解了这个,一心一意我现在学这个,得到的戒体,所谓戒体什么?没有别的,就是这个──一个心意。所以将来在《南山律》的这个里边,尤其弘一大师所辑的《在家备览》当中,解释那个戒体的时候,它就特别说,譬如说:说一切有部的,说他们讲戒体怎么解释;乃至于下面,譬如说经部的,那么他们怎么解释;等到南山道宣律祖,他怎么解释。这个是南山的精华,我看得实在赞叹不已!这次回来跟老和尚谈起,想不 (p200) 到,啊,老和尚真是了不起!所以我的确佩服他,他也告诉我同样的话。的的确确千真万确,你不懂得这个的话,你这个要想戒有正确的认识,那很难很难,很难很难!

是!并不是说认识了这个,你就戒圆满了,意思是说,你了解这个以后,你就懂得戒的根本从哪里开始。你根本因抓住了,即算是不圆满,你走上去,一定能够走到圆满的地方;反之,你把握不住根本因,在枝末上面转。以前说过了,你如果了解从枝末上面,再追根究底的话,一样你还是可以追到那根本上面;可不幸的是,我们没有这个抉择的能力,始终在那个形相上面去转的话,那你不晓得转到哪一年,吃多少冤枉苦头。所以关于戒的自性,我们一定要特别认识清楚。

Therefore, you bring about the perfection of ethical discipline by progressively increasing your habituation to this attitude until you reach completion. 

【由修此心增进圆满,即是尸罗波罗蜜多。】

把这个心哪,增长、进步,达到圆满的程度,那就是戒波罗蜜多。换句话说,我们能够圆满地把这一个部分做圆满了,所以这个必须要对自己的身、心,心理的行相认识清楚。你们懂得了这一点,那么才了解平常我们研讨的时候,一直说一定要自己反省、观察自己的身心相续;乃至于说为什么世间讲的,大家讲道理,讲得百分之百有理的时候啊,在佛法上面已经百分之百地错啦,根本意趣在哪里。那么那时候,我们才有一个了 (p201) 解;你有了了解了,去行持、修持的话,才有进步,才得到真正的功德;有了这个功德的话,那个苦啊就可以离,乐就可以得。否则的话,不管你怎么样说好、好,好了半天的话,你始终在文字上面转,所以这个叫作戏论!那么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However, it is not the case that you bring the perfection of ethical discipline to completion in the external world by establishing beings in a state free of all harm. 

【非由安立,诸外有情悉离损恼,为满尸罗波罗蜜多。】

这个解释满重要的,说你要晓得啊,这个布施的这个自性,是从你内心当中圆满这个心,而不是从外面安立的。它外面什么?就是不损恼他,所以不是从外面这个地方来看的。假定从外面来看的话,既然说你不损恼他的话,应该所有外面那些一切有情啊,都没有一点点烦恼了。因为每一个佛都发这个愿,要圆满这个戒波罗蜜多,假定这个戒波罗蜜多从外面来判断的话,那么只要有一个佛成就的话,所有外面的众生都应该没有损恼,离开损恼了,这个很明白。但是现在呢?佛啊,不但一个佛成就了,个个佛都成就了,可是外面的众生照样地烦恼无比,这个说明什么?它不是说防止不损恼他,这个懂得了,我们就看下面的文很容易。说:

Otherwise, since there are still living beings who are not free from harm, the conquerors who visited in the past would absurdly not have completed the perfection of their ethical discipline and would therefore also not be able to guide these beings to freedom from harm. 

【若不尔者,现诸有情未离损恼,过去诸佛尸罗波罗蜜多应未圆满,亦不能导此诸有情,往离损害诸方所故。】

(p202) 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它一定是里边安立的,里边安立,不在外边安立的。所以那一天,我就曾经跟我们老和尚谈起,这是我们也是其中一位同学啦!这个同学,他规劝那个同学,我想大家知道这件事情,这个现在我们都了解,这都是我们的善知识喔!那个同学说得个振振有词,当时老和尚就跟我说:“唉呀!我心里面只是一点都不生气,只同情他、怜悯他呀!”以前我不大会懂得,以前不大会懂得,这样。要我以前听见这个话,我也许还会想,这老和尚他在那儿说的好听话,我现在慢慢体会到了,千真万确,那就是老和尚的功夫,那老和尚真正为老和尚的地方。他的的确确,他遇见这个境界,他自心调伏了,这样;然后呢他自己因为调伏了以后,他不随这个烦恼在转,当别人给他说这个很多似是而非,他能劝得醒固然劝,劝不醒的时候,他自己内心却是一动都不动。他不但是如此,而且他还说:“我越来越怜悯他,晓得他这样去做的话,他这样的话是会堕落的,但是啊我真是很同情他。”就是这样。

所以以后这位同学跑得去改过了,他也高兴,因为那一次因缘,他就特别跟我讲。所以这个地方我特别,你们要了解这个行相以后,那么晓得从什么地方下手。等到你自己能够调伏了,然后呢你才能够引导别人,说:“喔,原来这个方法是这样的!”假定你这个做不到的话,他就说“不能导此诸有情”,你就没办法引导别人,这个话你们就很清楚了。

(p203) 所以从这个地方你就了解了,前面刚才说的,一个人猛业成熟的状态是怎么样。然后呢,你戒是如何戒法,自己怎么防,紧跟着怎么帮助别人,乃至于圆满的状态等等,那彼此间没矛盾了。如果从外面形相判断的话,那人家说起来:“欸,那个佛不是要布施?那个佛不是要持戒?结果佛说,如果他不满愿的话,他不能成佛,结果他成了佛了,穷的人还这么多。欸!那这个佛的布施,布施到哪里去了?”不是的!持戒呢也是一样。这个概念,我们第一要认识。一方面固然是对这个不矛盾,另外一方面,对自己一种最好的鼓励:啊,原来这样啊!那真正主要的,我只要内心上面认得了这个行相以后,努力去改善的话,那就对了嘛!更进一步,因为我自己真正找到了问题中心改善,才可以帮助别人,那才是真正帮助别人离穷苦、离热恼啊!喔,佛法原来是这个样的啊!你也就真懂了。继续:

Hence, whether all living beings in the external world are freed or not freed from harm makes no difference in this context; the practice of ethical discipline is just the habituation within your own mind to the attitude of abstention which turns away from harm to these beings. 

【是故其外一切有情与诸损害随离不离,自相续上有离损他能断之心,修此即是受行尸罗。】

所以说,外面的一切有情,他对于这个损害、被损害,或者离、或者不离,那个不是主要的,只是主要的真正的特质在哪里?就是你自己的身心相续上头,不但是行为啊,这 (p204) 个开口也好、行为也好,以及起心动念等等,没有一点点损恼别人,这个心里面状态彻底地把它拔除掉了,这个就是圆满。现在呢你了解了要去修,这个要想断除这个的心,那个我们就是修“受行尸罗”。受、行──受戒、随行,就是这个上开始的。说: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ays: 

【《入行论》云:】

下面就引经论证明。

Where can beings such as fish be sent where they will not be killed? So it is said that by attaining an attitude of abstention you perfect ethical discipline. 

【“鱼等有何处,驱彼令不杀,由得能断心,说为尸罗度。”】

说这个“鱼等”,那是表示一切畜生,那些畜生当然都是被人杀害的,你在什么地方,你哪一个地方能找到这个鱼不被捕、不被杀的?不可能,对不对?说实在的,我居然看见人家跑到放生池里面还去抓鱼咧!这个,那个放生的地方他都要抓了,你还有其他的什么办法好想啊!是的,就是这样。所以那何况其他的地方,唉,你没有地方能够是叫别人家不被杀。所以说外面的境界,这个是外面的,我们现在修学佛法是“由得能断心”,你能得到这个了,圆满成就了,那就是布施波罗蜜圆满的时候。那么,

Although ethical discipline does indeed have three divisions the ethical discipline of restraint, the ethical discipline of gathering virtue, and the ethical discipline of acting for the welfare of living beings, it is explained in this context as the attitude of abstention in terms of the ethical discipline of restraint, the principal division. 

【戒虽有三,此约律仪尸罗增上。】

(p205) 现在讲的那个戒,这个是什么呢?是就这个“律仪尸罗”,律仪尸罗是三种律仪主要的是别解脱什么等等的根本,换句话说。戒有三种,哪三种?在下面会一一介绍,在这个戒的差别里边。

Moreover, in terms that include motivation, it is the ten abstentions that eliminate the ten nonvirtues; and in terms of what it really is, it is seven abstentions, which are the nature of the actions of body and speech that abstain from the seven nonvirtues. 

【说为断心,此复若具等起增上,断十不善是十能断,若就自性增上,断七不善是七能断,身语业性。】

这个戒,就是能断的心,我们从两个角度去看它,从它的“等起增上”;我先不要说等起增上,从“自性增上”,他说戒所戒的特质、本质,反过来就是说,你犯的那些事情。你现在不犯,要去断除它,就它的本质来说,就这一点来特别地说明,“增上”的话,就是说那认真地确定,严格地确定。那么这是七样东西,这七样东西,能够断除的七个、七样东西,这个就是戒。反过来,你不能断除的就是恶,戒是防非止恶嘛!那就是身三、口四。那么由于这个“等起”,跟这个相应而生起的,相应而生起的,还有什么?意业,这个意业是看不见的,实际上不是一个什么外面的行为,但是也是跟它相应的由此而起。那么所以在这个上面呢,就加上那个贪、瞋、痴,所以“断十不善是为十能断”。所以或者我们讲,防身口七支,或者是加意地三个,就它的自性的特质来说,也就是讲尸罗。

(p206) 所以的的确确的,我们刚才说这个三宗,有部跟经部,以及进入大乘的以后的三家,判那个戒体不同的时候,有的是从身口上面说起,有的时候乃至于防心说起,这个都有它的根据的。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就是说,就自性增上的话,它本质说,的的确确,哪!外面现出来的行相,戒是一种行为嘛,那是身口,这样。从它的整个的内涵来说,它的等起来说,就是跟它相应的由此而引生,那么这个贪瞋痴意业也在里头。

Candrakirtis Explanation of the "Middle Way" Commentary says:"It is called ethical discipline because it does not acquiesce in the afflictions, because it allows no sins to arise, because it is coolness since it quells the fire of regret, or because it is that upon which the excellent rely since it is the cause of happiness. 

【《入中论疏》云:“此由不忍诸烦恼故,不生恶故,又由心中息忧悔火,清凉性故,是安乐因,为诸善士所习近故,名为尸罗。】

这一个戒这东西,是什么?“不忍诸烦恼故”,这句话大大地重要!我们现在动不动就不能忍耐啊,乃至于会发脾气,唉呀!觉得难忍,我们现在叫“忍非所应”,忍不应忍的。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应该忍什么、应该不忍什么,应该分得很清楚。现在修学佛法的人,不能忍耐的是自己的烦恼,这个是很重要的噢!

所以你要不能忍耐自己的烦恼,首先必定要认得什么是烦恼,假定你对烦恼不认识的话,那个就无从谈起,对不对?所以平常我们常常说的,唉呀!我们讲道理,你不管你讲得多大的道理,你完全已经错了。为什么?这个在烦恼当中,增长你的见惑,增长你的(p207) 思惑,不管你有多大的道理,没有用!这个我们不应该忍受的,这个才是这个。所以我们必定首先要认得烦恼的行相,认得了烦恼行相说:唉呀!我现在的大冤家就是这个东西,这一个才是我绝对不能忍耐的──嗯!要断除它!那你能够对这个有的认识,你能够不忍耐这个东西:我绝对不受它的骗,一点生气我要跟它斗到底!就是这样。能够这样的话,欸!你就不会造罪了,所以“不生恶故”。

由于不生恶的话,心中的忧、悔、火都调伏了。“又由心中息”,息是息灭,息什么?“忧悔火”。平常我们忧心焚焚,唉呀!懊悔,然后呢火。这种东西,由于了解自己的烦恼,经过戒的修习,把它调伏了以后啊,这种东西没有了──这个热恼相。所以平常啊,唉呀!坐立不安,我们往往有一点小事情,心里面就这样想、那样想,这是什么东西啊?忧恼火,就这个东西啊,那个火在那里烧啊!所以这个时候得到了“清凉性”了。这个是什么?安乐的因。现在你能够清凉,造了善业,将来的果报比现在是更好;反过来,你现在尽管是讲道理、说什么,现在是又忧、又恼、又火啊,等到这一生坏了以后,将来去的地方,唉呀,那不得了地可怕啊!

好一点的畜生。所以我很早以前曾经跟大家提过,唉呀,自从我懂得这个业以后,我就随便一看,看见那蚂蚁,一看就晓得了。喔!你看那蚂蚁一天到晚嘟、嘟、嘟、嘟、 (p208) 嘟这么跑,它一碰到什么就斗起来,要跟你斗,其实人家还不一定要跟它斗欸!但是它心里面就是这个行相,就是这个心理行相。另外一种呢,可爱的东西,的的确确,譬如说你……我们现在随便说喔,嗯,我不晓得大家有没有这个,你们各人有各人的经验。

这西方人有很多东西,养那个小动物,叫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