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44卷A面
(手抄稿 第十八册 p247)
《广论》上面所说的那个,这样做上去,那是一定成功的!这个是“净行所缘”。
p. 563 (8)
【第三善巧所缘亦有五,谓善巧色等五蕴,眼界等十八界,眼处等十二处,无明等十二缘起。】
平常我们修学佛法当中,不外乎五蕴,然后呢六处,或者是再加上内、外六处的十二处、十八界等等,就是把我们一切的有为、无为法,不同的分类的开合。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地不同去开合它呢?那个有个原因,因为佛说法,无非是对治我们众生的习气。那么有的众生在心、色两法当中,对于这个色法的这个执着,或者愚痴比较重,那么就色法比较偏重一点;如果心法的比较重,那么就心法是特别偏重一点。所以心法的障碍比较大的,他就说五蕴─色法总说一个色字就够了;下面呢,心法就开为受、想、行、识,然后这个里边又说心王、心所等等,这样。
(p248)这个是略的,再不然就变成功六入,或者叫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那个是对色法开得比较广,而心法比较略的。那么最广泛的─十八界。那个所以这样地说明的话,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针对着我们什么毛病,他就用什么药,这个我们应该了解的。他的总共的目的是绝对没有差别,治我们众生的两种病─烦恼障、所知障,人、法我执,如此而已。那么,从这些前面这个色、心的开合不同上头说的,乃至于下面:
【从善业生可爱果为处,】
有的时候我们叫“是处”,这个就对的。
【从不善业不生可爱果为非处。】
你要求可爱果而造不善业,对不起,无有是处。所以只有佛才彻底了解,说是处、非处之立,这个是第三。最后的,
【第四净惑所缘有二,】
“惑”是迷惑,换句话说这个地方的惑,就是指愚痴、无明。那么有两种:
(p249)【谓从欲界至无所有,观察下地粗相,上地净相,暂伏烦恼种子。】
哪两种呢?有一种呢,把那个惑,就是烦恼,惑的另外一个名字叫烦恼,就是无明,暂时把它降伏。这个什么呢?就是我们平常的四禅八定。那么这个修法的时候呢,就观下面这个粗鄙、可恶、可厌、可怕,厌恶厌舍,然后呢,一心修学上面的,使得上面旳清净的相引诱你。这个也是一样的,它每一个地方都是这样:了解下面的,我们这一件事情的过患,策发你的大厌离心;了解你所追求的这样地可爱,策发你的好乐心。一个逼、一个推。然后呢,这个力量使得你正式在行持当中,对平常眼前难舍的能舍掉,那么对你追求的难行的能行持,那个时候一步一步上去。那个才是世间的哦!
所以这个地方注意哦!我前面说那个,为什么要那个基础呢?也就是说,平常我们不要说,哎呀!听懂了一点点,在知见上面;或者情绪上面听见了,哎呀!你所欢喜的,就说我要这个去。这个没有用!你一定要把你所要追求的内容要了解,那个时候一定要把眼前难舍的那种执着要放掉。而这个真正地说起来,这个难舍的执着不在外头,究实说来,这个还在里边,就是自己的内心。或者有很多人习性强的,哎呀,对这个软暖的习气放不下;有很多人知见强的,喔唷,这个自以为了不起。你如果这个内心当中,这一个概念不认识的话,根本“舍”都谈不到;认识了以后,才要有决心舍掉它。舍掉它的方法,还是(p250)在这个─晓得这个过患。
所以刚才说,有很多人学了以后,自己觉得懂得很多,对不起,那实在是啊,他是一个越学越错。要真正懂了以后,晓得:“啊!原来这个东西,有这么大的大祸害啊!我的毛病就害在这个地方啊!”所以这个《圆觉》上面告诉我们啊,是钻木取火一样。你还是两样东西转,转得这个木头出了火了,最后呢,火烧起来把木头烧干净。好!火灭烟飞,没有了,就是这样欸!也就是就在我们知见上头,认识它知见的错误;然后呢,找到对治它的最后的;最后呢,欸,用这个法门,把我们知见也好、情绪也好,彻底地把它净除干净,这个是我们必定要知道的。
所以他说,对下面的粗相要舍弃,不要说我们欲界地的这个一无可取,乃至于得到了根本定以后,它继续上去也是一样的。啊!说那下地等的定,唉呀,那个是毫无意思啊!他还是把它看成功非常可厌的,非常可厌的,舍离掉,那个时候你才能够上得去。那么这个是只是暂伏就是了,下面呢,真正的佛法要想跳出世间的,那个是要永断这个烦恼的种子。那要修什么呢?
【及修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
那才能得
【永断烦恼种子。】
(p251)这个四谛十六行相啊,我想大部分同学……欸,我想不一定大部分同学,有少数同学曾听说过,我再说一下。四谛就是苦、集、灭、道四谛,那么每一谛当中,有四个行相─苦是无常、苦、空、无我;集是因、集、生、缘;然后呢,灭是灭、静、妙、离;道是道、如、行、出。平常容或我们懂,那么这个每一个谛当中的四样东西是什么意思呢?那么这地方,我也是给大家作一个最简单的说明。
我们总说起来是苦,那么为什么这是苦呢?所以正观的时候不是说那个苦,明明这个是快乐的,那你怎么说它又是苦呢?有很多是根本不苦不乐,你怎么说又它苦呢?欸,所以啊,这个时候有它的内涵的。说原来我们所眼前的一切这个有为法啊,都是无常的,我们总觉得安全可靠的,它没常相可得。粗的来说,就是刹那坏灭,永远在那儿;细的来说,它没有它的这个真实的常,根本的安住,这样,所以叫无常。因为无常所以苦─苦的嘛固然是苦;快乐的呢无常,坏的也是苦啊;行的呢,就是虽然现在不苦不乐,因为它没有常地继续下去,那有苦啊!总是你不能保任它的,所以说苦。
对我们一般来说的话,我们都要把握得住,有那个……可是这个东西,偏偏就是又无常的。因为无常啊所以苦,因为苦嘛,所以这个东西啊,为什么?原来这个东西空。假如说真的有个常性的话,在继续地常在,那实在的。既然是不断地在那儿……你真正地观,(p252)没有真实的内涵在,一切东西都在那儿变化波谲当中。从这个里边,你原来发现哪,由什么因缘呢它会变化?那由于这个这样的因,所以感那个果,这个因是这样的,所以果必然也是如此─空。这个里边也找不到实实在在的一个实有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我们把它看作“我”,没有这个!这个是观无常的内容。
那么集谛呢?就是为什么有这个苦的呢?苦的因在哪里呢?所以集谛,就是要因、集、缘、生。那个因、集、缘、生,前面就讲过了,“因”,那就是说什么造的一个主因,那是无明、行。那么这个主因,由于招感,由于在增长,然后呢造作这个业的关系,能够将来“集”起种种的这个业,而感得将来向前流转的“生”。那么生完了以后呢,对不起,它生完了以后它又要灭,而且会继续地摄受种种的这个因,继续地使那个生死流转的,这个叫“缘”,所以因、集、生、缘。
不过这个因、集、生、缘,我在讲前面的这个十二因缘当中的话,我把那个“缘”摆在“生”的前面讲,这它有个道理的,它有个道理。就是前面我讲的那个十二因缘当中啊,十二因缘通常是三世、两重因果讲;但是呢我们在运用上面,就当下一生、一念上面讲,所以把那个次序颠倒,不是次序颠倒,我们要活用它。那表示任何一法,从这一生到下一生,乃至于从这一件事情到前面推,乃至于一念前面的生起的关系,你了解它生起的(p253)必然因缘,那这个是这样。这个对我们修学是绝端重要、绝端重要!
什么是灭、静、妙、离呢?说既然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苦,为什么苦啊?那因为这个有为法,是由于这样的因缘所招集感得的。那现在我们哪,看看有没有办法,能够从这地方跳出来,跳出那苦。说,要跳出苦要找到苦的因,那么把那个苦的因,如果是你如理地能够把它消灭掉,所以把那个集谛,真正地能够彻底地灭掉了以后,那个苦就静息了,所以叫“灭、静”。那个时候,这个东西才是“妙”的,现在我们眼前的世间的一切啊,那是毫无意思,毫无意思!是啊,说灭、静、妙,那个时候,你得到这个,是永远真正地“出离”了这个生死轮回的痛苦,那这个所以是灭谛的真正的现象。说灭是,灭它指什么?灭这个集,换句话说,因灭则果灭,这个是《遗教经》上,千言万语说来说去,就是这个。那么,所以灭这个因的话,果也灭,果灭的话那就不苦,就静息一切之苦,这个才是真正妙的,那个才是真正出离。
你要走这个,怎么办呢?要走那个“道”,啊!这个是真实之道。这个道是什么?是“真如”自性,不是虚假的,那么以这样的“行持”,才能够得到“出离”的结果,这个就是道谛的真正的内涵。
所以这个四个,每一个行相有它这个。那么粗浅地来说,你了解了这些的,喔!原(p254)来这样。那么这四个字每一个有它的特别的内涵,所以我们正学的时候,为什么二乘说观四谛十六行相,就是你如实地照着这个次第去正观。当然这个正观,一定经过戒、定,那个时候你能够如理地去观的话,一定感得这个圆满的果报,这是我们了解的。这样一来的话,就把那个烦恼的种子永远断除,永远断除。
也许大家谈到这地方,觉得好像我们那个禅宗好像不要;你表面上去看,的确不要,就内涵来去看的话,一点不少。这个《楞严》上面就告诉我们:这个像空中鸟迹,你找不到痕迹的,痕迹虽然找不到,但是呢,对不起,从这个地方飞到那个地方,那一个彼此之间哪,总是这么多,总是这么多!所以有一种走法呢,你一步一步拿那个楼梯,好像清楚明白地,你有一步一步可踏;那一个呢,你飞。所以不管你坐飞机也好,坐轮船也好,坐汽车也好,你从它那轨迹上面行,是不一样;就它的距离来说,对不起,一点都省不了,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将来你们真正地能够,尤其是把如果宗、教二方面都了解的话,那绝对是如此!所以六祖说“说通即心通”,欸,你呀,以教下来说,固然也通,然后呢,你这个宗下来说,固然心里通;说起来的话,语言说也通,教理绝对通达!这是我们必定应该了解的。
在你没有过来之前,是,一定有怀疑的,说这我们明明两件事情,明明是两件事情。(p255)所以我们不必说,我们现在的话,我们看看那些祖师们,你就晓得了。先看那个,这个宗下的那些祖师们。欸,宗下的祖师很有趣啊!他有的固然是,他不引经据典的固然也有;有很多人,他引经据典,到哪里,你一出口,什么经里面,你根本不晓得什么经,他就能引出来。说明呢,他必定是,而且也决定不违背。所以,这个祖师们有一句话,他就说啊,那个:“依文解义,是三世佛冤”,好像不要依照着文字;但是“离经一字,等同魔说”。尽管你是教外别传,可是你的内涵,是只要离开那个经一个字,对不起,你就是魔讲的。说得很清楚,绝对不会离开那个教下,另有一样东西,只是说,要从那个文字所指的内涵上体会。
其实现在我们学教,处处地方告诉我们,不要在文字上面转哪,你一定要了解文字所指的。所以说“标月指”,那就是我们的真正的行相,不管是色法、心法。同样的道理,像教下的那些祖师们也是一样。教下的祖师,在《传灯录》上面很多地方,你看看,他譬如说杜顺和尚,那个是贤首宗的,智者大师,那是天台宗的,他尽管是教下的,但是他最后所证悟的理,却是跟宗下的一无二致。
特别是我们六祖门下有一个大师─永嘉真觉禅师,号称为“一宿觉”。为什么叫一宿觉啊?他真正开悟,他不在这个六祖大师门下开悟的哦,他是学天台止观而开悟的哦!(p256)你们看看呢,他说得很清楚,他遇见六祖大师的弟子,然后就问他。“对不起,”他说啊─那个弟子说:“我可是不知道啊,不过我晓得的,无师自通哪,那是天然外道。”啊,那没用的!“欸,那么现在要到谁,找哪一个地方有善知识呢?”“那我的老师─曹溪的某人。”他就跑得去,就这样。你们还记得这段公案吗?这样。
到跑得去了以后,他去见那个大善知识不顶礼啊,那个绕了三匝,站在那里一站!那个六祖说:“那个佛子,起大我慢,你见大师这善知识,哪有这样的事情啊!”真觉禅师怎么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喏!说明了这个他们这个古代的大知识,哪有闲话,他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忙这个事情啊!乃至于这种仪礼,他都是,啊!这个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不在行相上面转。六祖怎么说:“何不体取无生哪!”欸,这本来就无生,你为什么不去体验哪?然后呢,这个真觉禅师就“体即……”什么,两句话,本来就是没有生死。换句话说,那个时候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去体验那个无生呢?唔!那个真觉禅师就说出,自己对于无生的这一个体验来。他在那个上,六祖大师并没有告诉他什么哦,也并没有传扬后来祖师哦!也只是说明他的经验以后,六祖怎么回答:“对!如是,如是。”就这个样了!好啰,他就走了。“那为什么这么快呀?那你住一夜呀!”所以他叫“一宿觉”哦,记得吗?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这个你们懂吗?这个里有大文章,有大学问在(p257)哦!这样。
所以我说路是两条,你了解了以后啊,绝对一样。教,它是把那个如理的教授告诉你,不但前面告诉你怎么走,乃至于后面也告诉你清清楚楚;印证的就在这上头,你一方面修持,全部照这个上面修持,一方面修持印证在这里。宗下,你没有善知识在旁边的话,无师自通不可以喔!但是过来人不一样,过来人却是可以的。尽管是过来人,我们现在看看那过来人,他不是说,坐在那个地方─过来人也有哦,那叫独觉,那不是现在我们的祖师。我们的祖师开悟了以后,一定也是啊,他在语录或者上面,哦!到那时候想起,原来某人一句话,以前骗他,现在骗不了。不是骗他呀!那个就是个标准:哪!你真正悟了以后,这个悟境应该这样的。以前没有悟的时候,不知道;悟了以后,那个标准,噢,一对!同样的道理那就是先告诉他了,摆在那里。然后你到了,功夫到了,你一对,你晓得这个错不错。
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天下只有一类人,的的确确─实际上真正说起来两类:小乘是独觉,大乘是佛,只有这除了两类以外,说无师自通,没有这件事情!这个是我们要清楚的。你了解了这一个,你就不会把“宗、教”看成两条路子了。不过当然,我们在摸上去的时候,我们也大可不必一定把这两个东西揉在一块儿,这时候看你呀,如果你善巧学的(p258)话,你将来是必然会走到这一条路的归宿上,归宿的这一条路上去。所以说佛佛道同,每一个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而且不异语者、不妄语者,对不对?每一个佛,说出来的话绝对相同,绝对不会跟另外一个佛有一点差别,这不是很明白吗?现在我们学佛的人,大家的意见各说各的,吵得天翻地覆。那很明白地说,我们不晓得错到哪里去。啊,这个就是我们该注意的。所以,注意啊,我们要学的是谁!注意一下,顺便一提。
个“总明所缘”,整个的大纲了解了;现在说“此处”,我们这个地方,学止学习什么。
【◎ 巳二此处所缘。《三摩地王经》云:“佛身如金色,相好最端严,菩萨应缘彼,心转修正定。”】
我们要念佛、缘佛,引经上面。这个告诉我们:喏,你要看那个佛的身这样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念佛的前面的几句偈子,不过我们现在念的是念狭义的一个佛─阿弥陀佛身金色。还是一样,如果你真的了解这“阿弥陀”的内容的话,这一个就代表了广义的,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是什么?智慧、福德无量,没有一个佛例外的,所以他的世界叫“极乐”。你从那个上面,你了解他的“极乐”两个字的特质,这我们要(p259)懂得的。说“相好最端严”,那么现在我们修学的人哪,就应该“缘彼”。然后呢“心转修正定”,那个心哪,不要在烦恼上面缘,而是转过来,要安住在这个上面去修习。
【由缘佛身持心,即是念佛生广大福。】
进一步,你能够这样地观想地修,来持、安住在这个佛上头的话,这个它就是念佛,真正地广念佛是这样的。若广义的念佛法门当中呢,一个有持名、有观想、有观相,乃至于由此而进入实相。而且还有一个特别好处,你看别的,它有专门的对治。这个地方啊,一般的定,有对治散乱的功效;还有呢,特别的对治,譬如说对贪心,那么不净观,能对治不净,但是不能对治其他的。这个念佛呢,除了散乱以外,它还有一个,能够生广大的福德。所以这一个是所有其他的学定当中没有的,《大智度论》上面也特别强调,特别强调。所以,除非是我们有很粗猛的现行烦恼,这种现行烦恼你不降伏的话,你没办法学定,那么就在那五停心观中,选跟你相应的这种粗猛烦恼。否则一般刚开始学的时候,这个念佛观是最殊胜。原因─因为一方面能够得定,对治我们的散乱;一方面能够生广大的福德,这是非常重要的!你有了这个福德以后啊,下面这个智慧就可以开发,进程快速。
【若佛身相明了坚固,可作礼拜供养发愿忏悔等修集资粮,净治罪障之田,】
(p260)哦,有这么多的好处啊!看起来了以后,然后你观起来了以后,那个时候你所谓皈依啊、礼拜啊、供养、发愿哪,种种的集聚资粮、净除罪障,最好的这一个一种方法,所以它是殊胜得不得了!
p. 564
【临命终时不失佛念。】
乃至于临终的时候你不失念佛。如果说,我们要修求往生的话,那百分之百地去,百分之百去,而且品位很高,这样。实际上呢,这个方法并不难,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为什么我前面一再跟大家说:“不要怕,也不要狂,你只要肯照着这个次第上去,无有不得者!”
【若修密法尤与修天瑜伽相顺,利益极多。】
凡是修密法的人,更是学这一个,念佛跟我们学密教当中的“天瑜伽”,这个天,不是天上的天─第一义天,这个在讲到后面的再详细说。其实实际上我在前面刚开始的时候啊,曾经也讲过,实际上讲过。因为真正一切佛菩萨的报身相,都是现的是天相,天身相,不是人间相,实际上比天上还不晓得庄严多少倍,庄严多少倍。在我们六界当中,只有天,勉勉强强堪与相比拟,它这个利益非常多。
(p261)【故当以佛身作所缘境也。】
我们现在修的时候呢,就是这样修。
【此所缘境复有二取法,谓由心新想,及于原有佛像想令明显。】
修的时候有两种方法:一个呢,我自己心里面现新的,先想出来,想了去想;那么还有一种呢,原有的佛像上面使它明显。
【前者益大,后者通显密乘,今如后修。】
这个前面这个利益非常、非常大,后者呢,当然也有利益,而且呢后者跟显教也通、密教也通,现在我们这里来修习后者。那么这个前后呢,我也说一下。在我们想起来,好像这两个都是都由心里面心想的嘛!是的,可是前者心想的,譬如说《十六观经》上面,教我们观什么?观白毫相。欸,那个白毫那到底怎么样子,你也从来没有看见过,它也告诉你这个白毫怎么样的,在眉间有这么一个地方,宛转右旋,这样。然后呢,你观哪一个,这是这样。那么后者呢,不!就是你先对眼前你所要缘的─同样地比方说阿弥陀佛,啊!这个画像是这样,所以现在我们看了,这样的想法。
(p262)尤其是密教当中,密教当中的本尊观,它一定是,所以它那个坛城画得很好,然后呢,你每一个地方。哦,这个密教当中的观起来,那这个非常地细密哦,乃至于每一个地方。平常呢,也许你们没大注意一般的,尤其那个忿怒尊,那个手、脚等等。譬如说我们讲的千手观音,啊,一千个,每一个手上拿的东西,还有的不但拿的东西,那个手指啊,这一节什么颜色,那一个地方什么颜色,那一个地方什么颜色,没有一个地方……不能含糊的呀!这样。所以现在呢,这个地方特别讲想后面这个,假定是我们来说的话,当然,我们就是阿弥陀佛像。当然,你可以不一定念阿弥陀佛、观阿弥陀佛,其他的也是一样。
【先当求一个庄严的佛像若绘若铸,】
这个是画的也好,然后呢铸的也好。
【数数观察善取其相,】
不断地对着它,能够啊,看得很清楚。
【作意思惟令心中现。】
(p263)那个时候,你看清楚了以后,闭上眼睛─这个所看的相啊,现在心里面。
【此复当作真佛身想,不应作绘铸之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