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02卷B面

(手抄稿 第十三册 p193)

这是关于这个地方,像跟我们日常相关的几个典型的例子啊,来告诉我们策励一下。我们今天难得有这个机会,得到了这样的完美殊胜的教授,我们务必想办法,采种种的方法,怎么样使这个圆满的教授啊,能够真正运用,改善我们自己的人生。

下面说“诸佛菩萨唯见此是”,没有一个例外的,佛菩萨都是这样,这个才是真正最快速成佛的殊胜方便故。下面引这个论上面这句话,引那个论上面这句话。前面曾经说过,阿底峡尊者到西藏去的时候啊,人家问他说最好的找一个快速的方法能够成佛,阿底峡尊者怎么说啊?“哎呀,我也希望有这个,我也在求这个,我也巴不、急不得不要这样地修啊!但是据我所知,说啊,不修菩提心、不学菩提心,然后呢不根据菩提心去学,修行圆满两种资粮的佛法啊,不知道,我可不知道,佛经上面也没有。”这是非常清楚、非 (p194) 常明白。而阿底峡尊者所代表的是什么呢?就是当年印度小乘、大乘、性宗、相宗、乃至于各派的传承的中心,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不但我们世间的经典他都看见,大家看他那个传记当中,他到后来,或者定中,或者梦中,看见很多空行世界,那从来没有看见过的,他都看见过,过目不忘。但是他却没有看见说,啊,居然有不要菩提心,居然不要积聚两种资粮能成佛的方便,他没看见,就这样。所以前面啊,我重新把这一点,用很通俗的话来大家策励一下、鼓励一下。我们翻过去,发了这个心了,下面还要让它增长啊,增长啊!

p. 238

The training in the precept to generate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six times each day has two parts: 1. Not giving up your development of the aspirational spirit 2. The training to increase the aspirational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正令增长所发心故修学六次发心这分二,① 不舍所发心愿,② 学令增长。】

第一个,不要舍弃啊;第二个“学令增长”。平常的时候呢,我们造的世间染污之业,还要造了这个增长;现在我们哪,反过来啦!不但净除,而且彻底地圆满地要达到佛的成果,所以学会了,不可以再舍弃。实际上呢,我们倒不是有意地舍弃,而是说,你不作意对治,不精进努力的时候,它那个无始以来的习染哪,一下又来了,一下又来了,一下又来了!来的时候你又不知不觉跟着去了,这个是我们眼前最应该注意的地方。然后呢?这个对治了,把 (p195) 已经学会的东西啊,再怎么增长它,而不是增长以往流转生死的那些染污之业。

【今初,】

现在第一个。

You have taken as your witness the buddhas, bodhisattvas, and teachers and, in their presence, committed yourself to liberate all beings who are not liberated, and so forth.

【◎ 如是以佛菩萨知识为证,立彼等前立大誓愿,未度有情令度脱等。】

先是说前面的,就是啊受这个愿心、发那个心,在佛菩萨前面立那个大誓愿。

If you then see that living beings are so numerous and their behavior is mean, or that the time wherein you must strive for many eons is long, or that you must train in the two collections that are limitless and difficult to do, and you take this as a reason to become discouraged and to abandon your responsibility to develop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t is a sin greater than a cardinal transgression of the vows of individual liberation.

【次见有情数类繁多行为暴恶,或见长久须经多劫励力修行,或见二种资粮无边难行皆须修学,为怯弱缘,若更舍置发心重担,较别解脱他胜之罪,尤为重大。】

你发了这心以后,紧跟着并不是停在这里哦,要去做了。你做的时候,你一看哪,哎呀,要度的这个有情,是不但人数多呀,而且种类是千差万别啊,这个种类的千差万别当中,这个行为是非常地糟糕啊!啊,这个这么多的人,已经是看了就头痛;还有那些人当中,又这么个恶劣啊,这样。不但人多、恶劣,而且时间要这么长啊!啊,看看哪,发心是容易啊,做起来就难了,做起来就难了。而且进一步,说从另外一方面算,你 (p196) 要成佛的话,要集福智两种资粮,而集每一种资粮真是难做极了,都要去做。啊,那个时候心里面,就觉得:哎呀,这个不行啊,这个是、是、是、是……心里面就会退怯了。

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啊,“更舍置发心重担”,那时候发了心以后又退了。这个发了心以后退,这个罪啊非常大、非常大,比这个别解脱的他胜之罪还要大。所谓这个“他胜”什么呢?就是重戒,重戒。那么“别解脱”就是比丘戒,比丘戒的重戒只有四条,犯了这个四条重戒的话那一定堕落,最严重、最可怕的罪!你发了心以后,如果舍弃的话,这个罪还要大!

The《Verse Summary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in Eight Thousand Lines》 states:

【如《摄颂》云:】

这上面告诉我们。

Though you practice the ten virtuous actions for ten million eons, if you then generate the wish to become a pratyekabuddha arhat, You damage and weaken your ethical discipline as a bodhisattva. This breach of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s far more serious than a cardinal transgression.

【虽经亿劫修十善,欲得独胜及罗汉,尔时戒过戒失坏,发心重过他胜罪。】

说你这么长时候,修十善和世间的,或者呢?进一步的要求解脱生死的二乘果,罗汉也好、缘觉也好,而受持这戒,这戒的过失、戒的失坏,过是普通的一般戒,失坏就是犯了这重戒,完全失去了,但是你这发这菩提心这个力量,比他还要来的大,换句话说,如果你弃舍的话,这罪也比较大。

Thus it says that such a bodhisattva's ethical discipline is faulty. Restraint from Sravaka and pratyekabuddha considerations is the bodhisattvas' highest ethical discipline, so were bodhisattvas to weaken this restraint, they would destroy their ethical discipline.

(p197) 【此说菩萨毁犯尸罗,以能防护二乘作意,即是菩萨最胜尸罗,故若失此即是破戒。】

这个菩萨呀,就算毁犯了尸罗,但是呢,毁犯尸罗包括上面的这重戒乃至于哦,但是他就把他的菩萨的愿心保护得很好,所以说“防护二乘作意”。什么是二乘作意啊?只管解决自己的问题,别人不去管他,所谓弃舍这个利他之心。你虽然犯了戒,那个犯戒是不得了的罪,但是他能够防护这个,而把他那个菩提心,要救一切众生的这个愿力的这个愿心,还保持着,欸,这个就是啊菩萨最殊胜的戒,最殊胜的戒。“故若失此即是破戒”,但这个一失去的话,那个就害了,就破了戒了,那就害了,那个就破了戒了!

所以在这上面表面上面看起来,我们觉得相矛盾的,实际上我们前面说过了,深一层去说,不矛盾。因为声闻戒的真正的目的干什么?就是要求解脱。你要求解脱,非这样做不可,然后呢犯了这个四个的话,你绝对没有解脱可能,所以叫“他胜”,也就完了。他现在菩萨戒是干什么?要帮一切人解脱。帮一切人解脱,他在这种状态之下,他对自己相对地就看了最低最低,所以你脑筋里只有帮一切人。为了这个目的制这个戒,这是菩萨戒。只要这个帮一切人这个心还在的话,当然他的最重要的根本没有失去,对吧!所以实际上就制戒的原则来说,两者之间没有一点矛盾。这顺便一提,将来从这个上面,我们会了解,这个大小 (p198) 二乘戒开合差别在什么地方,这对我们将来非常重要的,所以这里顺便一提。

For, if bodhisattvas do not cast aside such restraint, then even were they to indulge in sensory pleasures, they would not destroy the attitude of restraint that is unique to the bodhisattva.

【若未舍此,纵于五欲无忌受用,犹非破坏菩萨不共防护心故。】

是说,假定说,这个大菩提心你没有舍弃掉,纵然你对这五欲受用,而且无忌地受用,还没有破坏“菩萨不共”─这个是最特别的防护的地方。不过这点注意哦!不是说叫你去啊乱搞一通哦,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是强调一个什么?强调说这个菩提心的尊贵、珍重,所以说就算如此,尚且都不破。

实际上呢,真正一个学菩萨戒,要学菩萨要救济一切的人,他会不会真的毫无忌惮地做这个莫名其妙的事情啊?当然不会。前面发心的时候已经说过了,说他修学佛法,当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看见世间的苦,然后呢说求解脱。如果说只管自己的话,这个人连他一个世间标准都不够,何况是修学佛法!所以他要进求帮忙一切人解决。所以这标准必然是一个很高的标准,才能够依这个标准,作为他内心的目标,策发他步步上进而发的菩提心。有了这种高的标准的人,他会不会乱搞,说对世间这种五欲乱搞,可能不可能哪?当然不可能!所以我们要从这地方啊,仔细地辨别。所以这个地方之所以说纵然如此的话,是特别说明,这一个发菩提心何等地珍贵,何等地重要,以及它的功德、力量大小,比较 (p199) 这点而来说,这我们要了解。

Again, the 《Verse Summary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in Eight Thousand Lines》 states:
Though bodhisattvas enjoy the five sensory objects,
If they take refuge in the Buddha, the teaching, and the community of noble beings,
And fix their minds on omniscience, thinking, "I will attain buddhahond,"
Understand that these adepts keep the perfection of ethical discipline.

【即前经云:“菩萨受用五欲尘,皈依佛法圣僧,作意偏智愿成佛,智者应知住戒度。”】

哪!就算他菩萨照样地受用这世间五欲,这个都是尘劳,这个都是杂染。欸,但是他怎么啊,他皈依三宝,而他目的是干什么啊?“作意遍智”,他一心一意要求一切智,要度一切众生,成就无上佛道。要晓得,这个他是在安住在戒当中,他并没有犯戒,并没有犯戒。

说到这里,今天我们桌上,昨天晚上就有了,有一本《弥勒上生经》,以及《下生经》,这个上头就有这么一段话。这个弥勒菩萨,佛悬记说“当来下生”─我走了以后下面来一位证佛果的是谁?他,弥勒菩萨。大家就怀疑了,尤其是优波离尊者,“这奇怪了,他也不住禅定,不求解脱,却是当来成佛!”就这样,这个大家是想不通。实际上呢,这个境界我们不要轻轻易易,现在有太多人说:“我是大乘行者,所以啊我也是不求禅定、不求解脱。”错了、错了、错了,你不要误解。

现在我们不必说到了等觉以后的菩萨这个样,平常我们说,像禅宗的祖师当中,他们 (p200) 怎么说啊?“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说到了那个境界,任何情况之下,一切都是在定当中,尽管你穿衣、吃饭、作、天塌下来,他还在定当中,可是外面你就看不见。所以这个境界是非常高明的境界,哪里像我们现在凡夫当中,反正你这么乱搞,你说:“欸,弥勒菩萨他也不住禅定,他也不求解脱,我也这个样。”就学弥勒菩萨,那你学错啦!这个次第步骤啊,我们一定要弄得很清楚,弄得很清楚。菩萨之所以受用五欲尘,他心里上面跟他意志相应的,他并没有离开这一点,总有他特别的方便。

所以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了,这《大智度论》上面,说真正说起来,他之所以安住在这个上面,他不是为了他自己的贪染,而是说正见到这个尘世利益有情的殊胜的功德,这样来安住在这个五欲当中,目的是救度别人。究实说起来,菩萨对于这个三有的厌离心啊,不晓得超过这个二乘是多少倍,所以我们不要从那个行相上面去看。乃至于像维摩诘大士也是如此,那个声闻乘的人哪,看看就是看不出来。欸,但是他就是,他也是这样耶,不住禅定啊!然后的的确确嘛,这个道理我们后面才去详细地辨它。

我之所以在这地方说的原因呢,是因为世间有很多、太多人误解,太多人的误解,这个主要的原因在这里。我们把这个误解一定要辨别得清楚,那么这是第一个。更进一步的话呢?特别是对那个小乘心特别重的人来说的。因为修小乘的行者,他为了急求解(p201) 脱起见,那急急忙忙地把眼前的那些所有的这个啊,的的确确一刀斩得干干净净。那么现在大乘行者告诉我们说:是的,这个东西你绝对不能沾上,前面下士道已经说过了,殊胜的下士道,换句话说真实修行的人,就算开始基础的时候啊,他绝对不贪图眼前的。如果对眼前世俗的事情放不下,整个的佛法没有建立的地方。不要说佛法啊,连他世间要求增上生都不可能。连他世间求增上生都不可能,你还谈什么佛法?当然决不可能。但是他的重点啊,决不是切断这个东西,重点是说一步一步引导上去,要策发那个大菩提心,就是这样。所以他非常重视你内心当中的重点,把握住这个心要,所以这个有几重关键。在这个地方的话,尤其是对我们眼前这样的一个复杂的环境啊,我们要辨别得很清楚,要不然的话,那我们弄不清楚,会走错路子的。

If they give up their promised intention, they must wander for a long time in miserable rebirths.

【若弃如是所受之心,则须长夜驰骋恶趣。】

你发了这个心以后,你把它弃舍掉的话,那可怕,那可怕!长夜地在恶趣当中。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ays:
It is said that once people decide
To give a small amount of a simple thing
And then do not give it,
They cause themselves rebirth as a hungry ghost.
So how could you be reborn in a happy realm
If you deceive all living beings
After you have sincerely invited them
To unsurpassed bliss?

【《入行论》云:“于少恶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后不施,说为饿鬼因,若于无上乐,至心请唤已,欺一切众生,岂能生善趣。”】

像普通一般人来说,一点小小的东西,你要送给别人,你想送给别人,以后不送的 (p202) 话,这是饿鬼之因。为什么?你舍不得嘛!舍不得是悭贪,悭贪就是饿鬼因啊!现在你要给人家的是什么?给他无上的快乐,而且不是说给一个、两个人,要给一切人;而且不是普通人家告诉你,你至心要想给一切人无上的快乐。最后啊,你舍弃了,说:“哎呀,我不管了!”那岂不是等于欺诳了一切众生,在这种情况之下,能生善趣吗?当然不能,这个道理我们要了解。

前面说它殊胜的利益,现在呢说它如果说发了心以后,舍弃的过患。这个我们要辨别得很清楚噢!我们一定要把前面那个殊胜的利益,跟舍弃的过患两个啊,相对比。要不然的话,前面那个殊胜的利益你没有弄懂,而听见那个过患,心里想:哎哟,害怕,那算了、算了,算了!那我不要发这个心了。那你学这个东西完全学错了啊!所以它那个次第的必然性,我们要弄清楚,我们要弄清楚。其实不但是大菩提心,前面的戒等等,没有一个例外的,我们必定要认得他立这样的一个题目摆在这个地方,为什么原因,怎么样帮助我们步步增上。

是,现在我们了解这个地方说,哦,发了心以后,当然这个你心心念念想着发心的殊胜的利益。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当然你一直前面是增长发的心,所以他不是急着教我们,发了心马上就受戒、马上就行,不是的啊!在后面讲到六度的时候,说得清清楚楚、(p203) 明明白白,我们凡夫绝对不要你,也不可以说:“哎呀,佛啊跑得去把头目脑髓一舍,我去舍啊!”错了、错了,佛绝对没有这样的教法,佛绝对没有这样的教法。他后面很清楚的,刚才开始布施的时候,你有十块钱,好了,你也送他五毛钱吧;等到你有一百块钱的时候,那你就送他五块钱嘛;等到你有一百万的时候啊,你送他个什么十万、八万,那个可以了!绝对不是教我们现在一开头就这样做的,他这个道理啊会说得很清楚。

Therefore it also says: "Like a blind person finding a jewel in a heap of garbage. By chance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has arisen in me."

【是故此论又云:“如盲于粪聚,获得妙珍宝,如是今偶尔,我发菩提心。”】

这个论上面又说:就像一个瞎子,然后在粪堆里边,瞎子本身已经是非莫辨,要想找到好东西啊,其实绝无可能,就偏偏又碰到在粪堆当中,你想哪有可能?欸,结果妙咧!找到那个妙珍宝耶,就像如意宝一样,这个东西的珍贵啊,你可想而知啊!现在我们居然得到啦,啊!这怎么可以舍的啊!这个就是我们从正面一定要来策发我们自己内心的─发那个菩提心这么难得!

所以尽管我们现在懂得了道理以后,即使这个真实的愿发不起来,心里边一定这样:“我一定要做到它!我一定要做到它!”哪怕你不懂得,就是你心里面这样地念,嘴巴上 (p204) 面这样说。所以前面告诉我们啊,“乃至语言亦须修心”,记得吧!乃至于讲话,就是这样。反过来,前面又说“下至戏笑亦不弃舍”,乃至于说开玩笑,你千万不要说。为什么原因?不管你开玩笑也好,在任何情况也好,你只要动这个念头,这个念头一动,对不起,这个就造下来了这样的一个业,然后你嘴巴一开口,这个业又跟着它慢慢地相应了,这样。所以如果不相应的念头起一念,对不起,将来一念,就有这个漏洞在这里。

所以说坏的地方,哪怕开玩笑─这个时候注意,平常我们世间来讲啊,尤其是现在,这个做人啊好像要幽默一点,开开玩笑,不可以!在这个地方不妨幽默一点,你怎么幽默法呢?你要用反过来,从正面的地方去说,就算你要开玩笑,“哪怕我开玩笑,我也要学佛!”就这样,那就对了。就是换句话,你在任何情况之下,哪怕开玩笑,哪怕睡觉,是哪怕说话,就算心里面并不是真实相应的,你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在这个上面把它增长。因为你的所有的身语意三业,不管是强有力的、正确的、旁边的、辅助的,处处地方都是这个,当然到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这个,这是我们眼前应该了解的。

同时从这个地方我们也了解,为什么说这个僧团的真正殊胜的地方在哪里,就是这样。别的环境,在世俗的环境,大家本来就忙什么?忙赚钱嘛!所以你跑到这个地方不谈赚钱的话,人家说你这个人真颠倒。这个地方大家见了面嘛,啊,拿根烟抽一抽,喝一杯(p205) 酒;跑到我们这里没这件事情对不对?你如果跑到世间去,有很多人说:“哎呀,这个受戒啊,很想受戒,可是到那时候应酬你怎么办?”欸,对呀!以我们这个团体当中,因为有这个团体,你又不能不应酬,因为你要应酬啊,大家见了面以后,一定要合合掌;跑到那个大殿上面,你非去拜他不可呢!就是有这样的力量。

所以说我们要晓得,前面告诉我们说,这个善知识的真正的重要啊!所以眼前大家别小看啊,我们几十个人维持这个团体。所以我一直说,在这个团体当中,你每个人向前跨半步,不得了,将来这个功德就不得了!你每个人跨了半步,就集合起来就成功了嘛!然后呢你每个人向后退半步,这个地方就被你踩掉了。所以你别看哪,问题就这么一点点,那个跨、退之间,动机在哪里啊?就在你平常的心里面。所以你心里面,心里面平常坐在那边没什么事情,“我一定要这样做!”这个平常你心里面心心念念这样的话,你站起来的时候自然,哪怕冬天,头挺得这么直直的,就这样,自然这种情况啊就现起来了。

Think, "How very wonderful that I have attained something like this," and never give it up. Devot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is, vow over and over not to give it up for even an instant.

【谓当思念我得此耆极为希有,于一切种不应弃舍,更当特缘此心,多立誓愿刹那不舍。】

嗯,就是这样!啊,要思念,他一再地重复,一再地强调。而这个事情真正的,他是善知识策励我们。那么我们要怎么办?我们要摆在我们自己心里想:哎呀,这个东西是 (p206) 这么个好啊!这个稀有啊!这么个难得啊!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别的样样可以不要,这个,绝不弃舍。特别是缘这个心,立种种誓愿:刹那也不弃舍,刹那也不弃舍!这件事情是我们平常啊,应该自己经常摆在心里的。

所以在这个地方再提一下,〈随喜功德品〉这段故事。大家想啊,这个功德我们大家现在总觉得:“哎呀,现在很难哪!我这个资粮没有啊,我这个罪障很重啊!”没有错嘛,既然你晓得了资粮不够,那你赶快积嘛!而积聚资粮又这么容易啊!就像刚才你起一个心念,这个就集资粮,你随喜就是集资粮。所以如果这一段公案大家不认识的话,我愿意啊,或者晚上温习,乃至于课堂上面,你可以翻开《法华经》看。我倒想起愿意下一堂就翻这个《法华经》啊,好好地念一下,亲自读给你们听一听,这样。这个的的确确有它非常殊胜的利益,你能够处处地方这样去做的话,这个资粮哪有集不起来的。……刚才我说的那个继续下去:

It is not enough merely not to give up the aspirational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ncrease it with great effort three times during the day and three times at night.

【◎ 第二者如是不舍尚非满足,须昼三次及夜三次励令增长。】

第一个前面说不舍,换句话说,我们以前一直在无明当中,现在经过了这一番的努力以后啊,千万不要动摇,尽管外面的客观环境这么恶劣,用什么方式来把它坚固起来。那 (p207) 么这个说,不但是坚固而且增长,为了这样啊,昼三次、夜三次努力地做这个增长。

If you can practice the aforementioned extensive ritual, do so. If not, visualize the field for accumulating merit and, after you make offerings, refine your love, compassion, and so forth. Then adopt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six times,

【此复如前所说仪轨,若能广作即如是行,若不能者,则应明想福田,供诸供养修慈悲等六返摄受。】

那个增长是什么呢?就是照前面那个仪轨。就像平常我们说三皈依,这个三皈依不是说皈依完了以后,算完了!平常我们一直在心里面要这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哪怕单单念一下。“广作”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呢,你不但嘴巴上面念,心里面缘念这个胜利,这样的心情一直使它现前。如果说不能这样的话,那么怎么办呢?那个时候啊,“应明想福田”,就是说我们坐下来,然后呢细细地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