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四十九卷B面

(手抄稿 第七册 p17)

值得每一个人,大家来反省策励一下。下面是

p. 114 (7)

As explained in the personal instructions, the benefits of going for refuge are eight in number.
(1)You are included among Buddhists.

【◎ 教授所出胜利分八。一得入内道佛弟子者,】

说皈依了以后正式地进入佛门,这个叫内道了,这个时候算是佛弟子。他下面说,进入佛道内弟子,

In general, there are a number of ways to distinguish Buddhists from non-Buddhists. However, since it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Elder and Šantipa distinguish them according to the refuges they seek,

【总有多种,建立内外差别道理,然共称许,觉与寂静论师,以有皈依而为判别,】

真正地分别有很多种差别,有的人这样说,有的人那样说。可是根据现在这个地方的传承,这个师承是那两位,不管是阿底峡尊者以及寂静论师,他们两位判别这个内外道的差别,判别佛弟子的差别,都以皈依作为根据,说你有了皈依就算佛弟子,就进入内道,所以说“以有皈依而为判别”。

you should count as Buddhists those who have obtained and not forsaken their refuge.

(p18) 【谓得皈依,乃至未舍,】

你得到了皈依以后在你没有舍弃之前,那是佛弟子。不过这个地方注意啊!“得”皈依。皈依的时候,你有一个得到的,得到了这个皈依,什么东西?就是这个—得皈依体。到现在为止,你们只记着哦:皈依还有一个体。这个体的真正内涵,慢慢、慢慢地以后再来详细告诉你们,这个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好好地去学,一旦你得到了这个东西,那么大家注意:你至少生天,如果是你想学净土往生的话,一定往生,这个它的真正的内涵。所以下面很多地方讲的、学的就是学这个东西,就是学这个东西。到现在开始学的也是学这个东西,前面学的还是学这个东西,还是学这个东西。

Thus, to initially be included among Buddhists you must uphold the three jewels as your teacher and so forth from the depths of your heart.

【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须由至心于三宝所受为大师等,】

所以这一个就是最开始修学佛法的第一个条件—皈依,那么皈依了算是佛弟子。那么在目前我们能够做到,能够了解的这个皈依的体是什么?就是你至心于三宝接受他—这个才是大师;“等”字,那个才是正确的方法,这个才是共同修习的助伴。这一个状态,不是说听听、讲讲,而是从你内心深处一心一意皈投依靠,就这一点,就这一点。

那么在这个地方呢,我们可以自己来反省一下,来反省一下。今天遭到一点点委屈 (p19) 了:嗯!被人家埋怨了几声,或者今天少获得一点利养了,或者今天有一点点小小的病痛了。这个是什么?苦,对不对?是呀!痛苦。现在碰见了这个痛苦以后,你怎么办呢?就是我们平常的一般的反应,这很清楚、很明白。受了委屈,然后呢或者跟他辩,乃至于跟他吵,或者你虽然没办法吵、辩的话,背后跑得去嘀咕,这是我们一般状态,世间的常态都是如此,这样。然后呢,你稍微少了或者什么生了病,喔唷,赶快啊求神拜佛、找医生买药吃,这是一般世间常态,也是正常的。我们不是说修学佛法了以后不要这些哦!

这个时候注意的—为什么要皈依?为什么要皈依?以前容或不知道,现在我们了解了:哦!原来了解这个三界之内无非是苦,而真正能够帮忙我们解决苦,从根拔起圆满解决的是这个地方的,问题在这里,皈依他,这个才是皈依的根本原因。然后呢因为你要脱苦,所以在这个理由之下找,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谁才是你皈依的对象呢?你要脱苦,他一定要什么条件呢?根据这样一路一路地上来了。假定你说这个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后呢你能够如理作意经常这样去想的话,那时必然有一个什么现象啊?你有苦你觉得:哎呀,这个苦呀,现在要找他问题才解决。对不对?是不是?必然地产生的结果。所以说这个皈依,如理的皈依跟平常的皈依差别就在这个地方。   

平常的皈依,完了以后皈依,你还是浮浮泛泛的,那个时候你们懂得了吧?尽管行相 (p20) 上面你是学佛啊,实际上学的什么呀?跟佛是了不相干。现在你照着这个次第一步一步上来的话,的确步步踏实。是嘛!就因为你有苦,所以要皈依;因为要皈依,所以找到的皈依的对象是三宝。现在这个苦现起了,那个时候你心目当中什么?“哎呀,这个苦啊!”然后一心皈投于他。是的,被人家埋怨了几句,你觉得很苦,那个时候你还是要去诉冤?跟谁去诉冤,跟佛去诉冤嘛,简单哪!跟谁去诉冤?跟法去诉冤,跟僧去诉冤。这个就怕你不诉,你去诉就对了!

跟佛怎么诉冤哪?南无阿弥陀佛。欸,对了!所以不管你遭到什么事情,你自然而然哪只有一心念佛。你怎么皈依法?皈依法是什么呢?为什么你以前会烦恼?就是错误不认识,现在我们不必说深谈,最简单的法告诉我们法是什么?空,缘起。所以一切法的现起,都有它的前因后果,他假定说今天埋怨你,有理由,有理由当然总归有原因,我错了,埋怨我,我改呀!没有理由,没有理由他为什么无缘无故?那以前一定是种下来什么恶因,今天还了他,好高兴,还了是无债一身轻。对呀!所以这个,这个时候就唯恐你不跟法诉冤。如果跟这些行持相应的叫什么?叫僧呀!然后你去诉冤,那个人告诉你,喏、喏、喏,这个道理。啊,你懂得了,真感谢啊!是不是要这样啊?必然的结果啊!

然后呢,如果你生了病了,啊!说世间本来一无可取呀,然后呢最后结果是必定是老 (p21) 病死,病是死因,现在要死了,赶快多念几声皈依,然后到极乐世界可以品位高升。那医生要来找你,说不定你还不愿意,医好了以后让我多在这个娑婆世界多留几天,这苦不堪言,不要、不要!除非说你有大利益,为了一些利益,现在我一忍,一时不能放掉那些。假定说你这个皈依是至心的话,是不是会必然产生这个结果?对呀!所以这个地方就说“至心于三宝所受为大师等”。   

当然现在这个是理解了道理必然结果,现在的的确确地普通一般人是有两种状态,有一种是以理智为强盛的人,有一种是情绪感情为强盛的人。那么理智强盛的人,是,刚才这个道理容易了解,他进来通常也会从这个地方进来的,所以进来了以后,他又善于利用他的理智很容易得到这个。感情来的,他就不一定这样的,他觉得:哎呀,皈依好啊!他也跟着去皈依。这假定你的的确确能够做到至心皈依,到那个时候也是一样,碰见什么事情,反正就像人受了委屈了,没有办法去诉,跑到妈妈身边哭哭啼啼地诉,这样。所以到那个时候,你如果有受了这个,你还是跑到大殿上面,哪怕你流着眼泪说:“唉呀,阿弥陀佛,我受了委屈了,阿弥陀佛。”你还是会多念几声佛。所以这个时候注意哦:“至心”两个字,“于三宝所受为大师”,你真正地从内心深处接受它了。这个靠什么力量?靠思惟。

(p22) 所以我现在常常提醒大家,这个人身的最佳的宝贝什么?思惟。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了,痴痴呆呆站在那里,欸,脑筋也不要动,听说念佛好,哎呀!最好希望赶快念一个佛,关在个山里面,念它个三声,然后就往生了。实际上我这是过分强调了一点,当然不至于如此了,我这是特别说明,现在有太多人就是这个情况。是的,他是感受到世间的痛苦,本来这是很好的现象,他也了解了佛法,是件很好的事情,那个时候他应该怎么办啊?善巧地找到善知识,或者了解这个怎么样行持,然后努力运用他现在暇满人身难得的这个宝贝,这么如理如法地思惟,他结果啊心心念念自然而然一直在这个上头,正行也是,助行也是。这一点千万要注意,千万要注意!所以我刚才这个话,你们千万要了解,要了解念佛的确是一个最好的法门,但是不得善巧的结果,就像现在这个流弊丛生。这个地方顺便一提,顺便一提,顺便一提。

Without this you are not included among Buddhists, no matter what virtue you have cultivated.

【此若无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数。】

假定这个没有的话,不管你做什么好事—做坏事更不谈,做好事都不能算佛弟子。所以这个地方,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佛弟子什么?“至心于三宝所受为大师”,那个时候你皈依,得皈依体。然后你起心动念有一个特别的一个状态—依体起用。我们现在不 (p23)必在这个文字上面转,实际上的状态呢?等到你真正至心皈依了,你动一件事情,哎哟,你想到这个佛菩萨要我这样做的,我该怎么做!随便动一个念头,欸,我觉得已经这个样的,我要这样做!你自然而然会这样的,自然而然你就会这样的。

譬如说我们现在今天剃了头,穿了这件衣服了,你忘记掉说,一看:哎呀,不行!我现在穿了这件衣服了。尤其刚刚开始换那件衣服的人,可能你们有这个经验。有的时候你欢喜跑出去,一想,你看看这件衣服,不、不、不,以前可以做的现在不会做了,对不对?为什么呀?那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说你现在得到了这个东西以后,自然而然很多事情随时起心动念,觉得:“欸!不对、不对,现在要这样了!”内心上面自然有这种力量。所以用这个东西用在戒上面,叫防非止恶;用在皈依上面的话,那个时候你的起心动念,一心就归投依靠,以三宝告诉我们的方式为你行事的准则。假定这个没有的话,不算!不管你做什么善事,嘿嘿,不是佛弟子,这样。因为不是佛弟子,它的好处就得不到,差别这么个大法!

(2) You become worthy to uphold all vows.

【二成一切律仪所依处者,】

第一个得到,得到这个皈依,然后更进一步受戒。“律仪”就是戒,这个一切的律 (p24) 仪,一切的戒。这个律仪有一点哦—戒善,换句话说,得到了这个东西一定可以感得善果的,一定可以感得善果的。所有一切的律仪戒法的这个好处,都依皈依而起。所以平常我们不管受什么,三皈依固然是,五戒,乃至八关斋戒,沙弥、沙弥尼戒,然后比丘、菩萨一切戒,都是正得体的时候在三皈依的时候,都在三皈依的时候,就是这个。

The《Treasury of Knowledge Auto-commentary》 says: Those who go for refuge enter the door leading to the taking of all vows. Also, Candrakirti's Seventy Verses on Refuge says: O lay practitioners, going for refuge to the three jewels is the basis for the eight vows.

【《俱舍释》云:“受皈依者,是受一切律仪之门。”皈依七十论亦云:“近事归三宝,此是八律本。”】

《俱舍论》、《皈依七十论》都这么说—一切律仪的根本。那么“近事”就是平常我们说优婆塞、优婆夷,亲近三宝,承事如来的。那个刚开始的时候,皈依三宝,这个就是所有一切律的根本。这个八律仪就是五戒,然后呢八关斋戒,然后呢上面一样一样东西,这个根本都在这里。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se passages is that you make your aspiration for nirvana firm by going for refuge, and that your vows arise from this.

【此中意趣,谓由皈依而能坚固涅槃意乐,从此意乐律仪发生。】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你这个皈依,所以这个“坚固涅槃意乐”。涅槃是什么?就是寂灭,究竟解脱一切问题。这个究竟解脱一切问题的最开始,从哪里开始?皈依开始,皈依开始。现在这个道理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因为随时我们体验到:为什么要皈依?因为(p25) 了解世间是苦。所以涅槃是什么?苦的究竟寂灭位嘛,就这么清楚,如此因就感得如此果啊!由于你这样的内心这样的一个意乐,内心认识这个好乐,然后呢你一步一步努力要去获得,获得嘛当然你照着去做,照着去做就是受的律仪,这个一切律仪。由于受了这个律仪,律仪的戒体得到了,这个戒体就是根本,从这个根本上面,所以五分法身戒为基础,戒而得定、而得慧、而解脱、解脱知见,这样来的。这个次第这么清楚,这么个好啊!这么个好!所以想想看这个皈依的福,的的确确无法衡量地大呀!

(3) You reduce and eliminate previously accumulated karmic obstructions

【三先集业障轻微灭尽者,】

前面以前积的业障,由于皈依了以后减轻,乃至于彻底地消除。

In the section where it teaches that going for refuge clears away sins,the 《Compendium of Trainings》 says: Here you should take the edifying tale of the pig as an example.

【《集学论》中,显示皈依能净罪时,说云“此中应以生猪因缘,而为譬喻。”】

那么这个《集学论》上面,来说明这个皈依的好处能净罪障的时候,它说:应该把这个譬喻来说明,什么?生猪因缘说为譬喻。下面这个公案,我来说一下,也念一遍。

Thus, just as the god who was about to be reborn as a pig avoided such a birth by going for refuge, so too do you eliminate the condition for rebirth in a miserable realm by going for refuge. Consequently, it is said: "Those who go for refuge to the Buddha do not go to miserable realms. After giving up human form, they assume the bodies of deities." The same teaching applies to taking refuge in the teaching and the community: some previously accumulated sins are reduced, and some are eliminated.

【谓有天子当生猪中,由皈依故,即未生彼,是由皈依能净当生恶趣因故。“若有皈依佛,彼不往恶趣,舍弃人身已,彼当得天身。”于法及僧亦如是说。故先集罪, (p26) 有者轻微,有者罄尽。】

彻底净除。这个皈依生天因缘是这样。有一个天人,有一本经叫《羯摩那法天子因缘经》还是不晓得是什么经,他是一个天子。那么天子临终的时候五衰相现,什么是“五衰相”呢?就是天人平常的时候衣服向来不脏的,到快死的时候,他衣服脏了。然后呢他身上的这个花,尤其是头上面这个花,平常那花一直都是鲜花,从来不会枯萎的,到那个时候头上的花会枯萎了。还有呢身上面他不会脏、不会有味道的,到那个时候他身上面又脏、又有味道,有的地方说,身上有威光或者是威光失去了,总之身上面的特质,由善而变恶了。还有呢他平常不出汗,他那个腋下会出汗。还有最后第五个,就不乐本座,他本来坐在那天子座上很欢喜,到那个时候,他坐立不安了。当这个五衰相现的时候,那快要死了,就相当于人那个必死之症,患了这个癌症了,那快死了。

所以天子一犯了那个五衰相,他就晓得要死了。那个天上的人,他是有天眼通的。哎呀!他要死了,忧愁大苦,但是他晓得这个死是无法避免的,他要看看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万一死了之后,还再生天,那还勉强可以。结果一看哪!堕落猪当中,唉!你不要说堕天上到猪当中,我们叫人间到你堕猪当中你受得了吗?绝对受不了啊,绝对受不了!不 (p27) 要说变成个猪,现在叫我们跑到那个猪住的地方去,在那儿住一天,我们实在受不了,我想没有一个人受得了,对不对?何况是你天上面。唉!他大苦恼,然后到处去求,求那个大力诸天,谁也没有办法,怎么求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最后那时正好佛出世,有一个天,说:“欸!对了、对了,现在佛出世,他是三界一切智人,人天导师,唯有他晓得,你只有去问他,他能帮忙你。”那么后来就请求那个佛,佛就告诉他—皈依,你只要皈依就不堕落,然后呢跟他说种种的皈依的好处。所以它下面这个偈,“若有皈依佛,彼不往恶趣,舍弃人身已,彼当得天身。”就是这个《羯摩那法天子经》当中的一个偈子。所以他听见了很欢喜,然后至心皈依,过了几天果然死了,果然死了。然后呢死了以后,完了以后,他有没有堕落?没有堕落,又继续生天。

这段因缘,这段公案,你们可以看看,这是千真万确。所以皈依这个福不得了啊!他本来要堕落畜生了,那何等严重,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解决的。欸!你只要皈依。注意哦!前面一再说的,皈依是什么?要得皈依体,不要说我也皈依了,我这个皈依是相应不相应,这是大成问题,这个是才是我们真正要检查、检点的地方。那么现在休息一下。

所以说有这个因缘,你看这么个好呀!第三能够皈依,得到这么好处,可以得到好 (p28) 处。实际上他那个生天,还是算起来很小的,很小的,生天算什么!我们要跳出三界轮回的,也都从皈依上面得到的呀!

p 115

(4) You will accumulate vast merit. This has been explained previously.
(5) You will not fall into the miserable realms. You should understand this from the earlier explanation.

【四积广大福者,如前所说。五不堕恶趣由前应知。】

前面说得很清楚。

(6) You will not be thwarted by human or nonhuman hindrances.

【六人与非人不能为难者,】

不管人非人都不能为难。

As it says in a Sūtra: People who are terrified Mostly go for refuge to deities of the Mountains, forests, temples, And the trees of sacred places. Such refuges are not the foremost; Such refuges are not supreme. If you rely on such a refuge, You will not be freed from all suffering.

【如经云:“诸遭怖畏人,多皈依山林及归诸园囿,归所供树木。其归非尊胜,其归非第一,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

很多人遇见了不如意的、恐怖的事情,于是总归找一个依靠。他依靠什么?山林、园囿,皈依所供的树木等等,各式各样的。这个的确,任何人碰到了苦恼不如意总归去找,就是不一定找到人嘛,我们也…… 不一定找到皈依这些事情嘛,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啦!有的人跑到求神卖卜,算命先生,或者我们找这个、找那个,这个都是。所有的这些东西,“其归非尊胜”,并不是殊胜、并不正确、也并不尊贵。“其归非第一”,这个真正要皈 (p29) 依的只有这一个,这是唯一独一的,所以除了这个以外都不对。因为他所皈依的,“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因为他所依的地方,不是第一,是错误的他自己本身,所以虽然去皈依了,他的苦恼解决不了。反过来

When you go for refuge to the Buddha, The teaching, and the community, You will see with wisdom The four noble truths—Suffering, the origin of suffering, Correctly overcoming suffering, And the happy eightfold noble path Leading to nirvana.

【若时有皈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诸苦。八支圣道乐,当趣般涅槃,】

那么你能够皈依三宝,由于这个晓得真正的苦乐的真相,以及苦乐的原因何在,然后你了解了这个才能够超越这个痛苦。超越这个痛苦所行的就是道—八支圣道,道谛,然后呢得到涅槃灭谛的快乐,这个是真正皈依之处,能解决一切众苦的。

(You will see with wisdom the four noble truths,) This is the foremost refuge; This is the supreme refuge. If you rely on such a refuge, You will be freed from all suffering.

【以智慧观见,诸四圣谛理,此归为尊胜。此归是第一,由归此归处,能解脱众苦。】

而这个要晓得,这个是什么?以智慧,只有智慧才能够真正如理如实地找到正皈依处,而得到好处,皈依这个“四圣谛理”。这个既尊又胜,这个“尊”是尊贵,这是三界之内唯一真正尊贵的。因为这是实在的、不虚假的,这是殊胜的,平常的时候都庸俗的,那么这个才是真正第一的,是唯一的也是。由于你皈依了这个,一切痛苦解决了,一切痛苦解决了!

(p30) 前面说人与非人不能为难,关于这个我们说,你皈依了三宝以后,他马上就有护法神来护持你。哦,说我们说:“那么非人不能为难,人怎么皈依了以后不能为难?我们就看见很多事实,皈依了以后,人还来为难我啊!”这一点要解释一下,这一点要解释一下。这个误会,我们了解佛法里面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因果缘起的法则,你真实地了解,人没有一个人能害你,只有你自己!真正能害你的是什么?就是你的无明,你不了解这个无明的行相,跟着境界转了,害了,害了!所以假定你了解了一切因果法则,人家来害你,欸,那个时候你就想想看,他为什么害你呀?如果说你有了伤害他的原因,他害你,当然嘛,应该的,还啦!就是刚才说这个道理。所以你正确地了解的话,的的确确—而这个唯一的办法,靠什么?靠皈依三宝,如理如量地了解这个道理,问题就解决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当然啦!人都不能为难你,何况是非人?三界之内的的确确人是最强。

Here you should use as examples the stories about the non-Buddhist who mastered the magic rope, and so forth.

【此中应以成就风索外道等缘,而为譬喻。】

这里有一个譬喻,这个譬喻我也不知道。

(7) You will accomplish everything you wish. If, before undertaking a religious activity, you make offerings to the three jewels, go for refuge, and then pray to succeed, you will easily accomplish it.

【七随一切想悉当成办者,随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养皈依三宝,祈祷成办,则易成就。】

(p31) 不管你想什么,由于皈依都能够成就。不管你做什么如法的事情,你先供养皈依了三宝,然后祈求的话,很容易成就。当然你皈依了三宝以后,你所想的事情一定如法;其实你就是不如法,它一样地也成就,一样地成就。就这么有这么一个公案,我这个地方说一下。说有一个沙弥到龙宫里面去应供,到龙宫里面去应供。平常啊…… 不,有一个罗汉。那么这个罗汉去的时候,他有一个弟子,那个向来就是他自己去,不带这个沙弥去。后来有一次,那个沙弥他附在那个他师父的上面,得到了一点龙宫的余食,哎呀!他觉得龙宫这么好啊,他就想要夺这个龙宫的一切。所以他认真地持戒,认真地供养,然后发愿,最后这个沙弥果然如他所愿,变成一个强力的龙王,跑到那个龙宫里面,把原来这个龙王都杀掉了,就是这样。这个恶愿尚且成功,何况善愿!你只要如法地去做,一定可以得到。那么这是

(8) You will quickly achieve buddhahood.

【八速能成佛者,】

这个最究竟的。

The Sūtra Requested by a Lion says: Through faith you overcome a lack of leisure. Thus, one who obtains a special kind of leisure, encounters the refuge, and trains in the special path will achieve buddhahood without delay.

【如《师子请问经》云:“由信断无暇。”谓由获得殊胜闲暇,遇皈依处,学殊胜道,由此不久当得成佛,】

(p32) 像经上面说,因为你有净信心,所以能够断无暇。断了无暇,就能修行,能够修行遇殊胜皈依的地方,学了殊胜的道,当然这样上去了成佛。成佛的话—啊!一切问题都解决,什么好处都得到,这上面那个根本也就是都是次要的了。

Each day, recall the benefits in the above manner. Then go for refuge three times during the day and three times during the night.

【如是忆念诸胜利故,于日日中,昼三夜三,勤修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