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37卷b面

(手抄稿 第十八册 p21)

那么这个时候,你对这件事情的衡量,又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平常的时候,譬如说,欸,这张桌子满好摆在这里无关紧要,你也常跑过去。今天你正好急急忙忙,心里面绷得很紧的时候,跑过去的时候啊,你就嫌它摆在那地方真讨厌!偏偏它又撞了你一下,你又觉得:哎,这张桌子不对,一定要把它搬走它。过了一天,你心情又把它换掉了一个心情了,跑得来看看:哎呀,这个地方真好!然后呢你还嫌这个桌子还少了一点。欸,心里面就会有这样的变化,为什么原因?这个说明了那是我们里边这个心本身,“我”到底是什么?对不起,一向不知道,也没办法知道,就算你真的要去找它的话,你也无法找到。那么对这个事情哪,却不是世间人一般人能够真正了解,佛法的真正高明的地方,就高明这个,所以它叫“内明”。这是我没有正式地说啊,我是只用世间我们共同的常理体会到,只是让我们作一个最粗浅的说明。至于其他的因明、医(p22)方明、声明、工巧明,那世间我们共同了解的。

说因明,凡是世间一切,说如是因有如是果,换句话说,这个因明倒不一定要佛法的因果啊,就是说彼此间说明一件事情有一个原则,有一个原则。所以一定讲你这样地说,为什么原因?你的理由是什么?所以理则学。这个在我们做学问过程当中,讨论问题当中,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在西方、在印度都很重视,其实我们中国也有,也有,这个是一个衡准事情的一个标准。那么下面的医方明这我们了解了,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里边,这个是最重要的一样东西。那么然后声明呢,就语言、文字、音韵等等,表达我们所要表达的东西内涵;不但要表达意义而且要表达那个情绪,各式各样的。所以说工巧,是对于我们所处理一切事情,这容易明白。

实际上呢,就是佛之所以成佛,他是一切法成最正觉,就是要把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一点遗漏地彻底正确地了解。所以他的的确确,他的根本的立场,以及根本的认知的方式是完全科学;也可以说真正的科学只有在佛法里边,它没有一点遗漏。那么为什么说只有在佛法里呢?刚才说科学尽管要想对客观的事情去认识,可是它很不幸的是,里边那个衡准的标准本身没有把握住,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衡准出来的东西啊,永远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他现在不!从这个地方开始,然后呢去衡准世间的一切,这样。所以我们真正要想学佛的(p23)人,这个就是菩萨。那这个我们现在学菩萨的人,要想正确地了知一切的内涵,要学的就这个,要学的就是这个,所用的这个就是智慧,能够辨别事情如理、非理的。

p. 323 (8)

(b) How to begin the generation of wisdom

【◎ 第二生慧方便。】

怎么样才能够启发这个智慧呢?这个太重要了!

The way to begin the generation of wisdom is to contemplate the benefits of generating wisdom and the faults of not generating it. 

【谓当思惟生慧功德及未生之过失。】

处处地方都是这个,你有了这个智慧的殊胜的功德,及没有这个的过失、祸害。现在处处地方提醒我们自己:我们跑到这里来干什么的?我们要想避苦,换句话说避免过失。啊,看见世间真痛苦啊!从我自己开始,啊,一切人。对呀,为什么有痛苦呢?就是你有这个过失。那么你要去掉过失,要凭什么呢?说那个时候晓得:哎呀,要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做法。靠什么?智慧。反过来你要得到圆满的快乐、功德靠什么呢?还是这个。所以如果这两点你能够不断地深入的话,那个会导致必然的结果,会策励我们。

现在我们未尝不求去苦,未尝不求快乐,可是因为对这个苦乐之间的真正的内涵,没有正确的认识,只是耳濡目染,道听涂说乃至于。或者随便稍稍碰到一点,唉呀,说佛法就是这样,于是马上进来了。进来了以后,那时候真正的佛法的内涵了解了没有?没(p24)有。既然没有了解,你的的确确没有办法去除这个过患,没有办法得到功德。那时候说修,那修些什么?现在从这地方我们必定要知道,说这个要想满我们的愿,这个是最重要的一点,所谓智慧。有了智慧了以后啊,你要的东西无有不满足,无有不圆满,要去苦、要得乐。那么这个里面分两部分,下面说:

Since I will explain the benefits and faults of having or lacking the wisdom of reality—selflessness—in the insight section, I will not elaborate on it here.

【其有无通达如实无我性慧之功德过失,毗钵舍那时兹当广说,】

而我们在佛法当中最重要的中心是什么?就是要如实地了解,对这件事情一点不含糊,确确实实百分之一百像它真实的内涵那样了解,了解一个什么?无我,无我性,平常我们说业感缘起空。世间一切万事万物,从我开始,到所有的万事万物─有情、无情,都不是天生有真实自性的,都是因缘条件而生起。所以由于这样,所以这样的业因感这样的果报,拿世间来说因果报应,这样。而它的本质、本身呢,就是空性,佛法就是讲这个。那么这个道理,你有了通达了,就有何等殊胜的利益,不了解有什么大的祸患,这个在后面别学这个毗钵舍那的时候说。因为这个道理本身哪,非常深广,这也是三乘最重要的。所谓般若是什么?三乘之母,三乘之母。我们修学声闻、缘觉尚且要,何况是佛、菩萨,所以更是深远。这里暂时不谈,这里暂时不谈,现在呢先把其他的,

But I will discuss the remaining types of wisdom a little. 

【今当略说所余德失,】

(p25)现在简单地说明一下,除了这个最核心问题以外的其他的。别看哦,欸,你把其余的这些能够慢慢地有一个认识了以后,那个时候才会启发我们一心一意学这个─中心的。为什么?因为那个中心的本身非常地深奥,非常地难懂,我们一时不容易体会得到。所以别的地方讲的时候,先从根本上讲起,这个地方却先不讲根本,是有它的原因。先把那个其余的枝枝叶叶这个好处说出来了,然后你觉得:哎呀,这个枝枝叶叶都有这么好处啊!这是启发我们这种好乐羡慕之心。反过来说,这个地方枝枝末末的如果把握不住的话,这个祸患你了解了以后啊,那时候你会进一步了解,哦,根本的过患更是厉害得不得了!所以前面先把其余的、次要的,也不一……真正说起来也不是次要的,就是说先暂时不把根本式地说明,有它这样的一个特别的理由在。所以现在这个,其余的方面的功德跟过失啊,下面也说, :

With respect to indicating wisdoms benefits, 

【先说功德,】

说通达了这个智慧以后,有什么好处。而这个功德,还不是如实了知人我二法空性这个智慧。

With respect to indicating wisdoms benefits, wisdom is the root of all good qualities for this and future lives. 

【此中慧是现后一切功德根本者,】

(p26)一句话,这个是最主要的。要晓得这个智慧是什么啊?喏,眼前的、现世的,以及后世的、将来的、永远的,所有的好处,“一切”两个字没有一点遗漏包含了,一切好处的根本就在这个上面。这句话牢牢记住哦!这地方先“标宗”也可以说,喏,把那个整个的大题目摆在这地方。我们一直学习的都是这个,一直体会的就是这个,一直运用就是这个。你能够学习多深广,体会多深广,那么将来你的行持就跟它相应;行持跟它相应,你自然而然功德就相应;功德相应,你的痛苦就相对地减少多少,得到的功德、圆满的功德就相对地、相应地得到多少。不要说心理的、生理的,乃至于平常我们眼前看见的这一切,这千真万确的事实,千真万确的事实!现在我们看,

As the protector Nāgārjunas Hundred Verses on Wisdom (Śataka) says

【如龙猛菩萨云:】

首先引龙猛菩萨来告诉我们的,因为龙猛菩萨是传性宗的一个大宗师、大宗师,这个是佛悬记的,以及我们所有佛弟子的人,真正成就的人是共同推仰、接受。不管你从哪一个立场来说,他是足以能够如理抉择佛的深义的、智慧的,现在一个代表者可以说。所以先引他的话,说:

Wisdom is the root of all good qualities, Seen and not yet seen. 

【“慧为见不见,一切功德本。】

(p27)就这句话,什么是智慧?你是能不能见到功德的根本,就是这个。

To achieve both of these, Embrace wisdom. 

【为办此二故,应当摄受慧。】

现在我们要辨别,啊!这个对、这个不对,这个该要的、这个不该要的。那你如果要想辨别,那么你就应该在这地方好好地努力,摄取受持,这样。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应该停下来,问一下自己,说我跑到这里是要找自讨苦吃,那不必到这里来;说我要到这里来求真正快乐,欸,就在这里。我在这里不怕苦,找苦,当然!我现在这里要怕苦、去掉苦,就在这里!苦乐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就在这个上头。你能够见到了,然后呢从这个上面深入,就像我们看病一样,嗯,你病得难受,不是说瘫在那里,没用耶!你先要去找说这个病因在哪里,如何去对治它,一切一切都是这样的。所以说这个地方我们真正的佛法的中心─智慧。

The great source for what you seek and for liberation is knowledge. So, esteeming it from the start, adhere to wisdom, the great mother. 

【明是求法义,及大解脱本,故应先敬持,大般若佛母。”】

那么所以这个了解了,那个是为什么要生生去追求、去努力、去学习这个佛法的真正重要的,这个我们要中心思想摆在这里的。所以大家说修行、修行,那个这一点都(p28)不了解,那修行真可怜,你修些什么行啊,所以说为什么是越修越错的原因这样啊,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所以这个不但是浅近的地方你了解了,而且也晓得是大解脱的根本。这个大解脱是什么啊?彻底圆满地解决。通常我们在这个传承当中说,有一种叫解脱是指二乘的,然后呢觉菩提、觉无上菩提,这是佛果的,大解脱是彻底的,就是觉无上,无上菩提的,那根本也在这里。所以我们应该首先以最恭敬的心情去受持、摄持这个,这是什么啊?大般若─智慧。这个智慧是佛之母,佛就从这个地方出生的,佛就是从这个地方出生的。这个地方告诉我们。

说了这句话,现在又可以再回过头来,刚才说他先把那个无我真实慧如实通达摆在后面讲,而前面先讲余德。也的确如此,在我们还没有如理修学之前,这个余德却是我们先应该了解的。一了解了以后,然后呢会推动我们说,啊!原来我们要的这些内涵,原来都在这里啊!然后你肯步步照着去深入。步步去深入,然后呢你的罪障渐渐净除,资粮功德渐渐积累了,一步一步深入,那个时候你才能够彻底、如实了解的那个无我真实之慧。继续下去,

As the《Verse Summary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in Eight Thousand Lines》 states, wisdom functions like an eye for the other five perfections—generosity, etc.: When the other perfections are completed by wisdom, They acquire their eye and fulfill their name, just as a painting may be complete except for the eyes, but until the eyes are drawn, no wage is obtained. 

【慧如施等五度之眼者,如《摄颂》云:“若时为慧所摄持,尔时获眼得此名,如画事毕若无眼,未画眼来不得值。”】

(p29)我们平常说“五度如盲”,五度,“六度如导”,六度就是智慧,说这个智慧就像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的眼睛。喏,下面引那个论上面,说那个时候,你做任何事情,由慧来摄持,欸,就得到了什么?得到眼睛。就好像我们现在画一个人一样,你别的都画好了,没眼睛,这算什么啊!嗯,对不起你没画眼睛的话,这张画,没有用!画完了眼睛,这张画应该有的价值显出来了。反过来,你说画一个简单的轮廓,有一个眼睛,欸,大家一看,看了差不多,当然轮廓没有是不行的啊!所以我们以前说过那个比喻,这个轮廓本身就像五度,这一样的,所以你轮廓不要─哦,这个比喻当中,说这个菜当中加的盐一样,这个盐应该加在菜里吃的,你不能单吃盐的啊!所以这个彼此间有这样的一个关系,所以一定要方便摄慧、慧摄方便。

How wisdom is necessary for other good qualities is illustrated by the example of a special piece of jewelry made of fine gold that becomes even more breathtaking when adorned with a precious emerald. 

【于余功德皆须慧者,譬如妙金所作庄严虽已殊妙,若更嵌饰帝青等宝,尤为可意。】

其他的功德都需要慧来摄持的,譬如说我们有一个最好的金做的庄严的东西,做好了以后有个帝青宝─帝青宝就是说宝贝,我们做如意宝啊什么,最了不起的这种─一放上去,啊!那觉得锦上添花。就像古代的帝王,那个皇冠用金子做的,金子做了以后然后下面嵌一个宝石,啊!金刚钻,就是这样。

(p30)Likewise, if the gold ornament of the five perfections from generosity to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is adorned with wisdom, which is able to distinguish right from wrong, they become more magnificent, 

【如是从施乃至静虑,五种金庄严具,若以拣择理非理慧钿宝嵌饰,更为希有。】

我们同样的道理,前面那个五度啊,能够由智慧去选择如理、非理,这样的宝贝。这个“钿”是金做的花,实际上那个钿字还有其他的意义,金字旁那个钿,金做的花;还有譬如说,我们这个高贵的这个东西上面,一个庄饰的特别的东西,就是这个。以这个钿宝─以现在有智慧这个钿宝来庄饰,啊,那更是稀有!你一定要拿这个智慧来摄持、来摄受,那个时候你行的布施等等啊,才真正是如理、非理。

所以我们常常说的“修福不修慧”,虽然你呀福是修了,因为你这个福没有智慧摄持,结果呢?“畜生戴璎珞”。唉!那个畜生,那个是戴了璎珞有什么用呢?我们人看起来,看得很好,这个道理就是这样的一个。举一个简单的比喻,你把一个小鸟抓在一个笼里面,然后呢你把这个笼装饰得非常好,我们人看起来觉得非常好,这个小鸟痛苦不堪,对不对?这个畜生戴了个璎珞,实际上不是戴给畜生看的,戴给我们人看的呀!那个这个畜生,它虽然戴了璎珞啊,叫苦不堪言哪!是不是这个样?嗯,这个千真万确的事实啊!所以真正重要的,我们一定要拿智慧来摄持。

当然这个畜生是什么心情,我们不知道,我们不妨说,现在呢让那个奴隶,然后让(p31)那个奴隶去扮那个帝王相,帝王相。把那个帝王的衣服穿在身上,然后叫他这样、叫他这样,叫他做傀儡,你说这个奴隶舒服不舒服,开心不开心啊?那我想我们也感受得到,对不对?然后叫你做一个政治傀儡,你在那个地方苦不堪言。不是说站在那个地方人家向你磕头,人家给你钱,你就快乐的,为什么?没有慧摄持,这样。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都是如此。

昨天又有一个同修跑得来问我,说《大宝积经》上面前面曾经有两句话,他说那个持戒啊如果是执着那个戒相的话对不对?对不起,那个持戒根本不清净。他问我。是,其实这个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他提出问题来很好,表示我们的的确确对于佛法的中心思想不了解。不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没有慧来摄持的话,那做这些东西都是没有太大意义,没有太大意义。

说到这里我也不妨,因为这个问题是对我们眼前比较重要的,不妨再解释一下。我们大家说很重视戒,可是这个为什么你持戒而执着这个戒的话,这个戒不清净?那么该怎么办,该怎么办?那你说你不要,那么不要执持,不要又不行;要嘛执着了又不行,到底怎么办?那个问题就来了。不执着这个戒有很多人说:欸,这个不要执着啊,要你自在!所以他觉得要这样就这样,我早晨要九点钟起来嘛,那就几点钟起来;晚上正在睡不(p32)着,一夜睡不着铿铃匡啷大家闹一闹嘛,就闹一闹,你何必执着啊!欸,你说这个对吗?又不可以!那么反过来说的话,你这样地持戒了执着嘛,欸,又不对,那怎么办?这个里边的的确确的。我们不必很深的地方去,这个后面他会告诉我们,后面说你没有智慧摄持的时候,你处处觉得矛盾,你有了智慧摄持的话,所有的矛盾在以前看起来相矛盾的,到那时候不但不矛盾哪,而且恰恰是相辅相成、互相符顺,还没有这样还不行咧!

我眼前随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譬如说我们坐在那个教室里边,当然我们要上课的时候啊,欸,一定要造一个房子,否则的话在那地方外面风吹、雨打、太阳晒,那个不行啊!所以你把那个房子造起来,墙壁砌起来。那个把它墙壁砌起来,下面嘛地板,上面天花板,统统盖起来。这个地方就好像说,我们佛法上面特别不妨说“有”,当然你要围起来。可是偏偏你围起来的时候啊,就这个地方还要挖两个洞,把那个有的东西拿掉。你说这个一个要砌起来,一个要把它挖掉它,这个不一样嘛!

你说我们造了这个房子,能不能这个把墙、把所有的把它挡得死死的,行不行啊?这个造出来的房子有没有用啊?如果你在里边,把它造起来了以后,然后呢这个变成功你的棺材,死路一条;如果在外面造起来了以后,这个房子对你毫无价值。欸,妙咧!这个地方要挖几个洞,明明要弄起来的东西,你把它拿掉,所以一个是有,一个是空。所以你不(p33)懂之前的话,觉得两个,一个有、空相反哪!懂得以后晓得,你要这个房子的配合,还非要把这两样东西恰到好处地配合,那个才能够派上用场。

反过来─不要反过来,另外一点来说,那我晓得要配合了,这个配合还要恰到好处哦!嗯,这个门一定要开在这里,我说把那个门开在上头,行不行啊?开在屋顶上,那当然不行,地下挖一个洞也不行啊!欸,它还要有一个恰当的位置,那时候一定要在四边的墙壁上面。墙壁上面还不一定行啊!那个门一定是开在那个地方,然后呢这边一个、那边一个,你不能乱开呀,门是门,窗是窗啊!所以这一切一切,所以你有了智慧的话,你就会了解,平常我们看起来好像很矛盾的事情啊,那个地方恰恰相反,不但不矛盾,而是必须要如此互相配合的,对不对?所以原则说明了一下。

现在我们进一步刚才谈的持戒,那么这个戒,假定说你不了解的时候,你讲戒好像就在戒上面。现在我进一步,你为什么要持戒啊?哦,对呀,我们为什么要持戒啊?跑得来修学佛法。没错,这个佛法不管你是自求解脱也好,乃至于究竟圆满解决一切众生而发大菩提心也好,目的是共同的,两个字─解脱,只是说解脱的量小、大不同。所以就这一点来说,大小乘是完全一样的。那么,谁绑住你啊?烦恼,现在了解了。痛苦啊!但是痛苦的根本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是业,业的主导者是惑。那么惑的恰恰相反,正对治是(p34)什么?明,明是对治无明的,所以那个时候你要来对治它。所以当我们得到了智慧以后的话,问题都解决。可是你要得到智慧,要有得到智慧的方便,换句话说,要有这样的因,才感得这样的果。那么这个因,这个方便是什么?一定前面那个戒、定、慧,对了。如果你把握住这个原则,然后去走上来的话,就对!

所以说,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第一步你要持戒,千真万确。为什么呀?那么我们退一步来说,是既然如此,说我现在了解了。啊!那么我为什么了解呢?以前对事实的真相为什么不懂呢?就是说我没有辨别的能力,而这个辨别能力却是要有人来教导的。世间,要世间人教导,然后呢出世,要出世的教导,这个我们大家都了解。所以教导我们出世间的是佛陀,所以在还没有跟他学得相应之前,我们是浑身错误,无始无明所惑的凡夫。我们一切的认识,一切的行为,从知见开始、到行为开始,都在错的当中,你只有依靠他,听他的。目的不是为了他,目的还是为了我自己,因为他知道的。就像我们念书一样,欸,我们付了学费跑到学校里面,不是为老师,为自己;听老师的话,不是为老师,为自己,这个很正确、很简单的事情。那么既然如此,所以他就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对你有好处,这样做没有好处,所以我们要持戒。

可是我们持戒的目的干什么?反过来想,要想持戒的目的是要得到这个,因为得到(p35)这个,所以跟这个老师学;因为跟老师学,所以要做这个、做这个、做那……而做这个目的的究竟意义是什么?解脱一切烦恼。找到了,最后,对吧!一步一步推究。这个烦恼的最终究、最究竟圆满的是什么相啊?就是不了解世间真相而又起的执着,这个执着分两部分:人我执、法我执。你学了半天以后,你如果说根本问题不能解决,忙了半天你执着的话,请问你学的什么?你不是完全学错了?欸,但是呢,的确学上去是要那个方法,所以择善固执,是不是?所以它你了解了这个,一点都不矛盾。

所以《金刚经》上面很多地方都告诉我们那个比喻啊!说:现在我们在这个生死苦海当中,或者此岸哪,那个是恐怖无比啊!要渡过这个轮回生死大海到彼岸去,需要这个方便舟。然后呢你必定要─在你没有去的之前,是战战兢兢要造那个舟,划那个船渡过去,那不能让它一点漏洞。所以这个持戒的时候啊,是浮囊喻。欸,那个罗刹来跟你要那个浮囊,整个固然不可以,半个也不可以,乃至说一个小洞,不可以!因为那个浮囊有了一个洞漏了气了,你就送了命了,那个执持非常厉害。可是等到你一旦过了岸,请问:你那个船是扛在肩膀上啊?当然不会!你到了那边的话,你不会坐在船上:“好了,好了,我到了!”你到了没有,你还在苦海当中!你一定舍舟而去。请问:那时候你还能执吗?所以这个次第很清楚、很明白,你了解它有它必然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