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14卷A面

(手抄稿 第十五册 p39)

p. 268 (12)

【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当你布施的时候啊,那个时候你的心里面就这么想:我现在把那个东西送给别人。对我们出家人来说,我现在说那个法,我现在做那个事情,我现在做那个事情,或者是供养三宝的,庄严这个佛殿,或者我处理这件事情施人也就无畏,我忙了让他省力,这是我们所做的事情。念头怎么念的?我因为这样的是圆满无上菩提资粮,是越做越高兴,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啊!会不会说,就好像自己多做了一点,看见别人在那儿摸鱼,心里面就是嘀咕,你这个就没有了!这样。

所以这个概念我们要了解的,处处地方提醒我们自己:你嘀咕了半天啊,事情照样做了,结果呢?唉,对不起啊!是真是冤枉了。所以常常记得:君子是乐得为君子,小人是 (p40) 枉自为小人哪!结果你还是白吃辛苦了,结果心里呢却偏偏又在增长那种杂染。所以当你感果报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现在会在这个世界上面?这很明白!你所以得到这个受用,当初你因地当中一定种了这个因,就是说你也布施了。但是我们得到这果报的时候,为什么心里面还是要,哎哟,要去动脑筋,要去什么,就是你当初布施的时候,心里面就这么没有清清净净。

如果说你一心一意地欢喜送给别人,到那时候人家来,财物回来的时候,还是一样的要不了一点点。所以你看古代那些人是妙极了,他就有这种宝藏,不晓得怎么来的,他自己也不晓得,来了就欢欢喜喜,很省力啊!我们现在帮助别人的也是这样,你能够欢欢喜喜无条件地帮助别人,心里不要这样想,将来那个果报还是你的,这个只就世间来说喔!现在我们要求的无上菩提,那更是不晓得比他超胜得多少,那个是不能比的呀!所以这个心我们一定要认识,把它建立起来,把它建立起来!

不过这个地方不是说:“好了、好了,那些人偷懒了,对啦,让他去想吧!”对不起,我自己偷懒了以后啊,然后在这个地方穿了这身衣服的话,眼前贪一点小便宜呀,将来这个后果的可怕不得了啊!这一点是我们每一个同修必定应该了解的,所以这个小便宜是绝对贪不得。这一个地方讲布施,我们不讲这个地方,布施的;就是前者讲小便宜,就 (p41) 是悭啊,对自己的放不下,财物放不下固然,心里放不下,这偷懒等等,都是从这地方,这两面都应该认识。

(2) a focus on the thing to be given, which thinks, From the outset a bodhisattva gives away all possessions to living beings, so the material goods that I am giving belong to others, and it is as if they are receiving things kept in trust;

【缘所施物,谓于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当念菩萨一切所有,于有情所先已施故。】

对所做的事情是像前面的想法,那么对我们送的东西,把这个东西送出去呢?平常是觉得:哦,这是我自己的。现在不是,说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他的,已经送给别人,只是他暂时寄存在我这里,这样,我已经送给别人了。所以财物嘛送给别人,然后我那个身体、我这个气力也送给别人啊!对啊!既然是别人的话呢,就像前面说,这个现在他要我做嘛,我当然高高兴兴做啊!这样。前面就是说那个仆为那个主而忙,现在我们就是如此啊!这个身体是什么?仆人;这个主是什么?无上圆满佛果等着你啊!你只要这样去做,你就为着这个而做呀!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吗?所以我们现在心里面要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人人在那个地方必然会精进努力,尽我最大的力,对啊,我做!这个身体啊,千万不要等到你死了以后,养了肥肥胖胖来打它,到那时候来不及了。至少嘛要怎么办呢?要瘦瘦枯枯的,跑得来礼它。最好的像佛一样,啊!到那时成了佛啊,还要向他老还要礼敬,让 (p42) 天人瞻仰。所以说对于“物作他物解”,这样想,是为了这个主。平常那个主人的话是这样的主,现在我们这个主就是无上圆满菩提果位。第三:

and (3) a focus on the recipient, which thinks,

【缘行施田,为善知识。】

现在呢,你拿这个东西要做这样的事情,要做这样的事情一定有受者呀!这受者就是你的资粮田,那个是什么?善知识。

Since these recipients, whether asking for the gift or not, bring to completion my perfection of generosity, they are my teachers." 

【谓于来乞未乞诸田,应念此等满我布施波罗蜜多,当具如是三种意乐。】

有的人跑得来向你要的,什么?你的资粮田嘛!他如果不来要的话,还不能满足你的菩提资粮耶!这是很清楚啊!你有一身的气力,对不起,你没有地方去施去。跑到了净土,对不起!你还要扫什么?你还要忙什么?那个地方这么干净,所以你没有集聚资粮的地方啊!所以为什么在这地方修了个百年啊,不如在这里修一天,你没资粮可集嘛!这个不清楚明白吗?有人来跟你要东西,以前则舍不得,现在好极了,喔,送给他,我圆满菩提资粮。我摆在这个地方的话,对不起,这是虚诳的,反而还害我;送给他了,欸,安全而且坚实。你有的气力也是一样啊,一样有啊!

所以我们这里同学当中啊,有一位他因为伺候老和尚,我晓得他是──你们不了解, (p43) 他实在是辛苦啊!不但是白天整天地忙,到了晚上啊,晚上还要起来几次,那睡的时候呀,又睡得那上面冷得要命。我一直跟他说:“你这样不行啊!”他也没关系。“哦,不是为你啊,这个老和尚是我们这里的精神、灵魂啊,你无论如何要保护他啊,你要好好地努力。”他晚上还睡得冷得要命,睡的时间比任何人少,做的事情比别人多。有的时候人家还这么跟他这么说,他心里觉得:“唉!忙了个半天……。”后来想:“唉!没关系,我在这里修学,他成就了我的忍辱。”你看看,就是这种心理!所以我赞叹哪,我这真欢喜啊!这里都是我的善知识。为什么?他了解这个,他就这样去做的话,它资粮田嘛!所以是越做越高兴,越做越快乐。现在我们在这地方──佛在这地方,上面伺候佛,下面呢成就你资粮的,当然是越做越开心呀!

所以不管你对于所施的东西也这么样,所做的事情是如何,以及你的对象是如何──三轮清净。因地当中是闻思相应,果位当中的话修证相应,有这样的因,感这样的果啊!所以现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不是马上叫你舍头目脑髓,而是说我们第一步重要的,把这个道理听懂,然后呢思惟观察。所以当这些人来的时候,你觉得:欸,来、来、来、来!他成就我,他成就我。如果要你财,他成就你这方面的财施。他如果要做事情──他让你做,我们不必说这样,他在偷懒──在成就你的无畏施啊!不但成就你的无畏施,让你多 (p44) 做了以后,这个地方啊,这个功德你赚了,这个都是你的功德田、资粮田哪,你感激都来不及,这是你的大善知识啊!他使你成佛的,你怎么能不恭敬他呢?这不但欢喜,而且恭敬啊!

所以现在我心里面经常就这样想,说实在我做不到,但是正因为我做不到,所以这样想!我就刚才告诉你了,因为做不到,所以难免痛苦,这样想所以快乐,所以身上面虽然受一点苦啊,心里却是越来越快乐。我晓得我只要这样就快乐下去的话是增上生,这样的增上生,到最后的圆满佛果就等在那里。

诸位呀!天下哪有这样好的事情,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你不在这里忙,请问你世间忙些什么?哎呀,世间人都是这样,所以我一开头曾经给你们说过,我当初出家的时候人人笑我,等到我出了家多少年以后,跟以前的老朋友碰见了,那老朋友都说:“某人哪!算来算去还是你最好。”那当初我们在学校里念书的时候,大家都在想,哎呀,要什么啊?每一个人有伟大的志愿,要成家立业;现在呢,每一个人都五子登科。所谓五子登科啊,什么?房子,什么?车子、妻子、金子,还有什么子啊?儿子,每个人都五子登科了。结果他忙了半天,问他干什么?“哎呀!还不是图这个家,还不是为了这些孩子!”你说忙了半天,结果呢?唉!他只有是这个样。

(p45) 现在我们有幸把这个脱出来了,在这个地方集聚资粮,所以千万要把这个正知见建立起来啊!正知见建立起来啊!当刚才这种心理现起的时候,你就说:欸,喏、喏、喏、喏!这个无始以来无明相应的习气又来了,这个真是我的怨家,我现在跑到这里,真正要跟它斗的什么?就跟它斗嘛!不是说已经成功了,前面告诉我们,“欸!我就是被它怨家压在下面了,我啊在下面──咬牙。”大家还记得这段话吧?这什么意思啊?不是我是时时战胜的,我自己很清楚嘛,我一直在败,人家说常胜将军,我自己觉得我是个常败将军。这话怎么讲呀?普通一般人哪,败了一次就完了,那个就不行。我败,败了以后我还再打;又败,败了再打;又败,再打。所以啊叫作“常败”,真正了不起的就是这个“常”字,你能够这样地倒下去再打,倒下去再打,倒下去再打,你成功了!记着,我但愿诸位能学这个!我现在就学这个常败将军,我在这里只是把我的败的经验告诉诸位。虽然败啊,快乐的哦!啊!美不可言,美不可言!好,那么现我们继续下去,下面就是引那个论上面。

p. 269

The《Compendium of the Perfections》 states: When someone comes to ask for something, 
Bodhisattvas, so as to build up the preconditions for complete enlightenment, 
Consider what they have as belonging to others, give it as from a trust, 
And consider the person their teacher. 

【《摄波罗蜜多论》云:“乞者现前诸佛子,为增菩提资粮故,当于自物住他想,于他应起知识想。”】

(p46) 喏!就是刚才这个道理。这个乞者现在我们前面,我们是学菩萨的人,喔!这是会增长我的菩提资粮呀!哎呀,高兴呀!他是我的善知识呀!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他的,现在是满足我的这个菩提资粮啦!

With respect to giving away individual things, understand in detail from the 《Questions of Subāhu Sūtra》 and the Compendium of the Perfections your motivation's focus on purpose, which is the thought, "I will give this away for this or for that purpose." 

【施一一物,念为如是如是而施,缘所为事意乐广说,如《妙手问经》及《摄波罗蜜多论》,应行了知。】

不管你所送任何东西的时候要像这样,这样子作法,要这样的作法。所以当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那个内心啊,那就是这样,详细的内涵就在这个经论上面,这我们应该了解的,这个地方提个纲要。所以我们真正修行的时候,他为什么要教我们不断地多读、多阅无垢经论,这个原因在什么呢?这我们有这个经验,说在这个地方我们大部分同修听的时候,听得真起劲,书本一合,没有了!现在不!听的时候听得很起劲、很高兴,然后出去的时候啊,休息几分钟,这个高兴的这个概念还在。然后呢这个正知见的余势还在,休息了几分钟马上再回来,不在这地方听论,就是看那个经啊,然后继续地:“哦,刚才这论上面怎么讲的?现在经上面怎么着?”噢,你看,然后呢这个内心当中不断地薰习、薰习。累了,然后再出去;出去休息的时候,在这个跟法相应的这种快乐的心情余势未尽之 (p47) 前,休息一下,让眼睛休息休息,身体松弛一下,再进来!所以你这么这样不断地做的话,一定成功,这个道理后面的精进波罗蜜多当中会告诉我们。所以你得到了如理的、正确的方法,是无有不成功者。继续下去:

As to your motivations focus on the recipient explained above, you should apply it to all situations of generosity, so it is the general motivation. 

【如前所说缘田意乐,于一切境皆应起故,是总意乐。】

像前面这个意乐啊,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应该这样,这个是整个的纲要。

Specific motivations would be

【别意乐者。】

那么有不同的境界,它还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方法,下面看:

when you make a gift to those who harm you, once you have established a loving attitude; to those who suffer, once you have established a compassionate attitude; to those who have good qualities, once you have established an attitude of delight; and to those who help you, once you have established an impartial attitude. 

【于诸怨害以慈意乐、于诸有苦以悲意乐、于诸有德以喜意乐、于诸有恩以诸意乐而行惠施。】

喏,他这个心就是这样的!如果这个对我有怨害的话,我慈,慈──这不但行了布施,而且还对治了你的瞋心,不但对治了你的瞋心啊,而且增长了你那个无量慈悲,你看多好啊!“于诸苦有情以悲意乐”,然后呢“于诸有德以喜意乐”,“于诸有恩”种种,不管你哪一个。

(p48) 说到这个地方啊,也特别地讲一下“于诸有苦以悲意乐”这一点。我们现在说,在家那固然是布施,那你这个出家人他现在的重点是法施,那么你怎么个悲法啊?要晓得苦有两种:身、心二苦。现在我们好好的,是,身容或不苦,可是心哪,大部分都很苦。我不敢说你们如何,我自己晓得我很苦,为什么?我是个凡夫啊!虽然晓得佛果这么美妙,啊!远得很,我在努力。虽然我在追求,是大部分心情哪,都是跟凡夫的杂染相应。因为我了解了这个杂染相应,这个杂染相应自然而然什么?贪着难舍、偷懒、茍且偷安。因为我自己很体会到这种心情,所以我看见别人的时候啊,有的时候是,我拿世间的量则衡量,“这个家伙又偷懒了!”回头一想:错了、错了、错了、错了!他在苦恼当中。他在苦恼,什么?被无明大苦所陷,这是一个真是苦恼众生啊!我现在不是修学佛法?我不是要布施、我不是要成就?那么我自己觉得我修学佛法的,我都做不到,还谈他吗?啊!一方面策励自己,一方面说:“这个人真可怜哪!好啊、好啊!我正好趁这个机会然后帮忙他。”

你这样一来的话,那这个意乐不是离开前面的总意乐哦!刚才前面我们总意乐当中说:唉!人家偷懒啊,你觉得怎么去做。人家偷懒,他为什么偷懒?他偷懒有种种理由:也许他今天生了病;也许他心里面……是,偷懒,他为什么偷懒啊?那他还是心病苦啊!(p49) 所以这个是可悲众生哪!欸,正好我不但增长我的菩提资粮,而且增长我的大悲心啊!修学菩萨不是初要修、中要修吗?所以你看哪!我一面是增长资粮,一面又增长这个悲心,好在对面有这个人哪!到那个时候你越想越欢喜,是越做越高兴。因为你做了,功德;你又欢喜了,做的当下是,这个欢喜的心情是个随喜心情。

所以他前面告诉我们,你思惟思惟,坐在这里思惟还思惟不起来,境界现起的时候啊,你思惟是特别有力,这我们大家了解的,对不对?所以你看!这么好的环境大家不努力,真是啊如入宝山空手而回。现在我们这里,说来说去就是讲这个。啊!所以我在这里赞叹:大师真了不起,多少传承的祖师、译经大师,乃至于印这个书,那些邮差把那个送进来,都是感谢他们,我们才有这个机会啊!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Moreover, you must be even-minded toward all recipients, give away to living beings—such as those who ask and so forth—all the virtuous results of giving, and, in particular, be compassionate to those recipients who are suffering. 

【又于诸田当住舍心,行善施果,亦当回施乞等有情,特于苦田当住悲愍。】

那么所有这些做了以后,最后的心都是舍,那么乃至于布施的果啊,也都回向给他们。欸,靠他成就了,当然你还是回向,本来你要回向一切有情成大菩提嘛,当然这样。而这个地方特别是苦田,“当住悲愍”喔!这个有它的道理,刚才已经说过了,真正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而大悲必定是要苦众生,这个。

Candrakirti says: 

(p50) 【如月称云:】

月称大论师,一个大菩萨。

Once the giving is free from stinginess, 
The giver must compassionately make gifts

Which are given equally with an evenmindedness
To those who are superior or inferior recipients. 
The results of such giving
Go to both self and other at the same time. 
Holy beings praise this giving without stinginess
To those who seek gifts. 

【“施谓离悭贪,于诸器非器,平等心等施,此施施者净,悲施及施果,二俱施来求,此施无悭吝,善士所称赞。” 】

施是什么?“离悭贪”。这种情况之下,不管他是器、非器,就前面中说十种哪一种田,你布施的时候啊──平等心,这个布施的施者是清净的,这个是清净的。所以你布施的时候啊,以悲心去布施;还有呢,布施所得的果报,这两样东西都布施给人家,这个布施才是真正圆满的,这个才是善士所称赞的,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最后念一下:

And the Praise of Infinite Qualities says: 
Even when some see a hopeful person who is destitute and of low birth
They do not care and, out of desire for results, seek other recipients who have good qualities. 
They have a base motive; though givers, they are the same as those asking for gifts, you [Buddha] said. 
Hence, you remain committed out of compassion to giving to those who ask. 

【《无量功德赞》云:“若见诸贫劣,众生有求心,无悲希果报,寻余有德器,意坏虽行施,等同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诸乞者。”】

看看!现在有的人哪,哎呀,说:哎,布施有功德。啊!怎么、怎么,要供养什么。但是有穷人跑得来来求你,他却没有悲心。为什么呀?觉得这些穷人,啊!这个布施啊,说供养什么人有德,这个穷人没有功德,不行!他把那个钱集在那里,要布施有德者。这个时候 (p51) 他“意坏”,他的意乐已经不清净了,虽然行布施啊,就像乞丐一样,就像乞丐一样。而真正尊贵的世尊是什么?“由大悲”,由大悲心,正因为看见他苦、贫穷,所以布施。

刚才这个苦是我特别说过,身、心两方面,对我们现在来说,是特别注意对方心苦而行布施。这个话再说一遍,当他是贫穷的时候,固然;然后他如果说有种种不如理的时候,我们也是一样。不要说:“哎哟!这个老和尚是功德了不起,我处处地方去伺候、讨好他,想办法;这个家伙莫名其妙,我才不理他!”欸,不是这样!我们修学菩萨道的人,心里面要了解:嗯,不对、不对!不是由于他要不要,而是说我该不该。那个时候你很清楚地明白,欸,这个境界现起来,“不对、不对,我要真正修改的,就是我内心的这种不如理的悭啬的状态,这个拿掉!”这就对啦!这个是布施的时候的意乐。

今天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269页,上一次那一段最后一句,最后括弧里这个念一遍,有意思再说一下。

【若见诸贫劣,众生有求心,无悲希果报,寻余有德器,意坏虽行施,等同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诸乞者。】

他下面说“意坏虽行施,等同诸乞丐”,他虽然布施了,但是这布施的意乐他的 (p52) 心理状态错了,所以像乞丐一样,像乞丐一样。那么这个乞丐是比什么呢?比啊尊贵的意思,是世间名位来讲,最尊重的是王者,最下贱的是乞丐。现在你虽然布施了,这布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呢?那么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必定要了解一个道理─它这个根本因在哪里?是以大菩提心,行六度万行。所以如果你那个大菩提心、悲心没有了,那就错了。所以他前面说,有的穷人来求,那个正是我们大悲所缘的,为了救济,你现在不救而求果报的话,根本错了!这个意思就是它的特别的意思,我们应该了解的。那么现在继续下去,前面是说怎么应理地行法,下面是违理的,我们不应该做。

What kind of motivation must be eliminated

【◎ 次当断除何等意乐中。】

其次,哪一类概念、哪一类心理状态,这个不对的,应该把它去掉。

1 A motivation that believes in the supremacy of bad views. 

【无恶见取意乐者。】

第一个,那是一定要有正知见,正知见。那么这个相反的就是“恶见取”,这个是就是见烦恼当中的,狭义来说;广义来说,跟不正知相应的都是。

Lacking this means that you do not give while thinking, "There is no result from generosity," "Harmful blood offerings are religious," "I am giving as I apply myself to what is good and beneficial," or "Through just the completion of generosity alone I will be free of mundane and supramundane attachments." 

【谓念布施全无果报,及念杀害而行惠施以为正法,或计瑞相吉祥而施,或念唯由布 (p53) 施圆满,便证世间出世离欲,莫如是施。】

这种我们了解的,以为布施没有果报的,这个世间啊不了解因果法则的人,持断灭见的人那是。还有呢由杀害而行惠施,这个也不可以。本来布施是除了除自己的悭以外,还有要满人家愿,现在你杀害当然不对。虽然布施了,可是你伤害了,这样的,这个不对,这个正法不相应。乃至于要求种种的吉祥啊等等,那么这个我们容易了解。或者以为有了布施啊,就可以得到圆满的世间、出世间的种种离欲等等。这种不正知见,这应该断除。第二:

2. A motivation that is arrogant. Lacking this means that you do not despise the person who asks for something, 

【当无高举意乐者,谓不毁求者。】

是平常我们凡夫总是随着我慢转,我能够有东西送给别人,自己心里面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高慢之心,把那个高慢之心要拿掉。那么来求的人也不轻视他,乃至于毁谤他。还有呢,

you do not compete with others, 

【不为胜他。】

这个“胜他”也是一种慢的心里面,憍慢的心理。他好像这样做了,我要比他做得更好。

and, after you give something, you do not conceitedly think, I am so generous; no one else can do like this. 

(p54) 【亦不施已而起憍慢。谓我能施余则不尔。】

还有呢,布施了以后啊,心里不憍慢,自觉得:“啊!我能够布施,那些人哪,都不行!”这个道理,下面经上面告诉我们,引证这段文。

The Purification of the Obscurations of Karma Sūtra explains that when ordinary beings make gifts, they lose faith in those who are stingy, on account of which they get angry and are reborn in a hell, so it is said that this obstructs generosity. 

【《清净业障经》说:“若诸异生行布施时,于诸悭吝便生不信,他发愤恚而堕地狱,故于布施而为障碍。”】

那么这段话主要的意思就是说,在平常啊对于世间的一般人来说,假定你布施的时候,而是像前面这些。这个,或者你布施完了以后,你自己觉得:“我行,别人不行。”或者虽然你布施了以后,然后呢这个毁谤别人。所谓毁,毁不是毁谤啦,就是对来向你求东西的时候啊,你给了他,你还呵斥他。譬如说一个年轻人,你说:“那个年轻人好好的啊,这个事情不去做,喏、喏、喏,送给你,你这种人真没出息!”送完,他虽然受了你,他心里还在那里嘀咕,这个不好。还有呢,“胜他”,为看见别人这样做,他超胜于他。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使得不如你的那些人哪……或者其他的原因,乃至于你送了,别人不送。那么由于这个理由,使得人家对于这个正法生起不信的念头,乃至于由此而引发瞋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