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51卷B面
(手抄稿 第十九册 p239)
它不是一口气能够解决的。所以先执取的是恶,现在呢不能一口气把那个执取的恶破掉,把你的执取的,善巧利用你无始以来的执的习性,把所破的恶,把你所执的恶取代一个善,这样地一步一步上来。啊!这样地一步一步地上来,这个是他真正的宗要,说我们了解了这一点那就好了。要不然你不了解这点的话,是,你看见了好的,然后你执着了这个,就像爬楼梯一样,你爬了一级,觉得对了;然后坐船一样,觉得我要坐船,然后呢下了船就停在那里,对不起,你还在这里耶!不要说你停在那里没用,你到了彼岸的话,你还是舍弃掉了船,还要上去耶!这个概念就很清楚了,对不对?就是这样。那个时候你就了解,为什么从修学持戒开始,他就说如果说执戒而持戒的话,对不起,你没有、未得佛说的真正的戒的道理,了解了吧!是不是很清楚?喏!清楚了。
(p240)但是反过来说,假定你真正了解了这个戒去持戒的话,你对这个持戒还是战战兢兢,执取得很确实。这个怎么讲呢?如果你这个名言识未破的话,你对这个东西必定要执取,等到你破了以后,自然无有可执之烦恼,也没有破烦恼之戒,自然这个东西每一个都是相应的。所以它必定是什么?相互这样地建立的,这个概念就一一都很清楚的。
有病之前,一定要药,药是干什么?对治这个病,就是这样。所以这个概念你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来了,所以这个吃药也是一样的,它慢慢、慢慢地。现在我们同样地学佛法也是一样,哦,你先这个重病嘛,慢慢地要什么调,调了以后,慢慢地等到你病慢慢减轻,药量也在减轻当中。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点的话,哦,要病那么就拿药,最错的一种的话,我的病啊是感冒,结果我也不了解,反正有病吃药,他就吃那个肺病药,唉!一点用场都没有;再不然你是癌症,我就吃的伤风感冒药,我还觉得我在这吃药,有用吗?没有用!更进一步呢,就算你吃对了,哦,一开始我吃对了,然后开始的时候因为那病很重,药量下得很重。但慢慢你病好了,还是牢牢地吃这个药,对不起,病明明好了,然后这个药把你害死了。不是很清楚吗?
所以每一个地方,这个说明什么呢?就是说我们这个佛法,它一定有一个对治,你了解了这个,就没问题了。所以祖师们说:佛经是什么?地上捡了一个黄叶,哪,骗骗这(p241)个小孩子,懂吗?那小孩子不哭了嘛!所以也就丢掉了。这个必定是了解了这个缘起法则,你自然了解了,原来这小孩子不懂、哭,就骗他。那么既然我们了解,既然如此的话,那我们不要它。结果我们是:啊!这个树叶就不要了。不幸,你是大人还是小孩子啊?你是大人你拿来骗人……如果骗这个小孩,没有小孩,是,你不要骗他;不幸我们自己小孩子欸,要拿这个东西骗哪,我们现在把它丢掉啦!
所以以前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中那个奖券─一个苦力,他只有一根扁担,只有一根扁担,一天到晚跟人家那个挑,作那个苦力。有一天买了一张奖券,藏在那个扁担里面,有一天中了奖了,哎呀好高兴:中了奖了,这下好!那个扁担就丢掉了。扁担丢掉了以后回来啊,找那个奖券,欸,完了,我的奖券呢?没有了。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也是这个样。这个概念现在学到了这里,好!慢慢、慢慢都认识了。
所以为什么这个上头说明,如果你要正式地了解的话,那非要关于这个最后的毗钵舍那要了解,现在大家了解了吧?我们绝对不会像误解说,哎呀,讲那个空空空讲了个半天,真是啊,有什么用啊?哎呀,这个道理这么圆满哪!问题不是它空对不对啊,是你讲得对不对,听得错不错。好,现在我们继续下去。说这个,哦!原来这随应破是所以这样的,
p. 579 (12)
【如世间俱生心,随其所见不复推究即便取舍,如是随应破派亦不观察而立世俗。】
(p242)这个中观应成建立这个世俗谛是怎么样建立的呢?因为世间的人哪,他与生俱来的这种心,这个就是我们认识作用。他看见了,看见了嘛就觉得这样,那么就根据他看见的,作为他取舍的标准。就是这个上头,“如是随应破派”,这个是就像这样,这个随应破,或者我们叫中观的应成派,它也根据这个,不必以理智观察推究,这个量叫作世俗谛。这以世俗这个名言识去看是真实的,懂了没有?这个俗谛、俗谛,就是这样安立的。换句话说,这个是什么?一切缘起的法则。所以这个俗谛,是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所见的这个山河大地,对佛来说,佛的报土报身,都是在这个俗谛当中建立的。所以绝对不能离开那个俗谛,并不是我们凡夫才叫俗谛当中,成了圣人好像抛开了,不是的哦!不是的哦!
p. 580
【有解随顺世间之义,谓凡世间愚人所说有无颠倒之事,我亦皆许。】
有的人哪不了解这个道理,不了解这个道理,怎么说啊?他说,哦!原来他讲的这个世俗谛是什么?是因为跟着世间的人,说世间凡夫所说的颠倒的事情,现在我这个中观应成派也觉得允许:啊!它就是这样。这是“是未如实了知之大错”呀!这是大错误,绝大(p243)的大错误!他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呀?就是这样,因为这个世俗谛的安立,你必定要了解。那么这个地方就特别说明,唯识上面说,外面俗谛没有的。说俗义没有,俗谛是没有的,然后真谛是有。现在呢空宗,这个中观说什么?俗是有的,空没有。前面讲的一切都是什么?空!就是胜义谛,胜义谛当中一切都没有;但是所以世俗的,正因为它胜义没有自性,所以因果缘起如幻的假立是有。这个才是中观宗中所说的,真谛当中没有,俗谛当中有。那么有的人不了解,以为它这个世俗是什么?按照着世间愚人解释的,那他根本没有了解。依世间愚人安立这种,他当然错误的嘛,你承认他对的话,那还谈什么佛法,你是跟着他走了呀!
【又应知随应破派自宗,于世俗法不分正倒,观待世间识则分正倒二类。】
还又进一步说,他说这个“随应破派自宗”,换句话,我为什么常常说应成、应成啊?在《广论》上不叫随应破,叫应成派。一个应成,一个叫自续,这个是中观当中的两个大宗派,而真正中观的正宗,就是这个应成派,这个地方所说随应破派。那么“于世俗法”,就是那个世谛当中啊还分成功两类,哪两类呢?说“观待世间识则分正倒二类”。
【世俗不分正倒者,以世俗谛,真理与现象必不相符,是颠倒法,无真正义。观待世(p244)间识分正倒者,如世人说此处有瓶,世名言量不能违害,瓶虽是虚妄法,然亦可立为有,故观待世间立为正世俗。若见一月为二月,见雪山为青色。待彼乱识虽是实有,然世间无错乱心亦能了知彼是颠倒,故观待世间立为倒世俗。】
到这里解释一下,说我们前面说,这个世俗啊,这个不分正倒,“以世俗谛,真理与现象”,就是说,不管它世俗上面,现在我们说世俗谛对不对?实际上那个世俗谛里边又分两类,有一个叫正世俗,一个倒世俗。现在我们先不管它,正世俗也好、倒世俗也好,它所建立的这个量啊,以真理、以理智去观察的话,跟事实一定不相符合的,一定是颠倒的。因为不管它是正世俗也好、倒世俗也好,看起来一定有一个实在的东西,而实际上以理智推断,没有真正的东西,所以这一个是第一个。
“观待世间识”,那么进一步呢我们纯粹从那个世俗谛,以世间来说的话,那个就分成功叫倒世俗跟正世俗。那么这个怎么讲呢?什么是倒,什么是正?譬如说现在世间一般的人说,这一个地方有一个瓶,像我们现在桌子上面说这个地方茶杯,那么这个茶杯,“世名言量不能违害”,前面已经说过了:是的啊!虽然我用理智去观察,它并没有茶杯的实在自性,但是却有这个因果缘起如幻而建立这个有,所以对世间来说,这个叫正世(p245)俗。另外一种呢,因为你的认识作用有了毛病了,神经错乱了,或者眼睛出了毛病了,你看那个月亮啊看见变成功两个,雪山白的,你看的青颜色,我们现在说色盲,那换句话说,你的眼睛出了毛病了,会眼昏、眼花了。那这个时候,对这个“乱识”,错乱的、颠倒的这个名言识看起来是有的,但是就拿世间无错乱的、正确的心理去看,这个是颠倒的,所以“观待”─所以以世间来看的话,这个叫倒世俗。
现在分三个,一个呢就是胜义谛当中这样,还有一个世俗谛当中是这样;不过世俗谛当中又分成功:一个叫正世俗,一个叫倒世俗,正世俗就是平常我们五根健全的,倒世俗的话,对不起─不是五根,六根哦─就是有问题的。
【由此可知,世间愚人所计之颠倒名言,随应破派亦不必许其有也。】
因为上面这样的道理,我们就晓得,世间很多愚痴的人,或者他错误的,这个时候所执着的这个颠倒的名言。譬如说这个人发了神经了,狂乱了,他在那里说:“喔唷,有鬼、有鬼!”对不起,这个鬼呀,就在他的眼光当中看起来有,但是那一个中观应成派立的世俗谛当中,却没有这样东西。他为什么要说明这个呢?因为前面有人以为:啊!那么照你这样说的话,所以你所设立的世俗谛啊,就是也就是说凡是世间的人说的有的都是(p246)有。不!这世间哪,要有正确的理智的人所安立的,这个才算是,那些错误的、愚痴的人所说的,这个却不许的,这地方就特别说明这件事情。
【总之,当知生死涅槃一切法,唯是分别假立,都无少许自性。】
在这个上头我们了解了,啊!这个应成派啊,它虽然在这个地方分出倒世俗跟正世俗,可是不管它正倒,倒的,乃至于世间的人都晓得有违害的,不允许它存在;正世俗,世间的人都接受的。但是呢,这个以佛法的正宗来说,了解这些法都是分别假立,生死固然故空,涅槃也空,没有一点点自性可得。因为这样,所以胜义是空,所以世俗是有。
【生定解已应善修习。】
对于这个前面这个道理,生出确定不移的见解以后,然后呢要好好地善巧修习。前面是闻、思,现在下面才谈得到什么?修。
【修习之法,即如前说,定中修如虚空之空性,后得修如幻事。】
喏,现在了解了,啊!说它这个闻思修的次第是这样建立起来的。然后当建立这个闻思修的时候,前面一定是经过闻思,这样的次第;同时呢,实修的时候,我们又一定戒定(p247)慧,那个在前面奢摩他的时候是说明了。那个时候我们就了解了,闻思修的次第是怎么安立的,戒定慧的次第是怎么安立的,为什么必然需要如此。
【若时以观察力,引生身心轻安彼定即成毗钵舍那。】
那个时候当你以观慧的能力,能够引发身心的轻安,这个时候啊就是毗钵舍那,这个才是真正的观,才是真正的观。那么到这个地方为止,大家我想基本的概念有,下面再说:
【◎ 丑四 学双运法。】
前面是个别地,一个说止,一个说学观,现在要止观双运。
【若未先得止观,则无止观双运之事,故修双运必须先得止观。】
所以正式学的次第一定是:先得定,后学观。实际上这个观是特别地观什么,不是普通的一般哦!因为你了解了这个观有两个特质,一个广义的慧,一个狭义的─这个地方毗钵舍那之观;要得定,还是要这个巧慧,这个巧慧就是广义的。那么这个地方的真正的毗钵舍那的观,是特别观什么,所以它次第一定先学止,后来学观;如果是再学,进一步学止观双运,这个是必须的次第。
(p248)【此复初得毗钵舍那,亦即获得双运。】
因为你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所以你正式次第去学,证得那个毗钵舍那的时候,就是获得双运的时候。那么他前面告诉我们,先修止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定,一定要这样学,前面这个观,就是以闻思相应得到了正见,得到了正见以后,用这个定,这样地去学,然后那个时候啊,跟修相应的这个观力生起来的时候,那个是双运起来的时候。
【谓由前已得奢摩他为依止乃修观察。】
看见没有?
【若时由观察力获得无功用运转作意,即得双运转道。】
平常我们这个观察的时候,心力集中起来,对不起,心里面胡思乱想,你没办法集中。现在不!因为你先得了定,得了定以后,如果你心一观察,定又散掉了,那没关系我继续不断地去观;然后散掉了以后,它就慢慢地观放缓一点,然后呢定。它是定住了以后又去观,然后观了以后又散了,再来定。然后慢慢、慢慢调,调到后来,这个时候,那个时候当你这个观力越深,这个定力也越深;这个定力越深,这个观力也越深。到最后啊,(p249)观跟定自然而然地任运而转,就不要再像以前,所谓励力运转,然后呢有间缺运转作意,无间缺运转作意,到最后的话,无功用运转作意,那个时候就是双运转道。所以那一切时候、一切时处,你自然而然、自然而然都在这里边,那个时候就是得修相应的了。
【如〈声闻地〉云:“齐何当言奢摩他毗钵舍那,】
那就引证论上面说。
【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说名双运转道?】
他问,说到什么地步叫作奢摩他、毗钵舍那两样东西和合起来,而“平等俱转”,这个时候叫作“双运转道”呢?
【答:若有获得九住心中第九住心,谓三摩呬多。】
先要从那个前面的九个次第,得到了定以后。
【用如是三摩地为所依止,于观法中修增上慧。】
在这个定当中修那个增上的慧,这个增上的慧,这个增上是特别的哦!不是普通的,(p250)这是不是普通的,就是如理的这样的,这样,这个才是真正的增上。那么,
【彼于尔时由观法故,任运转道无功用转,如奢摩他道不由加行。】
那个时候啊你这样地修增上慧,任运地能够任运而转,这个任运到什么程度呢?就像定的时候。所以平常我们心如果一动的话,那个心就乱了。现在呢,不!正因为你心努力观的时候,却是能够任运地,又完全安住在这个上面,一点都不动,所以你的观力是非常地深、非常细,所以你能够如理地观察。而且这个慧本身,一定要经过前面的如理地抉择正见。所以很多人说:啊!你不要去先弄清楚了,就去观。观些什么啊?你根本没有得到增上慧,所观的内容是什么你都观错了,那虽然得到了这个任运,那是定,不是毗钵舍那,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
p. 581
【毗钵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齐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双运转道。”】
那个时候你的毗钵舍那清净的、鲜白的,否则是杂染的。清净跟杂染是什么呢?清净是什么?无明相应的就是杂染,现在呢由于正确的智慧,如理如量增上慧,所以清净,这个才是鲜净清白;而这个毗钵舍那跟着这个止,同样地“调柔摄受”。所以换句话说,当(p251)你观深的时候定也深,定深的时候观也深,到那个时候啊,两样东西和合俱转,叫作双运转道。
【《修次下篇》云:“若时由离沉掉,平等任运而转,心于真义最极明了。当缓功用而修等舍,当知尔时名成止观双运转道。”】
这个是就是说,喏!另外一个。这个两个,一个是相宗所用的,所谓《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一个是性宗的《修次》的上、中、下,都说的内容一般无二。
【《般若教授论》云:“其后即缘有分别影像,若时彼心无间无缺相续作意双证二品,尔时说名止观双运转道。其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为双,运谓互相连系而转。”】
另外引不同的祖师传承,那个大论都这么说。它怎么说呀?“其后”,什么其后?就是说,你先以无分别影像作意,就是得了止以后,就缘有分别,“有分别影像”就是毗钵舍那,那个时候你的心哪,能够无间无缺地双证二品,这个同样地叫作双运。
【无间缺者,】
什么是无间缺者?
(p252)【谓观察后不须别修无分别住,即由观修便能引生无分别住。】
这个才是,这个才是。
【双证二品者,谓缘无分别影像之止,与缘有分别影像之观,二品俱证。】
同时在一个里边,就像我们拿筷子用,欸!两样东西啊不是说此是此、彼是彼。这个为什么我说一开头的时候,我们现在说行解相应,啊!为了行解相应在那儿讲,讲完了跑到佛堂里作这个。那什么叫行解相应啊?因地上面,就是说,哦,我在这里所讲的这个道理,然后照着去作,就是作这个,因地上面这样,所以果位上面才能够证得这个。这个关键现在了解吗?所以这个行解相应啊,一定有这样的关系在里头,这因果是一点不能错啊!
【言相续者,是依观察修之毗钵舍那,与观后安住之奢摩他,非同时生。若由观力引生真奢摩他,当知此奢摩他时,有缘如所有性之择法毗钵舍那,与专住如所有性之三摩地奢摩他,相应而转。能得如是止观平等俱转者,必先已得修所成之智德。故住无分别中,略以观慧观无我义,如诸小鱼游安静水,祇可立为止观随顺相,非有真实止观双运之义也。】
(p253)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581页。我们最后昨天念这一段,今天简单地说一下。那么上面我们已经把止、观都简单的扼要都讲过了,那个观的那个原则,这四个原则非常重要,所以昨天晚上我们温习的时候啊,大家还特别注意听到了。就是你如果对这个善巧了以后,然后你处理任何事情,世间法、出世间法,它是个最善巧的几个重要的概念,你都把握住了,都把握住了。乃至随便很多小事情上,你能够善巧地运用的话,都能够如理如量地把这个问题,从外面的枝末上面一直探索到根本上面,而从根本拔起。然后呢这个一切的问题,自然可以得到圆满地解决。
所以说,自从前面一路学过来,前面不断地先在事相上面告诉我们,喏、喏,你先这样。那么当从事相上面,根据这个事相的深浅,依照这个次第,一步一步地深入、深入,现在呢从那个事相上面,找到那个事由的最深的理论根本在这个地方,从根拔起。所以当前面、后面你能够这样融贯起来的话,把整个的事理的纲要都把握住了,因为把握住了,所以你能够运用在一切事情上头。而运用的时候啊,就会事、理、心三事同时并进。因为能够这样地三方面同时并进,所以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彻底圆满,要想达到的功德也究竟圆满达成,它有这样地善巧,这样地好法。
现在我们来再解释一下昨天最后那一段,那一段是从哪里开始啊?双证二品,是吧?(p254)“双证二品者,谓缘无分别影像之止,与缘有分别影像之观,二品俱证。”是不是从这里?是不是从这里呀?那么前面是告诉我们的,说从不同的几个,已经说明了,这个双运、双转的意思。说止观双运的意思。那么这个上头啊就重新解释一下,就是《般若教授论》上面,说“无间缺”,什么叫无间缺呢?那前面说的,说观察以后啊,“不须别修无分别住,即由观修便能引生无分别住”。上面是引那个论上面,引论上面说这个两样东西能够无间缺,什么叫无间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