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23卷A面

(手抄稿 第十六册 p67)

假定我们真正地了解了因果的话,我们眼前任何一件事情本身做起来的话,再没有不如理的。你了解得很清楚,你现在忙的什么?忙因哪!眼前我们看见任何一样东西,如果说不顺理、不好的话,我们就不会起贪、瞋、痴,很清楚、很明白;碰见这个情况你不瞋心,碰见那种情况不那个。假定你真的了解这因果关系的话,“啊,那这个果嘛!”现在既然你不瞋心,那你怎么因上面改善嘛!

我们做得到吗?实际上不一定,不一定。当然我们生了病了、等等了,固然是这个上提不起来,就是身体很好的时候,稍微有一点的话,心里面就随着烦恼而去。假定因果真的非常清楚的话,他只有一件事情要做,什么?勤精进。在因地上面是一刻不缓,当下一念看得非常清楚,是不是如理的、如量的,是不是跟善法相应,乃至于是不是这威仪当中─如理的威仪是无覆无记当中,必然的现象。我们做到吗?做不到!这说明什么?说 (p68) 明了我们真正对这因、果两样东西,的的确确是有一个浮浅的认识,有一个浮浅的知道。说得更实在一点的话,这个知道,往往还只是名相、名字,心里面对这两个东西,究竟产生多少力量的话,这个就很难说了。因为内心正确对因果的知见不深,所以碰见事情的时候,说不定我们的行为的话,欸,不知不觉当中害了这个毛病,害了这个毛病,就这样。

我自己现在还想起一个很可笑的事情,唉!现在也是真是……。那时候刚出家没多久,那么有一个朋友─那在家的朋友随便谈起了,那么他这个朋友是这样,他母亲信佛,信了几十年。他那个家庭环境,也可以说很值得令人同情的一个环境,遭到战乱,所以母亲把那两个孩子带大,辛苦得不得了,那么母亲信佛。所以这个儿子也非常孝顺,把他栽培到大学毕业,到后来嘛,这个母亲生了病了,乃至于死了。当初我听见了以后,当他很哀念他这个母亲,不晓得说什么。那时候我只是觉得,刚刚懂了一点点皮毛,哎呀,我就觉得,常常听人家说:“你求菩萨嘛,菩萨就可以了。”我也这么说,冲口而出:“哎呀!你也念观世音菩萨嘛,他就救你了。”然后呢干什么嘛,他就可以得到好处了。结果我并不晓得他的家庭背景,你晓得他回过来怎么说?“我母亲信了一辈子佛,念了一辈子,结果临终的时候还是这个样!”当时我心里,一听了心里面自己觉得很不好意思。一直到学佛学了多少年以后,慢慢才了解。啊,所以我觉得我们刚开始开口的话,实在要 (p69) 小心啊!

这个本论前面,下士道当中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一切是这样的因,感这样的果。当这个业在没有感果之前,如果你能够认真对治,如理去净治的话,它可以不感果,可以!但是它一旦感了果了以后,你没有办法把那个果,把它整个地拿掉它,对不对?这个很清楚、很明白。

可是我们平常总是觉得,因为听这么人家说啦:“有求必应,你求求嘛就好了。”这个对我们来说,我们就种糊里糊涂的信心,反正你算什么?照单全收!你仔细检查的话,有太多问题,有很多人他并不了解这个。不要说太多,我们自己开口的人都不了解,说给别人听:没有错啊!那去念了。他的想法当中,对这因果概念不清楚,于是他也觉得:好了!念它三句阿弥陀佛,念了几句观世音菩萨,那个病就给除掉了。结果他念了三十句、三百句都没用,他然后说起来:“你看!你看!你们这些就这个样。”请问这个后果谁造成的?

所以这个地方说“诽谤因果”,大的我们绝对不会犯,可是细的地方的话,注意喔!然后呢这种错误的“邪见”,大邪见我们也不会,可这种从小的地方你如果不注意的话, (p70) 慢慢、慢慢地会走上岔路去。这样的话,这一来的话,这三样东西可以分开来是三样,原则上面都是这个─诽谤因果所有邪见,及“谤正法”。这个谤正法也是一样的,那我们大的是不会犯,可是小的就很难说。尤其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对于这个佛法的整个的原则大纲没有把握住,那个时候不知不觉之中,会对这个东西会产生一种伤害。

这个因哪,我们一定要把它尽量地拿掉它,尤其是知见重的人,尤其知见重的人。所以佛特别告诉我们,说佛法损坏的两个原因,不是外道,而是什么?佛弟子说相似语,以及行筹。你开起口来的话呢,说的道理那好像是,实际上真的吗?就有问题了。然后你的行为的时候呢,也好像是─这个行筹是戒律上面的,就是我们作羯磨的时候,大家要同意否,它有筹的,筹码,换句话你投他一票。对不起,他有权投,结果呢就是所治不对,投反的那一面,这个是对佛法最大损害,最大损害。

所以我最近正在看一个祖师写的这个什么啊?我忘记掉了。《资持记》,对!这个元照律师所写的,特别写的,这是真了不起啊!他就整理这个律典的时候,他看了五十几种;我们现在要看一家之言,我们都办不到,说实在的。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祖师那一个方面的叙述,他都收集起来看。看了以后他那个结论是怎么样呢?因为这个圣教传到现在的话,既远又久,再经过传译,所以这个义理一定难免是乖误百出,乖误百出。那么 (p71)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从义理上面去要想去考校、研讨的话,很难把握住那个纲领,所以在枝末上面去转,变成这样。那个纲领的的确确很不容易,由于个人的个性、生性、习性不一样,所以所见的面不一样,你说你的、他说他的。哦,那么这个原则抓不住,那好啰!然后呢我们在细则上面、在名相上面去摸的话呢,又同样的毛病。你不晓得这个细则是为什么而用的,这样,为什么要立这个细则的,这一点把握不住,所以你不能说他错,但是呢对不起,不一定配合得很好。

这个我随便说一个比喻。说譬如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大原则,说我们这里现在要办一个佛学院,那么这个办那个佛学院的话呢,这个有多少人,要教的内容是如何,然后配合这个内容来安排我们的一切的东西。眼前来说,譬如说安排那个教室,假定我们这地方的人,一共就只有十个、八个人,你把握不住这一点的原则当中,把不住这个原则,然后你安排这个里边的设备,却是准备一、两百个人。然后呢我们这个本来是初级刚开始的,你却是用最好的装备摆在这里,相应吗?不相应。那反过来的话呢,它也是如此,所以它每一个地方都产生了这种,种种流弊。

所以他下面说,平常的时候,我们在这一种事情上头总要怎么办呢?要把握住几个重要的原则,我们最好不要在枝末上面,然后呢在这一种地方去,你必定要把握几个大原 (p72) 则。所以常常说根本因何在,然后呢这个是不共的,然后呢这个不共的因,要使它圆满的共因是如何。从这个上面你必定要深入,这一点是说到这地方的特别重要,特别重要!尤其是修学佛法的佛弟子们,佛弟子们。因为关于这几件事情,它那个流弊所及是太严重、太严重了!对我们的损害是太大、太大了!那么下面呢,

p. 290 (6)

generating pride in relation to bodhisattvas, gurus, and the like and thus terribly belittling them; and so forth. 

【并于菩萨尊长等所起大轻蔑,生我慢等,】

下面还有,关于这两点是也是好难避免、好难避免,好难避免!我现在就有一个感觉,就有一个感觉,说平常我们常常说:“唉呀!找不到善知识。”或者什么等等,这个真正的问题都不是没有善知识,真正的问题呀,这个善知识苦于找不到善学的学生。现在我深深自己感觉得,我就是这么一个不能善学的学生。这个从因果的概念上面去来说,必然关系来说,你有这样的因,你才能感得这样的果。现在我们还没有学,跑到那个地方去的话,这个不如、那个不如,这样!就是说要配自己的胃口,就好像买东西一样,“喔,老子跑来出了钱向你买东西的,所以说买主就是你老子。”就是这样。这个世间这一种莫名其妙的人,“我出了钱今天跑得来这个买你这种东西,我要怎么你就给我什么。”这个是学佛的态度吗?完全不是!的的确确,我们首先应该有两个重要的概念,重要的概念。第一个晓得自己的无知,所以要去学,要跟谁学?一定要跟佛学,而佛的完整的就在什 (p73) 么?尊长那个地方。所以你一心一意要排除掉了我这个错误的认识,然后呢去伺候、奉侍,处处地方这样去做,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非常重要的概念!

经论上面也告诉我们,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碰见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千万不要自作主张,我们只是说:“唉呀!我现在是愚痴凡夫,所以只有佛能够,我努力地学啊!”现在我们碰见一点点小小的枝节上面的,乃至于大的都根本看不见,不晓得自己在愚痴当中,不晓得自己在见、思烦恼当中。动辄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这个不是、那个不是,不配自己胃口,所以是越弄啊,这个自己─那个就是“我”─是越大。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特别注意!那么下面呢,还有其他的这个。

You can know of these from the 《Compendium of Trainings》. 

【如《集学论》应当了知。】

本来这地方是讲瞋恚,不谈这些事情,可是因为这个几个问题,它对我们修学的人来说,对于佛法来说影响太大、太大了!所以这地方特别提一下。我也把这地方特别强调一下,这个原因在此。那么第二个项目,说能够策发我们修忍的这个方便有了,然后呢要正修的时候,我们就了解忍的特质有几个,忍的细则有几个差别,几种不同。

(c) The divisions of patience The section on the divisions of patience has three parts: 
1. Developing the patience of disregarding harm done to you
2. Developing the patience of accepting suffering
3. Developing the patience of certitude about the teachings

(p74) 【第三忍差别分三,① 耐怨害忍,② 安受苦忍,③ 思择法忍。】

就是一开头的说的三样东西,分开来讲。

Developing the patience of disregarding harm done to you has two parts: 

【初耐怨害忍分二。】

就是这个我们通常说“生忍”,外面的众生、外面的人,彼此之间,他们来伤害我们的时候该怎么办。这通常人家来伤害我的无非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的东西他不给、障碍。我们要的东西又分成功外在的、内在的,利养、名闻这些,这个里边就是下面要说的。

1. Stopping impatience with those who harm you
2. Stopping both dislike for harm doers' attainments and delight in their troubles

【① 破除不忍怨所作害,② 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败。】

这个两方面:一方面是人家来害我们,还有一方面呢我们自己的嫉妒心,这个两点分开来讲。那么先说人家来害我们的时候,人家害我们这个里边又分两部分。

Stopping impatience with those who harm you has two parts: 1. Stopping impatience with those who prevent your happiness and with those who cause you to suffer 2. Stopping impatience with those who prevent your praise, fame, or honor, and with those who have contempt for you, or say offensive or unpleasant things to you

【初中分二,① 破除不忍障乐作苦,② 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毁等三。】

平常我们世间人所求的东西,佛法里面叫说八风,世间要求的是求这个,所以一天 (p75) 到晚被这个东西捆死。修学佛法的人,欸,认得了这个东西,从这地方跳出来,所以叫八风不动。哪几样呢?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称、讥、苦、乐。那么现在这个上面的话,第一个就是对于苦、乐而言,就是人家障碍我们得到快乐,使得我们受苦,那个是我们无法忍受的,怎么样针对着这个问题破除这个瞋心,能够忍受他。下面呢,这个八风当中另外六样东西,对于我们的利,那个利的另外一方面就是衰,利就是好的,衰就是坏的那一方面。毁、誉跟称、讥的话,这是名闻方面。这个称、讥是当面地称赞你、讥笑你;毁、誉的话是那包括背后的有人称赞你,说你的名誉,有人是毁谤你,就是这些东西。所以对于这个东西“等三”,好的是利、誉、称;坏的呢是衰、毁、讥。那么这个人家来伤害的时候,你不能忍,怎么样想办法对这个不忍破除它。现在进一步,把不忍障乐那个又分二。

Stopping impatience with those who prevent your happiness and with those who cause you to suffer has two parts: 1. Showing that anger is unjustified

【初中分二,① 显示理不应瞋,】

第一个,哪!你如果如理地了解了以后的话,你会了解根本不应该发脾气,不应该去瞋他。更进一步,

2. Showing that compassion is appropriate

【② 显示理应悲愍。】

(p76) 不但不瞋,还要去怜愍他。这个慈悲正是瞋的对治,你能够慈悲的话,瞋心当然不会引起啦!现在

Showing that anger is unjustified has three parts: 1. On analysis of the object, anger is unjustified 2. On analysis of the subject, anger is unjustified 3. On analysis of the basis, anger is unjustified

【初中分三,① 观察境,② 有境,③ 所依瞋非应理。】

分三部分。“境”就是这个对象,这个指法;“有境”是指人,谁有这个境。平常我们说,譬如说我们现在讲蕴,我们身体上这个境跟有境两个,有的地方叫支跟有支。譬如说我们讲,我们的身体是五蕴,那么这个五蕴就是什么?色、受、想、行、识。还有呢,叫“有支”或者“有蕴”,谁具足、谁有这个东西啊?那就是这个人哪,就是这样。那么所以他现在观察的时候,先单单观那个对象,其次呢,观谁具足那个,以及所依的不合理,我们只要看这个文就了解他怎么分法。

On analysis of the object, anger is unjustified has four parts: 
1. On analysis of whether the object has self-control, anger is unjustified
2. On analysis for either adventitiousness or inherency, anger is unjustified
3. On analysis of whether the harm is direct or indirect, anger is unjustified
4. On analysis of the cause that impels the harm doers, anger is unjustified. 

Analyze, thinking, "What would be reasonable grounds for anger toward harm doers?" 

【◎ 初中有四。一观察有无自在不应瞋者。应当观察,于能怨害应瞋之因相为何。】

这个第一个对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那个瞋、那个来伤害我们,他不是说……这个地方是人家来障碍我们快乐,使得我们受苦,这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这一个情况,他这样的这个情况啊,是不是可以作得了主。就是人家伤害你这件事情,发生这件事情,是不 (p77) 是作得了主,你在这个方面去看,不应该瞋,这个题目是这样。

下面就告诉我们说,他来怨害,“能怨害”,能怨害的这个原因哪,那么为什么怨害我们?换句话说我们发脾气的对象,他怨害我们啊,我们就对他发脾气对不对?那么他为什么怨害我们,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发脾气,这个原因何在,你这样去观察一下。

Where upon, you might think, "They first had the thought of wanting to harm me, prepared the method, and then either prevented my happiness or inflicted unpleasant physical or mental suffering, so my anger is justified." Are you angry because they inflicted harm while they had the self-control not to harm you, or are you angry because they were utterly without any self-control and hurt you while helplessly impelled by something else? 

【如是观已,觉彼于自欲作损害,意乐为先,次起方便遮我安乐,或于身心作非爱苦。为彼于我能有自在不作损害,强作损害而瞋恚耶,抑无自在由他所使而作损害故瞋恚耶。】

现在我们来观察了喔!是说,那我们这样一观察的时候啊,我们就觉得:嗯,这个损害,这个损害本身他呀是怎么损害的?先心里面他要伤害─我们伤害别人也是一样,别人伤害我们也是一样─先哪,心里面有这个意乐,就是心。那么由于这种心里的瞋,所以“次起”,进一步根据着这个心理,起种种身口的行为,这个身口的行为来损害我们,遮止我们的安乐。乃至于使得我们的身心,作种种的苦的事情,不可爱的,就是苦。

那么这个状态,这种状态是第一步:透过了这个观察找到他那个伤害本身─我们就观察那个境,对不对?它不在这个行为上面,不在那个行动上面,而在什么?而在策发 (p78) 他行动背后这个心理,对吧?第一个,先找到这个。那么既然是找到那个心理嘛,“为彼于我能有自在不作损害”,而是“强作损害”呀,还是没有?他那个心理呀,他是能够自己作得了主,能够作得了主,明明可以作得了主不伤害或者是伤害,是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自己作主要来伤害我们,还是他自己根本没有办法作主而来伤害我们?就是这个。我们分两方面,因为这个心理不外乎这两方面:他作得了主的,他自己能作主他要伤害我,来伤害我;或者他没办法作主,而伤害我来伤害我,不外这两种。那么现在我们看:

p. 291

In the former case, your anger is unjustified because those who inflict harm do not have control over themselves,

【若如初者瞋不应理,他于损害无自在故。】

如果初的,这前者,前者明明是说他对瞋……他能够以自己作得了主伤害我,这一个情况我们不必瞋他,为什么?“他于损害无自在”。欸?前面说他有自在,为什么这地方说无自在呢?现在你看下面,看了下面这个就懂了。

for, when the conditions and causes—seeds left by afflictions to which they were previously habituated, a nearby object, and erroneous conceptions— come together, they give rise to the thought to harm, even though the harmdoers do not think, I will feel malice; 

【谓由宿习烦恼种子境界现前,非理作意,因缘和合起损害心,纵不故思,此诸因缘亦能生故。】

你可以说他是有自在的,可是他那个自在本身是什么原因啊?是由于─我们现在懂得了佛法─是由于他的无明宿业,宿业这个烦恼种子。因为瞋是一种烦恼相,那个瞋 (p79) 生起的原因大家还记得吧?第一个是烦恼的随眠种子,第二个顺生这个烦恼的现行这个境界现起,加上其他的非理作意,种种因缘和合起来,产生那个损恼心。他要这个伤害你的时候,他是对的,他自己要伤害你,没错,可以说作得了主,可是那个伤害那个心本身却是什么?却是这样的因缘生起来的。“纵不故思,此诸因缘亦能生故”,就算他不是故意思,这个因缘本身是法尔如是的,就是这个样!

whereas if those causes and conditions are not complete, they will never produce the thought to harm, even if the harmdoers think, "I will feel malice." 

【若彼因缘有所缺少,则故思令生,亦定不生故。】

假定这个因缘不具足的话,就算他要思他也生不起来,这个我想我们都很清楚、都很明白。为了使得我们更清楚起见,我们不妨自己在那儿想一想看:现在你坐在这里,无缘无故地叫你发一个脾气,你发得起来吧?我想没有一个人发得起来的,对不对?就是最会发脾气的人,叫他坐在这个地方的话,坐得舒舒服服,人家端一杯茶给你─你欢喜茶的,他就端一杯茶;你欢喜咖啡,端一杯咖啡;你要冷的,他给你─你怎么要发那个瞋就发不起来,这很明白啊!所以他要发起来一定是什么?一定是因缘。是的,他那个瞋本身也可以说,喔,他可以作主,可是既然那个瞋的现起本身是个因缘的话,那他实际上呢,在这种状态当中,他的的确确是无可奈何,无可奈何!

These causes and conditions produce the desire to harm; this in turn produces the work of harming; and this produces suffering for someone else, so those harmdoers do not have even the slightest self-control. Moreover, they have become like servants of their afflictions, because they are under the control of others, i.e., their afflictions. 

(p80) 【如是由诸因缘起损害欲,由此复起损害加行,由此加行生他苦故。此补特伽罗无少主宰,以他亦随烦恼自在,如烦恼奴而随转故。】

下面就说明了。那这样的情况,由于这个因缘,然后呢策发他生起这个瞋心,然后损害别人。由于这个瞋心─损害别人这个意乐起加行,由于这个加行而使得别人受苦。实际上这个人本身哪,他是一点主宰都主宰不了,他自己还是随烦恼,他是烦恼的奴隶。嗯,就是这样,你仔细观察一下,对呀!

所以就是说他可以自在的,这个自在这地方应该怎么说呢?就是说,譬如说我们现在有一个人─我是自在的。拿印度当年的情况来说,应该这么说,“我是个主人,我可以自己作得了主的。”还有呢,“我是一个奴隶、仆人,那么这个主人告诉我就怎么做,那我只好去做啦!”拿我们现在来说的话,譬如说我是一个刽子手,到那个时候官判了,说:“你呀,要去对这个犯人刑罚。”那对不起,我非得照着这个判的命令去做啊,这个叫不自在。反过自在的话,我不是刽子手,我可以不接受外来的命令的。上面那个自在而作损害是这样。实际上虽然是你不是受外面的命令,可是你在什么啊?受里边的烦恼而使。既然受烦恼而使的话,你不是外面的命令你的奴隶,你却是烦恼的奴隶,烦恼的奴隶,结果你还是作不了主,好啰!这第一个情况,清楚不清楚?那么下面呢,

In the latter case— you are angry because the harmdoers are utterly without any self-control and, being helplessly impelled by something else, they hurt you—then your anger is totally unjustified. 

(p81) 【若他自己全无自在,为余所使作损害者,极不应瞋。】

而他自己呀,他自己根本没有自在的,是一个佣人,是一个奴隶,叫他怎么做,他就照着你怎么做。他像个机器一样,像一个汽车一样,你这么轮子这么一拐,它就向那边,轮子这么一拐,它向那边。你然后呢,要问那个汽车:“欸,你怎么转向那边呢?”这个一点道理都没有嘛,这汽车它自己根本作不了主啊!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他假定他全没有自在的话,你对他来瞋,那更没道理呀!

For instance, some people who have been possessed by demons and have come under their control may wish to hurt those who are helping them to get free of their demons and thereupon beat them, etc. However, their helpers think, "They do this because their demons have eliminated their ability to control themselves," and do not have even the slightest anger toward them. They then strive to the best of their ability to free them from their demons. 

【譬如有人,为魔所使随魔自在,于来解救饶益自者,反作损害行捶打等。彼必念云,此是魔使,自无主宰故如是行,不少瞋此,仍勤励力令离魔恼。】

下面举一个比喻:譬如说有的人被魔鬼附在身上,他被魔鬼附在身上,然后呢你去解救他。你是要解救他,他因为在魔鬼所使,他反而来伤害你,那个时候你解救他,你会不会跟他发脾气啊?你不会。你会觉得:是嘛,他是被魔所伤,我正来救护他呀!所以不管他怎么,我不会对这个被魔使的这个神经病人,跟他两个人发脾气,不但不发脾气,而努力怎么去解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