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六十八卷B面

(手抄稿 第九册 p121)

p. 155

For this reason, the Buddha spoke about the truth of the path last. 

【趣向道谛,是故道谛最后宣说。】

现在照着次第,说首先了解了苦,那么由于苦了找到了苦的因,而找到苦的因在这地方,原来可以止息的,那个时候你就想:啊!那我一心也要止息。但是你要止息怎么做法呢?原来有它止息的一定的方法,那个叫作“道”。由于这样地追求到道,那么讲道,就修道的时候,那个时候才讲戒定慧三学。而不是世间的五花八门,而不是世间的小学、中学、大学,而不是世间的所谓理工医农、士农工商,这套东西就完全用不上。有它这样的必然的次第。

所以你照着这个次第来的话,自然你的心里面就跟它相应,然后就步步深入,你学到 (p122) 哪里受用到哪里。要不然你学到哪里,自己一直在烦恼当中转,所以这个都是杂染之法。尽管你修一点善法,是难免为杂染所染,所以始终啊……。现在我们就是这个状态,因为你修了一点法,所以它有一点跟法相应的这个善报,但是这个东西杂染的,始终这个善,唉呀,跟着很多烦恼、痛苦,而结果永远流转生死,它基本原因就在这里。所以在这里,我们一定第一个要把握得住。

In the same way, the 《Sublime Continuum》 says: Recognize that you are ill; eliminate the cause of the illness; Attain health; rely on a remedy. Likewise, you should recognize, eliminate, attain, and rely upon suffering, its cause, its cessation, and the path, respectively. 

【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现在就比喻,就像生了病,那么要感受到这个病的痛苦,那么要晓得你这个病原因从哪里啊?要晓得断除病的因,那么要求这个断病,那么那个时候要找药,那个时候才依这个药。这个同样地,所以这个苦,由于苦而跟着找到苦的因—集谛;然后呢是从因上面,见到这个因可以消灭—灭谛;然后呢,如何灭是道谛。这个是我们真正“此苦汝应知”啊,然后呢应断、应修,这个。这个是集,是你应断哪!然后呢这个是灭,你应证哪!要想证那个灭谛,该怎么办呢?要修这个道啊!

所以世尊三转四谛十二法轮,就是这个样。第一:这个苦,你应该知道啊!为什么 (p123) 苦?有它的原因,这个原因你应该断。然后呢断了就证得这个灭谛,这个才是你真正需要的。要想证得灭谛怎么办呢?修这个道,就这样。这个就是世尊所以说这个次第,所有的大小乘基本的内容,就是这个!就这个,没有、再也没有别的了!佛法离开了四谛就没有了,只是把四谛的层次深广不同—只管你自己,那就是小乘;如果说你把这个道理,深刻一点地了解透彻一点是缘觉;推广到一切有情,就是佛菩萨,如此!

This being the case, the four truths are taught repeatedly throughout the Mahāyāna and the Hinayana. Since the Sugata has included in the four truths the vital points concerning the process of cyclic existence and its cessation, this teaching is crucial for achieving freedom. 

【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

所以说,这个四谛,大乘小乘当中都要数数—这个“数”是到处,整个的大小乘佛法所说的,就是这个。所以佛把生死流转还灭的最纲要,都在这个地方,所有的一切经典都是根据这个纲要,深细地来说明。有很多呢把整个的四个都说,有很多呢偏重于某一方面,乃至于越深越细。佛经没有一个例外,都是这样。

Since this synoptic outline of practice is important, it must be taught to students in just this order. 

【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所以,对于真正修解脱的,这个是最最重要的,这个真的最重要的。也是修行的—“嗢柁南”这个地方是指纲要,纲宗扼要。通常嗢陀南我们可以翻成功一个“偈”,偈子,所以前面说完了,那个偈子总结起来。换句话说,整个修行的纲要,就是这个!整个 (p124)修行的纲要,就是这个。平常我们除了这个嗢柁南说这个偈子以外,就是四圣谛也叫四法嗢柁南,哪个四法?那就是苦、集、灭、道,就是这样。乃至于三法印,它也叫三个—哦,不是,不是苦、集、灭、道,这个“诸行无常”,这个“诸法无我”……就是四法印,就是这个四法印,换句话说那是纲要,整个佛法的。所以这个修行的整个的纲要,所以用这个次第引导。也可以说完整的佛法就是这样,所以本论的美也在这个地方。那么下面呢,再把这个话说一下,这个是策励我们的。

Why? Unless you reflect on the truth of suffering to the point of actually becoming revolted by cyclic existence, your desire to attain liberation will be mere words, and whatever you do will lead to origins of further suffering. 

【若未真实思惟苦谛,厌舍生死,则求解脱亦唯虚言,随其所作悉成集谛。】

所以假定你对苦谛没有正确的认识,以及认识虽然认识了,没有如理思惟,生起相应的量,那个时候我们的内心还是在现法,世间的一切上面这种杂染当中现行。那个时候贪着生死,不是厌舍生死,这个时候,所谓求解脱都是空话,都是虚话。在家人固然谈不到,出家啦,更在这个地方浪费自己啊!更是浪费自己啊!所以它“随其所作”,不管你做什么,你还是集谛,集谛是什么?流转生死。在小乘这样说—不是,不是说小乘,在基本上面这样说。如果我们更深一层、更圆满一点说的话,另外一句话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也就是这个。你修学的根本目的何在?这个菩提心。这个地方就是 (p125) 什么?求解脱这个心。如果你一旦忘失掉了,那你做什么事情都是集谛,集谛是什么?魔是什么?就是专门把你拖在生死当中的。所以现在这个地方呢,不管我们做什么学问,这个一定要了解的。

最近在座大部分同学,我看了非常欢喜,非常赞叹,为什么?大家很用功。但是注意哦!这个用功不仅仅是追求一点学问,也不是追求文字,说:啊,现在了解了!你必定要把了解的道理,要在内心上面找到相应的意义;换句话说,这个道理所指的是什么。那个时候策发我们对眼前生死的恐怖厌患,由于这个而推动我们努力如理去追求。否则的话呢,你一定会在这个文字上面推敲,文字上面推敲,这是一类。另外一类呢,尽管在这里,哎呀!觉得这个地方的生活真是满好,也不要跑得去忙,反正早晨稍微早一点起来,上一个殿,到那个时候吃起来,哎唷,人家样样送得来的。啊,那是讲究口味,真是!吃完了以后一个大觉睡得个好,什么都不要做。那个时候,讲起来,喔唷,等下还要头头是道,意见很多,总不相应啊!总不相应,原因在这个地方,这一点是我们必定要知道的啊!

所以这句话,好好地再让我们自己提醒我们一下:“若未真实思惟苦谛”,你没有真实地思惟的话,就不能“厌舍生死”。不但知道,知道了还要去思惟,这个情况就是,把跟现法杂染相应的现行破坏了,那个时候如法的心生起来,那一定会对于我们眼前那个会(p126) 产生厌恶。那个时候你一心求解脱,那个时候对了,你做的事情都为求解脱而忙。否则的话,你心里面不管做些什么、想些什么,都是集谛。进一步:

Unless you reflect on the origin of suffering until you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root of cyclic existence, which is karma and the afflictions, you will be like an archer who does not see the target— you will miss the essential points of the path. You will mistake what is not a path to freedom from cyclic existence for the path and exhaust yourself without result. 

【若未思集,善知惑业生死根本,犹如射箭未见鹄的,是即断截正道扼要,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

更进一步,那么说你现在了解了这个苦的特质,所以进一步要脱苦。那么苦的根本在哪里呢?原来是两个东西:惑、业,就是无明、行两样东西,那个是生死的根本。假定你这个生死的根本不知道,或者虽然知道了又不善巧,说并不是马马虎虎知道,讲的时候懂,等到讲完了,自己脑筋里糊涂一片,这个没有用。或者你虽然能够讲给别人听,讲完了这个道理所指的,指的什么?在书本上面。“我的论文得到了一个大博士!”但是它所指的内心的心理行相是什么?两回事情,那个没有用。

这个像什么?射箭一样,你射箭的靶子在哪里你没看见。请问你射箭,靶子没看见,你无的放矢,人家说。什么叫“无的放矢”?你没目的,那个射箭,你射些什么啊?就是这样。我们现在修道,你修些什么啊?这个就很清楚了。你拜佛,你为什么要拜佛?你念经,你为什么要念经?你作早课、作晚课,然后你研究学问,然后你写文章,然后你学戒 (p127) 律,然后你学定,你为什么啊?现在有很多人,“哎呀,我要学学定。”你为什么学定?说实在他也不知道!觉得学定满好,啊!修了定身体好的,学了什么的……那完全不相应,这完全不相应啊!然后学戒,“喔唷,人家这个戒,你看这样!”是,它对我们有引发的功效,这是我们宿生善根相应,但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都是射箭哪,他没有找到那目的啊!

所以那个时候,正道的扼要切断掉了,换句话说,你这个道路本身已经断掉了。这个时候你忙的是什么?“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那时候你修的道也不对,你修错了,你忙了个半天,你以为在修道呀,但是,因为你修道的目的像射箭一样,射箭要射到那个红心、那个靶子,你这个靶子也没有看见,你射了个半天,没有果啊!修道的目的是要解脱生死的根本,生死的根本在哪里你不知道,你修了半天。所以现在很多人哪,喔唷,天天去拜佛,忙着去拜佛,有很多人天天要念多少佛,有很多人读多少经,还要写论文,还要记这个、又要记那个,你为什么要做呀?最好自己问问自己。这个地方都给了我们最佳指导啊!“劳而无果”,告诉我们。

Finally, if you fail to understand the need to eliminate suffering and its origin, you will also fail to recognize the liberation that provides relief from suffering and its origin; hence your interest in liberation will be a mere conceit. 

【若未能知应断之苦集,则亦不明静苦之解脱,故欲求解脱,亦唯增上慢耳。】

(p128) 所以如果一开始的时候,“应断的苦集”两样东西,你没有把握得清楚的话,对不起,下面都没有用,“则亦不明静苦之解脱”啊!这个必定是从苦、集两样东西上面,追根究底才找到正脱苦集的这个方法,然后这个就是解脱之道。所以不了解之前,我们所谓的修行,最多也只是“增上慢”哪!增上慢,慢已经不好还要增上。这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修学佛法很容易:唉,这个也瞧不起,那个也瞧不起,看不见、看不到一个可以值得学习的。假定真正懂了以后,听见“阿弥陀佛”四个字已经够了,牢牢地抱着它,自己拼命都来不及,不管任何人,“阿弥陀佛,他提供了这个四个字让我念佛,我感激得不得了啊!”他是与非,你管他干什么?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当然你更进一步的话,你更进一步解脱的烦恼越多,增长的功德是越多。所以自然而然,你越会感激人家都来不及,你哪里有一点对这种是非之心。

所以在这个地方先告诉我们,说:哦,佛原来一定有这样的重要的关键问题啊!所以说这个地方先说苦谛的理由在此,在这地方我们现在可以了解了。所以大家不要忙着说,哎呀,你要去修行啊!你一定要把它为什么这样建立的次第,你弄得很清楚,了解了然后照着去做,那个时候你很清楚、很明白,每一步一点不错,它会推动你上去。因为这个力量,所以找到了你修行的方法的话,你一心一意全部摆在这个地方去做,不管你做什么, (p129) 那个不是集谛所摄,你造的任何业都是净业。既然你造的业都是净业,哪有不透脱生死轮回的道理。

由于这样的次第认识了,下面就告诉我们“正修苦”,那个时候正式地修行那个苦谛了。

b The actual meditation on suffering is explained in two parts: 
1. Reflection on the universal suffering of cyclic existence
2. Reflection on specific sufferings

【第二正修苦谛分二:① 思惟生死总苦,② 思惟别苦。】

把这个苦的总相,说明一下。第二呢?个别地说。

1 Reflection on the universal suffering of cyclic existence. Th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1. Reflection on the eight types of suffering
2. Reflection on the six types of suffering
3. Meditation on the three types of suffering

【初中分三,① 思惟八苦,② 思惟六苦,③ 思惟三苦。今初】

先说那个总相,总相当中平常我们常常听见说“八苦交煎”,乃至于下面的,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Meditate in accordance with what is said in 《Nāgārjuna’s Friendly Letter》: Your Highness, be disenchanted with cyclic existence, which is the origin of many sufferings—being deprived of what you want, death, illness, old age, and so on. 

【◎ 如《亲友书》云:“仁和应厌于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无量众苦出生处。”应如是修。】

所以菩萨呀!这个你应该了解,去生起厌患的啊!对于这个三有生死轮回这个内涵,你应该认识而生起的厌恶。要晓得这个里边快乐是一点都没有,你要想的东西都得不到, (p130) 恰恰相反的是什么?死、病、老,各式各样的痛苦都从这个地方来的,这是我们应该认识,应该这样去修的。

Here, cultivating a sense of disenchantment with cyclic existence means reflecting on it as the origin of many sufferings. The eight types of suffering include the four that Nāgārjuna states explicitly—being deprived of what one wants, and so forth—as well as the four that are indicated by the words ”and so on.” The Bhagavan taught these eight in many discourses when he identified the truth of suffering. 

【此中修习厌生死者,谓思惟彼是众苦根源。苦者,谓已显说欲乏等四。等字摄四,共为八种。此八种苦,是薄伽梵于多经中,明苦谛时数所宣说。】

前面告诉我们苦啊,就是说明了什么?“欲乏”,就是欲乐缺乏,没有好的,没有好的那就是坏的嘛!“等”,这个等字包涵了下面,生老病死。那么现在共分八个项目。这八个项目,世尊在很多经典当中,不断、不断地告诉我们。他为什么要不断、不断告诉我们哪?用多方面的策励,总有一点一下触动你的心,然后你从这地方拼命进入、努力,就行了,就行了。现在我们也是这样,所以不要说稍微看一看,哎呀,看了没有劲,你要努力去看。那里看到了跟你相应了,那你就拼命在这地方把握住,去努力,那个时候就有机会,就有机会。否则只是在这外面转,好可惜啊,就把这个暇满的人身就浪费掉了啦!

During every session in which you meditate on the teachings shared with persons of medium capacity, take up as well the shared teachings that I explained in the section on the practices appropriate to persons of small capacity. 

【◎ 修共中士一切所缘法类,如共下时所说共法,此亦应取。】

那么,现在我们这个地方开始修中士了。说这个中士跟前面的下士,是次第相关地向上进步。所以前面共下士的,这个地方还是应该取来修习,等到这个坚固了,然后呢走上 (p131) 去。所以:

As for the teachings that are not shared with persons of small capacity, if your mind is strong, sustain them in meditation in exactly the way that I have written them here; 

【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写皆当善修。】

那么,不共呢?就是指中士道,这个中士道对这个下士来说,不共的。有很多人他的目的在上,那么是共同的;有很多人目的只求下,所以对下是不共的。所以假定他把前面那个基础修好了,进一步修上面这个,那么那个时候,如果有慧力的时候,那么照着下面的所做。换句话说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什么?如果你的力量不够,暂时不必忙,先把基础弄好。所以说:

p. 156

if it is weak, then leave out the scriptural citations, 

【若慧劣弱,可暂舍置所引教文,】

如果你的力量不够的话,暂时不要先忙,忙下面深入的。

and only meditate on the meaning of the points I have outlined. 

【唯当修习应时义体。】

就是应该修习跟我们相应的、合宜的这个。我们总要步步踏实,这样深入,这个是它最重要的!那么照着这个次第上来,就步步地。所以我刚才说,我们忏悔有人见效,然后呢,读了文有人见效,最近有好几位同学。以前哪就有一位同修,他常常欢喜讲道理, (p132) 最近他认识了,他常常说:“哎呀,我已经错了,我感到真高兴!”我实在赞叹,我实在感谢!因为什么呢?我们大家共同研究,他转过来了,他得到功德,然后呢我也沾了他的光,我一天当中为了他欢喜,啊,我觉得真欢喜啊!

这个法,所以我这个地方特别说明:你们一定要了解,一定要了解什么?两件事情。哪两件事情?这个目的何在,还有习气是什么。我们因为宿生的习气所使,因为宿生的习气所使,所以自然而然又跑到佛门当中来。但是刚才说过了,虽然来是来了,来了目的干什么?一下的的确确弄不清楚的,这个倒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极少数的大根性的人,他很快相应,譬如六祖大师,哦,他听见了人家念一句《金刚经》,行了,就这样。可是这种人毕竟少数。我们大部分人哪,是,你看见这个庙很欢喜,你只是欢喜而已,这已经很难得了,你肯出家已经更不容易了。但是呢,毕竟我们在这个习气当中。

所以现在眼前进来的第一件事情,你一定要把这个,如果说弄不清楚的话,千万不要说:哎呀,哪里有大法去求啊,哪一个什么好啊!不是的。说主要的它的根本在什么地方把握住,根本因,进一步是圆满因;根本因,然后是圆满因。就像你赚钱一样,你先要了解你做这个生意赚钱、不赚钱,赚钱的,然后再谈那个生意做下去。所以你弄不清楚,明明这个亏本生意,你拼命地做,越做啊是越亏本哪!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实际上,他 (p133) 前面告诉我们,说:如果说自己的慧的力量比较差的话,那么应该修习应时体义。慧的特质是什么?慧的特质是对治烦恼。你必定要认识这个东西,你才谈得到对它对治,对治了烦恼,才能够解脱生死,这个才是我们进入佛门当中修行的特质。否则的话,你把世间的事情抛弃掉了,跑到这地方来,你不颠倒了吗?你忙这些事情干什么?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继续,

Though these are analytical meditations, you should nonetheless arrest excitement and so forth with regard to your mental object, not taking up any object—virtuous, nonvirtuous, or ethically neutral—other than that which you are meditating upon. 

【此等虽是思择而修,然除应修诸所缘外,余善不善无记等上,悉不应散。】

了解了这一点,那么我们紧跟着下去。说这些,是的,修这些都要什么,“思择”。他为什么不讲闻呢?因为前面告诉我们,什么?这是善知识指导正确的内容,让我们学习听闻;从这里我们现在开始的是,如所听闻的正理而来思惟啊!所以说“虽是思择而修”。但是除了我们“应修诸所缘外”—这个很重要哦!就是说,我们现在上课的时候要听,作早晚课的时候要随文作观念诵,然后呢,除此以外,“余善不善无记等上,悉不应散”。在除了这个时间以外,一切时间上头,不管是善的、不善的、无记等上,都不应该散乱。你说:欸,善的嘛不要散乱,不善的、无记上面怎么不散乱哪?善的固然是不要散乱,不善的是更不能散乱哪!因为你不散乱,所以你晓得:哎哟,不善的。晓得了不善的,然后 (p134) 你对治。如果不善的现起,你一散乱,你修了个半天,是白忙啊,然后呢抵销掉了。懂不懂这个道理?

所以你正式修的时候,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这个你必定要自己把握得住,那样的话你才会认真地去修习。就算到那时候你出去散一下步,就算是聊一下天,你也不会走歪路。要不然的话,啊,你就算用功在这儿坐了一下,坐了就没味道,然后跑出去想散散心,看见几个人坐在凉亭里,“哎呀,找到机会了!”然后就坐下来,啊!高高兴兴。在那里看书,难得看它十分、二十分;这一坐啊,坐三个钟头,还嫌不够,为什么原因?就是这个。所以他这个地方你别小看哪,好像没有深刻的道理,实际上真正的我们毛病、关键都在这个上头啊!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这是我们必定应该了解的。所以说:

【当于所缘遮心掉等,】

所以我们在任何一切时候,我们这个心—在识心当中,一定有一个能识的心,去识所识的对象、所缘的。这个对这个所缘的,如果不如法的话,要遮止它。“掉等”,“等”字包括了不相应的,“掉”就是跟散乱、贪相应的这种。

Without letting your mind fal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leep, lethargy, or laxity, 

【亦莫令随昏睡沉没增上而转,】

(p135) 向上扬的时候嘛,掉举,然后呢掉完了以后,向下沉的时候是昏沈,那个都是轮回因。

meditate continually in a state of consciousness that is very clear and pure. 

【当令其识极为明净,渐次修习。】

一切时处,要使我们的心情两个现象:明跟净。净是清净的,一定是跟善净之法,而且这个善净之法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