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42卷b面

(手抄稿 第十八册 p193)

p. 334 (7)

The deeds of bodhisattvas are the magnificent six perfections and so forth. The yogi arisen from meditative equipoise resolutely accomplishes the path of accumulation. 

【菩萨广大行,由本后瑜伽,坚修资粮道。”】

尊者告诉我们是“六波罗蜜等”,这个修菩萨的广大行啊,在什么?叫根本跟后得两个,“瑜伽”就是定相应,坚固地修习资粮道。他“根本”就是在定中,然后呢“后”就是出定以后。那么为什么这个地方说不是讲地上菩萨的呢?因为他在资粮道,在资粮道当中,还没登地、还没见道。但是的的确确也是,第一个比如说,我们从前面一样东西都先一定哪,说学很多东西一定是在以定心相应的,乃至于我们刚开始。下面解释:

Beginning bodhisattvas who have taken the vows of the conquerors' children and are on the path of accumulation practice only the six perfections, whether in meditative equipoise or subsequent to it. They sustain some of the perfections in meditative equipoise and others in the post-equipoise state. 

【谓初业菩萨受菩萨戒,住资粮道,根本后得皆不出六度,故六度中有是根本定时所修,有者是于后得时修。】

(p194)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了,说我们刚开始的初修业的这个修学菩萨,受了菩萨戒以后,那时候在资粮道当中。从刚开始学发菩提心,到发愿心圆满,这个是叫下品资粮位。有了愿心,受行心,换句话说受菩萨戒开始,那就是中品资粮位。你的积聚了这个,有积聚的这个资粮,修菩萨行当中,就是广行六度,行了六度以后,然后呢最后的话,你要如实了达一切法的特质─空性的话,那是上品资粮位,他详细的在这里没有说明。那么这些修的时候啊,不管是根本、后得,都不出这个。是啊,所以他告诉我们,故六度中有的嘛是根本定时所修,有的是后得时所修,这样。

除了这一个情况以外,还有一点我们要特别说明的,前面这个分别是“一往”地说,还有后面这个是真正讲的就是,那特别指根本在定当中修习什么,后得修习什么,这两者如何配合。下面说:

Some aspects of meditative serenity (which is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and some aspects of insight (which is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are cultivated in meditative equipoise, 

【谓静虑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毗钵舍那一分,是于根本定时所修。】

哪!止、观,不是全部哦,一分哦,那是根本定当中所修。

whereas some other aspects of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and wisdom are sustained in the post-equipoise state, along with the first three perfections. 

【前三波罗蜜及静虑般若一分,是后得时修。】

前面布施、持戒、忍辱这个三样东西,这个三个东西是后得;还有呢般若,止跟(p195)观两样东西的一分,也是在后得当中修。

Joyous perseverance occurs in both the meditative equipoise and post-equipoise states, 

【精进俱通根本后得,】

精进这个一件事情啊,不管在定当中,出定、入定都要精进。

while one type of patience—certain aspects of the patience of certitude about the profound teachings—also occurs in meditative equipoise. 

【忍中一分定思深法于定时修。】

忍有三部分:一个就是耐怨害忍,一个是安受苦忍,平常我们叫生忍,法忍,还有一个叫谛察法忍,对这个法的深入的观察,这个是定当中修的。那么然后出来了以后,针对着事、针对着人,受种种的人所加在你身上的苦、法所受的苦,那是后得时修的,那这个地方分得清清楚楚。

The Great Elder says: 
During periods after rising from meditative equipoise, 
Cultivate the view that all things
Are like a magician's illusions, as in the eight similes. 
Thereby emphasize in post-meditative thought
Purification and the training in method. 
During periods of meditative equipoise
Continually condition yourself to
Serenity and insight in equal measure. 

【如尊者云:“起根本定时,遍观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净后分别。应正学方便,于根本定时,应恒常修习,止观分平等。”】 

“起根本定”,从根本定起,那么“遍观一切法”。这个时候啊,看一切法“修幻等八喻”,平常我们说如幻、如化、如化城、如干闼婆城、如什么……那么这一个能够来净除以后─要平常在根本定当中,我们这样去观察,观察了以后,然后起来的时候,(p196)就照我们所观察的再运用在当中。啊!那时候你就不会为它所蒙蔽,因为你了解这些事情不是实有自性,而是如幻如化,这是缘起性空,你能够净化你的执着。这一个认……所以应该正式去学习这些东西。那么这个这样的根本定、后得定经常努力常时修学的话,于是呢,于是我们能够在根本后得当中,一一如理如量地上去。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能够慢慢地、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上进。

When bodhisattvas whose minds are untrained in such marvelous but difficult deeds hear of them, they feel distressed. Although they are unable to practice such things at first, they come to understand them and then to intimately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them as objects of aspiration. Later they engage in them spontaneously without any strain. Thus, familiarization is of the greatest importance, 

【若由未习如是希有难行诸行,闻时忧恼,应念菩萨于最初时亦不能行,然由先知所作愿境渐次修习,久习之后,不待功用能任运转,故其串习极为切要。】

这一点,说这个由于我们以前没有修学过,像上面告诉我们的。的的确确上面告诉我们不管是自调也好、调伏别人也好,哇!这的的确确好不简单,非常难的。欸,不要说叫我们去做,听见了我们就害怕。那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应该这样地思惟:说任何一个佛,他最初修的时候也跟我们一样的呀!这个佛先是在因地当中修菩萨行,这个因地当中菩萨行,就是我们现在嘛,他也不是一开始就会的啊!而先了解了,哦,这个真实的内容,像前面所说的,那么了解了以后,然后呢把所了解的,作为他所期望、祈求的这个,所谓他的愿望所在;照着他的愿望,照着为了达成愿望的种种善巧方便,这样地一步一步(p197)去修。然后呢,经过了这样地修习以后的话,就自然而然是“不待功用能任运”哪,就能够做了!

所以能够这样完成的是最主要的什么?就由于串习。这个“串习”两个字,这地方的特别,我觉得很欢喜,刚开始我很不习惯,现在慢慢地……。就是这个习惯哪,不断、不断、不断地串起来,一连串地、不断地你去做。这我们眼前都是这样,任何一个人,你能够不断地这样去做的话,自然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所以我们前面已经一而再、再而三,眼前我们所有的一切,没有一个例外的,无不是由这个串习而成。因为我们串习了以前那一套,所以现在新的来的话,我们觉得不习惯。这个主要的,不在习惯不习惯,而我们不了解啊,这一个是由串习而成,然后自己执着得很,那个是他的毛病所在。所以真正可怕的是无明、是无知,你只要有了正知见,你了解了这个真相以后,你才发现原来这个东西也不是天生如此,原来只是一个习惯。而且这个习惯,眼前你虽然觉得好啊,却是带给我们是无比的痛苦!

由于这样正确的认识,然后的话呢,来告诉你怎么样才是好的。你有了这个认识以后,自然而然启发我们愿望说:啊!我要求的是这一个。然后为了要求这一个,所以他启发这个愿望,所以一定说,那你这样做有什么殊胜的好处,如果不这样做,像原来这样,(p198)有什么严重的祸患。然后以这个心里面哪,进一步告诉我们:哪!那怎么个做法,怎么个学法。了解了,依次去做的话,欸!从慢慢地轻而易举,到最后成就了。

就像我们现在念书,那是一口气要把大学念完,一直到了这个二、三十岁的年龄,哎呀!那简直是觉得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我们每个人这么过来的,怎么呢?那就是从小的时候,欸,自己也就那么从幼稚园开始,“来来来,去去去,小猫跳,小狗叫”,欸,满开心呀!这么一来,等到现在的话,就好像轻而易举成功了,所以没有一个事情不是如此的!

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的串习是非常重要,这最重要的!同时也说明了我们眼前,不是说听懂,哎呀,觉得好欢喜,懂了!不是喔!那个时候听懂了,正是要策励自己,怎么样一步、一步照着去做;然后呢养成功这个习惯,然后呢等到你习惯了,一连串恒时行持下去的话,“不待功用能任运转”。我们眼前太多的事情,就是这个样的,比如讲话,从来没有说想一想我再讲,你自然而然在任何情况之下,开口就是。但是反过来,叫你学那个日语、英语,哎呀,就算你学了半天,想了个半天哪,还不行,对不对?那我们眼前太多的事情都是,都是任运而转,为什么啊?哪!串习而成了。所以你如果能够真正这样去做的话,没有一个事情例外的,修行也是如此。

(p199)假定我们刚开始觉得难的话,那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你了解了这个道理,自然而然这个难的概念就挡不住你了!是啊,而真正挡住我们的是什么啊?就是无知,自己还觉得陷在这个习惯当中,“哎呀!这样不行啊,那样不行啊!”对不起,那是再简单的事情啊,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务必要知道这一个。真正的难关是不在外面的难不难哪,而在我们自己内心的认识不认识,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始终问题中心在这里。下面:

for if these bodhisattvas recognized their inability to actually engage in such deeds and then gave up on even the familiarization conducive to training the mind in them, they would greatly delay reaching the pure path. 

【若见现前不能实行,即便弃舍全不修心,是极稽留清净之道。】

反之,如果你眼前看见不能做,而不去做、不去修,他下面说“全不修心”,修从哪里修啊?欸,就从─哪!说得清清楚楚,从你的心理上。对不起,你如果这样的话,“极稽留”,停在那个地方,停在那个地方,完全停在那个地方!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前面在精进一度上面特别说明,如果你走了这条路而不能上进,乃至于退怯的话,那比不走还坏。因为为什么呀?两头俱失,你不走这条路,你本来可以做别的事情啊!现在你走了这条路,结果呢你也没成功,也退失了,这一件事情固不成功,那一件事情不是也失坏了吗?

同样地我们现在学这个也是一样,出家也是一样。你现在跑得来出家,真正的内容是(p200)干什么啊?你没做,结果呢,在家的事情你也没有做。别看我们现在这里,哎呀,一切坐享其成,这个不是坐享其成喔!这是因为我们往业有这个业因,所以感得的果报。现在你白白地浪费掉了以后,而你没有积一点跟它相应的话,下面还起来,这个可可怕喔,这个我们必定要知道喔!所以如果这条路不能走的话─是为什么佛世的时候一再说,哎呀,我现在条件不够啊,等到我回去条件够了再来,千万要注意喔!这个地方讲的“稽留”,只是停在那里慢一点,这是只就时间来讲哦,他并没有说停在这里慢的时间,你在干些什么,这个是我们内心上要警惕的喔!停在这里不是在那里睡大觉、享福,喔唷,停在这里是受地狱的煎熬喔,要常常把这个事情摆在这里。

实际我也有感觉,我刚开始的时候啊,总觉得跑到那里好像不大习惯,做不来,心里面哪……常常这样。后来,所以这个善知识啊真重要,就因为了解了这个。是嘛,没错嘛,“困难不应退,皆依修力成,先闻名生畏,后无彼不乐。”对呀,我去做!这个脑筋转不过来,我就这么胡思乱想去想,想、想、想、想,脑筋会动了,然后你会动了,进一步才把错的改成正的。身体的行为也是如此啊!本来站在那里就痴痴呆呆,不晓得做些什么。欸,然后就叫你做,或者逼着你所谓去摸,摸了半天,慢慢、慢慢地自然就习惯。到后来,你有了这个东西,你一看晓得:啊!从那里开始做起,我们眼前没有一个事情例外(p201)的。而我深深了解,真正重要的就是什么?这个心理!所以始终注意,如果说你在心理上面不从现在开始努力的话,你总觉得:哎呀,现在反正轻轻松松躲在后头。结果真正害了自己,真正害了自己!

p. 335

《The Praise of Infinite Qualities》 says: 
Deeds that hurt the worldly even to hear about
And that even you did not undertake for a long time
You accustomed yourself to, so in time they became spontaneous. 
Thus, it is difficult to develop good qualities without familiarization. 

【如《无边功德赞》云:“若由闻何法,令世间生怖,尊亦于此法,久未能实行。然尊习其行,时至任运转,是故诸功德,不修难增长。”】

假定说这个听见了这些法:喔唷,这个法这么难做啊,教大家害怕呀!这样的情况啊,这一个方法,对于这一个方法,这个如果说你停在这里的话,那么也不会能够真正地成就。但是呢,现在不!只要能够如理如法地去练习,开始行,做久了以后呀,欸,任运地能够,“任运”就是自然而然地,到最后乃至于不要用功力,那就可以都做。所以一切的功德呀,一定要什么?要修习,如果你不修习的话,它绝不可能成就!

Those who have taken the bodhisattva vows have no choice but to learn the bodhisattva deeds. 

【故受菩萨律仪者,定无方便不学诸行,】

这一点很清楚、很明白!你真正学菩萨,受菩萨戒的时候啊,绝对没有方法,说我不学这个就可以,天下绝没有这样的事情,绝没有这样的事情!

But even those who have not adopted the engaged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through its ritual strive to inculcate a desire to learn the deeds, 

【未如仪轨受行心者,亦当励力修欲学心。】

(p202)最后一句话。那也许我们说:“那反正你受了这个行心,当然要行了;你没有受行心的话,你可以不要受啊!”嘿,是,问题是说,你要不要脱苦啊?你要不要究竟圆满哪?要究竟圆满,照着这个次第来。所以受了行心固然非要学不可,在没有受行心之前的方便是什么?先受愿心。那个受了愿心以后,是,先不要你马上做这个难行的事情,而努力干什么?努力策励自己─我要学!这个有殊胜的好处,如果不学,有特别严重的祸害,然后这个内心有强力的欲学这样的菩萨行的这种心理。

thus increasing the force of their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them. Then, when they take the vows, their vows will be extremely stable, so make an effort to do this. 

【若于诸行勇乐修学,次受律仪极为坚固,故应勤学。】

你能够把这个要想学的心,经过前面这个善巧策励,那个时候啊,你就勇悍之心,以及好乐之心生起来了。那时候就不再像以前:“哎哟,我看了就怕!”而反过来,叫你不做啊,你心里觉得“喔唷!有这么大的好处,这不让我去啊!”那个时候啊,你再去受的话,那个是受了以后,就行持就很扎实、很坚固。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地遵循着这个次第,看各人自己的条件─下慧从下修起,中慧从中上来,上慧一步跨上。那么现在这个次第呢,已经把下、中、上,从道前基础开始,一一说完。

From among the stages of the path for persons of great capacity, this concludes the explanation of the stages of the path for training in the aspirational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and for learning the deeds of the conquerors' children in general. 

【上士道次第中,已说净修愿心,及学菩萨总行道之次第。】

(p203)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慢慢、慢慢地都说完了,从学愿心开始,以及行心、行心的纲要,所谓总学。再下面呢,是别学,特别地学。

为什么别学呢?因为这个两样东西,这个所以说内容比较深广,而整个地修学,前面都是方便,真正的方便哪……换句话说这个前面的准备,都是为了什么?为了止观。而一切佛法,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的好处,一切功德,都是止观两样之果。所以把这个共道当中,简单扼要地说明了以后,最后对于止观这个两个内容啊,又来特别地说明一下,详细地说明一下。

不过呢,因为这个要真正学止观,后面详细地、个别地说明这个深广的内容,的的确确是照着这个次第。所以这个次第呀,它不但是讲,而且是要行的次第。再讲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了解;我们了解,也实际上呢也是行的初步。所以假定说你前面那个基础没有建立的话,后面那个基础不要说做、做不到,了解也不一定能够了解。那么依目前我们的情况来说的话,的的确确我们极大部分,是了解都不一定够,所以《广论》上面那个止观暂时搁在那里,等到我们以后有机会再来学它。

但是因为这个毕竟是佛法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别学部分,就是特别的止观的内涵(p204)特质,用《略论》。《略论》还是宗喀巴大师写的,就是比它……拿那个纲要来说明。那么这个在哪里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三终

菩提道次第略论 (止观)

法尊法师

请翻到561页。这个上面说“《菩提道次第略论》(止观)”,这个体编附录,附在这个上头,现在我们把这一部分把它看一下。这个里边“子二”这个分那个目,那是按照《略论》上头的科判,这我们不去管它。总之现在这个地方,就是特别把这个止跟观两样分开来,特别地介绍说明一下。那么这个里边又分四部分:

p. 561

【子二别于后二度修学法分四,丑初止观自性,丑二学止法,丑三学观法,丑四学双运法。今初,】

这个分四部分来说:那么这个止观的特质是什么,第二止怎么学,第三观怎么学,以及最后怎么两样东西双运。我们真正要成就的话,一定要这两样东西双运才能成就,现在 (p205)一步一步地说下去。

(a) The benefits of cultivating serenity and insight. 
Sũtra Unravelling the Intended Meaning (Samdhi-nirmocana-sūtra) says: Maitreya, you should know that all mundane and supramundane virtuous qualities, whether of , bodhisattvas, or tathâgatas, are the result of meditative serenity and insight. 

【◎ 经说三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大小乘一切三摩地皆于止观中摄。】

首先,经论上面告诉我们,不管是声闻、缘觉,乃至于菩萨一佛乘,所有的功德,都是由止观而来。由止观之因,感三乘圣果,所以这一个不管是大乘、小乘,那么这个三摩地等等,都包含在这里。

【所言止者,】

止的特质是什么呢?

【谓内正住已,即于如是善思维法,作意思维,令此作意内心相续。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为止。总之轻安所持,于善所缘心一境性之定,即止自性。】

这个是特别说明,那止的特质,是我们首先要了解。平常我们常常说,啊!得了定了,好像什么了。以我们现在看看,定的特质是什么?你对这个一定要认识,否则的话(p206)啊,糊里糊涂地自己坐在那里,哎呀,打了一个瞌睡,觉得我在那里学定,那完全错了、完全错了!止的特质是什么?就是“内正住”。平常我们的心都是向外缘的,或者透过眼睛看那个,或者听透过耳朵,或者透过身是感受,或者呢意识落谢影子,在那里东缘西缘,都想那些不相干的外面,随着外面的尘境、客尘烦恼而转。现在不,现在不!这个心收摄回来,安住在什么?于这个“善思维法”,喏!这个才是我们所要缘的对象,就这个法一定是善的,那么对这个法要“作意思维”。

这个所以这个止,的的确确也不是说心,啊!像迷里糊噜,像大迷糊蛋停在那里;不是的,要作意思维,把这个作意的这个心相续─嗯,继续下来。我们现在呢?在散乱当中,一下那个、一下那个、一下那个,自己不晓得,像猴子一样。猴子的的确确它自己也不晓得,乒铃乓啷一天到晚蹦,蚂蚁等等都这个样,我们的心里就是这种行相。那么像这样的“行”,心行相,这个是如理正确的,因为它能够如你所欲地、安定地住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之下,欸,有一个特质起来了─身轻安及心轻安,那个时候身心起轻安相,轻安他下面有详细解释。

所以平常我们如果叫我们坐在那里,哎呀,不是坐得腰酸背痛嘛,那心里面实在是呀,觉得坐不住。它不!你真正学了这一种的,跟它相应了以后呀,不但坐得住,而且是(p207)轻妙无比,叫你离开啊你还舍不得,还舍不得。所以这个在戒当中还有这么一条,哪一条的我都忘记掉了,这个修学菩萨行者,学定一定有时限,不许超过,为什么?因为这个定,得到了定以后那身心的轻安,那一种快乐的境界啊,那世间无与相比的。你如果到那时候舍不得,对不起,舍不得,你这个贪婪心停在那里,不能上进,真正学菩萨行的人不行的喔!这跟我们现在是坐了一下,啊,这个腰酸背痛,显然我们还没有了解,根本没有得到这个定的关系。那个时候叫作止,叫作止。

下面呢再重新把这个止的内容总括起来。“总之轻安所持”,妙咧!这一个时候啊,不管身、心,它有这样的一种“轻”,也不妨从字面上面去说,轻安的内涵哪,说到下面的时候,自然而然……我就是让我们容易了解的解释一下。平常我们坐在这个地方呢叫粗重,哎呀,你总觉得坐在那个地方的话,哎,说这个好像啊,那个坐在这地方的话,叫你坐得直直的话,到那个时候啊,觉得这个背不大舒服,撑在那里,弯的时候又不舒服,是吧!人人有这个感觉的,身也是如此,心也是如此。

到那个时候那个身,感受啊那轻快无比,哈,就像飘在空当中的棉花,就在浮在这个水当中一样。所以你们不妨去试一下,就是像今天那个天气很冷吧?喔,冷得要命!然后跑到那洗澡间里边,这温度调得非常适当,那个水暖暖的,然后呢放满了一缸温水暖暖(p208)的,就像你欢喜的,躺下去─啊!那个浑身轻松舒服的感觉。这个感觉比起定当中,那、那实在是一点味道都没有!

总之一句话,我只是勉强地让我们体会到真正的轻安相。不要说得到定喔,不要说得到根本定,如果是你真正学定,心里边内住心刚现起的时候,那个平常我们天台叫作“持身法”。欸,它里边自然有一种力量,能够使得你这个身心啊,跟前面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就这样。那是下去第一步就有,你能够越深入的话,这个感受越来越好、越来越好、越来越好,就这样。所以我们现在不妨先从那个字面上面让我们体会一下。由于这一个力量所持,所以呀,持身,让你的身一动不动;持心,你的心安住在这个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