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00卷B面
(手抄稿 第十三册 p131)
天下自然臣服,没有一个例外。可是比起刚刚发心的,唉,那转轮圣王根本不算什么,你可想而知啊!而且妙咧!“若寝若狂或放逸时”,哪怕你睡觉,哪怕你身心损恼,神经失了常了,乃至于你放逸的时候,你心里面没有提起来的时候。但是注意哦,这个说什么?这个心的心种的现行已经提起来了,只是那个时候并没有精进哦!不是像我们现在这地方,乃至边都没碰到,还在烦恼现行当中,不是哦!这我们要了解得很清楚的。所以你们一定要把十二因缘当中这个有支啊,这次考试题目就在这个上头,你一定要了解得清清楚楚,那个时候你在一切时处修行当中,就没问题了。
现在呢,我们继续下去。嗯,说药叉呀,等等啊,这非人,都没办法来恼害你;还有,妙了!其他的咒啊,乃至于没什么用场的,碰到你手上的话,欸,就会有用。啊,真 (p132) 不可思议,真不可思议。为什么呀?我们做任何一个业,记得吧?造业的时候啊,它有几个条件:第一个心清净,换句话,心的力量;第二个加行的力量;第三个田清净,田的力量。而现在这个里边哪,心,你那个心,那就是跟法界相应的,最了不起的心,是一个无限大,所以你碰到,什么东西碰到它,就什么就产生无限的功效。这一点哪,我们一定要经常摆在脑筋里面去思惟观察,加深认识,产生净信。再继续下去。哪!不灵验的都灵验,何况灵验的。
p. 236 (11)
The Budhisattva Levels teaches that when your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s stable, you also easily accomplish the collections of actions—pacifying and so forth.
【由此显示息灾等业,发心坚固则易成办。】
所以呀,你发坚固心的话则容易成就。了解了这个我们才会知道,为什么很多大乘经典当中啊,这个菩萨、这我们的佛在因地当中,乃至于其他的很多那种大乘经典那种菩萨,他发心,说:“我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大地应震动,应该怎么样……。”欸,他讲完了,这个大地震动了。乃至于说把那身体的肉割给别人以后:“如果说我发心正确的话,这个肉就恢复如常了!”千真万确,都是事实。因为什么呢?哪!就是这个地方,他这个心产生了坚固的力量,而且有行的愿力在这个里头,就这样。
所以我们平常啊,注意呀!我们开始学的时候,为什么我一直鼓励你们:尽管现在, (p133) 是,我条件不够,这个条件不够什么?宿生的业力所感哪,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你现在的心千千万万不要被它牵去呀!“唉呀,我不行啊!”那就完了!以前不行,所以已经现在不灵光到这种程度,我现在一定要努力。所以就像那个故事当中,一拳打上去,一拳打上去,一脚踢上去,两个脚踢上去,头上去。“你还有什么办法?”“欸,我的心!”我们就要这个。现在我们就像这样的,哎呀!我们这个头被病绑住了,这个脚啊又被病这个苦绑住了,那宿生的业力,没关系,这我的心你绑不住我呀!这点注意哦!所以我们处处地方就─我这个心!比如我今天睡在那里头痛,头痛是“你”的事情,这是以前的业,我现在的心可是要一定要这个地方去做!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没错,到了时候你自然而然这条直路。喏!你就向着这条路来走了。
固然啦!我们被这个身上的痛苦,不要被它捆,更重要的,还不要被烦恼所捆住。不要说人家说了你一句话,瞪了你一眼,发生了一点事情啊,嘀咕了半天。嗯,那是人家的事情,那是以前不懂得这个佛法的时候烦恼,现在不,把它一脚踢开,踢到东洋大海里边!就是这样。他来骂我,欸,这个正好成就我的忍辱啊!不要说佛法啊,不要说佛法啊!昨天我们讲那个〈改过之方〉当中,连世间人尚且说:“你如果懂得了道理以后啊,人家来骂你呀,岂不成就你吗?来玉成你吗?”这样,所以我们哪,今天懂得了佛法以(p134) 后,不管身、心两方面─身上的苦、心上的烦恼,不要为它所动,不要为它所动。所以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哪,你能够这样的时候,哈!那就行了。说“发心坚固”,样样容易成办。
So if you have this you also quickly accomplish ordinary spiritual attainments.
【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
共同成就也是这样。平常我们“三人同心,其力断金”,啊,那个三个人同样的这个心能够合作的话,这个无往不利啊!所以这个僧团为什么有这么坚固的力量。你看佛世的时候有这么多大菩萨,佛把那个法不交给那些人,他交给僧团,为什么?就是这个意思,你能够共同,力量是不得了的。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地方,有几十个人哪,真难得啊!所以我是欢喜得不得了,我是越来越欢喜。所以真正修行的话,他的的确确要靠这个力量啊!那个地方大家注意呀,你每一个人只要向前跨一步,成功了!怕就怕每一个人呢,在那个地方退一步,乃至于还扯后腿,还要后退,那就完了!千万不要说:“哎哟,那是人家的事情。”那是我的事情!你每一个人跑得去跨一步,这个事情就成功了,这个就是共业。
现在所以我们动不动责备说:“唉呀,这个不理想!”为什么不理想啊?你的共业,非常简单。你只要在这个地方,你能够为它尽一分心力,将来感的果自然有你的一分在里 (p135) 头。所以呀,我们以前不懂得道理总觉得:哎呀,退在后面,占了便宜了。现在我懂得啊,你倒吃了大亏了,你吃了大亏了。在那个时候,你能够哪怕多走一步,那个一步啊,你赚回来的是不晓得多多少少啊!就这么个好法呀!说: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
Wherever you are staying, there will arise no fear, no causes of fear, no famine, and no harm from non-humans, and you will quell those that have already happened. Also, after death you will have little trouble, and you will be naturally healthy in your next life; even if some harm does arise, lt will not last long or be severe. When you engage in the welfare of living beings—giving teachings, etc.—-your body will not feel tired, You will not be forgetful, nor will your mind degenerate.
【随所居处,于中所有恐怖斗诤,饥馑过失非人损恼,未起不起设起寻灭;转受余生少病无病,不为长时重病所触;常为众生宣说正法,身无极倦念无忘失心无劳损。】
你看!这么多好处,这么多好处!在我们现在的环境当中,随便哪里呀这种事情都慢慢地在减少,我们为什么有这个?一则我们自己烦恼,一则我们共业。所以现在我们不是要求快乐吗?那就从这个地方转呀!所以尤其这个地方哪,不管你身上的病也好,心里的烦恼也好,真正地要想解除的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药都在这里了。这个是莫可奈何,以前积累的,我们呢还是要多多少少要保护它,因为要靠它修行哪!所以千万不要被它骗过,被它骗过了以后,到那个时候啊,你到了地狱里边,有机会出来你还来打它一下,这千万不要做这个事情。那我们要做什么呢?“天人赞尸记”,就算这一生弄得垮垮的、瘦瘦的,然后短命而死;欸!到了生了天了,到那时候你就来赞叹它,向它磕头:“哎呀,当 (p136) 年辛苦了你啦!我现在到了极乐世界呀,生了天啦!”这个才是我们该学的。何况现在你到了极乐世界不是个下品,还是上品哪,何况你还成佛啊,救一切众生哪!要注意呀,都从这个地方学起。再下去:
p. 237
If you are one who abides in the bodhisattva lineage, you naturally have few dysfunctional tendencies; once you have developed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the dysfunctional tendencies of your mind and body are extremely slight.
【◎ 菩萨安住种性之时,由其自性粗重微薄,既发心已,身心粗重转复薄弱。】
由于像前面这样来啊,“菩萨安住种性之时”,这个种性就是我们说出身。现在我们是,不是凡夫了,是什么?出身在佛家庭当中,当你正发愿心的那个时候开始,你就是佛子了。那么这个种性详细分起来的时候啊,我们传统有说,说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也就是说,所谓住、行、向、地─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等。这个没关系,这个只是说你慢慢地修行以后。而我们刚才开始发愿心的是什么?在这个习种性之前,所谓信位菩萨。因为你信得过这个三宝─净化,所以那个自性的粗重啊,慢慢地、慢慢地微薄了;一发了心以后啊,它这个就“转复微薄”。因为这样的话,
You are patient and gentle, so that if someone harms you, you bear it and do no harm in return. If you see others hurting each other, you are very displeased. You seldom give rise to anger, jealousy, deceitfulness, concealment, and the like; if these do arise, they are not intense, do not last long, and quickly disappear.
【由其成就堪忍柔和、能忍他恼不恼于他,见他相恼深生悲恼;忿嫉谄覆等多不现行,设暂现起亦无彊力,不能久住速能远离;】
It is difficult for you to be reborn in miserable realms; even if you are reborn there, you will quickly get free. Even while there, your suffering will be slight and because of it you will be very disenchanted with cyclic existence and generate compassion for the beings there.
【难生恶趣,设有生时速得解脱,即于恶趣受小苦受,即由此缘深厌生死,于彼有情起大悲心。】
(p137) 这一段简单地说一下。因为你粗重慢慢地、慢慢地会轻了,所谓“粗重”就是烦恼嘛,烦恼慢慢、慢慢地轻了,那个时候心就调柔了,就调柔。于是你那么调和啦,就是能够“忍他恼”,欸!别人来恼你,你能够安忍,而你能够不恼于他。反过来他来恼的时候,平常的时候别人恼我的话,我要恼他,两个人就对起来了,到那时候你不但不恼,还要悲悯他,悲悯他。因为你以前是跟烦恼相应的,现在呢不是,跟觉心、菩提心相应的;你心里还是有忧恼,你的忧恼是为了悲悯:“哎呀,这个人多可怜哪!”欸,你能这样想的话,你的善法欲增长,然后呢这个忿恨瞋心当然没有了,嫉妒当然没有了。
为什么瞋心啊?欸,他来恼你。现在他来恼你的话,你觉得:欸,他是可怜,他成就你的忍辱,你就不瞋恨了。为什么嫉妒啊?你看见别人好了以后啊,你喔唷,觉得他好了;现在呢,你要处处地方为别人好,看见别人好正高兴嘛!本来你要给别人的,现在他自己得到了,省了你气力了,那不是更高兴吗?那嫉妒也就没有了。然后呢“谄覆”等等,“谄”是处处地方为了自己呀!哎呀,心里面不好意思啊,故意弯弯曲曲的,这种事情都不要了。因为你了解了真正的生死当中第一大怨敌是“我”啊,你绝对不会忙这个东西去啦!所以自然根本已经拔除,那个谄哪里开始啊!“覆”没有了!所以这种东西都没有了,“多不现行”。就算因为习性在的暂时现起来的话,它力量也不会强的,不会老是 (p138) 停在这个烦恼当中,很快就远离这个种种。因为你一直造的这个善净之业,当然你不会生到恶趣去。就是由于往业的关系,有时会生到那里来,很快地就脱离。那么就在受那个小小的苦受的时候,苦趣的时候啊,就因为这个感到了苦啊,就更加深你的厌患生死,而同时呢对这个有情更生起大悲之心。啊,这个种种的好处!
实际上你好好地体验,你真正的将来对那个菩提心哪,不要说发,就是你理解到、领解到了以后啊,你拿这个理解的菩提心对眼前的一切任何事情的话,那个烦恼就是会一点都找不到,你绝不可能找到任何烦恼。妙极了!这个还是个理论,你只要把那个理论不断地在心里转的话,境界现起的时候,因为你正在这个理论上转哪,这个烦恼就生不起来,千真万确的事实。就是生起来了以后啊,你一下就悟到:欸,喏、喏、喏、喏!原来以前就是这个东西。正好用了这个正确的理论对治那个烦恼,把你那个烦恼就对治掉了,它有这么了不起的力量啊!
现在我们一切时候啊,哎呀!苦苦恼恼啊!那为什么呢?就主要的就在这里,还说修行、修行。所以我常常说:修些什么呀?真可怜!它这么好的办法摆在这里,大家就不学,然后呢就去修,就越修越苦啊!你正确得到了这个东西呀,修行是真快乐极了,是越修越快乐。不要说已经发了坚固的愿心,乃至于心都没发,只是这个道理正确地认识,你 (p139) 用在心里面的话,它就有这样了不起的力量耶,就有这样了不起的力量啊!啊,那个快乐真是啊,而且这个快乐─法乐,不会坏的!平常那种快乐,有快乐了以后,乐就生悲,这个东西是越来越乐。
If the merit of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were to take form, it would not even fit into the sky.
【菩提心福若有色形,虽太虚空亦难容受;】
那这个不得了,假定它有可以衡量的话,那太虚空没办法容纳。前面说皈依的福如果有色的话,三界─只是我们的三界哦,这个三界比这个太虚空的话,那又是九牛一毛;拿我们的三千大千世界,摆在那个太虚空当中哪,找都找不到的小小的一点点。所以你看,那发菩提心的福─单单发这个心哦!
Nor does the merit of making material offerings to the Buddha equal even a mere portion of it.
【以诸财宝供养诸佛,尚不能及此福一分。】
前面已经太多地方举那个比喻:你呀,把不管无量无边地供养一切诸佛,对不起,这个根本就没办法与发菩提心相比。
The《Questions of the Householder Viradatta Sūtra》 states:
If whatever merit there is
In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had form
It would fill the entire vault of the sky
And then exceed it.
Were someone to fill the buddha-realms
With jewels as numerous as
The grains of sand of the Ganges
And offer this to the Protector of the World,
Far superior is the merit
In the offering of one who, joining his or her hands,
Reverently generates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There is no limit to the merit in this.
【《勇授问经》云: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遍满虚空界,福尤过于彼。若人以诸宝、遍满恒沙数、诸佛刹土中、供养世间依。若有敬合掌、心敬礼菩提、此供最 (p140) 殊胜、此福无边际。】
哪!马上引那个经上面证明、说明,说菩提心有福德,菩提心的福德如果可以衡量的话,拿那个太虚空都没办法容纳,还要超过。假定那个财宝,以恒河沙数的佛刹当中去供养,“供养世间依”就是供养世尊。啊,这个福不得了啊!另外一方面呢,你呀以恭敬心合掌敬礼那个菩提,说:哎呀,这个大菩提这样啊!你一心恭敬哪,欸,这个福德要超过供养恒河沙数一切诸佛的供养。这种校量都绝对不是比喻,绝对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While the Great Elder was circumambulating the vajra seat in Bodh Gaya, he thought, "How can I obtain full enlightenment quickly?" Thereupon, he had a vision wherein the smaller statues stood up and asked the larger statues, "What should those who wish to quickly attain buddhahood train in?" The larger ones replied, "They should train in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传说觉窝绕金刚座时,心作是念!当修何事而能速证正等菩提?时诸小像起立请问诸大像曰:欲速成佛当修何法?答曰:当学菩提心。】
这个《阿底峡尊者传》上面说得很清楚,喏!阿底峡尊者绕金刚座,金刚座就是菩提迦耶,佛证道那个地方。这个金刚座有特别的意义的哦!千佛出世,一定坐在那个金刚座上的。啊,这个是无比庄严的这一个地方,所以它有无比的功德。绕,然后他就想:“哎,要快点成佛!”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想吗?快点得到最好的好处,换句话说,要怎么样得到最好的好处最快呢?欸!绕佛的时候那个小像,因为感应哪,就问那个大的佛像。怎么回答?“修菩提心。”你们好好地去看它,处处地方都是这样。所以他前 (p141) 面这个本论完整的教授一直告诉我们,这个最重要的中心是什么?菩提心、菩提心!从十方一切诸佛完整的,不管那一系─性、相的传承,都是告诉我们,决定不移的道理。
Also in the sky above the main temple a young woman asked this question to an older woman, and Atisha heard the same answer as before.
【又见寺上虚空之中,有一少女问一老妇,亦如前答。】
这个少女、老妇,都是佛菩萨化现。
Therefore, it is said, he became more certain about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由闻是已,于菩提心、心极决定。】
因为他听见了这个以后,心里面就决定了,说:“啊,原来是如此,原来是如此!”现在呢,我们自己虽然没有像他那样的能够完整地修学,可是我们确确实实信得过这样的完整传承,高成就的大祖师们,这种大祖师、大菩萨告诉我们的,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Accordingly, understand that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comprises the key points of all the Mahayana's personal instructions,
【由是能摄大乘教授一切扼要,】
所有大乘的纲要就在这里。
is a great treasure of all the spiritual attainments, is the feature that distinguishes the Mahayana from the Hinayana, and is the excellent basis that spurs you to undertake the greatly effective bodhisattva deeds.
【一切成就大宝库藏!超出二乘、大乘特法,策发菩萨行广大行;最胜依止、应知即是菩提之心。】
(p142) 总结起来就在这个地方。
Becoming even more fervent about cultivating it, act like a thirsty person hearing talk of water. For, when the conquerors and their children used their marvelous wisdom to examine the paths in great detail for many eons, they saw just this to be the excellent method of becoming a buddha. As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states: Reflecting for many eons, the Master of the Sages Saw this alone to be beneficial.
【于修此心当渐增长勇悍欢喜,如渴闻水;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极深细观察诸道;诸佛菩萨唯见此是速能成佛胜方便故。如《入行论》云:“能仁多劫善观察,唯见此能利世间。”】
那么这一个文我不详细解释,留到下一堂,因为这个文是值得我们深细地探讨。至少我们眼前加深这个印象,那么将来呀,这个成就也比较快速。
上一次,我有一个题目,就是讲到十二因缘当中,本来这个十二因缘从这个能生支切断,所谓受缘爱,因为受是前面一重因果。能引到所引,这个能引的因所以感果,是经过这个爱、取、有三支引发以后才会结生,才会感得下一期的生死,所以从一般来说起来,从爱断起。那么,而现在那个第一百八十六页上面说:“朴穷瓦大善知识,专于十二缘起有支,净修其心,”欸,他就妙咧!他修的时候啊,从有支上面修,而不从爱、取上面断,那是什么原因?而且他照着这个思惟缘起流转的道理,及还灭的道理,写了一个道的次第;换句话说,这位大善知识这样做的。那么现在更有意思的是,宗喀巴大师引它来这个地方,所以实际上呢,换句话说,宗喀巴大师也是这样做的。以这么两位大 (p143) 善知识,他一定有他的道理。我跟大家说,你们想想看什么原因?
当然这我了解的话,这个的的确确不要说你们,就我现在来说,我也并不能够很了解,不过把我所体会到的告诉你们一下,那么你们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所以前后我们真正整个的重要的修行的次第呀,从前面一直到现在共上士,虽然说上士的不共的地方在他发的菩提心,但是修习的内容啊,真正关于灭除生死的方便来说,重点还在这个地方,这个我们要知道的,这个我们要知道的。所以今天晚上啊,就关于这个道理补充说明一下。 在说明这个道理以前,请你们翻到185页。前次曾经说过,也考过;今天我不妨在这地方,就一起说明了。因为你们认真看过了以后,就对概念更清楚。这个185页倒数第6行,他前面是说,这个从因感果快的是两世圆满,慢的呢三世;换句话说,最快两世,最慢三世。那么实际上呢,快两世我们已经懂得了,那最慢怎么会三世呢?实际上一个因摆在这地方,经过无量无边劫才感果,怎么会三世呢?这个道理今天重说一下。就是由于无明而行,当你有这个行的时候,任何一个行,行就是业,它这个业一定什么?薰那个识,一定会薰那个识。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这个影响力量会落在我们的识田当中,落在我们识田当 (p144) 中,那么这个专门呢叫“薰”。
比如说你看一样东西,你看过了,你就─“嗯,看了一样东西。”你就有个认识,这样,虽然事情过去掉了;或者随便跟人家做一件小的事情,大的、小的任何一件事情,这个专门名字叫“薰”。就好像我们在这个地方点了一根香,然后呢上面一个东西纸在那里,那自然而然,欸,这一张纸上面这根香的烟薰在那里一样,这样。那么我们做任何一个身口意的,或者你脑筋里动一个脑筋想了一下什么,脑筋里面就有个影响力量落在这个识田当中,看见的也好,讲话也好,身口意任何一个。
可是影响了以后,它这个是不是下面紧跟着会感不感果,还要看什么?有了这个影响以后,是不是不断地把这个影响力量再加强它,这个以前讲过的。现在再简单地说一下:它下一生怎么样,那我们不知道,但是下一念如何,那我们人人感受得到,下一生跟下一念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呢?每一念是刹那的生灭,前一念灭,后一念生;前一念灭,后面一念生,就是这个是刹那的生灭。我们现在一期的生灭呢,把那个刹那的生灭总结起来,到那时候结一个总帐,就一期的生灭。你把这个同样地从前到后能够扩大,就变成功刹那的扩大到一期的生灭。
(p145) 现在这个道理说一下:譬如说我们眼前哪,在这里大家做一件事情─上课、听课,所以自然而然在这个地方啊,你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做这个事情,这是没有错。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啊,说我们这是现在进行当中。等到课上完了,然后听完了下了课,你继续下面一步要做什么事情啊?下面有的人听完了、做完了以后出去了,他还是把这个脑筋摆在这个地方记。有的人呢不是的,他完了以后,他说现在要做下面一步事情。
那下面一步事情,怎么会让你做下面一步事情?说前面一件事情结束了以后,下面一件事情要继续做的原因,我们很容易找得到。假定说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摆在那个地方,绝对重要的事情对你来说;你呀,做完了这件事情以后,放下来,一定马上去忙这个事情,对不对?譬如说,啊!明天对你有一个非常绝端重要的一件什么事情,假如世间的人来说啦,做一笔交易,而这个里边哪,或者要赚大钱,或者要亏大本,乃至于性命交关的事情。而眼前却是你非要做不可的,就是我们做这个事情;做完了,你一定下了课以后,马上忙那个事情去。
还有一种呢,就是倒没有这个事情,没有这个事情,那么下了课以后,到临下课的时候你就想:“欸,下面一件事情,要干什么事情要做了!”所以自然而然在临下课的时候,那个概念如果先现起来,你想起了:哎呀,对啊!哦,我下面一件事情要干什么去做(p146) 了;你自然而然哪,下了课就做那件事情。如果第二个条件也没有的话,下了课以后干什么?习惯性地下了课你干什么,你就去做什么去。然后呢,最后连这个都没有的话,你照着一般的次第,以前一向的习惯,一般的次第,就照着去做。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大家还记得不记得:“诸业于生死”,这个业呀,前面这个业,在生死当中感发的次第,叫“随重、近、串习”,记得不记得这个?《俱舍论》上面。在这个业在生死当中,哪一个先引发?第一个,重业一定最先发;第二呢,“近”,什么叫近呢?就是说你前面一生临终的时候啊,什么这个先让你这个识田当中、心识当中先现起来,欸,那个时候即先引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