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03卷A面

(手抄稿 第十三册 p211)

p. 238 (-1)

visualize the field for accumulating merit and, after you make offerings, refine your love, compassion, and so forth. Then adopt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six times,

【则应明想福田,供诸供养修慈悲等六返摄受。】

就是说我们坐下来,然后细细地思惟,使得发心的这个对象,前面就是三宝啊等等在前面,那么供种种的供养,这个是上面。然后呢下面呢济度一切众生,对众生修慈悲,就这样。所以平常我们从忏悔开始,观想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自己的父母开始,推到尽法界一切有情,这是我们缘他启发慈悲的。上面是我们本师释迦世尊、诸大菩萨、声闻、缘觉、龙天护法、一切法藏等等,这是我们的尊重福田,要效法的,就这样。然后修六趟、六趟。

【其仪轨者,谓:】

修的时候是怎么呢?

reciting the following ritual verse three times on each occasion:
"I go for refuge until enlightenment
To the Buddha, the teaching and the community;
By the merit of practicing the six perfections
May I achieve buddhahood in order to help living beings.

【“诸佛正法众中尊,乃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布施等,为利有情愿成佛。”每次 (p212) 三返。】

每趟念三遍,早三遍,晚三遍。那么有的地方还加上这个:“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及苦因,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乐,愿一切众生住平等舍。”实际上这个也是修学的时候的内容,这个是悲心来启发跟它相应的菩提心,这个所谓是六返这样的修法。在现在藏传一系当中,他每天必定要念这个要六趟,必定要念的,早晨,然后呢晚上。如果说你非常忙,特别的话,他晓得今天一天忙不过来,早晨起来就把这个念六遍就念过了。然后呢到了中间有时间他还要念,万一没有时间的话,今天至少这个六遍一定念,而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可以断截的,这样。那么这个就是怎么去增长它。

The training in the precept not to mentally abandon the living beings for whose sake you develop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 学心不舍有情者。】

那么怎么学呢?这个要学的是:

Although this precept is not found in the pertinent sections of the 《Lamp for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or Ritual Procedures for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and the Bodhisattva Vows, in his 《Commentary on the Difficult Points of the "Lamp for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Atisha says: By caring for and not abandoning living beings you maintain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for the sake of its object, its benefits, the ritual for generating it, its general increase, and not forgetting it. It is listed in this context and does not contradict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root text so train in this also.

【《道炬论》及发心仪轨中说学处时,虽未说及,道炬释云:‘如是摄受不舍有情,于菩提心所缘及其胜利,发心轨则,共同增长及不忘故,应当守护。’尔时数之与根本文,意无乖违,故于此事,亦应修学。】

(p213) 那么学不舍有情啊,它在那个《发心仪轨》当中没有讲到。这个讲是没讲,那么在《道炬论》的解释当中它这么说:要摄受利益有情而不舍有情,那么一切对菩提心这个胜利,以及缘菩提心了解它的特别的、殊胜的利益,以及怎么发心的方法,如何去增长、不忘,照着这种次第,这是我们应该去保护增长的,保护增长的。前面不是告诉我们说要每天昼三夜三六趟吗?这个跟它的根本的意趣并没有乖违,所以这个事情是我们应该照着去做的,应该照着去做的。换句话说,这个仪轨在他们正规的传承当中都非常重视,一定要把那个来源追得清清楚楚。可是现在呢,既然这个发心的仪轨是阿底峡尊者传进来的,但是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当中虽然没有明显说明,但是这个方式跟它并不违背,他特别说明这一点,这一点我们要了解的。

The measure of mentally abandoning living beings is when you produce the thought, "Now I will never work for this person's welfare," based upon some conditions such as unacceptable actions, etc.

【心弃舍之量者,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为因缘,便生是念,于今终不作此义利。】

那么我们真的要学的是不舍,那么什么是弃舍呢?这个我们先要了解。这个了解了弃舍,那么我们才晓得不舍是怎么样。所以说弃舍,就是由于做了不合理的这种事情的因缘哪,由于种种的因缘跟非理相应的因缘,那个时候使得我们心里想说:“唉!这件事情不做也罢。啊!我不想去做,我不要去做了。”那个时候就是舍弃的时候。换句话说所谓 (p214) 不舍的话,在任何情况之下不要生起这个念头,这样。而他前面又告诉我们依非理作意等事,或者是我们自己的非理作意,或者是外面的因缘,或者是这个外面的因缘当中包括哪几样呢?包括人、法,法者就是普通世间上面讲的很多道理,人就是外面那些酒肉朋友等等,由于这种因缘会使得我们产生这个弃舍的,关于这件事情我们决定应该避免。

The training in the precept to accumulate the collections of merit and sublime wisdom. After you have adopted the aspirational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through its ritual, strive daily to accumulate the collections—making offerings to the three jewels, etc.—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Although I have seen no authoritative source for this being a precept other than former teachers' statements, it is nevertheless very beneficial.

【◎ 修学积集二种资粮者。从以仪轨受愿心已,当日日中供三宝等勤积资粮,是能增上菩提心因。此除先觉传说而外,虽未见有清净根据,然有大利。】

这个发了心以后,也要好积集两种资粮,怎么学呢?就是说从受了这个愿心以后─当然你受了行心的话,受了菩萨戒,那马上都是积集两种资粮─现在你今受愿心还没有受行心之前,那个时候就应该这样做,应该日日中供养三宝等等,这个是增上菩提心的因,增上菩提心的因。那么像前面皈依,皈依完了以后就告诉我们,皈依完了以后你应该学这些事情,结果现在呢说发大菩提心以后它倒没有详细的说明。所以呀,如果说要找清净的根据,说经论上面,它的确经论上面好像没有这个根据。但是呢,这个前面的祖师们都是这样说的,这样说的,实际上这个里边有大的利益。换句话说,它虽然并没有完整的这个传承根据,但是的的确确做的时候应该这样做的,他告诉我们这一点。

(p215) 究实说来,究实说来,他所谓的“先觉”,像阿底峡尊者,那宗喀巴大师,就是那些人的话,它已经足够分量,绝对足够分量作为我们的依据了,作为我们的依据了。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眼前我们大部分的依据不一定是根据佛经的,往往是说:“啊,哪一个法师讲的。”哪一个法师讲的就是好像令箭一样了。如果说哪一个祖师讲的,哦,说是虚云老和尚讲的、印光大师讲的、太虚大师讲的,那觉得是啊就是他的了,乃至于佛经怎么讲的,跟佛经违背都不管了,对不对?我们常常有这个现象。

所以从这地方我们也看得出来,当年印度这种真正了不起的菩萨祖师们,以他这样高的这种位次,他明明在实际上的这个理路上面,有这样地正确的、完整的义利摆在这个地方。他还是要说明:“喏,我这个传承、我这个依据。”一点都不会乱来。所以对我们真正想修学佛法、弘扬佛法的人,以后这是我们一个最好的警策。我们千万不要说:啊!哪一个人这么做的,哪一个庙怎么弄的,哪一个人怎么说的。对不起!看看哪!哦,看看,这一个地方所以虽然一个小地方,对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去体会。那个是今生怎么样能够增长不舍,

The training in the precepts that cause you to not separate from your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n future lifetimes as well has two sections:

【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

(p216) 因为菩提心从现在开始乃至于证得菩提,所以不但现生,而且将来一直向后,一直要增长,不可以让它失坏的。下面说,紧跟着以后怎么办,怎么样使得这个心能够不舍弃。

1. The training in the precept to eliminate the four dark practices which weaken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2. The training in the precept to adopt the four light practices which keep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from weakening.

【① 断除能失四种黑法,② 受行不失四种白法。】

有四个恶法,如果造了以后余生就会失去,反过来有四个善法、白法,造了以后自然能够增长,这个就出在《大宝积经》。现在我们上的那个《大宝积经》,主要的就是讲这个。那个《大宝积经》我想大家都听过了,一开头那个世尊跟迦叶菩萨提起的就是这件事情,就是提起这件事情。不过这个文稍微有一点点差别,这没关系,这是因为两个翻译,经过了不同的翻译,在文字上面有一点差别,意义上面并没有出入。现在我们看:

In the Chapter of the 《Ratna-kuta Collection》 there are statements that list the four practices with respect to not actualizing or forgetting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n future lifetimes

【◎《大宝积经。迦叶问品》说成就四法,于余生中忘失发心,或不现行。】

说如果说你做了这四样事情,那么将来你会忘失,失掉了,或者那个菩提心不再现行。说到这个忘失或者不再现行,也许我们会说:“前生的事情,那我们这一生好像都记不得嘛!也没有现行嘛!”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很多习惯什么等等,都是前生的习惯这一生带来的。有的人聪明一点,有的人是笨一点,有的人哪,欸,他写文章或者什么碰见一点 (p217) 飞花落叶,啊,这个情绪,这个潮思啊是潮涌而来,写出来文笔很美,可是你要他碰到算术的话,他就头痛得要命,表示他脑筋不好啊,但是他一加一加出来就叫他困难。有很多人哪,他对那个数理啊他非常清楚,可是你叫他写文章,啊,他觉得这个非常困扰。为什么?前面说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他脑筋不好,但是有的人就偏向那个、有的人偏向这里,为什么呀?现在这个现行,也就是说他前一生这么带来了。所以前面告诉我们,如果你这一生造了这种业了,“他世现行犹如梦”,还记得这句话吧?到下一生他生起现行的时候像梦一样,你自己不晓得为什么来,它就这么来了欸!就是这样。

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我们这一生难得地获得这样殊胜的宝贝,你这一生虽然努力了,但是如果说你继续做对的话,下一世自然它又现起来了。就像我们刚才一样,这一生有很多人哪,就说这个天才;现在你这个天才就是跟菩提心相应,那何等地好啊!反过来说,你如果做得不对的话,这一生辛辛苦苦学会了话,对不起,下一生就没有了。何况这个菩提心,一直从现在开始要凭着它作为根本,圆满佛道,这么珍贵、这么可贵的东西!所以这个两点啊─黑法,我们眼前就要断除;白法,要努力!

结果你能够努力了白法,欸,到下一世不要努力它自然现起了,这个多省力啊!这个多省力啊!就像我们常常说的那个比喻一样,说现在如果你要做一个老板的话,然后呢做 (p218) 一个小贩,大街上背了个箱子卖枝仔冰卖起,要卖成功一个大老板的话,那不晓得做到那一天哪!但是如果说你从小生在一个大老板、董事长家里的话,那什么都不要,对吧?你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你就是个小老板,就是在这样。哪!现在我们就是这样,这个这一生你能够稍花一点气力的话,下一生你生生世世就是那个什么?佛的佛子,连他世间的国王的王子我都不要干,有这么大的好处哦!所以下面这两点不要轻视它,现在我们学一下,看下去:

and that list the four practices with respect to actualizing and not forgetting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not casting it aside until you reach enlightenment.

【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证菩提中间不忘菩提之心,】

这是好的。

They are presented as precepts of the aspirational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或能现行,此即愿心学处。】

真正我们学了愿心,该学的,那个是有凭有据的,这个就出在这个《大宝积经》上面。

The four dark practices are as follows.

【四黑法中,】

那个“四”,先说四个黑法,总之先要避免的哪一个。

Deceiving abbots, masters, gurus, and those worthy of offerings.

【欺诳亲教及阿阇黎,尊重,福田者。】

(p219) 这是第一条。在《大宝积经》上是这样的:欺诳师长,已受经法而不恭敬。不晓得你们记得不记得?这个《大宝积经》这样说这个,最主要的,人、法它都摆在这个地方。现在这地方只讲人,所以他所以欺诳师长的原因还是不敬重法,你如果真的敬重法的话,他不会欺诳师长的,这我们要了解的。我们下面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就很清楚了。

Understand this in terms of two approaches:

【当以二事了知,】

关于这个问题分两方面:

the objects of your action and what you do to these objects.

【一境二师易知,】

第一个呢就是,我们分两方面来说,第一个你所欺诳的对象,就是这个“境”。欺诳的对象是什么?“二师”,就是欺诳亲教及阿阇黎尊重。

According to the explanation in Sthiramati's Commentary on the Kasyapa Chapter: the objects are abbots and masters (this is obvious), gurus (those who want to help), and those worthy of offerings (though not included in the rank of the previous two groups, they have good qualities).

【言尊重者谓欲为饶益,言福田者谓非师数,然具功德,此是《迦叶问品释论》所说。】

这样。这个“二师”,他前面就是说亲教或者阿阇黎。这个亲教,平常我们说和尚,譬如说我们现在出家了,那么剃度了,有一个是叫亲教师,然后一个是轨范师,换句话这个地方就两个─亲教及阿阇黎。那么“尊重”呢?就不一定是你的和尚,不一定你的阿 (p220)阇黎,而是什么?“谓欲为饶益”,他的的确确对你有好处的那些善知识。“言福田者谓非师数”,除了上面这一些,还有讲福田的,这不一定是老师,但是呢这个地方是具有功德的那些。哪一些?譬如说自己的父母,他不一定是自己的老师,但是绝对是一个大功德田!那么这个就是在这个境,《释论》上面,那么这第一件事情。二,第二件事呢?

What might you do to these objects that would be a dark practice?

【二即于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

对于这个对象,你做了、造了什么事情就是算恶法、算罪恶呢?

It is a dark practice if you consciously deceive any of them.

【谓于此等随一之境,故知欺诳则成黑法。】

换句话说,你欺骗他─心里面是这样的,明明这样的,而你欺骗他,那个不可以。

With respect to how you deceive them,

【欺诳道理者,】

他还很详细地说明,什么是欺诳?

《the Commentary on the Kasyapa Chapter》 says that when they compassionately explain transgressions, and you then confuse them about yourself with lies, it is "dark."

【《释论》解云:“谓彼诸境以悲愍心举发所犯,以虚妄语而蒙迷之。”】

就是这样。真正的老师,我们现在晓得尤其是大乘的老师,他随时随地只有一个目 (p221) 的,无非是希望你向上。你有不对了,他就指出来告诉你,那么然后呢告诉你怎么策励你。所以看见你不对了,告诉你:“某人哪,你不对了。”碰见这种情况,我们为过失而遮盖,就这样,乃至于找一个藉口,这种东西是非常严重、非常糟糕!老师之所以为老师,在什么地方?就告诉你:“喏,错了!你改过来。”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正知见,最难得的─正知见,而且最根本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在无明当中,并不知道我们错误!那么这个时候一定要靠什么?靠一个明眼人。那这个明眼人告诉你:“某人哪,你错误了。”你不但不接受,还要欺骗,还要这样的话,你为你自己的黑暗保护。换句话说,当下你增长的是什么?增长了恶业。既然你增长了恶业,下一世现行的就是恶业,而这个恶业偏偏又是善业的正对治,这个很清楚。如果这个地方要想把它弄明亮的话,那点灯,点灯黑暗就没有了;你把那个灯拿掉了以后,自然只有剩下黑暗,这很清楚、很明白的!所以我们中文译本当中还有一个“受了经法而不恭敬”,经法上面告诉我们的什么?就是这些道理,而这个善知识告诉我们的就是经法,这样。假定你真正尊重经法、恭敬经法的话,自己不晓得,师长告诉你,哎呀!高兴得不得了,感激得不得了,马上改,你会欺诳他吗?当然不会!对吧?所以这个内涵非常重要!

(p222) 这一个事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一件事情来。我以前就是在,那时候还是小的时候,先父啊,有的时候告诉我一件事情。那时候我们,那时候的情况远比现在好,我们那时候家里面的家长说,很少是敢对这个尊长去回嘴的。这有的时候不小心,如果说了你什么啊,自己也讲一点道理辩论,我父亲就呵斥我,呵斥我,这样。说:“古人哪,古人哪!很重要的就是要照什么呢?不是说,真正重要的,圣贤都是靠什么?努力改过而来。现在所以别人告诉你过错,你呀求之不得,欢喜都来不及,何况是尊长?所以就算人家说错了,要晓得,那个时候你如果说否定或者辩的话,下次缺少一个再提醒的机会,你懂吗?”那个时候我不大懂,我现在了解了。

我们常常有这种情况,我自己也是一样。刚出家的时候看见周围的那些,不但是自己的尊长、同修,常常告诉他:“哎呀,我现在混身缺点哪,希望你告诉我。”但是就很少有人告诉我。我当时也不懂得什么道理,后来慢慢、慢慢地了解了,人家不是不告诉你,有的时候偶然告诉你了以后,告诉你这个不对,你总是觉得:欸,对的、对的,我没有错!人家第一次讲的时候满好心地告诉你,你既然对的,谁愿意第二次再告诉你呀?我们平常都是犯这个毛病。所以不知不觉之间,叫人家来劝告你、帮助你的路,自己已把它砍得干干净净,下次人家看见你就算了,“好了,还有什么好跟他讲?”就是这个道理。所 (p223) 以说就算人家说错了,你还是很欢喜地感激,他至少─他吃饱了饭能够来管你的事情,不是对你的帮助吗?

所以古人有“千金市骨”这一个典故。他要求千里马,买不到,结果有人说:“欸,以前倒有过一匹千里马,可惜死掉了。”“欸,没关系!”死掉了他也去买,出多少?一千两金子。这个千金也许不是一千两金子,一千块钱。现在一千块钱不值钱哦,以前是不得了的啊!那个钱是不得了的!我小的时候,我听说这个鸡蛋啊,这个一个铜钱一个,所以一块钱可以买鸡蛋买三百个。哦,你想想看那一千块钱要值多少钱啊?那个马已经死掉了,根本就没有用的骨头,他花了一千块钱去买─拿我们现在来说啦,花了一千万买一个死马骨头。结果真正有马的人,一听见说:“欸,这个人倒真是爱马的。”就马上马卖给他了。换句话说,你有没有这个诚心,所以这一点我们的的确确要懂得这个道理呀!

所以普通的人来规劝你呀,我们也都应该感谢他,所以叫“子路闻过则喜”。子路之所以为圣人的原因,人家告诉他错了,他“哎呀,欢喜啊、感激呀!”我们现在人家告诉你错了,心里面找了半天的藉口,“我总归是对的”,就是这样,那你还有什么希望改过啊?所以这个地方千万注意呀!这个地方非常重要!我们修学佛法特别重要的第一点,特别重要的第一点。

(p224) 何况你还是欺诳的心里面,你不晓得,那个时候你就应该进一步找老师,这个尊长告诉我,他总有原因在。所以前面一开始学的时候特别说,我们在长夜无明当中啊,不是贪、就是瞋、就是痴啊!有人提醒我,我总要想办法先去找到他那个话。你先不要还没有讲,或者一讲的时候,你把你一大堆理由讲的啊,他说了一句话,你已经说了一百句还要停不住,那还谈什么?就算说一句,你不懂,你还追问说:“欸,对不起,我没弄清楚。”总归有道理,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学的。何况现在进一步还有欺诳心,你还明知还要这个样,那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这个地方,

p. 240

It says that whenever you try to mislead your gurus about yourself with an intention to deceive, it is "dark."

【总之凡以欺诳之心,作蒙蔽师长等方便,一切皆是。】

就是这个。

However, it has to be misleading with lies—the deception which is not lying will be dealt with below.

【然谄诳非妄者,如下当说,】

欺诳跟谄诳不一样,下面另外一个谄诳。

This is because its remedy is the first of the four light practices, and the Compendium of Trainings says that eliminating the dark practices is a light practice.

【此须虚妄,以《集学论》说断除黑法即是白法。】

反过来就是白法了。

(p225) 【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

它的正对治是什么呢?就是刚才那个。反正黑白两样东西就是这样,有了它就没有我,有了我就没有它,两者当中。

Moreover, it is said that incorrigible students deceive their gurus when they say one thing to the guru and secretly say something very different to others, who then say, "Careful, this will come to the teacher's ears."

【若于尊重启白余事,而于屏处另议余事,说善知识已正听许,亦是弟子欺蒙师长。】

这个地方是另外一种,说当面在这个善知识身边这样讲,跑到另外地方说另外的,说这个善知识已经听许了,这也是欺诳。这种事情我们有的时候容易犯,就是对这个善知识上面先避重就轻说一点点,然后跑到别的地方去强调这件事情,这个不可以,这个不可以。总之下面还有个叫直心。必定要了解我们这个心里面无始以来积累的那个脏垢,你要尽最大的力量,不允许它一点点有这个东西在,一点点有这个都是损害自己的。第一是上面说过的,下面第二:

Making others feel regret about something that is not regrettable.

【◎ 于他无悔令生追悔。】

那么:

This is understood through the same two approaches mentioned previously. The object is persons cultivating virtue without regret.

【其中亦二,境者,谓他补特伽罗修诸善事,不具追悔。】

这个“境”就是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别人。别人哪,那些人做的好事,他对的、正确的,不应该追悔的。

What do you do to them? You intentionally make them regret something they should not regret.

(p226) 【于境作何事者,谓以令起忧悔意乐,于非悔处令生忧悔。】

对这个境界、对这个对象,你造了什么事情算犯了呢?就是说他本来做对的,现在你以不正确的方法或者以不正确的观点,让他产生疑悔,产生疑悔,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就害了。他本来做对的,然后经过你这么一说,他心里面动摇起来了,这个第二个。

《The Commentary on the Kasyapa Chapter》 explains that deceitfully misleading fellow practitioners with respect to a training's wording when they are observing the training correctly is "dark." For these first two dark practices, it is said to make no difference whether or not you are able to deceive or whether or not you are able to cause regret. 《The Commentary on the Kasyapa Chapter》 concurs in this regard. The Commentary, however, takes the latter to be a case of misleading as well.

【《释论》中说,同梵行者正住学处,以谄诳心令于学处而生蒙昧。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释论》亦同,然《释论》中于第二罪作已蒙昧。】

这个特别解释一下。就是说在这个追悔,它不是别的,而特别是善法,恶法就怕他不追悔,追悔了以后可以改善嘛!这善法明明是正确的,你让他怀疑了的话,他那个善法就打了折扣,乃至于不做了。所以说这“同梵行”,大家一起修学的人,他正在认真地如理去学,那个时候你“以谄诳心”,这个谄诳心下面会告诉我们的。实际上这一个地方我们很容易犯、很容易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那么以这种情况,令他对于所学的那个内容生蒙昧。往往由于我们自己的自利或者为了我们自己的好处,这件事情啊,我们就用一种好像说起来满甜的、满好的话解说、曲解了这个概念,于是他那个心里上面就产生了一些问题了,产生了一些问题了。这个地方我想等到我们以后温习的时候,我再提一些实 (p227) 际上的例子,我们随时都可以找得到这种例子。

这个两样东西,他说能不能悔呀,有一个地方说皆同犯,还有一个地方呢要作了蒙昧以后才算。不过实际上呢,总之就是说若从你的心迹来说,只要你的心迹有这样的话,那就是,已经出了毛病了。如果因为你的心迹透过你的语言来产生那是更糟糕!因为大乘特质,是就我们自己内心的心迹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