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39卷B面
(手抄稿 第十八册 p89)
这个力量,所以它修行的过程重要你把握得住,这样。所以他前面尽管已经告诉我们善知识、恶知识的行相,你在听闻当中思心所相应的,这个思心所─欸,这个想心所相应的,跟思惟观察,是有它非常密切的关系喔!但是呢,这个地方我们讲的功效你要辨别得清楚。
所以尽管觉得道理懂了,但是你心里边这个习气的力量还是什么?还是转不过来,那个时候一定要修行,照着它去做,思惟观察。那个时候你不会觉得:喔唷,不好意思!喔唷,什么!听见那些人在外面这个聊天,这样的话,你就立刻心里面警觉生起来了:“啊!不可以,这个是毒树一样,万万碰不得!”你必须要有这种力量。当然,你对这恶知识、善知识的行相已辨得很清楚、很清楚。凡是跟世间相应的增加你贪染、情染的,欸,他还很好咧,平常这安慰你:哎呀,某人啊,你好啊,怎么样啊,这个如何啊!唉,(p90)这个话你叫作配你的胃口,跟你的情见相应,跟你的名利相应,完了!最起码至少的,他一定要告诉你世间的真相是苦啊!策发你的厌离心,大厌离心哪!而这个厌离不是我们世间的厌离呀,就是三有,哪怕这个妙得像妙天宫,给你的王位,给你的一切的财富,喔唷!你看得像毒药一样。这个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的,是这个外在的原因。
然后内在的呢?就是这样“懈怠、懒惰、极重睡眠、不乐观择、不解方广”等等。欸,通常对于我们来说,这个内在的原因哪,是以前留下去了的这个随眠,但是都是因为外面遇见了外缘而引发的,这样。所以这个恶知识,也是引发里边这个恶缘的最有力的一个力量,我们要了解。同样地,我们也是影响别人,人家也是影响我们,所以这些事情我们很容易了解。这个是属于情方面的。
“不乐观择”,就是这个。现在很多人哪,唉,总觉得:唉呀,这个东西实在很麻烦哪!心里最好想想啊,有一个讨巧的方法。尤其是现在听见,哎呀,这个念佛好,大家就说:“你只要念了佛,什么都不要管。”念佛好不好?好!的确,这个太殊胜、太好的法门。现在不幸哪,这个最殊胜的法门是弄到现在这个情况,现在这个情况是什么?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弄到后来是万修难得一、二去,坏就坏在上头。昨天黑板上写的这个“逋逃薮”三个字,就是一个祖师告诉我们:“大家现在动不动说念佛,实际上呢,是懒惰的(p91)人的逋逃薮,他真的念佛念得去了吗?”你们看看紫柏大师那个语录上面,就说得清清楚楚。所谓明末四大师,人家尊称他为“紫柏尊者”,啊!这个人真了不起呀!他就绝对不是说,哎呀!互相安慰,啊!这样。他就是针对这个病症上指出来告诉你:问题在哪里,你一定要在那个病根上面痛下决心啊!这样。
所以我们这一点了解呀,同样参禅的也是一样,欢喜这个弄口头的话,他也觉得:“哎呀!这个念佛啊,是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啊!”他要去参禅。这个参禅应该怎么参哪?那更是要精进努力呀!结果呢,参禅弄得不好的话,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吃得酒肉饱,来寻僧说禅。”嗯,觉得解脱自在,然后,哈!喝酒吃肉,这么、这么大家这么玩玩了一通,跑到庙里面去找一个和尚来谈谈禅,觉得很高明。是这样吗?啊!错啦!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这个真正修学佛法,他一定要找到他的根本的问题在哪里,不要随着自己的习性,“哎呀!”说啊:“我不欢喜这个啊!”那么你欢喜什么?我们欢喜的无非是世间的情染哪!
所以这个地方真正修学佛法一定要了解它,它的中心是什么─智慧,而得到智慧一定要经过这个次第步骤,所以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尽管我们目前一下子容或做不到,那个是可能的,有的时候也确确实实是这样的,那怎么办呢?心理上面记住:一定要(p92)把这个圆满种子种下去。说:是呀,正因为我以前无始以来为无明所覆,没有在这个上面努力呀,所以跑到现在碰见这种情况,就不能跟法相应,发起这个精进啊!偏偏随着这个习气而转,那是要深深惭愧,好好地忏悔呀!然后策励自己:“我一定要做到!我一定要做到!”你有这样做的话,欸,慢慢、慢慢这个因种,你只要不断地加进去,自然而然这个果就会来,这个概念很清楚。所以一方面说我们愚痴之因,一方面说,哪!针对着一个特点,下面有总共的对治的方法;再下面说“不解方广”。这个两样东西呀,前面是自己的习性,那个地方说无知,这最重要、最重要的!
所以呀,在修学过程当中,第一件事情─一定要学!那么在学的过程当中有两种:有一种不愿意学,有一种自己障碍,这个都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还有学了以后呢,得少为足,得少为足、自以为是、未会先会,那个都是犯了大毛病,犯了大毛病。下面说“未知谓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见”,这个是指增上慢,并没有了解自以为知道了,起增上慢;换句话说,你还没有达到这种地步,自以为很高深了,这个增上慢。这是虽然有一点相似,可是不到。还有一种呢,上品的邪见,那根本完了!这个都是属于见方面的,见方面。上面是情,这是见。
另外呢,或生卑劣,“念我不能,不乐亲近诸有智者。”这是卑劣慢,这个还是一种(p93)慢。那慢的根本就是“我”,无非是为了这个:“唉呀,我不行啊!”啊,那么这样怎么办呢?只有跟那些人,唉呀,要是爬是爬不上,那么好了,大家窝在那个什么,窝在那个避风港里边,跟那些人混在一起。这本来害我们的是莫过于这些恶知识,偏偏你又不肯亲近这个善知识,然后呢“不乐亲近”,就啊,哎!那些人好,正是保护你。
譬如说我们心里身心上面,这的确无始以来的习气啊,一时改不过来,那个时候了解了以后,自应该这样去做─痛下决心。所以说,譬如像我们这里很多小地方,为什么那个时间要去注意到分秒必争,为什么说早晨起来打了板马上坐起来,为什么听起来每一个地方就策励我们,从刚开始下脚第一步,把这个法作为第一,来对治自己的情见。你能够从这种小地方慢慢做的话,慢慢、慢慢、慢慢那个习性养成功了,力量增大了,大的自然做得到了。
现在你处处地方去保护这个东西,所以呀自然而然,哟,碰到这种情况下,自己觉得:“唉呀,这个不行,那个也不对。”然后呢,你还找了种种理由去批评他。结果好啦,你是注定你只有什么?反正那个人说:“哎,对呀!这个何必这么麻烦呢?何必这么认真呢?成佛又不在这个上头成的。”所以处处地方啊,就不能亲近这种真正有智的人,而是什么?保护我们烦恼的这个,这个是真正恶友是莫过于此啊!所以说怨家仇人,前面(p94)说得清清楚楚,他最多把你生命,这一生的生命杀掉了,只是如此而已,而他绝对不会把你送到地狱去的。这个恶知识啊,哦!这个眼前是甜言蜜语哦,哎哟,让你这样、那样,弄得好,但是一定把你送到地狱里面的就是那些人,这是你要很清楚、很明白的,我们了解的。所以这个是什么?愚痴之因啊,这我们清楚啊!下面再重颂:
p. 326 (12)
The《Compendium of the Perfections》 says: Laziness, indolence, and reliance upon bad friends, Being governed by sleep, no feeling for discernment, No interest in the Sage's most sublime wisdom,
【如云:“懈怠懒惰近恶友,随睡眠转不观择,不信能仁最胜智,】
那不能信解,不能信解,那个时候你最重要的啊,要努力地去深入大乘,前面说的方广大乘,这样,这个才是最圆满究竟的。然后,或者是:
Inquir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alse pride,
【邪慢所覆而轻问。】
我们对自己不懂的,要好好地努力地去学、问,学、问。
(due to attachment to self from feelings of inadequacy)
【心劣自耽以为因。】
就是这一种东西,怯弱,然后自己呀,这个“耽”,耽着,实际上呢耽搁了自己,耽误了自己啊!所以说这个的的确确不要说人家来害我啊,人家没有一个人来害我,只有我们自己害自己。人家来害你,只是人家害他自己,千真万确,人家骗你也好,伤害你也(p95)好,人家只是伤害了他自己。你如果懂得了佛法以后啊,他绝无可能伤害你,真正重要的就在这个地方哦!所以我们说修学了佛法,如果这个地方不能深入的话,那自己呀,白白耽误了一生哪!
Lacking the faith to rely upon learned persons due to attachment to self from feelings of inadequacy, the great poison of false concepts which are wrong views— these are the causes of confusion.
【不信亲近有智士,并其邪妄分别毒,及诸邪见为痴因。”】
这样啊!那么上面属于自己,然后呢,哦,这个不是自己,就是总共来说,这地方又特别告诉我们,我们真正要修学的,一定要这个─亲近有智之士,这个是指人。还有呢指法的话,它这个恶友的“邪妄分别”等等;由于这样的话,增长我们的愚痴邪见,这个就是愚痴之因啊!那么反过来怎么说呢?
p. 327
Therefore, as the《Compendium of the Perfections》says: Serve and venerate a guru worthy of trust, and study to achieve wisdom.
【故又云:“恭敬承事可亲师,为引慧故求多闻。”】
真正要对治它的是什么呢?应该亲近这个可亲之师。这个可亲之师,一定有他的内涵哪,这是我们应该亲近的。那对他怎么办呢?承事恭敬,承事恭敬,这个很重要!现在我们末法真是说起来可怜,太多地方啊,哎呀,出了家了,因为这个出家人难得,人家总觉得把凤凰一样捧你,害了!我们一定要了解,这是为了自己,所以去亲近善知识的话,你要至诚恭敬地承事,这个道理在前面说得清清楚楚。我们现在跑到一个地方去,稍微对(p96)你一点点要求,自己觉得不行,总觉得:唉呀!我是来修行的。好像来修行的话,都是现成坐在那里,像啊,哦!看着那人家,要跪了把那个红包送给你。然后呢,人家样样安排好了,请你老人家坐在这个地方享受大菜,然后吃完了以后啊,然后舒舒服服坐在沙发里面念它几声佛,然后磕它几个头,这就算是修行了。唉!这我看了,我心里面真是觉得啊……是啊!
这个地方真正看看古来的亲近善知识的这种榜样,你不妨去看看哪,的确受尽千辛万苦啊,然后遭到这么喝斥啊!所以经常有人总觉得:“哎呀,这个善知识好像不慈悲嘛!”昨天已经说过啦,正是因为善知识的慈悲才这样,大家务必要记住啊!我们现在愚痴,唯一的办法是怎么办哪?必定要知道啊!而且在皈依的时候就说了,那么我们目前如果这个太下劣,愚痴得厉害,你唯一的办法─至诚恭敬供养三宝,然后呢,把这个功德目的是回向于它。那么很快,你不能记得住的,记得住了;不了解的,了解了;然后不能深入的,就深入了。
所以亲近善知识前面第一个告诉我们如孝子心,不要随自己自在说:哎呀,我想怎么样、我想怎么样。现在都是我们这样:哎呀,我想怎么样,跑到你这个庙里来看看。你这个庙里啊,先来看看,打听、打听,配我胃口舒服那么来;不舒服,不行。乃至于心里面(p97)觉得:嗨,我有了钱,啊!我可以出几十万来讨一个单,什么都不要做啊!末法之衰是莫甚于此啊!这个说起来,啊,真是!
但是这一点情况,我应该反过来说,两方面来说哦!对我们自己来说是这样,我们不要要求别人哦!千万记住,千万记住!佛经上面说得清清楚楚,佛有种种的方法来说法,你不管什么,用哪一种方法引导他,只要能够进入。是的,对于这种最起码他没有基础条件,你用这个方法是对的。所以刚才说那个,这个条件是要求我们自己,我们不要看别人。所以你们哪,经常要看大经大论,尤其是《法华经》。要注意啊,所以刚才这种条件,特别再说一遍,我们自己问自己说:我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吗?想真正向上的人吗?那么该走这一条路,该走这一条路。对于那一些人,欸,是,我想办法去由他,能适应他的,那我还是在适当的情况之下,可以,至少不必去排斥人家,这个理路要很清楚,很明白!
那么,亲近这个善知识干什么呢?为什么要这样地恭敬承事,舍自自在,而一心一意以善知识的心为呢?“引慧、求多闻”,这个两个,就是这样。为了引发我们的智慧,从哪里?从多闻开始。这个地方说得很清楚哦,最主要的是慧,而慧从多闻开始。现在我们亲近了以后,往往觉得:“我觉得这个样,我觉得那个样。”请问:你既然觉得这个样,(p98)觉得那样的话,你还亲近他干什么啊?那个是,不是你亲近他,你去教他耶!你应该告诉他:“欸,我觉得这个样,我告诉你这个样啊!”你现在正说明了你在无知当中啊,你的觉得如此这般,本身都是无始以来的无明啊,这个都是垃圾啊,你把它拿掉都来不及,你还觉得你觉得这个样、我觉得那个样的话,你还谈什么佛法?这个概念我们必定要清楚的。
是,在这个情况之下,是,要鼓励我们思惟观察,那个时候你说:“在我现在了解这件事情是这样的,请问:错在哪里啊?”这样,这个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应有的态度。然后呢,告诉我们了以后,我们勤勤恳恳地把善知识告诉我们的,经论上面告诉我们的,净化我们内心的知见,这样。这个才是一个重要的原则,重要的原则。
刚才说这种啊,一般性的。还有一类,很有意思的。自己见解特别地这个盛,然后呢,他看见了一点,他不一定真的懂,这种叫增上慢。文字也许懂了,然后呢他自己觉得:欸,这个样!然后就找种种的根据、理论等等啊,成立他的,排斥那个,这个更是糟糕,更是糟糕!现在我们近代看见的所谓各宗各派往往就是这样,尤其是研究教的,性宗、相宗等等。所以它本来是必须要的,可是到后来就变成这样,各人引经据典,然后呢,跟他自己不相应的忽视掉,所以攻击对方。啊!那又不晓得错到哪里去啦!下面,
Once you rely on a learned person, you must study in accord with your capacity,
(p99)【谓应亲近智者,随自力能而求多闻。】
这个是我们真正重要的。
for if you do not,
【若不尔者。】
假定我们不能这样做的话,
you will not produce the wisdom that arises from study and the wisdom that arises from reflection, whereupon you will not know what to meditate upon.
【闻所成慧思所成慧皆不得生,是则不知修何法故。】
因为我们真正修学过程这必须要的,而必须经过善知识的引导,从他地方听闻。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总归要记住,在为什么……嗯,道前基础一开始他就说,你要修学佛法的时候啊,先把你内在的过失去掉,去三过,然后呢还要具六想。六想当中第一个是什么?三过当中第一个是什么?哪、哪!这个清楚明白,三过当中第一个,你的器不能覆,覆的意思是我不接受别人的,我觉得这个样,我觉得那个样!你不接受别人,没有用。第二个呢,就是虽然你能接受,可是你心里面有种种你的念头,然后呢你要求根据你的想法,照你的根据,照你的什么,那又错了。尽管你两样去除掉了,记不住,都不可以呀!所以这个是过失一定要断除,何况是我现在是保护自己的习性。实际上呢,也应该这么(p100)说,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并不了解我们在无明当中,我们的习性都是这个无明习气,害我们的这个东西。
所以它下面紧跟着具六想,第一个就告诉我们,我们无始以来在长夜无明当中,你的起心动念都是不相应的。要得小乘,乃至于说“得阿罗汉已,乃能信汝意”,这个很明白啊!所以我们现在修学佛法第一件事情的话,千万不要拿自己的知见去衡量。这个知见本身最好的东西,拿着这个作为工具,去辨别如理、非理,而那个事情要善知识。那么,亲近了这个善知识以后,怎么从他听闻;要听闻就要去掉这个过失,具足这一种条件。你有了闻的根据,然后呢,这个去思。闻思的关键刚才已经简单说过,你如果不照着这个次第做的话,那这个两个都生不起来。那既然这个没有的话,请问你修什么?请问你修什么?你根本没有办法修,所以你不知道怎么修啊!
拿我们现在简单事来说一下,譬如说我们现在啊,就是总觉得修好像两个腿一盘。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修的时候,是,要盘腿,刚开始盘腿最好,当然你行住坐卧都是。可是那时候盘腿的,你的观念一心一意把思所成慧,那个时候摆在这个念头上面的,提持住它了,嗯,缘想它,或者是止,或者是观。那前面一定有它的闻思相应的基础在这里的。结果你没有这个东西,两个腿一盘的话,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哎呀!为什么打(p101)坐的时候不是昏沉哪,它就是散乱哪!你前面根本没有,你叫它怎么不昏沉,怎么不散乱?所以,你修些什么嘛!乃至于不要说打坐,那个拜佛、念佛无一不是如此,你修些什么嘛!你前面那个基础根本没有,你说忙着去烧饭,空锅子叭哇哇乱烧一通,欸,这是烧些什么嘛你在这里,都是忙这些事情啊!所以这件事情我们要了解啊!那么你能够如法去做了,那就好了。
And if you do study, you will produce the wisdom that arises from reflection by thinking over the meaning of what you have studied,
【若有多闻,由思所闻法义,能生思慧。】
欸,你现在呢从善知识那里能够得到了,能够多闻的话,于是因为你有了根据,根据这个思惟观察,能生思慧。因为你有了思惟观察的力量,
and from this you will gain vast wisdom that arises from meditation.
【从此能生广大修慧。】
这个样地一步一步来的,这样地一步一步来的。
Again the glorious Aryasura says: Little study is like blindness—you do not know how to meditate. Without study, what could there be to reflect upon? Therefore, from the cause of making an effort to study you meditate in accord with reflection and thereby gain vast wisdom.
【如吉祥勇云:“寡闻生盲不知修,彼无多闻何所思,故应精勤求多闻,因此思脩生广慧。”】
说寡闻的人,没有闻的人,就像这个生盲,天生来的瞎子一样。我们就是天生来的瞎(p102)子,什么瞎子啊?无明长夜当中。大幸而得到了人身,具有这个能思惟观察的能力,却用来造种种的恶业,这个是最大的损失啊,莫过于此啊!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这个也不好意思、那个也不好意思。唉!最宝贝的东西,就在这个上面,害自己,把自己送到地狱里面去,这个好可惜呀!因为他没有多闻,所以他脑筋里想的自然是忙世间那套东西呀!唉呀!这个也是,唉呀!那个也是、这个又是。哦,跑世间是忙得个不得了,佛法上头的呢?对不起,你叫他……因为你没有内容在嘛!等到他这一些事情忙完了以后,他在那里,唉呀,无聊得很啊!嗯,怎么办呢?无聊得很再想办法去玩哪,不在那儿睡觉,就出去玩哪,就这个状态。他没有内容让他去做嘛,这是他次第嘛!
所以我们第一步现在应该什么?“精勤求多闻”,你能够这样的次第来了以后,那么闻、思,由思而生广慧。譬如说我们现在前面已经闻过了,假定这闻过的道理我们能思的话,那我们现在进步远比现在大。现在呢,我们听见了,因为大家听见,认真地听,而且多多少少在思。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感受得到,欸,的的确确虽然我们开始到现在只有三个多月,大家已经有了进步了,有了改善了,这不是很明显的事实吗?所以这种地方啊,都应该处处地方拿这个来策励我们,警惕我们哪!
The venerable Maitreya also says in the Sublime Continuum The conceptualizations of the three spheres Are asserted to be cognitive obscurations, While conceptualizations such as stinginess and the like Are asserted to be afflictive obscurations. Solely wisdom is the cause Of their elimination, nothing else, So wisdom is supreme. Study is its basis, So study is supreme.
【慈尊亦云:“三轮诸分别,是名所知障,悭等诸分别,是为烦恼障。除慧无余因,(p103)能断此二障,闻为胜慧本,故闻为第一。”】
哦!上面告诉我们,所知障跟烦恼障,不管这两样东西,一个呢是这个知见上面,一个是情绪上面,也可以说,这样。那么这个两样东西呀,只有一个办法来断除它─慧,没有其他任何方法可以断掉。那么要得到慧的话,从哪里开始?闻。所以你要得到如此果,一定要下这样的圆满的因,正确无误而且圆满。那么现在这个圆满的正确的因,正确的因什么啊?闻哪!所以,这个闻是真正殊胜智慧之本,所以闻是第一。
And Śāntideva’s Compendium of the Trainings in Verse says: Be forbearing and then study; Stay in a forest, and then Persevere at meditative equipoise.
【《集学论》云:“应忍求多闻,次当住林薮,精勤修等引。”】
上头也告诉我们,《集菩萨学论》,就是说我们真正应该修学的人,要忍种种的苦,精勤努力地干什么?求这个多闻哪!其次啊,然后了解了以后,那个时候,“林薮”就是阿兰若处,好好自己远离群众,精勤地修定慧。
His auto-commentary [《Compendium of Trainings》] to this says: With impatience, you become disheartened and cannot forbear, so your perseverance at study, etc., declines.
【自释中云:“不能忍者,则由厌患,不能堪耐,退失闻等。”】
如果对于求法,亲近善知识,那么不能忍得住,又要禁止,自己觉得:唉呀,这样麻烦啊!这样的话,那就没有用,“退失闻等”,“退失闻等”。所以我们看那个佛陀因地(p104)当中故事,说为了求一偈舍身的故事。我们倒不一定说要我们去学他马上舍身,实际上学他马上舍身也不可能,我们往往看了以后,把自己先吓退了。但是你如果善巧学的话,了解怎么学法的话,你就晓得:啊!尽管眼前我们因地当中是做不到,眼前马上果位上面开始行为是做不到,但是你因地当中心里面说:“哎!我要这样做,看见佛是这样做的,那我也要这样做。”然后你有了这个因以后,然后呢,从我们当下一念当中说:哪!这是前面所说的那些,都是我们目前真正可以做得到,而且必须应该做的,必须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