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七卷A面

(手抄稿 第一册 p199)

那就造最严重最严重的谤正法之罪,所以经上面告诉我们,你要造了五无间罪菩萨能救你,你谤了法没办法救你。这个罪过之可怕,大乘经典上面处处说这个事情。而且这种事情,嘿,极易生起!好容易生起,好容易生起,动不动就来了。而这是什么啊?都是得到了一点相似胜解,似是而非的;你书看得越多,然后呢修行有了一点经验,这种毛病都来了。于是我们说:“啊,那不要看书了!”你又犯了毛病了,要看!要圆满认识,然后你步步上去这个才好。请问:他看了书毁谤人家都不可以,你不看书毁谤人家,你就可以了吗?对不对?所以现在人:“啊,因为看了书看错了!不,那我不要看书了,看书那些都不对!”你同样地毁谤,修学佛法必定要闻思修的次第,被你这一句话一刀斩断,一样的。所以它真正的问题我们把握得住,这个下面会详细而且告诉我们根据—都有凭有据。

(p200) 《菩提道次第广论》,请翻开十一页。昨天我们就把佛法里边这个大小之间的差别,已经有一个说明。这个里边是有少少一点点,它因为眼前目前各人修持的重点不一样,所以有的开—是允许的,乃至于应该的;有的呢,遮—说是不允许的。这是就眼前来说有这个差别,那么究竟来说同样的,这个我们要了解。那么关于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认识,而偏偏又在修行过程当中,因为没有把握得住这个修学的整个的大纲,修学的整个的大纲—就是整个佛法的整体,它的次第步骤等等。那么,在自己所走的那一条路上面,或者是理论上面的认识,或者修持上面有一点点经验以后,往往会产生一种相似的见解。而再加上,譬如说外面的种种的不正确的佐证,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相似的决定,或者叫“似胜解”。

那个胜解它有几种不同的解释,那么通常我们最常用的,运用这个《成唯识论》上头的说明:说对于我所认得那个—认以为的这个境界—我的概念,觉得确定是如此的,确定是这个样的,不再为其他的意见或者什么来动摇,这个叫“胜解”。譬如说我们现在眼前世间的来说,我们常常觉得:“欸,这个东西是有营养。”好像不管他怎么说,我就是这个样,不管人家说多少理由,我对这个概念牢不可破,就这样。那么现在我们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我想每个人多多少少有一点,这是眼前每个人自己觉得这个对,我就是这(p201) 个样,那么除了这个以外那就不对,这种通常叫作相似的胜解。因为这种概念,所以他会产生对于他不相应的就会否定、毁谤,而造成非常严重的谤法的罪业。那么这个谤法的罪业呢,以后陆陆续续会讲。那么目前我们应该怎么办?所以下面这一点,是对于我们眼前修行是非常重要的。看书本上面十一页第二段,

p. 11 (7)

Therefore, having relied upon an excellent protector, solidify your certainty about the way that all the scriptures are causal factors for one person to become a buddha. 

【◎ 是故应当依善依怙,于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支缘。所有道理,令起定解。】

这个里边分两部分,所以说第一部分呢,我们真正要想修学佛法的,具善根的人,应该怎么办?要依靠一个善知识、善知识。那么这个善知识这个条件,以及如何依止善知识,后面有详细说明。这个说明就是自己如何去依止—作为一个学的人,以及善知识是什么样的行相,这是我们刚开始的人,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个认识,以及修行的必须要的。你这一点上面如果做对了,下面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如果这一点上面弄不对的话,这个走的路是一条大圈子,大圈子,大圈子。虽然最后我们一定会走到的,绝对!《法华》上面给我们早就悬记了,乃至于你到寺院当中“一合掌、小低头皆已成佛道”。所以“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以散乱心,就是像我们普普通 (p202) 通那样的,随便跑到这个庙里面去,那么看见了佛,称一声:“啊!南无佛。”或者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都一样,你这样地最后都成佛。

这个里边我只是提出一个偈子,实际上在这个里边有很多说明。说小孩子弄那个玩那个泥巴,造了像一个寺院一样的话,欸,他也这个因缘而成佛。何况我们现在这么认认真真,抛开了自己温暖的家庭,跑到这个地方来这么认真地修学,所以绝对会成佛。可是这一条路却是一条远路,在这个远路转的大圈子当中,这极大部分时间弄得不好的话,会在恶道当中,那是非常可怕的,非常可怕的!

那么这个关键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自己能不能了解如何做一个修学佛法的佛弟子,以及能不能找到相应的善知识。所以在佛经里面,从《阿含》一直到《华严》,当然随便、随处经常可以看得见佛教诫我们善知识的重要。说《阿含》里面有这么一段公案:有一天阿难在这个静坐当中,思惟佛法的过程当中,他就想:“佛常常说这个善知识的重要,这是一点都没有错,没有善知识啊,是我们不可能懂。”所以他就跑得去问佛,说:“佛陀啊!你老人家常常开示我们善知识重要,这我想想一点都没有错,所以我觉得这一大半,我们修行一大半要靠这个善知识啊!”佛的回答很有意思,说:“阿难哪,你错了。”“嗯,怎么错呀?”佛陀说:“不是一大半,全部要靠善知识!”“哦!全部要靠。”小乘喔!

(p203) 然后呢进入大乘,虽然有很多经典,我们现在《华严》做代表,或者你们自己可以想,各式各样的经典上面都这么说。这个文殊菩萨一再开示善财童子,以及他善财童子不断地参访善知识,随处随地那个善知识也一再开示他,说:“你要成佛啊,要成就一切智智,总要依靠善知识。”那么这个详细的情况到后面说,到后面说。这个是我们修学佛法第一步。

紧跟着,那么依靠了这个善知识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把握得住,把握得住这个整个的修学佛法的这个整体、纲要、次第。所以说“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支缘,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这个昨天已经有详细说明,详细说明。那么这个差别呢,再简单地说一下。是!我可以现在走任何一条,我说我是欢喜学经教的,好!你是要参禅的,好!你是念佛的,好!乃至于像日本的那个日莲宗它只念一样东西—“南无妙法莲华经”;净土真宗念都不要念的,只个“信”字就行;然后呢禅宗参一个“无”,就是这样,那没关系。可是这一条路,刚才说的是远路,是远路,弄得不好的话,吃很多冤枉苦头,乃至于我们眼前整个的教法,所以形成这样支离破碎的原因就在这里。从外面的教法来看,它是支离破碎,互相你否定我、我否定你,而这个法到最后到我们身上什么现象呢?也是这样,你这样地别扭,是那样地别扭。

(p204)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我们毕竟到最后要圆满无上菩提,请问圆满无上菩提你能有一样东西不圆满吗?你能有一样不圆满吗?你能通相宗不通性宗吗?你能通大乘不通小乘吗?这样的话圆满吗?那当然!所以那个时候你真正要修的时候,是你那条路进去,可是那个法对你以前不相应,所以那个时候你内心上面起冲突了。比如我们现在来说,我们有很多人是念佛或者参禅的,叫我们现在学一点教,心里觉得别扭:“唉呀!这个不行,我是念佛的,现在我全部精神跑得去叫我这样去做!”你心里面自然而然会有这种彼此间不能相容的。为什么?就是我们因地当中有了这个障碍。

我昨天也说过,不是说叫你不参禅、不念佛或者不学教,恰恰相反地,这个圆满的佛法才告诉你最好的念佛方法,最好的参禅方法,以及最好的学教方法。那差别呢,就是你一开始的时候不必忙着进去,而是先把握住这个重点以后,找到你该下手之处,然后走的话,那同样的结果、同样的起步,但是这条路是最快、最近、最好!所以在这个上面,你了解了,说原来整个的东西我们将来都要修学的,只是次第步骤以及本末差别。这个道理你要确定认识而且决定不移。然后再下面说,

Then practice those things that you can practice now. 

【诸现能修者即当修习,】

(p205) 因为你认得了这个整个的佛法的内容,那么那个时候你就看见了,说整个要修佛法要修些什么?然后呢我现在已经走了多少?还有哪一些没有走的?你能够这样认识,你也可以不走冤枉路,也可以不躐等。譬如说你现在要念书,一共嘛从幼稚园开始要念到大学,结果你发现:嗯,幼稚园这个对你现在不需要,你可以不要念,乃至于小学你也可以不要,那么你就可以中间插班进去。否则你如果条件不够的话,你说:“啊,他是这样。”你也跳上去跑到插班进去的话,你就念不上去,然后等到你念不上去,重新才念的话,吃了好大冤枉苦头。所以由于前面的这一个两点,找到了你现在应该下手,这个就是说能修学的,那么你就在这个地方起步。在这种情况之下,下面怎么办呢?

Do not use your own incapacity as a reason to repudiate what you cannot actually engage in or turn away from. 

【诸现未能实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趣而为因相,即便弃舍。】

其他的部分,我们还没有能够真正去做。“进止”的话,就是说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做—取舍,我们说“止、作”。所谓止、作的话,就是持戒的时候,有很多东西你平常不这样作的,要你做;平常该我们一向习惯这样做的,这个照着佛戒告诉我们不要这样做,改变我以前世俗的习惯。以前世俗的习惯,增长我们世俗的财富,弄到最后轮回生死;照着佛法的这样去做的话,你在刚开始的时候,是觉得有一点不大对劲、别别扭扭, (p206) 但是这个正是要你修行。为什么叫修行呀?修改你以前的行为嘛!以前的行为是染污的,那么现在这样子经过了修改了以后就对了。譬如我们现在随便看,喔!眼前桌子什么东西,你觉得这地方不对,你要用刨子来刨一刨,要用那斧头来砍一砍。对那张桌子,假如那桌子像我们一样的话,当然砍上去会痛嘛,对呀,身体上面会痛,心理上会难受,这是必然的。

所以我常常说,说我真正一生受用的就是前面那个老师,我现在一生感激不尽的就是这样。一个头上几年动不动嘛开起口来,总一无是处,但是我一心感念不尽,因为他把我的世俗的习气改过来了。佛法的的确确如此,可是这个也要依靠到善知识啊!普普通通一个人也跟你弄得这么样的话,大家冤家对头,这很麻烦,这个我们要分别得很清楚。所以将来善知识跟这个善学的弟子之间的条件,我们要认识。

这个是说,我们对于没有能真正地实在进止的,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平常我们哪,我们就不管它,乃至于不要它,这个就是已经很糟糕的事情。为什么说不要它呢?那我们常见的:是!我是参禅的,你那个念佛—那个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然后学教的,他就说那些修行人盲修瞎炼;然后修行的人,说他是空口说白话。这个是眼前经常碰得见的事情。实际上是吗?假定说是像你这样说,佛说那么多道理干什么啊?那不是第一 (p207) 个戏论的,第一个开玩笑的是佛带的头吗?这很明白。所以我们要了解,那时候我们要了解:噢!说我现在条件不够,我现在进入的地方从这个地方,那么其他没有办法能做的,千万不要以现在没有办法做的原因,不要这个原因就弃舍它!下面这句话就是:不应该以现在未能趣—趣就是去—的原因就是弃舍,应该怎么办啊?

Rather, think with anticipation, "When will I practice these teachings by actually doing what should be done and turning away from what should not be done?" 

【应作是思,愿以何时于如是等,由趣遮门,现修学耶。】

那时候我脑筋里想:“唉!但愿我什么时候,能够对于现在不能做的这些事情,到了什么时候,我能够实实在在地去修了,实实在在去修了。”为什么要这样说?黑板上面请看一下。这个次第非常重要,对你们现在非常重要!第一点,依止这个善知识,第一点“依止善知识”。第二点呢,真正跟善知识就是要善巧,就是说非常清楚明白、没有错误地对于修学佛法的那个整体,以及它的大纲、次第等等了解。那么这个道体我分成功三个:质正,这一点都不能错的;量圆,单单质不够,还要量满;还要呢,次第一点都没有错。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后面整个的将来内容、细部都在后头。

有了这个,再看第三个,“知入处”,现在应该下手的地方,这个才能够真正地深入,否则的话是空谈。还有呢,“知深进方便”,这个才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眼前对我们 (p208) 最重要!请问,我们现在的修行你的目的干什么呀?假定你的目的跑得来拜拜佛,那好了,你在拜拜佛,其他不管;假定你的目的是念它四个字或者六个字,那你就念它“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或者你参禅,那可以了。或者现在你说:“不是的!我的目的要求往生。”那不能单单在四个字上面,看看你念这四个字能不能往生,这个很明白对不对?那嘴巴里念得很响,然后心里胡思乱想,你还自己觉得可以往生。那个时候啊,一定要了解怎么去改善它,这个我想我们大家都了解的。

所以常常有人问:“哎呀!这个我念嘛虽然是念嘛,心里面散乱不相应。”这是个好现象,表示我们要深进。可是问题在这里哦!说你究竟的目的是你到了极乐世界算了,还是你要成佛呀?不是!当然我们要成佛。那个时候,同样地念这一声佛就大有差别。在这种状态当中,你参禅的不执着参禅,是念佛的不执着念佛。因为等到你到了极乐世界也好,或者你大彻大悟也好,或者你学教的大开圆解以后,怎么办啊?你还要向上,这不是很明白吗?

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清楚,清楚了怎么办呢?喏!就是这里—知深进。所以我们不能上进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有障碍,这是第一个;还有呢,我们能力不够,能力不够。所以我们眼前条件不够之前去学这个,一方面学这个是集聚资粮、增长能力,一方面是净(p209) 除罪障,使得我们能力能够慢慢向上。当你向上的时候,实际上呢,就像你念书一样,你现在在三年级,慢慢、慢慢地,你可以升到四年级、升到五年级。现在我们如果走的不对的话,就变成了念了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这个绝对不要,这个没有用,这个算什么?等到你三年级念完了请问你干什么?到那个时候发现要去了,可是你把前面的路早就切断,把上面的课本嘛丢掉,把老师嘛赶走,把应该有的学费嘛统统花掉。请问你念完了干什么?这是个状态。

那么我们说这个我们的状态呢?要晓得我们修学佛法的真正的业,中心在哪里?这下面会详细说明,我这里简单地告诉你们一下,就是我们当下这个所谓心念,就这个心念当中业的部分详细地分辨—刚才说后面,说过的。眼前我们就是,我们这个“思心所”,我们心里想想:“哎!这个是我要的,这个是我要的。”这样的话,你将来自然而然会趣向于那方面;现在如果说你这个排斥它的话,到那个时候这个力量就现起来了。其实这种状态也不必说等到下一世、下多少世,我们眼前马上可以体会得到。譬如说眼前有一件小小的事情发生了,我这么说了,比如说我跟毛居士两个人,有一点点小小的一个问题,那我心里想想:“这个家伙,我这、这、这个讨厌他。”然后你心里老是这样想。你这样想的话,等一下你见了面以后,老远看见了,你心里想:“能够避开就避开。”否则的话 (p210) 呢,瞪他一眼,再不然的话,那么暗暗里面伤他一下。是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你见了面你会这样?就是你前面那个思心所的作用,下面会很详细告诉我们,我们修行没有别的,就是这个!

假使反过来的话呢,你看见:“哎呀,他刚才帮了我一个忙,他这个真好!”我怎么样想办法,就是一下没办法报答他嘛,应该说几句感激他的话,所以他老远看见他的时候,他正在忙,我连忙笑脸相迎:“哎呀,真是谢谢你啊!”为什么你同样的情况会有这样?就是你心里这个状态。那么你们了解了这个呢,平常的时候,你碰见一件事情一定有对这件事情的反应,请问这个事情的反应是突然而来的,还是以前先有的因种啊?“种子”,就是你的因地,我们大家都了解,大家都了解。平常我们因种都是在烦恼,然后进一步大幸而认得了烦恼,说“哎呀,不要去虚妄分别呀!”修学佛法,当你修学佛法的时候,毛病又来了,你学参禅的,其他都不要;你学教的,也同样地犯了这个毛病,对不对?

所以这一点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你不能做就不管它。应该怎么办?应该说:“我所以目前这样努力地修行,就要爬上去。”所以什么时候我想办法能够爬上去,那个时候叫修了。就像我们念书的时候,现在虽然念了小学,我总心心念念:什么时候我可以念中学,(p211) 什么时候可以念大学,乃至什么可以留学。这样,对了!于是你就一路地努力上升,然后呢把那个障碍净除,把我们现在集聚的集聚起来。那么除障碍、集聚怎么办呢?做三件事情。

Work at the causes for such practice—accumulating the collections, clearing away obscurations, and making aspirational prayers. 

【遂以其因,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

“遂于其因”,什么因哪?就是将来你能做到的因,你现在在这个因地上面做这一点,将来就感得必然的这个果;假定你现在排斥它,将来就是障碍的果。现在如果说你准备相顺的因,到了这个时候你就能够一步一步向上。上不去的原因是罪障,所以你“净除罪障”;罪障虽然净除了,如果你力量不够还是不行,所以另外一个是“集聚资粮”。那么下面这个回向、发愿是为什么呢?就是说你集了这个资粮,你的目的干什么?你的目的是要干这个嘛,所以要“广发正愿”。这“愿”跟“向”,它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就是说,你这件事情还没有做,准备去做,那么说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的目的是这个。譬如说我现在要到美国去,要买飞机票,所以我要去想办法赚钱,所以我要去赚钱为什么啊,我要买飞机票,这个就是你没有做事情的“愿”。那么等到你做完了赚到了钱,你说这个钱不乱花,我要去买飞机票,这个叫“回向”。所以愿、向,就是指向这个方向的。

(p212) 所以下面说,第四知深进的方便。这个是我们确确实实要了解的,现在修行当中,一般我们最大的障碍就在这一点上面,这个非常重要!所以我在前几次去讲的时候,很多人他没听清楚,说我说不赞成这个、不赞成那个,又说参禅不好,又说念佛不好,又说学教不好。其实我是赞叹所有的,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学教也好,没有一个不好,就希望你真正做到最好,目的没有别的,就这个!关键就在这里,所以我这个地方特别说明。经文上面说:

Before long your mental power will become greater and greater, and you will be able to practice all of the teachings that you were previously unable to practice. 

【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学。】

最后,因为这样做的话,然后呢?哈!好了!智慧也增长了,是能力也增长了,于是你所有的这些东西都能修学,所以—行,完全对;果,当然得,果当然得!所以真正说起修行不难,就难的是什么?正确的引导,正确的知见最难得!所以《华严经》上面说:“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初心难。”发大菩提心,到证得究竟的佛果,两样东西内涵的实质上来说一样的,因为这本质就这个东西。前面呢,就是说质是完全对了,可是这个没有圆满,差就是差这一点;譬如说同样的水,那水绝对是完全是一个,只是后面那个水的话圆满了,就这样,或者需要的量是完全达到了,这个水的质没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