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八十二卷A面

(手抄稿 第十一册 p37)

所以我们不能上去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说:“唉呀,我业障很重啊!”既然你业障很重,为什么你不求净障的方便呢?为什么你不积聚资粮呢?这种东西都是最好的积聚资粮嘛,前面说得很清楚─供养三宝。然后呢,你以慈悲心去慈济众生,所以是“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也许你说这个人没有病,这个人身没有病,这个人心可有病欸,你也不妨随顺、随顺他欸!你能够真的这样去做的话,那是最好的净除罪障,最好的积聚资粮。一方面事情也做了,人家也感激你,你也欢喜,资粮也积聚、也成就。这个修行的快乐,真快乐啊!真快乐啊!所以大家这样去做的话,人,找在一起非常和合;你跑到这个寺院里头,啊!这个寺院弄得非常兴旺,就是这样,而且都要靠彼此之间的互相的策励。佛法哪有不兴的道理呀?这个,这个地方也顺便一提,详细的在上士道当中,会一条、一条说明它。这个才是我们该欢喜处,该欢喜处。反过来,

When you wander through cyclic existence by the power of karma and afflictions, you are tormented by many sufferings. If you are unable to accomplish even your own aims, what need is there to mention that you cannot accomplish those of others? Since such wandering is the door to all problems, bodhisattvas must be even more disenchanted with cyclic existence than Hinayana practitioners and must stop their own wandering caused by karma and the afflictions. Nevertheless, bodhisattvas must enjoy being reborn in cyclic existence through their aspirational prayers and compassion. These two ways of being reborn are not the same.

p. 189

(p38) 【若由烦恼及业增上漂流生死,众苦逼迫尚不能办自己义利况云利他,】

反过来,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根本一点都谈不到。这是由于自己愚痴、无明,惑、业这个力量而漂流生死。在这个情况下“众苦逼迫”,连他自己都不能解决,还要说帮别人。

【此乃一切衰损之门,】

所有的一切的坏事情的根本就在这里啊!这一种心情,

【较小乘人极应厌患极应灭除。】

你不是自命为大乘吗?是啊!小乘尚且在这个地方看见,只管自己,你现在要帮一切人解决,你能这样吗?所以他说嘛!如果我们自命为大乘者应该了解,不是说我们现在要做到,至少因地上面、心地上面我们要了解,怎么样把我们的善愿要圆满哪!

若由大悲愿等增上,于三有中摄取生者,则应欢喜。】

现在你了解这个道理了,前面已经说过了,然后推己及人策发大悲。然后那个时候说:“我不怕!”明明这是苦得要命,你愿意代他们,要有这样的心力啊!所以必定不是说,哎呀,碰见一点小苦,就受不了了。怎么样的大苦,代别人都可以!所以这个真正大(p39) 乘行者,一定是非常勇悍的这种心情。那么这样的情况帮助别人,“则应欢喜”。

【此二不同。】

这两种我们要分别得清楚喔!

Failing to make this distinction leads to qualms like that above. The Bodhisattva Levels says that if the proponents of such a position have taken the vows of a bodhisattva then they have committed a misdeed permeated with afflictions. However, fearing too many words, I will not quote the passage in full.

【若未如是分别,如前宣说,则此说者,若有菩萨律仪,菩萨地说犯一恶作,是染违犯,恐繁不录。】

这两个当中,你一定要分别得清清楚楚。你如果分别不清楚,像前面所说的这一种─啊!前面怎么说?这个依生死修出离心,这个是声闻乘的事情,大乘不要的。害了,你错了!这样的。所以如果你受菩萨戒的人,有这种心理的话,你犯了菩萨戒。这个地方不谈,不详细说它。

Hence, it is amazing that bodhisattvas see the defects of cyclic existence and are thoroughly disgusted, yet do not give up their vow because they are motivated by great compassion. If those who see the wonders of cyclic existence as like a celestial mansion - without reducing their craving even in the slightest - claim to be serving others, how could their unwillingness to abandon cyclic existence please the wise?

【故见三有一切过失,虽极厌离,然由大悲牵引意故,不断三有者,是为希有。】

这个才是真的。所以你明明白白看见三有当中,没有一点好的,是一无是处,那个是绝端地厌离。所以你有了这个厌离而不离开,是因为什么?因为大悲牵引。啊!说我虽然可以跳出来,但是一切的母亲都在这个里边,你不忍心啊!所以不忍心断除,这个才是正 (p40) 确的,才是稀有难得的啊!反过来,

【若见三有盛事,如妙天宫,】

三有当中一切的好事,好得不得了啊!

【爱未减少,】

那个贪爱之心是一点都没有少。

【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舍生死,智者岂能将以为喜。】

只是说:“唉呀,我在利他呀!所以我不舍生死。”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这样的呀!

As Bhavaviveka's Heart of the Middle Way says:Since bodhisattvas see the faults of cyclic existence, they do not remain here. Because they care for others, they do not remain in nirvana.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needs of others, they resolve to remain in cyclic existence.

【《中观心论》亦云:】

然后引经论上面证明。

【“见过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

因为你见到三有当中的种种过患─见到了,不是见不到哦!这见到了以后,你一 (p41) 定是产生大厌患哦!所以你呀,实际上你的心里面不是“有”,这个“有”就是十二支中的“有”,十二支中的有是跟什么?跟爱染无明相应的,他不会有。但是他为什么不跳出去呢?是“悲不住涅槃”,欸,他因为有悲心,所以才不住在涅槃。那个时候他为了“利他,具禁行”,因为了要利益别人,所以有这样的禁行。什么叫“禁行”?为了你自利,这个不可以做的;但是你要利他,你要去做,这样。这个就是也可以说,对小乘不应该做的事情,菩萨开许,也就是这个“禁行”就是菩萨戒应该有的行为,在这种状态是“安住三有”。

所以《瑜伽师地》上菩萨戒说得清清楚楚:只求自了的声闻乘人,少事、少业、少希望住。菩萨一样地厌离,大厌离,而且远超过他,但是要为了利益别人,所以明明自己看见这个东西可怕、厌恶,但是为了别人起见,他也担起来了!所以这个菩萨基于这种心情,“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不名为妙”,这个我们要了解的。

Once you see the limitless sufferings of all living beings - such as the one hundred and ten sufferings explained in the 《Bodhisattva Levels》 - you allow this to be the cause for great compassion. At this time, when you cultivate a heart that has a forceful and enduring inability to withstand the sight of others' sufferings, it would be contradictory to be not even slightly disenchanted with cyclic existence.

【又〈菩萨地〉说百一十苦,是于一切有情,发大悲之因。】

喏、喏、喏!〈菩萨地〉呀,这完全讲菩萨,不是不讲苦欸!它恰恰相反欸!我们前面只讲八苦、三苦等等,六苦,哈,〈菩萨地〉上居然说百一十种苦,不晓得多多少少 (p42) 苦。然后自己看见那个苦,产生绝大的恐怖,绝大的厌离。欸,他从这个厌离上面推己及人,变成功他“大悲之因”。所以不是不见,不是不厌离。

【由见如是无边众苦,心生恒常猛利不忍,而云于生死不稍厌患,极为相违。】

看哦!看见这样的无边的众苦,所以他心里边发生什么?恒常而且猛利。对这个苦的厌患是非常猛利,而且“恒”是什么?从不断绝的,就这样,这样对这个生死厌患。为了自己尚且厌患,觉得这个东西又这么可怕,又这么难断,可想而知,厌患到绝点啊!现在你要帮一切人的话,那更是厌患到无比地厌患,这个是我们可想而知的。现在说对于生死不厌患,这个完全错啦,完全错啦!所以“极相违背”,菩萨绝对不是这个样的。

The theme of Aryadeva's《Four Hundred Stanzas》 is the stages of the path upon which bodhisattvas develop great revulsion for cyclic existence and then, seeing living beings as their close relatives, enter the ocean of cyclic existence for their sake. In his commentary on that work, the great master Candrakirti clarified this:

【若于生死心善出离,次见有情皆自亲属,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之意趣。】

他真正的状态是什么?哪!你已经见到生死的过患,而且呢善巧了,已经能够出离。但是你所以不出离的原因为什么?因为看见一切有情无非都是自己的父母、亲属,所以那时候明明是苦,你跳下去救他们哪!是为了利益别人哪!这个才是。“此道次第亦是《菩萨观行四百论》的意趣”,所有的大经大论都这么说的。

(p43) 【月称论师于彼释中亦详明之,】

月称菩萨解释这个,也详细地下面这么说。

Due to the Buddha's explanation of the faults of cyclic existence, his disciples learned to fear it and desire freedom from it. The Bhagavan said the following so that they would develop a strong connection to the Mahayana:"O monks, among all who have passed through cyclic existence for a long time, there is not one being among all the various types of living beings who has not been like a father, mother, son, daughter, relative, or step-relation to you."

【如云:“由其宣说生死过患,令意怖畏求解脱者,为令决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诸苾刍有情类中,不易可得少数有情,经于长夜流转生死,不为汝等若父若母儿女亲族,随一处所。”】

下面引,说现在了解生死当中,啊!一无是处,种种的过患,然后呢,我们产生大怖畏,一心求解脱。欸,但是为了策发你的大乘心,你一解脱,完了,只解决你自己啊!所以那个时候世尊就告诉我们:“诸比丘啊!各位啊!在这个有情当中,你要想找到极少数乃至一个、两个,说没有做过你父亲、母亲、亲属的,你找不到。整个的在这个法界有情当中,所有的有情,都是你的父母、亲属等等;不是你父母、亲属等等,找一个、两个都找不到。”当你想到这样的话,哎呀!对啊!既然这样的话,我要报答他们、要救他们。那个时候不能单单求自利,所以这个是策发大乘之因,现在这个概念很清楚了。

And further: By understanding the words of the Bhagavan, bodhisattvas are able to leap into the ocean of cyclic existence. They do this so that all beings who have been their close relatives - like father and mother - throughout beginningless time and who are now bereft and without a protector may be freed by the boat of the Mahayana.The unsurpassed mantra vehicle also requires this method.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萨为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流转生死,为父母等诸亲眷属, (p44) 无依无怙诸众生故,安忍跃入。】

就是这样。那么现在我们了解了佛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以后,学佛的那个菩萨行者,不是修小乘道,而是以大乘的这一个道,这个像一个船一样,要把所有的父母,无依无靠的、沉沦在生死的那一些人救出来。所以安心忍受这个众苦,跳到这个生死大海当中。

【无上密咒亦须此理,】

显教大乘是这样,密教大乘也是这样,这是大乘共通的,在本论一开头已经说过了。显密两个根本绝对没有一点差别,一定是这个─意乐是大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行的是六度、菩萨戒、万行等。

p. 190

For, as Aryadeva says in his 《Lamp Which Is a Compendium of Deeds》: Through these stages, you should engage in these activities wholly free of elaborations. The stages for doing this are as follows: in the very beginning, you should recall the beginningless sufferings of cyclic existence, and then desire the bliss of nirvana. Therefore, you should completely give up all agitation, and even cultivate the idea that the rulers of kingdoms suffer.

【如《圣天摄行炬论》云:“以此次第,应当趣入极无戏论行。其次第者,谓修行者最初当念,无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乐,遍舍一切猥杂,下至王位自在,亦当修苦想。”】

这个是前面告诉我们的次第,很清楚。第一个嘛对生死的行相了解,然后呢推己及人,就这样,这个是次第。那么现在呢?我们了解了这个次第以后,“应当趣入”,真正 (p45) 地开始去走进去的话,“极无戏论行”。这个“戏论”两个字要解释一下,就是跟这个法义不相应的一切,都是戏论。尽管你今天嘴巴里面讲法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如果讲完了以后,心里面不相应,这个叫戏论。所以它叫“极无戏论行”,一点都不能差的。那么现在这个次第是什么呢?修行的人,看哪!最初第一步,当念“无始生死所有的大苦”,这是我们应该的。无始生死以来,哎呀,不得了地苦啊!这唯一的要求的“求涅槃乐”,要求的求涅槃乐。那么那个时候怎么办呢?“遍舍一切猥杂”,于是在世间所有的一切杂染的,“猥”是猥秽,就是下劣的。当然现在叫我们作乞丐,欸,这个下劣的,那我要做一个上等的人。现在拿佛法来看哪,那个王位也是下等的,也是杂染的,乃至于到天上面也是。“当修苦想”啊!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啊,了解这个道理啊!

所以当年我自己出家的时候,有人就这么说我,当时我不容易回答,现在完全了解了。人家怎么问哪?很可能人家会问你:“欸,你们不是说学大乘行什么等等吗?可是你们总觉得要厌患、厌离,离开这个东西,好像太消极啦!”对!从表面上面来去看,的的确确是这样,的的确确是这样,但是更深一层的意义来说的话,那就完全不同、完全不同。所以儒家有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没有这个远大的目标的话,对不起!你眼前的透不过去;反过来,你有了远大的目标,眼前就动摇不了你。所以我们拿一 (p46) 个最简单的譬喻,这个譬喻是常常说的,今天再说一遍。我们如果要能赚钱,哦,小孩子十几岁,现在这个地方到处缺工人,你跑得去马上就可以赚钱了。欸,但是一般的家长稍微有能力、有头脑的,绝对不让那个小孩子马上去赚钱。不但不让他赚钱,还要贴钱,干什么?送到学校里去念书,对不对?拿我们的眼睛观起来:欸,你这个人真颠倒啊!别人要赚钱,你怎么不要钱的?结果呢,欸,他却是真的赚了大钱。

所以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必定要知道,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人,的的确确,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求苦的脱离,求乐的圆满。换句话说,把苦一切彻底地净除,不像世间人,哎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人短视、无明!所以对这种人看起来,他的确看不见你的究竟的意趣,究竟的意趣。所以我们古代,不要说佛法里边的,世间的那些一般的贤人,他都是这么说。这个《庄子》上面就有一段话,说这个藩篱之雀,那像普通那个小麻雀,它不知道鸿鹄之志,就是那个大鹏鸟。那个大鹏鸟是“一拍!”是扶摇直升几万里,这样的心力,那个小麻雀飞了个半天哪,一点点,它不了解这个心情的。的的确确我们眼前一般人都是短视,这一点我们的确要了解的。从世间而进入佛法,然后进入佛法要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深,这个概念我们必定要知道。

所以不管人家怎么说,嗯,没关系!我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一开头最重 (p47) 要的,正知见最重要。你能够把那个正知见认得了,然后你这么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话,最后,欸,人家还是要佩服你。不但佩服你,你还可以把人家救出来,所以我们千千万万不要看眼前的小事情。我们常常有的时候说:哎哟,好像人家做得很热闹啊!没关系,人家热闹他们的。我也很热闹,我怎么热闹法?我关起门来做,下我的因,因种当中是“极无戏论行”,极无戏论行!这是绝对重要、绝对重要的!是啊!你要弘法嘛!法从哪里弘起啊?你先要认得法,如法去做,那个时候你才能够弘啊!现在这个清楚、很明白。所以那个因地当中只要真正做对的话,那个才是我们真正的极无戏论行。用不着目前忙着跟人家唱对台戏,这个一点很清楚、很明白,这是我们必然要知道的事情,必然要知道的事情。

但是我处处地方要提醒哦!处处地方要提醒,我们这一个概念,主要的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回观我们自己,也晓得我们自己就是个初心行人。说外面这些人,你怎么晓得他不是菩萨来的?这个千真万确,对不对?所以我们看历史上面有各式各样的菩萨,这寒山、拾得两位这么了不起的人,他现一个乞丐相。这乞丐都是菩萨,何况那些人呢?他能够做出这么大的事业来,那真是菩萨。前天我还向老和尚请教那个事情,他就谈起当年慈航菩萨的一段因缘,啊!我听了真是感动得不得了。以前我还没听说过咧,这地方我跟你们说一下。

(p48) 你晓得当代慈航菩萨,那是人人晓得,他的弟子律航菩萨,那这个也好了不起,他走的时候那个净相之美,他是念佛而走的。早几天他已经晓得了,然后临走的时候,那个吉相─早晨哪念佛,念了半天要叫他送,到最后说:“啊,不去了。”为什么?说他的弟子当中,他说老么还没有来,还要等。然后呢等到中午来了,“来了,那下午可以走了。”然后洗完了澡,说说笑笑,他还告诉大家:你看,你只要这样去做嘛!“身无病苦”什么,说完了,眼睛一闭,走了。这个这是他老人家亲自……那些人看的周围哦!所以他自己的修行固然好,他也觉得净土好,他劝他的师父,他一心要劝他的师父─慈航菩萨─劝他要修净土。慈航菩萨说:“你修你的净土,我可不要。”这个是真是个再来菩萨,他见生死当中有大利益,他不去。然后他那个弟子一直劝他,他“好!你要劝我去,我就去!”这样好好地就两腿一盘,一坐,没气了,就走了。有这个本事!

然后很多弟子在那地方,大家都埋怨他:“你看、你看,那个、那个,你现在怎么样?”结果这个律老就,唉呀!害怕起来了,就在那儿磕头,求啊、哭啊、闹啊,一直在那儿就仆倒:“哎呀!师父你不能走啊!大家的确,现在大家都要依靠你呀!”他也不理,就是没气,就是死了;搞了个半天,他张开眼睛来了。是嘛!欸,你们有这个本事吗?所以我们不要看别人哦,千万不要看别人。这个菩萨的的确确在世间上面哪,你看不 (p49) 见他的,所以我们尽可能地看见别人都是菩萨。那个时候有什么好处啊?喏,我自己赶快努力跟他学。所以关于前面这个道理,务必正确知道,有百利无一害。

请翻到190页,共中士道分四个部份。第一个“正修意乐”,是中士的内涵是什么,这是第一个。第二呢,“彼生起之量”。正修的内涵,就是讲它的质要正确;第二个要达到什么样的量,量要足够。第三个“除遣此邪执分别”,有很多人对于这个道理不清楚,乃至于错误的执着,产生种种流弊,这个把它清除,把它清除。关于第三点对我们是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把错误的拿掉了以后,那个时候才能够把正确的树立起来,树立起来。这个本论上面是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很多人把厌离心误解以为单独小乘的,说大乘不应该,这个概念是绝大的错误,根本上就错误了。因为它本论究竟目标,实际上就是佛陀出世的真正的原因,是引导我们走上究竟这条道路,究竟这条道路。

同时也顺便一提的话,反过来我们也不要停在单单这个厌离心,策发了厌离心,还要进一步怎么样升华这个厌离心。由于自己的厌离心,进一步要解决一切众生的问题。实际上呢,却同样地也真正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这个是留在下面讲。所以在我们初心行人,最后有一段话,就是190页上面第一行。最初修行的人,最重要的,我们务必要了解无始生死以来的这个痛苦,然后呢一心要求这个解脱大苦的涅槃之乐。要了解世间一 (p50) 切无非是苦,无非是苦。不要说世间一钱不值,乃至于王位,王位那都不值得我们流连。不但不值得,而且这是痛苦的根本,这是我们初心行人应该第一步认识的。有了这个,那么整个的佛法才能建立起来。

上面有了这个条件,我们进一步就问了:是的,现在我们对于解脱的内容晓得了,应该达到什么程度也了解了,错误的概念也排除掉了,那么现在呢,说一心要想修,应该修什么个方法?所以,

Ascertaining the nature of the path leading to liberation : 1) The kind of life through which you halt cyclic existence

【◎ 第四决择能趣解脱道性者。】

这个地方就来说明一下,什么是我们该走的路,走这条路达到最后解脱这个目的。

Exhort yourself and meditate on the faults of cyclic existence. As Sri Jagan-mitrananda says: Although we have sunk into the midst of cyclic existence, An ocean of suffering with neither bottom nor shore, We are not disenchanted, we have no fear, we are pleased and exited. What is going on in our minds? Although we have entered a fire constantly blazing. With problems, poverty, hardship in acquiring food and shelter, effort in keeping and finally loss, as well as separation, illness and aging, we boast of happiness, This seems insane.

【如室利胜逝友云:“沉溺三有流,苦海无边底,喜掉无厌畏,何物在我心。贫难求护坏,离及病老衰,入恒炽然火,觉乐宁非狂。”】

他说,先提醒我们一下,说我们现在是怎么个状态呢?在“沉溺”,就是溺在那个水当中、大海当中。那个大海什么?“三有”!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不但是欲界一无可取,人间、天上,乃至于色界、无色界天,这么大快乐,实际上这个还在轮回当 (p51)中,这个还是苦海。既无边、也无底,说明它的深跟广都是无法测量的,换句话,这个苦是无穷无尽的。在这样的大苦的无穷无尽的这个环境之下,我们不了解、不厌恶,居然还去欢喜它。“掉”,掉是通常说掉举或者掉散,就算是我现在学习了,心里面还是散散乱乱,不认真地努力。对于这一个“世间真相无非是苦”不认识,也不怕、也不厌。唉!是什么东西在我心里面把我蒙蔽了呀?这样。第一说明这个。

下面呢告诉我们,这个三有当中贫乏,实在是要求的都难得到呀!所以“难求”。你没有什么东西真正来保护你,处处地方、样样东西来失坏。“离”就是最后,它三有一切的根本体性,就是别离自性,最后总归要死。死了之前病哪、老啊、衰呀,无非是这种大苦。这个大苦说从来不停的,所以“炽然大火”。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居然觉得快乐,唉!这个岂不是我们颠倒了、疯啦,我们真是这个样啊!

Alas, the worldly have eyes yet are blind; although you see the obvious, you do not think about it at all. Has your mind become hardened?

【又云:“噫,世具眼盲,虽现前常见,后仍不略思,汝心岂金刚。”】

世间人,虽然我们有眼睛,但是我们像瞎子,我们是开眼瞎子,开眼瞎子。为什么这样说呢?说上面这种大苦的道理呀,眼前经常出现,这事实明明摆在这里,但是我们居然不去用功地思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