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58卷B面

(手抄稿 第二十册 p173)

这个,说多宝如来这个塔呀,大家请求希望要见一见。那么我们释迦世尊说:“这个要我在十方世界化度众生的所有的化身,都一齐聚集同意了才可以。”那么因为大众的请求啊,所以我们释迦世尊就把十方世界,在不同世界化度众生,所有的化身佛一起请回来。哇!那个数量是不晓得无量无边地多,一起来了,大家都同意了。每一个化身佛来了以后,都带一个侍者,一方面嘛呢,向我们释迦世尊请安,一方面嘛“与欲”,所谓与欲是同意。那么那个时候我们释迦世尊就上去开,开了以后,果然,哦!看见那个多宝如来,还在这里一动都没动,像禅定一样。他就说:“哎呀,好极啦,好极啦!”说:“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您能说《法华经》真好啊,我就是为了听这个经而来呀!”啊!这样。那一个时候在法华会上的很多大众,啊!就看见了真是赞叹得不得了,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居然这样久远的佛陀还跑得来听。乃至于换句话说证成,千真万确,十(p174)方三世一切诸佛,莫不皆然哪,来同样地证成说这个说法的次第等等如此。

证完了以后,这个跟那个多宝塔一起来的,有一个叫智积菩萨,然后就说来请求说:“好,现在啊您证明完了以后,世尊啊,我们就回去吧!”欸,妙咧!释迦世尊怎么说啊?我们释迦世尊就给那个智积菩萨说:“善男子啊,你稍微等一下,说我们这里有一位大菩萨叫文殊师利,不妨你等他来了以后,一起见见面啊,谈谈佛法,然后再回去。”那个时候说完了,文殊师利菩萨来啰!欸,妙啰!当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不在,实际上在不在?文殊师利菩萨跟佛一样,当然没有一个地方不在的。那么不过这个因缘啊说,说完了以后文殊师利菩萨又来了,从哪里来呀?从大海那里来,坐了一个大宝莲花,从下面出现。然后呢因为佛这么一讲,他来了以后,就在佛的前面就头面顶礼,然后完了以后,问讯世尊以后,再到智积菩萨那里,两个人大家一起互相地请安,大家一起谈。

这个智积菩萨就问文殊师利菩萨,说:“您尊驾,在龙宫当中所化度众生啊,这个有多少呢?”文殊师利菩萨说:“喔,多极了!简直没有办法以数目来称量,乃至于我们没有办法用我们的心哪,所去思惟。你等一下,你看吧!自然让你来亲自来看见这件事情。”话还没说完哪,就有无量无数的菩萨,都坐着那个七宝莲花从大海当中出来,到世尊说法的灵鹫山,在虚空当中。而那些大菩萨们,也都是文殊师利菩萨所化度,如说修(p175)行,而证得了这个菩萨位的,这样。哇!说文殊师利菩萨就说了:“哪!我在大海教化众生的成绩,就是这样。”

文殊师利菩萨又说:“我在大海当中啊,跟他们讲的只有讲什么?《妙法莲华经》。”这样。“哦,这个经哪!”智积菩萨就说:“这个经是深极了,奥妙极了!是一切经当中最难能稀有的,世尊亲口说这是经中之王。啊!你现在要教他们,那么这些众生是不是很努力认真地去修行,是不是很快地就成佛呀?”文殊师利菩萨说:“有,你看,那个地方啊,说有一个娑竭罗龙王的女儿,今年只有八岁。喔!她却是一个根性很利,智慧具足的,她知道种种的这个众生的行相、业行。然后呢教了她以后,她都能够如实地了达,很快发菩提心,然后呢修菩萨行,很快而且证得佛果。”

这个智积菩萨就说了:“这下就妙咧,我亲自看见释迦世尊在无量劫以来难行苦行,积种种的福德资粮,这个身命脑髓,身命头目是不计一切地这个行菩萨道,这样经过了这么长的时候才成佛。以他行菩萨道的情况来说,就拿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他无时无地没有舍过头目脑髓的。你要想找到小得像芥子那么一点的地方,说这个地方释迦世尊没有舍过头目脑髓都找不到。经过了这样的长的时候,修这样的难能可贵的教法,行那个菩萨道成佛,现在这个龙女居然说这样就成吗?嗯!这个真叫人难以相信。”

(p176)那么在这个时候,正在说的时候,这个龙女就出现了,龙女就出现了。然后呢那个时候不但智积菩萨,舍利弗尊者也觉得奇怪啊,嗯?舍利弗尊者对龙女说:“欸!刚才我听文殊师利菩萨说,你发心这样修行很快就要证无上菩提,这个听起来真是难以相信。再说呀,这个女身本身,佛说的是个五漏之身不是法器,这个佛道是何等地难能可贵呀,怎么可能?平常佛一直说的,有这个五种殊胜的,女身不能作:第一个是梵王,第二个是帝释,第三是魔王,第四转轮圣王,还有佛身。(这个梵是梵天主,那个帝释的我们通常说三十三天主,魔王就是欲界六欲天主,转轮圣王就世间主,还有佛是大法王,这个女人有障碍不能成就的。)现在呢,你能成佛,而且这么快速,这个实在无法想像!”

嘿,结果那个龙女妙咧!把她身上的一个宝珠,最值钱的宝珠供养出来,供养给佛,佛嘛就纳受下来了。龙女就说:“欸!你看我把那个宝珠供养佛快不快?”“当然很快啰!”“但是啊,我要成佛的话比这更快。”正说的时候,大家看见龙女一下就转化成功男的,到南方无垢世界成佛,就像我们释迦世尊,一一具足。这一下大家就亲自看见了这个东西,就没有话说啦!欸,所以《法华》上面,实际上也并不是单单说,说只有这些慢慢、慢慢地来。他同样地说,这个真正说起来就是,如理如法教化的就有这么地快成佛。所以问题不是在佛教我们说有所偏差,而是我们修学的人自己的条件上面,来判别它的快(p177)速、是非、高下,这个是两个地方的一个特点。

不过这里呢,有一点我们要了解的。《法华经》上面尽管这样说,还有前前后后说了很多,这地方我也不一一、不举证了。但是这个我们念过《法华经》的人,虽然说这个经是经中之王什么等等,但是你怎么样下手?发菩提心,乃至于发菩提心之前,先必须要的,说发出离心,然后由出离心进入菩提心,然后进菩萨行,然后呢真正地能够证实相慧。这个《法华经》上就没讲。《华严经》上面是很完整地说,可是啊又这么多,以我们凡夫的这个心量,根本就还是找不到这一个内涵。欸,妙咧!《菩提道次第广论》上面说每一个地方,他都把必要的次第步骤,一一点得清清楚楚,一一点得清清楚楚。我们前面一再讲过了,所以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真正地美、真正地妙就在这个地方。它尽管简单扼要,可是啊在我们应该走的,所有的重要的关键,从凡夫地,到最后成佛道的每一个地方,他重点指出来,关于重点的内涵的最主要的纲要也说明白。

所以只要你能够在《广论》上面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后,然后你回过头去再看《法华》跟《华严》的话,这个里边的内涵意趣是一目了然。不会像《法华》,《法华》尽管有这么好、这么高明,是,大家也说:“我们现在这个《法华》最究竟啊,最圆满哪!”所以很多人去诵《法华经》,乃至于《法华经》一字一拜;可是拜了半天,对不起,你善(p178)根是积了,却没有办法像《法华》上面告诉我们这样地如理地证入,行持、证得,这却是个另外问题。你拜了半天还是慢慢地来,下一生再来、下一生再来,那个时候还要等到佛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佛菩萨告诉我们道理以后,照着去行持。

除了这一点以外,还有一点很有趣的一个事实。哪!看《法华》,《法华经》上面佛讲的那个道理,尽管是最后说:欸,你们都成佛。至于成佛的内容,它就没有讲。前面说过了,真正没讲吗?讲的。要晓得《法华》之所以……说《法华》它不是说单单说一个《法华》呀!从我们佛陀出世到究竟圆满的,所有的圆满的教法都在这个里头,所以它整个的行持的内容在前面。这个以我们的凡夫的心量,我们实在没有办法,实在没有办法!那么那个时候呢,宗喀巴大师就把这个整个的内涵凝聚起来、浓缩起来,把它的纲要一个一个列出来,而且按照着必要的次第步骤。

大家还记得吧?这个次第步骤不是宗喀巴大师的哦!而却是阿底峡尊者传来的。阿底峡尊者哪来的呀?却是经过他几个老师,这个老师都是有圆满传承,是源源本本、一点不少,究竟圆满把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集的精要,小乘、大乘、性宗、相宗,各部分的所有的传承,一一凝聚起来,才浓缩这个。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这个《广论》的大概内容了解了以后啊,再回过头去看这个《法华经》,乃至于《华严经》,一目了然真正殊胜的地(p179)方,这第一点。

其次呢,你看在《法华经》当中,这个文殊菩萨,欸,去教这个龙女很快地成佛。而且妙咧!这个文殊菩萨说我在海里边,跟大众讲的什么啊?讲《法华经》。所以说明了这个《法华经》啊,不仅仅限于我们现在《法华经》的经文,这个是就它的内涵来说;它的真正究竟指向究竟圆满一佛乘的究竟的教法,这个才真正的《法华经》的内涵。所以《华严》本身,也就是佛陀所指出来的究竟的这个内涵。而在《法华》上面的龙女,以及《华严》上面的善财,他真正的指导他的是谁呀?却是文殊菩萨,这个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同时我们就从这两本经典上面来看,不但是眼前能够得到无上菩提快速的路线的,就是说我们本师释迦世尊,在《法华》上面说得清清楚楚,他在因地当中怎么的呀?欸,还是因为呀,以前这个日月灯明佛在的时候,那么教的那些,教的那些人当中啊,欸,慢慢、慢慢地,慢慢、慢慢地,乃至于十六个王子也是他这个,这一个菩萨,也是他教化出来,佛遗教当中教化出来的。

所以究实说来,文殊师利菩萨,在不同的经论上面都说明,他是这十方诸佛之母,他总归是把这个圆满的教法是教导我们的。现在呢在末法当中,也可以说也只有像这文殊师利菩萨这样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母,才能够把这个佛陀圆满的教法浓缩精炼,而浓缩(p180)成功这么简单扼要的这本《广论》,而适应我们现在时代的众生。能够把我们现在的时代众生,点醒我们,或者种下究竟圆满一乘大法的种子。而条件如果够的话,乃至于就从这个上面一步一步深入,还可以很快地成就。这一次因为受于这个时间,所以我没办法更深入、广泛地来说明这个《法华》、《华严》跟这个《广论》之间,彼此之间的很多特别的地方。但是就到这地方已经足够让我们了解,足够让我们了解。

所以根据了前面那个《法华》跟《华严》的说明以后,现在我们重新再回过头来想一想,《广论》当中它那个特点是什么?《广论》当中的特点的话,第一个前面就是告诉我们说,你要修学佛法之前,先应该怎么办?说善知识。欸,不!他先在说明这件事情,先特别说出来,说没有告诉我们亲近善知识这个原则之前,他先特别说明。第一点说本论的造者的殊胜,然后呢这一个概念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以及本论的殊胜。有了这两个殊胜了以后,他下面不马上告诉我们这个文怎样,而是说我们怎么样才能够跟这个殊胜圆满的教法相应,前面这个“说、听”两种法门很重要、很重要哦!

在现在经过了《法华》、《华严》这个两部圆教、圆满经典的证明以后,我们重新再回过头来去观察、思惟一下。这个地方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一点,说前面一再说的“断器三过、具六种想”,我们是不是这个点做到了?曾经前面说过,因为刚开始的由于我们条件(p181)不够,一下就把这个很深刻的道理说出来的话,大家容或不一定能够了解。现在经过了全部《广论》的一个主要的说明,有了大概的概念以后,那地方呀我们重新再温习一下。

这个断三过、具六想,究实说来它有两个差别:断三过它还是共世间的,而具六想却是不共世间的。那么“断三过”那一点,这个特别地就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说,要我们第一个要心里边应该怎么样呢?就是不要被我们自己的憍慢什么等等所遮障,一心一意把自己净化了以后,仰承善知识的教诫。所以他那个比喻说,像个容器,或者我们说是个茶杯、碗也好,你不能盖起来的,一定要向上,那么那个时候这个甘露啊,才可以灌注得进来。那么进一步呢?它虽然是能够灌注,我们心里面,一定要把我们心里面的这一个想法呀,净除得干干净净,所以这个叫等流心自己有过失,这个不可以。第三呢,你接受了这个教法以后的话,你要牢牢地记住,不要东耳朵进、西耳朵出,乃至于今天虽然听完了,听完了不摆在心上面,这个也不行。那么这一个情况,是我们世间一般来说的大家都有,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我在这里也不特别说明。

至于说这个“具六想”当中啊,这个有它一个特点哦!我刚才特别地说这个是不共世间的。那么这一点哪,特别地再说一下,什么叫不共世间的?具六想当中第一个什么想啊?我们病想。那么《广论》上面告诉我们,说我们被无始以来的三毒贪瞋等,整个来说(p182)叫无明大病。世间的人他发现如果有病了,他才会找医生,如果没有病的话,他会说:“好端端的,我找什么医生,我忙得很!”再不然他就说:“欸,你什么啊?倒我、触我霉头啊,跟我过不去啊,怎么说去找医生去啊!”但是反过来,他一旦他真正发现有了病的话,喔,他就急急忙忙,拼命去找医生。那么世间的医生呢只是治身病的,那么我们现在佛法里边呢治心病,那个心病不是说我们神经病的那个心病,是说我们无明心病。而这个无明心病却只有佛陀才能够指出来,不是我们世间一般人所能够了解的,所以说这个是不共世间的。

假定我们在这一点上面正确地有了认识了以后啊,这个情况就不一样了,就不一样了。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平常我们憍慢哪,或者自以为是啊,种种执着,种种爱好等等,不管是你哪一种心情,哪一种状态,总不外乎一个事实─无明。而这个无明现出来的行相,粗猛的说贪、瞋、痴。贪、瞋容易了解,痴就是事实的真相不了解,包含的范围很广。假定我们一开始学习的时候能够了解了以后的话,你会一心一意地,啊!专门仰仗善知识来净除。

实际上呢,当然我们一开头的时候,不可能有正确的了解的。那么现在经过这个《广论》这样地详细地说明了以后,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认真地去体会学习的话,那时候就认(p183)识了:啊!一点都没错,我们平常的的确确起心动念,无非在自己的这个无始以来的无明知见当中转。即使我们修学佛法了,比如说我们这种爱好执着的话,仍旧在这个里边。现在我们唯一的办法,一定要依靠真善知识。所谓真善知识,他必定是彻底净化了这个。那个时候有一个什么样的一个必然的认识我们会产生哪?不管我们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弄,都是错的,而唯一可以依靠的什么?只有佛世尊。

这个佛世尊哪,还要经过的如理的抉择,因为佛说法的时候,他还是说有了义、有不了义。所以平常我们说,要依靠善知识啊,还要分所谓人四依、法四依等等。所谓这个人四依,那不是说普通的人,一定要具足什么条件,法四依也不是普通的。这个地方我们随便说一个,比如说“法四依”吧!通常那个法四依指什么呢?说我们现在修学佛法,说根据什么呢?根据经论哪!没错,经论是没错,可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程度不够,难免依文解义,我自以为懂了,不一定了解文字所指的内涵,所以第一个说“依义不依语”。同样地这一本经摆在这地方,你一定要了解这一个经里边文字所指的内涵,真实意义是什么,而不是单单从这个文字表面,你自以为懂,万一所懂的,不是它经里面所要说明的这一个道理的话,那错了!所以平常反过来,我们又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那你要不依文解义怎么办呢?还一定要有真正有圆满传承的老师的指导,经过这样(p184)指导了以后,你才能够正确认识这一本经里边的实在的内涵。那么了解了内涵以后呢,对不起,佛说的法,由于不同的根性的众生,不一定说得究竟圆满。刚才我们已经学过《法华》跟《华严》,晓得前面都是方便说,换句话说不了义的。所以这个四依的标准当中,第二个就告诉我们哪,“依了义不要依不了义”。这个还不可以,你还要分别得出来,哪个是了义经,哪个是不了义经。哦,这样呀!那么所以进一步又说这个。那么还有呢?就是说你依靠这个人,要来跟你解释的善知识的时候,那怎么办呢?欸,你不要从他的人性的那一面去看,所谓“依法不依人”。

最后你一步一步上去的时候,最后还有一个叫“依智不依识”,这个就比较高明了,不是说你现在认识的,还要依智慧。那么这一点哪,我们就颇难啰!说:“哎呀,这个智慧,真的得到智慧要无分别智,这个登地菩萨我们怎么办呢?”欸!不怕。要晓得登地菩萨,就佛果来说,还是在所谓修道当中;就我们来说,只是我们希望达到的这个过程当中,比如说我们有一个步骤啊!这样。所以如果说我们现在下脚的因对了以后,那么将来自然可以得到了这样的一个果。

所以说到这个正确的,怎么样达到这个佛菩萨的这一个智慧的话,它一定也有它的原则。那么这个原则什么呢?我们通常说闻、思、修慧,这个都叫慧,这个都叫慧。不过呢(p185)佛菩萨的这个智是修相应慧,要想达到这个修相应慧,前面一定要的条件,换句话说这个因。得到修相应慧的因是什么呢?就闻、思相应之慧。而这个闻、思相应之慧,跟修相应慧有什么不同呢?修相应慧是现证的真现量,闻、思相应之慧的话是正确无误的比量,这个叫作比量智。所以我们在因地当中,你只要照着前面所说的:圆满的师承,真善知识的指授,然后呢经过了前面必然的次第步骤,得到的闻相应慧、思相应慧作为因,那么你就能够得到这个果。所以对我们来说,所谓“依智不依识”指这一点。

反过来说,你如果说一开头的时候以为:哎呀,这个菩萨的境界很高啊,我们没有份哪!对不起,你就断掉了这个真正感得这个果的因。这个虽然积下一点点将来的善因,对不起,你现在走的一直都是忙别的事情,忙别的事情。这个就是我们在十二因缘当中曾经说过的,你这个真实的种子感果与否的话,欸,就是就要看你下面的行持。如果你下面行持相应,它那个就很快地感果;否则不相应,是别的因在那个地方先启发了以后啊,它的因摆在那里,经过无量无边劫以后再感果,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容易很快地成就。

当这里我们也随便说一下,任何一个心种感果的时候,说快则二生,慢则三生。这个话怎么讲呢?要嘛你现在就策发它,下面一世就成就。再不然的话,什么现象呢?就是说虽然你种了个因种,但是由于其他的这些外缘来感发其他的因种,所以这个因摆在这里没(p186)动,因此始终不会感果。还要经过很久以后,它什么时候由外缘能够启发它,真正这个成熟的时候,它才会感得这一个果报。这里就是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喏!如果说你现在不努力策发的话,对不起,它这件事情一样地不成就,一样地不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