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41卷B面

(手抄稿 第十八册 p161)

大乘佛法的,不管是显教、是密教,通常“经”就是指显教,“咒”就是密教,大乘不外显、密两部分。那么这个两部分的栋梁,主要的什么呢?是六度。而在当时在这个六度当中啊,只有学定─静虑,稍稍还有一点东西留在那里,其他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乃至于般若,那个五样东西的次第,慢慢、慢慢地都隐没了。既然完整的教授隐没了,请问:你不了解,没有学这个教授怎么修?既然教授也没有了,所以没有能够如理修,佛法还靠什么?佛法嘴巴上面如果讲讲可以成佛的话,那所有的人都成了佛了。所以像《大般若经》,乃至很多经论上面都这么说,不是说我要成佛、我要成佛,假定说就这样我要成佛讲两句,或者你想要成佛就成的话,那天下没有一个不是佛。实际上呢一定要如法行持,要如法行持要有完整如理的教授。那么既然现在这个完整的教授隐没的话,佛(p162)法那当然因此隐没衰颓。

所以大师看见了这一个,来将修行的宗要,以及它的内涵种种,特别是对于这个关键要确定,产生正确的认识,所以他说修行的宗要,引发定解的主要的方法。像前面这样地把那个大要─这个“略”分两方面:第一个是的确很简单,第二个这是大纲、纲略,纲略,换句话说这最主要的那个大纲。你能够把那个大纲把握住了,然后呢能够从这个上头一步一步深入,你就可以要得到、能得到你所要的东西,这样。那么下面是:

p. 330 (10)

Below, I will teach at length two topics that come from the classic texts: the stages of how to practice insight—wisdom that observes the real nature and the diversity of phenomena—and the stages of the practice of meditative serenity, which is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诸大经论所说,修习缘如所有及尽所有般若自性毗钵舍那之次第,及修习静虑自性,奢摩他之次第,后当广释。】

除了这个简略地说以外,特别是关于学这个定、慧。这个定、慧最主要的目的,干什么呢?要了解一切法的真相。那么一切法的真相分两部分:一个叫如所有性,一个叫尽所有性。所谓如所有性是一切法的共相,什么?空性,平常我们说真如,即所有一切事情的真如,我们天台或者所立的叫真谛。那么尽所有性是什么呢?换句话说,平常我们说的俗谛,就一切杂染、清净法当中,一切东西的譬如说品别、边际;换句话说,这是哪一样东西,属于哪一类,它这个界限范围,彼此关系等等。譬如说我们讲一切有为法,有(p163)为法呢,就是拿这个五蕴就可以统统含摄,就是这样的五类,每一类等等、等等,是这样的。乃至于十二处、十八界,那么可以说明了;不但有为法,无为法也说了,这个叫作尽所有性,尽所有性。

所以不但它的总相,它的本质是什么,就如所有性─空性了解;而且它这空性当中说,生起的种种不同的差别相、因缘、功效等等是这个,要彻底地了解这个,那就是圆满的佛法、佛陀。那么要了解这个,一定要学止跟观,那么关于这一部分呢,后面再详细地说明它。

All bodhisattvas who will attain buddhahood do so in reliance upon the six perfections. The 《Bodhisattva Levels》 says this emphatically at the conclusion of its discussions of each of the six perfections. Hence, these six perfections are to be known as the one path traveled by bodhisattvas of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nd because these six are the great ocean of all virtues, they are the perfect summary of the key points of practice. 

【凡菩萨成佛,皆依六度而得成佛。〈菩萨地〉中,于六度一一之后,皆珍重宣说,故应了知,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菩萨众共行之道,此六即是一切白法大海,故是修行宗要无上大嗢柁南。】

p. 331

The 《Bodhisattva Levels》 states: Bodhisattvas who attain unsurpassed, perfect enlightenment by these six perfections are called a great river, a great ocean of virtues; generosity and so forth are the most precious causes of all excellent things for all living beings. Accordingly, there is nothing comparable to the perfections' immeasurable completion of the collections of merit and sublime wisdom and their fruit of unsurpassed, perfect enlightenment. 

【如〈菩萨地〉云:“如是六种波罗蜜多,菩萨为证无上正等菩提果故,精勤修集,是大白法溟,名大白法海,是一切有情一切种类圆满之因,名为涌施大宝泉池。又即如是所集无量福智资粮,更无余果可共相称,唯除无上正等菩提。】

最后这个文字说明一下。所有一切修学佛道的佛子,就是菩萨,他所以从这个修(p164)学菩萨而成佛都依这六度。那么在菩萨地当中啊,关于这个六度,除了详细说明以外,每说一度他最后都特别地珍重叮咛,特别说明这件事情。所以这地方我们应该了解,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菩萨,没有一个例外的共同行处;实际上呢,也告诉我们,我们将来要做的也必定是这个,必定是这个,除了这个没有第二条路好走!尽管我们现在愚痴,我们像前面所说的由于怯弱,或者其他的,为眼前的小事情蒙蔽了不走。这个结果只是自己伤害了自己,只是自己给自己增加苦恼,最后你还是要走这个路,才能够真正地得到圆满无缺的一切,以及净除一切痛苦。

这一点呢,前前后后一再说明,所以这六样东西啊,就是一切白法完完整整的所有的内容。“大海”是所谓所有的世间一切水到最后都归在那里,换句话说菩萨修学的,该修学的全部的内容就是这个了。所以这个是修行当中“无上”,再没有比这个的真正的最扼要的内容。“嗢柁南”平常有几个解释,这地方就是它的大纲宗要全部的内涵。

下面又引那个《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的文词来说,像这样的六种波罗蜜多,这个菩萨为了证得无上菩提的佛果,是努力修学。是啊,是一切大白法的“溟”,溟也就是大的水,也可以说是大海,所以叫作一切大白法。是所有一切有情要圆满一切之因,有这样的因,就这样感这样的果,所以从这个地方,所有的大宝都从这地方出来的。由于这样(p165)而积聚了无量无边的圆满的福智资粮,因为你这样做了,所以这个因感得的果只有一个,没有、再没有其他的果可以跟它相提并论。什么果?无上正等菩提的佛果。好,那么关于六度部分,在这地方也简单地说明了。

昨天我曾经提起一件事情来,说这个阿难尊者跟佛陀,同样地在空王劫的时候,在就是空王出世的时候啊,一起发菩提心。结果呢,说阿难到现在还在学地,而我们佛陀却已经成了佛果,这两个人的差别,一个是多闻,一个是精进。这个上面好像:这个精进,你真正修持你只要精进就够了,不要多闻那个样,不但《法华》而且《楞严》,很多地方说这样,大乘、小乘。那么而在这个地方又特别告诉我们,我们要修习的时候一定要透过多闻,那么到底这个多闻跟精进之间怎么辨别呢?这地方不是有矛盾吗?现在这个大家想一想,大家想一想,这是一个小考的考题,我告诉你们。你们现在想想看:说这个不要多闻吧,现在学了这个以后了解,不对,修学佛法一定要从多闻开始;这个多闻了嘛,这经上说得明明白白是有这个,毛病在哪里?你们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

没关系,就像前面的几次一样,你只要肯去想,想完了以后,然后我们再讨论了以后,一说,你就能够把握住这个重点。要不然的话呢,我们很容易就陷在这个错误里面而不觉得。结果虽然有一番好心,就走上去啊,难免因为认识不够,总是走得千辛万苦,弄(p166)得不好的话,乃至于不晓得转到哪里去啦!那么六度完了以后,再下面四摄。

(b) Training in the four ways to gather disciples that help others to mature has five parts: 

【第二、四摄成熟他相续分五,】

六度主要的是调伏自己,虽然它里边的内涵,也能够包含了四摄所要做的事情,但是的的确确四摄的时候,由于纯粹针对得利他,它这个方式是稍有不同。那么针对得利他,是专门以这个利他作为立场。但是你要真正利他,如果自己没有调伏,要想调伏别人是无有是处。同时呢,这个调伏别人,也就是把你自己调伏的认识,欸,用到别人身上,这样。所以它的里边的差别,在这个上头我们仔细地研讨一下也就了解了。

(i) What the four ways to gather disciples are
(ii) The reason they are stipulated as four
(iii) Their functions
(iv) The need for those who gather a following to rely on them

【① 四摄自性,② 立四之理由,③ 四摄之作业,④ 摄受眷属须依四摄,】

分五部份,第一、四摄的自性;第二、为什么要这四样的理由,分为四部份,还有这个四摄里边,作些什么事情?有什么功用?第四摄受眷属,要想摄受那个的话,必须依这个四种方法。

(v) A somewhat elaborate explanation

【⑤ 略为解说。 今初】

约略的解释一下,这个四摄的内涵,先初,(p167)先把那个四摄的特质说一下。

(1) Generosity is as earlier explained in the section on this perfection. (2) Pleasant speech is teaching the perfections to disciples. 

【◎ 布施如前六度时说,爱语者谓于所化机开示诸度,】

“布施如前六度时说”,已经说过了。说“爱语”呢,是说对于所化的机,那就是我们不是要利益别人吗?那么就是你要去度化的那些根器、那些众生,怎么样说明种种道理,这个就是爱语,这个是爱语。利行呢?

(3) Working at the aims is setting disciples to work on the aims as they have been taught, or involving them in correctly taking up these aims. 

【利行者如所教义令所化机如实起行,或令正受,】

前面爱语是你告诉他,告诉他了“利行”呢,就是怎么样把你所讲的这个道理啊,使得他能够如你所说恰如其分、其理地去行、去受。

(4) Consistency of behavior is stabilizing yourself in the very aims in which you have established others, and then training in them. 

【同事者谓教他所修自亦应修与他同学。】

“同事”呢,你所教他的自己也应该也跟他一起学,这个四个内涵。下面每一个他还有详细的解说,实际上就是在略说里边;真正详细的在〈菩萨地〉上面说得很清楚,《瑜伽师地论》。那下面所说的还是这个大纲,我们把后面最后第五个略为解释了解了,那么这四样东西也大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个定义说完了,最后引那个论。

The《Ornament for the Mahāyāna Sūtras》 says: Generosity is the same as before; teaching the perfections, involving others in taking them up, and involving yourself are asserted to be pleasant speech, working at the aims, and consistency of behavior, respectively. 

(p168)【如《庄严经论》云:“施同示劝学,自亦随顺转,是为爱乐语,利行及同事。”】

这个论上面怎么讲?施,布施啊,就同前面六度所说的一样,对这布施。“示劝学”就是开示他、劝他学,这是什么啊?这个就是啊这个爱语以及利行。“自亦随顺转”,那么把你所讲的、所教他做的,自己也顺着所讲、所教的一起做,这个是什么?就是同事。所以下面说“是为爱乐语,利行及同事。”那么其次为什么要以这四样东西来安立?为什么要帮助别人、摄受他们,要根据这个四点呢?说一下:

(ii) The reason they are stipulated as four. Question: Why are the ways of gathering disciples set as four? Reply: In order to gather a following of disciples for the sake of establishing them in virtue, they must first be pleased. This, moreover, depends on your giving them material things, providing benefit to their bodies. Thus pleased, they first must know how to connect to the path. That is to say, by using pleasant speech to explain the teaching, you cause them to cast away ignorance and doubt, and then to correctly apprehend the aims. 

【◎ 第二立四之理由。何故定为四摄耶,答谓摄受眷属令修善行,须先使欢喜,此必先须施以资财饶益其身。既欢喜已,令修道时,先须令知云何应修,此由爱语宣说正法,除其无知断其疑惑,令其无倒受持法义。】

第三,

Once they have understood these, you cause them to accomplish virtue by working at these aims. However, if you have not accomplished virtue yourself, when you say to others, "You have to engage in this, you have to reject that," they will say, "Why do you tell others, 'Accomplish this aim,' when you do not accomplish it yourself? You still need somebody else to correct you." They will not listen to what they have to practice. But if you are practicing yourself, they will think, This person is established in the virtue to which he (or she) is leading us, so we will definitely derive benefit and happiness if we accomplish it." 

【既了知已,由其利行令修善行。若不自修而为他说应取应舍,彼不信受反作是难,且不自修何为教他,汝今尚须为他所教,若自实行他便信受,谓教我等所修之善,彼自亦修,若修此善定能利益安乐我等,】

这个就是这四样东西,所以最后说,

p. 332

They then either engage in it anew, or (for those who have already engaged in it) do not reject it and become stable in it. So for this you have to be consistent in your behavior. 

【先未修者能新修行,已修行者坚固不退,故须同事。】

为什么要立四个的原因说一下:说你要摄受他,要使得他跟着你能够如理如法,一(p169)定先要让他随顺你。那么要随顺你呢,第一个你要使他欢喜接受你,那这个东西啊,需要布施,这个使他得到好处倾向于你。那么从这个上头,我们也可以说,虽然同样地布施,这个布施,前面的布施跟无悭无贪之思,俱转一切物送给别人,纯粹是从他的内心来策发的。从前面的那个六度当中,你对自己没有一点点的悭垢、执着,任何东西,外面的财产、妻子、国城、山河大地,乃至于生命、脑髓没有一个不送的,这样。先养成功了,然后呢进一步那个时候要为了帮助别人,就是这样。所以虽然同样地布施,可是这个重心、目标是有不同,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呢,纯粹是为了别人。

但是你假定前面这个六度不修的时候,人家来要,对不起,你的悭垢、又舍不得,这些东西又不行;其次,就算你舍得了,你没有财位又不行。所以经过了前面这个六度当中的布施呢,第一个,你障碍你布施的,是彻底地消除掉,这是第一个,说违缘是没有一点点余剩。第二个,因为你修了这个六度以后,所以你得到的这个福报,而这个福报尤其是有智慧来摄持的,所以它永远是无量无尽的,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你这个要用的这个资财就没有任何限制,所以内外全无障碍。到那时候,你布施的时候,心以及物一点没有障碍了,所以那个时候才谈得到摄受别人,利他的这个布施。彼此间还有这样的一个差别,这个是我们应该了解的。否则你虽然想布施,喔唷,你自己心里面这个疼,这个舍不得,(p170)这不行;再不然呢,虽然你舍得的,你那没钱也不行。现在经过前面这个六度当中,这两个障碍彻底尽除,所以这个四摄当中的布施,跟六度的布施,喏,差别在此。

现在因为你布施,然后呢令他资财圆满,令他毫无所畏,进一步呢,那么教他修道;要教他修道呀,你一定要晓得怎么样是修法,告诉他呀!所以那个时候要爱语来宣说,让他了解。那么这个爱语啊,实际上这个中心的目标是使他了解佛法,可是虽然他欢喜你了,你开始接引的时候,却不能一口气就说佛法。就像教育,普通一般世间的教育也是一样,那个幼稚园你就给他讲,不要说大学里边的,中学里边的东西,他也是一窍不通,所以这个爱语也有层次,这个层次在后面宣说。先轻言软语的,让他在这个语言上面听起来柔和,话的内容也好,那个时候再进一步拿佛法。这个宗要的话,是在告诉他修行正法,使得他能够正确地了解佛法,而断除那些疑惑;对于不正确的认识,那么能够如理如法,不错误地受持真正的佛法,跟佛法的内涵相应的。

更进一步,了解了以后啊,就“利行令修善行”,更进一步要教他,说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怎么样根据这个去修,那个是利行。那么虽然你教他,如果你自己不修的话,欸,他不一定能够相信你,他反而会说:“对呀,你教我,你自己也不做!”乃至于他怀疑你:“你自己不做,你教我做,这个到底有什么好处呀?”平常我们世间尚且如此,(p171)何况佛法。所以啊你自己也能做,他也更能信受,更能信受。同时呢,在这个上面有种种的,不要说佛法,就世间来说,比如说我们看见常常讲的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乃至于像学校里边的,现在的很多老师传授的不是教育,传授的只是一般的知识、技能,如果是真正的教育的话,那一定是以身作则,这个是非常重要!

更进一步来说,所谓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哪,大家总觉得:我要将来弘法、弘法。是,弘法是必定要的,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做不到,结果忙了半天,出去的时候人家也说:“只许州官放火,你说了半天,你自己呢?”请问:你弘的法在哪里?所以说到这里啊,我是越来越感到惭愧,我始终自己了解:啊,我只是把失败的经验告诉大家。诸位如果将来有心弘法的话,不要说现在学会了一点文字,跑得去大吹大擂。如果是你发了菩提心说,“不管!我现在先给他种一个种子。”你有这个菩提心,那倒还不错,不过这个事情要真实衡量,要真实衡量。总是我们尽量地先要跟他一样,那么这个效果就能够如理如量地显出来。

如果“彼自亦修”,前面说,啊,他会说,如果说我们跟他一样的话,人家学的人也会说:“对啊,他也跟着我一样呀!所以啊这样做的话,显然地他这样做得到好处,那么我这样做也得到好处!他还能够把他得到的好处告诉我,我也认真地肯去学。”所以先他(p172)没有学的,因为你这样的话也跟着你学;他已经学的,由于这样的关系而坚固不退,所以他需要同事。能够坚固不退的话,那就如理成就。这样的话呢,这四样东西就圆满了利他的这个特质、这个内容。

The《Ornament for the Mahāyāna Sūtras》says: Know the ways to gather disciples to be four: A method to give benefit, involving others in comprehending the teachings, involving them in engaging, and likewise involving yourself. 

【如云:“能利他方便,令取令修行,如是令随转,四摄事应知。”】

主要的就是说明这个道理,真正能够帮助他们的方法啊,使得他“令取”,使得他由于布施、爱语,那么接受你、了解;然后又利行,那么让他怎么去修行;由于同事,他也跟着你一样地如理上去,如理上去那么就如量地完成。所以这个四样东西,那我们应该了解的。

(iii) Their functions. 

【◎ 第三四摄之作业。】

这个四摄做些什么呢,

Question: What do these four ways to gather disciples do for the disciples? 

【以此四摄于所化机何所作耶,】

做些什么呢?

Reply: Generosity makes them fit vessels to hear the teaching, for it makes them happy with the person who explains it. 

【谓由布施故,令成闻法之器,以于法师生欢喜故,】

(p173)这第一个,由于你布施,所以啊能够使得他成就闻法之器。为什么呀?因为你布施,所以啊他对你亲切、欢喜,一亲切了欢喜了,那个时候你就能够教他了。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了解:说你要教别人哪,不是跑得去这么大吹大擂,乃至指责别人等等,你真正帮助别人,先必定从这个地方开始。同样地你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说为什么现在人家来布施,就是坏人向来叫你要的话,你不会说:“哼!这个坏人我布施,造成功社会的垃圾。”他正因为社会的垃圾,你要帮助他,怎么帮助他?从这地方先跟他结个欢喜缘,然后呢以后有机会教育他,才能够把他救出来,减少这个社会问题。当然由此推广你可以晓得,所以我们必定要了解佛法里的真正的特质,千万不可以拿我们的概念去讨论,去看这个问题。

Pleasant speech makes them take interest in the teaching that is to be given, because it gives them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aims and dispels their doubts. 

【由爱语故,能令信解所说之法,以于法义令正了解断疑惑故,】

进一步呢,他跟你接近了以后,你用什么方式?以爱语。就是以非常巧妙的言词,不但听起来他欢喜,是内容也是如理如法。那么他就能够信得过你、了解,对于应该所学的这个佛法正确地了解,没有一点问题。那么再下面,有了这个了解,

Working at the aims makes them practice in accord with what they have been taught. 

【由利行故,如教修行。】

(p174)就是你再进一步告诉他去行持。

Consistency of behavior makes those who have engaged in the teachings not reject them but practice for a long time. 

【由同事故,已修不退长时修行。】

得到这个结果。由于你跟他一起这样地做的话,那么像前面说的,哎,没有修嘛就修,修了嘛继续增长,然后长时修行达到完成。

The《Ornament for the Mahāyāna Sūtras》 says: By the first they become vessels; by the second they take interest; by the third they practice; by the fourth they train. 

【如云:“由初为法器,第二令胜解,由三使修行,第四成净修。”】

这个很容易了解。最后一个,清净,所谓“净修”的话,如理地证得。

(iv) The need for those who gather a following to rely on them. Because the buddhas have declared these four ways to gather disciples to be what achieves all the aims of all disciples and to be the superb method, those gathering a following must rely on them. 

【◎ 第四摄受眷属须依四摄。佛说此为成办一切众生义利贤善方便,故摄徒众应须依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