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14卷B面
(手抄稿 第十五册 p55)
乃至于由此而引发瞋恚之心。这样的话呢,他就受到害处,乃至于堕地狱。所以这一件事情,是由你布施的时候不如理,也就是高举意乐而影响到的。你原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别人,结果因为你不如法,意乐不正,所以呀使得人家反而受了伤害,这个是布施的一种障碍。
p. 269 (13)
When these ordinary persons observe ethical discipline, they speak unflatteringly of those whose ethical discipline is faulty, so they lose faith in many living beings and fall into miserable realms on account of their loss of faith; and when these ordinary people maintain patience and the like, they speak disparagingly of those who do the opposite of these, and so obstruct their own ethical discipline and so forth.
【又说:“守护戒时毁訾犯戒,令多有情起不信心,他由不信而堕恶趣,住忍等时毁訾安住,此等逆品故障戒等。”】
那么除了这个布施以外啊,还有持戒、忍辱等,都是这样。我们自己持戒,那么说别人啊不持戒,那个时候,就使得很多人起不信心。这个很多人哪,涵义很广,比如说,我持戒,那么另外一个人不持戒,我说他不好。结果说他不好,你可能是对着他说,可能对着旁人而说,乃至告诉别人;那么如果对着他说,他不持戒,他固然是由于这样而跟你心 (p56) 里边彼此之间有嘀咕,或者你说给别人听,那别人说了:“喔!原来戒是这样的。”那么他就对你是恭敬了,对那个毁戒的人就轻视了。
要晓得这个佛经上面告诉我们很清楚,是对我们自己来说,策励我们自己,可是对旁人来说的话,我们并没有责斥旁人的理由。这个是一个特别,所以内明总说,处处地方来净化自己的。现在你自己持戒,毁犯别人,这个本身错了,而同时因为毁犯了别人,而随着我们现在目前这个状态,常有的,那些信佛的居士们来了以后!自己很认真的持,然后呢自己说,他不一定是自己赞叹啦!但是他自己会毁谤,说别人不持戒的。那居士听了喔!原来这样的。他就对这个不持戒的人,生起轻毁之心,因为生起轻毁之心的话,对他的信心受了损害。因为有这样的关系的话,乃至由此而远离佛法,这样。
经上面告诉我们很清楚、很明白,说末法的时候,他被了这件衣服,哪怕会犯种种戒律,你还是不能轻视他。本来他并不了解,那么而是你持戒的人说了这个话,他了解了去随便地毁谤不信的话,他会堕恶趣。这个持戒是这样,忍辱也是这样。不过在这里要说一下啊!我们出家的同修不要以为人家不能骂我,那天经地义的。这个那是人家的事情喔! (p57) 我们穿了这身衣服的话,那一定要持啊!你如果做不好的话,非堕落不可啊!处处地方记住,处处地方记住:佛法讲内明,每一点,每一个地方就告诉我们,我们自己啊,自己来反省观照,怎么净化自己,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内涵。
所以不管站在哪一个立场上来说,我们必定要分别得清楚。要不然这个地方从在家人那边,说他不应该毁谤出家人;那么然后呢,自己犯了戒,还自己觉得好像你不可以责备我,好像天经地义的样子。那他下一层地狱,你就要下十八层地狱;他这样下十八层地狱,你就得下三十六层地狱,不得了啦!喔,这个事情我们千万要注意,千万要注意!那么反过来说,在家人的话,也千千万万不要这样说:啊!那个出了家应该怎么样的,应该怎么样的。不!那是他个人的事情,这件衣服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清净幢相,他毁戒犯戒,那是他的事情,你能够恭敬的话,你就得到无比的这个功德。
这个仅仅就你自修来说,到现在我们这个地方,我们说要行菩萨道,要帮助别人,那个时候更进一步,正因为看见这种不相应可怜的众生,你种种方式怎么样去同情、怜悯帮助他。你看见他做错了,不但不责备,你还得反过来反省,说:我的目的干什么?就要救他们出来,现在那些人做错了,那不是我的责任吗?这个才是我们这地方应该有的特质。 (p58) 所以我们必定要在任何一个地方,把握住这个原则。所以说当我们一启发了大菩提心、行大乘行的话,你在世间就找不到一个恶人,你在内心上面就生不起一点贪瞋等烦恼相,它就有这么好处。这个道理是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们学习大乘的行者在这地方啊,应该特别认识的一点。那么下面同样的呢,对忍辱的时候也是一样。像凡是这种东西的话,那都是对这个持戒的这个障碍。
p. 270
Hence you should do as the Praise of Infinite Qualities says:
【故当如《无量功德赞》说而行。】
那应该怎么作呢?应该像下面。
At the times when you were learned and very intelligent you did not praise yourself;
【如云:“汝闻慧大时,未尝自赞叹。】
那个“夫”字错了,“未”,未尝,没有。
You extolled and revered other persons who had few good qualities. When you maintained a mass of good qualities, you seized on even a small fault in your own behavior.
【余少德众生,亦曾高恭敬,自住功德时,取自微恶行。”】
说:不错,你现在啊能够如理如法地跟善知识修学佛法,是,这个叫“闻慧大时”。这个地方啊,它慧上面加一个闻慧,要晓得到现在这地方,我们所学的是什么?发了愿心,然后受戒行心,那个是资粮位上的行者。那个资粮位上的行者相应的慧,这是闻慧,(p59) 那个闻慧如果不大的话还做不到,所以那个地方的慧的特质。假定你真的有智慧,那个智慧虽然是最起码闻的,如果说你有思、修相应的话,那自己就不会自己赞叹,那个很清楚,那种烦恼都会对治掉了。
在这个时候,绝对不会啊自己赞叹自己的。原因是下面:“余少德众生”,那其他比较差的人,每一个人都很重视被恭敬,这样,这世间人人行相如此。所以我们跟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话,千万要自卑谦下,这样,恭敬别人不要自高。所以啊在这种状态当中,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自己努力去修行啊!“自住功德时”,要不把自己的功德沾沾自喜。沾沾自喜是得少为足,拿出来夸耀别人更是错了啦,所以要取自己的“微恶行”,这样。
真正说起来呢,我们到了这个阶段,如果说真实地、如理地能够走上去的时候,他心目当中具足的一个心相是什么?大菩提心,一心仰望无上菩提。因为有了这个心,所以行那个布施。在这种情况之下,他那个行持是有功德,可是比起他的目标来的话,事实上却是差得天差地远。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说你把握住这个根本目标的话,它自然而然不会出问题。那个时候自己看看嘛!你自己看起来还是觉得:唉呀,差了个一大截啊!虽然现在发了个心啊,那个资粮位刚刚离开凡夫一步两步,离开那佛地还差得很远、很远啊!所以他教我们一切时处,不要离开这个皈依跟菩提心,就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在。
(p60) 虽然理论是如此,但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积习很重,所以刚开始初发业者,自然难免仍旧被这个惑业现行,在处处地方来影响我们。那么,那个时候就告诉我们,你自己是有功德,千万不要拿这个东西啊来自高骄人,而是处处地方拿坏的地方拿出来。那么我也听见我的善知识常常比喻给我听:你要晓得,你现在这样去做是干什么呢?我们哪,也是赚什么?法财。世间的人哪,赚世间有漏三世怨之财,我们现在增长要赚的是无漏的佛法如理之财。那个时候啊,同样地跟世间一样,在这个五浊恶世就相当于在这个贫民窟里面,你居然赚了钱哪!那个时候这个钱哪,万万不能露。喔唷!在这个地方,钱财在这种地方千万不能露,你要外面也是装着一副穷酸相,那个很安全。要不然的话,这个会出毛病,这是千真万确的,千真万确的。这个障碍啊,如果说你不善巧地这样做,就都来了。
所以呀,最近我们晚上那个温习这个“谦德”之益,这个“效”(编者按:《了凡四训》中篇名,作〈谦德之效〉)。对我们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我也是希望大家把这一部分哪,像《四训》上面的故事作为我们的辅助,都好好地看一看,好好地看一看,你会处处体会。然后呢,从这一事实,从世间的浅近的这种状态,这个故事里边,以及他所以能够完成这个他的立命、改过、积德原因何在。把这个原因运用在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道理上面的话,你马上相应了。现在我们讲一个非常深刻圆满的道理,但是下脚的起步 (p61) 却是跟普通一样,因为我们还是个凡夫啊。不同的呢,他同样的起步,他的目标却是很近、很短,我们同样的起步,目标却是很高很远。它有这样的一个好处在。那么我们继续下去,第三个是:
3. A motivation for support. Lacking this means that you do not give with the hope of getting praise or fame.
【当无依止意乐者,谓不望名称而行惠施。】
他这个地方前面告诉我们依止,换句话说,我们要依止正确的意乐,而不应该依止这个不相应的这种意乐。内心好乐,这个志趣所在。望了名,望了什么,这些内心不应该的,都应该断除,再下面:
4. A motivation of discouragement. Lacking this means that when you give after becoming joyful even before the act of giving, you are filled with faith and then have no regret after giving;
【当无怯弱意乐者,谓施前欢喜,施时心净,施后无悔。】
布施的时候,心里边要这样,怯弱不可以。反过来,应该怎么办呢?应该坚强,应该坚强,这个始终是最重要的!那么这个心里边分三个层次,布施的时候,前面“欢喜”。平常我们有一点好东西摆在那地方,自己舍不得,要舍给人家,哎呀,心里面就先已经缩起来了,缩起来了,皱起来了,皱起来了,那这个不要。“哎呀,现在有这个因缘好啊!”喔,很欢喜地送给别人,这样。那么这个欢喜呢,一定是跟正法相应的,这种欢喜啊这是所谓法喜,这个在布施之前。布施的时候呢?“心净”,这个净是──注意喔! (p62)那个是如理如法地,布施的时候如理如法地,像前面所说的,送给别人,那是不……。布施以后呢?心里面还“无悔”,不但无悔,而且继续地很欢喜,这个布施才正确。否则的话,我们到那个时候,哎哟,心里面觉得:哎呀,怎么懊悔起来了,觉得自己送给人家,自己没有了,等等。
and even when you hear about a bodhisattvas vast acts of generosity, you are not discouraged but intensify your enthusiasm without belittling yourself.
【闻诸菩萨广大施时,莫自轻蔑恐怖退弱,增长勇悍。】
对于自己是如此,然后对于别人呢,听见这个诸佛在因地当中行菩萨行的时候,那种了不起的伟大的布施啊,那个时候自己觉得:“唉呀!这个大菩萨境界啊,我可不行啊!”千万不要生起这种心理。这个心里面一生哪,注定你只有向后退。因为你看见别人害怕,既然害怕的话,轮到你自己的话,你绝对闯不过去,闯不过去!那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增长勇悍”──勇,那个勇气跟前面那个怯弱恰恰相反;悍是强悍,很强大的力量。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回想一下,这个《了凡四训》后面所附的,那个《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的那一个公案。他就说,自己有力量可行时尽量去做,万一力量不够怎么办?一定要使得这个施心圆满。比如他今天要我来帮忙几万块钱,偏偏我是一个穷光蛋,心里 (p63) 面没有……。平常我们说我没有,我没办法;那时候想:“唉呀,我怎么这没有,我总要想办法帮忙他,我总要想办法帮忙他。”乃至于我自己没办法,给他怎么打算,给他怎么弄。就算你没有实际上的行动,心里也是这样。然后我想:“我什么有了,就要想;乃至于,好,我变卖了财物,想办法去帮忙他。”尽管你没有行为,可是你心里面要这样,要这样。所以现在我们常常听见有一句话,“唉呀,这个善门难开啊!”这句话。这句话对眼前世俗上来说,那是千真万确的,啊,你开了那个善门啊,大家都来有求于你。但是呢,对行菩萨道的时候,这个话不应该这样说。怎么应该呢?哎哟!善门易开,而且其乐无穷,其利无比!就这样,要用这种心思来策励自己。
5. A motivation in which you turn your back on someone. Lacking this means that you give out of an even-minded compassion that is impartial toward enemy, friend, and ordinary persons.
【当无背弃意乐者,谓于亲怨及诸中庸不随朋党,悲心而施。】
对于你布施的这个心意啊,一视平等,不可以说:啊!这个人跟你亲,你就施;这个人跟你怨,你不施;你必定要施某一些人,另外那一些人,跟你无关紧要的,所谓中庸,就是没有关系的,你不施。那个就是啊,只限在你的朋党──党就是同,共同的,就是朋友,圈子里的──那就是违背了你自己的意思,以及背弃了来求者,这个不相应。你布施只有一个原因──大菩提心。为什么?要救人家。所以不在乎人家跟你亲、怨、中 (p64) 庸,而是你自己的悲心,这个是重要的,我们一定要把握得住。下面:
6. A motivation of expecting something in return. Lacking this means that you do not give to others out of the hope that they will help you, but because you see that these beings are bereft of happiness, burned by the flames of craving, without the power to relieve their sufferings, and naturally miserable.
【当无望报意乐者,谓非望他报恩而施,观诸众生缺乏安乐,爱火所烧,无除苦力本性苦故。】
你布施,不希望得到什么果报。我们真的不希望得到果报吗?希望的。得什么?无上菩提之果。这个无上菩提之果,拿我们凡夫来说,好像有一样东西,实际上是归无所得。那不过在我们凡夫的时候,我们不是这样说,我们不是这样说的,就是我们把那个要求的目标放得最高最远,这个东西才是究竟圆满的,就这样。为了这个,所以才去行那个布施,不是像世间的这种。那么这种情况你去布施的时候,一定基于这个悲心:唉呀,说那个众生是都在痛苦当中啊,为贪欲之火所烧,没有力量去净除自己,所以你帮忙他。所以这个布施包括财施、法施、无畏,全部在里头。
7. A motivation of expecting fruition. Lacking this means that you do not hope for the fruition of an excellent body and resources in future lives, but give because you see that all composite things are without substance but can contribute to unexcelled enlightenment. This does not stop you from expecting these results in the short term, but stops you from taking the mere body and resources of cyclic existence to be your goal.
【当无希望异熟意乐者,谓不希望后世异熟身财圆满,观一切行悉无坚实,无上菩提有胜利故,非破现前希此诸果,是破唯以三界身财为所欲得。】
再下面呢,就是我布施的时候,并不希望得到异熟果报──说这一世我好好地努力,下一世生天,然后呢得什么个大圆满,这个。注意!这个地方啊,他下面有解释说, (p65) “谓不希望后世异熟身财”,不是要下一世,说下一世就是异熟的,异熟的身、财圆满。因为这个所有这些东西都不实在的。我们要的什么?只求无上菩提,这个才是真正的殊胜利益,这个才是真正殊胜的利益。这个注意喔!这个前面曾经说过,前面曾经说过,我们真正要求的是现前增上生、究竟决定胜。那个现前增上生,我们还是要的。那么这个地方说他不希望,注意,这个不希望是什么?那我们布施的目的是为了无上菩提,所以这个现前增上生,要,但是呢,我们目的不在这现前增上生,这现前增上生还是个工具。他现在这里所破的,就是你目的不在获得无上菩提果,而只是求这个,这样。所以他这个地方所破的是,只是布施以后,希望得到三界之内这个异熟的殊胜之身,所以说唯破这个,这个才是他所破的,这个我们要分别得很清楚。
像这个地方,现在以后除了特别重要,我不详细说了,因为前面说得很清楚,本论的真正殊胜的地方,他每一个重要的关键的地方啊,他都会分辨得非常仔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能力,或者是说不经过这种薰陶的话,往往是非莫辨,是非莫辨。这往往差不多,总想差不多,世间你尚且做不好,何况是要求圆满无上菩提。一点点,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一点大家要了解的。
所以以后在这个概念上面,如果已经有这个能力,固然应该庆幸增长;没有这个能 (p66) 力,在这个地方要特别自己策发自己说:唉呀,我好幸运喔!跑到这里来,现在居然了解认识了,可以从这地方层层深入。这个同样地,不要跑到那地方先……因为自己不相应就怯弱,哎呀,说“这个真麻烦啊!”你退怯了。那这一点,这种心理对学佛是完全不相应,完全不相应。我们常常记住:事情真正的难易不在事情的本身,而在你对这件事情的本身的心理状态。再容易的事情,你心里面先已经畏缩了,“唉啊!”那是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在这个地方我再特别提醒一下。下面,我们继续下去。
Besides these, you should give without the motivation of wrong livelihood
【复次当无邪命意乐。】
下面说,不要这种邪命,什么是邪命呢?
in which you think, If I make this gift, the ruler, etc., will recognize me as a generous person, and I will get some respect."
【谓念行施为国王等知其能施,而起敬事。】
喔!这种是邪命。哎呀,自己布施啦!那么这个国王或者上面的人晓得:哎呀,这个人,啊!能够布施,然后敬重、恭敬他。这个不要,这个都错的。
Do not give from fear of becoming poor,
【不应虑贫而不行施。】
还有呢,说送给别人我自己没有啦!不要去想。
or with the motivation to deceive someone who asks for something. Give something when you are free from distraction and feelings of dislike or anger.
(p67) 【又于乞者无欺诳心,不喜忿恚,心行散乱。】
对于来求的人哪,心里面不要欺诳他。对于求的人啊,不要不喜、不要忿恚、不要散乱。这个欺诳、不喜、忿恚,那我们要了解。什么“心行散乱”,这个什么意思?在这一点哪,在我们眼前不大容易体会得到。要注意哟,这个地方是什么?已经是受了菩萨戒,行菩萨道的行者,所以他那个时候心理状态只有一样东西──缘大菩提心,对不对?这个是必须要的。平常的时候我们现在的心里呢,浮浮泛泛,一直在那个散乱心当中,所以他说好像布施心不散乱,“心行散乱”的这一个,两个标准不一样,这我们要了解。所以他一心一意呀,做这个事情。下面:
Make gifts when you are not dispirited due to the various wrong actions of the one who asks for something. Even when you see the faults of someone who has deceived you, etc., do not give with the motivation to proclaim these faults to others.
【乞者来作种种邪行应无厌患,虽见乞者欺诳等过,无宣布心。】
喏!这一点哪,这一点的的确确是菩萨真了不起!不要说像前面所讲,乞的人我们不能轻慢他,乃至于往往说他不是,就是那个来乞的人自己本身种种欺诈什么等等啊,那没关系,那是他的事情。我总是以非常欢喜的,大菩提心相应的大慈悲心,去布施帮助他,以大菩提心相应的恭敬心去布施他。为什么要恭敬啊?他成就我的布施功德,他是我成佛的资粮。你恭敬佛,你怎么能不恭敬他呢?前面说得很清楚啊!所以他如何,他的事情, (p68) 这个是这个地方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就算看见他欺诈,嗯,我们不去管他,他来,我总是帮他忙。那么下面这两句话,看: 。
Finally, give in the belief, from which others cannot dissuade you, that each individual act of giving will give rise to an individual result.
【从别别施生别别果,深忍而施不为他动。】
你布施的时候,个别个别不同的方式的布施,你就生不同个别个别的果报。你拿这个手给他一块钱,将来你从他手上就还得你送他的钱;你拿这样的心理做这个行为,将来你圆满你的意乐也是什么;对象什么等等,你分得清清楚楚。所以现在呢,一方面身口行施,意乐呀,也跟菩提心相应的行施。所以当这样的行施获得果报的时候,你受用的是什么?外面是报身报土,里边是法身圆满、报身圆满。嗯!就是这样。所以,关于这个概念如果弄清楚了以后啊,那你就不为被他所动,所以“深忍而施是不为他动”啊!
前面告诉我们教我们这样不要做、那样不要做,喔哟,现在在我们看起来,这个事情真难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