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18卷A面

(手抄稿 第十五册 p177)

p. 280 (11)

you will be able to complete the perfection of generosity with little difficulty in another lifetime, 

【少用功力能满布施波罗蜜多。】

这句话最重要!你能够这样做的话,欸!眼前先不管,将来啊你不要用太大的努力,就能够满布施波罗蜜多。这个话哪里啊?在经上面,佛亲口讲的。喏,这地方很清楚,所以前面先告诉我们,先发愿,有了这个愿,然后呢正行持。正行持的时候,如果说你能做到了,那么庆幸;如果你不能做的话,那么忧恼而忏悔,所以我们在一切时处,都是在这个上面。愿,一定有信、解在里头,一定有正知见,下面这个行。既然是有见、有行,修学佛法没别的,见道然后修道,见、行俱足,嗯!圆满的果就出来了。所以既然你这一世下的这个因,这么地正确、这么圆满,所以当来世自然嘛少用功力,那个自然而然那个果报就现起来了,你这个波罗蜜多就满啦!

(p178) 说到这里,我们同样地马上要看看:如果我们这一世不行的话,说明我们宿生没有努力,既然如此的话,现在赶快努力!布施如此,其他的也是如此哦!任何一件事情,凡是眼前不理想的境界现起来的时候,千万这地方要有一个认识,说眼前为什么不理想啊?就是我们宿生因地当中没有如理地认识,发正愿,然后呢得正见、行正行。所以现在赶快努力还来得及,将来自然有这一天。如果你没有这个认识,然后去抱怨,然后呢在其他的次要的,乃至非理的事情上去忙的话,越走越远哪!是不晓得错到哪里去啦!所以他下面紧跟着反显,前面是正面告诉我们怎么做,反显就是另外一方面。

whereas if you give all this up and set it aside, not only in this life will you be continually tainted by very grave faults, but in other lives as well you will not want to engage in giving, and it will therefore become extremely difficult to enter into the bodhisattva deeds. 

【若此一切皆悉舍置,即于现法亦当恒为重过所染,于当来世心不趣入,极难趣入诸菩萨行。】

假定我们不能这样做的话,把那些所说的道理啊,“皆悉舍置”,就摆在那里就不去管它了。前面所说的,分几个部分,第一个呢,发这个愿,发了这个愿以后然后努力去学怎么个做法,做了、学了以后呢,对治这个毛病,增长那个功德;对治的时候是如此,增长的时候如此。假定这些道理我们摆在那里不管的话,结果呢,现法也一定会“恒”,恒是一直哦,一直为什么?“重过”,很大的过患所染污,这个是最严重的事情。实际上的 (p179) 的确确地,我们碰见太多的情况,“唉呀!我不行啊,那是不行啊!”那不行,好了,结果呢你就不要去做。请问不做的结果,你在做什么啊?这个马上检点一下就行了,我们不做的结果呢,唉呀,在染污当中啊!真是阿弥陀佛啊!

我现在所以虽然今天到了这个年龄,常常有人说:“唉呀!某人哪,你这个年纪大了啊,然后呢身体不好啊……。”我常常反过来想,正因为我年纪大了,老了啊,身体不好啊,我再不努力的话,完啦!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地努力啊,现在年纪大了,我如果还在那里,唉哟,这养老的话,那我这一生就完了。然后我正因为身体不好,随时随地都有两脚一伸就走了,我赶快趁着身体还可用的时候,还要用它。我觉得佛在因地当中都是这样的,的的确确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所以千万不要说,唉呀,现在什么原因而放在这里,当然身上嘛固然是,心上也是如此。我们常常说:“唉呀,我是凡夫啊!”我自己现在想到这地方,自己觉得,嘿!我这个常败将军的经验啊,我就告诉你喔!我以前一直在这上面败,可是我正因为败了,还肯站起来、肯斗,所以我自己美其名曰“将军”,我还在斗!

我斗的经验,我今天告诉你们。当年我一直这样的,我总觉得:“唉呀,我是凡夫啊!”嗳,现在我完全反过来了──对呀,我是凡夫,我赶快努力呀!你们记到这个话。 (p180) 我总算今年斗到五、六十岁了,这个经验是有了。欸,是啊,尽管今天老了,身体差了,没关系,我要斗下去!以前年轻的时候,已经浪费掉了,我还是凡夫,你看嘛!我跟你们凡夫是一样的,可是你们年轻力壮,远比我来得好啊,对不对?你看看我这么老了,身体这么差,我还要斗,何况你们现在年轻力壮啊!所以年轻力壮一点小病啊,我但愿你们不要去管它,你趁那一口气还在要斗!

好,这一生成就与否,就靠我们现在的这个情况。这一生的一切一切,都是宿生的这个宿业所感的,如果说你保护了这一生的话,对不起,你就完了!身体保护得好好的,结果它耽搁了你。你能够这样去努力下去的话,到那个时候啊,你会去对那个,上了天、到了极乐世界,然后对那个骷髅头,啊!去感谢它。我常常告诉自己,喔!千万不要到地狱里面去拜那个,那个养得胖胖的那个,绝对划不来、绝对划不来!在这地方我们必定要注意的!

所以说要注意,假定我们现在不理的话,产生这么大的毛病,而这是我们最大的大毛病!通常我们的大毛病就在这里──听是听见了,哎呀!懂得了很多大道理,懂得了就摆在那里。唉,好可惜呀!不懂嘛还不信,不懂得;懂得了还摆在那里。结果呢又养成功了什么毛病?平常我们为什么提不起来的原因就是这样:不懂嘛,固然不懂了又不行;懂得了嘛, (p181) 懂得了还是摆在那里不动。结果这个串习了以后,就难改得过来。所以你没有旁的办法,修学佛法绝对没有一点点可以讨巧的地方,咬紧牙关就提起来,咬紧牙关就提起来!

所以譬如说在这个地方,我为什么会很欢喜这个地方呢?我回台北去两天,唉呀,那天回去啊实在累,我想第二天要做这么多的事情。我平常的时候,到了个早上几点钟一定起来了,然后我想:“唉!今天还要做那么多事情,晚一点回去还要讲课,好了、好了!”然后把那个闹钟啊,就把它这样,结果就睡着了。我回来想想,我真懊悔,结果我睡过了以后又回来,并没有多长几斤肉欸!到那时也并不见得怎么样欸!如果说这一个,靠这一个东西而延长生命的话,那个业感缘起的道理就没有用了,我们也不必来学佛法了。我越想越懊悔,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

所以这一点我特别说明,如果你不去真的当下去努力的话,对不起!眼前是什么?“恒为重过所染”哪!不管是生理、心理,所以这一点我们必定要注意。如果你心里面真正提起来的话,就算你不做,你正念摆在这地方,你刹那、刹那,什么?增长善法,又刹那、刹那净除恶法,没有一刻在那儿浪费掉的。只要你这样去做的话,自然嘛!你那个因地当中都是这样的,到下一世来生的时候,结出来的果就这样欸!所以这个“当来世”啊自然行。因为现在你反过来,既然不做的话,当来世你养成了习惯什么?就是这个,到那 (p182) 个时候,你就没办法趣入了。

眼前有了这个机会,你都放弃掉了,将来这个恶习,越来越重、越来越重,你就有力量了吗?眼前叫你拿个三斤,你说拿不动,摆在那里,摆着五斤;变成十斤、五十斤,你就拿得动了吗?我们常常有这个事情,哎呀!摆在明天,今天嘛拖一点事情摆在明天,明天嘛,又拖一点事情摆在明天,越拖越多,眼前这么一点点事情都解决不了啦,你能解决得掉了吗?天下任何一件都是如此啊!所以到那时候啊“绝难趣入”,你就越来越难啦!天下没有一点点投机取巧的办法,就在这个地方。注意!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咬紧牙关来,咬紧牙关来!

Furthermore, the Compendium of the Perfections states: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s the root of such generosity, so do not give up this motive to make such gifts. The Conqueror said, "In the world the supreme form of giving is the wish to give accompanied by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又如《摄波罗蜜多论》云:“布施根本菩提心,勿弃如此能施欲,世间具此能施欲,佛说此为施中尊。”】

布施的根本是什么?这个地方的布施是布施波罗蜜多!它的根本在菩提心,这个布施的根本在菩提心,这个心千千万万不要轻轻地弃舍。这个心就是什么?能布施的这个好乐之心,如果说你能够有这个好乐之心的话,这个是布施当中最尊贵的。世间做任何事情,拿这个菩提心相应的话,就是任何事情当中最尊贵的,实际上呢,也是唯一尊贵的。

Thus, being mindful of the spirit ofenlightenment-the basis of the bodhisattva deeds-cultivating it, aspiring to enlightenment, 

(p183) 【此说应当忆念修习菩提心,为诸行所依。】

总括起来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忆念,这个我们现在要行的真正的重心什么?菩提心。而菩提心是啊,是我们现在一切行持的根本依据。所以这个地方就用得上这句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现在了解得清清楚楚。一切时处,我们真正重要的就是这个啊!实际上,现在你们慢慢地、慢慢地会注意,你只要肯去做,你会发现真正得到好处的,就是还是为你自己,还是为你自己。一旦你忘掉了以后,唉呀,那时候烦恼丛生,你还自己觉得很有道理呢,真是颠倒啊,真是颠倒啊!表示。下面说:

p. 281

and making aspirational prayers to become enlightened form the root of all giving and the supreme kind of giving, 

【愿证菩提即是一切能舍根本,是为一切能舍之尊。】

因为你依止的这个菩提心,所以这个菩提心的特质是什么?说“为利有情愿成佛”,乃至于不管是自他二利,究竟圆满之处是唯有这个,所以你发这个心,一心要这样。为了你要满这个愿,那个就是策动你做一切事情的根本。现在这地方是布施,这也就是布施的根本,那么这个也就是最尊贵的。

so work hard at these. This is the excellent key point that sums up the meaning of the 《Questions of Subāhu Sūtra》.

【故于此心应励力学,此即总摄《妙手问经》胜扼要义。】

(p184) 这个是把《妙手请问经》上面,最殊胜的重要的经义呀,总括地来说。前面这个地方是“此等略义”,所以这个略义是好重要、好重要的一点!前面大概地以及仔细地,总、略地说明了以后,最后又这纲要提起来,这么重要!这布施如此,其他的一切都是如此。总之这一句话,大家千万注意──发愿,然后呢如实地正学习,努力地行持。行持的时候,正面的应该怎么做,反面的应该怎么做,这样。正面的是说,啊!能修庆幸,不能修应该如何,这个是属于这一方面的。然后呢,如果说我们不能做的时候,要了解它的个大的祸患,两个这样地一对比的话,那自然而然!这样。

平常我们真正空闲的时候啊,如果要自己坐在那里思惟,就应该思惟这个;开起口来讨论,就应该讨论这个;然后呢站起来的行为,行为就要这个。你能够这样做,就好了。否则的话,尽管你讲得太多的道理,等到真正行持的时候,他总在那地方为自己的烦恼找藉口,总在那找烦恼的藉口。所以啊,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唉呀!你做什么事情啊,做得很起劲,但是呢,对不起,就是那个修行的时候啊,它有种种的理由的,种种的理由的,这个就是跟法不相应。如果说你能够把上面所说的这种道理,建立起了正知见以后,然后呢这个正知见不是说建立起一下就算了哦!你要不断地把它坚固,不断地薰习;随时随地让那个正知见引导你的话,你那个行持得一点不会有难关,什么东西都冲破了。为什 (p185) 么呀?因为你平常的时候,你没有养成功这个薰习,所以它起心动念一定都是什么?无始的妄习,颠倒的错误概念。你还没动,心觉得:“唉呀!今天这个不行啊,这样。今天那个不行啊,今天又这个不行啊!”(师笑)

所以那个菩萨八进八退之法上面那一段话,我现在想起来,觉得也可以说很好笑,也可以说很有意思。他说:吃饱啦说觉得,唉呀!吃得太饱了,身体觉得疲倦;然后呢,肚子饿了啊,又觉得肚子饿了太虚,就这样。这个吃饱又不好啊,这肚子饿又不好。反过来的话,吃饱了,哦!吃饱了那么正好努力啊,就这样;然后呢,然后肚子空了,空了嘛正好嘛,现在轻利呀!就这样。啊,他又说等下跑完了以后呢,跑完了以后,觉得累了也不行,就这样,就这样,他总是处处地方;反过来他是这样讲:唉哟,我今天跑了一天啦!耽搁了这个事情,赶快停下来努力去做啊!生病了嘛,生病了又不好,老了嘛老了又不行;他反过来又说:唉哟,病是死因啊!赶快正因为生病,赶快努力啊!老了啊,时日无多啊,赶快努力!那个进退之间,就差这么一点点。所以绝对不在这个事相上头,处处地方注意啊!处处地方能够注意,就是你怎么样自己去心理建设,处处地方注意心理建设。

所以我始终记得这一句话,“当知善知识,如宝不可舍。”这个善知识啊,是最宝贝的东西,在任何情况之下,不能舍弃。这个善知识有两种:人跟法。当然实际上呢都是 (p186) 人,就是这个佛,我们最大的善知识,他现在把这个他教诫的给我们,现在我们旁边的人也是这样;反过来就是恶知识。所以这个真正的世间的来说,我们一定要注意到的,一定要注意到的──人,彼此间在这个团体当中,应该以法共同策励,怎么样使得彼此之间,互相成为善知识。从心理建设开始,到行持上面的步步增上,千万不要被这个颠倒的错误,这种走这个八退之法,在任何情况之下,要走那个八进之法。

上面这一点呢,就是关于这个布施,关于这个布施。再下面嘛,尸罗就是持戒。呃,在这个地方他持戒那一点,他并没有说得很多,并没有说得很多,不过这地方要特别了解一点,一点特质。这个“戒”,我们平常用四个概念去了解它:所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说法、体、行、相。所以这地方他不详细地说明的话,他有一个最大的理由,这地方我们真正要把握住它的中心的根本问题所在,根本问题所在。那么这个根本问题什么呢?就是大菩提心,大菩提心。所以你能够把握住这一个,认识了这一个,然后能够跟这个相应的话,那个时候我们所谓得到的这个叫戒体,这个概念是我们第一重要的那一点。所以在正式讲那个文的之前,我希望诸位把它事先把它好好地看一遍,把它事先好好地看一遍。

尤其是在这个环境之下,我们现在是以出家为主的,戒是我们的根本,实际上整个 (p187) 的修学佛法过程当中,能不能成就一切都是靠这个戒。我之所以在这地方特别说的话,现在大部分人,是啊,很难得地难能可贵,了解这个戒的重要。大家总是说:“唉呀,这个戒是最重要啊!”然后说出家五年一定要通戒啊,这已经是好难得、好难得,好难能可贵了。可是他往往不了解,戒的真正的精神在什么地方,他始终这一个概念上面弄不清楚。假定你能够自己晓得说我是个凡夫,我无条件地尊敬这戒法,那个你这个尊敬心,将来迟早它会很快地结果。这个还好!

又有目前尤其是有一类,常常这样学说:“唉呀!这个佛当初制戒的原因是这样啊,现在时代不同啦!”他觉得要怎么、怎么样啦!这个话里边就有两种不同了,他假定说真正地了解了戒法,得到戒体,像古代我们中国的大祖师那样做,那的的确确适应时代,有他很了不起的地方。他那时候一定产生什么现象呢?“心平何劳持戒。”那心平两个字已经说过了,他平到什么程度啊?像六祖那样,一把刀在他脖子上面砍过去,他头没动。嗯!就这个样。然后呢人家骂你一句,乃至于人家砍你一刀,你心里面是了不动心──对了、对了!或者你还没达到那个果位,你全部的精神,你一心一意地参个念佛是谁,或者一句阿弥陀佛,天塌下来你不管,那,不错!那是因为你现在全部精神这样做哦!如果是你没有这个,拿了这个做为藉口的话,那你就完全错误、完全错了!完全错、完全错了!

(p188) 所以说我们正规学戒的人哪,一定应该了解,它戒的特质为什么?从哪里戒起?为什么制戒?这个简单地说一下,我们要修学佛法,所以要制戒,修学佛法的目的是除痛苦、破烦恼,而破烦恼的根本在这地方。所以戒是从烦恼上面说起的,这一点你们要把握得住,那个时候啊下面的都对了;如果说这一点认不清楚的话,对不起,你都错了!所以如果这一点弄不清楚的话,我们拿这个戒相,大家去诤论,你说这样、我说那样,结果是越诤哪,这个烦恼越大,唉,大家还觉得讲的持戒……。

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281页,上面讲完了布施一度,这个布施一度最后,“第四此等略义”,这一点我特别地强调,所以你们关于这个概念,要很认真地体会一下。我们不妨温习一下,在我们前面讲到业的时候,大家还注意到没有,还回忆起来没有?讲业的四种现象的时候,业决定一切,业会增长广大,曾经有这么几句话。他说很多人哪,“诸人由修善不善诸业”,这个修就是我们平常的行持啦,这个所谓修行、修行,善业是修行,恶业不要修行的。那么也可以说,就是我们平常的起心动念的心里的行为,就这个样。你们不必写啊,在前面119页上面,我可以指给你们看那一段话在哪里,你们重新温习一下,所以温故知新就晓得了。

119页倒数第四行最后一个字,他前面是告诉我们,不管大小,小的善也好、小的恶也好, (p189) 一点点、一点点,集到最后集得大得不得了。这个地方是最后一个字,“由修善不善诸业”,这个修就是我们的行持,善当然要修,就是不善还要修吗?换句话说,那不管你的行为是做些什么,“诸人即成惯习性”,他养成功了习惯了。养成功了习惯以后呢,这一世固然习惯,“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他这样的话,虽然不特别地去努力什么,到下一世生起那个现行啊,就像梦中一样。那么你到这个地方,跟现在我们这个一对比就晓得了,他这地方告诉我们啊,说假定我们布施这一度不马上修的话,将来啊你没有机会!而你现在虽然做不到,努力这样去做的话,你能够这样去努力做,他世少用功力就能够圆满。为什么呢?现在我们了解了,你以前养成功这个习惯,善业也是这样,不善业也是这样,那么到这一生自然而然现行了。

这一点以外,然后我们还记得不记得,前面讲那个因果的时候啊,讲业感,就是说,在一百一十九页那地方,不是讲业吗?讲业啊,然后你再向后翻几页,翻到一百三十五页,一百三十五页,他那地方讲的是异熟、等流、增上诸果,昨天晚上我们温习也是温习这个。讲等流果的时候,这个等流果当中,有一种叫造作等流,这个造作等流什么呢?叫“爱乐杀生等事”,换句话说,他碰见这种情况之下,它又来了。他遇境逢缘,他自然而然起心动念,就是这种念头很自然而然来了。那么前面的,从这个整个的前后的因果关系 (p190) 说,现在那个等流因果的话,就是从果上面说。当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我们起心动念为什么起这种心念呢?换句话说,它因地当中就是这样的,到那时它就现起来就是这个,大家注意到没有?就这样。所以他平常如果一向这样的话,他起心动念碰见事情,想的就是这个样,就这样;除非是你自己啊,深入地去思惟观察。

譬如说我们现在在这儿讲很多道理,为什么我平常特别强调,说这个单单道理没有用啊,单单道理没有用啊!这个道理是帮助我们修行最好的,但是所谓“单单”道理两个字,注意哦!你不能把这个道理所指出来的内涵、真实的意义,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这里告诉我们,就是心理的行相。假定你不能认识这一个话所指的心理的行相是什么的话,你不晓得真正的心行在怎么转,都在文字上面转哪,这个都不相应。而你心里的养成功的,还是这种习惯性,这个习惯性,的确没有什么用场、没什么用场。就是这地方我们了解,所以啊我们不谈修行则已,谈修行的话,我们必定要把它所说的内涵指出来的,在自己的身心上要反省去找到。那个时候你才可以找到它的特是质是什么,找到它的一个特质是什么。

所以我们现在再回忆一下,我们常用的这个几个祖师的比喻,那有很多人哪,他一小看见了,他就要去出家。譬如我们常讲的这个密勒日巴尊者那个故事,欸,他很有意思啊!他遇见这么大的挫折,人家对他这么大的不合理,但他起心动念之间什么?他只是总(p191) 觉得:哎呀,我这个业障很重啊!我这个业障很重啊!这个地方也说明一个什么?他宿生修这个善,修这个净信心,所以不管这个老师怎么挫折他,他有没有一点点这一种说跟法不相应的,有没有?为什么原因他没有?我们大家看过那个传记,一点都没有,一点都没有,他为什么能够一点都没有呢?那就是以前已经修行过了,他假定有一点的话,他一定是觉得:啊!第一个,受不了。受不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会走;就算不走,在这地方,他一天到晚大家这个啊,你说的我不相信、我说的你不对头。那这种情况就跟法不相应,结果造成的是损害,对不对?所以为什么叫净信心、净信心,就是这个,净信心、净信心就是这个。

而且这种地方啊,你一定还非自己亲身体验不可,否则的话,你看别人看不见,譬如佛陀来说,佛陀他任何情况之下,他看见人家,人家怎么伤害他,他只有悲悯、怜悯心。这是当然我们现在信得过佛的人:啊!信得过佛,但是他究竟什么样的怜悯心呢?那我们可不了解,除非有一天你自己跟他相应了。反过来说,像提婆达多,还有善星比丘,还有好几个,就是侍候他的人乃至于。他一天到晚跟在佛的身边,佛明明说遇见碰见这种事情,他就是怜悯、什么东西,但是那一些人哪,他听不进,他总觉得佛在那儿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