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43卷A面

(手抄稿 第十八册 p211)

一动不动;持心,你的心安住在这个上面。譬如说我们现在说,要念佛,要观想,啊!他就会观起来了以后,不但佛像清清楚楚,而且心里面哪,身、心两方面有无比的安宁轻快,这种状态,什么东西都动乱不了你。所以的的确确地,你真正了解了这个佛法的真正的殊胜的内容以后,你就发现啊,现在我们稍微下一点那个努力,太值得了。啊!那个像做生意一样,那个赚回来那个利润之大啊,不得了地大!所以现在不要说叫你花掉它什么个多少钱啊,花上十万、八万,乃至百万、千万,绝对值得!所以他前面一再告诉我们,殊胜利益,殊胜利益,但是呢一定要大家去努力去试,这个时候你才能够真正体会得到。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由于这种力量扶持你,你对于心里面所缘的这一个境况,安住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动不了你,就动不了你!不要说得了根本定,你慢慢地相应了,得(p212)到了欲界定,乃至于这个念力现起来的时候,它那个妄念,就自然而然一点都生不起来,一点生不起来,这样。到了后来,你要起个妄念,你没办法提起,就会这么妙法;而且那个身心的轻快,是无比地安乐。那这个还没有到根本定,得根本定一定是什么?轻安现起。轻安的特质,在后头再说啊!这是止的自性。

p. 561(6)

【观自性者,经说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舍离心相。即于如是善思维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为观。】

那么进一步,观是什么?经上面告诉我们,一定先要前面有个基础喔!由于前面止、奢摩他为依,所以慧一定要由定而起的。所以这定的特质呢,就是身心轻安,那个时候因为你身心轻安,所以无比呀,“舍离心相”。否则的话,你一天到晚,哎呀,那个身体又粗重,那个心里面这样,那时候轻快无比的时候,你这个自然而然就获得:哦!这在未到地定当中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得那个身体不见了,如云如雩,好像什么都没有了,就是这种感触。所以那个内心当中的这种平常的这种执着,自然而然慢慢地─实际上并不是消失掉噢─你就不会再去执它了。

(p213)那个时候,你就在这种状态当中,因为你不执着,因为不执着,所以你善巧地运用。这个话怎么讲呢?譬如说我们现在手里面,假定你手里拿了一个东西以后,对不起,你要用那个手,不行呀!现在你把手里东西放掉了,那你要善巧地运用,那换句话说,你自由自在。平常的时候因为那个身心那么粗重,它就不听你招呼啊,那时你就没办法;现在呢,由于得到轻安相应,你就在那如你所欲地动,所以它那个时候,能够要它怎么办就怎么办。

那时候啊你要思惟观察,当然,这个地方是“善思维法,内三摩地所行行相”。那么,在定当中叫作三摩地,那个三摩地啊,一定是也是所缘的。譬如说我们数息,那么你缘的什么啊?缘的息啊!然后呢,你如果说观佛,那么你缘的佛像啊!你总有一个所缘的。那个缘的,就是安住在那个所缘的上面,了然无动,到那个时候啊身心轻安,这个是定。现在呢,在定当中对你所缘的这个东西、境相叫“观察胜解”,就是这样。那去观察它:嗯!这个是什么?那个时候你的心里面能够如理地去真正地观察。譬如我们现在要看一样东西的话,你要去看它,心里面乱糟糟的一团麻,你就没办法看。到那个时候啊,心里面非常宁静,而且了然不动,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动得了你,所以那个观察力非常地强。“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哪!就在这样的前面所说的那个定当中,(p214)殊胜的定当中,他所缘的那个─你这个里边,慧的特性是什么?于“所知”法,对于所缘的法要拣择:欸,哪个对呀、不对呀?那个时候你才真正地能够“正思择”,思惟、观察、抉择、如理取舍。“最极思择”,前面的时候,尽管你想去思惟、观察,有种种限制,你想了半天,有的人,唉呀,那个想得头痛如裂,那就是想不起来。有的时候虽然你想啊,那个脑筋不听你招呼;有的时候你想了半天,眼睛酸、身体累,这个东西都没有了!所以他那个思惟观察的能力,达到最高效果。而且“周遍寻思、周遍伺察”,他这个时候才能够普遍地,然后呢包含一切地寻思、伺察。寻跟伺是两种心理行相,粗缘的时候叫寻,然后根据这个细细地、一步一步地深入叫伺。

譬如说我们禅宗啊,先参一个公案,说“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你就看一个什么是个“无”。或者“念佛的是谁?”那谁,他不是要问念佛的谁,假定我们平常的时候,念佛的谁?我嘛!那还何必去问它?欸,它不是这个,妙极了!就在你内自己里面去说:对啊!我,那我在哪里呢?对啊!那我,你说这个嘴巴是我吗?呃!不是;嘴巴念的,也不是;那脑筋吗?那么为什么脑筋念,为什么嘴巴上面念出来呢?那么脑筋又是什么东西呢?诸如此类。刚开始的时候你这样去找,这叫寻。然后呢慢慢地越来越细,针对着这种─对啊!这脑筋又在哪里呢?欸,一步一步地细,一步一步地深细,那个叫作伺。所以(p215)寻是粗缘这个行相的时候,粗心相,然后呢根据这个慢慢地细入的这个是伺,伺察的伺。

你对于这个如理地、正确地思择,那时候,欸,得到了一个:“啊!就这个样。”然后呢这个法─嗯!这安忍、忍可了,“忍”就是印可,“啊!是、是、是、是。”然后那个时候会产生啊,一方面了解了这个东西以后这种快乐,一方面还有一个特别的这个乐的话,就是跟法相应的。跟法相应有多方面,“若觉、若见、若观”,或者对这事情真实的……以前是不了解的,现在了解了;以前不觉悟的,觉悟了。那这样地去观察,这个总名叫作观,总名叫作观。

【总谓安住止中,】

下面又总结一下,一定先要安住在这个定当中,然后呢,

【由观察所缘之力,引生轻安所持之观慧,即观自性。】

要晓得定的特质,那个心定在那里,你心一动的话,定就散掉了。欸,妙不可言!它现在呢你一观,要想定,它就不能观;要想观,就不能定。现在怎么办呢?这个真正的观啊,就是普通心散乱地观哪,没有力量的;所以它真正地要深入的所谓“能正思择,最极思择”,一定要心很深细,那个心深细,一定要靠定的力量。所以他学了定以后,然后再(p216)进一步去学观。所以等到你得了定以后,刚开始学观的时候,那个心又散乱,你不要怕,就慢慢地来。所以他后面会有巧妙的方法,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下。

得了定以后,然后你真正去观的时候,那个又不行了,你一观,那个心就定不住,要定,那个就不能观。那不管,因为你已经有过这个定的经验,那个时候,进一步你全部的精神啊,就干什么?就用在这个观上面去,用在观上面;散乱,散乱也不管,你观。不过刚开始观的时候啊,譬如说我们要观一个佛像,他有个特别的方法的。不是说你看的,噢,他有三十二相,一个一个相要去观他;有八十随形好,乃至于头光三尺,身光六尺,一大堆地去观,不是的!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定心当中,就是你缘一个总的佛像,乃至于白眉毫相,这一点,全部精神看在那里;等到可以了,你慢慢地把它这个心啊,慢慢地把它扩大,然后观察,这个时候再去找他,就这样。

前面那个看好了以后,定在那一点的话,那是定;到那个时候,你进一步去找,它那心乱了,乱了,乱了,对不起,你马上又把它拉回来,偏在定上面。那定了,然后呢你再去用那个定的心力去观,它这样地善巧地调,这样。总是观的特质,是依止着那样的前面由于轻安扶持的这个力量,去观察你所观察的。那个时候你观察得久了,久了以后,那个心哪,欸!跟前面不一样了。前面是你一观它就动、散,现在呢因为你久久练习以后,当(p217)你的观力越深它那个定也越深;反过来,它定深的时候,那个观力也越深。一直等到什么时候呢?等到由于你由于观所引发那个轻安。所以当你观的时候,那个轻安也跟着来了,这个时候什么?观的自性。

所以现在我们要脑筋摆在那里想的话,啊!再想想头痛得要命,他不!等到你那个如法如理真正去观的时候,啊!那是无比地轻快。而实际上呢,这个时候的这个,才是真正最佛法的重心。因为有无比地轻快,所以呀,你要观再久、再长都不怕。而且这个力量最强,而且最正确,所以你看什么东西的问题的真相,才能够真正无余地彻底找到、彻底解决,这个就是它的观的自性。

【《庄严经论》云:“正住为所依,心安住于心,及善思择法,应知是止观。”】

就是这样。那这个时候“正住为所依”,如果我们心安住在如理如法的地方,你能够这样去做,那个心就自己安住在心相上面,不会缘着外境乱转,这个是止。然后呢,根据这个去能够善巧思惟、观察一切法,这是观。下面:

【◎ 止观必须俱修,】

真正学的时候要一起来,为什么呀?

(p218)【如夜间观画,须灯明亮,复无风动,方能明了见诸色相。】

就像我们晚上看一样东西一样,那个时候一定要个条件,什么条件啊?要很亮的一盏灯,那盏灯还不能动摇。如果在风当中“刮拉、刮拉”闪来闪去的话,对不起,那个不行,那个不行!一定要宁静,一点风都没有,然后光明很亮,那个时候你能够见到种种的色。为什么呀?现在我们在什么?在无明长夜当中,不晓得里边是什么东西。所以你正确的了解也必定要,第一个─光明,而这个光明不能动摇,动摇看出来,那就看不清楚;如果没有光明,一片漆黑。不动摇是止,而光明是观。所以,

【随缺其一便不明显。】

这个很清楚的。

p. 562

【如是观甚深空性,亦须无倒了解真实之慧,及随欲安住之止,方能明了见真实义。《月灯经》云:“由止力无动,由观故如山。”】

现在我们所以颠倒的原因,也并不了解得事情的真相,所谓真如性;那么由于不了解,所以产生种种的执着。那么现在我们要真正了解的话,那个时候要见到它的特质,(p219)观甚深的空性,同样地需要这个明白的光明一样,这个就是“无倒了解真实的智慧”。这个一定要,首先要没有错误地了解这个东西。了解了,根据这个了解深入地观察,最后呢现证这个意义,就这样。那么这个所使用的方法是什么呢?一定要经过闻、思、修抉择,然后到最后再用那个深、真正的止观的观力,把它彻底地安、明证(编者按:此三字不确定,待考),所以一定需要“随欲安住之止”。

为什么叫随欲安住之止呢?你全部精神要想摆在这个上面,它能听你招呼。现在我们这个心念就是不听我们招呼,不要说观甚深空性,意思就是大彻大悟;连它最简单的,做一点随便的小事情啊,念一声佛,拜一下佛,它就是心里面在胡思乱想,不能像我们所希望的那个样。那个时候你要观甚深空性,那绝对少不了。那么有了这个,你又了解了这个真实的内容、内涵,经过闻、思,然后再去观察,最后你如理如量地亲见事实。所以说,根据了这个,“方能明见真实义”─这个是不错的,真如的本性是如何。

经上面说,由止的力量啊,它不动摇,这个像灯一样;那么“由观故如山”,这个前面的不动摇指什么?就是能够心不动摇,然后因为有不动摇的这个心,然后能去如理观察,如理观察、如实而止的话,那就不会一切境界……所以说如如不动。那时候像山王一样,真正地如如不动,所以由观故如山哪!这个是第一个,说,说明了止观的自性,止观(p220)的自性。

【丑二学止法分二,寅初修止法,寅二修止量。】

先把止说一下,学的“法”,什么的方法;达到什么样的量。现在下面:

【初又分二,卯初加行,卯二正行。今初】

先加行,其次是正行。就是你没有学的之前,应该有一些什么准备,应该以什么基础,根据这个基础准备,开始去学正确的修止的方法,现在先说这个基础。

【◎ 《入行论》云:“当知具止观,能摧诸烦恼,故应先求止,不贪世修成。”故当先求修止。复应先备修止资粮。】

他前面先引一段论,来告诉我们、策励我们。说,你具足了这个两样东西,你就能够摧伏一切烦恼。实际上处处地方提醒我们,我们要解决痛苦,痛苦的根本在这里─烦恼。要想解除烦恼,必定要学止观;要学止观先要学止,依止起观。那么现在要学止,应该怎么办呢?你一定对世间的这些东西啊,不要被它所转,所以一定要离欲“不贪世”。(p221)对世间你有一点染着的话,对不起,没有用!所以一定要不贪世间的一切,那个时候止就修成;修成了止,由止修观;止观成就,烦恼破除,得解脱!所以这个地方先要修止。那么修止先要具备的资粮─条件是什么,也是引那个论:

【如《庄严经论》云:“具慧修行境,谓易得善处,善地及善友,瑜伽安乐具。”】

五样东西,他下面说这个哪五样:

【易得谓易得衣食等顺缘。】

这是第一个。就是虽然我们修行,修行的的确确还要吃、还要住等等。为什么要易得呢?如果你一天到晚你忙这个东西的话,就像做生意人哪,一天到晚忙这个,忙完了以后,哎,忙了一天,到了晚上嘛吃、穿,好啰!睡觉,明天再去忙,这个没有用。现在我们不是,那很容易得到;得到了以后呢,因为容易得到,所以你全部精神可以贯注在这里,专门学这个。第二:

【善处】

就是指住的地方,还要好。

(p222)【谓无猛兽怨魔等恼害。】

如果有这些恼害也不行。

【善地谓不引生疾病。】

这样,有很多地方,比如这地方太潮湿,这地方太热,或者这地方这有什么,欸!这个不行。第四:

【善友谓具如法良友。】

这个很重要、很重要!这个善知识有两种:上面是尊长,教导你的;下面是同修,乃至于护持你的。第五:

【瑜伽安乐具谓远离喧闹。是谓随顺处所。】

最后呢,就是你真正修“瑜伽”,修定的时候,相应的这些东西。这个要包括什么?远离热闹。所以真正学定,一定是为什么要离开这个尘世,在尘世当中,绝无可能,绝无可能!随顺于修法相应的这种地方。除了这个以外,他下面特别说明:

【修止之人,复须少欲,不求众多上妙饮食等,略有粗劣便能知足。】

(p223)要少欲知足,这个欲望是愈少愈好,愈少愈好。所以啊我们必定要了解的这个事情─要知足,这个说得很清楚、很清楚,你稍微一点粗劣的就能知足。所以这是为什么我们真正来修学佛法,千万不可以─噢哟!说现在的营养学怎么讲,噢哟!又要什么这个蛋白质,又要什么,又要维他命一大堆。这个不要!的的确确地,如果说你不学定,那个是需要,你要靠那个身体嘛;你真正如果学定,一旦引发了身心轻安的话,那个身体的话,那简直是啊,你以最简单去,都能维持它。

不要说以前古代的,我们想迦叶头陀,乃至于我们看历史上;眼前我周围有好几个人,那还没有得到根本定喔!以前我们一起啊,我还记那个事情已经十几年以前了,那有一个同修,他后来得到了,慢慢、慢慢地学成功了。嗯!早晨吃过了这个一点稀饭,然后坐上去,平常吃半碗稀饭就够了。平常啊跟我们也是一样,那个钵满满的一钵还不够。他到后来慢慢、慢慢地学,学了成功了。学了成功以后,还没得根本定,那这种情况之下,只是欲界定而已,最多是未到地定。早晨一坐,嗯!张开眼睛来,下午天已经都黑了。那时候他自己啊就无比地轻安,你稍微多一点哪,这装得满满的一碗,他只吃半碗,为什么啊?吃得多了以后,唉呀,这身体之粗重,那也感觉得不舒服啊!他要一点点就够了,就这样。

(p224)然后呢那个衣服等等都不要,那时候我们住在南部,天气热得个不得了,我在那儿地方老冒汗,他头顶上面还戴了个帽子,是个毛线帽;而冬天那个冷得个要命,他仍旧这么一件衣服,妙咧!是,得到了那个时候是有这样的,可是没有得到之前的话,你要下苦功哦!所以如果说,你不能放弃世间这种东西,你不能少欲知足的话,这些东西永远只是看天上人造卫星,只有你羡慕的份。

所以这为什么我们修学佛法之前,一定要先懂得这个道理,然后策发那个胜解,说它殊胜的好处,然后呢说没有得到的这个绝大的过患。你一定要先透过你的思惟、观察,内心当中生起,那时候才不会眼前小小境界所转。否则的尽管怎么,到那时候你说得,哎呀!道理大得不得了啊!说一大堆个道理:“喔唷,修行,修行弄了半天这样的话,万一生了病怎么办?”对呀!那到那时候想:是啊,要叫你这样的话,叫你放舍一点,生了病大家来指责你呀!好、好、好、好!那种种的藉口,先把自己保护得啊,保护得牢牢的。把那个自己的监牢那个铁门,是说还唯恐少,木头的不够还嫌铁,铁的有了铁条,竖的不够还要横,横的不够还要加锁,封得封死在这里,牢牢觉得很安全。啊!就是这样一件事情。所以在这个地方啊,没有第二条路,第一个要得正知见,然后呢要如理思惟、观察,要产生胜解。到那时候自然而然你会一步一步地深入,一步步深入。

(p225)我刚才说这个现在的人,说我们总觉得:“唉呀!找不到。”因为不肯找嘛!你一天到晚保护自己,在那个尘欲当中忙都来不及。这个时候不是没有啊,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人家说物以类聚,就是这样。你真正的修行人,你跑得去两句话一谈哪,他第二次也不跟你开口了;你真正地有这个信念,你跑得去,那时候,人家才看,嗯,差不多,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所以我们看看那个古德那种机缘,乃至于现在的人,那虚云老和尚不是去朝,朝印度还是朝哪里?经过云南的时候,欸!就看见一个老修行,人家说:“欸,这个几十年了,他从来不跟人家开口,就那么修了!”虚云老和尚也是看见了给他问讯,他也不理,跟他讲话,他也不理,这样。啊!虚云老和尚的确,他自己修行的禅和子啊,你不理,那我也不理。好嘛!你铿铃匡啷垦地,我也垦地,到了时间了,进去了,他也跟进去。跟进去,那个老禅和妙咧,他自己煮他的饭。欸,那没关系,你煮你的饭,我做我的事情。如果看见碗没拿出来就拿碗,没有水就那拿,然后烧好了饭,他自己也装了饭自己吃。虚云老和尚也不去管他,对呀,也自己装了就吃,就是这样,弄了个几天。那个人就说:“从来没看见过,不招呼你嘛你自然吃。”虚云老和尚怎么说?“我也从来没有看见过,人家来了以后,你不招呼的。”欸,大家就这一句话,说完了大家也不理啰,就这样!

(p226)说明了什么?世间不是没有这种,要我们看见的时候,我们本来也就不愿意到那种地方去,看见这种人更是,说起来还是,喔唷!这好像……自己有种种藉口。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世间不是没有这种人哪!实际上呢,我们心里面,一定是跟什么啊?跟什么相应。你不反省还不知道,你一反省啊,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们第一个重要的,要有正知见、认得,然后千万不要用种种的藉口,保护自己的烦恼,那就一点份都没有了!这是我这地方随便一提,少欲知足,那个是修行必不可少的!

【复不营商谋利,弃舍医卜等杂务,及与他人往还之因缘。】

这个很容易懂。也许前面两个还是容易哟,“营商谋利、弃舍医卜等杂务”,就世间一切杂务。还要“他人往还因缘”,这个记住!自未调伏而能调伏他者,无有是处啊!你牢牢记住这句话的话,跟别人的往还因缘你自然断得掉。否则的话,唉呀,牵丝扳藤一大堆,这个也不好意思、那个也少不了,这个也什么、那个也什么。啊!要怎么办呢?

【严持所受净戒。】

对于净戒要严持。

【思惟诸欲过患与无常等理。】

(p227)这样地思惟自然行。

【具备如是止资粮已,于安乐座端身正坐,足结跏趺,双手定印,先调息等。如是所说加行六法,及下士中士法皆应先修。尤应善修大菩提心。】

那个就是前面的基础。前面说过啰,你没有这个基础的话,不行。所以另外一个人哪,如果失坏止资粮,就是说如果这个前面的基础不修,你就算坐上一千年,没有用!那现在不是不会学,你根本的基础都没有,大家说:“哎呀,我要学定啊!”那个是真是痴人说梦!所以下面的我们明天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