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46卷A面

(手抄稿 第十九册 p41)

这一个概念我们必定要透过这个文字,认识这个文字相。所以平常的时候啊,我们一天到晚忙这个,一天到晚忙这个,然后又要忙那去,哎,忙完了又赶快去要想说定它一下,坐一坐,是一点用场都没有。是,种一点善根,不能说一点用场都没有,这应该这样说明的。真正学定的时候,的的确确你一定要把外面的外缘切断到最少,可以少得了的就是绝对不要它,绝对不要它,那个时候啊,然后你全部精神贯注,那时才有可能,才有可能真正地深入步步上进。那么这是听闻力。

p. 568 (9)

【第二思维力,成办第二等住,谓先住所缘,由数数思维而修,初得少分相续安住。此时便觉分别如溪涧水时隐时现,得分别休息之相,】

第二个,第二个就是说,前面这个听闻的,你懂得了以后,然后照着去做了,那个时候你懂得了,但是呢,懂虽然懂,因为你无始以来的习气,还是这个力量,这业(p42)习气。那个时候,要靠你不断地思惟观察─嗯!这个地方哪一地方不对,这个地方如何,对的是如何。然后呢用心集中起来,贯注在你要定的这个目标上头,换句话说,你内心应该所缘的,如果是念佛,一心去念,如果是你观佛像,一心观,这个就是思惟的力量。那么这个状态,这个力量,能够使得这个内心啊,欸,“等住”,开始慢慢、慢慢地住下来了。

以前是把、第一个是从外面把它拉回来,安住在自己要缘的这个影像上头。那么第二个,由于这样地努力地思惟的话,它能够如你所愿的,前后慢慢、慢慢地继续地安住。所以说,这个“先住所缘”,由于不断、不断地思惟,那时候“得少分相续安住”,有一点的继续的。这个时候啊,才感觉到这个妄想的妄念、妄分别,那不像前面这么厉害了,有的时候会停止一下,有的时候现起来。那么那个时候啊,才能够体会到这妄念休、停止的时候一种状态。

【此二住心,沉掉时多了正定时少,必须力励心方能住所缘,故于四作意中,是初力励运转作意位。】

这个内住、等住这两样修学的时候啊,虽然有的时候会得到一点点停止分别,换句话(p43)说,心安住的行相,但是这个安住大部分的时候还在沉、掉当中,真实心里面能够定住的时候还很少。所以这个用心力一定要什么?叫“力励运转”,非常努力地来运转你的这个心理状态。这个力励运转不是几个字哦!的的确确你正式修行的时候,千真万确要提起这个心力来的,提起这个心力来的。

这一点,尤其是我们看那个禅宗的祖师们,你们好好看那个语录。他常常这么说:把那全部的精神摒起来,变成个话头,就给它一个像打仗一样。所以他那个比喻啊,实在很多地方非常地美。常常说,比如说像逆水行舟,它那个水的这个逆力啊,是一秒钟把你冲下十丈来,你用尽平生之力,一篙子划上去,只划它个一尺;不管!我还是要划。你想,这么激烈这个力,你要这么拼命上去的话,马马虎虎行吗?这的的确确绝对不行!实际上呢,念佛怎么样呢?这个祖师也说得很清楚,要追顶念佛,咬紧牙关,一个跟着一个,一个跟着一个,都是这种状态,都是这种状态。

不过呢,学定的时候,是,并不是说拿这个,因为他这个里边稍微有一点不太一样的地方,不太一样的地方。比如说你念佛,以及这个禅,实际上那个时候是定慧俱转的时候。那么,平常我们像数息等等的话,它不是定慧俱转,而是主要的学定,但是呢,也一定要用巧慧来辨别。所以这个力量容或不像刚才那种刚猛,但是的的确确这个心力本身,(p44)还是提得很强,这个我们必定要了解。所以学定绝对不是说,哎呀,那么轻轻松松,坐在那里,好像那么睡觉那样坐在那儿那么轻松,那个是了不相干、了不相干。当然你真正地得到了这个定以后,那是另外一回事情。这是过了这个河以后啊,再舍掉这个舟,你还没有过河的时候,你说你不要了,那没用!所以这个地方叫力励运转,用非常精进的力量努力地在运转你那个心意。这个就是四种作意当中的第一种。那么,

【第三念力,成办第三安住第四近住二种住心。】

那么由于前面的听闻、思惟,不断地思惟以后啊,因为你不断地思惟,这个思惟慢慢地习惯了,是串习了,自然而然这个力量就现起了,这个才是“念力”。所以这个念力的特征,不是说:哦,我记得住,不是。就是说,你要系念的东西,它现起了,就是那个时候。如果说你念佛的话,它就是这个佛号潮涌而来,一个跟着一个,你并不会觉得它跟着来,跟着来的还不算哦!那就是全部的。咦!你说它一个吗?好像是一个;但是不断地念嘛!是不断的一个,这样地来的。这很难辨别得出来,它还是在前后地念呢,还是在一个在念,那个是真正。刚开始的是的,一个跟着一个;到后来的话,它虽然是跟着一个,好像是一个。所以我们不妨举一个比喻,譬如电影,我们晓得那个电影,它是什么?那一个片子、一个片子。如果你慢一点来的话,你看见:哎哟,换一个、换一个;你慢慢地快(p45)了,任运地,到最后的话,你不觉得前面一个片子换到后面一个片子,那个动作本身是连贯而来的,对不对?当然现在你那个动作是变化的,假如不变化的动作的话,你觉得始终维持着这样的一个状态。

现在我们念力也是如此,你缘那个佛像也好,念那个佛像也好,开始的时候你力励运转的话,是觉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到后来那个心力念起的时候,它还是一个一个在念,可是你不觉得好像是一个跟着一个,就像一个一样,那个就是念力现起的时候。这个行相很清楚、很明白哦!这个一定要你自己如理用功,然后你观什么、学什么,真正的念力现起─这个状态。如果坐在这个地方,只是哎呀,觉得轻轻松松,然后呢,坐了一下心里觉得还安安静静,宁静得很,那是因为你休息了一下,那个功效。跟那个学定,那不是那么一回事情。那么那个时候呢,是“安住”跟“近住”了,心慢慢地安定下来了。近住什么?欸,近,慢慢地、渐渐地靠近了,那个时候才真正谈得到渐渐靠近那个住心相。还不是真的住心,这样。那么这个是:

【如其次第,于心散乱时能速念前缘令心安住,及初以念力令心不散,从宽泛境渐收其心,使其渐细渐高。】

(p46)哦!到那个时候啊,就像安住跟近住是什么状态呢?这个心有散乱的,但是它虽然散乱,你散乱随时就了解了,而且很快地又把这个散乱的心收摄回来,安住在你内心要所缘的那个境相上头,这个是安住。那个时候啊,于是这个因为这样的关系不断地串习、不断地练习啊,这个心念的现起,现起的时候它不再散乱。“从宽泛境渐收其心”,意思就是说,平常东想西想的,欸,在安住在一个上头,而渐渐越来越细致。因为这个心并不这样地动乱嘛,所以慢慢地凝细了,然后呢,慢慢地上升。这个时候觉得这个妄分别,就像潭中水,

p. 569

【此时便觉分别,如潭中水。无违缘时安静而住。】

这个时候,这个妄想分别就像这个水不在河里,而在一个潭里,那个潭里面没有出路的,就是进来了以后就停在那里了。如果说没有其他的外面的相违的违缘、动乱等等的话,你能够安住在这里一动都不动。

【遇违缘时即不能住,对于分别起疲劳想。】

但是遇见那个违缘的时候,你还是不能安住。等到你得到了这个宁静的心的话,那个时候对于这个分别─前面啊我们要不分别、要不妄想,做不到;因为得到了那样的体验(p47)以后,那是一种内心非常微妙的境界,那微妙极了!那个时候你才比较得出来,说前面这个妄想,唉,是何等地没有用啊!何等地打闲岔呀!那个时候你对前面的妄想,就感觉得厌恶,啊!这不愿意。所以那妄想一来,你也就觉得这个小偷或者来害你的人来了,你还对它……不想,那不要了。这个是它的特点,它的特点。

【第四正知力,成办第五调伏,第六寂静二心。】

再下面叫“正知力”。第三是念力,念力下面有一个正知力。这个念知它的内涵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实际上前面一定还要正确的了解,但是这个地方的正知有它的特别的功效在,那么指什么?我们看,第五叫“调伏”跟“寂静”。

【如其次第,初以正知,了知于分别及随烦恼诸相流动之过患,令心不散调柔,乐修三摩地。次以正知,了知散乱之过失,灭除厌修三摩地之情绪,令心寂静。】

就是它。前面呢,晓得这一个分别─就是散乱哪─这一种事情的害处,所以不跟着那个妄想而转。所以那样的状态,那个心不乱转了,所谓不妄想这样,那么慢慢、慢慢地宁静下来,越宁静这越调柔。那个时候你才觉得:啊,好啊!实际上呢,虽然不是轻安,可是平常天台所谓持身法,这个身心上面有说不出的、无比的一种安乐快适之感。 一步一步上来,这种感受是一步、一步地深细。

更进一步呢,了知散乱的过失,所以会产生一个功效,什么功效啊?你一心对这个精进修三摩地很欢喜。要在以前的话,叫我们去学这个东西,哎呀,那真是啊,叫我们去玩哪,去聊天哪,去跟人家吵啊,那个很起劲耶!要我们修行,啊!这个东西真办不到;这个事情也少不了,那个事情也少不了,种种的理由。你慢慢地、慢慢地如理地深入,真正体会到了这个好处以后,那时候你才真的对比出来说:啊!原来学这个东西这么好啊!那个时候,对于前面怕修或者是不愿意、厌患修行的这种心里面,统统调伏、消除掉了。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他心越来越寂静、越来越寂静。这个是第四正知力,那么成就的是“第五调伏、第六寂静”。再下面这个六力当中的第五力是:

【第五精进力成办第七最极寂静,第八专住一趣二心。】

再下面呢,精进。其实前面不是不要精进,为什么不说精进而说那个呢?因为每一个没有精进是不行的,不过那个时候,除了这个精进以外,还要其他的力量去对治。譬如说刚开始虽然你精进,你不懂,精进也没有用啊,所以要靠听闻。懂了以后如果是你精进,精进错了,那么怎么也不对,所以要把所听懂的不断地思惟,这个原因。那么到那个(p49)时候前面的过失啊,都已经拿掉了,那个时候正式的就是这个精进力继续,而且那个时候要更大的精进的力量。

前面那个精进往往是克服什么?克服这一个违缘;现在这个地方,妙咧,就是当你得到了一点好处以后,我们往往,哎呀,觉得欢喜,停在这里,不要为这个好的境相把我们绊住。所以这个执着本身有几种,实际上呢,我们这个无始以来的执着,当那体会一点好的境界,哎哟,欢喜得不得了,那个时候也要精进的力量。所以才能够得到了以后,不停在这个地方,这个也是一个精进,就是这样。然后呢,这一个成就什么?“第七最极寂静”,哇!这个寂静哪,寂静到的的确确外面没有一个东西,一般来说可以动得了你。那么再下面呢心住一趣,“专住一趣”,得到真正的,心得到宁静,宁静。实际上这还没有得到真正的、真正的初禅哦!那个时候,还只是可能是欲界定,乃至未到地定。

【如其次第,以精进力,虽最细分别与随烦恼,皆能断除不忍,令心最极寂静。及由如是精进,令沉掉等初即不起,心能相续住三摩地。】

这个精进是什么个状态呢?就是说哪怕最细微的一点点的妄想分别,以及最小的一点点的烦恼,随便起来了以后啊,那是绝不忍受,马上断除。所以前面说过的,说这一个时(p50)候,当你有沉掉起来的时候啊,那一起来,不但要知道,而且马上要对治它。平常我们细的地方是不知道,可是粗的地方感觉到。譬如说,我们在那里听课也好,上早晚殿也好,觉得心里面慢慢地,刚开始的时候很散乱,到那时候心宁静。宁静了以后,总觉得:哎呀!好像这个眼睛张开来很吃力,那么闭上。实际上那个时候,心慢慢地就沉下去了。如果你了解了以后,那个时候就要随时注意。往往这个等到你闭了一下,越闭越舒服,到那时候叫张开来,觉得很吃力这个感觉,你就舍不得张开来。我想这种情况容或大家有这种经验,我是随举一例哦!

换句话说,你真的学定的时候,你不能让它说到了那个时候不忍,那你就完全错了。乃至于它刚刚起来,你觉得,欸,不对了,就不要让它起来,这个是上修。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个概念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必定要。所以说来说去,你把那个道理,一定要把道理所指的内心的行相认识。现在我们很多人就犯那个毛病,讲那个道理,然后一天到晚跟人家吵去,谈是非。自己觉得懂得很多的道理,然后把这个我啊,弄得个大得不得了,好愚痴!只有自己知道得很多道理,那个东西完全是漂流到不晓得哪里去了。所以这一个状态它才是真正的精进的行相,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那么心就能够相续,一直安住在这个定上面,这没错!那么:

(p51)【从第三至第七。】

从前面第三个安住开始,一直到第七个最极寂静,

【此五住心。】

这个五种状态,

【住定时虽多。】

那个住定的时候,是大部分都住定了,

【而有沉掉障碍。】

这个沉掉还是有的,不过前面是比较多、比较粗,后面是比较少、比较细。所以那个时候啊,是叫作:

【故是第二有间缺运转作意位。】

你还是要运转哦!实际上,这个有间缺还是力励,不过这个力励之相,慢慢地也稍微放缓一点,不是那么粗猛。因为要对治粗猛的力量,才用强大的力量。粗猛虽然不粗猛,可是凝细是越凝细,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这个运转的这个一定还在继续地这样去做,可是这个运转还有间缺,被什么东西间缺啊?掉、沉两样东西,所以这个时候叫“有间缺”。这个运转作意,一下失去掉了就不行。所以不管是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它为什么叫“暂时不在犹如死人”。喏,同样地,不管你用哪一个方法,你真正了解了,没有关系,不管用什么方法对我们讲,我们都了解得清清楚楚。所以这个概念我们在这个地方学的时候,必须应该认识。

【第八住心时,如大海涛,随起何分别,略修念知对治即自息灭,尔时虽须恒修功(p52)力,然沉掉不能为障,能长时修定。】

等到第八,专住一趣的时候,那个就像大海一样,啊!那无边的这个大海,实际上这个稍微一点点起,因为那个小的里边容纳不住,这个大海当中,随便一点点起来了,啊!那就看得很清楚,像一个广大的平镜一样。那么一起来了,那个时候,因为你修对治的这个已经不但会用,善巧、纯熟,乃至寂静任运,所以随便一起来你就了知,一用就能够如法地对治。所以这个时候,就是你长时修,那个沉掉等等都除掉了,因为这个沉掉都除掉了,你能够长时地修。沉掉除掉了以后,那个时候相对地坏的慢慢地拿掉,这个好的觉受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所以啊在这个地方,的的确确有无比的一种轻快的状态,而且那个障碍的粗重也相对渐渐、渐渐地减低。

【故是第三无间缺运转作意位。】

那个时候,这个运转作意才没有间缺。因为这个沉掉拿掉了。

【第六串习力,成办第九等持住心。】

那么把前面这样的这个心住一境的还继续不断地串习它,继续不断地修习。到这样的(p53)经过,已经到了量,然后把这个到了量再尝试着习惯,修习以后,再成就等住,换句话,这个时候真正心定了。

【以于尔时不须专依正念正知,其三摩地亦能任运于所缘转故。】

那个时候,就正知正念也不要了,因为它那个定心已经自然而然,“任运”是自然而然是这样,自然而然这样的,这样的话,那正念正知当然不要。正念、正知就是什么?要帮助它使它走上这条路,现在已经自然而然走上这条路,你帮助它这个就用不到了。

【又由尔时即无沉掉为障,复不须恒依功用,故是第四无功用运转作意位。】

哪!那时候很清楚。所以到那时候沉掉已经没有了,而且也不要用去功力,所以那个时候啊─无功用运转作意。就像我们刚才说的那个比喻当中,说先这个催眠曲,到后来要快要睡着的时候,你不要再去催它,等到完全睡着的时候,你什么都不管它就在,你那么管一管它,反而把你弄醒掉了。所以它这个叫任运,任运自在的就是这个样。那个时候,这个心才是真正的所谓等住。这个是从开始第一步到成就。那时候是不是真的得了定了?欸,还没有,还没有,还有一个标准那要去鉴别它。你不能说它是跟不是,因为得定一定要具足几个条件,所以说下面告诉我们

(p54)【◎ 寅二修止的量。】

什么时候就是真正圆满了?

【第九住心,仍是欲界心一境性,乃奢摩他随顺作意。】

哪!说得很清楚,得到了第九这个状态还是什么?欲界的心一境性,或者是欲界定,乃至于未到地定。未到地定,换句话说还没有达到真正定,定力还没有到达,这样。那么这是什么?奢摩他,奢摩他真正定力的随顺,已跟它相应的作意,换句话说,这个就是止,那个奢摩他。若得身心轻安即奢摩他。

【若得身心轻安即奢摩他。】

一直要等到身心轻安相应起来了,那个时候才算。经论上面告诉我们,说得很清楚。

【《庄严经论》云:“由习无作行,次获得圆满,身心妙轻安,名为有作意。”】

这个地方引那个经,实际上《广论》上面还引─哦!这个地方引的论─《广论》上面还广引经,《解深密经》什么,好几个经。这个一定是要以经、论,以及所有的佛菩萨修习的经验来印证的,那个才是。

(p55)【所言作意即奢摩他。】

所以由前面说,由于你这样地不断地修学,到不要再作意了,任运而转,那个时候才圆满。同时呢身心这个妙轻安跟它相应了,这个叫作“有作意”。那么所谓“作意”是什么?就是真正地得到根本定了,根本定就是奢摩他。那轻安相是什么呢?下面又说:

【轻安之相如《集论》云:云何轻安,谓止息身心粗重,身心堪能性,除遣一切障碍为业。】

什么是轻安呀?那个身心的粗重,统统消失掉了。因为这个消失掉了,所以你要做什么就一点没有困难。现在我们要做什么,哎呀,做做啊,身体嘛疲倦得很;哎呀,心里面厌烦得很!或者你要观察,要念一个书的话,念念的话,哎呀!这个心里面哪,对不起,它要散乱。又要不是胡思乱想哪,就是紧在这个地方的话,你把它转不过来。到那个时候它都消失掉了,心是如此、身是如此。不但这种障碍没有,而且有无比地轻快的这种状态。所有的要想修善法的这个障碍,统统排除,这个地方就是说“遣除一切障碍”。实际上呢,另外一个地方解释,就是说对于乐修善业的障碍统统除遣掉了。那个时候,对于我们身心要想乐修善业的这一种状态,你都能做得到了,所以这个叫身心的堪能性。

p. 570

(p56)【所言粗重,谓于善所缘,身心不能如欲而转。】

就是这个。对于我们所要做的善的事情,那个身、心都不能哪,能够像我们希望的这样去做,这个叫粗重。现在这个粗重都消失掉了,那当然你想做,它都能得到。

【若得彼对治之轻安,则除身心无堪能性,能随欲转也。】

就解释了,得到了这个粗重的对治,对针对着上面那个粗重这个毛病的对症之药是什么?就是轻安。那个时候,就把身心上面的无堪能性统统净除掉了,所以你要怎么办,它就怎么办。

【如是身心轻安,初得三摩地时,即生微细少分,后渐增盛,便成轻安与心一境性之奢摩他。】

刚开始的时候,它就慢慢地生起来了。然后呢不断地增加,不断地练习,就是根据你这个练习多久,它这个轻安相也是增加多少。到最后呢,这个轻安相啊,就跟这个心一境性同时俱转,那个时候就得到。

【将发众相圆满易见轻安之前相,谓于顶上似重而起,非损恼相。】

(p57刚开始发的时候,这个轻安相刚发的时候啊,头顶上就好像觉得很重那种感觉。但这个感,要清楚哦,不损恼相。平常如果你头顶上压下来的话,觉得很不舒服,那个时候虽然有重重的感觉,但是呢这种感觉给你非常舒服,奇妙无比!这个《小止观》上面说有八触动相,的确的,轻、重、涩、滑……等等,这种感觉,有的八个都来,有的不一定都来,但是一定会有。可是这种来的时候啊,它一定是跟那种妙乐、轻快的状态相应的,一定不是一个损恼相,而一定是一个宁静安乐相。

【此起无间,心粗重性即得除灭,能对治彼,心轻安性即先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