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55卷A面
(手抄稿 第二十册 p69)
然后呢空有,这地方的真俗二谛圆融,就是这样,所以这个时候就圆满了。如果说:
p. 558
【弃初次第,唯修后摄道一分者,非彼续部及造彼释聪叡所许,故当摄持无上瑜伽圆满道体二次宗要。】
前面这个圆满的次第一步一步,假定说,你把前面这个次第没有认真地一步一步上来,随便哪一个弃舍掉了,只修后面的一分的话,对不起,那绝对不是!也不是造那些续部,真正地解释那些续部,就是密咒的“聪叡”,就是真正的成就者的那种菩萨祖师们所许的。所以我们真正要学密法的时候,一定要把无上瑜伽圆满道体的两个次第的宗要要说明,就是生起次第跟圆满次第。
【此中唯就彼等诸名,略为显示入咒方隅,于诸咒道次第,应当广知。】
现在这个地方,只是最简单地说一个名字,大概晓得几个,那有几样东西,如此而(p70)已!真正的这个密教的内涵的话,那在到了那个时候啊,那我们要学的时候,应该如理如量地一点不缺少地去认知它。
【能如是学,即是修学总摄一切经咒宗要之圆满道体,令得暇身具足义利,能于自他增广佛教。】
像这样的话,那么就是真正地修学显教、密教整个大纲的圆满道体。这样地学的话,就把我们这个暇满的人身,得到最究竟圆满的意义,能够使得佛法增广,利益自他。
好,说完了,这个是正宗分。从前头下脚第一步到这个地方,整个的佛法所谓三乘,还有密教里面叫四灌,这也是还是下、中、上三乘,不过这个不是下中上的这个三士啊,这个三乘就是说,从声闻、缘觉到一佛乘三乘。还有呢,不过这个地方包括了,这个一佛乘当中包括显、密最究竟圆满的教法,统统在这个里边。本论分成功三部分─序、正、结,那么正分现在说完了,再下面最后呢就是结分,有个简单的说明,简单说明。
现在请继续下去,558页。上面已经整个的正分已经说圆满了,正分已经说圆满了,下面就是结分,结分。真正说起来,上面这个是啊……下面这个有一段偈子,就重说一下。现在我们把它念一下,很简单地说一说。这个结分里边,就是简单地又把上面(p71)所说的整个的这个道理,他为什么这样说,以及这个大概的这个传承,以及他─大师,我们宗喀巴大师,讲这个本论的因缘,换句话说造本论的因由,以及这个本论的整个道的这个传承,把它在这个地方说一下。
【能观无央佛语目,如实善达一切法,能令智者生欢喜,由亲诸修如斯理。
知识初佛妙音尊,善皈依故是彼力,故愿善择真实义,彼胜智者恒护持。
南洲聪叡顶中岩,名称幢幡照诸趣,龙猛无着渐传来,谓此菩提道次第。
尽满众生悉愿义,故是教授大宝王,摄纳经论千流故,亦名吉祥善说海。
此由然灯大智者,光明显扬雪山中,此方观视佛道眼,故经多时未瞑闭。
次见如实知胜教,宗要聪叡悉灭亡,即此妙道久衰微,为欲增广胜教故。
尽佛所说诸法理,摄为由一善士夫,乘于大乘住佛位,正所当修道次第。
此论文言非太广,一切要义无不具,虽诸少慧且易解,我以教理正引出。
佛子正行难通达,我乃愚中最为愚,故此所有诸过失,当对如实知前悔。
于此策勤有集积,二种资粮广如空,愿成胜王而引导,痴蔽慧目诸众生。
(p72)
未至佛位一切生,愿为妙音哀摄受,获得圆满教次第,正行胜道令佛喜。
如是所解道中要,大悲引动善方便,除遣众生瞑暗意,长时住持佛教法。
圣教大宝未普及,虽遍迁灭于是方,愿由大悲动我意,光显如是利乐藏。
从佛菩萨微妙业,所成菩提道次第,乐解脱意与圣德,令长修持诸佛事。
愿编善道除违缘,办诸顺缘人非人,一切生中不舍离,诸佛所赞真净道。
若时我于最胜乘,如理勤修十法行,尔时大力恒助伴,吉祥德海遍十方。】
这个只是简单地说明了里边几个大要,它这个本论,是把所有一切诸佛的,所谓“无央佛语目”,那看见所有的,而如实地能够通达一切法,这个道理都包含在里头,这个能令真正有智慧者,啊!生欢喜。我们学的人呢,由于这个智慧能学,而得到我们应得的;教的人呢,由于这个如理地这样的话,能够满他成满众生之愿。所以不管师、弟,大家都是真实地为此而欢喜。
这个上面这个道理啊,是亲近种种这个如理修行的这个善知识,而这个善知识的传承,从佛乃至于是“妙音尊”,就是文殊菩萨,前面这样的。由于我们学弟子的人,上(p73)面的完整的传承,那么我们学的人呢,能够如理地认识、皈投依靠,得到了这个真实的意义,一步一步地上去,这样。那么这个次第一步一步地下来,这个次第啊从佛,然后呢经过这样地传下来,那么,再经过当年印度的龙树、无着两个菩萨,然后把这个那条圆满大路建立起来,这一条大路,是能够究竟圆满一切众生所希望的。欸,一切众生所希望的,不一定究竟圆满的,现在呢不但是希望的,而且究竟圆满的。
关于这个道理,在《法华》上面回头有很清楚、很明白。那么,所以这个里边的教授既然包含了这个内容,所以它是“教授大宝王”。如我们《法华经》上面,佛一再自称:“我所说的一切经当中这个最第一!”他也一再一再地说,不但说它第一,而且是经中之王等等。那么现在这个也是一样,所以这是教授当中最殊胜的,像大宝王一样,大宝王一样。它为什么这样呢?能够把所有的经论的各方面统统包含在里头,而这个内容啊,是吉祥圆满如海!
而这个传承,当年是在印度的,是由谁呢?由阿底峡尊者传到西藏,那么这个西藏他们通常称为雪山,所以“光明显扬雪山中”,因为西藏是高原,那都是大雪。那么,那个时候在西藏那地方,经教已经慢慢地衰颓了,衰颓了,所以阿底峡尊者去了以后呢,把当年西藏的佛法重新光显。以后又经过一段的时候的传承又衰颓了,又衰颓了,所以啊,那(p74)么由宗喀巴大师再起来重新整理,而造成功本论。
说这个本论,它的内容不是太多,虽然这么简单扼要不太多,但是最主要的这个宗要啊,没有一点点缺少。所以说,此论文言并不太广,但是一切要义,没有一点遗漏地统统在这个里边。虽然智慧浅薄的人,都能够了解;当然没有智慧的人,那根本不谈,根本不谈,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回头我们看《法华》也说,不要看《法华经》这么简单哪,要真正地要若读、若诵、若持等等的话,已经供养过多少佛,有殊胜的善根哪!那么现在呢,本论就是这个里边的精华呀,这样,所以说这个少慧也容易了解。而再经过这个大师把如理的这个教法,一点不错地把它按照次第一一说明引导。
这个引导的内容,那个是最完整的修行的次第,这是很难通达,最难通达的。大师这个地方所以啊,实在是对我们末法的众生有无比的恩惠!所以在西藏、印度两个地方,他们把宗喀巴大师跟阿底峡尊者两位,同样地都尊为是能仁第二,说释迦世尊再来,再来。我们这里也有位祖师,称他为所谓“小释迦”,是小一点;他不但是小,而且圆圆满满地重新来。这个倒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前面已经一再说过了。我们所以称,在这里的祖师称为小释迦,就是那一宗一派当中觉得他是最了不起。像刚才说的那两位尊者啊,不管在印度也好、在西藏也好,各宗各派共同宗奉他最圆满,这个有他很不一样!
(p75)但是以他这样了不起的人,他还说“我乃愚中最为愚”啊,那个就是处处地方示现大善知识的,这样。他倒不是做给我们看喔!换句话说,他因地当中为什么能够策使他达到最高成就,他因为自己觉得:唉呀,我不行啊!所以前面说:愚者知为愚啊,这个是智者。他自己晓得我错了,那就想办法、肯改善,他就改得善。我们现在愚的人,自己还觉得很懂咧,那你就完了!乃至于明明是愚,他自己还不晓得,这是无明真正可怕,你根本不晓得你在错误当中。然后呢自己对错误还觉得很执着。这个执着有两种:有一种见解上面自以为对;还有一种习性上面,就是觉得:唉呀,它就这个样!这是我们要了解的。
所以他不但是说示现给我们看,真正说起来,就是他因地当中就是这样的。所以他始终,哪!到了那个时候,他依止着这种因缘显发给我们看。我们真正要学,这一点要千万自己认识:他尚且都是这样,那我们如果是自己觉得智者的话,那就什么都不谈了!所以他说,这个地方啊,佛是最圆满的,但是我因为是愚中最愚啊,所以这一个地方难免有过失。然后这个过失呢,我在佛菩萨─“如实知”就是如实圆满了知,一定是佛,佛前忏悔。
现在呢,也要照着这个如理如量地、精勤努力去积聚两种资粮,这个两种资粮要究竟圆满的是“广如虚空”。这个虚空就是法界,以法界为量的,你照着那样的话,那个能……。以这样地去努力去做,为什么呀?希望能够成就那个“胜王”,胜王就是法王。(p76)那是引导什么?引导那些为愚痴所蔽,这个慧眼未开的众生一直走上去。在还没有达到佛位之前,在任何时候,一切生当中,希望能够得到“妙音”,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慈哀摄受,因为只有在这个大善知识的这个摄受之下,那么能够。
我们这里说,欸,为什么我们不求佛,为什么不求阿弥陀佛,至少你说我们这地方释迦世尊,而要祈求妙音文殊师利菩萨呢?这个道理要说明一下。在真正的究竟意义上,尤其密教里面特别说,文殊师利是代表的诸佛、十方一切诸佛之智,我们所以不透脱的原因是愚,就是无明,而这个无明的正对治是智慧,这样。所以回头《法华》上面就说出来了,那文殊师利菩萨他教出来的弟子,啊呀!那个成佛的话,这个《佛说诸佛名经》上面他就说:他也是、他也是、他也是……点了半天以后啊,哇,还有好多、好多,他佛也一时点不清楚,这样。
所以《法华》上面也是,阿弥陀佛也是文殊师利菩萨他教出来的,我们释迦世尊也是他教出来的,然后呢乃至于什么将来的弥勒佛,也是文殊师利菩萨教出来的嘛!所以从果位上面我们去看的话,是,我们要学这一个─或者是本师释迦世尊,或者阿弥陀佛,或者十方任何一个佛。可是你要求这个果的话,因地当中应该怎么办呢?应该找到最佳引导之师。这个是为什么这个地方他“愿”,愿是因嘛,因正则果圆、质满。
(p77)不但如此,而且要获得这个“圆满教”,那个教是顺着次第,“正行胜道”,那这个是才是真正令佛欢喜的。这个要说明。所以佛真正欢喜的,他是什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成佛,这样;而要想成佛的是一定要圆满道的次第。所以对我们现在来说的话,尽管我们的力量容或不足,实际上呢的的确确凡夫是不够,但是下的因种,我们这个立场所下的因种,千千万万先不要自己委屈了自己。不要说:“喔唷,我就是一个穷子啊,就等一下跑得去做做苦工的!”说:“我就是个王子,只是现在什么?落难王子啊!那没关系,那怕什么,我只要自己肯努力话,那就是这样!”这个我们一定要了解的。所以我们呢念佛也好,不管你做什么也好,一定要记到:我是为了要究竟成就圆满佛慧,所以才那个时候学这个法门。现在如果我用这个法门的时候,说念佛法门,那四个字,是!那个基本概念我们一定要把握得正确!
那么然后呢照着这个,现在这个大师呀,那么再那个把道当中,以他修持了解的悲心引发,把它说明,使得佛法这个普及,而长时住持。现在呢以前那些教法,慢慢地、慢慢慢慢地经过盛而衰了。眼前我呀也是因为见到了这个,所以以大悲之愿,所以也从这个大悲心当中,为了要帮助别人,所以把这个如来的真正圆满,能够利益使众生得到究竟圆满快乐的那个教授藏啊,又重新整理,写成功这个《菩提道次第》。然后呢使得一切愿意(p78)修学得到解脱的这些人,照着这个慢慢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上去,把所有的违缘遣除,所有的顺缘一切成就,而生生不离开这个圆满的教法,所以“一切生中不舍离,诸佛所赞真净道”。这个实际上就是我们真正因地当中应注意的:第一个,我一定要学究竟圆满的佛果,然后呢一定要修究竟圆满的佛法,而且从现在开始,生生世世不离!成佛了以后,当然你跟它相应了。佛之所以为佛,跟二乘不一样,二乘─好!证了果,停在那里;佛的话,永远以这个法相应地这样地行持,这样。
所以他说,这个时候,那这样的话呢,“我于最胜乘,如理勤修十法行”。这个十法行啊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法华》上面也有十法行,《宝云经》、《宝积经》、很多地方,《华严经》,它都说这个十个。就是,十是一个究竟圆满的一个数字,实际上呢这一个就是把我们所应该行的,归纳成这么十类,如理地去行持。由于这样的话呢,啊!圆满一切功德,这样。这个就是这个偈子的内容。
那么再下面就是说明两个:第一个,大师为什么说本论。
p. 559 (8)
【◎ 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龙猛无着二师道轨,能往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士所修一切次第圆满开示,如此菩提道次第者,】
上面说,喏,这个就是把一切佛,十方一切佛,没有一个……三世一切佛,时间、空(p79)间,没有一个遗漏的宗要。那么这个宗要经过这么两个师承,性、相两位的菩萨,这一个原则、道理,这个道理能够使得我们走到圆满成佛的,根据它修学上头去的次第,分下、中、上。那么,这个圆满的、如理如量,以及次第无误的,就是这个菩提道次第。这个菩提道次第为什么会这个地方说呢?是由于依下面这几个人的劝请。
【谓依哦姓具慧般若摩诃萨埵,彼之绍师精善三藏,正行法义,拔济众生,长养圣教,宝戒大师,及因前代持律师中,众所称叹贾持调伏(号精进然),彼之绍师智悲教证功德庄严,大雪山聚持律之中高胜如幢,第一律师嗉朴堪布宝吉祥贤,并诸余众诚希求者,先曾屡劝。】
因为前面那些人,上面所说的那个都是西藏人,宗喀巴大师他是青海人,后来到西藏去。因为那些一代一代的那种大德们,这种大德们都是很有成就的,一再地劝请。后来呢,
【后因精善显密众典,珍爱三学,荷担圣教无能伦比,善娴二语大善知识,摩诃萨埵胜依吉贤殷勤劝请。】
由于这个。在大师的这个《应化因缘集》,大师的传记上面说明的,那大师造那个本论的时候,是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那个时候相当于我们中国明朝初年明惠帝,就是明太(p80)祖的儿子,惠帝建文四年,公元是一千四百零二年。如果拿我们今年的公元来算的话,离开我们现在已经五百八十七年,那个时候造的。就是那个叫“胜依法王”,他的劝请了以后然后造这个。这个是说他造说的这个因缘,那么这个根据呢,
p. 560
【系从至尊胜士空讳(号虚空幢),闻兰若师,传内苏巴及慬哦瓦所传道次。又从至尊胜士贤号(名法依贤),闻博朵瓦传霞惹瓦,及博朵瓦传授铎巴道次等义。教授根本《道炬论》中,唯除开示三士总相,余文易解故未全引。】
这个上面是先说他说的因缘,这个地方说这个传承次第是哪来的呢?是“至尊胜士”,我们常常说的阿兰若师、阿兰若师,就是阿底峡尊者的亲传弟子,亲传弟子。他的亲传弟子,是最主要的就是敦巴尊者,然后有阿兰若师,还有呢另外一个,那个就是什么?大瑜伽师,还有阿兰若师。那么他们三个人再传的,就是什么慬哦瓦、博朵瓦……那么这他们几个。那下面无非是说明这个次第,他们几个人它这么传下来,结果一个一个。那么这个传下来的什么呢?就是《道炬论》,《道炬论》。其他的他就说,不容易了解的他就说明了,容易了解呢,这地方就并没有再引过来,因为这个《道炬论》上说得很清楚了。所以他前面一开头的时候就说,我这个本论,总的话是根据《现观庄严论》,别的话(p81)就是依这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
上面只是说那个名,现在把那个名字,经过哪一些善知识,一代一代如何传下来,他也这个地方交代清楚,交代清楚。比如说,我们国内也有的,这个法系,所谓法眷,比如说这个是从达摩初祖,怎么从西天,佛传到他身上,他又怎么传到这里,然后呢经过二祖,神光二祖一直到六祖,六祖呢再经过他的门下,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是同样的这个道理。说明了这个传承的圆满,一点都不断。
【以大译师(具慧般若)及卓垄巴父子所著道次为本,并摄众多道次要义,圆满道分易于受持,次第安布无诸紊乱。雪山聚中辟道大辙,于无量教辩才无畏,如理正行经论深义,能发诸佛菩萨欢喜,最为希有摩诃萨埵,至尊胜士叡达瓦等(号童慧),】
仁达瓦,就是宗喀巴大师所亲近过老师当中最殊胜的,实际上呢宗喀巴大师一生当中,所最尊敬、得到最圆满的教授的,就是那一位仁达瓦,那个地方就译为“叡达瓦”。他是怎么呢?还是经过上面这个,所谓从博朵瓦、慬哦瓦他们几位啊再传下来,传到大译师、卓垄巴,那个卓垄巴父子他们两代啊,着了这个道次。那个时候已经不是《菩(p82)提道炬论》了,把《菩提道炬论》又另外适应那个时候的那些根性,又经过注解来广为说明。所以那个时候另外一个,它那个名字都叫《菩提道次第》,因为的的确确不管是哪一个,都是修学这个觉道的那个理、量以及次第。那么除了这个作为蓝本以外,还有其他的各家各宗各派的根本要义,不但是它量、质两样东西,而且次第,所以它是说“圆满道”容易受持,次第安布一点不紊乱。
使得那个西藏,“雪山聚”就是它不只指一个地方,整个的那个区域当中,能够把这个圆满的佛法,能够开出一条大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