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02卷A面

(手抄稿 第十三册 p179)

是自己啊!实际上,在观察这个力量,当我们真正地体验到了这个有支的力量以后,那我们就发现,下一生固然是这个力量啊引导你去,就是我们眼前的任何一件事情,下一个步骤怎么个作法,都是这个力量推动你,所以叫“引生后有,有大势力”。这个“后有”就是从现在向后去你的行为,它主要地就是这个力量在推动你,主要地就是这个力量在推动你。

所以说我们晓得苦,要避免苦,那么找到苦因,那现在推向你苦的是这个;你要快乐,推向你乐的是这个。然后你观察到这个力量的存在以后,你进一步说:欸!对,现在我找到了,那个毛病在这个地方,啊!问题在这个地方,问题在这个地方。所以你抓到了以后,你在这个上面说,如果它为什么……为什么会转向这个方向,或者向那个方向,这个方向是流转生死,这个方向是还灭生死。那么,那个时候你了解这个因由,所以 (p180) 顺着无明相应的爱、取的话,就流转;然后呢顺着正知见相应的这个精进、善法欲的话,就还灭,就这样。所以当你观察到了这个以后的话,你起心动念等等的话,那就是非常明白,非常清楚地,嗯,就在因地上面防它。所以对于整个的我们的这个概念啊,很清楚,很清楚了,这样。否则的话,我们任何一人,事情到了那个时候啊,你就没有力量,也没有办法挡得住。

昨天我们这里有一位同修离开这地方。嗯,他就跟我说,来了以后啊,他非常欢喜、非常好。那么最后走的时候,他也跟我说:“唉呀!听了这个《广论》实在好啊!”我说:“既然实在好,你为什么要走呢?”他就说,因为他没来之前哪,已经那时候接触一个什么,他就非常羡慕这个地方,一直心心念念觉得,啊!这是一个很好的因缘,但是后来其他的因缘就把他岔开了。人家说:“哎哟,这地方很好。”他就来,来了以后他固然觉得这个地方好。所以他前面那一段时候啊,他一直是觉得既然眼前的状态那么好,那么也就算了。

偏偏他父亲生了病,而且非常严重。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觉得当然父亲是绝对。他是一个很好的人,那么他去看一次、看两次,那他家里的人总觉得……。那我们晓得的,一般在家人,这个儿子出了家,那是绝对不可以的。何况,他家里的其他人又不信(p181) 佛,哎哟!都很担心啊,就这样。他父亲又这样,他又为了这个孝心所使。他那个时候,虽然这里有这么好的一个因缘,他未尝不欢喜;有的人不懂、不欢喜,那是无法可想的,他不能契入嘛!最后啊,他在那儿正在徘徊两可之间啊,欸!那后面这个力量就来了。这个就是“有”,很简单、很明白。就是说他本来就是有这种力量,非常强盛的力量,他一直要想到那地方去,结果被其他的因缘岔到这里来了,等到有其他的这个因缘役使他那样的话,他又去了。

所以我们哪,你能够平常的时候了解了这一点哪,所以为什么说,我们谈到了那个朴穷瓦大善知识在十二有支当中修心,这个特别提出来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我们来说,现在我们非常幸运地能够遇见这个圆满的教法,了解成佛的中心在什么地方,那么那个时候,我们自然而然会全部精神贯注在这个里头去。尽管如此,但是因为以前造的很多业,这个就是“有”的力量,它会来影响我们的,影响我们的。所以啊,如果你从这个上面能够注意到了以后,你就会怎么样地想办法在这个重心上面,换句话说这个是中心问题上面,你把它加强,这是集聚资粮;然后呢,以前跟它不相应的这个力量,想办法把它消除,这个就是忏悔业障。所以忏悔业障的方法,他前面告诉我们哪两种啊?就是悔所损,对治所损,对不对?这个就是我们现在为什么一定要忏悔。乃至于世间法,上次我们谈到《了凡 (p182) 四训》的时候,他也说:没有……在谈积善之前,先要改过,为什么?它这个原因都在这里,原因都在这里。否则的话,你一个因缘一打闲岔的话,你又去了,又去了。

所以现在在这个地方啊,我们第一件是特别地把这个菩提心教授的重点,要特别地加强。现在这地方我在讲,完了以后呢,你们应该多思惟观察,多思惟观察。如果有时间,更应该去看看那种大经、大论,譬如像《华严》哪等等。这个地方就是让我们心里边把这个力量─这个就是业,这个就是有,启发我们的正知见;然后由正知见带着头,然后呢正精进,所谓善法欲,把这个力量提得很强。同时对以前没有正确认识之前的这种错误习性等等啊,尽量地把它拿掉它,尽量地把它改掉它。这个习惯啊很不容易改、很不容易改。这习惯实际上是什么呢?就是“有”嘛!前面一再说的,这个什么啊?就是这个行薰习识,这个行为不断地薰习,在识田当中留下的影响,这就是习惯。这习性之难改啊!刚才虽然是个小地方,处处地方告诉我们,我们真正修行的,应该从哪些地方去注意起。

所以我们在这地方啊,这个看看,说像阿底峡尊者这样的人,他遇见这么多教授以后,他心里面还是说:到底什么方法才是能够最快地达到这圆满成佛呢?那么阿底峡尊者这么了不起的人,他在这关键上头,还是有模棱两可的这种。告诉我们:喏!现在何况是我们哪,更应该在这个地方,不要让这种模棱两可的这种情况,消耗了、空费了我们的岁 (p183) 月。我们往往在不知取舍当中,就不晓得怎么办,那就莫可奈何就停在这里,一停啊短则几天、几年,长则多生多劫,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浪费掉了。那这是第一个。

第二呢,所以啊,他去问各式各样的人,乃至于在这个地方祈求佛菩萨。欸!它不管在任何一地方,他都告诉他,中心在哪里啊?中心在这个上头。实际上呢,经论上面也都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把这个概念要弄得很清楚。说,对于这个道理呀,你要认识,认识了以后呢,照着它努力地如理思惟,内心上面产生决定不移的见解,决定不移的见解。那么如果我们以前有了这种强有力的习性,那时候有两种可能:有一种可能,对不起,这个习性的力量很强,你就被它牵着走了。还有一种,虽然眼前没有被它牵着走,万一碰见一个其他的因缘的话,你又跟着这因缘就跑掉了。所以我刚才举我们走掉的那个同学,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其他的因缘一来的话,他又跑掉了,虽然难得地得到了这个非常殊胜的东西。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特别地想办法,把这一点上面要把它把握得住。所以我们看这个倒数第四行:

p. 237 (10)

【由闻是已,于菩提心,心极决定。】

(p184) 那是阿底峡尊者的,现在呢,我们应该从这一个地方学习起。我们一生的生命哪,非常地短促。说了阿底峡尊者,我就记得尊者的传记上面有这么一段公案:他在西藏的时候,是,的确的,整个的西藏的教法靠了他才能够振兴,才能够恢复。所以他跑到哪里,都把那个地方的错误、流弊,一一都改正,就这样。那么有一次在一个地方,也是当地的一个很有名的一个善知识,就是可以说顶尖的善知识当中的一个,跑得来就问他关于宗派之间的很多特别的意义。阿底峡尊者怎么回答?“啊,你的生命有限哪!很短哪!是,你尽管可以在这一个问题上面探讨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对你整个修行过程当中,眼前这个条件来说,有好处吗?”想了半天,对呀!对呀!

你必定先要根本因把握住了,根本因把握住了,始终注意哦!然后呢你再进一步足具圆满因,那个时候,你做什么自然而然都跟它的相应的。譬如说方向,你先有一个你出去干什么?你说我到哪里去,然后你做那些事情的话,自然每走一步都跟它相应。否则的话呢你知见越广博,唉呀,你这个也懂,那个也懂,那个也懂,你始终是一盘散沙。就像茫无头绪地到处去,一下这样、一下那样、一下那样、一下那样……忙了个半天。啊!你说他不懂吗?是样样懂;说他懂吗?是一样都不懂,就是这个状态。

所以他就问他了,说:“那么这样的话,应该怎么办呢?”说:“你应该趁这机会 (p185) 啊,就是中心教授在什么地方你要把握住呀!”他就问他:“那么什么是中心教授呢?”非常简单,就是现在我们这里说的这个,怎么样你了解世间真相当中,然后把这个深入、推广,必然会走到大菩提心这条路上面去,这条路上面去。然后呢,而要想达到这个里边,他有指出几个根本的原因,《广论》上面我们都说过了。要想彻底圆满解决,就算对自己来说,非成佛不可,这是不退小乘的最大的因,最大的因;而要想策发这个大菩提心的因,最强有力的是慈悲,这样。然后呢以这个概念,先把大菩提心建立起来。那么,大菩提心建立起来,进一步的话,圆满大菩提心,那个时候你再学这个什么东西,就是这样,这个才是真正最重要的。

所以同样地在这个地方啊,现在在我们这个地方特别的重点,要注意─根本因始终是厌离心、菩提心。然后呢你有了菩提心,要圆满这个菩提愿,再紧跟着下面学的那个。如果拿我们修行来说的话,两件事情─忏除业障,集聚资粮;拿那个修学的层次来说─戒、定、慧,那东西都绕着这个中心,慢慢、慢慢、慢慢地这样。所以他下面说:

【由是能摄大乘教授一切扼要。】

(p186) 嗯!为什么原因是这样呢?因为这个东西啊,是整个大乘纲要,最重要的关键。是一切成就的宝库,你要成什么东西,它真正的重点在这个上,要超出二乘大乘的特法,都是这个菩提心。所以眼前我们真正重要的,怎么样去修它,去“增长勇悍欢喜”。一直到什么呢?心里面哪─

【如渴闻水。】

哎呀!渴得不得了,一心一意呀只求这个。那么现在我们也是这样,一心一意我只想什么?要求成无上正等正觉。而这个心,等到你一旦策发了以后啊,自然而然以后你多生多劫一直有这种力量在,这样。

同时当你现在策发了以后,单单策发还不够,我们的这个行持本身,也在这个上面绕着这个转。所以当你因地上面,这样子绕着这个转,然后呢自然将来感果的时候─那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感果的时候几样东西主要的:异熟、等流、增上。既然你跟菩提心相应了,当然你的行持也跟它相应,所以这个异熟渐渐在增上;然后呢,因为你当时的时候心里边是这样的,所以那个时候的心里面也继续地来;同时,由于你修持的环境是这样,所以外面这个增上果也是这样,你会一直在这个好的、自他相应的环境当中,慢慢、慢 (p187) 慢、慢慢地越跑越上。眼前这个情况已经不错了,那么越来越上的话,当然会越来越好,而这个当下本身就在这地方,所以我们第一个要把握住这个中心。

这个道理我们已经了解了,所谓这个把握住中心的话,始终记住:不是嘴巴上面讲的道理,而是说我们内心当中对这个行相有所认识。以最近来说,大家真正的进步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以前讲一些道理,现在那个道理,你肯在精神上面、心里上面下功夫,你就体验到了,真正的业就是从这地方开始的。所以你现在处处地方,在增长那个善净之业,那就对了嘛,那就对了嘛!

【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极深细观察诸道,诸佛菩萨唯见此是速能成佛胜方便故。如《入行论》云,一能仁多劫善观察唯见此能制世间。】

我们是要这样去修,乃至于多劫,时间是这么长,这个“多”是表示长时间的;而且呢还要什么?“希有智”。所以对于这一点,是一般普普通通愚痴的人哪,的的确确不容易了解,不容易了解。然后呢,我们要真正深入的,还的的确确要用那个智慧,这个智慧还不是普普通通的。

然后呢要想进入这样的智慧,注意,关键在哪里?关键就在亲近善知识,然后呢听闻 (p188) 正法,得正知见,如理思惟,这个太重要,太重要了!太重要,太重要了!所以前面告诉我们,如果说你得到了,固然好,如果得不到,或者还不稳固的话,应该怎么办?第一个,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有两类哦!有两类哦!第一个尊长善知识,第二个同行善知识,就这样。所以在那个大乘的戒当中有一条,这个大乘的菩萨行者啊,他跟那个声闻乘的行者,不能共住七天,超过七天犯了戒。为什么原因?因为人与人之间共处啊,他不知不觉当中,他互相会影响的,这个识的本质就是如此。我们凡夫之所以凡夫,就是识,识本身一定是一个能识,识那个所识,所谓根、境相应产生识。所以我们这个心是离不开境的,当你所对的那个境是这样的话,你不知不觉受了影响了,所以这个善知识这样地重要!

所以啊,为什么这个僧团的重要,而这个僧团不是说,我今天剃了一个头啦,然后穿了这件衣服了啦!这个僧团一定是什么呢?哪!不管形状也好、内心也好,这个完全要相应,完全要相应。我们所以分形状跟内心的话,因为就形相来看,确实如此,而产生的这个力量的话,那个时候心境是互相影响的。你看见了这个境,你就对这个境有一个反应,所以你的反应是你心里的事情,但是却由这个境界引发你的,所以你的心不离开那个境。反过来,那个境之所以如此的话,还是因为你的心而影响到的;譬如说你心理上这样想,那个时候或者你说这地方不对,我换一个地方,或者这个地方你要这样去弄它。眼前 (p189) 是如此,实际上将来我们感得的,就是我们现在的心里面所感得的。唯识上面更是说,一切都是我们唯识所现的相分,这不是很明白吗?

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我们真正要这个的就是什么呢?要依靠这样的一个善知识。所谓善知识之所以善知识,一定要了解,不是说跟你好朋友,两个人,哎呀,亲亲热热的,没什么事情,你安慰安慰我,我安慰安慰你,聊聊天,专门帮忙我们做坏事,那个是最大的大恶知识。这个做坏事不是去杀人放火的善知识哦,他就是看见你,“哎呀,某人哪,你辛苦啦,休息休息啊!”“哎!对、对,好、好、好!”觉得:这个跟我的好朋友。绝对不是这样啊,这个你们千万注意哦!这一定是策励我们,告诉我们这世间的苦啊,然后苦的因是什么啊,像这样地要策发我们精进的这个才是啊!就这样。

今天早晨还有一个同修在那地方,我们随便谈起:最近情况如何啊?他说比较好一点。平常他因为身体比较不大好,所以心力比较弱啊,所以我就给他说:你现在经验懂不懂为什么世间讲心理建设,我们讲正知见?平常的时候,就是这个,因为一向的这个宿生的习惯,所以这一生养成功身体也比较差,心情自然萎缩,那坐在这个地方啊,就是这样。实际上,这个相是什么?这个相就是他的心,这个相就是他的心。他慢慢地越来越缩、越来越缩、越来越缩,缩到最后啊,一定像一个蚌相,或者螺蛳一样。今天 (p190)一晒太阳,啊,张开来晒晒太阳,那一下,好了,关在那里,一关关在那里,它觉得天下无事。真的吗?不是的呀!那个螺蛳也是这样的,哎呀,要肚子饿了找东西吃去了,跑得去。不晓得你们看见过螺蛳没有?我就看见,很好玩。你一碰,它就一缩,欸,缩在里边,好像人家碰不到,“嘎啦!”掉到地面去了。所以佛说螺蛳、蚌壳类啊,一睡一千年,这种安慰是万万不能哪!这样。所以你心里面哪,打起来!

这个很明白,这所以我们所以感得这一生的不理想的什么?宿生的因果。既然你感觉怕,那你了解了,这个如此因感如此果,这个现在是身体的弱,现在的很多环境的不理想,莫可奈何。正因为现在的不理想,是苦,所以你晓得,眼前因地当中,一定要把它做对!做对的第一件事情─正知见。所以说,你就算事情做不到,你心里说:“我一定要做到它!我一定要做到它!”这个心哪,先要建立起来。你有这个心力建立起来的话,然后呢自己内在的因,外面互相地策励,那个这是我们所以说重视什么?重视前面善知识的这个道理,而不是在刚才说的那个,这第一个。

第二个呢,你要如理地,要多看、多读这个大经大论。那个大经大论是什么?无垢的经论,这个概念很重要。那个时候才给我们正确的认识,而且这个时间恒长、勇猛,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你才有机会,才有机会。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这个力量非常强、 (p191) 非常强!这个力量非常强、非常强。如果说你不认识,固然绝对谈不到;你认识了,不努力作意对治的话,它还是一样,没有用。所以它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一定要正确的认识,第二个,认识了还要作意对治。否则你不知不觉当中,那我想我们都有这个习惯吧!你并不晓得,在不晓得的行为当中,都是照着老习惯,对不对?我想这个人人体会得到的,所以你要想把它扭过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作意对治。

这是所以为什么大家,我跟你们说要看那个《了凡四训》。《了凡四训》当中有两点对我们特别有用:一个是前面的袁先生,他自从见了云谷法会禅师以后,决心要改过了以后,那个时候他内心当中,有两句话,从前只是悠悠放任,这是以前的;现在呢,以后自有一番战兢惕厉现象。那个就是说,他正确地了解了以后,真正要想改过来,必定要的作意对治,他一直在作意对治它─欸!不要让那个老毛病,不要让那个老毛病,不要让那个老毛病!就是这个。否则的话,你就算认识了以后啊,没有用!所以它那个上面告诉我们哪,天下的英雄、豪杰、俊彦不少,但是他为什么改不过来呢?只有两个字─“因循”,就是照着老样子,“苟且”,就是这样,他未尝不知道,但是他就没有作意对治。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不是我们现在懂得了;往往有的时候懂得了以后,反而还增长很多毛病,开起口来啊比谁都懂,但是自己的行为是老毛病。这种东西那是很可惜、很 (p192) 可惜的!这种人将来变成功什么?三世怨的时候啊,就是那种世间很聪明的人,脑筋非常好。有很多人你看他脑筋很好,但是呢,哎呀!做什么事情啊,都是到处碰壁,他自己还觉得很聪明一等呢!那这种毛病就在什么上面?就在这个上头,这样。欸,你说他不知道吗?他知道的,但是行为嘛他不相应。因为行为不相应,所以感得的好的果报没有;因为脑筋肯动,所以这一世还是有这个东西,这第一种。

第二种呢?后面像《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段公案当中,他特别说的是什么?他自己啊并不自己正确了解,他并没有想真的想做恶,他还是很想做善哦!他自己觉得:喔唷,惜字、放生,跟了很多同修大家做那个什么、做这个。唉呀!大家做了很多善事,嘿!结果啊,一点好报都没有。幸好他还肯恭敬那个灶神,所以那个灶神说:“因为你一向对我很恭敬侍候啊,所以我今天告诉你。你以为做了好事啦,结果上帝派了一个日游使者,跟了你三年,你一个好事都找不到,只看见你的意恶重重啊!”这个也说明什么?第二点说明,我们往往啊自己不知道,这个是更严重的。然后他不知道,还找种种……他不是藉口啊!他每年还抱怨,还写那个疏文报告上帝:哎呀,说我做了这么多好事,怎么一点好报都没有,只有恶报啊?这是关于这个地方,像跟我们日常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