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34卷B面

(手抄稿 第十七册 p187)

p. 317 (6)

take their time at the start and pursue the robbers until they reach them. Likewise, practice at a measured pace that you can sustain. For example, a louse proceeds at a modest pace but never stops, so it soon arrives; whereas a flea takes great successive leaps and then stops, so it never gets there. 

【初先预备,次乃至未及盗处而追,如是缓追,又须耐久。譬若全不停息速猛而进,走至极乏,坐不能起,等同未进。”】

这个很容易懂,说我们要追强盗,先看看自己的气力:嗯,怎么弄法。譬如说我们要去捉强盗,去的时候,看看我的气力比强盗大不大,如果不大的话,还要找些同伴,还要手上武器等等,每一样东西准备好。然后呢你慢慢地去追,不必猛追,要耐久。而不是说你一口气,哇,拼命追!然后呢跑得个筋疲力尽,塌在那里,好了,强盗逃掉了!那不行。这个烦恼啊,是亦复如是,亦复如此。

说到这地方,我这两天到台北去,台北去有个因缘,就是有这个居士,他也听说了这个忏悔这个法的殊胜哪,他也跑得来问起那个忏悔,那么我也特别去给他说了一(p188)下。那天这个林居士也一起去,他听了很高兴。中间有一个小小的插曲,他以前是这个念佛的,后来因为听了这个论以后啊,他觉得:唉呀!不念佛了,念这个地藏王菩萨。嗯,他先没告诉我,后来告诉我了,我说:“欸!这个念佛有什么关系啊?而且我觉得末法的时候修念佛最好,你为什么不念佛,念地藏王菩萨?”哦,后来他就告诉我。唉,我说:这错了!这错了!我的真正的用意不在念什么,就是念这个的诀窍上面,念这个诀窍上面。所以如果说你觉得,你一开头的时候觉得你愿意学地藏王菩萨,那好;你一开头的时候觉得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好的。问题不在念哪一个,而是第一个,你要正知见;第二个,在正知见过程当中,你走的正确的、如理的方法;然后呢,你能够圆满把握住了,你怎么走都对。好!那么这样子。“啊!对、对、对、对!”以后他就改过来,又念佛,欸!他念得很好。

后来这个拜三十五佛的中间哪……还没有,这不是这一次。以前在另外一个地方,他又有个同修跟我说:“欸,那我拜三十五佛的时候,我不是可以把每一个人、每一个佛像都看成阿弥陀佛,可以吗?”我说:“可以。”当时。实际上呢,真正说起来的话,内涵很不一样,这个我这个地方要特别说明一下。就是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尤其是不明教理,他也不想了知教理,或者没有能力了解的,那最好的方法你随顺着他,跟他相应(p189)的。你叫他换一个啊,哎呀,那他千辛万苦弄了半天,瞎摸八摸,说不定到时候满好念佛,他也念地藏王菩萨;满好念地藏王菩萨,他也念观世音菩萨,弄得来莫衷一是。如果你分辨得清楚的话,那时候不一样,学哪一个法门那是没有关系的,主要的就是说,你一定要了解这个情况。

我刚才说,刚才这个回答说,啊,拜三十五佛,究竟有什么差别?因为这个关系啊,我想起来在这个地方说一下。刚才暂止息力里面特别说明,究竟以后,不要以此便为喜足;文字没有讲,我特别说明,我们最初第一因要完整。你能够这样完整的话,将来究竟圆满的时候啊,必定是最省事、最快速。反之,因为眼前力量不够啊,你觉得想讨一个巧的话,结果是吃了大亏、上了大当。上谁的大当?不正知见,没得话说还是自己,所以在这个地方我应该提醒大家一下。佛佛道同,没一个例外的,十方一切佛是共同一法身,但是所现的报、化相,那是完全不一样,尤其是化身相,为什么?化身是应众生根器应化之身,应你的根性,用这种方法,这样。那么这个说明什么啊?眼前我这个条件,要学这个法门。假定是我只是要学罗汉,好,你解决了烦恼,可以了,停在那里也不要动。究竟不究竟啊?不究竟啊!

同样地你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从这条路究竟来看,你只要走上去了,一定对。(p190)所以《法华》上面说得清清楚楚,不要你得到往生都对呀!《法华》上面说得很清楚嘛:“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你散乱心跑到庙里面去,“哎呀,阿弥陀佛!”这么一句话,就成佛了。真的成了佛了吗?没有欸!只是成佛的因种下去了,将来遇缘慢慢地策发、策发,就成就。遇这个缘,还是要经过这么大的、长远的时间,《法华》上面也授记说得清清楚楚─经过无量阿僧祇劫。这个无量阿僧祇劫,不是叫我们在那儿睡大觉哦,不是在那个地狱里面,那个没有用哦!还是在《法华》上面,你看舍利弗尊者,那些大尊者,一个一个都是这样─你将来还要供养两百亿恒河沙数诸佛,如何、如何,然后成佛。换句话说,你还要经过这么长时间,如理修行,然后你成佛。那个因只是种下去,然后不断地与善法欲相应的。

现在我们哪,前面中士道的时候,这个十二因缘学过了,大家应该这个理路很清楚,对不对?这个因怎么样感果,靠什么力量呀?一定是靠一个力量,什么?如果说,生死当中的话,与无明、触相应的“爱”来滋润它;如果说你跳出生死轮回的话,应该是明─智慧、正知见相应的善法欲,还是“爱”来策发它,对不对?那必然还是如此啊!所以不断地净化你的,一步一步地上来。那么这个时候,它净化的过程当中,必定什么啊?把我们不同类型的烦恼的种子,以及现行习气,一一净化。它净化过程当中,我们什么样类型(p191)的烦恼,他以什么方式来对治,这个缘起不一样。

平常我们世间来说,“生了病看医生”,这句话千真万确就是如此,这句话本身只有一句话,这任何病都是说“生了病看医生”。可是你真的看医生的时候啊,它绝对不是说,一个医生一味药。你生……,外科他也这个,是内科也这个医生,这个不可以!然后呢,你伤风也这味药,感冒伤风一味药,然后呢癌还是这味药,肺病也是这个药,寒病也是这个药,热病也是这个药,有这样的道理吗?请问有这样的道理吗?所以大家记住哦!所以我们因地上面哪,务必要知道这个事情,务必要知道这个事情!

所以不但是说我们凡夫,喏,看看哪,《华严》─圆教,为什么他能一生圆旷劫之因,善财童子跟他的五百个同参呢?他就是找了各式各样的善知识。因为我们修学过程当中,没有别的,就是烦恼障、所知障,因为每一种不同的障碍,有它不同的特质,有它不同的对治;要对治它,有不同的专门的善知识,专门的医生。你只要找对了,的的确确能很快地问题解决,靠什么?就是因地当中。喏!这个善财童子,在没有求证之前,他的地位叫“十信满心”。什么叫十信满心啊?他那个信心已经彻底清净,完全不在自己,绕着我转─净化了自己。他彻底信得过佛法,彻底信得过善知识,彻底信得过烦恼非靠善知识对治。所以对这个病找这个人,然后呢这个人解决了,再找这个人、再找那个人、再找(p192)这个人、再找这个人、再找这个人,欸,这么最后还是……。

他这么高了尚且如此,我们现在下脚第一步不如此,等到哪一年?或者有人说:“是嘛,他这么高才可以呀,我们因为差不行啊!”我的感觉不是。不管是高是低,佛法一个原则─业感缘起,这个大家有没有人不了解的?我想没有一个人不了解的。“如此因感如此果”,你在因地当中下的什么因,那么将来做的,无非是把这个因慢慢地把它策发圆满,对不对?他十信满心,那还是就这个因感这个果,现在我们下脚第一步也是如此啊!

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的次第,一定是什么?闻、思、修。所以善财童子在修的过程当中这样作法。那么修之前面还要什么啊?还要思,思之前面还要闻,对不对?欸,闻的时候你就把这个正因种下去,然后呢根据这个正因是如理思惟,得到了以后,然后如理修证,这是所以他真正成就的原因。假定你在听闻的时候,这个因没种下去的话,对不起,修没有你的份!

所以舍利弗尊者同样地坐在这个会上面,华严会上,大智如舍利弗坐在那里如聋如哑,为什么呀?哪!因为你闻、思慧上你没有种这个正因。这个现在很简单,我们在那儿讲,有很多人欢喜念佛的,他才听不进呢,“你们说那些!”参禅的,他一样听不进,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在这里觉得:“哎呀,这个好啊!原来告诉我这个方法,正要告诉我(p193)去念佛、去参禅哪,并不违背。”但是他听不进,为什么呀?对不对!道理就在这里。所以我们务必要知道,这个“因”最重要。

所以《华严》上面就说得很清楚啊,“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初心难。”我想在座的有的同修晓得这句话,《华严》上面说得非常清楚。发起这个心,发什么?菩提心,跟这个究竟圆满菩提心,圆满菩提心什么啊?圆教佛─这个究竟啊,两样东西没有差别,一点都没有差别!“如是二心”,这个两样当中啊,“初心难”。嘿嘿,不是成佛难欸,就是你下这个因难哦!为什么?你只要这个因对,果一定对,眼前没有一个事情例外的。我烧一个饭,你只要烧的饭嘛要用米,烧的菜嘛要用菜,然后拿回来,每一个步骤做对了,你不要问他饭好不好、熟不熟,一定好!你如果这个因弄错了,不管你怎么忙,一定不对!对不对?现在《华严》上面所讲的,这个两个是指“修”这个位次来说的,修这个来说就修证。所以说,当初见道的时候,见道的这个,跟这个究竟圆满的,这两样东西啊,说“初心难”。

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个修之前要有什么基础啊─要有思。思之前要有什么?要有闻。闻之前要靠善知识。但是他不说善知识的原因,是为什么啊?就是说自他两个力量,不能欠缺,他力外面善知识,自力就是闻、思、修。所以真正重要的,这句话(p194)彻底圆满地来解释、来认识的话,却不是等到善财童子十信满心啊,到了那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而是在我们现在下脚第一步啊!

所以有的人已经走了一段路了,那是莫奈何了,那是的确。所以佛绝不是说:“哦!我这个《华严》最圆满。”不是的。是,他在《华严》会上说,然后呢对其他的人也是这个圆满、那个圆满,因为佛只有一个目的,怎么样应你们的根性,把你们救渡出来。你们已经走了这个路,那么走了这个路就这个路走上去啰,这个千真万确事实啊!所以究实说来,哪一个法门、哪一条路,最极来说─究竟成佛!所以《法华》上面说得清清楚楚。但是对我们如果想走直截快速的路子,这个是这条路,这个是这条路。

所以已经进入了,那我们赞叹:“好、好、好!你参禅,好!念佛,好!持戒,好!没有一个不好。”然后如果对我来说,我的的确确在现在这个圆满的教法上面,初心下第一步的话,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先把前面这种错误的这种因,统统把它洗除干净,从头开始,所以要忏悔。那个时候忏悔的时候啊,不要说:“啊,我只拜阿弥陀佛!”如果是只拜阿弥陀佛,说实在的,这个《广论》也可以不必学,只要你好好地去这样去一心念佛就行,而且也不必出家,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你到了极乐世界,决定有你的份,慢一点没关系嘛,这千真万确的。懂不懂这个道理?

(p195)这个概念,所以最主要的,所以现在也不是急着大家说,哦,听懂了马上做到它,不是!第一个要了解它,了解它整个的重要的概念在什么地方;了解了以后呢要认得它,它所指的内涵是什么;找到自己下脚的地方。凡是这个东西最主要的,所以一定要对这个教理的基础建立得非常稳固。你有了这个教理的基础,稳固的基础以后啊,然后你能够简别是非,什么情况来都不怕,什么情况来都不怕。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你真正做的时候啊,一定有各式各样的不同的情况出现。情况出现,假定你了解了这个完整的认识以后啊,好的当然好的,坏的也是好的;反过来的话呢,坏的固然是坏的,好的也不一定好,是坏的。这话怎么讲?这个要说一下。

当然刚才说,如果你不认识这个道理,坏的,坏的来了你又受不了啦,不晓得怎么办哪,被它障碍住!然后乃至因为你不认识啊,平常说,人家来对你有不利或者什么,哎呀,你生烦恼,辗转地,那当然是坏啰!好的呢?这好了你就欢喜啦,哎呀,觉得好、好、好、好!最坏的,不是,应该最小的损害是什么啊?你觉得好、好,停在那里啊也就不前进了。所以,既然不前进的,好吗?也不好嘛,所以好的都是坏的。而弄得不好的话,因为你觉得好了就欢喜耽着啊,所以种种问题引发,人家说着魔等等都是从这上面。哎哟!你觉得好得很啊,你没有能力去判别它,下面紧跟着坏的就来了。

(p196)反过来,你了解了以后,说好的,好的嘛当然好的,为什么坏的也是好的呢?你假定说究竟圆满了,还要修行吗?不要修行。所以说,既然是你不了解,当然处处地方都是缺陷、都是坏的。现在你认得了晓得:哎呀,这个坏的,正是我了解了,我可以了解了去改善了!这个不是我们修行正是最重要的这件事情吗?所以你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啊,就坏的也是好的,无往不利!对不对?所以这个地方呢,特别地这一件事情上面,跟大家提醒一下,跟大家提醒一下。

所以前面这一个顺缘,下面最后补充一个,这一次顺缘我们再记一记,哪几个顺缘啊?胜解力、坚固力、欢喜力、暂止息力。尤其是这个暂止息力的特征是什么?你了解了刚才这个道理,才晓得那个暂止息力的特征。大的地方来说,善财童子参了一位善知识,他绝对不会说:“哎哟,好啰、好啰!”绝对不会像我们说:“啊,我现在得到了,这个参禅了,啊,那大彻大悟了!好了,安然睡觉。”不是,祖师说得清清楚楚,大彻大悟时候啊正是如丧考妣,赶快再向前哪!念佛的得到了一心不乱,赶快就是努力上进啊!没有一个例外的,都是如此,所以我们能够很快地达到这个高深圆满的境界。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二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三

p. 318

(c) Based on the elimination of un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being intent on joyously persevering. After you have thus identified the three conditions unfavorable to joyous perseverance, you attend to their remedies. You generate three powers: the power of aspiration which is the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weakening those as-yet unweakened unfavorable conditions, the power of steadfastness which is the cause of not turning back once you have started, and the power of joy which never wants to discontinue the activity once you have engaged in it. Through the power of relinquishment you become adept at how to joyously persevere. At this point you must develop the power of being intent on joyous perseverance, so I will explain this. 

【◎ 如是了知精进三种违缘,修习对治。其未生修持,能令生起之顺缘,谓胜解力。若(p197)已生者能令不退之因,谓坚固力。修彼业时不欲断绝者,谓欢喜力。更以息舍力勤发精进。若于此理已得善巧,则于精进当发欣乐之力,兹当宣释。】

现在我们了解了,所以我们不能精进哪,由三种因缘障碍我们,跟这个精进相违背的,那么去对治它,去对治它,对治的方法前面已经告诉我们。那么然后呢,你真实去学的时候,“未生修持”的时候,要想策发我们的这个精进力,第一个“胜解力”。生起了这个胜解力,要想去做而使得我们不退的,要“坚固力”。而这个坚固力的维持,继续向上不断绝的是“欢喜力”。最后还要一个“暂止息力”,才能够究竟圆满。那么对于这一个道理得到了善巧。得到了善巧以后呢,欸,然后怎么个精进法,怎么个欣乐法,他下面来说明。运用前面告诉我们这种方法,换句话说,现在工具啊,欸,每一样工具,这个工具的特质是什么?就像看病,说药,药的特质是什么?你了解了,怎么去吃?欸,这个还要有它一番道理,这个道理在下面。

As to how you are to act when you joyously persevere at eliminating what is to be eliminated, 

【◎ 第三发动精进断所断时,】

在这个科判上面,就“由此身心堪能之理”(编者按:请亦参照科判巳三依上二缘发勤精进)。换句话说,由于前面这个对治了违缘,得到了顺缘,那么然后呢发精进,使得(p198)我们身心都能够如理如量,要做到我们想做的,这个道理在这个地方说明。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tates: As a seasoned warrior approaches a sword-fight with an enemy, I shall parry the blows of the afflictions and strongly strike the afflictions, my enemies. 

【如云:“如与惯战敌,斗剑于阵前,当避烦恼剑,返击烦恼敌。”】

我们真正来精进的时候,就像一个什么啊?“惯战”,这个惯战就不是个初出茅庐了,这个敌人,呵!这个敌人哪,却是一个有经验的,有经验的─这个经验的敌人就是我们的烦恼。说实在这个烦恼跟着我们无始劫来,哎呀,这个烦恼啊,这真是一个沙场老将。像这一种人在对阵的时候,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呢,不要被他刺。现在这个敌人什么?烦恼。所以这个烦恼的剑啊,你不要被它伤害,要避开它。单单避开不行,一味地逃不行,你还要反击,要反击它。这个很明白,我们打仗的时候都是一样,不被他打,要打中他。

For example, when seasoned warriors — the adepts who are accustomed to the activity of fighting battles — enter into a sword fight, etc., with their enemy, they do not put value only on destroying their opponent. Rather, they must accomplish two things—skillfully avoiding the blows of weapons directed at them and destroying their opponent. 

【如惯战智者与诸怨敌斗剑等时,不应专谋害他,当善二事。谓须善避他来击刺,及返害他。】

说真正的,能征善战的这种战士啊,不是一味地专门想伤对方,实际上要做两件事情。哪两件事情啊?要善于不让他打中,避开他对你的进袭;还要进一步,第二件事情啊,要去能够把他打倒。现在我们修行也是一样,说:

Likewise, when practitioners battle their afflictions, they must persevere as they become proficient in two things — taking defensive precautions and thus avoiding a wound to their mind, and, on the offensive, destroying the afflictions by applying their remedies. 

(p199)【行者亦尔,与烦恼斗时,一须善防避烦恼来伤自心,二须依止对治更进害他。】

要做两件事情:要善巧地防备,不要来让那个烦恼来伤我们。因为我们真正的目的要对治它,结果你被烦恼伤,避不开来,你还斗什么!进一步呢,单单避不行,还要对治它,把它降伏,乃至于彻底地连根拔除。

For, otherwise, while they may use the remedy to stop the activity of one portion of the afflictions, they are either robbed of some aspect of virtue by other afflictions, or else they develop a great fault in their mind so that the harm of the afflictions and the creation of virtue are equal, in which case it will be hard to make further progress in the virtuous practice of applying the remedy. 

【若不尔者,虽以对治灭除一分烦恼作用,然余烦恼,则又劫夺一分善法,或令心中起一大罪,损利平均,则诸善行极难生故。】

“若不”,假设不这样的话,虽然对治一分的烦恼了,但是呢你这个防了,那一个烦恼又生起来了,把我们的善法又伤害掉了。乃至于使得我们心当中,生起更大的这个罪恶来,结果两者当中一对的话,对不起!往往抵销掉,乃至于反而亏本哪!这样你要想赚钱,赚那个善法、法财啊,你生不起来,生不起来。就是我们现在也是一样,我们现在啊说:“哎呀,要懂得嘛,要学教理!”结果学得教理了以后,说不定不小心啊,又为教理所骗。然后我们讲说:“哎呀,教理说要修行!”结果啊,又为修行所骗。我想我们的的确确,每一个人都是这样。

譬如说我们现在说,修学佛法要出家,哎呀,结果发现,跑到出家这个环境当中,这(p200)个也不理想、那个也不理想!出了家跑到这个道场,欸,这个道场不行;跑换到那个,那个地方又不行;又换,换那个地方,又不行,是弄来弄去,“一生善行是终成过失”。然后这种习惯养成功恶习啊,生生世世在那儿转,一直在这个习性当中转,就透不过来。所以我们必定要善巧两件事情─第一个不要被烦恼来伤害你;进一步在这个情况之下,才来对治烦恼,来对治烦恼。

所以,以我们现在目前来说,譬如说我们在这个地方讲戒,或者不要说戒吧,就是我们常住来讲规矩。妙咧!这个规矩的特质是干什么啊?调伏我们的烦恼的。结果啊,我发现我们大家啊,为了这个规矩,它原意是调伏烦恼的,结果呢?大家抬杠子,争得个面红耳赤,你觉得你的规矩对,他觉得他的规矩对。说了半天哪,两个人吵到阎罗王那里去,阎罗王眼睛一瞪:“好,下油锅!”这个是规矩是这样的吗?不是欸!不是欸!所以我们必定要了解这一点,你必定要把握住这个特质是什么。如果说这一个法,不能真正对治你内心烦恼的话,说什么都是开玩笑、都是戏论;反过来真正能对治你烦恼,睡觉也是对的。然后呢,所以为什么经上面叫“杀无明父”,这个父是─哦!那我们杀父的话是五逆十恶啊,嘿嘿,但是你杀对了!杀的什么啊?无明父。就是我们生死都是从无明而来的,这是根本,你有本事把它杀掉,对啊!没有错啊!这个我们要弄对这一点哪,这个是(p201)最最重要的啊!下面紧跟下去,

To cite an example, some people may think that knowledge is most important for practicing the teaching and make knowledge alone crucial. When they then inquire into the teachings, they dispel by means of study the confusion of ignorance, but meanwhile — because they were not cautious about the other afflictions — their mindstream is utterly ruined by the stain of wrong behavior. 

【喻如欲修法者,觉以先知为要,唯于了解执为坚实极力寻求,此以多闻虽能除遣无知之愚,若不防慎诸余烦恼,即于尔时染多恶行,致令身心极不调顺。】

妙咧,就在这个地方你看!就譬如说,先拿我们现实来说吧,我们说修行,修行呀,说你要晓得怎么修才对呀,你不晓得怎么修没有用啊!欸,那么所以啊,说这个时候要去了解的话,然后呢就广学经论、广求善知识。结果啊在这个时候,“了解执为坚实极力寻求”,多闻是能够把我们的无知的这个愚痴是拿掉的,但是啊,对不起哦!你也这个时候不知不觉其他的烦恼跟着来了。

什么烦恼?我们往往了解了很多以后,自己觉得这个也知道、那个也知道,喔唷,自己的知见比谁都多。哦,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这个也不对,就是我对!唉!这个烦恼的根本是“我”欸,结果知道的时候本来是对治烦恼,结果你知道了,把这个我是增长得这个“我慢幢高如天”,一点用场都没有!这个“余烦恼”没对治,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说,那个时候又被其他的这个烦恼侵染进来了,结果呢“身心极不调柔”。所以我刚才说的那个道理就是这样,我说我常见的这个情况就是这样:哎呀,大家讲规矩,结果弄(p202)得规矩吵吵闹闹吵了半天,假定佛晓得这个立的规矩是这样的话,唉呀,佛在那里真要会哭了!反过来呢,又有一种,

Other people may think that disciplining the mind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and thus emphasize meditation. Casting away caution about the enemy, confusion, they neither study nor learn the teachings, so they become greatly confused about engaging in what is to be adopted and rejecting what is to be cast aside under the rules of the vows they have taken and are thus continually overcome by infractions. 

【又如念云:调伏身心要于多闻,若专重其修不防愚敌,不闻不学正法,即自所受律仪进止之处,亦极愚蒙,则亦恒为众罪侵害。】

又念,说:我想调伏这个身心要多闻,单单修,能够不能防止这个愚痴的敌人?这愚痴什么啊?就是你不知道怎么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