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47卷B面

(手抄稿 第十九册 p93)

龙树菩萨告诉我们的中观正见,破除断、常二边─执有、执空,进入这个中观真正意趣的这一本论叫《入中论》。

p. 572 (3)

【《七十空性论》云:“因缘所生法,若分别真实,佛说为无明,彼生十二支。”】

说前面所说的一切一切都是什么啊?因缘所生的。像刚才那个弓杯蛇影当中,这个都是因缘所生的,因为我们的虚妄分别,不了解,以为它是真实的。因为这一个不了解,以为真实的,这个叫作无明。由于这样的无明啊,对不起,那就辗转地引生了无穷无尽的这个生死的轮回。而这个轮回生死总括起来的话,由头到尾啊不出这样的几个,叫作“十二支”,这样。所以我们前面为什么说对这个十二因缘一定要了解,怎么样由于你的无明,无明所以有行,行而识,识然后呢怎么样在生死当中辗转地流转。现在我们真正要认识的,还从这个地方破起,换句话说,这里现在抓到根本何在。

好!现在我们了解了说:喔!原来我们了解,真正修学佛法的所对治的根本在哪里,(p94)就是在这个无明萨迦耶见。不过有人在这儿问:“欸,那么为什么佛一开头的时候,不说无明萨迦耶见?乃至于比如说,平常我们修行的第一步,进去的时候,小乘、大乘都不从这个地方讲起,小乘先讲五停心观,那大乘也不先从这个地方讲起,为什么原因呢?”这个要说一下。就像我们现在这样上来,那一步一步上来,这个是什么?已经进入到这个中心问题上去了。所以一开头的时候,假定直接讲到那中心问题的话,对我们来说啊也可以说了无影响。

我举个比喻说,一下就懂了。那现在我们要想在世间谋生、做任何事情,真正了解,比如说现在说电脑,绝对不是说,啊,你要学电脑,一下跑到那电脑公司,跑得去,你简直不晓得是什么一回事情。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个经验,比如说南普陀,第一次带你来,人家说南普陀如何如何。我第一次来了以后,回去的时候一点印象都没有,不晓得哪一个路到哪一个路,这个里边像个迷宫一样,你一点都没办法。对不对?我们人人都是如此的,世间这么简单东西,你眼睛瞪得明明白白还有人带着你,看完了你一点不知道,所以你一定要有前面的准备。那么念书也是如此,所以绝对不是一口气说,啊,跑到那个电脑当中,又是什么硬体、什么软体。那什么?欸,慢慢地来,先在幼稚园,大家排排坐、吃果果开始,然后小学、中学这么上来,就这样。

(p95)所以在我们非常粗猛的烦恼当中的话,那一天到晚跟着世间在转,你绝不可能,绝无可能进入佛法!所以那个时候就告诉我们哪,教那一个地方啊才是你五停心观,对治你粗猛的烦恼,渐渐地调柔,一步一步深入,每一个地方都有它必然的次第。所以告诉我们哪,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了解这个次第,那么然后你进入,哪一门进来,从这个地方进来了以后啊,首先要了解它的特质。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麻烦来了!什么麻烦啊?你碰到什么就执着什么,碰到什么执着什么。我们现在不必谈佛法,而我们谈进入学校的这个,每一个包括我们自己在里边。我们现在自己忘记掉了,可是我们可以看得见,喔!那些或者是自己的这个幼小一辈弟妹,乃至于邻居,那个小孩子刚开始进入学校里面。他回来:“欸,老师讲的!”那讲的“老师讲的”是天经地义。说明什么?这人就是这样,他开始碰到了又执着得不得了。我们现在学佛法也是这样,第一个碰到了觉得:哎哟!这个佛讲的,就是这个样!那别的都错了。实际上呢,他所以讲的一再说明,破你的执着,结果偏偏我们学了这个东西啊,执着更多!这个概念,就是随便现在这个地方提一下。所以我们这样地一步一步地来,所以他一开头的时候,的的确确不先说这个,不先说这个,原因在此。那么了解了这一点情况之下,由于前面这个次第慢慢地深入。

(p96)我所以在这个地方讲,它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在,特别的原因在。因为本来像本论,当年宗喀巴大师造完了以后啊,刚开始对在家人根本不讲,而讲的人他都是有相当条件的人,因为这个是修行的次第。然后呢已经学了,然后呢你所以上不去的关键在什么地方,你学到了以后,慢慢地就步步上去了。就相当于我们念书一样,他不是对一个幼稚园小孩子讲的,而是对那个中学、大学这么告诉你,你学会了能够派上用场的,绝对不会是学到哪里执到哪里,学到哪里执到哪里。

但是实际上呢,对我们现在来说的的确确,因为我们啊,已经极大部分人,有了这种错误的前面那个,破除我们,所以拿这个完整的教理如理破除,给我们一个正确的引导,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了这样,所以并不是照着次第步步修行而来,而是先在知见上面,让我们有这样的一个正确的知见。是这个整个的构架,基于这个条件而这么上来的,这我们要了解。所以说如果条件不够的话,那这个时候我们不必着急,就是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认识,我们学的这个方式是这样来;反过来说,你如果懂了,也不要去执着,那正好去运用它。现在我们进一步说,

【◎ 问曰:若二我执俱是生死根本,生死则有异类二种根本,不应道理。】

(p97)前面告诉我们说,人我执、法我执都是生死的根本,那么既然生死的根本有两类的话,那么它这个根本不是有两个呀?两个的话,那怎么办呢?那怎么办呢?不是错了吗?

【答曰:二种我执所缘虽异,行相无别,故无过失。】

这个两种我执,一个是人我执,一个法我执,这个所执的对象是不同的,但是呢,“行相无别,故无过失。”现在实际上什么?就是我啊去看一样东西,比如说我看这个东西,看这个东西叫作人我执,看这个东西叫作法我执。是没有错,我看的东西是两样,但是我本身这个行相,就是执的行相本身却是一个。就是我去看,我用眼睛看,看这个叫作窗子,看这个叫作茶杯,这没关系啊!然后呢我看别的,看这个又看另外一个东西,那没关系。他现在真正的,如果说你了解了你所看的这个内容是去掉的,你对这东西不执着;不执着的真正重要的,就是我自己的这个执着的行相拿掉,对不对?这个行相却是一个,现在我真正目的就是去掉这个行相,所以这没关系。而生死的根本,就在这我对前面这个实执不认识,产生的这个,所以关于所执的对象,这个对我们现在这个地方所讲破除生死,并不影响,所以并没有过失。

【欲断如是生死根本,须达无我慧。】

(p98)你要想断生死的根本,一定要通达什么啊?无我,原来你所执的这个东西啊没有,那么你这个执着就没有了。所以那是我们执的这个行相,不是所执的对象。那么你怎么样才把执的这个行相拿掉呢?你必须要发现你所执的对象没有,你才发现:原来啊!以前我执的这个的心里面错的。那么以前这个错的叫无明,现在对的、正确的认识叫智慧,所以通达无我的这个智慧。

【此达无我慧,要与无明我执同一所缘,行相相违,方能断除。】

那么这一个达无我智慧呀,跟无明我执同一个所缘,这个前面讲过了。他所看的对象是一样,然后呢行相相反,才能够断除。这以前讲过,这里再讲一次。譬如说现在有一个人,一个人跑得来这样地推你,推你;那么现在呢你要挡住他,或者不要让他推过来。推、不要让他推过来啊,他推的是推这个,你不让他推过来话,你要抵挡还要抵挡这个,同样的,对不对?是一定同样的东西。他来推是推这个,然后你抵挡,挡那个地方去,这个跟他了不相干哪!

记得不记得以前讲的业,能不能对治,比如说你造的这个业,在这个上对治可以,我欠你十块钱,然后呢我要还你十块钱,没债;然后我欠你十块钱,我还他十块钱,那没(p99)用!对不起,虽然对你来说抵销,可是你还是我的债主,他是我的债主,这个没有问题解决,这第一个。不但所缘同一个,而且行相还要相反,对不对?现在呢他推是这样推,然后呢你同样是推的力量,所以他反过来抵抗的力量一定恰恰完全相反,“相违”是相对,正对治他,那个时候把他挡住了,这是确定我们应该认识的。所以,

【《四百论》云:“若见境无我,能灭三有种。”】

平常我们在这个境上不认识而执着有我,现在同样在这个境界上面,你了解原来这个东西是没有,恰恰跟你前面所执的有完全相反。所以一定是啊,前面说的行相相违,而且同一所缘。那个时候啊,欸,我既然没有了,我就是什么啊?萨迦耶见,那个东西是三有的根本,那好了!他从根本─种子,去除掉了。

【《释量论》云:“慈与愚无违,故非真除过。”】

喏,《释量论》前面曾经告诉我们,也是同样的,你要对治,正对治是什么?现在我们说修慈悲啊、修什么啊,对不起,这个慈悲这个东西啊,跟那个愚痴无明,并不是两个正相对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能够除过失。这个说明什么啊?现在我们忙得去修行,你修是修了半天,但是呢对不起,你修的东西,它不是正对治。我是欠这个人的债,然后呢我(p100)把那个钱去还给别人去,那不行,那个不行!那个问题不能、还没有解决。

【此说慈悲虽是无明之对治品。】

因为我们无明往往是瞋恨什么等等,你有了慈悲,瞋恨是拿掉了,那拿掉是无明所生起的枝末,不是无明的根本,所以无明的根本不是慈悲所能够正对治的。

【然非同一所缘行相相违,故非真能对治。】

这个道理。

【法称师云:“若不破彼境,非能破彼执。”】

你一定要把这个我执所缘的对象,它所执着的这个东西破除掉才可以。你不能破除了这个,那不行!

【此说须以达无我慧,破除无明我执所执之境,而断我执。故知生死根本无明我执之真对治厥为达无我慧也。】

这两句话就说明前面这个道理。

(p101)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附录,572页。那么昨天我们在毗钵舍那就是学观法当中,已经讲了两节。第一个是资粮要些什么;然后呢资粮当中,有了资粮了,来说明怎么去抉择。在抉择的过程当中,先说明现在我们要找的,要对治的什么?就是根本这个无明,先认得它。那么在572页上面,有一个问题,它昨天已经讲过了,就是这一页的第八行。这一页那个第二段就是说,他找到那个生死的根本是在我执,所以要把这个我执破掉了以后,那么那生死的根本就对治掉了,就彻底地根除掉了,就这样。生死的根本在我执,所以现在这个地方看看,这个我这个到底是什么东西?然后呢,而且在这个地方,一定这个我,无我─跟了解我的这个智慧两样东西是同一所缘,行相恰恰相反,那个时候才能够真能对治。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它这个上面说,说:“慈悲虽是无明之对治品,然非同一所缘行相相违,故非真能对治。”换句话说,你真正对治生死根本这个我执,是一定是什么?要找到我是什么;然后呢找到原来没有这个真实的我,所以一定同样在我上面,所以同一所缘是缘这个我。不过呢以前错误的,所以找到是“有”,现在看对了,发现是“无”,两个恰恰相反,恰恰相反,那么两个抵销掉了,就是这样,所以这个时候这个无明根本就彻底解除。然后呢这个“说慈悲虽是无明之对治品”,这个话怎么讲呢?这个由(p102)于无明,所以我们贪、瞋、痴等等,种种无量无边的烦恼,对不对?这个贪是不是烦恼?是。瞋是不是烦恼?是。痴乃至于慢、疑种种,这个都是属于无明当中的一个烦恼。那么现在呢对这个瞋心来说,是最佳的正对治是慈悲,所以属于无明当中一部分的对治,而不是针对着无明的根本的这个对治,这个懂不懂?

平常我们常常说的以一概全的错误,哲学上面说为“白马非马”,我们平常说的:“我是人,所以人必须是我。”那么谈到人的时候,就好像只有我来代表人,你们其他都不算,这个一个错误的,这个地方呢就说明了这个。慈悲是对治瞋,瞋是由无明而来,没有错,但是瞋不能整个的代表无明,这个是重要的观念。所以他说这个慈悲也是对治无明当中的一部分,但是呢,因为它所缘的对象不一样,行相也不一样,所以也不是整个无明的正对治。所以在这个地方,真正要对治的不是慈悲,乃至于不净,乃至于数息什么等等,而一定是无我。

既然是这样的话,现在问题来了:他前面为什么不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说无我,那不是从根本解决了,这问题就解决了,为什么前面要说一大堆,然后呢又要修慈悲,又要修什么啊,五停心观虽然没强调,可是非常强调一定要修慈悲,请问为什么?这是个问题,大家好好地想想看。我这问题大家了解不了解?摆在这里,这是很重要的关键,大家想想看(p103)对不对?

我们平常总归说,如果你要净除,比如拔草,你一定要找到那个根在哪里。是的,现在对治这个无明的根本是无我,他在这一个状态之下,像我们刚才说的,要从根本的话,一开头就应该找到那个地方去拔除。他为什么不从那个地方拔除,而把它最后才来谈这个问题,前面说了一大堆?当然说一大堆有很多啦,从五停心观开始,那么这个他没有详细说;而在本论当中又列为非常重要的,必定要修慈悲,说为什么那个时候不先告诉我们,先学那个无我的空慧?这个原因,这是个问题,那么你们好好地想一下,好不好?好好想一下。在最后结束之前哪,那个时候如果说大家了解的,告诉我,然后呢我把我所了解的,以及你们不懂的地方,说出这个原因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所在!

今天我们继续下去,那么前面呢,先找到了这个染污的根本是什么?说这个我执、我所执。那么现在呢,看看这个“我”这个东西、“我所”这个东西有没有呢?所以现在我们来“寻求无我见”。所以第一个要达到那个无我的正知见,那个正知见得到了以后,然后呢根据这个正知见去修持的话,就能够证得这个空性,换句话说,没有我们所执的。那个时候啊,就把那个人我执、法我执啊,是彻底地净除,那就是圆满的佛果。现在它分成两部分:

(p104)【卯二寻求无我见分二,初决择人无我,辰二决择法无我。今初】

第一先抉择人无我,第二抉择法无我。

【◎ 二我执生起之次序谓从法我执生人我执。】

这个两种执生起来什么?先有法我执。对这个法我上面,比如说五蕴,先执着那个蕴的实在。因为这个蕴有这个实在,所以这个蕴才能够根据这个,而建立起这个蕴所假立这个“我”。然后呢在这个蕴所假立这个相上面,不了解它的真实,妄执才生起这个人我执,所以这个生起的次第是这样的。那么修的时候呢,就妙咧,这个次第把它倒过来。

【修无我之次序,则应先修人无我,次修法无我。】

修的时候就把它倒过来,它为什么呢?说:

【于人法上所知无我,虽无粗细之别,然所别事,于人则易了解,于法上则难知。】

在修的时候,的确这个无我的原则,你不管用到哪里都是一样的,所以用到人上,用到法上面,这一个粗细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呢对于你所执的这件事情,在人上面容易了(p105)知。为什么?因为我们一天到晚在人当中,是吧?一天到晚在人当中,所以要想了解很容易。而那个法呢,就比较难于了知,对我们又隔了一层,又隔了一层。所以我们真正修的时候啊,就是就眼前的。平常我们做事情也是一样,跟你讲一个道理,啊!就太空当中,你说了个半天,实在是弄不清楚。那好,不要说太空,说地球上,像美国的事情说不清楚;像台北的事情讲不清楚;台中,知道;这南普陀,喔唷,你一目了然;然后讲教室里边,好、好、好,不要讲,你眼睛一瞪就晓得了。同样的道理,现在这一个所讲的无我的粗细虽然不同,但是呢对我们直接所执的这方面啊,这很容易了解。因为这样,所以他既然所知以及所破粗细没有什么差别,而这个上面又容易了解,所以在容易了解那个上面先修,那这个就容易产生效果。

【如法我执于眼耳上不易了解,于影像上则易了解,】

同样的道理,要你直接从眼睛、耳朵上面去看的话,你这个,嗯,这个比较不大容易说得明白。但是呢如果说你在这个所现的那个行相上面,比如说在镜子里面照,一照,你觉得:喏、喏、喏,这个没错啊!这个镜子里面所照的不是实在的东西,是假安立的,这样。那么这一个是说明了,眼前摆明了这个事实摆在这里,让你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所以呀,

p. 573

(p106)【故成立无我之因时,以影像等为同喻也。】

说明这个道理的时候呢,也用这个比喻。这个比喻是特别一个用场是什么啊?就是对深细的道理,拿一个简单、容易而相似的来作为说明的方法,让你从这个比喻上面了解。那么这个在人、法上面两样东西是什么呢?比如说法,那个耳朵,这个心里面前面叫眼、耳。现在我们呢,人、我两法(编者按:疑师口误,或应作“人、法两我”)上面这个行相怎么样呢?说一下。平常我们所执的这个人我是什么,就在五蕴上面假立的,对不对?比如说我们说色声香味触法(编者按:疑师口误,或应作“色受想行识”),我们把它看成功我。

那么这个时候啊,就我们用另外一个比喻来说吧,这个更容易了解。比如我们眼前讲的那本书,或者那张桌子,那个就在你眼前,然后你就晓得:啊!这个嘛叫纸,然后呢这个白纸,然后呢上面写的黑字,然后呢,那么人工把它印、把它钉,那些东西累积起来,是没有错,于是变成功这本东西。这个东西你给它个名字叫书,你给它一个名字叫book,那英国人叫book,法国人叫什么我不知道,那都没关系啊!这个名字是什么?我们安立的,对不对?所以假安立的,这样。这个很清楚、很明白地了解了。就像我们一个实体在镜子前面一照那个形相,你晓得:喔!原来啊,这个实体在镜子上面所现的,假现的。那(p107)么同样地,在这个五蕴上面,这个色、受,心理的、生理的,这一些东西,然后呢假立上面有一个我,不但眼前,而且这么容易了解,对不对?这个很明白、很清楚。

所以譬如说我们随便看,假定说这个上面不是假安立的话,譬如说这个东西是我,那么照理说这个头发剃掉了,你不就完了吗?这个手切掉了,你就完了吗?欸,不是。喔!说明啊原来不是。你晓得不晓得我,有没有这个我─那小孩子生下来的时候,他也不一定晓得我不我啊!欸,但是呢他也一样地动,一样的这个东西执着。乃至于动物,喔唷,你要拿了个石头打它,它马上逃走啊!他每一个人啊,每一种有情,都有这种执着的力量在,所以这个是很容易了解,前面这个道理。

【《三摩地王经》云:“如汝知我想,如是观诸法。”】

就像你晓得“我”这个东西,你根据这个,再去拿这个去观察诸法。

【故当先决择人无我而修。】

所以在这个地方啊,先看那个人无我。把我了解了,进一步啊,拿我这个道理要看到其他的比较难知的上头,观一切法,所以这个地方先从这个上面下手。

(p108)【此虽有多理,但初修业者,观察四事最为切要。】

修的时候有很多办法喔,很多办法,但是刚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四样事情,照这四个办法去做,那最切要!前面这一句话注意喔,“虽有多理”,所以你真正通达无我,是有很多办法、很多办法,不一定单单限于这个的喔!这个只是这一个下面所告诉我们的方法是最切要。所以实际上呢,禅宗又是一个方法;除了禅宗还有其他的方法,那都是千真万确的。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才不会执着,否则各说,啊,你说你的好,我说我的好,这个时候就害了,这个就害了!差一点的话,你执你的好,只学你的法门,停滞在那里,你可以成功小者声闻,好者缘觉。差一点的,你不是停滞,然后呢执着的话,毁谤别的话,自己执着也上不去,毁谤别的反而受害,这样。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了解了这个以后,你自然而然容易贯通:噢!每一个法门有它特别殊胜的地方,那么看看我现在适应用哪一种方法,到那个时候你用这个方法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