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35卷A面

(手抄稿 第十七册 p205)

不知道怎么修呀!假定你说:“哦,我现在看了前面这种情况,说,啊!有眼前太多这种情况,那就是,都是这样的:唉,讲道、学的人哪,因为他学了半天,不晓得怎么修;然后讲修的人哪……”这种都是好人哦!看见说,他本来学了以后要讲修的,结果学了以后反而这样的话,那没有意思,我就不要学了!他发心倒是正确的,可是不幸的话,你不学,你怎么晓得修法?修些什么?唉!那个时候啊─愚痴,所以他不闻、不学。既然也不听闻、不好好地学,就自己所受的律仪等等也不了解,起心动念固然不一定对,然后呢,这个动身发语更是糟糕。这怎么办、这怎么办?所以两样东西啊,都要努力防止。下面的比喻:

p. 319

If in battle your sword were to fall from your hand, you would without hesitation immediately retrieve it out of fear for your life. Likewise, when you battle the afflictions and lose the weapon of mindfulness (which does not forget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pects of engaging in what is to be adopted and rejecting what is to be cast aside), you must immediately reapply mindfulness out of fear of falling into miserable realms. 

【又如临阵手剑失落,恐被他杀,无间拾取。如是与烦恼斗时,若失明记取舍进止所缘行相忆念之剑,恐堕恶趣,亦须无间依止正念。】

(p206)嗯,这个比喻就像我们打仗的时候,真正打仗的时候,当然你拿了个剑跟人家斗,那个唯一的那个时候,就是你手上这个利剑哦!现在我们修学佛法的利剑是什么,你们知道不知道?正知见─正念、正知,就这个!正念、正知这个最重要的,你有唯此拿着这个东西才对。那么打仗的时候,就是你手上面这个利剑,手上那个利剑。哦,万一不小心手上那个利剑,一旦失掉了以后,对不起,你只有被他杀。所以呀,必定要一掉下去马上捡起来,绝对不能掉在那里、站在那里!站在那里,对不起,你就被伤了。

所以我们跟烦恼斗的时候啊“若失明记”,就是很清楚、明白地记住这个正念。这个念些什么?下面的“取舍进止所缘行相忆念之剑”。什么是该作的─取,什么是不该作的─是舍;该取的向前,该舍的停止。这个心里边所应该的,叫“所缘的行相”,这个靠什么?正念。因为一旦失去了以后,对不起,你就跟着杂染邪念转;跟着杂染邪念转的话,就造了恶业、恶因,一定堕落。所以啊一定要“无间”的,这个无间哪,中间绝不能一刻的停止。

这是所以为什么念佛的人哪,必定要追顶声声,不要让那个邪念进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参禅的人哪,他在没有开悟之前,一定要看,说那个一念不在,“暂时不在,犹如死人”,这个道理一定是这样。持戒的更是如此,持戒的更是如此!一定是这(p207)个正知见,正念、正见一定要依止着。而且这个依止的方法─无间,哪一念掉掉了,哪一念就不对。你别以为现在我们在这里好像没有作坏事,这是无记当中,这个无记本身就是错的。当然无记有两种,有一种是叫有覆、无覆。譬如说我觉得现在这个时候,心里面说“坐得是规规矩矩、站得正正确确”,这个是无覆无记,对的!这个跟正念相应的。然后你塌下来了以后,觉得:“哎呀,现在这个很舒服!”这个是有覆无记,这已经错了,持戒不可以这样的,这是我们务必要知道。

你说:“那这样的不要休息了。”要啊!休息了─所以他前面告诉我们哪,吃饭的时候该怎么吃,睡觉的时候该怎么。说睡下来了,是,我心里还是保持得清清楚楚,为了发勤精进所以躺下来,这个正念没有动啊!然后呢身放松,心可以放松,这个念却是安住在正念上头啊!所以他每一个地方,有非常善巧、正确的、明白的指导。这是所以为什么他二十四小时当中,你只要得到了这个东西,醒的时候固然增长功德,睡觉也在增长功德呀!所以念佛固然可以去,持戒更稳哪!为什么?那就是这样嘛!你的二十四小时,无时无刻不在增长那个善净的业,哪有不去的道理!就是这样欸,那持戒是根基,都能够这么好欸!这就是说,欸,这个依止这个正念要无间的。所以说,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ays: If you drop your sword in battle, out of fear, you quickly pick it up. Likewise, if I lose my weapon of mindfulness, in fear of hell, I quickly retrieve it. 

【如云:“临阵剑失落,畏布速拾取,如是落念剑,畏地狱速取。”】

(p208)下面这个说,很容易。啊!说打仗的时候,一旦掉掉了这个宝剑的话,喔唷,赶快捡起来!现在我们这个正念的这个剑也是一样啊,一掉掉了,对不起,三恶道。不一定是现在,但是你只要没有跳出生死轮回,那迟早问题!而这个迟早啊,我们了解了无常的话,哎呀,那的确是,下面一口气不来,就不晓得哪里去了!

The protector Nāgārjuna [in his 《Friendly Letter》] also taught the great importance of mindfulness: O lord, the Sugata declared mindfulness of the body to be the one path to follow. Hold fast to it and guard it. When mindfulness declines, all virtues perish. 

【龙猛菩萨亦说此念极为重要,如云:“大王佛善说,念身为共道,故应勤守念,失念坏诸法。”】

所以下面说,哎呀,这个佛亲口最正确地告诉我们哪,这个我们不管一切法,三乘的共道,这个什么?念─正念,这个“身”就是它念的本体。你在这个时候,要勤勤恳恳地守护到,这个一旦这个正念不在的话,那么其他的一切法都失坏了。下面一句话重要哦!

Furthermore, regarding the object to which mindfulness attends, mindfulness apprehends an object that wisdom has fully discerned; mindfulness does not distinguish its object on its own. 

【又所念境先以慧别,次乃念取,以念无择境力故。】

这个念的境啊,为什么叫作正念哪?一定是先拿智慧来辨别、抉择,然后呢安住在这个经过正念辨别、抉择的这个念头上面,不要把它掉掉。所以说,以你智慧来抉择,然后呢保持下去的这个力量叫正念。因为这个念本身,它并没有力量晓得对、错;对的是取,(p209)错的是舍,所以究实说来,一定是正知、正念。这个怎么样善巧运用正知、正念,前面曾经简单地提示,在后面会有详细说明,会有详细说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三,319页请翻开。我们继续下去。现在照着这个次第我们了解,重新注意一下。说修学佛法最重要的─精进,“资粮善中进第一”。有了这个,那么所有的其他的一切的跟着来。如果没有的话,所谓要修学佛法,始终是戏论,始终戏论。谈戏论还好,一个不小心就滑下去,这个后果是非常可怕!那么所以他前面告诉我们,发精进的方便,先是精进的殊胜的利益,不精进的过患,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以后,推动我们去学。进一步是告诉我们,怎么策发这个精进的方便,那个时候才谈得到精进的内容。

正式精进的时候呢,又说明精进的特质是什么,用这个东西对治的内容是什么。对治就是换句话说,我们凡夫为什么是凡夫?为什么在生死苦海当中?毛病在哪里?要针对着这个毛病,把那个病根把它拿掉它。那么这个有两个原因:一个说前面已经说明了,所谓精进的违缘,那么这两个当中又分成三部分。然后呢,顺缘就是现在我们讲这个。有了这个精进的顺缘以后,用它来修行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两件事情。第一个,不单单是说我们向前冲,我们还要防止被烦恼来袭击。这个观念非常重要!然后这个观念一定要拿(p210)来,把它所指的心理的行相什么,认得清清楚楚。

所以谈到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把前面哪,从前面的基础下士、中士─这个下士当中的业这个道理,这个如果不清楚,后面都不清楚;有了业以后,进一步了解烦恼的行相是什么,这个特别重要,这一切佛法的根本。这两样东西,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业的特质的话,那怎么讲都是空话;尽管你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你并不了解,喏,这个业在你身心上面的发生的现象。当我们面对一切环境的时候,为什么心里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这个种种,就是两样东西:一个是业,一个是烦恼─惑,换句话说。你认得它了,就是正知见,由此导向智慧,整个的佛法,就在这里说的。

现在我们以精进来对治烦恼的时候,它最主要的就是什么呢?要把这个正念提起来。但是这个正念本身,所谓“正”是什么?正确无误的;这个“念”本身哪,就是你维持着这个正确无误的这个概念。所以这是两样东西。你防止的力量是这个“念”,可是这个念要“正”那么才行!所以那个“正”是靠什么呢?靠知见。所以他……昨天说到第三行,说“念境先以慧别”,要以智慧来辨别,说哪一个对、哪一个错。然后呢,错的去掉、对的提起,要把这个对的这概念,维持在念头上面不松懈,这个叫作正念。所以他特别告诉我们,这个念本身,它并没有能力选择是非。继续下去,今天。

Question: What does wisdom discern? Reply: In general wisdom discerns everything to be adopted and everything to be cast aside as explained in scripture; in particular, it discerns what is to be adopted and what is to be cast aside according to the vows that you have taken. 

(p211)【慧须分别何法者,谓总诸经中所说一切应进止之处,尤以自所受律仪中应取应舍。】

喏!那么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了,是的,那个念哪,先要智慧来分别得清清楚楚。那么现在这个智慧是分别什么呢?换句话说,这个地方我们首先要了解,佛一切的经论当中告诉我们,修行过程当中,什么是该作的,进;什么是不该作的,应该止,应该止。那么,而这个里边,特别是自己所受的戒─律仪就是戒,那么该作的要作,不该作的要舍。这个里边特质要把握住,戒的基本的精神始终是正知见。你有了这个正知见以后……平常我们说正知见、正知见,好像我们懂得一点道理,不是哦!真正的正见,戒体本身就是这个东西,说这个你确实见到了,然后呢留下一个非常深刻的一种心种,起心动念之间,自然而然这种力量会生起来了,就是这样。

所以将来关于这个道理,讲到《在家备览》,这个三宗抉择戒体的时候,那个时候会说明它,说明它。所以历来我们中国的大祖师,所以选择南山一宗的,它根本的原因就在这个地方,根本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一点哪,以后慢慢地再来谈。总之这地方我们要了解,那个正知见不是说,“啊!我会讲啊,看见那个书上面去说一下。”不是,这是引导我们正知见的必须要的前方便步骤。你必定要把这个文字所指的内涵是什么─这个内涵就是我们身心上头现行的这种状态,哪一个是跟烦恼相应的,如何是正确的佛法,然后(p212)怎么样把它转化它,这个你要看得清清楚楚,而且产生非常坚稳的力量。你有了这个内心的这种力量以后,那起心动念自然而然会,欸,随时警觉、警惕,这一点这个地方说明一下。

Therefore, once you apply mindfulness and vigilance to these, you will complete your practice; 

【若能于彼住念正知,其所修法乃能圆满。】

下面就说明了,假定你能够在这样的状态之下,经过正确无误的如理听闻,如理思惟,得到决定胜解,然后呢这个正念把持得住─这个正念当中包括了正念、正知。那么你一切时处,以这个东西提持住,以这个为根本,发之于身口的行为,这个法圆满了,这个法圆满了!假定是没有这个特点的话呢,

you will not be successful by just applying mindfulness and vigilance within the narrow confines of attention to an object of meditation. 

【若唯于住心所缘修念正知,全无所益。】

假定说你没有这个,你只是说,啊,你的心哪,安住在这个上面,那没有什么用处。这个心安住在上面,换句话说,尽管你不散乱,自己觉得很好,对不起,这个不相应,这个不相应。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必定要了解,这个“定”这个东西啊,它是共外道的。但是定这个东西,是一个最好的、必要的工具,必要的工具,修学佛法必须要定这个工具,这个善巧方便。所以说共外道的,就我们前面说是叫共因,它的不共因不在这个正念,不在(p213)那个定上头,不在那个定上头。你要想得到解脱生死的这个不共之因是智慧;要想策发大菩提,救度法界一切有情,它的不共因,是悲智双运的这个特质。你要把这两样东西圆满的话,一定要……不要说圆满,要想真实地能够深入的话,一定要加上这个定的不共因。

“念”这个是什么呢?念是定的前方便,一定要先有念,然后更进一步的话,念力现起以后下面再到定,这个观念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眼前呢我只说一个大概,等到再下面特别讲奢摩他的时候,换句话说讲止的时候啊,那个的行相抉择得非常细微。等到关于奢摩他那一部分了解了,眼前不管他是外道也好、内道也好,乃至于禅宗,这些概念你都很清楚、很明白。

不过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哦!现在这个地方的话,所谓我们修学佛法的不共的特质在哪里,你要把握得住。所以平常我们很多人说:“哎呀,我心很乱哪,然后呢要学学定啊!”对不起,如果是你没有把握住中心的话,上面说得很清楚,对于真正跳出生死这件事情啊,毫无意思,毫无意思!就算你在长劫安住在这个定当中─对于我们世间人来说,不错,喔唷,这个八万四千大劫啊,大得不得了─你真正的见到实相的人来说啊,这个无常相不管你多大,不管你多大,那始终都在虚妄颠倒当中,这个“长劫”跟“刹那”没有什么差别的。这个根本的因我们一定要认得。下面,

What is more, when warriors are in a battle, they strive from the beginning not to lose their sword; when by chance they do drop it, they pick it up immediately. These two actions rest on a fear of being killed that is not mere words. 

(p214)【又如阵中,先必励力令剑不失,设有所失无间急取,是因实畏所杀,非仅空言故。】

下面说,这个比喻前面说过,现在再深一层地运用。譬如说我们在这个军阵当中跟敌人战争,那个时候,一定要努力地把手里边这个武器,这个宝剑哪,摆在手上面,绝对不可以掉掉。万一不小心掉了,马上绝不可以停留,“无间”是,不是说等一下,不可以的,马上拿起来!为什么呀?因为你手上那个武器一掉掉了话,那对方那个敌人来,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你那个手,你能挡得过他那根宝剑吗?那么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你没有武器对他的话,你只有被他所杀。这个打仗的时候,那是硬碰硬的,不是我们在那儿纸上谈兵哦,这不是空话哟!那么所以打仗是如此,我们现在修道呢也是一样的,我们修道所对的对手是谁啊?烦恼敌。我们用的武器是什么呢?智慧剑。所以说,

Likewise, those who cultivate the path are afraid to lose the mindfulness that does not forget what is to be adopted and what eliminated; even if they do lose it, they immediately reapply it. These two actions ar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in their minds of a real terror of falling into miserable realms as a result of the pollution of infractions and faults that occur when mindfulness lapses. 

【诸修道者,先恐失落明记取舍所有正念,设有所失无间能修者,亦因心中实畏忘失念时,为罪染着堕恶趣果,非虚言故。】

嗯,下面就告诉我们了,我们现在真正想修行的人哪,也害怕说把这个正念忘失掉、掉落了。这个正念是什么啊?哪!说得很清楚:“明记取舍”,这个正念是告诉你,什么是该作的,什么是不该作的这个正念。换句话说,这个念就是把那个正知提在这个念头(p215)上面,不要忘失,不要忘失,这样。“设有所失”,那个时候不是提这个念头,而是拿那个念头提起那个如理的正知,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念本身哪,就像一个有力的手一样。那么所提的东西是什么?那个是智慧剑。这个要很清楚,要很明白的。因为我们晓得万一那个时候,你那个智慧剑─破除烦恼的这个武器,一旦掉掉了以后,对不起,你那个时候就挡不住烦恼。既然挡不住烦恼的话,你被烦恼所侵哪,然后呢就为罪染,罪恶所染着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会堕落,所以我们才害怕,说:“欸,这个不可以、不可以呀!”

这个概念用同样的道理,你如果说真的对于这个烦恼侵犯你了以后,然后被烦恼所转造恶业,然后一定集恶果─堕落,有了正确的认识,那个时候你才会心里面说,喔唷,心心念念:“哦,不、不、不、不、不!”假定这个空话的话,嘴巴上面讲的时候,你根本不在乎,所以他告诉我们“非虚言故”,那个不是空话。要想产生实在的、正确的认识的话,喏,下面又来了,他一再提醒我们:

This, in turn, depends on having made karma and its effects central to their practice and then sustaining that approach.

【能生此心,尤以修习业果为要,】

这个道理所以能够生得起来,你必定要懂得业果!换句话说,如此的业因,必然感得(p216)这样的果报。这个时候我们所见到的,不是眼前:“哎呀!这个钱很好啊,收起来放在我袋里。欸,这个很好吃啊!这个名位很好啊!这个地位很好啊!”绝不是看见这东西。而是看见你做了这件事情以后,造了这个业以后是让你生天,让你往生净土,让你成佛作祖呀;还是眼前贪了一点小便宜,结果把你送下地狱。眼前这是业的因哦!真正看的时候,由这个业感那个果那个道理,你必定要对这个道理,要有非常正确的认识。所以他说:

Those who fail to develop the awareness that these points are profound instructions sever the root of the good qualities ensuing from the practice that delights the learned, the sacred foundation of the path. 

【吾等若未知此为甚深教授,则为断绝道中精髓,聪叡所爱功德之本。】

假定关于这个道理你不了解的话,你修学什么啊都谈不到,修学什么都谈不到。修道的真正的精髓,换句话说这个精华的重心,所谓特质在哪里?这个!现在你对这个概念都弄不清楚的话,那不是像树根一样,像那个精髓一样,这个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所喜爱的,这是功德的根本。前面在下士道业果那个时候已经特别说明,这一切善法的根本,一切善法的根本,这个善法是从下士开始,中士、上士。现在讲到上士精进的时候,还是这个。你要晓得,精进的特质是什么?一定是对正确无误的善所缘法努力。现在你努力了半天是没有弄对善、恶的话,你努力些什么?所以这地方又特别告诉我们。

而这里又特别说,叫作“甚深教授”,别看业果这个东西很简单哦!哦,我们讲起(p217)来,哎呀,因缘果报,讲起来啊嘴巴上面讲得头头是道,不一定哦!一定是要对这个很细致的,一点的细微的因果,心里看得很清楚。而且如此因感如此的果,清楚、明白,随时随地心当中心心念念啊注意这个事情。心念一动,晓得:这个我的业因是什么。你能够真正把握住这一点的话,眼前这种世间的名闻利养的话,你才有机会放得掉。要不然无始以来的习气啊太严重、太严重!哎哟,等一下一个人随便捧你几句啊,你飘飘然忘得干干净净;一个人随便这么白你一眼的话,喔唷,你烦恼生起来,又忘得干干净净,那谈佛法是一点都没有用场。

然后呢世间上面讲那个人的事情,是这个也不好意思、那个也放不下、这个也舍不掉。欸,就是一样东西不在乎─佛法。因为什么?佛菩萨坐在那里,他不会跟你讲交情的。这个很明白摆在这里,我们看起来木头,人家说泥塑木雕─哎呀,这个才是真实的啊!然后呢佛法在书本上面,它不会拿这个喇叭一天到晚在你耳朵里面吹的,欸,你自己去找,看了半天还不一定看得懂咧!而世间那种,喔唷,不管是朋友也好、怨家也好,这个朋友是如胶如漆,赞得你更是教你啊,赞得你舒服得很啊,你放不下;那个怨家瞪大了眼睛要来杀你,你也逃不了。所以处处地方无非是引发我们贪、瞋、痴这个状态。这必定要靠我们深入的、正确的、如理的认识,然后不断地观察,产生这个殊胜的胜解,那个时(p218)候内心当中,才有这力量抗得住外面这种。

所以这地方又再一次强调说明哪,这个如此因感如此果,这业感缘起这个道理呀,是甚深教授!如果这个不认识的话,那个道的根本就断掉了,根本断掉了你还谈什么,根本断掉了还谈什么!那么他下面进一步又说了:哎,那么好!既然这样的话那根本把握住啰,那么往往我们又有一个毛病?你把握住根本嘛就好了,小地方好像忽视。所以他又假设,

Question: Well, why is it necessary to look with fear upon even minor misbehavior, and not let it continue but immediately stop it? 

【若尔何须于微小罪见大怖畏,无间灭除不令相续耶。】

那么容或有人说:喔,既然这样的话,那么真正……。因为真正持戒的时候啊,不但要根本因把握得住,而且圆满因也一点漏洞都不让它有,乃至于一点点的小罪啊,也把它看成功大得不得了!所以容或有人这样说:“好、好,不错、不错!那么我们在大体上面着手,小地方好像可以把它轻松一点。”所以他问:“那么为什么对于这个小罪啊,要看得这么个大,也产生这么大的恐怖,而随时生起不让它继续了,要灭除呢?”回答:

Reply: Take the example of a poisoned arrow that makes a tiny surface wound. Before long, the poison from this wound will spread throughout the entire body. You must operate on the wound and remove the poison. Similarly, even when wrong behavior does not make anything more than a small wound in the mind, if you ignore it, it will quickly pervade your mind so that it becomes large. Therefore, from the start you must prevent wrongdoing before it takes place and, if it does happen, you must discontinue it immediately. 

【答:譬如毒箭略伤于身,以此不久毒遍全身,故当速割。如是恶行略伤心时,若舍不顾速遍全心,实非微小速能广大,故于最初须灭令不生,设已生起无间应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