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11卷a面

(手抄稿 第十四册 p207)

把烦恼、所知二障,是彻底解决。最后

p. 262 (5)

Fixing the number of perfections at six in terms of their being concordant with helping living beings to mature is similar in meaning to the third one [perfecting the complete fulfillment of others' aims] mentioned earlier. 

【随顺成熟有情增上数决定者,与前所说第三义同。】

整个的佛法,要为了成熟一切有情,这就是四摄,这是四摄。真正菩萨所行的目的,就是成熟一切有情,那是前面六样当中第三。第三呢就是什么?圆满利他,已经说了。

I have explained here the noble Asanga's assertions as presented by the master Haribhadra [in his Long Explanation of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in Eight Thousand Lines》]. 

【此是圣者无着所许,如狮贤论师所立而说。】

这也特别说明,后面这几样,那就是那这个相宗,无着菩萨所传的这样解释法。不管怎么解释,总是这六样东西,不多不少,圆满地包含。所有其他的,其他的法门─戒定慧呀、二资粮啊,都没有这个六度的广泛、那么圆满,能够包含一切。所以啊,

It is extremely crucial to gain conviction about the six perfections. 

(p208) 【对于六度引发定解,最为切要。】

从这个地方我们了解了,刚开始修学的时候啊,对于这个六度,要策发决定不移的见解,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以后,然后呢我们去做,我们去做。前面再提醒大家一下,我们正修的时候,不是说碰到了哪一个啊就去修,这样做的话,不但没有益处,结果常常是一生善行终成过失。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在前面四十五页上头,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而且,到现在我们更了解了,这不但是一生,由于自己的这个业习性所使啊,后面会生生世世地就害这种毛病。所以有的人的习性就是这样,他就是,叫他做出来,做事情啊,他刚开始的时候非常起劲,唉呀!一股劲啊,比谁都大。唉哟,他又要这个,又要救苦众生、又要发悲心、又要这个、又要这个,然后这个也要做,那个也要做,过了三天啊,等一下没劲了。最多再长一点啊,维持一个月也满好啰,这样。到后来塌在那边,怎么拉也拉不起来了,都是这种毛病。

所以,现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你不是急着要去修,你先把你修的内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这认识了以后,晓得为什么你要去修、如何修法、正确的是如何、错误的怎么辨别得清楚,一切的违缘啊也都事先了解,准备好了,然后一步一步上去,自然没问(p209) 题,要不然的话,都是这个样。这个是所以在这个地方,一而再、再而三,用种种不同的立场、用种种不同的角度,说明这一个要修学的内容。那么现在我们了解了,前面是为什么,我们要学的内容,就这个六样东西啊,这样安立的。这个内容,是数量决定。

2. An ancillary discussion of the fixed order of the perfections This discussion has three parts: 
1. The order of arising
2. The order in terms of inferior and superior
3. The order in terms of coarse and subtle

【◎ 第二兼说次第决定分三:】

第二呢,也顺便说一下次第决定。它这个六样东西,不但圆满地包含所应学的一切,而且这个六样东西呀,安立这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有它的次第,必定是从浅到深。数量错了固然不行,次第颠倒了也不成,所以他进一步说这个次第。

When you have a generosity that is disinterested in and unattached to resources, you take up ethical discipline. When you have an ethical discipline which restrains you from wrongdoing, you become patient with those who harm you. When you have the patience wherein you do not become dispirited with hardships, the conditions for rejecting virtue are few, so you are able to persevere joyously. Once you joyously persevere day and night, you will produce the meditative concentration that facilitates the application of your attention to virtuous objects of meditation. When your mind is in meditative equipoise, you will know reality exactly. 

【生起次第者,若能布施于诸资财,不顾不贪则能受戒,若具尸罗善防恶行,则于怨害而能堪忍,若有忍耐不厌难行,退缘微少能发精进,若能昼夜发勤精进,能发正定,心于善缘堪能安住,若心定者乃能如实通达真实。】

喏,这是第一个,依照我们修学的程序,怎么样一步一步地深入,能够把修学的内容如理如量地生起来,有它的必要的次第,有它的一定正确的次第。那个看:你能够布施一切你有的东西,没有一点贪着,没有一点顾恋,那个时候你才受戒。要不然哪,戒是受了,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那个戒是没有用场,不但没有用场,反而受害。所以 (p210) 啊,第一个,先是能够施。能够施了以后,然后呢持戒。然后呢你能够这样地善巧地防护这个尸罗,种种的恶行不去犯它,那个时候啊,人家来伤害你的话,你就能够耐得住,能够耐得住。因为你能够耐得住了,所以啊那个时候,困难你就能够挡得住。从那个消极的挡住,更进一步啊,才能够策发精进;否则的话,自己连小小的苦都挡不住,退下来了,你还能够进一步向前冲吗?所以坐在那里啊,你站都站不住,你说我还要向前快步走,那个不可能,所以“忍”下面才是精进。能够精进的话,那个时候才能够学大、深入的定,所以昼夜精进,才能发定。得了定以后啊,那个时候这个心能够如你所欲的,你要怎么就怎么,不会像我们现在,不是胡思乱想,就是昏沈瞌睡。这样的话,你那个心能够很凝聚、很深细,集中起来,才能够深观一切世间的法相,那个时候才能够如实通达这个真实的道理,这样。所以这个生起必然的次第。

说到这里,随便提一下一个小事情,这是因为我们常常会误解的,说学定、学定。这个定哪,现在我们不必从理论上去讲,我们从另外一点,看看我们古代那种大祖师们。那个禅宗那个大祖师们,你们看看那个境界啊,哇!那真是。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学定了,为什么要学定、如何学定、定从哪里学法,都不知道。看见别人家两个腿一盘坐在那里,他一个开头也去学个不倒单。啊,真是啊!然后呢人是不倒下来了,一坐在那地方,呼呼大 (p211) 睡。然后呢到了晚上嘛不睡,然后白天嘛提不起精神来─做那个,眼睛半开不闭;做那个,眼睛半开不闭,这是一点用场都没有!

这个的的确确的,你们看看那个祖师的传记上面,他这个真正精进的时候啊,他是有这个精神,然后到那个累得实在不得了了,刚开始的时候就是疲倦;疲倦了,他下地,睁睁眼睛;再不行了,下来跑一转;再不行了,用冷水冲冲面孔;再不行了……他是这样地全部精神提起来。他不在形相上的两个脚盘在这里,而在精神上面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他有任何的艰苦,绝对咬紧牙关要坚持下去。所以你没有大精进的力量,绝无可能!

现在我们说:哎呀,要学个般舟三昧啊!那不简单哪!那很不简单。现在我们常常这样的,以前我也是看见了,说:“喔唷,这个般舟三昧,我也想学。喔!”幸好没有去做,那个时候我还准备好了就啊,那个关房里面去弄。结果啊,幸好事前有人告诉我,我还是先不听,但是他虽然不听啊,他那个话可落在我耳朵里面了。我自己忙了一天,忙好了,环境弄好来,第二天就跑了一下,自己唉呀,发现不行、不行!想想那个善知识的话,没有错!

以后我自己也遇见这样事情,后来那个时候在纽约。那有一个同学他也想学,他倒 (p212) 没有学般舟三昧,他来了以后啊他先想学定,或者学什么。我告诉他:“你不要在那边忙了,慢慢地来。”他心里看看,他非常着急,我说:“好吧!既然你这样想,你试试看吧!”那是在乡下,那个地方很宽敞啊!哦!有一百英亩大,那一大个房子几十间,总共两三个人住。那个地方有一个相当大的一个佛堂,那个佛堂比我们这个房间有这么大。我说:“那你这样,告诉你一个方法,你也不必限定你啊一定怎么样。就是你告诉自己,今天除了吃饭以外,因为这里边大小便都可以在里头啦,你今天一天不要出来,不要跟人家讲话,哪怕你睡觉,你睡睡看。”结果在那里弄了一天,第二天跑得来就不要了,不要去了,不要去了。这个千真万确的事实哦!他没有精进的力量的话,绝无可能。现在我们啊一点都不懂,就想这样,想这样的话,那的的确确是很有趣的事情。也可以说这告诉我们哪,你要想这样地如理生起,它一定有它的量则在里头,这一点我们必定要知道。那么这前面说生起的必然的情况,下面来讲

The order in terms of inferior and superior

【胜劣的次第者。】

哪一个比较深细,哪一个比较粗浅。

Each preceding perfection is inferior to the superior one that follows it. 

【前前微劣,后后殊胜。】

(p213) 前面那个比起后面那个,有这样的一个胜劣的差别。

The order in terms of coarse and subtle: Each preceding perfection is easier than the subsequent one to engage in and perform, so it is coarser than the subsequent one. 

【粗细次第者,前较后者易转易作,故相粗显。】

这个很明白,前面这个布施,那个比较容易。定这个东西的话,你看是看不出来,但是这个东西越向后面的话,越细、越难。

Each subsequent perfection is more difficult than the preceding one to engage in and perform, so it is more subtle than the preceding one. 

【后较前者难转难作,各较自前故为微细。】

它每一个向后的,每一个比前面的要来得深细,要来得难作。所以,一作的时候一定是容易的先做到了,粗浅的做了,你才能够一步一步地进入深细的、难作的,这个一定的次第。

The《Ornament for the Sūtras》 says: 
Because the subsequent perfections arise contingent on the preceding ones, 
Because they are ranked as inferior and superior, 
And because of their coarseness and subtlety, 
The perfections are taught in order. 

【《庄严经论》云:“依前而生后,安住胜劣故,粗显微细故,说如是次第。】

这一个六度,不但是它内容包含无遗,而且这个次第的必然性也是这样的,也是这样的。不管从它的生起来说、不管它的胜劣来说、不管它的粗细来说,必然都是这样的次第。所以十方一切诸佛,无不是这样说、这样行、这样修证。

前面那个大概地说完了,说完了以后,我们再重新温习一下。在修学之前, (p214) 不要先莽莽撞撞地,“我要修什么。”必定要先了解,你为什么要修学,然后呢为了这个原因,要修学些什么,修学的内容是如何,一定要把握得住,每一样东西。你如果说并不了解为什么修学,你根本后面没有,像一个无头的苍蝇一样,不晓得你自己为什么,糊涂蛋一个,世间的事情都做不成,何况是修学佛法!所以哦,确定把握得住,那么为了你要这一个目的所以你来修。那么说,啊!现在我们说要脱苦,从那个时候你进一步才能够去找脱苦的内容、脱苦的方法,以及苦是什么。这一些观念哪,每一个地方前面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一步一步地深入、一步一步地增上。所以关于这些东西啊!先必定要在理论上面有正确的认识,然后呢把这个正确的认识产生坚固的定解,然后呢在那个时候发猛利的誓愿,依此修行。

对我们现在来说,都是由于宿生的善根,所以启发了;宿生的善根虽然有,可是前面所说的这真实的内涵却不清楚、不明白。所以要趁着我们这个善根刚启发的时候,先把这个正确的内容把握住了,然后你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照着这个正确的认识走进去的话,那个才有把握。要不然的话,跑、跑、跑、跑!过了一些时候啊,自己的善根消失掉了,然后呢要想做的内容也做不到,啊!彷徨不已。好了!或者是退,或者是烂,这是非常可惜。

现在经过上面的一层一层,依着层次地说明、深入。前面发了心,发了心以 (p215) 后,然后呢应该学习什么,学的内容当中又分成哪几个,所谓普通一般的显教大乘以及金刚乘,那么金刚乘当中,应该学的内容等等,这个每一个层次跟着这样的次第来。最后呢归结到─到这里我们才说,啊!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学六度,这样。那么以及六度的次第都了解了,才正式地开始告诉我们六度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学法。

看看!所以这个本论真正的构架的完整,次第的必然性,有这样的严密法,有这样的严密法。我们能够照着这个次第,每一步无差缺地能够这样上来的话,必然产生圆满的结果。因为因地当中,一点不遗漏,一点不错误,既正确、又圆满,根本因、圆满因都没有一点遗漏;然后,你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如理如量地去学,自然会达到圆满的结果。否则的话呢,你虽然一番好心,匆匆忙忙地去做,做出来的结果啊,总归有问题。好的呢,忙了半天哪,叫功亏一篑,啊!到做到最后了,乃至于,欸,就差了一点点;差的呀,是挂一漏万,差的。你说:唉呀!才摸到一点点,摸到一点边。啊!剩下来的什么都没有,他以为做得很得意,这是空忙一生。至于说,不得其门而入,在外面转的,那更不晓得是多多少少!

到现在这里为止,我们可以比一下,就了解,差别何在。平常我们说,动不动说发菩提心,动不动说六度万行,到现在为止,我们才晓得,噢,文字上面了解菩提心的内容是 (p216) 什么,那个时候才有个肤浅的认识。至于说六度的正确的内容,到现在才开始说,现在呀才谈得到,说可以告诉你六度啦!我们能够这样去做的话,挂一漏万固然是必定避免,功亏一篑呀,也不会发生,自然而然哪,因圆、果满。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e perfections has two parts: 

【第三学此次第分二,】

这个时候,他下面还说。

1. How to train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in general
2. In particular, how to train in the last two perfections

【① 初于总行学习道理,② 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

我们正式开始学这个六波罗蜜多了,欸,它还要分成功二个部分:第一个呢,总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而后面禅定、智慧要特别说明,为什么?因为整个的佛法,最后的结果也可以说,总括起来无不都是止、观两样东西所获得。所以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那是后面两样的资粮。所以它那个基础说明了,有了这个资粮,正式开始学的时候啊,最后的这个、最重要的内容,还要特别详细说明。所以这是为什么,总学以及特别对于后两个波罗蜜多要深细讲的道理。所以了解了这里啊,我们大概就不会再犯以前的毛病,动不动“哎呀,我呀要学一个定啊!”等 (p217) 等,这个毛病就不会犯了。不要说学定啊,乃至于至少最起码的时候,随便皈一个依啊,都可能要慢慢地了解了才好。

昨天有几位同修上来讨论,他已经学了佛法很长一段时候,以他的学历是在这里念最好的学校、最完整的课程。结果呢,接触佛法也很多年,结果由于这一次,以前当然他宿生的善根,他能够努力地去做,就说:“哎呀,我现在才知道什么叫皈依呀!我现在才知道怎么要去皈依。”喏,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那个时候自然而然哪,你懂得了去皈依的话,像经上告诉我们,“皈依福有色”,就是说假定皈依了以后,那一个得到的福可以衡量、可以看得见的话,拿三界来容器衡量,都没办法衡量。因为经过这样地认真,圆满次第、数量地学习,他正确了解了内容,了解内容照着去做,当然,它的果报,你可以圆满得到啊!这是一个很清楚明白的一个道理,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How to train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in general has two parts: 

【初中分二:】

这个又分成功,总学道理,一个是:

1. Training in the perfections that mature the qualities you will have when you become a buddha. 
2. Training in the four ways to gather disciples that help others to mature. 

【①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② 学习四摄熟他有情。】

(p218) 自他二利嘛,分两部份,先求自利部份。

Training in the perfections that mature the qualities you will have when you become a buddha has six parts: 

【初中分六:】

分六部份,学习

1. How to train in the perfection of generosity
2. How to train in the perfection of ethical discipline
3. How to train in the perfection of patience
4. How to train in the perfection of joyous perseverance
5 . How to train in the perfection of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6. How to train i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① 布施、② 持戒、③ 忍辱、④ 精进、⑤ 静虑、⑥ 般若道理。】

现在呢,六样东西一一地来说。先第一个讲布施,这个布施当中啊,“初”就是布施波罗蜜。

p. 263

How to train in the perfection of generosity has four sections: ① What generosity is. 

【初中分四,① 布施度性。】

布施波罗蜜的特质。

② How to begin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osity. 

【② 转趣发起布施方便。】

了解了这个特质,怎么样才能够启发你修的方法。你要了解了这个,然后照着这个方法去修的话,那么就可以了。然后呢,就布施的时候,它还有不同,所以

③ The divisions of generosity. 

【③ 布施的差别。】

最后。

④ A summary. 

【④ 此等略义。今初。】

把它纲要的说明一下。 换句话说,现在说,布施波罗蜜的特质,自性是什么?

What generosity is: The《Bodhisattva Levels》 says: What is the nature of generosity? It is the intention accompanying bodhisattvas' disinterested non-attachment to all their possessions and their body, and, motivated by this, the physical and verbal actions of giving the things to be given. 

(p219) 【◎ 〈菩萨地〉云:“云何施自性,谓诸菩萨不顾自身一切资具,所有无贪俱生之思,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 】

布施是什么?它的自性,它的自体、特质是什么?是说:一切菩萨,学习大乘行者,能够啊,“不顾自身一切资具”,不但外面的一切,外面的财,乃至于自身,所有的内外一切。这些东西啊,“无贪俱生之思”,说这个是一种思心所,最主要的啊!这个思心所跟什么?“无贪”相应的,没有自己一点点顾恋,不为一点点自己,这一种。“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就从这个上面,然后把自己的内身,乃至于滋养这身体的一切的财物等等啊,透过身语而施舍给别人,这样,所以这个才是布施的自性。

Hence it is the virtue of a generous attitude, and the physical and verbal actions which are motivated by this. 

【谓善舍思,及此发起身语诸业。】

那就是说,“施”,这个施是什么啊?以前我们是啊,处处地方是爱、取相应的这一种行;现在呢,恰恰相反,是由于善法欲的策励啊,是送给别人,舍给别人,由于这样的思心所而发起的身业、语业。以前想尽办法,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现在呢,想种种办法,把自己所有的,送给别人,使人家得到好处,这个,这一种业。

Bringing the perfection of generosity to completion is not contingent on removing beings' poverty by giving gifts to others. 

【圆满布施波罗蜜多,不待于他舍所施物,捐除众生所有贫穷。】

(p220) 下面特别说,这一个概念我们要了解。所谓布施波罗蜜多,波罗蜜多啊,就是叫所谓“到彼岸”,换句话说,究竟圆满的时候。我们从生死苦海这边,到超越这个生死苦海的彼岸─安乐之处。什么是圆满呢?什么是布施波罗蜜的圆满呢?不是说那些人哪,一个一个啊,都由于你的布施而不贫穷,不是的,不是的。所以,它“不待于他舍所施物”,不是说看别人,别人怎么讲呀?喏!都是穷人,因为你去帮忙,帮了他啦,他都富乐、安乐,不是从这个上面,不是从这个上面看的。

Otherwise, since there still remain many destitute living beings, all the earlier conquerors would not have attained perfect generosity. 

【若不尔者,现有众多贫乏众生,过去诸佛所行布施,当非究竟。】

下面又印证,说:为什么说,不从外面的这一些众生来看?假定是说,从外面的众生来看的话,过去的每一个佛,都行布施,都圆满;所以假定布施一定要等到外面的众生得到富乐才圆满的话,那么现在这个时候,那个就应该没有不富乐的众生,所有的众生都绝不会再贫乏。但是现在还是有这么多贫乏的众生在,而佛陀的布施圆满了。所以,这个道理说明了:真正的布施的圆满,不从外面的境况来看的。

Therefore, the physical and verbal aspects of generosity are not the main thing; the main thing is the mental aspect. 

【是故身语非为主要,唯心为主。】

身语本身哪,就是从行为上面帮助别人。而这个布施的圆满指什么?指你的内心。 (p221) 不过,这个内心啊,我们到现在渐渐了解了,不是前面说的空话:“啊!我心里好就好了!”绝对不是!有它一定的质,有它一定的量,这个自己检查,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绝对呀骗不了自己,也骗不了人,更骗不了因果,这个我们要了解的。

This is because you perfect generosity after you destroy your stingy clinging to all that you own-your body, resources, and roots of virtue-and you completely condition your mind to giving them away to living beings from the depths of your heart and, 

【谓自所有身财善根,一切悭执皆悉破除至心施他。】

是说,布施圆满的时候,是以内心为主的。那个内心怎么样呢?对于我们自己所有的任何东西─外面是一切财物,里边是我们身根,乃至于种种所修的善─任何一样东西,没有一点点舍不得,没有一点点执着之心,彻底地破除。而一心一意至心地,统统送给别人,统统送给别人。这个说起来容易哟,做起来真不简单哪!啊,真不简单哪!我以前遇见好几位同修们,啊!说这个大悲呀,不容易生起啊!欸!难得的这一些同修,居然能够生起,所以他的的确确心心念念啊,是为了帮别人。可是等到你这个心念一生起来了以后啊,下面就问题来了。真正要你送给别人的时候啊,哦,那个时候有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