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38卷a面

(手抄稿 第十八册 p39)

所以这个次第很清楚、很明白,你了解它有它必然次第。要我们不了解这个次第以后:啊,那不要执着!所以实际上呢,不要执着又害了一个什么毛病呢?我完全在此岸,在生死苦海当中,然后呢根本没动都没动,说不要执着,连船也不要了,还自己觉得还不执着。结果啊,对不起,注定你就在永远在这儿转。

所以他这个每一个地方有一个每一地方,那么辨别这些事情、了解这种事情,都靠什么?智慧。这是顺便一说,对不对?所以这个五度,不要说世间法,是,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了,这个如理、非理,还要这个东西,所以这个东西是真正稀有啊!布施虽然使你得到好的福报,可是这个福报弄得不好的话,象身戴璎珞,这个不好受;做了奴隶呀,就扮那个帝王相,这个也不需要。所以外表是绣花枕头固然好看,这里面真实内容是更为稀有啊!欸,要把这两个东西配合。继续:

p. 324

because wisdom makes them much purer. 

(p40)【由此能令施等五法成清净故。】

这个清净是什么?无漏的,究竟圆满的。所以叫“漏”,漏的另外一个名字叫染污。现在呢,“清净”是无染,因为无染叫不漏,无漏的智慧,无漏的功德,究竟圆满的报身报土。

It is similar to the way that the mental consciousness, by distinguishing the merits and faults in the objects of the five sensory faculties (the visual faculty, etc.), causes you to engage in what is to be adopted or reject what is to be cast aside. 

【犹如意识,能于眼等五根之境,分别德失而为进止。】

在我们身体上也是一样,那个前面的眼、耳、鼻、舌、身,它有这个对这个直觉的感觉,但是呢里边的仔细的分别,彻底的了解,进止、取舍等等却是意识,那么这个智慧对于这个五度亦复如是。

This is what the glorious Aryasūra's 《Compendium of the Perfections》says: The merits of generosity and so forth are more powerful with wisdom as their lord. Just as an array of fine gold jewelry shines more brightly when inset with jewels. It is this wisdom that renders vast. The capacity for virtue in the purpose of each one, just as the mind's additional power clearly displays, the respective objects of the sensory faculties. 

【如吉祥勇云:“此施等福德,若有妙慧力,如诸金庄严,嵌宝尤光显。慧于彼彼义,增广功德力,如根于自境,由意显其力。”】

这个偈子就说明上面这个道理一样。

Similarly, wisdom is also crucial for other faculties such as faith and so on. When wisdom is present as lord, your generosity, faith, etc. understand well the merit of virtue and the faults of stinginess and so forth, so you become skilled at eliminating the afflictions and increasing good qualities. 

【如是信等根中以慧为主,若有慧主,则善了知施信等德,悭等过失。次乃善巧尽诸烦恼,增长功德所有方便。】

(p41)现在我们修学佛法当中,所谓三十七道品,第一个四念处,这个本身就是智慧。有了这个智慧,然后呢根据着这个的一步步的行持。下面说的五根、五力,这个五根、五力当中,信、进、念、定、慧这五根当中,最主要的是慧。如果你有这个慧来摄持,以这个为主,而行那个前面的这样几样东西─信、进、念、定的话,你样样都能成就。同样地,六度当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些东西也是以慧为主。所以说你有这个为主的话,“则善了知施信等德”,“施”是六度当中,指前面五度,“信”是指五根当中前面四根,善巧地了知。你对这个了知,然后呢如理行持,进一步啊,你才能够通达。由于通达而行持,能够净化一切烦恼,增长所有一切功德。所有的这个了解、认识、行持种种方便都在这里。

The《Compendium of the Perfections》 states: Among the various faculties of faith and so on, wisdom is chief, as the mind is to the sensory faculties. With wisdom as lord, you know what is a fault and what merit, so you are skilled in the method of eliminating afflictions. 

【如云:“信等根中慧为主,如余根中须意识,有此为主知德失,亦能善巧断烦恼。”】

下面这个偈,相当于经当中的“重颂”一样,重新把这个道理说一遍。

Bodhisattvas depend on wisdom to purify the other five perfections—generosity, etc. Even when they give their flesh to someone who asks for it, they are unaffected by such thoughts as pride, discouragement, etc. It is as though they were taking a cutting from a medicinal plant. This is because their wisdom makes reality manifest. 

【又诸菩萨将自身肉施诸求者,如从药树而取,无慢怯等分别变异,亦因智慧现证真实。】

(p42)从我们前面这么一步一步上来,乃至于到最后登地了,乃至于到成佛了,这个过程当中,要行种种殊胜难行苦行,譬如说施身肉等等。这个我们看起来,哎哟,这么难哪!欸,但是菩萨做起来并不难,这个指大地菩萨,就像什么?就像从那个药树上面取药一样,欸,你取药,这个药树动都没动。所以在菩萨来说,布施这些事情的话,“无慢、怯等分别变异”。什么是慢?什么是怯?这个我们现在布施的时候,欸,就有两种心情。如果这是我们有的、能布施的,送给别人了总觉得:欸,好像送给你,啊,这个穷人,“嗯,这个人!”乃至于有人说:“如果有人来,我先教训他一顿。”那个时候啊,这个是里边是慢心,嗯,表示这个人不行啊!就这样。反过来,如果他一开口说要你一百万,哎哟,这个就怯了,这不是慢就是怯。

欸,菩萨不!完全没有这个心情。不要说钱,任何东西,他不管任何一样东西,身肉手足等等,他没有一点……内心当中安住在上面,了不相动,是如如不动。那么这一个是什么呢?就是对这个智慧的摄持,由于有智慧所摄持而行。当你现证了以后,那个时候现证的真实的内容是什么?无我真实慧。所以乃至于我们一向执着的这个─我,以及我所代表的五蕴,他了解它本身是空,安住在这空上面。所以当你去拿的时候,就像空当中,就譬如说我们常常说的,你火来着烧,风来吹,尽管你火光烛天,风大得不得了,而这个(p43)空本身哪,始终了不相干,就这个意思啊!都是靠什么?智慧。

With the wisdom that sees the troubles of both cyclic existence and the peace of nirvāṇa , they accomplish ethical discipline for the sake of others' welfare, so they practice pure ethical discipline. Through wisdom they know the faults of impatience and the merits of patience, and they then discipline their minds so they are not overpowered by suffering and others' misperceptions of them. With wisdom they understand well everything at which they joyously persevere, so their perseverance brings great success on the path. And through wisdom based on reasoning they accomplish the supreme delight and bliss of the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that is fixed upon the meaning of reality. 

【又由慧故,能观生死涅槃所有衰损,为利他故,修学尸罗能令戒净。由慧通达忍与不忍功德过失,令心调伏则邪行众苦,无能夺转。由慧善知为应精进事,即勤修彼道极升进。又住真实静虑所有最胜喜乐,亦是由慧依止正理之所引发,故净施等五法以慧为依。】

下面继续说,于是由于有了智慧,如理了解了过失与功德,是处与非处,那个时候我们才辨别得出来,说生死涅槃当中差别,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们现在因为不了解这个,所以呀颠倒!明明是苦的事情啊,说为作为乐的,因为这样的啊,大家在名利上面争得个头破血流。无始以来一直忙这个,结果不但自己没有好处,反而把自己害得苦不堪言哪!这个都要靠慧来认识。

我了解认识了以后进一步,喔,现在不忙它了,为利益他,为利益他而广学六度。那么学六度的时候啊,你也必须要以慧,那么你能够布施,你能够持戒,那么这个持戒的能不能清净要靠它。还有呢?进一步忍辱,因为你有智慧的了解呀,所以你能够了解这个忍辱,这个前面我们都已经说过了。所以呀,“由通达忍与不忍功德过失”,那个时(p44)候我们不会为外面的种种境界,不管是有情,所以我们能够耐怨害;或者是无情的法,那个时候我们能够安受苦;而更重要─谛察法,对法的特质了解了,那个时候可以调伏我们自己内心的烦恼,能够受种种这个难行之苦。在济度一切众生,而那个众生是种种非理邪恶,而不会退转,不会退转,所以这个“邪行”不会影响你。然后呢你去做种种的艰苦,也不会使你退转。这些东西它不会呀,把你原来的志趣把它压伏。所以这个也靠智慧,才能够无动无转而不能损害、抢夺你的真正的愿心、行心。同时有智慧善巧了解呀,应该行精进,以及怎么样行精进,以及了解了由这个精进,而在所学的道路上面哪,真正地升进。乃至于再下面,说学“真实静虑”的时候也是如此。这个真实的静虑,换句话说定哪,也要依止慧,如理地告诉我们怎么去做才能引发,才能引发。

虽然这个地方定,智慧一度并没有正确地深入地说明,可是我想我们大部分都普普通通都了解一点。我举一个最平常的,也是大家最了解的,《小止观》,譬如数息大家晓得。那《小止观》上面就告诉我们,修学这个定的十个方便当中,说正修的方便,前面是准备,譬如说要什么“诃欲”啦、“具缘”啦等等。那么正修的方便当中啊,它有五样东西,我想有的人可能不知道,我再说一下:第一个欲、精进、念、巧慧、一心。样样东西都是这样,欲是第一,欲是什么?善法欲,这我们了解的,没有这个善法欲的话,做什么(p45)事情都做不成。世间呢?贪欲,跟无明相应的,没有这个贪欲的心策励你的话,你坐在那里,嗯,对这没兴趣;那么修学佛法要善法欲。然后呢有这个善法欲以后要勤精进。勤精进了以后,然后呢,进一步的话那怎么办呢?要念,而这个东西呀也要智慧。等到有了这个东西更进一步的话还要巧慧,你善巧地了解怎么,那时候才能够安住、得到。所以五度当中任何哪一个要想得到圆满的、清净的,这个东西一定要什么?以智慧为依。

The《Compendium of the Perfections》 states: Once bodhisattvas have opened the clear eye of wisdom, even when they give their own flesh without a thought. They never feel high or low about it, as if they were cutting a medicinal plant. 

【如云:“菩萨开慧眼,虽施自身肉,如从药树取,无别无高下。”】

因为他这个慧眼开了,那个时候啊,乃至于自己的身上的肉,欸,取的时候,犹像树上面摘一个果子一样,摘个药果一样─嗯!没有什么,动都不动。

And also: Intelligent ones do not practice ethical discipline for their own. They see the flaws in the prison of cyclic existence, and aspire to release the entire world from it.So of course they do not practice it for mundane aims. 

【又云:“慧见三有狱,胜解度世间,持戒非自利,何况为三有。”】

除了布施以外,下面更进一步的这些事情都是这样。由于我们智慧呀,所以见到这个三有的一切好处,啊!真像牢狱一样啊,那看得清清楚楚。也同样地由于这个智慧呀,所以对这个知见能够加深,产生殊胜的见解─胜解,这胜解就是欲。有了这个欲的话,策发你呀,所谓“信为欲依,欲为勤依”,有了这个勤,勤就是精进,有了精进的话,一切的善法都生起来了。那个时候啊,我们要求的超越世间得到了。所以在大乘佛法(p46)当中,持戒那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呀!这个样样东西都是为了别人,何况现在三有,那根本不为它所动,不为它所骗,这都是以智慧的力量才能够这样如理得到。

现在我们继续下去,继续下去。上面说,菩萨你开了智慧眼以后啊,乃至于身体送给人家,肉送给人家,都像这个树上面采药一样。就是树本身它毫无痛苦、毫无感觉,却是能够把病治好,现在亦复如是,亦复如是。现在呢不要说你这个外面的金钱啦、名利呀样样舍,乃至于把头目脑髓舍啊,对你是一点没痛苦。不但没痛苦啊,却把众生的病都能解救好;众生的病都解救好了,我们也解救好了。这个都靠什么?都靠这个智慧。实际上呢,我们的目的也在这个上头,所以真正主要的─智慧。不过这个地方特别注意哟,这个智慧用在哪里呀?用在你布施、持戒上面。所以这个比喻本身,说实在地你深入地观察、了解。我们不要说:哎呀,要学智慧了,别的也不要了;反过来,学别的,智慧又不要了。那么现在这些东西都要靠智慧来辨别。下面是“慧见三有狱,胜解度世间,持戒非自利,何况为三有。”这已经说过了。

And also: Injury done to the wise is not harmful Because they possess the good quality of patience, Like the best of very tame elephants who are patient with many different tasks. Perseverance by itself ends in exhaustion; If aided by its ally, wisdom, it achieves great purposes. 

【又云:“慧者有忍德,怨敌莫能害,如调伏象王,堪多业差别,唯勤堕苦边,有慧成大利。”】

(p47)下面进一步又说。这个第一个括弧里说的是布施,然后呢是持戒,现在说忍辱。你有了这个智慧的话,那这个你能够忍种种的怨害等等,就像已经调伏的大象王。这个象力量大得不得了,在印度的确这个象王能做一切,乃至于打仗。打仗的取胜往往就决定在这个大象,你一旦调伏了以后,它什么事情都不怕。那么下面是精进,精进这个也要靠智慧。如果说你没有智慧的话,你这个“堕苦”没有用。所以单单勤苦啊,对不起,忙了半天没有多大用场。不要说我们现在,印度的外道这个苦啊远比我们来得厉害,说炙火、吊这个,教吊在个树上面饿,乃至于像学牛狗戒吃粪等等,我们做得到吗?我们做不到,但是这样做没有用。一定要什么?有智慧摄持那才可以。有智慧摄持了以后,你就能够有大利益了!

And also: How could the supreme delight and bliss of such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s be established in the minds of crude people who rely upon reasoning that has led them to a wrong path that is polluted by the great fault of accumulated errors? 

【又云:“诸已趣歧途,集过重罪染,恶人岂能成,静虑妙喜乐。”】

那个是止,静虑就是止。由于走上错误啦─认识错误,种种、造了种种的罪恶过患,在这种情况之下,是不可能得定的,那么这也要智慧。下面除了说这个五度一一说明以外,下面又另外说:

Two good qualities which may appear to be mutually exclusive prove to be non-contradictory for those who have wisdom. 

【又二功德似有相违,由是慧故能令无违。】

(p48)说往往有几件事情好像彼此之间相违背的,欸,现在你有慧摄持啊能够无违,这个是千真万确。实际上有太多的事情都需要这样去做,譬如我们刚才说持戒,说持戒嘛目的是要去掉执着,结果呢你不要执着的话,持戒你怎么持啊?这个戒本身哪,就是要你执着的开始,却偏偏要你持得个不执着,你怎么个持法呀?啊!这个时候我们就不懂了。所以不必说通达甚深智慧,就我们开始的时候,你如果学对的话,要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第一步学,一定要持戒,戒的目的干什么啊?既然要跳出生死轮回,生死轮回的过患在业跟惑,所以这个业跟惑不在外面,在自己里头。所以这个持戒从你内心持起,这千真万确。当你内心烦恼生起来了认得:喔唷!见到烦恼了。然后你这地方就把它停止,不要动它。该做的事情哪,你想不想去做,说:欸,这个要做的!你要努力去策励去做,这个就在这个上头。所以初步地来说不执着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要执着那个戒相,应该从那个戒法、戒体上面;由于你把持着这个戒法、戒体,这个上面却要执着了,所以叫择善固执。

由于这样地一步一步地上去,调伏了自己的内心。然后因为你的内心粗猛的烦恼调伏。使得我们能够宁静净续。净续有两个好处,一个呢因为调伏了,你呀这个修学佛法过程当中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哦,于是生生增上。否则的话,你造了种种恶业堕落恶道当(p49)中,堕落恶道你有修行的机会吗?没有。所以你必定要生生增上,然后这个东西戒是根本因,你才能够得到人天身,然后呢在这个上面跟佛法相应,这个是戒的第一个功德。

第二个功德呢?眼前因为你能够持戒,所以把心里面的内心恶识这种烦恼调伏。因为调伏了以后啊,那个时候你才可以学定,得了定然后才能够开慧。开了慧呀从根把烦恼的根本,说二我执着是彻底拿掉,到那个时候是无往而不自得。到那个时候的话,欸,把你摆在火里面烤,放在原子弹来炸你,你安然自得,那当然嘛!注意喔,那个时候不执着不是说,啊!我要睡觉就睡觉,要吃饭就吃饭,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哦,那个最严格的戒相摆在那里,你找不到一点戒相可得哦,这个才是不执着的真的原意哦!不是我们现在凡夫哦,这千万要认识的哟!所以现在我们看经不懂得,说:“唉呀!你不要执着。”他这个不执着是什么?就是你把这个人我二法的执根本拿掉,那找不到可执之处啊!所以尽管一天到晚你严格地持戒得不得了,没有一点戒相可得,这个才是不执着的真义呀!

所以我们现在啊,真正说起来真可怜。这个教本来是最好的告诉我们的,现在我们不要了,说修,那么结果呢?没有教也修不成功。反过来呢,教─那么要学教。学教了以后教的真正意义又不了解,说不要执着。实际上呢,你根本对它执着的意义都不了解,这个戒也不要了,说:“唉呀,我这个才是解脱。”那这两者都错啊!这个都是什么毛病(p50)呢?都是你犯了相似之见,对于这个功德本身总觉得两者当中好像违背的。喏,这个有了智慧的话,啊!完全不违背,那时候你才正确地了解。

不过刚才说关于戒这个事情,不执着那一点哪,它要了解呀,它有几个层次的。刚才说那种不执着,譬如说把你一把刀砍在头上,欸,你了然不动,那个是修相应的哦!那么我们现在呢,不要说刀砍上来受不了,哎哟,把你打一下;不要打一下,眼睛瞪你一下,你心里面蹦蹦蹦,“欸,这家伙为什么瞪我?”欸,那个时候还是有方法调伏的,什么?闻思相应,那很正确、很明白。你处处地方了解的,他瞪你也好,他打你一下也好,你晓得你现在要行持戒,从哪里戒起?从你内心上戒起。正因为如此,所以你尽管做到了以后啊,你也觉得:欸,我做对了。安住在这个戒上面,这是我们现在跟它相应的不执着。

假定你这个不清净的话,“欸,你为什么打我?”然后两个等会打起架来了,对不对?哪,这个就是它的功德哦!更进一步,虽然你忍住了,可是你心里面老是在那想着:“他打了我一下,我总要什么办法,想办法……。”人家说起来,世间说起来,欸,这个人倒满有修养的。满有修养的,好听哦!说得不好听,这个人老奸巨滑,所以不是正确的办法。这个是闻思相应,还是有它的特质,我们要了解,在什么状态当中学这个法,如何去行法,一定有它的这样的一个一个的次第步骤。所以凡是这些事情都是什么?要靠智(p51)慧!这我们要了解。所以他下面又说,说那个比喻。

When bodhisattvas have become universal monarchs with authority over the entire world, they still do not fall under the control of sensory objects. This is the power of having wisdom as a royal minister. 

【譬如菩萨作转轮王,王四大洲,然能不随欲尘迁转,是由具足慧臣之力。】

就像一个转轮圣王一样,说这是这个菩萨在修学佛道当中,他一定会生生增上,因为呀要广度一切众生,所以一直在那个世间转。那个时候都是会世间是大富大贵,转轮圣王、天帝什么等等,乃至于王四大部洲。欸,对不起,他尽管有这么多世间的欲乐啊,他就不会随欲乐所转。靠什么?慧,这慧臣的功力。所以在上士道一开头的时候就说明,由慧摄持的方便是菩萨的解脱,由方便摄持的慧是菩萨的解脱;反之,如果没有这个摄持的话,不管慧、不管是方便,这个菩萨都绑住了,换句话说你不能行菩萨道。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前后一贯,前面是总纲提出来,现在这个地方呢每一部分细说。

总之我们要修行最重要的,一定要对于我们所学的内涵要正确地认识。不是“我”想学,我想学,学了半天是学的“我”。是,因为我想学,然后学要去学佛,佛告诉我们怎么讲的。那佛告诉我们讲的像,譬如像刚才这个经论上面,我们还不一定懂哦!那时候一定要靠看菩萨祖师,看菩萨祖师的注解─无垢哦!这个很重要。否则的话你随便听一个阿猫、阿狗的讲,讲得头头是道,讲的是相似法,结果越走越错。那么这个比喻说什么呢?

p. 325

Similarly, the bodhisattvas' love that views living beings with affection is intense, but it is not mixed with even a trace of attachment; 

(p52)【如是虽生猛利慈心,见诸有情极可悦意,然无少分贪欲和杂染。】

当我们修学菩萨道的人,第一个一定要大慈悲心。那么大慈悲心是什么?与乐、拔苦两样事情。现在你要给人家快乐啊,一直看见一切有情,啊!那真是可悦意相,亲爱得不得了。但是我们世间亲爱的话,那害了!哎呀,那个东西都是为情染所染啊!欸,现在我们修学菩萨道的人,虽然那个慈心比世间不晓得超过多少,却没有一点点贪欲这个杂染在里头。反过来要拔苦的呢,

although they have a long-lasting and very forceful compassion that cannot bear for living beings to suffer, they do not have the laziness of being overcome with distress and thereby lacking enthusiasm for virtue; 

【见有情苦,虽生恒常猛利难忍大悲,然无懈怠忧恼蔽覆不乐善行。】

“见有情苦”,看见他种种无比的苦恼,见了这苦恼所以生起恒常猛利难忍的大悲。那个悲心一定是看见苦,所以要拔苦啊!要我们看见了苦啊,哎哟!就害怕得不得了。啊!也不要说帮忙别人,要自己啊说苦得要命,叫动手术啊,要吃这个苦药,心里也害怕。所以进一步要帮别人忙的话,那个是要除苦的这件事情的话,一定会产生忧恼,欸,做这件事情的话─懈怠。因为现在有智慧来摄持啊,所以虽然生起这样猛利的大悲,却救度别人的时候心不忧恼,身心不会懈怠,而去努力乐于行善,而不会为这个两样烦恼所覆蔽、所障碍了,不愿意、不好乐这个善行。同样地,

they have immeasurable joy, but their minds are free of instability which would distract them from their focus; 

(p53)【又虽具足欢喜无量,心于所缘全无散动。】

我们修慈、悲、喜、舍─喜心,平常我们一欢喜呀,心里面就动掉了。欸,对不起,尽管你这个“喜”无量欢喜呀,心里面安然不动。舍呢?

and they are continually possessed of great impartiality, but they do not neglect for even a moment the welfare of all living beings. 

【又虽具足大平等舍,然于众生所有义利刹那不舍,】

是妙极了!修舍,舍掉一切,是无量舍、等舍,这样的舍法。但是啊却是你样样东西一点不挂在心上,却是义利一切有情,乃至于一刹那,乃至于一个人,乃至于最小的事情你也不舍弃。要我们表面看起来,这两样东西完全矛盾极了。欸,修了个舍心,却要对有情一刹那也不舍;欢喜,欢喜到绝顶,心里面却了然不动;就是痛苦无比,却是你一点不怕;快乐,亲爱得不得了,却是一点没有染着。这个靠什么?都靠智慧。所以呀,

Wisdom does all this, because it is what removes the impediments to achieving a balanced strength in these good qualities. 

【此皆由慧成,以慧力故,灭除此等力均之障。】

这样的两个力量所以能够并驾齐驱,都是靠智慧,所以叫一定要止观双运。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也是一样,你没有智慧呀,那真难哪!现在我们说弘法、弘法,弘了半天,被法弘去了!所以六祖大师说:“现在你才是转《法华》呀,以前你是被《法华》转哪!”这(p54)个话有道理!你没有智慧的看那个经典,你看到哪里就被它牵到哪里,就这样。喔唷,如果学唯识的人哪,学唯识好,这要学中观的人哪,讲中观好,大家吵得个天翻地覆。那不是学经,被它转去了。你现在了解了这个,你才能是真正地能够转那个法轮,这个我们一定要了解的,一定要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