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四十四卷A面

(手抄稿 第六册 p109)

这两样东西都有了,你晓得病、你晓得药,把药吃进去嘛,不这么简单嘛。何况现在有这么多人帮忙你呀,对不对?那个周围的人都是帮忙你呀!叫你不要出去,为什么?怕你这个病治不好,感染得越深嘛!叫你在那儿听课,叫你在那儿,无非都是旁边又有医生,又有最好的药,又有护士,又有各式各样的,大家还不愿意,这个是我们的业障,这个很清楚、很明白。好,现在我们继续下去,这个身的功德这样,语功德呢?

(b) The good qualities of the Buddha's speech. Living being in the universe asks him a different question at the same time, he comprehends them all with one instant of his wisdom. Then he answers all the questions with a single word, which all beings understand in their own languages. 

【◎ 语功德者。谓随世界,所有有情,同于一时,各各申一异类请问,能由刹那心相应慧,悉皆摄持以一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能各随自音,而生悟解。】

啊,不得了啊!说“随世界”,世界上所有的有情,而这个有情是无量无边哪!“同于一时”,就同一个时候,“各各申一异类”,各说各的。要我们实在不行,一个人说 (p110) 话,第二个人插进来这就不灵光了,这样,两个人都不行。他现在有无量无边的,而且各式各样的问题,他“刹那心相应慧”,他在任何一刹那当中,他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悉皆摄持”,你们不管任何问题,他都了解得清清楚楚,而且懂得你的方法,然后呢回答你,把你的问题都解决。啊,这个佛真了不起!

为什么佛能这样啊?很简单,他平常开起口来都跟智慧相应的。我们现在开起口来,唉,真糟糕!没有别的,就是这个;就算有的时候我们帮人家忙,说起来“欸,我可是为了你好啊!”你真的为了人好吗?我告诉你,你假定真的为人好的时候,你心里面很清楚明白的,第一个,你心里面至少没有一点的烦恼相,没有一点点的烦恼相。

我在这个地方顺便提一个事情,譬如说我们现在常常这个地方,我们在这个做早晚殿,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哦!有的时候有的人敲得慢一点,有的人敲得快一点,有的人各人不同的习性,就嫌他,嫌他快了,嫌他慢了,嫌他什么了,跑得去告诉他:错了!那个时候你说他对不对?你不能说他错,但是这个时候真正修学佛法的,你衡量、衡量自己,假定你的心里面是心平气和,他不管他快、他慢,你一点都不动;然后呢,你晓得他这样快慢,如果不适中的话,对大众有影响,那个时候你进一步去帮忙他,那个时候,对!你这句话,说对了。要不然的话,配你的胃口,觉得他今天慢了,你叫他敲快一点;或者他快 (p111) 了,你想办法叫他慢一点。那个时候你自己的烦恼在那儿动,尽管你嘴巴里说:“欸,这个是为你好啊!”对不起,这句话不相应,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们只随举一例。

他这个语功德为什么这样的成就的?他一直都是跟智慧相应的,跟悲心相应的。智慧的特质是什么?悲心的特质是什么?这里还没有谈到,我刚才这里随便提一下。所以刚才提那个,因为眼前我们有很多不合理的事情,本来我想指出来,我想慢慢地、慢慢地,等到你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然后告诉的话,这个事情就很容易解决。因为今天我们早晨早殿的时候,曾经有了这么一下的事情,所以我这里顺便先一提。而佛这样地告诉我们了以后,欸,妙咧!“而生悟解”,我们完全能够了悟、能够理解。

p. 101

Reflect on the marvelous manner of the Buddha's speech. 

【应思惟此希有道理,】

啊,希有啊!

《The Chapter of the Truth Speaker》 says: Furthermore, recall what is taught in the Praise in One Hundred and It is like this: if all living beings simultaneously ask questions using many different expressions, he understands them in a single moment, and with a single utterance gives answers to each. Therefore, know that in the world the Leader knows how to be eloquent. He turns the wheel of teaching that eradicates the suffering of deities and humans. 

【如《谛者品》云:“若诸有情于一时,发多定语而请问,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此能善转正法轮,尽诸人天苦边际。”】

(p112) 这个话才是善巧地转正法轮,他这句话说出来,你领悟了解了以后,能够把我们从苦恼当中救出来,这才对。所以真正的我们弘扬正法,这个样的。我们不是圆满的,我们呢相对的,一步一步地来。最主要的就是我们开口的时候,先要衡量一下自己的心,现在安住在什么上头,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第一件事还是要学,学了以后,了解了以后,那时候去行,总是好!

《Fifty Verses》: Your face is so captivating; listening to your pleasant speech is like seeing nectar flow from the moon. Your speech, like a rain cloud, settles the dust of attachment; like the garuda, it expels the snake of hostility. 

【又如《百五十颂》云:“观尊面可爱,从彼闻此等,极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语能静息,贪尘如雨云,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鸟。】

那么这个前面是,这个要随便解释一下,对我们有帮助的。面是这么可爱,然后呢从这个佛,这个面,表示这个佛,这么吸引你可爱的这个佛,他给我们的讲话的时候,这个音调是美极了;然后讲的内容又好极了,怎么好法?能静息我们种种的三毒。这个三毒,贪像灰尘一样,为什么贪像灰尘一样?那个灰尘是看不见的,但是无处不在,你看是看不见的,等一下你看看的话,到处蒙了一层灰尘,我们这个贪相就是这样,我们这个贪心就是这样,有的粗的固然看不见,细的就是一点看不见,但是一直为他所转。

(p113) 还有呢?“拔除瞋毒蛇”,瞋可是厉害了!像个毒蛇,瞋心一起的话,喔哟!旁边的人看得清清楚楚,谁都害怕。他不但能够把这个贪尘像雨云一样—一层雨下来,所有那个灰尘统统消除掉了。然后呢,对于这个毒蛇,不管你再毒,那个金翅鸟一来,啊!那就完了。这最毒的是毒龙,这个毒龙之毒是非常厉害,非常厉害!现在那个普通的毒蛇再毒的,它咬不到你,你没办法!那个毒龙,如果说它喷一口气的话,我们这里人统统死光,这么个厉害法!然后那个毒气摆在那个地方,那多少年后都消不掉。

我们中国有一个大祖师,啊!真了不起—南山道宣律祖,他行那个般舟三昧,那么,感动了这个龙。啊!大家好多龙来赞叹、欢喜,来随喜,它来随喜,那个时候,它化人间,化人—那么龙子、龙孙、龙女各式各样的。那个龙女长得非常美呀!那后面那个小沙弥看见了以后,生了一个染污之心,生了一个染污之心。那个龙它看得很清楚哦,所以那个龙就起了一念瞋心。这个龙的瞋心特别强,它,但是马上警觉到了,欸,不行!所以它马上就忏悔,跟那个道宣律祖说,“赶快把那个井”,它把那个毒气吐在那个井里面,然后封起来,“这个井千万碰不得!”就封起来。以后你只要稍微有一点漏出来的,烟就冒出来,这个烟非常厉害,就像那泡了石灰,啊!这么翻腾一样。你看看那个毒龙的这个力量,这么个大的,欸!但是你碰见那个金翅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换句话说,佛这 (p114) 个说的正法,不管你贪再细微难寻,欸,它也把你清除得干干净净;或者是你的瞋再猛厉到什么状态,它一样地把你消得心平气和。

Again and again, it is like a sun dispelling the darkness of ignorance. 

【摧坏极无知,翳障如日光,】

再有呢?三毒当中最后一个—痴,痴这个无知是黑得一塌糊涂,什么都看不见。但像“日光”,日光之来,等到日光一照的话,你什么都没有了!现在我们这里点了几盏灯,因为这个光线照不进来,如果日光照进来的话,我们的日光灯一定看不见。所以这个光明,这个佛法也是这样。

Since it razes the mountain of pride, it is also like the vajra. 

【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刚。】

喔,那个金刚杵的力量大得不得了。这个我慢高山,不管它多大,拿那个金刚杵一摧的话,那百分,都纷纷碎裂。

Because you see the truth, your speech never misleads; since it is faultless, it is correct; since it is well-composed, it is easy to understand. Your words are well-spoken. 

【见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善缀故易解,尊语具善说。】

这我不一一解释了。

At first your speech captivates the listeners' minds; then if they give it thought, It clears away attachment and delusion. 

【且初闻尊语,能夺闻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诸贪痴。】

(p115) 唔,看!这个佛,你一听他的话,任何人一听他的话,马上夺你的意。这什么叫夺你的意呀?平常我们普通人讲话的话,不管你讲怎么讲,人家根本不听你,这样,人家根本不听你。你专门讲,他都不一定听你,如果在平常的时候,人家根本连它听都不听见。佛不一样,只要一开口,所有的人的精神都全部贯注在那里,他有这么大的吸引的力量。我们为什么没有?这是我们要自己自问的原因,这里道理不讲,道理后面都在,说得清清楚楚。然后呢你不但吸引,被他吸引去,而且他那个道理能够打动你的心,你能够了解他所说的是什么,能够解决你心上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呢如果你不遵着去思惟,这个效果还不大。“若正思惟,亦除诸贪瞋痴”,你如果是能如理如量地思惟的话,那个三毒都解决了;三毒解决了,生死轮回就超脱了,这么个好法耶!

It relieves the destitute, protects the unruly, 

【庆慰诸匮乏,亦放逸者归,】

哦!现在我们生死轮回当中样样诸缺乏,只有佛的话对我们是最好的安慰。啊!“亦放逸者归”呀!这是我们放逸的人的归宿。

and induces the reveler to renounce— your speech accords with everyone's needs. 

【令乐者厌离,尊语相称转。】

对我们好乐难舍—这个“乐”就是贪心难舍的人,能够产生厌离心。这个佛的功德 (p116) 这么好啊!

It delights the learned, improves the minds of the middling, and dispels the darkness of the lowly — This speech is medicine for all living beings.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生。”】

对于真正有智慧的,一听,哎呀,无比地欢喜,这个欢喜得眼泪直流啊,毛孔直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我们看经上面,一直到现在,还有人他如果念到相应的地方,哎呀!不知不觉当中眼泪直流。佛告诉我们的话,就这么不可思议。中等的人的话,听见了以后,啊!增长智慧;下等人听见了以后,我们的翳障、愚痴能够去除掉,这是佛的语业。

【应如是念。】

我们这个念佛就这样念。那么这个一方面这样去念的话,念了以后,我们心目当中有一个目标—啊,这样好啊!你有了这个目标,前面这些小的小利都引不动你了,都引不动你了。现在我们碰见这种事情,坐在那里一听见那个,耳朵就跟着它跑掉了;现在你一心一意,哎哟!说这个地方有一样好东西,瞪大了眼睛,这么个好,不管它什么,都引不动你了,这样。就像我们这个小孩子一样,我想我们小的时候都有这个经验,也许忘记掉了,不妨看见自己的小弟弟、小妹妹们。然后呢,这个小孩子欢喜吃那个巧克力糖,摆在 (p117) 那个地方,摆在那里不好了,不让他吃,他眼睛瞪大了;然后告诉他到哪里去,他不去,乃至于听都没听见。为什么?就是这个道理。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话?这是让我们自己体会:说我们只要善巧利用的话,必然产生这样的情况。假定你的心里面真的这样地忆念佛,请问你会被外面其他的境所转吗?当然不会!在这种状态之下,你会不到极乐世界去吗?假定你用这种心情去念佛的话,当然不会!你的心一天到晚在这个上头了。这何至于说:唉呀!心嘛要想去的,念嘛,不晓得怎么样念,念不起来呀!喏、喏、喏!道理就在这里。所以告诉我们,哦!原来皈依的时候,这样皈依法的。所以这个“南无”二个字,有这么大的大学问。南无是什么?皈依嘛!好,现在我们正式学佛就是这样学的。

这个还是身、语两个功德哦,意功德还要再下面,这是我们的榜样;然后呢,你照着去做的话,你最后成就也是这个。现在我们讲了一句话,人家就是不听,你不要忙,你只要照着佛去学的话,保证你听!你一开口他马上被你吸引,你还没开口,他也一天到晚跟着你。我们岂不是吗?现在不要说佛来,现在如果一个大法师来,哎呀!我们一天到晚跟着他,这个了不起的大法师,我们就跟着他转了,就是这么样。继续第三个:

(c) The good qualities of the Buddha's mind. (These are explained in terms of the good qualities of knowledge and the good qualities of caring.) 

(p118) 【◎ 意功德分二。】

这个身口意的意功德啊,智、悲两方面。

(i) The good qualities of knowledge. Without obstruction the Buddha's knowledge contacts the real nature and diversity of all phenomena, as if they were a dhātri fruit placed in the palm of his hand. 

【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庵摩洛迦,智无碍转,能仁智遍一切所知。】

他的智功德就是指什么?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如所有性、尽所有性的详细的内容,以后来说。“如所有性”我们通常另外一个名字,就是根本智;这个“尽所有性”就是后得智,指一切的总相,恰如其分的就是这个。实际上如所有性所认识的特质是什么?空性;尽所有性的话,它的相—缘起的相。那么,我们对这件事情都看不清楚,他说空,说了半天,你信得过它空,就是不空。他说这个东西一切都是因果缘起的法则,它因果缘起怎么来的,我们也不知道,这样。他现在佛看这个东西—观掌中庵摩洛果,就像那个果在你手上一样,看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而且“智无碍转”,没有一点障碍,所以只有佛遍一切,没有一样不知道。

Thus, the Sage's knowledge comprehends all phenomena, whereas others' limited knowledge cannot comprehend the vast objects that are to be known. 

【除佛余者,所知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遍。】

(p119) 是,除了佛以外,这个所知道的,或者广、狭都不可能遍。这也是为什么前面说,我们要找皈依的对象唯有佛。

You should reflect on this knowledge as it is described in the Praise in 《Honor of One Worthy of Honor》: Only your sublime wisdom comprehends all objects of knowledge; For everyone other than you there are objects yet to be known.

【如《赞应赞》云:“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余一切,唯所知宽广。”】

其他的虽然知道,不圆满,或多、或少,多一点的,那么就说大地菩萨,然后呢,分次而下,乃至于声闻、缘觉等等。

And also, O Bhagavan, the entire origination of all types of phenomena throughout time is within the range of your mind, like an ambalan fruit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like the wind moving across the sky, your mind is unimpeded with respect to the single and the manifold animate and inanimate phenomena. 

【又云:“世尊堕时法,一切种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诸法动非动,若一若种种,如风行于空,尊意无所碍。”应如是念。】

这个世尊,对于世间的一切,一切,所有的一切,看起来就像看手掌上面的所有的一切。不管它是动、不动,“若一、若种种”,包含了所有的。这个一切境界,世尊对它看得清清楚楚,就像风在空当中,一点都没有障碍。所以我们现在看很多事情,这个也看不清楚,那个也看不清楚,佛不会,佛不会。实际上说那个掌中庵摩洛果,还是比喻我们世人的,比喻我们世人的,然后我们世人就是摆在手掌上面,你还是看不清楚,看了前面,后面看不见。佛不会的,佛在十方尽法界、虚空界任何一样东西,就像在手掌一样,而且 (p120) 里里外外,所以说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没有一点不彻知。现在我们世间随便一样东西,要找最初因,找不到;佛没有这样的事情,他没有一件事情不彻底,无不例外的,彻底了解、彻底解决。那么这个是智功德。

(ii) The good qualities of caring: In the same way that living beings are bound inescapably by the afflictions, so is the Sage bound by great compassion, 

【悲功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能仁亦为大悲系缚无所自在,】

我们众生所以为众生,为什么?为烦恼所绑住,所以我们不得自在。佛也有一样东西不得自在的,什么呀?大悲绑住了,所以“缚”。这个地方说明什么?佛自己虽然解决了一切问题,但是他还忙,忙的什么?他因为他大悲心,一天到晚帮我们,所以这个就是佛跟我们不同的地方。

which thus arises continuously as he beholds the suffering of living beings. 

【是故若见诸苦众生,常起大悲。】

因为他受大悲心所转,所以他看见,只要看见有苦,众生有苦,他的大悲一直转。大悲的行相就是缘那个苦,救他们出苦,这个叫大悲。既然我们还有苦的众生,而佛有大悲心,当然他一天到晚在救度我们,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想到了这一点,我们就立刻提醒自己内支还缺,我们就好好认真学佛。

p. 102

You should reflect on this as set forth in the 《Praise in One Hundred and Fifty Verses》: The afflictions bind all these beings without exception. You, in order to release them from the afflictions, Are eternally bound by compassion. Should I first make obeisance to you, Or to the great compassion that causes you To dwell for so long in cyclic existence Despite knowing its faults? 

(p121) 【如《百五十颂》云:“此一切众生,惑缚无差别,尊为解众生,烦恼长悲缚。为应先礼尊,为先礼大悲,尊知生死过,令如此久住。”】

这个所有的众生都为惑—惑就是烦恼—所绑,所绑住了。那么世尊,世尊为了解救众生的烦恼,他有一样东西绑住他,什么?大悲,就像我们众生被烦恼绑一样,这个是就是佛的特质。说明上面这一点,这是因为佛为这个大悲所缚,所以他一直在生死轮回当中救度我们,所以佛叫“无住涅槃”。

Also, the 《Chapter of the Truth Speaker》 says: The Supreme Sage feels great compassion When he sees beings whose minds Are constantly obscured by the dark gloom of ignorance, Locked in the prison of cyclic existence. 

【《谛者品》亦云:“若见痴黑暗,常覆众生心,陷入生死狱,胜仙发悲心。”】

见到这个愚痴黑暗遮盖了我们众生,我们众生在长夜无明当中,因为这样的,所以一直陷在这个生死三界的牢狱当中,所以这个大悲世尊就发慈悲心来救我们。

And also: The Conqueror feels great compassion when he sees beings whose minds are overwhelmed by attachment, who have great craving and always long for sensory objects, and who have fallen into the ocean of craving's attachment. The One Possessing the Ten Powers feels compassion which seeks to dispel all suffering when he sees the afflictions of beings harmed by a multitude of illnesses and miseries. The Sage's compassion arises constantly; It is impossible for it not to do so. The Buddha is free of faults because he is concerned with the needs of all living beings. 

【又云:“若见欲蔽意,大爱常耽境,堕爱贪大海,胜者发大悲。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住众生意乐,故佛无过失。”应随忆念。】

这里面最后这个一偈,我把它解释一下。那最后一偈说“能仁常起悲”,“能仁” (p122) 就是佛,他恒常,他那个悲心是永远在转,没有一刹那停止的,所以“终无”,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可能没有大悲;不但是我们世尊,十方一切诸佛都是。所以因为他大悲,所以他一直在救我们,大悲的行相就是缘苦恼的众生,所以只要有苦恼的众生在一天,佛永远安住在这个世间救我们,所以叫“住众生意乐”。所以他虽然跟我们众生在这个世间当中,但是他没有过失,他自己是彻底解决的,圆满解决的,这是我们要了解。

你了解了这一点以后,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自然会反省,说原来是内支不具足,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你更进一步说,你真正去求善知识的时候,你不会责备善知识的过;善知识之所以现种种过错,是为了救我们。我们现在所以找不到善知识,为什么?就自己的看错、看不见,只看见别人的错,这是真正的原因。所以现在有人说:“欸,那这些人难道是善知识吗?”这些人—是!容或是善知识,容或不是善知识,正因为现在有这个情况,让你好好地从这个上面努力。然后呢,把看人家的过失,还过头来看自己,你有了这个本事以后,然后佛在你眼前的话,你才有机会接近他。否则佛一来,你这个无始以来的习惯,专门看人家的过失,佛到了你面前,你一看他的过失,你造无边的罪过,那个时候只有一条路好走—堕落!你想到这里的话,那个对方众生的这种错误,你感激得不得了,你怎么还会去责备人家去?所以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去责备人家绝对不可能,反 (p123) 过来说,你责备人家,咳!你就根本没有懂道理。所以我们现在总是觉得自己好像很有道理,说的“你错了!”到这个地方为止,了解得很清楚,当你说“你错了!”以后,修学佛法的人,已经百分之一百二十地错了!   

102页,到现在为止,我们真正找到皈依,真正找到皈依,这个时候才了解到什么叫皈依。你有了这个了解,然后你去皈依的话,这个功德就无量无边。假定你根据这个了解,这样皈依而把这个功德回向往生净土的话,那是一定能够往生。否则的话,尽管你想:啊!皈依有多少功德,这个功德得不到;尽管你在念阿弥陀佛,不能往生。那么基本的原理呢,简单已经说了一下。那么下面就是说皈依的道理,这个分身语意三方面,身语意,还有下面最后一点—业功德。现在我们看102页的第二段。

(d) The good qualities of enlightened activities. The enlightened activities of the Buddha's body, speech, and mind, being both spontaneous and everlasting, help all living beings. If disciples are open to his guidance, the Sage will give them that which is excellent, and lead them out of trouble. [138] Thus, the Buddha's activities are certain to do everything that needs to be done. 

【◎ 业功德者。谓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一切有情。此复由于所化之别,堪引化者,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定作一切所应作事。】

那么,佛做一些什么事情呢?他所做的这个事情的功德,这个地方说一下。这个佛,身口意三业在任何情况之下,时间是绝没有间断,而做的方式是任运自然。对我们来说,我们总要去努力才行,做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自自然然地;而他这个自然到在任何情况 (p124) 下,就是这样,就好像说天生来的一样,那么这个时间又是从不间断。所以以这两种状态,无非都在利益一切有情,无非都在利益一切有情。是的,佛在任何情况之下,任何时候都在利益一切有情。而且佛,我们大家晓得,佛之所以成为佛,所谓“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他的悲心是遍缘一切,没有一个遗漏,而且没有一点点的好恶差别;他智慧了解一切,能够帮助我们;而且他利益的状态是任运而且无间。那么所以我们不能受化,所以我们不能解决问题,在哪里?还是在我们自己身上。

所以“此复由于所化之别”,那个就是因为所化度的—就是我们众生,因为众生的根性,个人的业障,个人的情见的不同,凡是能够化度的,“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佛陀绝不会有一个遗漏地,都把这些能化的众生化度,使他得到圆满解决问题,圆满远离一切痛苦,这个佛决定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