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28卷B面

(手抄稿 第十六册 p255)

怎么去如法如理的思惟,如法思惟。不过这个真正的如法思惟的话,它不是从这个枝枝叶叶上面,从根本上面,根本上面,观那个空性那点来说,其他的前面,只是它的眷属,它的前方便。所以我们真正地能够如理做到的话,是整个的一定是跟如法相应的。你对这个法有了正确的认识,能够产生胜解,然后那个时候,你修耐怨害以及安受苦这两种忍哪,你不但不觉得是忍,而觉得这种乐。

所以他前面告诉我们,你们为了这一点,加强印象起见,请翻到前面第286页,第二行,是“不解无其乐欲”,说对这个法你不了解,不了解。那么了解了怎么办呢?“善安住法思胜解”,你了解了以后,善巧地思惟,如理地修行,安住在这个上头,你得到与法相应的这种快乐。反之,如果你不了解的话,虽然咬紧了牙关去苦苦撑持啊,却得不到这个法 (p256) 乐,得不到法乐是一定会退的,那么这一点是最重要。前面我们说的那个道理,尽管是耐怨害忍,还有安受苦忍,可是它真正能够帮助我们能够安受这个苦等等的话,无非如理如法的,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那么现在我们看看这个对法思胜解怎么:

p. 303 (10)

The patience of certitude about the teachings means generating the forbearance of conviction. It has eight objects: 
1. The object of faith. This is the good qualities of the three jewels. 

【略有八种。一净信境者谓三宝功德。】

现在我们心目当中所信的是什么?喏,这个是三宝,这个主要的,三宝的功德。在没有修学佛法之前,我们信的是什么?信的世间的东西,名闻啊、利养啊,然后父母啊、妻儿、子女啊、地位啊,就是这些东西。嗯,现在晓得,不是,不是!任何东西,不是这个。我们现在一切是讲的滋长法身慧命,以前所滋长的不是这个。这个是第一个,要对这个认识产生信心,产生了信心如理修习,要清净这个信心,净信这个。

2. The object to be actualized. This is the reality of the two selflessnesses. 

【二现证境者谓无我真实。】

从这个前面这个信,然后呢了解去如法行持,亲自验证这个内容。

3. The desired object. This is the great powers of the buddhas and bodhisattvas, 

【三希乐境者谓诸佛菩萨广大神力。】

(p257) 第三个,因为现证无我这件事情是共二乘的,共二乘的,那么就是大乘本身得初地已经是有了,不是停在这个地方。实际上呢不能等到那个时候,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把这个目标安正。这是干什么呢?希望要得到诸佛菩萨就是最究竟、圆满的这一个地位。

of which there are three: 

【此复有三。】

诸佛菩萨的广大神力分三部分:

the power of the super knowledges, the power of the six perfections, and the power which is innate. 

【谓神通力,六波罗蜜多力及俱生力。】

三样东西。什么是“俱生”呢?就是它这个里边有好几个内容,等到你宿生如理修持了以后,到那个时候,他生而具足。实际上呢就是等到你八地以后的情况,自然而然都是这个。我们现在呢,譬如说你初地,那么证了初地以后,他前面那个功德,到那时再生起来的话,他有与生俱来的这种力量。都是宿生善根积集了,到下一生与生俱来的,这样。所以到佛最后的他那个力量的话,样样东西是,所有的这种东西都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现在与生俱来的是什么啊?烦恼、生、老、病、死,唉呀!这个也不宜啊,那个也不好等等。

4. The object to be adopted. This is wanting both the cause —good deeds—and the effect of these deeds. 
5. The object to be discarded. This is wishing to avoid both the cause —misdeeds—and the effect of these deeds. 

【四五取舍境者,谓诸妙行诸恶行因及此所招爱非爱果。】

(p258) 所以,第四就是应取,我们应该拿的,应该努力的;努力的是妙行,由于这个妙行之因,感得可爱之果。然后呢应该舍的,不应该做的是什么呢?就是恶行、恶业,因为这个恶业的因,感得种种恶果,非可爱的果,这个就是我们应该取的(编者按:疑师口误,当作“应该舍的”),这是第五。所以他说:

【此分为二。】

就是把四跟五,现在我们已经分开了。

6. The object of meditation

【六七所修境者。】

前面取舍就是我们修,所修的呢?

that i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This is enlightenment. 
7. The object of meditation that is the method for achieving the goal. This is all the paths of training in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谓大菩提是应得义及菩萨学一切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此亦分二。】

那么我们修学的时候呢,第一个是我们应该得到的,就是我们愿望所求的是什么啊?我们这里所应该愿望的是,无上正等正觉大菩提之果。为了要得到这个果,所以要从因地上面去努力;因地上面去努力,如法行持的就是学得菩萨所有一切学处。这个就是我们现在要达到这个愿、满这个愿,所应该行的道。那么这个道当中呢,就是可以说能得到这个 (p259) 果的种种的方法。所以第六个,就是我们的心愿在大菩提果上面。第七个,就是为了满这个心愿,应该学、应该行的这个道,或者说得到这个果的种种的方法、方便。所以这个也分为两种。

8. The object of subsequent practice through study and reflection. According to Dro-lung-ba, this refers to the province of what is to be known, such as impermanence and so forth. The Power Lineage Chapter of the 《Bodhisattva Levels》 mentions that the eighth is the sublime teaching—the twelve branches of scripture and so forth—so I think you have to take it as being this. 

【八闻思随行境者,谓所知境,卓垄巴师说为无常等,然力种性品说十二分教等正法,为第八种或应如是。】

最后一个呢,就是“闻思随行境”,我们现在修行就是这样:闻、思,如理听闻、如理思惟,跟这个相应的跟着去做。那么一个祖师卓垄巴师说什么?“无常等”。换句话说,像我们现在这个开始的时候,正学开始,然后呢,无常啊、思惟三恶道苦啊,然后因为三恶道苦又是无常,所以嘛下面紧跟着要皈依。皈依了以后呢,说正皈依的是什么啊?法,法就是知道了解业啊,这个是下士。然后呢由于这个进一步了解,先虽然是了解这个业,可是跳不出生死轮回,所以要求解脱。这样地一步一步上来,“等”,包含这些。这个就是这个所谓“闻思随行”,这是我们现在应该的,我们应该听闻的是这个,应该思惟的是这个,开口也是这个。

所以这个一点摆在这个地方,是我们最重要的,最正确的标准!你起心动念一切行 (p260) 为,看看你在做什么?如果说那些人在讲话,你站那里一听,说跟这个不相应,赶快走;如果相应,那个是该听的,也是你该开口的。然后呢坐在这里思惟的事情也是这样,不要说:喔唷!这个不对劲;哎呀!这个今天早晨那个菜不配胃口;哎呀!今天这样,这个地方又不舒服!嗯,不是。这个不是我们应该有的如理如法的闻思随行境,它这个标准在这里。本论的真正最精采的地方,就是把那个道的整个的圆满的构架,构在这里。然后在这个构架当中的次第,从外面善知识开始,从引导我们暇满人身第一点,正修的时候从无常下去,一直到最后圆满为止。

另外呢,叫“〈力种性品〉说十二分教等正法”,那个就是另外一个地方说,整个佛告诉我们的,像这样。“为第八种”,那这个第八种,“或应如是”,大师并没有确定说哪一个,说或者应该这样,或者应该这样。那个情况的话呢,在我现在的感觉,大师既然这样的话,我们没有力量,也不必要去妄加是非。原则上呢,实际上是这样的,就是佛说的十二分教的整个的内容,也说这些,不过他是很广泛、圆满地来说。那么对我们现在来做,一下做不到,怎么办呢?就是那些菩萨祖师们,经过千百年,千百人,这个千百人,注意喔!是都是如理的这些先王菩萨祖师,而且经过修持共同大家承认的。然后把那个纲要列出来,这个也经过了千百人,千锤百炼辨别一点不错的,这样。所以我们如果没 (p261) 有能力去广泛地受持的话,那么就照前面这个说;如果能够广泛受持的话,后面这个说,这样。这是我个人现在的想法,原则上面呢这个。总之,怎么样去如理地闻、思,照着它去做。

p. 304

The way to have conviction is to become certain about these objects just as they are, and then to think about them again and again, apprehending them without conflict. 

【胜解之理者,谓如实知此诸境已,无所违逆数数思惟。】

他告诉我们“安住法思胜解”啊─跟法相应的胜解,怎么样呢?“如实知此诸境界”,如它真实的内容一点不错地了解它。这一点,不容易喔,很难、很难喔!是啊,平常很多同学来谈这个问题的话,我觉得都是这样。依我现在的条件来说,我跟你们说得很清楚,你们也了解,我是个门外汉。可是大部分同学跟我来说的话,我这门外汉还在门外啊,已经看见门了;啊!是绝大部分人,门在哪里还不知道,还在那儿觉得弄得很得意。所以我是鼓励诸位啊,的的确确的话,第一件事情,你总要这样地努力去修学。然后呢经过这个明确的辨别、讨论,的的确确晓得它的真实的内涵。

今天早晨那位同修谈的时候就是这样,他讲得很有道里啊,实际上呢,他已经错到不晓得哪里去,他不知道。经过一点了,哎呀,没有错啊!对呀!这个地方是漏洞、那个地方漏洞、那个地方漏洞,这么大的个漏洞居然不知道,觉得还有道理。那个时候啊,错(p262) 了!所以我们对这个真正的佛法要“如实”这两个字,不简单喔!所以我们现在修行的话,不得力,所以转大圈子都在这个地方啊!这样。那么了解了,算不算?对不起,不算!还要“无所违逆数数思惟”,你不断、不断地这样地去思惟、观察,这个思惟观察还不能弄错哟!这样。有了这个基础,更进一步才谈得到修。

In accordance with passages in the Bodhisattva Levels, I have set forth the set of eight bases with respect to the patience of accepting suffering and eight objects with respect to the patience of certitude about the teachings. In particular, there is extensive coverage there of the patience of certitude about the teachings. 

【安受众苦及思择法俱分八类者,如菩萨地所说而录,特于思法此说极广。】

其次,前面这些东西都分成功这个几项,那〈菩萨地〉上当中,都说得很详细。不过在这个地方呢,第三个,因为这个是佛法的中心,第三个就是这个对法思胜解上面特别说明一下。

(d) How to practice. When practicing any kind of patience, you practice it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six supremacies and all six perfections. These are the same as in the earlier explanation, except the generosity of patience means to establish others in patience." 

【◎ 修此等时如何行者。谓随修一能堪忍时,皆令具足六种殊胜,具足六种波罗蜜多,唯除令他安立于忍,是忍施外余如前说。】

这个前面也是一样的,布施、持戒、忍辱,现在修忍辱也是如此。不管你修哪一个忍的时候,一定要具足六种殊胜。这个六种殊胜当中第一个什么啊?依止菩提心,记得不记得?这个概念我们一定要弄得很清楚的,这个有特别的这种殊胜。然后你做的行为,做任何一件小事情,这个是啊,不是单单这件事情,遍缘法界,遍为一切有情,这个才是 (p263) 它真正殊胜的地方。你要求的果报,不是说为了眼前的─哦,我们眼前做一点小事情,哎呀,觉得这样去讨好讨好别人,完全错了!要讨好什么啊?上面讨好法界,尽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下面呢,真实讨好法界一切有情。这个讨好不是说给他一点小好处,要把所有法界一切有情,都安在菩提大果上面,这个才是我们真正要讨好的,要注意!所以这个就是六种殊胜。那么,然后你任何一行当中都具足六度,道理不细说。最后,

(e) A summary

【◎ 第五此等摄义者。】

这个跟前面一样,但是每到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好好地温习一下。

The recolle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the basis of the bodhisattva deeds—is the root of the wish to establish all beings in a patience wherein they have extinguished the contaminations. 

【谓应随念发菩提心,为行依止而修行者,是欲安立一切有情于漏尽忍所有根本。】

这一点是第一个。说我们做任何事情,任何情况之下,不要忘记这个根本─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我们行持所依止的,说“为行依止”,依这个心而现在我们的修行。这个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你必定要记住这个话,你真正的这个心提起来了以后,必然产生的现象是─战兢惕厉,一定的,时时刻刻。所以在很多地方,譬如印光大师常常说“致敬竭诚”,都是这个心情。所以你心里面的的确确一定提起来了,绝对不是像平常这样子地马马虎虎。所以譬如禅宗来说,说“一念不在犹似死人,暂时不在犹似死人”,(p264) 的的确确,一念当下你就像死人。小乘禅观它也是这样啊,它的确有它的方法,欸,走路,他每走一步,晓得你那个脚怎么起来,怎么个下去,落在那里。你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的话,不管大小乘,整个的佛法一定都是这个样的,这个我们必定要知道。

不过呢,小乘他主要的刚开始的时候,主要的就是学在戒定慧,马上把那个境界拿掉了以后,你提起来的第一念,全部观那个根本。所以他不会详细讨论这种问题,所以只要教你戒持得好好的,然后呢你任何一个举动看得清清楚楚,这样。那么现在我们在这地方也是同样的,非常遗憾的是因为我们不认识这个道理,根本不认识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平常的时候也不晓得怎么用心,然后呢看见别人一点的话,哇,总是被他所转,而不晓得自己的真正大乘的真正精神的特质。

你了解了这个大乘基本精神以后,尽管现在没有这个禅宗祖师那种精神,禅宗祖师不是不好哦,他非常高明哦!可是他一定要菩提心建立起来。乃至于小乘的,欸,小乘人都是这样好,我们也看了:哟,他们很好!不,一样的。不过他们求的目的,目前禅宗的祖师们已经到了这个境界,他或者在加行位上面,正在上去,所以他全部的精神,那个时候在毗钵舍那,就找那个空性。我们现在在资粮位上面,干什么啊?发这菩提心。或者是愿心当中,或者行心当中,这个是我们重要的,所以特别注意这一点,特别注意这一点!尽 (p265) 管现在我们做不到,可是告诉:“对呀!我现在这个心里面就悠游放任,不对、不对,提起来!”哪怕你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本身就慢慢地对了,靠近了。

然后呢为什么?这个菩提心是怎么样的啊?为欲安立一切有情“漏尽忍”,现在修忍的时候,我就帮助别人,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要使得一切众生都得到这个忍,这个忍是什么?漏尽忍,叫无生法忍。这个是修忍辱的根本,然后呢,把这个根本上面再去增长广大,所以这个是根本因,下面是圆满因。

After you steadily increase this spirit, aspire to practice the patience of those at high levels and then train your mind in it. Distinguish the trainings for the patience of a beginning bodhisattva, and then learn these properly. If you transgress the boundaries as explained, you must make an effort to amend this. If you neglect these transgressions at the time of practicing these trainings, you will be continually tainted by many great misdeeds, and even in future lifetimes your practice of the marvelous deeds of the bodhisattvas will be extremely difficult. 

【故须令此渐次增广,大地诸忍作所愿境而勤修习。诸初发业所应学忍善了知已,如理修学。如于所说有所违越,应当精勤而令还出,若修此时舍而不修,恒为非一大罪所染,于余生中亦极难修,最为殊胜诸菩萨行。】

这个跟我们上次说的一样。

Seeing that the essentials of the path are supreme, practice right now what you can, and inculcate the intention to practice even those you now cannot. If you do this, then, as the 《Questions of Subāhu Sūtra》 says, you will bring the perfection of patience to completion with little difficulty and minor suffering. 

【若能视为胜道扼要,诸能行者现前修行,未能行者亦能于上净修意乐,则如《妙手问经》所说,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而能圆满忍辱波罗蜜多。】

这个今天念一遍,明天还要详细地讲一讲。主要的,一定要把这个话摆在心里面策励 (p266) 自己!

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304页。昨天呢,把忍波罗蜜已经圆满,那么最后一段,忍波罗蜜的第五一段“此等摄义”,也念了一遍。这个此等摄义跟前面几个是一样的,不过这地方呢,值得我们再提醒一下。前面修忍辱,他根本的依止是菩提心,然后呢依了这个心,他要做的内涵是要使一切有情也达到这样一个目的。而这个最重要的就是安立一切有情于“漏尽忍”,换句话说,无生法忍。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修习开始虽然是凡夫,但是目标却是最高的,目标却是最高的,所以把大地以上,说地上菩萨乃至于成佛所做的,作为我们目标。

修学的时候呢,我们应该善巧地了知它正确的方法,这个是最重要的一点。你能够善巧如理地了知,再难的事情你都能做得到;如果你不能善巧如实如理了知的话,一点小事情你都做不到,都陷在我们这个凡夫的知见当中。然后呢,了解了这个努力去修学,努力去修学。假定我们眼前不好好地去做的话,产生两种状态:眼前你不向上做,如法行持,那个时候我们做些什么?不如法行持就是做不如法的事情─只有两件事情,要嘛如法,要嘛不如法。心里面我们在任何情况之下,你不精进,所谓不进则退。平常我们没有如理观察的时候不懂这个道理,如理一观察,你立刻就感觉到了。平常的心里面,你坐 (p267) 在这地方放得轻轻松松,这个是什么状态?这个状态就是随顺着烦恼流转的状态,就是这样,我们真正要克服的就是克服这东西。所以他唯一的方法就是在一切时处如理作意,这个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这样。

所以你就把坐在这地方的……。说为什么我现在才能体会到,我也常常跟你们说,说我看见我的老师,他一个人坐在那里,他房间里,这样,坐在那里。他反而人家在的时候,他常常说:“哎哟,不要卖道!”他警惕自己,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他哪怕坐在这里,他全部的精神贯注在这个上头,身体虽然放松了,心里面不是提得很紧,但是他那个正念摆在那里。一下掉了,他立刻提起来,一下掉了,立刻提起来,这是必然的状态。所以这个绝对不是说你跑得去做坏事的时候,这个才算做坏事,那个做坏事的时候是完全是造地狱因。当你心里面就这么浮浮泛泛放在那里的话呢,那个就是轮回因,已经在这里了。注意喔!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我们自己的心相。

所以我们平常的时候觉得:哎!轻轻松松,觉得好得很。在世间人是对的,修学佛法的时候,那已经错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认识了,然后呢现在开始。其实这件事情并不难哪,这件事情的确并不难。如果你现在放在那里不修的话,那么怎么办呢?那就跟着个习气一直在走,这习气不去对治的话,它不肯自己让步,不肯让你的。那么眼前呢, (p268) 因为这个习气一直跟着它走,所以眼前为各式各样的染污所污染。当你没有境界现起的时候,你就这样地浮浮泛泛;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自然而然你就跟着那个烦恼转。所以为各式各样的这种罪过,跟它跑掉了,所以“恒为非一大罪所染”哪!这个话我们必定要有正确的认识,你没有正确的认识谈不到。

那么这一生既然如此的话,养成功了这个习性,以后呢,“余生中亦极难修”,就是这样,这个习性之难改!平常我们常常听这个修行人说,不修行人他本来就是这样,那么听那个修行人说了以后呢,下面注意喔!欸,处处地方就是这个,往往这个修行人习性难改,既然难改了,好了、好了,这个难改嘛,别人也难改嘛,我也难改。错了!正因为错难改,所以你要想修行,必定要从这地方提起全部精神来对治它,不要让它去。

如果你现在能够做的话─所以他下面说,有了正确的了解,你了解这个是我们现在走的这一条殊胜大路的精要的话,那么眼前你就努力了。眼前努力怎么努力法呢?第一个是正确地、完整地了解,根据这个了解,我能做的是努力去做。是不能做的话,那么也这个把心理上面先要把它应该建立起来。所以能行的就行,不能行的话,“未能行者亦能于上净修意乐”,嗯,这个很重要!就是不做─我现在是不能做啊,但是我将来一定要做到它!我现在所以做我能做的,目的干什么呢?就步步增上,正要做到将来不能做的。

(p269) 你能够用这个心理去做的话,那么自然而然你眼前一步一步向上,等到这一步圆满了,欸,下一步你紧跟着步步向上、步步向上。你能够这样做的话,不要用太大的功力,以及稍微花一点气力的话,很快地就圆满你所要的东西─无上菩提;那么在这一支当中就是讲忍辱波罗蜜。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个后面所说的任何一样东西,任何一样东西,从资粮善开始,再加行,然后呢渐修,然后呢从方便分、智慧分,无一不是如此。下面我们再说精进,精进。

How to train in the perfection of joyous perseverance? This section has five parts: 

【学习精进波罗蜜多分五。】

在学精进之前我们先提醒一下,这个我们六度当中,前面三样是方便,它这个资粮,真正的后面那个智慧是止观。而这精进呢通于全部,通于全部,精进一度通于全部;如果用三学来说的话,通于三学,这个是最重要的一点哪!不过,如果说你没有前面这个忍的话,这个精进根本就谈不到。所以你如果不能忍的话,做一点小事情就退了,还谈精进吗?所以这个两者之间有这样的一个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