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32卷A面

(手抄稿 第十七册 p105)

p. 312 (11)

这个出家人难得,所以你偶然出了家,往往会说,哎呀,你好呀!自己捧得飘飘然,好像捧上天,好像出了家呀,该受现成的。那对不起,那完全错误,完全错了!这个基本概念,不要说你要发大乘心,就是你自己要解脱等等的话,你的的确确要全部的精神跟那个烦恼斗。刚刚那东西都是烦恼啊!所以啊,马马虎虎,这样地轻轻松松这样的话,无有是处。

是的,我们也曾经看见过,譬如说《弥勒上生经》,上、下生经上面它说弥勒菩萨是什么啊?嘿嘿,不修禅定,然后呢不断烦恼。好像,喔,晃晃这样的话。我们也说:“啊!我们也是一样嘛,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他是什么情况?他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到了八地以上,是不动地以后,他任运一直安住在这个上头,他无功用行,自然如此啊!你也跟他学啊?你安住在什么上头啊?你完全百分之百的烦恼当中。他已经彻证无(p106)生,无烦恼可断,无禅定可修,这个境界欸!我们现在就跟他学啊?所以啊,那完全错了,完全错了!我们必定要把任何事情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当你心里面先这样的怯弱心一来的话,你完了!唉呀,就是每况愈下、每况愈下。你只要能够慢慢地锻炼、锻炼的话,那无有不成功者。而且这个锻炼,必定从小的地方慢慢地开始。

所以啊,诸位!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如果你不能从下脚的第一步,渐渐地微渐去修的话,那这个事情没有我们份的,这个事情没有我们份的。所以身体也好,精神也好,然后呢知识也好,如果说自己觉得不对,那个时候感觉到说:喔唷!我宿生因地当中没有努力,现在趁这个机会赶快努力!千万不要说:“唉呀,我不行啊!”然后退,没有我们退路的。那么如果在这种状态当中,你尽量地把这个好好地,前后反覆地多思惟,然后呢,找种种的经论上面来认识,告诉自己:“欸!我跑到这地方来,我是学佛,还是学我?我是要求无边的大胜利,所以下一点苦功,还是贪眼前的小便宜,准备下地狱?”这个概念一定要辨别得清清楚楚。

“故应善知诸能修证菩提方便,策举其心”啊!所以这个地方啊,真正重要的,喏,“善知”哦!要对于我们所求的,以及如何去求得修证的这一个正确的内涵,要了解,要正确地了解,而且呢要非常善巧地了解。你了解了这种情况之下,你的心里自然而然不会(p107)退怯的,那时候打起精神来。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还“办诸利”,所有下面那个大利啊,“如在掌内”,就在你手上,这千真万确的事实,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别的事情哪,容或还要借重外面的很多东西,只有修行这样东西简单容易极了,就在你的起心动念之间。你心里一动,喏,这样转过来,就是这样。你心里一动啊,哎哟,这个罗汉马上恭恭敬敬地,让你在他前头;反过来,你心里一动的话,哈!然后这个地狱的鬼就高兴有事可做了,可以来烧你,可以来煎你了,就这么差一点点哪!

所以任何时候,记住:跨一步,也只要你跨一步,但是你必须要跨这一步!你能够这样做的话,这刹那、刹那在除过,刹那、刹那净罪,就这样,这个事情绝对正确、绝对正确。平常我们碰到一点小事情,如果说在这个上面不认识,转不过来的话,那个时候你就应该好好地警惕。

The《Garland of Birth Stories》 says: Discouragement does not help to free you from misfortune. So, rather than torment yourself in sorrow, develop stable proficiency in the required goals, then even the very difficult becomes easy, bringing liberation. So achieve what must be done by the indicated method Without making yourself fearful and unhappy. Support yourself with stability that has the brilliance of proficiency, Then, the achievement of all aims is in your hand. 

【如《本生论》云:“怯弱无益悦匮乏,是故不应徒忧恼。若依能办利聪叡,虽极难事亦易脱,故莫恐怖莫忧恼,如其便办所作,智者成坚而策举,办一切利如在掌。”】

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说你心里面的退怯:唉!自己呀,这个怕、又这个怕,不但没有(p108)好处;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啊你要的这种安乐反而越离你远、越缺乏,所以不要白白地忧恼。所以记住,“小人是枉自为小人”,现在这个小人,不是世间的说坏蛋的小人,就是我们怯弱这种心里面,所以君子的确是“乐得为君子”啊!所以呀,如果说你在这种状态之下,怎么办呢?你应该“依能办利聪叡”,要依止正确引导,正确的、有殊胜利益的,而不是我们这种无明相应的,看起来似是而非的,愚痴的这种行为,这样。你能够这样的话,再难的事情你也能够做到,然后呢,再大的困苦你也能够透脱出来。

所以对这件事情啊,不要怕、不要忧。像这样的正确地了解,你了解了,就能够去做,就能够去做。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先哪,啊!有这个认识,然后呢,策发他的心,坚固、猛利!这一种心情之下,紧跟着由于这个认识而行持。欸,所有的事情啊办起来轻轻松松,就像他所谓举手之劳。

Arya Asanga says repeatedly that you have both to know well the methods of training in extensive practice without being discouraged and to not be satisfied with only minimal qualities. 

【圣者无着数数说为:“当具二事,一虽善了知于广大法学习道理,应无怯弱,二于下劣功德不应喜足。”】

那么这一个地方啊,无着菩萨经常告诉我们,我们修行的时候,这个地方要特别两件事情。第一个呢,喏,应该“善了知”,这个要善巧地了解,那么这个广大的佛法怎么(p109)去学、怎么去习。了解了这个东西以后啊照着去做,破除自己怯弱之心。这个具足了够不够?还不够,还要“于下劣功德不应喜足”,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否则的话,我们得到一点点呢沾沾自喜,我们现在有太多这种情况。我记得上一次曾经跟你们说过一个事情,就是我早几年,那现在也有十几年以前了,在美国,跟你们谈的这一位洋人。他刚开始的时候,他是学生当中最好的一个,懂得也多,平常的时候,哇,出力也多。但是到最后啊,是最糟糕的一个,为什么?就得少为足,他动不动就说,哎呀,他已经懂了,就是这个样啰!你叫他进步啊,他就是进不上;我们现在就是这个样,的的确确地,那是太糟糕、太糟糕!

所以在这个上面我写了,昨天讲的那个精进五相,那个是出在《大智度论》上面的,今天黑板上写的精进五相,是《瑜伽师地论》上面的─性、相二宗。今天第一个“擐甲精进”,什么叫擐甲精进呢?就是先哪,上面说的心理建设,心理建设。你能够把这个意志,能够透过正确的认识建立起来,建立起来。有坚强的意志力量,对于自己该如何做法,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啊有力量!那么然后呢,第二个叫“加行精进”,有了这个心理的建设,进一步啊,就开始这个行持─加行。

什么叫“无下”呢?就是说对于这个下劣的事情,不耽着也不会退怯,有非常强悍的(p110)信心,在这个广大法当中啊这样去做,这样去做!再下面呢,“无退”,无退是什么呢?因为你有了前面这个力量,然后呢学这个广大法、修广大行,要无量无边。在不管任何情况之下,你保持这样,绝不为外面的困难所动,然后呢也绝不为一切障碍所障碍,这样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的程度。最后一个叫“无足”,欸!它最后的,千万不要得到一点点小小,就以为满足,我们一定要这个把握得住。

所以关于这一点,真要做到的话,当然有它必然的条件,可是最重要的还是什么呢?对完整的教理的认识。如果是你了解了正确的这个教理内容,一方面固然让你能够如理如法地走上去,一方面你才晓得你要走的整个的内涵是什么。要不然的话,我们难免会产生这种现象:哦!这下拜了几下佛啰,觉得喔唷,这个心里面好像很清凉,哎呀,然后呢觉得个拜佛好得不得了!是念了几声佛啦,稍微心里面……乃至于直坐在那个地方打瞌睡,自己觉得:喔唷,这个打坐好得不得了!实际上呢,真正的根本在那儿昏沉当中,他还不肯舍,种种的现在太多这种现象。至于说更进一步,说就算你打坐得了定了,就算你参禅开了悟了,就算你念佛得到一心不乱,乃至于得到了念佛三昧了,对不起,那还是初步。这我们必定要知道的,就沾沾自喜,那个整个的最大的限制就在这里。

所以《瑜伽师地论》上面又告诉我们“五拘碍”,所以修学佛法最大的几个障碍,这(p111)个最后一个,也叫“得微少善,便生喜足”。这个五拘碍以前曾经说过了,从顾恋诸欲啊,“顾恋其身,顾恋诸欲,乐相杂住,阙随顺教”,最后一个呢,“得微少善,便生喜足”。所以对于这个下劣的功德,不应喜足。所以佛到最后的话,到十八不共法当中有精进无间,他的确地,他那个精进,永远、永远在那儿保持着最大的这种。这样的情况,这样无喜足,这样才能够圆满。

p. 313

At present you think, "I have reached a high level of the path," when you have produced a single approximation of a good quality; even if it is an actual good quality, it is only one aspect of the path. You are content to meditate solely on it. 

【然现在人,若生少分相似功德,或生少分真实功德,便觉已进极大道位,计唯修此便为满足。】

现在那些人─那个是,不是我们现在哦,那是宗大师的时候,离开我们现在是六百多年,那时候佛法,比我们现在也不晓得好多少─说,哪怕生起一点少分的相似功德,这个是最可怕,相似的哦、错的哦!进一步,就是说真实的,也是少分的真实功德,自己觉得:哎呀,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就觉得修这样就满足啦,错了!

But then those knowledgeable in the key points of the path explain from within the guidelines of scripture and reasoning that it is indeed a fraction of virtue, but with just that alone you have not reached anywhere. 

【若为智者知道扼要,依于教里善为开晓,谓此虽是一分功德,然唯以此全无所至。】

那个时候,如果说他有幸而碰见一个真正的善知识,了解了以后啊,依照着如法如理的教授,善巧地告诉他,说:“这个不对啊!你单单这样的话,那得不到什么好的结果(p112)啊!”在这种状态下常常产生一个什么、什么后果呢?

When you understand what they have said, you become extremely discouraged. 

【果能了解意必怯退,】

碰见这种情况,一听见:“哎哟,这样啊!哎呀,那这么难行,我怎么办哪!”就怯弱了。

Thus, those who do not remain satisfied with just some portion of virtue, who seek higher distinction, and who are not discouraged even with the necessity to learn limitless trainings are extremely rare. 

【是故能于一分功德不执为足,要求上胜,及知须学无边学处而无怯弱,极为稀少。】

所以真实说起来啊,能够不像上面这样,得到了一点点继续上进,得到了一点点上进。能够这样做,而对这件事情不怯弱的,这种人是非常难能可贵。而实际上呢,我们就要如此,就要如此。

说起来这个事情也并不难,所以本论一开头的时候说,本论真正殊胜当中,四点当中,就告诉我们,说我们现在修学的是第一个,对道的总体有一个认识。然后呢,当然这个前面一定是,外缘是依善知识,里边哪,认识了以后,现在能修的就下去,不能修的不要弃舍。正因为不能修─现在修下面的,所以努力积这个因,增长了结果的话,你步步上升。所以你只要一开头能够这样有了这个认识,步步上升的话,他就不会产生像限在那里这种状态,说得到了一点啊,就以为喜足,就不求上进。如果人家告诉他了以后啊,他(p113)不是怯弱嘛,还有一种就执着的时候啊,还反对别人,这个这种状态都是自己伤害自己!这个所以难能可贵。

所以这种地方我们又重新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华严》当中,虽然说的圆满的大法,可是啊,走这一条路的人很少。而《法华》同样地,佛说每一个众生最后都成佛,却是无量无边……。那这个事实摆在这里,然后呢原因何在?原因何在─再说一遍。所以呀,诸位一定有机会去看一看,我一直想找一个机会,带着大家念一遍,重要的关键指出来。那么在这个地方我先指出来,佛一再说,说:“我无量劫以来,一直就把圆满的教法告诉大家,可是不幸得很,你们都不能如理如量接受我圆满的教法,只跟你们自己相应的,就找你们欢喜的。”这样。所以他说的小根小草,中草中根,大草大根,天上是普雨甘露,无有不滋润的地方,偏偏你那个根,你只有受那么一点点,就注定你呀就这个,这样。

现在我们经过了这一番研讨以后,现在了解:你这样去做的结果,是不但对我们没有帮助啊,反而是大大损害我们!这种道理啊,我们一定要善巧了知,不是听过就完,那个时候自然而然,会能够策发我们,策发我们。所以现在我们哪,的的确确不必忙着一定要修,哎哟,赶快要修一个什么;啊,要打坐呀、要学定啊、要得什么一心不乱哪!倒是应该把完整的教法,先应该正确地认识;然后呢不断地去加探讨、如理思惟,产生坚固的定(p114)解。到那个时候,你的的确确地,一定会产生像经上所说的必然这种效果。那个时候成佛啊,就像在你手上一样,就像在你手上一样。

前面说破除这个精进的违缘,换句话说,这些违缘会障碍我们精进的,不外这个几个理由,现在一一如法如理地破除了。下面进一步还要顺缘,欸!对呀,还要资粮。后面这个障碍你的拿掉了以后,还要推动你,它还有一个方便善巧。

(b) Gathering the forces of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This section has four parts: 
1. Developing the power of aspiration
2. Developing the power of steadfastness
3. Developing the power of joy. 
4. The power of relinquishment

【第二积集顺缘护助资粮分四,① 发胜解力,② 发坚固力,③ 发欢喜力,④ 暂止息力。】

它分四部分:“发胜解力”,第一个;“发坚固力”,第二个;第三,“发欢喜力”;第四是“暂止息力”。我们一步一步深入地去看下去。

(1) Developing the power of aspiration. As it is said that yearning acts as the basis for joyous perseverance, aspiration here refers to yearning. 

【◎ 诸论中说:欲为进依,此中胜能即是欲乐。】

这个所有的这个经论上面所告诉我们,我们这个精进的根由在什么地方─欲,欲乐,这样。那么所以这个欲是善法欲噢!换句话说,你对你所对的这件事情,产生一个绝大的好乐之心。这个欲我们人人都有的,喔唷,是强烈得不得了,不幸的这个欲都是恶法欲,所以这个由于这个欲的推动啊,把我们送到地狱去。现在呢,我们要策发那个善法(p115)欲,有了这个善法欲就勤精进。那么这个善法欲是什么呢?就是胜解,所以这个地方胜解就是这个欲乐。

The need to generate it is stated in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My present destitution has arisen from my not aspiring for the teachings both now and in the past. Who would forsake aspiration for the teachings? The Sage declared aspiration - the root of all aspects of virtue. 

【须发此者,如云:“我从昔至今,于法离胜能,感如此困乏,故谁弃法解,佛说一切善,根本为胜解。”】

就下面说的,祖师引的,说:“我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因为没有佛法的胜解,所以才感得眼前身心的种种困扰,种种的贫乏呀!哎呀,所以了解了这个,哪一个人肯放掉这个东西啊!这个最重要的,我们唯一应该把握得住的法的胜解啊!”

所以现在忙这、忙那个,都是开玩笑啊!当然你发了大菩提心,行大菩萨行,那是该行的时候;否则的话,这件事情我们要清楚。这个是骗得了别人,是骗不了自己;是骗得了自己,是骗不了因果,最清楚、最明白!所以说,不管你说什么,你说自己问:“我来修行吗?我来救人吗?我来干什么吗?”不管你要求开悟也好,要求往生也好,要持戒也好,哪!这个地方检查一下:对于佛法的正确的认识有没有?如果没有的话,别的先不忙,第一个有这个,这是根本。你谈到了这个根本,才能够在这个根本上面增长,才谈得到修行。

(p116)所以佛说得清清楚楚啊,一切善的根本是什么啊?对于正法的正确的了解,而且这个了解叫“胜解”。要了解到什么程度啊?不为外境所动!要不然你听的时候满好,碰见事情啊,又不行了,这个不算,这个不算胜解,这样。现在我们哪,的的确确地宿生有大善根,听见了这个道理,但是真正有胜解的人,说实在的还是没有,还是没有。真正有了胜解的话,外面什么东西都动不了你,什么东西都动不了你!

我记得祖师这种,有很多这种公案。有一个人去学禅,结果他因为学禅,全部精神摆在那个地方啦,结果呢,他把家里面冷落了。哎呀,这个家里面冷落了以后,这个实在不晓得怎么办是好啊,所以难免就发生了意外。那么后来他学好了以后回去了,喔唷!回去了以后,那个丈夫回来了,啊,就是那个她这个奸夫看见原来那个主人回来了,马上躲起来,其实他看得清清楚楚。要我们碰见这种情况,那还得了啊!结果啊,他就把他请出来,哎呀,叫他那个太太好好地:你啊这个烧一点菜……。烧好了以后,他还不吃,说叫她:嗯,床底下某人把他请出来。哎呀,她弄得个脸红耳赤。请出来了以后,他说:“哎哟!我真感谢你,我一直在外面,我家里没人招呼,现在我已经哪,已经了解这种事情,那太感激你了!好,好,好,现在一切啊都送给你。”喏!这个真正修行人,虽然是个故事噢!

(p117)这个现在我们自己看看,这个是什么?得到胜解以后的必然效果,当然可能更高。所以我们现在常常说要修行,说是说修行,哎呀,这个也放不下,哎呀,那个也放不下,喔唷,这个人情世故,牵丝扳藤一大堆。外面的嘛是这个,然后里面的嘛,哎呀,等一下冷了不行,热了不行,出了汗也不行,这个也那个、那个……弄了一大堆,那个累赘是越来越多啊!为什么原因啊?就在这里─根本,根本!

所以我们的的确确地,这一点事情啊,我只是策励我自己。我自己这个毛病,尽管我在这里给大家说,这个坦白地说,我一直在这个毛病当中。正因为自己晓得这个毛病,所以深深见到这个毛病的可怕,深深见到这个毛病的可怕。所以我想说不定哪,在座的同修当中,也有心向上,那么那个地方,自己要好好地真正下功夫啊!不要在文字上面转哪!那么下面又说胜解如何起呢?对呀!这个东西这么好,怎么生起呢?下面:

It then states how to develop aspiration: Its root, in turn, is constant meditation on karmas fruitional effects. 

【胜解如何而起者,如云:“又此之根本,恒修异熟果。”】

就这么简单!你要得到胜解,就是这个“修异熟果”,而且要“恒修”,要多修。异熟果什么啊?就是你什么因感什么果。现在你放不下嘛,没有错,你放不下!放不下积了因,你看看这样放不下的果是什么。你说所以放不下是为什么?要得一点好的好处,结(p118)果你放不下,结果真正的结果是什么?大大了伤害你啊!不得了地伤害你啊!欸,现在是的,你放掉一点点,好像是打一针这么刺痛一下,乃至于动手术割掉一下,但是啊,是大大了保护你啊!所以

This means that the way to develop aspiration is to meditate on how pleasant and unpleasant effects arise from virtuous and nonvirtuous karma respectively. 

【此说修习后黑白业,生爱非爱诸果道理。】

所以这个就告诉我们,你从什么样的业,感什么样的果;造了黑业是一定感非爱之果,造了白业自然感可爱之果。总之,我们时时提醒自己:佛法没有别的,讲因果、业感缘起,更进一层─空,就这么,就这么!

This is because it is taught that faith acts as the basis for yearning, so that the faith of conviction in the two types of karma and their effects will generate two kinds of desire: to eliminate nonvirtuous karma and to adopt virtuous karma. 

【诸论又说信为欲依,以从二种深忍之信,能引取舍二种欲故。】

是的,那么现在要策发那个善法欲,那个欲又靠什么来的呢?靠信来的,论上面说“信为欲依”。这什么信哪?说两种深忍之信。哪两种啊?哪两种啊?那就是这样的啊,上面的黑业啊是感得非爱果,是白业啊是感得可爱之果。对于这个关系,深深地忍可于心,不是浮在嘴上面的,不是浮在耳根旁边的,而是从心底里面深深的。然后你因为深入我们的心、脑当中,所以自然而然我们做任何事情的话,晓得该怎么做,该做的是取,不该做的是舍。因为对这个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所以啊,才能够产生这个欲乐。的的确确推(p119)动我们是欲乐,可是所以你推动你的话,你目的求什么?要求好。现在你了解了,如理地信得过,了解了这样对你好的话,那个时候这个善法欲就生起来了。否则你不了解的话,这个欲始终是什么?贪欲,三毒之欲!然后不管你用什么美丽的藉口,世间圣法也好,佛法也好,是越弄越害,是越弄越糟啊!

Furthermore, you consider karma and its effects in general, and in particular, the causality underlying the benefits of the bodhisattva deeds and the faults of violating them. 

【此是思惟诸总业果,及特思惟诸菩隆行所有胜利,及越诸行所有过患诸因果等。】

他下面告诉我们的,思惟一些什么呢?就是啊,总的这个业感果,这样。特别呢,思惟菩萨行的殊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