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04卷A面

(手抄稿 第十三册 p249)

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241 页,这个四黑法已经说过,现在反过来四个白法,这是恰恰相反的。犯了四个黑法,现生呢就削弱这个菩提心,下一世会不现行。这个菩提心它生生增上的,结果犯了以后呢现生削弱,将来没有,所以这是它最大的一个障碍。反过来,白法,它不但克服这个障碍,而且增长它。现在看:

p. 241 (13)

The training in the precept to adopt the four light practices which keep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from weakening. The object of the first of the four light practices is any living being. 

【◎ 四白法中初白法中,境者,谓凡诸有情。】

说对象是一切有情。

What you do is forsake consciously lying even for the sake of— your life or even in jest. 

【事者,谓于彼所以命因缘下至戏笑,断除故知而说妄语。】

这些有情前面做什么事情呢?就是在任何情况之下不说虚诳的语,乃至开玩笑,乃至开玩笑也不要随便说。我们往往觉 (p250) 得是开玩笑,无所谓的。要晓得: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起一个念头,然后呢一举一动,识田当中就落下来一个影子。现在我们既然了解了要走无上圆满这条路子,这条路非常遥远,意义非常伟大,所以我们一切时处一定要防范。那么尤其是现在呢,我们真正能够防范的,还非是从小地方做起不可。这个习惯往往很难断,所以啊没有的最好,如果有的话,那千万这个要注意,千万注意!

In this way, you do not deceive special objects of your actions—your abbot, master, etc.—with lies. 

【若能如是,则于亲教及轨范等殊胜境前,不以虚妄而行欺诳。】

说你普通一切有情之前都不欺诳的话,自然在尊长前面当然也不欺诳,尊长前面绝不欺诳。

2. Not deceiving but remaining sincere to all living beings. 

【第二白法,】

第二,“境者”是对象。

The object of the second of the four light practices is all living beings. 

【境者,谓一切有情。】

还是有情。

What you do is not deceive them but maintain your sincerity; that is, remain honest. This is the remedy for the fourth dark practice. 

【事者,谓于彼所不行谄诳住增上心,谓心正直住。此能对治第四黑法。】

(p251) 这个我们了解了,上面黑法当中第四个了解了,那么反过来这地方就很清楚。就是一切有情在他跟前,你心里面要“正直住”─直心。关于这个直心哪,并不是像我们想像当中的,《大宝积经》上面有详细的说明;那么如果《大宝积经》不太清楚的话,这个《了凡四训》上面另外一个。平常我们就直心的话,实际上呢,这种人哪,有很多人刚愎自用是以为直心,什么事情冲口而出,也不是这个样,也不是这样。那心里面并没有这种弯弯曲曲的心里边,这是第一个─根本。第二个呢,也不是逞强好胜,你处处地方你能够护人家的意,然后呢,而对自己心里面是正直的,这种状态才算。这个我们简单地说明它。

3. Developing the idea that all bodhisattvas are the Teacher. The object of the third light practice is all bodhisattvas. 

【第三白法,境者,谓一切菩萨,】

第三个白法,前面是说毁谤菩萨,现在这地方呢赞叹、称扬,所以对象就是“一切菩萨”。那么做什么事情呢?“谓起大师想”,对这个菩萨起觉得他就是佛。

What you do is develop the idea that they are similar to the Teacher, and voice in the four directions praise of their character. 

【于四方所,宣扬菩萨真实功德。】

在任何情况之下,处处地方啊,要称扬赞叹菩萨的真实功德。实际上,我们说好像菩萨还没到佛的地位,在经论上面处处告诉我们,这个佛的因是什么?菩萨。他先发因地心,然后呢证果地觉。所以经上面有比喻,譬如说种一个最宝贵的药树,最开始细心努力 (p252) 护持的,是那个幼苗、树苗。佛菩萨尚且这样,那我们凡夫要学佛菩萨,当然更应该这样。所以对于一个初发菩提心的人,你能够称扬赞叹那个功德,绝对不亚于佛;反过来,如果是你毁谤他的话,就很糟糕。这毁谤有的时候我们是有意,有的时候是无意。有意的不大容易犯,无意的是习惯,而且往往由于自己的憍慢或者什么等等啊,总是不知不觉这样地轻视别人,很容易看见别人的过失,看不见别人的长处。这个本来自己已经是烦恼,本来已经是非常严重的过失,这种情况之下,如果对象是菩萨,你再加上任意轻毁的话,那我们永无翻身之地,所以这地方啊千万注意!下面告诉我们:

We cultivate some small likeness of virtue, but find that it has no signs of increasing and has many signs of decreasing; 

【我等虽作相似微善,然无增相,尽相极多,】

我们虽然平常也好像做一点好事,他那个好事啊,下面四个这四个仔细看:第一个这个善叫“微善”,而且这个微善还“相似”,看起来好像是,看起来好像是。我们的的确确,如果你仔细检查的话,你会发现简直是一无是处,本来就已经非常少,而且这个又是相似的,相似的换句话,本来就不真实的。这个是所以为什么我们虽然学佛,虽然学是要学大士,实际上呢我们却是要从像俞净意公那种地方学起。这么现实的例子摆在这地方,假定说我们连像俞先生那样做不到,而我们说学大士的话,那不是完全颠倒,完全自欺欺 (p253) 人吗?所以这个起心动念之间最重要,起心动念当中如果说这个慢心、憍心还是照样的话,那一点用场都没有。而这个慢心、憍心最糟糕的地方,你自己不感觉到的,自己总觉得还样样对,看看别人是样样不对。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尽管你稍微做一点好事啊,这种好事都是相似的。

所以说到这里顺便一提,一开头我们学的时候为什么他还没有讲,先告诉我们要我们断三过,然后呢说我们具六想。第一个想就是,喏,我们在病当中!那么,这个想呢经过前面共下、共中已经告诉我们,我们确确实实在病。理论上了解了,可是现在怎么要想办法把这个理论,在实际上的心相上面要认得它,这是我们现在修行第一重要的事情,第一重要的事情。那么为什么说这个,就算是一点小善哪─无增相,连它这个小善增加、增长的都很少,而反过来,“尽相”啊,处处损减倒是很多。为什么呀?喏,下面这个:

this is simply the outcome of our hating, despising, or reviling bodhisattvas and friends. 

【谓由瞋恚毁訾破坏菩萨,伴友,而致穷尽。】

所以心里面有一念瞋心,乃至于啊平常的,说毁谤、破坏菩萨,以及同伴的同行者。这个的的确确是,我们很容易犯,尤其现在这种情况,大家住在同样一个环境当中,难免的,我们有无始以来的习气啊,总觉得“唉呀,这个不大对,那个不大对。”那么这种情(p254) 况之下,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就很容易这批评啊,轻轻地、这样地随便说一点的话,这往往会产生很大的流弊,很大的流弊!这个因为这样的关系啊,就算积一点,自己也造了这样的恶业,破坏无余。

Therefore, it is said that if you are capable of eliminating the first two faults as well as the reviling of bodhisattvas, all the harm related to persons mentioned in the 《Compendium of Trainings》 will be averted. 

【故能断此及破坏菩萨者,则《集学论》说,依补特伽罗所生诸过悉不得生。】

假定这个毛病你能够断绝,能够断绝,能够不去破坏菩萨,那么就像这论上面说,依普通人所生的过患啊,他都能够消除掉,都能够消除掉。下面紧跟着又说:

This is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that you do not know who is a bodhisattva, 

【然于何处有菩萨住,非所能知,】

但是究竟哪一个是菩萨?那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他心里发些什么心,的的确确我们不知道。所以啊,应该像《迦叶问经》,就是《大宝积经》上说的,

so, as stated in the Kasyapa Chapter, you should train in the pure perception of all living beings that comes from developing the idea that all beings are the Teacher. 

【于一切有情起大师想,修清净相称扬赞叹。】

这样,所以应该学这《大宝积经》上面迦叶尊者所说的:啊!从此以后,他对任何一个人哪,起佛想。那么尽量地修清净相,就是看见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值得称扬赞叹、清净的,这样。实际上呢,的的确确,就算他不是菩萨,你能够修清净相称扬赞叹,结果好 (p255) 处是你的,不是他的;反过来,就算他不是菩萨,你呀批评他,对不起,对他没有什么用场,真正的过失还是你的,还是你的。这点哪,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要了解。平常我们讲讲道理,空口说说白话,那反正本来就是这样无所谓,弄完了以后下地狱就下地狱了;现在我们真正想认真学修行的话,这个地方很重要,很重要!所以不是一个道理,处处地方你要了解:嗯,怎么样把这个道理运用在身心上面,净自己的过失,增自己的功德,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

所以我特别常常强调,当你看见外面的境界不理想的时候,你会感觉得:嗯,这么不好。那个时候千万注意!立刻反省一下,立刻反省一下你自己的内心。那个时候你就发现,你看见外面在说他是非的时候,那时候内心的烦恼相,这个我们第一应该了解的。不要说上士,连它共中士刚开始第一步我们都不认识。或者退一步说,就是要学共中士,你真正的目的干什么─净除烦恼。现在那个烦恼相已经现起来了你都不认识它,你谈什么修行,这一点我们千万要注意!但这个地方并不是说“喔,他们都是对的。”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这个意思。那么详细一点说:就是当外面的情况,一个境相现起的时候,你那时候感觉得他对或者不对,说现在我们特别说不对啦,因为这个时候会引起我们对他批评,然后不满意或者什么,那个时候内心上面哪,的的确确,我们要晓得这是烦恼相。

(p256) 所以我们真正修学的人,第一件事情啊,就把内心上面认得了,怎么把它,欸,拿掉它。持戒、持戒,戒指什么?就是这个。所以六祖大师有一句话─心平何劳持戒。喏!很简单,你心里面保持到这样的平稳。当看见了个境界,你的心里面已经是起伏不平了,你谈还什么?当然这是讲的戒的特质,戒法、戒体来说。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想办法,欸,对,用这个如理的教法来净除、调伏自己的内心相,调伏自己的内心相。以前我们没有听说过教法,不懂得,拿世间的标准去衡量,那觉得对,自己很对,他人错,那个都是啊流转生死的源源不绝的惑业当中;现在了解了,从这地方停止起。

停止了以后,然后呢,你心里面能够把稳了,如果说你只求自己解决的话,那不管它外面天塌下来,你只是一心一意地净化你的内心。当然从这上面进一步说,我是要学大乘的,那个时候你才心平气和地想,欸,他这个是不对,你用什么方式帮忙他解决。那个时候你的心里面住在什么?住在怜悯善心相上头,那时候就可以谈得上帮人家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千万不要开口,单单这个意念本身已经错了,一开口那更是错上加错,这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

所以,不是叫你说什么都不辨别的、不管,你必定要了解你的目的何在。如果你是讲世间的道理,对!如果你想真正净化自己,那从根就错!然后呢要想自己净化的有两条路 (p257) 子:求小乘的,那时候你只管把它内心净除干净了以后,好啰,你就停在那里,其他的什么不管。如果你要进大乘的话,自己净化了,那个时候你更进一步说,是的,我现在内心已经平伏了,然后呢,那个时候啊,依你的怜悯心、悲心、利他心,这样善净之心进一步方便善巧地帮忙他。而不是拿一个标准说“他不对,他要这个样,他要这个样!”不!不是这个样的。这一点我们在这个地方特别说明一下,特别说明一下。那么下面有一个,

You should praise bodhisattvas when there are listeners on hand, but you incur no fault if you do not go out into the four directions praising them. This is the remedy for the third dark practice. 

【谓有听者时至,非说不往四方宣说便成过错,此能对治第三黑法。】

这一条是告诉我们称扬赞叹菩萨的真实功德。那么这个称扬赞叹是指什么?说有人来的时候,当我们啊碰见大家谈话的时候,不是说你不到别的地方去,到处,现在我们修行不必,我们就在这地方。可是外面有一种境界来的时候,那个时候啊你就把持前面这个原则,把持前面这个原则,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4. Causing the living beings that you are helping to mature to not want the modest vehicle but to adhere to perfect enlightenment. The object of the fourth light practice is the living beings that you are helping to mature. 

【第四白法,境者,谓自所成熟之有情。】

最后一个。对象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已经成熟的有情,这个成熟就是善根成熟的。

What you do to them

【事者,】

(p258) 那么对他做什么事情呢?

is cause them to not want the modest vehicle [Hinayana] but to adhere to perfect enlightenment. Moreover, from your perspective it is necessary for them to connect to the Mahayana path, 

【谓不乐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此就自己须令所化受行大乘。】

前面是说,他本来做得对的,然后呢你让他生忧悔;现在这个情况是说,不要让他生起忧悔。这是指什么?他自己呀,不愿意走这小乘,而正要趣向大乘的这种人。那正是学菩萨,我们不是学了菩萨发了愿心然后谈这个吗?那正是我们自己要帮忙他、济度他的这种人,这个。

but if your disciples do not develop the intention for it, you incur no fault, because you were simply unable to accomplish it. 

【若彼所化不能发生大乘意乐,则无过错非所能故,】

假定说对方是一个小乘根性的人,他不是一个大乘根性的人,劝他没用!那么这种情况,那没问题,没问题。换句话说,这个黑法跟白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他是一个大乘行者,他正是在这个上头路上做,而你现在是一个学菩萨的行者,你正应该帮助人家。他现在自己学,学对了,你反而令他、使他自己对做对的事情生起疑悔的心情,你不是害了他吗?不可以!所以这个白法的话呢,就是,喏!现在你正要度化的有情,他在走在这条路上面去,你不要让他生悔,然后你称扬赞叹帮助他,称扬赞叹帮助他。那么,反过来说呢,他如果小乘的行者,那个虽然你要去帮助他,但是啊他不行;不行,那没办法,因为 (p259) 他根性如此,这一点我们要了解的。

This light practice eliminates the second dark practice [making others feel regret about something that is not regrettable], 

【由此能断第二黑法。】

这前面的黑法跟这里的白法一对比就了解了。

because if you want from the depths of your heart for others to set forth toward the culmination of all happiness, you will not do something that brings about unhappiness in others so as to make them feel some regret about their virtuous activity. 

【若由至心欲安立他于究竟乐,定不为令他忧恼故,而行令他忧恼加行。】

就是,就是!刚才已经解释了。

The Requested by a Lion also says: If you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n all lives and do not abandon it even in dreams, what is the point of mentioning not abandoning it when you are not sleeping? 

【《师子请问经》云:“由何一切生,不失菩提心,梦中尚不舍,何况于醒时。”】

经上面告诉我们,总的告诉我们,现在我们真幸运啊,得到了这个无上、无比的大宝啊!那怎么样想办法从生生死死,在任何生死当中啊,不再失去这个─菩提心大宝。这个不要说醒着的时候,乃至于做梦的时候啊,尚且也是这个样,这样。那么,

The Buddha said: "Cause to enter into enlightenment, the beings in villages and cities or in any other place they may dwell. Then you will not relinquish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答云:“于村或城市,或随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则不舍。”】

是说,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热闹的地方也好,清净冷僻的地方也好,随便你在任何情况当中,使得这个心、内心啊,一直正现在前,心心趣向菩提。你能够这样,现在已经 (p260) 发了,继续不断地当然在增长,既然增长那就不会舍弃。

Furthermore, the Array of Qualities in Buddha-realm says that

【又《曼殊室利庄严国土经》说,】

另外一个经上面:

if you have these four—destruction of pride, elimination of jealousy, elimination of stinginess, and joy when you see the prosperity of others—you do not relinquish your aspirational prayer [aspirational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Once you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you will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is precious attitude even in future lives. 

【“若具四法不舍大愿,】

你能够具足了这四样东西,那么这个愿就不会弃舍。哪四样?

【摧伏我慢,断嫉,除悭,见他富乐心生欢喜。】

这个四点你能够做到的话,那就不会舍弃。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尤其在自他换当中特别说明,现在我们了解啊,我们生死当中第一大怨家、大仇人,什么?就是我爱执。一有这个我爱执这个慢相就生起来了,这自然而然我总归是最重要,我总归是最高!不要你去想的,它任运地在一切时处自然而然这东西。现在你能够把它摧伏,它不是断除喔,把它降伏它,处处地方尊重别人,处处地方把那个我拿掉。我们刚才说,所以动不动看见人家不好,或者什么等等,主要的还是这个,还是这个─我慢。

我们譬如说,随便说一件小事情吧!我们譬如谈论眼前事情的时候,总是看见这个不理 (p261) 想、那个不理想、这个不理想!结果呢?我们不妨想一想看,以起我们现在的来说,譬如常常讲的这个,啊!说我们现在这个、这个很多地方啊,到处,不但是我们这里啦,别的很多地方你看见,落伍的国家固然如此,前进的国家还是如此。说很多这政治上的官吏等等啊,他都在这地方的所谓徇利,唉呀,都是只要好像保稳啦,不敢做事情。实际上呢,这个情况啊,为什么?因为你要想努力去做事情,你辛苦了半天,真正现出来的好处,人家都觉得当然的,他不会来赞叹你,他不会感激你。但是呢你要嘛不做,做了以后它一定有所改变,一定有它不方便人的地方,结果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大家只是看见这一点。

大的是国家,小的我们眼前的很多地方,这个人辛辛苦苦在厨房里忙了半天,你不看见他,倒是你只会看见他,唉,这口味不配你胃口,今天太咸了,明天太淡了,就是这样,我想我们人人都有这个感觉。所以啊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时候啊,必定要从哪里开始?要从这个地方自己注意。那我们任何情况之下一起念,只看见人家的不是。所以在这个地方啊,我们也可以说很值得我们学的。

我们首先为什么一再提,提醒自己说,“我到这里来干什么的?”我到这里来,不要说你来修学佛法,那至少你说,唉呀,这个很痛苦要改善它。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个痛苦的根本是什么?就是你的业。而业前面的上首引导它是惑、无明,这种情况就是无明(p262) 相。如果你把握住这一点的话,你一定了解得很清楚,不是忙别人,忙自己。它任何一个起心动念的时候啊,你觉得:“欸,又不对了,要改善它!”这种情况之下,就算你不懂得多少经论等等,你对了!反之,尽管你三藏十二部样样都通,写多少文章,讲多少大法,对不起,你在门外,根本完全不相应,根本完全不相应!再聪明,再什么,那是世智聪辩,一点用场都没有,这个我们要了解的。而根本在哪里呢?就是这个─我慢,我慢。前面已经说过了,向后面呢他还特别提这件事情。

所以我们现在啊,常常提醒自己:我们真正的生死当中第一大怨家,就是这个我执,这个我执。然后呢当你境界现起的时候,你就随时会感觉得:“欸,这个我在背后。”有的时候很明显的在前头,有的时候在背后,你只看见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谁在看见这个人不对啊?好,那个时候你才回过头来一照,原来啊背后有个东西,那就是这个─我,这样。人家对不对无关紧要,就是你起了这个心的话,那是把你就困在生死当中已经。

然后呢,嫉、悭这个容易,人家好了你嫉妒他,然后呢,你自己有的东西舍不得。看见他的富乐的话,那么,这么“见他富乐心生欢喜”,所以应该是说,断除了这些东西,那么看见别人好心里面哪……这个,这一点哪,应该是见他富乐,这个羡慕他、仰慕他这种心情我们不要;再不然的话,就是见他富乐,嫉妒他、不欢喜心这个不要。这个就是我 (p263) 们要了解的,前面这个文字,就是把那个东西总是拿掉它。

This is stated clearly in the 《Cloud of Jewels Sūtra》 of the Ratns-kuta Collection: If you train in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n all activities and if you preface any cultivation of virtue with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and in the 《King of Concentrations Sũtra》: As much as people frequently examine, so much will their minds engage, whatever they are thinking over. and in other Sūtras as well. 

【《宝云经》说:“若于一切威仪路中修菩提心,随作何善以菩提心而为前导,于余生中亦不舍离如此宝心,如如若人多观察。”等明显宣说。】

下面另外一个经,说不但是我们起心动念,除此以外啊,行、住、坐、卧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修这个,那么这个是心里面呢提持它。更进一步,做任何事情呢都以这个菩提心为前导,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呢?目的是为了它,这样。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记得《华严经》上的一句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发起了以后,一旦忘失的时候,你做的那个善法,对不起,魔业。为什么是魔业啊?因为如果说你这个行为跟菩提心,或者跟觉心不相应的话,不管什么都是集谛所摄。所谓集谛所摄的,就是设使你做了善法生了天,完了以后啊又三世怨,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现法是如此,你能够这样努力的话,自然而然一直增长,增长的话,将后来啊,它当然也不会离开。像这样啊,那我们是应该多多观察,观察内心使它步步增长。

p. 243 (2)

The method of repairing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f you do weaken it. 

【◎ 第三犯已还出道理者。】

万一犯了怎么办?

Many scholars state the following view: "You relinquish the aspirational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f a certain period passes and there are the four dark practices, together with a fifth—mentally abandoning living beings—or a sixth, casting aside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by thinking, cannot accomplish buddhahood.’ 

(p264) 【多作是说,犯四黑法及心舍有情之五,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弃舍发心共为六种。】

先说那个犯相。什么是犯了?是很多地方这么说,说前面这四种黑法,犯了;加上呢,心里面弃舍有情,菩提心的特质是帮助一切有情,现在你弃舍他了,这个五样。还有呢,就是修了菩提心以后,他一个特别的策励它增长,是日三、夜三的话,继续增长那个发心,如果说这个不做的话,那么这第六个,这个算是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