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01卷A面

(手抄稿 第十三册 p149)

第二呢,境。什么叫境啊?就是说你前面一生临终的时候,什么这个先让你这个识田当中,心识当中先现起来,欸,那个时候起先引发你。还有呢,如果这个都没有的话,就看你的习惯性,你的习惯愈强的,这个东西先起来;如果这个没有的,先造的业来先感发,对不对?一生固然是如此,一件事情也是如此。喏,我们体会到这一点,那就很清楚地,虽然我们还没有死,对现在来说;同时我们也忘记掉了前一生怎么到这里来,但是眼前的事情,也同样地这个道理,完全同样这个道理。所以说,它真正地感得我们的,那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力量,这个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一种业的力量。

那么这是第一个,了解了。第一个了解了以后呢,进一步我们说,嗯,为什么是三生?他上面告诉我们,说当前面一个因位识─是的,你感受到了以后,然后呢,这个因位识,譬如说我们现在做的 (p150) 很多事情,下了课以后,你也许忙这个、也许忙那个、也许忙这个,可以做各式各样不同的事情。做的事情只有做一样,对不对?只有做一样事情,那么这一样事情,是什么啊?就是你在前面哪,在前面因位识当中,就是你这个、我们这个之前,或者就是上课这件事情本身,或者在上课以前。如果上完了课以后,你对这个课的影响力很深的话,上完课以后,你继续地在想着这一个上课的事情,所以课虽然完了,欸,这个东西在继续。所以前面落下去的这个识,是你上课的时候落下去的,下面马上又继续下去─这个第二生,就结了果了。

还有一种呢,是前……下面做一件事情,不是我们上课当中听的或者讲的那些事情,而是上课以前哪,已经落在那个识田当中。那个是因位识,可是摆在那个地方,你没有紧跟着去做,没有紧跟着去做。那么这是在前面啊,它有一种特别的力量,使得它在这个地方,这个落下去的因位识,总有其他的因素,使得你慢慢、慢慢、慢慢、慢慢地,就像前面所谓,你觉得很重要,很重要,然后呢留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一堂课一完了,你马上就做这一件事情去。至于其他的次要的这种事情啊,他并没有东西去引发它,并没有东西引发它。

所以他前面告诉我们啊,虽然中间有无量世的间隔,虽然有无量世的间隔,但是呢是 (p151) 余重因果。什么叫余重因果啊?哪,你原来这个因位识,它并没有薰发,落在那里,它没动。这一个因位识要感果的时候,一定还要什么啊?要爱、取去滋润,它并没动。这个因位识之感果的话,是一定有一样东西薰发,薰发了以后它现起。你一旦那个所生、能生,这一个关系当中能生支薰发了以后,它下一世一定要感果的。这一次所以没有感果的原因是,被其他的东西占有了。所以对这个原来因位识的所以感果来说,它这个并没有动它;所以其他的这一个因位识,被其他的爱、取来滋润,它感了果。所以真正说起来的话,这个不算。所以在这个理由当中说三世圆满。

我这么简单地说明一下,如果说你们对这个概念很清楚的话,就可以了解了。如果概念不清楚的话,就算我这么解释了,你们还不一定清楚,那么就把今天现在这个话,听得很清楚以后,仔细地看一下,这么两世、三世啊,就很清楚,就很清楚。而这个,刚才说虽然前一生到后一生,我们不一定把握得住,但是从前一刹那到后一刹那,但是前面一件事情到后面一件事情,我们就很明白了,很明白了。那么这个明白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平常我们哪,就是要想努力去做的事情,就是一直继续下去,或者我们下面要做什么事情,这个力量从哪里来的?就是从这前面怎么样使得这个因,使得它感果,这完全是同样一个道理,完全是同样一个道理。那么下面的是书本上面,看哦!这个:

p. 185 (8) (复习)

(p152) 【如是已生诸果支时,然而全无实作业者,及受果者,补特伽罗之我。】

不管它是两生也好、三生也好,在整个的生死的流转过程当中,它只是什么?前面这个如是因,然后呢感得如是果,它整个地从因到果的话,分十二支,三世两重因果这样辗转。而这个三世两重因果的话,快则两世圆满,慢则三世,但是时间分段来说,它一定是从那个能引、所引、能生、所生这样,所以三个时段两重因果。就是这样的,有这样的因支,有这样的原因,然后呢必然感得这样的果,必然感得这样的果,这个里边啊,它并没有实际上谁来做它,没有!你当你无明没有消灭之前,换句话说有无明的时候,你一定会啊,无明相应了,就会有行。无明就是惑,有了惑的话,自然而然你不懂得道理,你就会造作种种的身口意的业。你要嘛不造,造了业以后啊,那个识田当中就把那个薰在那个地方,有了这个识以后,下面就一支一支来了,就这样。

那么譬如说我们现在说,我们感受到痛苦,然后感受痛苦之前,先一定有个“触”,什么触呢?就是根、境、识三事和合生触。我们眼睛看见颜色,然后有一个认识作用,耳朵听见也是如此,身体碰到也是如此。那么当感果的时候,我们要晓得,这个感果有两种,有一个内因果叫异熟,有一个叫外因果就是增上。平常内因果就是纯粹我们自己内身 (p153) 上面来说,外因果呢就是器世间,造业的时候也是一定这样去造的。外当然包括了这个器世间,跟我相应的其他的外面的你们这些,有情、器世间都是这样;那么内因果的话,纯粹是我。所以感果的时候,这一定是这个因缘又重新配合起来了。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顺着这个无明流转生死这个次第,这样过来的话,那么当触现起的时候,第一个触,就是你又是这样,内外的因缘又碰起来了。因为无明缘生的触,下面一定就是感受。然后如果你造的是善业的话,感受是乐受,你欢喜的,那个时候生贪爱;如果说你造的恶业的话,感受是痛苦的,感受是痛苦的,那么你生的这个贪爱,还是爱支当中的,叫乖离,你不愿意的。如果说,不是善、不是恶的中庸性质的话,叫舍受,那个时候说不上来快乐不快乐,那么你这个爱也是一样的,不是强烈的贪或者强烈的瞋,而是痴相应的这种,这样的情况。

所以大家会说:“是啊,这个事情要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之前的话,我们必然什么啊?这些事情碰到你身上就是痛苦嘛,你觉得受不了啊,受不了的话那怎么办呢?你就发脾气,你就不能忍耐啊!然后看见好的东西嘛你就欢喜啊,自然贪着,我们好的嘛人人欢喜啊,对啊,没有错啊,这样,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是,这个是一点都没错的,这个感受就是感受。但是对不起,这个感受,谁在感受啊?那只是说由于这样的无明、行、 (p154) 识而来的名色、六入、触、受,而受完了以后呢,它一定爱、取、有,继续地流转生死。它所以有这个受的话,不是说你是受者,它是来给你;受就是这个受,所以它叫,下面告诉我们哪:

【如前所说从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

话就主要的就在这个上头。只是啊,前面有这样的一个法,这个法是因,因地当中你造了这个无明、行、识等等,然后呢感得的这个名色、六入、触、受。现在呢,这个因感得这个果,这个果也是个法,就是这样。所以这个地方实际上并没有你─痛、痛就是痛嘛,然后呢就是如此而已!这个地方并没有“你”这个东西,有没有你它都是痛。所以你不必想,欸,碰它痛了,你不必想:是不是我在痛啊,你不要想它,痛就是痛,快乐就是快乐。

所以在这个地方,平常我们真正造业的有一个特别的原因,什么原因呢?就是当你感受到了以后,如果你了解到了这个道理以后,是的,你不愿意痛,那怎么办呢?不愿意痛嘛,就把这个因哪,痛的因啊,现在是果,已经结了果是你无可奈何的,你只要把因上面,能够把它净除的话,那个果自然消除掉。所以你了解了,一切只是唯有法的因,而必 (p155) 然感得法的果,你要不受这个果的话,那─一个办法,唯一的而且是,只要因地当中能够净除,自然没有。

所以当这个乐受现起的时候,你晓得:噢,这是前面有它的因,感这样的果;然后呢,当这个乐受现前,你对它的时候,这又是一个因,感得将来的果。苦受亦复如是,苦受亦复如是。所以他从前面的情况来告诉我们,说所有的这个一切的受,都是苦,这个乐受眼前虽然是乐的,但它究竟来说是什么啊?还是苦的,苦的当然是苦的。所以当你认识了这一点以后的话,苦受你就不会引发瞋,乐受是不会引发贪,舍受就不再像以前痴当中。从这个时候啊,你就看得清清楚楚,你就不会为了这个我啊而去忙。否则你碰到这种情况的话,人家打你一下,“你这个家伙为什么打我?”你发脾气了!处处地方啊绕着这个我在转,对不对?

所以我们造一切业的真正问题,都在这个我上转,现在你了解了所有的这些东西,无非是这样的前面的法,没有“你”这个东西,没有“我”这个东西,而这个法之所以必然产生眼前这个情况,是这样的因感这样的果。当对这个法本身,现在的,你如理地听闻了以后,然后呢如理地思惟,如理地作意,还是照着这个法,然后呢找到了它根源的话,正知见就生起来了。正知见生起来,进一步照着它去修持的话,那个正智啊,那个时候智慧 (p156) 生起来了;智慧生起来,这个无明就破了。无明一破的话,结果呢,无明既然灭了,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下面整个的一套东西统统灭掉了。好啰,没有了!这个生死的流转就切断了。

上一次那个考题,就是这个意思,今天说明了,大家了解不了解?这个时候我可以很详细地说明,但是呢我希望大家还用心地体验一下。今天晚上的这个话,非常重要的!你能够在这个上面深入地观察一下的话呢,你就了解了:啊,原来这样!但是,假定我们不了解这个生死流转的必然现象,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我们就不了解只是前面的这个法;这样的法,在因地当中有了这样的一件事情,那么必然感得果上面这样的一个结果,这个我们不了解。不了解,于是妄执一个“我”,也就妄执处理我的这种事情,说“我所”等等,于是你做的事情都是不合理的。这个叫无明哪!你把握不住因果的本质,自然而然跟着它一直在转,永远跳不出来。

所以当你了解了这个十二有支的这个道理以后的话,那么你的烦恼啊,就没有烦恼了。眼前之所以一切的感受,叫你乐,叫你苦,乃至于不苦不乐,无非说明了一个事情,就是前面这样的因果流转,而且这个流转永远这样下去,永远这样下去。假定说你不了解这个道理的话,没有停止的时候。苦的当然是苦的,快乐的本身会坏的,也是苦的,最糟 (p157) 糕的是不管它是快乐也好,啊,苦嘛当然不要了,就是就算是快乐,但是它保持不住的,它最后的结果还是要坏,还是要受苦的。还是要坏、还是要受苦的,所以策发了你切断它的这个决心。

同时你也了解了,所以有这个流转的根本原因,就是你不了解它必然的因果关系,妄执一个错误的概念,而这个错误的概念,就是什么呢?烦恼。我们已经晓得了,真正系缚生死的主力是业,可是业跟烦恼两样东西,可是这个里边呢是烦恼上首。如果说没有烦恼─惑的话,虽然有业,它不会感果;反之你有惑,有烦恼,虽然没有业的话,它因为这个惑的关系,无明的关系,随时就要造业,造了业马上要感果。那么那个时候你就进一步啊,切断那个惑,那个烦恼。前面也告诉我们,这个烦恼生起的次第,最后推究的结果,原来这个烦恼生起的中心在什么啊?在无明,我们不了解事情的真相,然后在那个五取蕴,明明没有“我”的地方,执着了一个“我”,就这样。所以最根本在这个地方,于是你就找到了:啊!原来在这个地方拿掉了,那就问题解决了。

同时十二因缘当中也告诉我们,本来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中,只有这样的前面的这样的“唯法因支”感得“唯法果支”,这个地方没有这个“你”这个东西,没有“我”这个东西欸!所以你只要把这一个流转次第了解了以后,你前面所妄执的那个我啊,找了半天, (p158)原来找不到啊!偏偏确实是生起烦恼的中心就在这个上头,所以你对这一个能够如理了解的话,好了,烦恼没有生的根。换句话说,烦恼的根没有了,拔掉了,生死当然到此为止。这个概念清楚了,这个第一步。

第二步呢?我们谈到这个有支这一件事情。是,平常修学佛法的时候啊,我们现在不要说大乘,就是说真正正断生死的时候,譬如说我们讲声闻、缘觉,他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声闻乘的断法是一定什么啊?听别人的言教,就是佛陀给他开示以后,那就叫声闻,然后呢照着去做。那么通常这个教法一定是苦、集、灭、道,“这是苦啊,你应该了解啊!”这样。所以在我们修学这个佛法的时候,所谓这个三十七道品,一开头的时候观什么?欸,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就是观从这个上面观的。他先强烈地感受到,啊!这个眼前的一切,都是痛苦,都是痛苦!然后呢,你一心一意对于眼前的所有的东西啊,你都要排除掉了。而这个痛苦哪来的?从那个感受上面来的。那么它为什么这个会这样呢?就告诉你,哪,就是啊,这真正的重要的啊,佛陀会种种开示我们,就是让我们贪爱去除。所以凡是贪爱强的人,他就给他弄一个不净观,正对治你的贪爱;反正你瞋心强的人,他就给你个慈悲观,正对治那个。让你先那个粗猛的烦恼拿掉,然后呢进一步,他总是直接从断那个贪爱下手,是直接从贪爱下手。

(p159) 平常我们讲道理的时候,就是讲完了半天啊,讲是讲的,这个贪爱拿不掉,因为我们没有真实用过功。假定说我们有非常强烈的,唉!一心一意要求解脱,那什么东西他不管了,那个时候他不会想走大乘的路子,只想自己解决。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呢?因为感受到那个痛苦得非常强烈、猛利,那就告诉你:喏、喏、喏,这地方就告诉你一个方法,然后呢你照着这个方法努力去做的话─好,就解决了!所以这个时候他一定告诉我们,就是这个四念处,第一个观受是苦,观身不净。他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最难断的是贪爱,然后呢,这个中心在什么啊?就是这个萨迦耶见、我执,又叫有身见,或者叫坏聚见,对不对?现在你既然对于这个生死感到这么可怕,强烈地厌恶,佛陀那个时候就让你啊,照他正确的办法,去深入地观照,找:你这个身体是什么啊?啊!原来是一无是处,这样地可厌啊!等到你对这个东西产生强烈的可厌的心情已啊,那个贪就对治掉了。当这个东西彻底地拿掉了,这个惑就没有了,这个爱这支就断了,问题解决了,问题解决了。

但是利根的,欸,他不是用这个方法,他用十二缘起,这样的方法。他不一定经过佛陀的教示,他自己能够观察世间的现象,那个时候他可以断。那么现在这个地方,所谓朴穷瓦善知识,根据的就是从这个。那么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谈谈那个有支的情况。有啊,经过爱、取,然后有,第一个我们首先要了解的,要把每一个定义弄清楚,请你们看 (p160) 183页,第4行,

p. 183 (4) (复习)

【有者,谓昔行于识,薰业气习,次由爱取之所润发,引生后有有大势力,是于因上,假立果名。】

首先我们要确定认识“有”是什么,有是业,主要的哦!记住:有就是业,就是这个。实际上呢这个十二支当中,有两支是业─无明、行、识的行是业;然后呢,爱、取、有的有是业。凡是你任何一个行为,任何一个业,当有了这个业以后的话,这个识田当中一定会落下一个影子,所以他就说“行于识薰业习气”。这个行了以后,然后呢由于这个业的薰发,在识田当中就产生了这样的影响力量。可是最早的这个影响力量,是薰在这地方,影响虽然影响啊,它不一定感果。所以前面这个无明、行,只是产生一个因,摆在这个地方了;那么这个因是不是要感果呢?还要看你啊,下面有没有继续不断地去薰,薰习它,这个薰习就相当于滋润一样。

那么所以下面由爱、取不断地去滋润,然后呢去滋润的话,于是这个业的力量是越来越强、越来越强,力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到那时候啊,它会感那个果。而这个果,换句话说,下面就要来了,所以叫后有”。它为什么这个同样的行,不叫行(p161) 而叫有呢?是因为由于眼前的以爱、取相应的这个业,同样的也是业啊,他这样地不断地去造了这种业的话,将来必然会感得后面紧跟着来的。前面我们讲过,业的感果不感果,要怎么样啊?要增长广大。什么是增长啊?造作已增长业,这种业才会、将来一定要,“定”,要会受的,一定会感果的,这样。所以当开始造作的时候,欸,那是因位,不一定感果。那么什么情况才感果呢?你再增长。增长什么啊?同样的业,不断地就把它再做、再做、再做、再做、再做,就是把它扩大,就是这个意思。什么东西扩大呢?就是爱、取两样东西。

所以如果我们这个地方不明白的话,你们只要把前面业增长决定这个道理啊,再温习一下就了解了。所以他告诉我们,譬如说有几样东西它不会感果的:梦里边作的啦,然后你作的时候无心所作的啦,然后呢不利不数所作啦,这一类事情;乃至于虽然你增长啦,假定说你经过悔,或者对治损坏了以后,它不会感果的。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啊?除了这个十种以外,那么这个十种不增长,其他的都增长。反过来说,前面这个所以感果的是什么啊?增长了。那么这个增长在这个地方不叫增长,他用另外一个名词,“次由爱取之所润发”,润是滋润它,让它再发作起来,这个就是增长了。现在清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