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一卷A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天我们开始修习《菩提道次第广论》,这是宗喀巴大师所造的。平常我们前面先要提一个重点,通常我们称为玄义,也就是把我们所要学的这个内容,它主要的纲领、特质,简单的、扼要的把这个重点说明。不过对我们现在在座的大部份同修来说是初机,刚刚进入佛门,所以用平常正规的这种状态来说的话,大家不一定能够体会到、领会到他的深入的正确的意义。结果呢?花了很多的时间,而得到很小的受益,这个其 (p4) 次。进一步因为他不了解,刚开始听了这个不懂的东西,没有兴趣,把他的热忱会减少,这是一种损失。

所以我改变一个方法讲,我头上只是非常简明的来说,而把这个简明的理由,就马上能够运用在我们身心上头的,那么提起我们对本论的一个兴趣、好乐,了解了本论的殊胜,产生一个善法欲。换句话说,一种强有力的欲望;本来这个欲望通于世间的,现在我们这个欲望是追求善法的欲望,而这个善法欲是策发我们精进的必要的基础,有了这个,那么才能够得到佛法的真正的好处。换句话说,真正讲修行上去的步骤是这样的。等到我们把本论顺着次第一步一步学下去,有了一个正确的概念,然后我们再提纲挈领把这样的一部大论,做一个综合的结论,那个结论以后做为我们行持的准则。实际上这个最后的结论,本来就是在最先应该讲的玄义,这个首先来说明。

所以现在我们用简单的方法。《菩提道次第广论》,说些什么呢?简单的说一下。菩提,翻成功我们中文叫做觉,大家晓得觉悟;觉悟些什么?平常我们说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个我们也不必一个一个解释,拿我们最现实的也最具体的说明,我们目前,大家追求的是什么?快乐。昨天说过了,简单的说这样。更 (p5) 深一层的、或者是仔细一点讲的话,要想把痛苦解除,要想快乐得到。当你把痛苦彻底解除的时候,得到的快乐是圆满的,不会有毛病的;应该说不会有毛病,但是并不圆满,而不但这个快乐没有毛病,而且圆满的,这样。

那么我们为什么得不到呢?我们这么努力去做,为什么得不到呢?原因是说,我们虽然认真去做了,因为我们并没有对我们所做的事情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正确的认识,你虽然辛苦忙了半天,却不一定有好结果。比如说我们生了病,要去找医生,你去找医生,假定你对这个医生有没有本事,这个药对不对?你都不知道,随便找一个蒙古大夫,随便弄一点药吃吃的话,病治不好;不但治不好,乃至于更加重你的病苦。同样的世间的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所以我们虽然要求这个好的目的,但是因为并不了解怎么去做。

那么现在有这么一个人,他是彻底完全觉悟了,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所以这个叫做觉,觉悟什么呢?任何一件事情对错,他完全了解了,那就是“菩提”,就是觉的意思。那么我们要想得到这个结果的话,是不但听到那个道理就算了,还要照着它去做。所以,你照着它这个方法走上去的步骤,叫做“道”,这么简单。

(p6) 那么下面的“次第”呢?任何走这个路,一定有个次第,一定有个次第。比如说我们爬楼梯,一定是下面一级一级上来,没有一个事情是例外的。不要小看这个喔,不要小看它,实际上那个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平常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注意的几样东西。平常我们说:质、量;质是讲这个东西对不对?量是讲这个够不够。我现在说前面这杯水,我要喝水,那么,不仅仅是水对不对?当然不但对不对?还脏不脏,这个是它的质,纯净与否。单单这个质够不够?不够,一滴水也是;一滴水喝了不能解决你的渴,还要什么?量。所以,质是要正,量是要足;除了这个对不对?还要一样东西--次第。小事情,我们往往不大注意,忽视掉了,实际上呢次第是非常重要的。

譬如说举一个非常简单的比喻,我们烧饭,我们大家晓得要米,要水,然后要火,把几样东西要洗;这个我们不能说反正要火要水,大家混在一块儿来,不按次第不行。你一定把那个米拿来先洗干净了,加了水,放下去烧。你不能说反正要水、要火,我先烧完了以后再洗,那个没有用。烧焦了,你怎么可以?就算不烧焦,烧出来,脏的怎么可以?譬如说烧菜,那是米的话已经弄干净了,烧菜的话你不能说菜从田里拔出来,我烧完了再洗,这里边都是泥巴,然后呢,乃至于有农药,你吃下去,本来给你营养的,反而把你毒死,所以--“次第”。所以现在我们说,我们要想达到这样的 (p7) 一个目的,应该走这样的路,这个路过程当中还有必然的这个次第。   

那么下面讲广,广是详细的来说明这件事情。我这地方再特别说明一下,我完全都是用最通俗的名字来讲。下面大家也许说,那平常我们这样,好像听了书本上面,也许你有可能两种反应,大家注意:一种呢?大家如果习惯于平常我们这里教学方式的话,也许觉得这个好像不够书卷气。还有一种呢?也许习惯了,听完了这个,很欢喜的话,就不再欢喜平常我们一般的正规状态。那么这两点我们这地方都要说明,要改善的。

第一种情况,他习惯了文绉绉的这种语言以后,骤然听了以后,觉得不大习惯,那这是难免的。但是我们要了解,你今天跑来听这个东西,你目的干什么?假定说你是学文的,学什么的,那对,用不着到我们这个地方来,你可以到普通的文学院里面去,哪一个学校,研究佛教史,研究中国文学,然后研究西藏文学,写出最好的文字来,根本用不着到这里来。我们这里主要的目的是要了解了讲修持,然后照着去修持的话,证得这个觉悟的、圆满的果。所以真正的重点摆在这里,你不要忘记掉了。

所以在这个场合之下,为了适应我们的条件,这样,你慢慢的慢慢的自然心里 (p8) 面,就不会受以前习惯的影响。还有一种呢?有一种在这里听得满欢喜,这个讲的道理的的确确听完了,马上可以用上,很高兴!于是不知不觉又会产生这种心理,在别的地方听见这种照着次第去讲的很多文字,你会排斥他,说:“唉,你看,那些讲了个半天没用。”这种心理也绝不可以,要晓得,他语言文字,是绝不可少的,绝不可少的。做任何事情,修学佛法亦复如是,必定要透过这一个东西,来说明次第的深入,我们才能够懂得。这是我们目前状态,是因为条件所限,所以不能用它深的地方去,才这样的,这个我们要了解。所以,这两种情况,我就事先先说明,避免越到后来,我越是会用比较像学校里念书这样,用各式各样的成语文字来表达,这个首先说明一下。

说广论的“论”最后一个,平常我们就说详细的来讨论这件事情。所以从这个题目上面,我们可以晓得说,我们现在学这个东西,就是怎么样从我们凡夫,下脚第一步开始,一直走上去,走到圆满成佛的这条路。而这条路的过程当中,不管就他内容的正确与否来说,就他应该完成的数量来说,以及走上去的次第来说,他都有一个完整详细的说明。我们从这个上面,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你照着一步一步实践的话,就可以达到最高圆满的境界。这就是本论的 (p9) 我们要学的。

这个作者是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这个地方,请翻开书本前面有一个彩色的照片,这张照片非常庄严非常庄严。我简单的把宗喀巴大师的历史,介绍一下:他是青海人,青海西宁附近的人,西宁就是青海省的省会。他生在元朝-元顺帝,顺帝就是元朝最末一代皇帝,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相当于西历的1357年。他从小就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很小就出家,然后到十六岁,就进西藏。因为青海一带,在我们中国靠那个角,包括青海,然后西康,然后四川的一部份,西藏,都是藏族的区域,他们信的都是佛教,而是属于佛教当中的密教一支。在这一个藏语的佛法系统当中,他的教育的中心是在拉萨。所以宗喀巴大师在十六岁的时候,也受了他师长的影响,进拉萨去求学,以后一生就在西藏,而且把西藏的佛法整个复兴。   

在这里,我也不妨把这个藏传一系的佛法简单的介绍一下。因为这个在我们国内平常是少传闻,所以我简单的说明一下。西藏的佛法开始的时候,是松赞冈波王,那个人,相当于我们唐朝初年。唐以前是南北朝,南北朝下面是隋、唐。 (p10) 那个松赞冈波王就是隋、唐那个时候的人,他也是西藏人当中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那个时候我们中国也碰见我们所谓唐初,那是中国最盛的时候,唐太宗,所以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段佳话:唐太宗的公主文成公主,就嫁给那个松赞冈波王。那个时候进去的时候,带了很多佛经进去;那个松赞冈波王不但娶了唐朝的公主,另外他也娶了一个尼泊尔的夫人。同样的,那时候尼泊尔也是佛教的国家,所以从这两个地方传进去了大量的佛法。

这个松赞冈波王不但是振兴了佛法,西藏的文字也是那个松赞冈波王时候建立起来的,他特别派一个大臣,到别的地方去,然后学好了带回来,最后呢?学的是印度,把印度那个母语,经过了他自已的认识以后,适应西藏,造了那个藏文。所以那个藏文虽然跟梵文是不一样,但是脱胎于梵文。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它翻译过去,它有种种的方便。譬如说,拿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你这英文翻译成功中文,跟英文翻成德文、法文不太一样,他们西方语言转变较容易,因为他们语言相似,就是这个道理,我们顺便一提。

除了文字以外,制定法律;最主要的,佛法那个时候奠了基。奠了基以后经过了 (p11) 三传,他传到了第三传,一个皇帝叫赤松德贞(世松德贞),这个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皇帝、藏王,他又大大的振兴佛法,从印度请了一位大成就者--静命大论师,到西藏去弘法。所以西藏的正式有三宝,所谓僧伽等等,从那位大师开始的。不过当时西藏的地方上有一种土著的教,叫做苯教,有时候称它为黑苯教,那个势力很强,民间的鬼神!所以不但民间反对势力很强,而且黑苯教的那个鬼神,那个东西还是很有力量的。其实我们现在世间也是一样,你看什么十八王公,或者什么,那种鬼神是有他的力量。那黑苯教里边,他们还有他们的咒术,各式各样的这种怪招;所以这个佛法刚进去的时候,遭到了种种魔难。

这个静命大师,是一位了不起的成就者就说:“像这种魔难,我没有力量克服它,现在印度有一位佛教的大成就者,莲花生大士,如果请到他的话,那一定没有问题。”这个藏王就努力去请。这也是因缘成熟,那个时候那位大师也正好从印度向东方走,那么正好到尼泊尔,于是藏王派去的使者遇上,把他请进去了。请进去了以后,这个莲花生大士是显密圆融的成就者,他有种种的殊胜的方法。所以把那些各式各样作祟的妖魔鬼怪一一降服,大弘教法。

(p12) 不过因为刚开始,初初建立,虽然刚开始建立了,等到莲花生大士走了不久,它那个基础没有稳固,所以很快的又衰下来了。再加上过了一百多年以后,就发生了一个很不幸的事情。就是那个赤松德贞又传了几代以后,我一下子记不住几代,有一个皇帝叫朗达玛,他反对佛法,所以皇家听了那个黑苯教的影响,整个把佛法摧毁。那个时候相当于我们的唐朝唐武宗,我们中国历史上面也曾经说,三武一宗之难,那几个皇帝都是反对佛法的,以皇家的命令,把庙拆掉,叫和尚还俗。那个时候朗达玛也是这个样,所以把它彻底的摧毁掉。摧毁掉了以后,那后来简直是一蹶不振。在我们中国来说佛法已经很普遍了,所以这个三武虽然摧了以后,还可以恢复一点,西藏简直是恢复以后,就不成样子。就这样的,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候,那个教法是非常的乱非常的乱。平常的时候,大家都是凭个人的想像,这个凌乱的情况我们可以想见。

那时候到朗达玛再传的下面另外有一个藏王,朗达玛下面那个西藏的政治方面,发生过一个政变,那我们不去谈它。所以那个皇室也就分了几支,其中有一支靠西边的,一个国王信佛,一方面是信佛,一方面是想到他祖先在佛法上的这种拥护辉煌,所以他心里面非常痛心,他就发心到西藏再去求法。结果他们祖孙两代聚全国的精华,花了很长的一段时候,到印度去请来印度的大成就者--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是印度当年的一个最高成就者,关于阿底峡尊者的内容,我们讲到本论的传承、师承的时候,它有一个说明,所以我这里不详细讲。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以后,把佛法振兴起来;从阿底峡尊者振兴以后的西藏的佛法,叫做新教,在这个之前叫旧教。所以我们现在听见我们这里,国内也有,藏密,属于宁玛,是叫旧教;其他的就是白教、花教、黄教这是新教,新教就是阿底峡尊者以后,经过革新以后的新兴的这种;当然佛法的中心没变,不过它的做法是比较改善了。

经过了阿底峡尊者这样的努力以后,它就复兴,复兴了以后,但是毕竟前面那个基础并不稳固,所以阿底峡尊者复兴了以后,慢慢慢慢的,又慢慢慢慢的,过了一些时候,又开始有点衰颓现象。后来经过宗喀巴大师又起来。宗喀巴大师距离阿底峡尊者是三百多年,不到四百年,阿底峡尊者相当于我们宋朝初年,这个宗喀巴大师是元朝末年。经过了宗喀巴大师这样的一次彻底的改革以后,所以西藏的佛教如日中天,到今天已经有六百多年了。宗喀巴大师改革以前,已经是很衰,一下达到那个顶峰,而且能够维持这个局面。经过很长一段时候,现在也慢慢的慢慢的向下,虽然向下,但是它还保持着非常完整的内 (p14) 容在;这一点是我们以前都不知道的。

幸好民国初年有几位了不起的大德,尤其是太虚大师,这个人真是个大菩萨,他以他的心胸,他要全部提起,所以他常有一个口号:“八宗并弘”。这个我们换成现代最简单的话我要来说一下。平常我们个人修,譬如说他学禅、他学净;对我们个人来说是没有错,你可以有成就,而且我们个人修也必须要走个人特别的路子,一定是一门深入,但是对整个佛法的弘传来说的话,这个不够,这个不够,一定要各方面的圆满配合。譬如说我们现在来造一个房子来说,或造一个寺院,假定说,我今天在这地方要讲修行,你说我造个小茅蓬,反正是一间,那么拜佛也在这里,吃饭也在这里,睡觉也在这里,我只要我的修行成功,就行;可是假定说,你要把那个三宝的形相撑持起来的一间大庙,这个不行,你一定要有大殿,有寮房、有大寮,有各式各样的配合。那么佛法也是如此。

所以像虚大师这种菩萨再来人,他有这样的愿心,结果他门下的弟子,除了我们本来有的台、贤、性、相各方面,以及所谓禅、净等等,关于密教部分,在我们中国内地,已经失传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