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41卷a面

(手抄稿 第十八册 p143)

p. 329 (4)

After you have made fervent supplications to the deities and gurus,

【至诚祈祷师长本尊。】

第一个。

strive at all the causes of engaging from many perspectives in accumulating the collections and purifying obscurations. If you do this, you will become profoundly certain that the good qualities in your mind will steadily improve.

【又由多门积集资粮,净除业障。若能勤修此圆满因,其慧倍复殊胜增长,乃能生起澈底定解。】

真正要做的就是,至诚祈祷师长、本尊,就是皈依、发愿,就是这个事情。而且要什么?“至诚”哦,这个两个字一定要如法做到!我祈求的是什么?我祈求的:净除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不管是所知障、烦恼障,不管是人我执、法我执;不但是现行,而且种子;不但种子,而且彻底无余地、一点不遗漏地。这个我们的的确确开始第一步,千千万(p144)万注意!所以说如果说我念佛,一定说我绝对要念的什么?学阿弥陀佛像你一样。绝对不是说:哎呀,我现在这里,这个就求去就行了啊!“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你取法乎这个的话,对不起,就去都去不了了,这是我们千真万确要了解的。这是真正祈祷师长、本尊。

这个里面有个特别的,所谓这个“本尊”就是我们所修学的,这是密教的特别说的,实际上我们显教亦复如此,譬如念佛,那阿弥陀佛啊!就是这样,然后呢你一心一意。比如说我们禅宗通常啊,禅宗这里供的到底什么我不知道,有的人说是文殊菩萨,有的人说……那没什么关系。实际上文殊菩萨是诸佛之师哦,你们看看《法华经》就晓得了,他早就成了佛了。所以你总归这个,换句话说那就是我的根本目标。那么为什么讲“师长”呢?师长是代表什么?就是,喏!这个我所祈求的这个阿弥陀佛也好,释迦世尊也好,文殊菩萨也好,观世音菩萨也好,他那个教法实际上从师长传来的,我还是必须从那个师长上面步步上去。所以你能够这样把师长看成佛一样,你就得到佛的加持。当然这个地方的善知识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了,不是随随便便喏,你要经过思、观察、如理抉择,才有个条件都现在这个上面哦!那么这个第一个。

第二个呢,多门中做两件事情:罪障嘛把它消除,这个就是忏悔等等。这个忏悔包括四样东西,这里大家都已经了解了,前面已经说过了,如果不清楚,回过头去再仔细地来(p145)复习、使用。还有呢,集聚资粮。那么所以加上前面那个,那个亲近善知识、多闻教授,就把那个听闻的东西,在这地方就如法地行持。所以整个地说起来,一共四件事情,而这个四件事情,第一个亲近善知识这是外在的;自己要做的事情就是:喏,听闻如理、无垢的教授,然后呢至诚祈祷师长、本尊,还有呢多门中修习资粮、净除罪障,三样东西。

能够努力的这个上面的话,有这个圆满因,这个是圆满因哦,这圆满因一定正确的。所以如果单说圆满的话,这一定是正确的,否则的话你怎么圆满起?所以正确无误的,而且一点没有遗漏的。那么在这种状态,这“其慧倍复殊胜增长”。哈!它那个增长不但是加倍、加倍的,而且殊胜地增长,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然后又这样做的话,那么对于前面这个完整的道理,能够生起彻底的定解,彻底的定解生起来了,下面都有了。这个胜解是什么?一切善法之本咧,还记得不记得?胜解,另外一个就是善法欲的根本在这个上头,你一定要对它有殊胜的见解,一点没有遗漏、圆满、决不动摇。有了这个心理的话,眼前很清楚。比如说我们常常说那个比喻当中,被毒蛇咬了,你必定要百分之百肯定:这个毒蛇咬上去的话,它一下那个毒跑到你心脏,非死不可!你有了这个完全的正确的概念的话,一咬到你马上拿这个刀就很快地剁掉了,这样才是啊!不是说“喔唷,我想想看,那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这个不叫胜解,这个心里面就是犹犹豫豫的。

(p146)所以说到这个地方的话,容或我们自己不一定了解,但是我们不妨现在看看我们以前温习的《了凡四训》也好,《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也好,他不是说刚开始的时候,“非疑即惰”。我们说这两个字好像很容易懂了,实际上你仔细检查的什么?惰是什么?不努力。疑呢,要去做了心里想说“哎呀,这样到底好不好啊?”就是这种心理。现在我们眼前仔细看看,看看我们的心里,你不检查不知道,检查了,唉!太多地方。很多地方好像要做的,但到那时候,哎呀,好像总有种种的藉口,比如:哎呀,这个也不好意思!哎呀,这个还有这个,那个还有那个……。都是非疑即惰。真正等到了生起殊胜定解的话,这种心理是一点都没有了!

这是所以这种心理行相,我们在这地方一定要认识得很清楚。你认识得清楚了以后,然后你修行才有希望。要不然这文字的认识,对不起,那个心理文字所指的到底行相什么,你了不相干,既然了不相干,你修,修些什么?都是修一张嘴巴。就因为修一张嘴巴,修得好的话变成鹦鹉,吱吱嘎嘎叫起来很好听,就是这样,就是这么;修得不好听的话,饿鬼、地狱,“哇!”惨叫,就是如此。我这个一点都不是开玩笑哦,那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哦!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从它的本质上面说体会得到啊!

As the former excellent beings said: Make all the teachings you have previously heard completely clear in your mind. You must reflect upon them again and again, evaluate them, and deliberate on them. When you have let yourself forget the teachings, there is nothing gained by learning to stabilize your attention on one object of meditation.

【如先觉云:“先所闻法令心总现,数数思惟称量观察,若忘其法专学持心,则无助(p147)伴。”】

喏,前面已经成就的这种,“先觉”叫作。他怎么说呀?你修的时候怎么办呢?把眼前心里面现起来的内容,是一定是什么?如理如量,以前听闻的。把这个现起来了以后,那么照着这个“思惟、称量、观察”,这个才是修啊!假定你把先前听闻的法忘记掉了,只是专注持心,没有用,没有帮助!

实际上我们现在看一下看,我们的心里什么状态?比如说你念佛了,先要告诉我们:啊!什么叫一句佛号信愿具足;信是信些什么,愿是愿些什么。然后呢你念的时候的确:哎呀,这个娑婆是无比的苦啊!哪怕叫你作皇帝,你一无是处啊!只一心一意,那个时候你唯一的地方是归投依靠啊!欸,那个时候是什么?“先所闻法是令心总现”。然后你心里面没有第二条路好走了,是拼命念佛。这句佛号是什么?信愿也具足,欣厌也具足,那道理不简单嘛!

现在你忘得干干净净了,在那地方的话就在那边嘴巴上面那么乒铃乓啷喊,唉,然后呢心里面胡思乱想地想。就算你拼命地拿起来,我想我们大家都有经验吧,哎呀,念那个辛苦无比。然后呢三天、五天也许还可以,然后呢过了个一年、两年那就完了!原因在哪(p148)里?就是这个。这个这种地方注意啊!所以真正成就的先已经觉,凡是修过来的人都有这个。你没有这个法相应的,你都是这样,哎呀,你拜佛也好……。我想初机的人啊也许不一定了解,诸位久修上座我想一定有这个同感吧!毛病在这里哦!赶快从那地方痛改啊,还来得及啊!

The best meditators are the best teachers. Mediocre meditators become mediocre teachers.

【故上修者是上法师,中品修者是中法师,】

下品不谈了!

You need knowledge of the teaching and commensurate meditation that both proceed to ever greater levels together.

【凡所修法即知彼法。】

哪!你要修的,一定要对你修的了解哦,这个很清楚哦!

Once you gain a firm certainty from such reflection, you do not pay heed when bad friends say, "All thoughts, virtuous and nonvirtuous, are conceptualizations and are therefore to be eliminated," but rather think, "The teachings do not say this nor do my teachers assert it."

【若由是思定解坚固,则诸恶友唱说,善恶一切思惟,皆是分别悉应弃舍者,自知法中无如是语,良师不许,便能不随彼转。】

你能够这样地照着上面的,“上修”就是最完整的,那最了不起的,那真正法师啊,你开口说法你就对呀!中品的是中修的是中法师,下品的这里根本不谈。这一定要晓得:你修的法就是你所知道的。对于这个获得坚固的定解,不但定解而且坚固。因为你内心当(p149)中有确定认识,所以这恶友哦─现在这地方告诉我们恶友是什么?喏,这个!不是跟你打架的,就是说那种似是而非的,说起来很好听;啊!也是引经据典,但是呢实际上并没有如理。他那些说啊:“哎呀,一切思惟都是分别,你不要思惟的,我们一开始就要如如不动。”所以有很多人说,我们刚开始的时候要讲《楞严》,说《楞严》的宗旨是干什么?要得到根本,所以你不要去妄分别。所以他一开始就是找那个东西,当然你找到固然好,结果找不到,他只觉得你不要分别,实际上大无明当中,觉得这个修。啊呀,真是可怜!这样。

所以《楞严》本身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不是吗?佛陀跟阿难两个,“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在哪里啊?是辩思当中嘛,处处地方。而且他那个思辩当中,心里面:欸,看,在里边、在外头?他找了老半天,“嗯,里边,是这个嘛?不对。外面是这个嘛?不对。中间是这个嘛?不对。”那都什么?这是如理地闻思啊!他最后找到了,然后再安住在这个上面,这个才是《楞严》的宗旨啊!

现在我们有没有下过这个功夫啊?没有,也没有这个善知识指导你,这很明白、很清楚啊!然后我们也说,“哦,这个像蒸沙煮饭”,你不用它。结果他的蒸的沙欸,我们的蒸的粪哪!这个要了解啊,这千真万确的,都在那儿妄想当中!那、那、那把那个好东西(p150)排除掉了以后啊,他那个蒸沙的最多浪费那柴火,你蒸的那个粪是臭气冲天,是害人不浅哪!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我们真正要看这个地方,你要了解得很正确。

当然我们现在这地方,说一个道理让人家,那可以,说至少种一个善根,刚才一再说过这个道理。所以特别这地方说明,自己修行哦,你要把握得住这个。所以那些错误的,你呀不会。自己晓得:这个真正的完整的教法当中,可没有这样的说法哟!真正的良师可不许哦!你因为了解,所以你不会跟着他转。

Otherwise, if you are a person who possesses a little faith but no wisdom, you are like the leading edge of water running downhill—you go anywhere you are led, taking anything said to be true, wanting to cry when you see others crying, wanting to laugh when you see others laugh.

【若无此解有信无慧,见哭则哭,见笑则笑,随他所说觉为真实,犹如流水随引而转。】

如果你对这个道理没有正确的认识的话,那是没有智慧,信心倒够的,害了!所以“有信无慧”,于是看见别人这么说啊,你也这么来。看见他说得不对啊,你也说不对,这个叫“见哭则哭”;看见这地方说得对啊,你也说对,叫“见笑则笑”。你根本不晓得他说的是对啊、是错!就像水一样,那个哪里一下,那就又跟着这……好好好,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这个是我们真正重要的!所以说没有智慧,有这么大的大祸害啊!前面说来(p151)说去告诉我们,这个智慧的重要啊,有了有这么大的好处,没有有这么大的缺陷。

所以古人告诉我们“宁愿千年不悟,不要一日错路”,就是这个道理。我宁愿在这儿摸,停在那里。所以说停在那里你没有浪费、没有走远,就算你动动,原地踏步也不怕;就怕你一错,错路了以后啊,你跑得越起劲还越远,将来一旦回头的时候,唉,不晓得跑到哪一年、哪一个月!而这个概念是太重要!那有了这个。再继续下去,下面说“啊!现在晓得这个智慧这么重要啊,我们要学!”欸,慢慢地,就告诉你智慧还有几个不同的项目,差别在三样。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divisions of wisdom has three parts:
1. Wisdom that knows the ultimate
2. Wisdom that knows the conventional
3. Wisdom that knows how to act for the welfare of living beings

【第三慧之差别分三,① 通达胜义慧。② 通达世俗慧。③ 通达饶益有情慧。 今初】

现在下面说一下,

(1) Wisdom that knows the ultimate cognizes the reality of selflessness, either by means of a concept or in a direct manner.

【◎ 谓由总相觉悟,或由现量觉悟无我实性。】

这个叫胜义慧,或者是总相的,或者是现量觉悟无我实性。那么现量就是你现证,现证什么?喏,无我的实性。总相的是什么?它虽然你没有现量证得,可是闻思相应的。换句话说,一切法的总相它都是空,没有真实这个实性的,这个才是这个第一个,真正的所(p152)谓胜义谛所指的。

(2) Wisdom that knows the conventional is wisdom that is proficient at the five topics of knowledge. The 《Ornament for the Mahāyāna Sūtras》 says: Without making effort at the five topics of knowledge, even supreme noble beings do not reach omniscience. So they must strive for these so as to refute others, To care for others, and to know everything.

【第二个通达世俗慧,谓善巧五明处慧,如《庄严经论》云:“若不勤学五明处,圣亦难证一切智,故为调伏及摄他,并自悟故而勤学。”】

“世俗慧”就是我们这个天台所谓俗谛,天台所谓俗谛。那个是什么?包含了五明处慧。实际上就是世间对一切的事相上头的,前面是总相,这个是别相,那么对这个东西啊,要彻底地了解。下面引经证,说你如果不学这个东西的话─菩萨智跟小乘的根本差别就在这里,又叫作道相智─在这样情况之下你没办法证得一切智,一切智就是圆满的佛果。所以不管是为了调伏别人,以及自己要想彻底地圆满解决,都要勤学。

The topics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 different sorts of purposes for pursuing them. To refute those who do not believe in the teaching, you pursue knowledge of grammar and logic. To help those who do believe, you pursue knowledge of the arts and medicine.

【谓为调伏未信圣教者故,应求声明及因明处,为欲饶益已信者故,应求工巧及医方明。】

喏,为了帮别人的话,你调伏没有信的人,求声明跟因明。为什么这个是调伏别人哪?“声明”是语言、文字、音韵,你善巧地运用了以后,然后那可以。譬如我们跟人家谈话,你总要懂得谈话的运用、善巧、技巧。用晓得这个所化─“因明”就是说话的原因,他毛病在哪里你找到了,那么从这个上面根本去讲,不要说风马牛不相干的事情。(p153)这两样东西我们很明白、很清楚,对吧?第一个呢,就是你要把握住所谓理则,我们讨论一个问题这个原则,这个原则为什么是这个样,那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然后你做出种种比喻,所谓宗、因、喻等等,这个是因明,把握住。然后呢你要表达这种方式,你要用的语言、文字等等这是声明。那么这个是未信的。已信的话呢,你怎么去摄受他?用工巧明,就是其他的技术。

p. 330

To achieve knowledge of all for yourself, you pursue Buddhist knowledge.

【为自悟应求内明,此是别义。】

对这个是个别说啦!总来说的话,

But to attain buddhahood, there are no such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m; you must pursue all the topics of knowledge.

【又此一切皆为成佛故求,是为通义。】

就这样。实际上呢这整个来说要求成佛,这是总共都要,这是世俗慧。

(3) "Wisdom that knows how to act for the welfare of living beings" knows the way to accomplish blamelessly the welfare of beings in their present and future lives.

【第三通达饶益有情慧,通达能引有情现法后法无罪义利。】

就是这样。啊!要把一切有情引进来。引进来怎么办呢?眼前也好,后来也好。世俗上的事情啊,是眼前好、后来不好,眼前好是最多短短一百年,后来不好是无比长劫是生死轮回,哎呀,在地狱里边,这是我们要分别得清楚的。佛法─眼前好,将来是更好,而且一直增上。

(d) How to practice? When you develop the three types of wisdom, you do so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six supremacies and all six perfections. The generosity of wisdom is establishing others in wisdom after you have stabilized yourself in it. The remaining perfections are as presented before.

【◎ 第四正修慧时应如何行。发三慧时,应令具足六种殊胜,及具六种波罗蜜多,自住(p154)慧已,立他于慧是为慧施,余如前说。】

这个前面也都是,每一度都是这样的,你们要看的话,在两百六十七页。这个很重要哦!这个是概念,所以这修六度真正殊胜的话,它一定具足六种殊胜。第一个,一定依的这个是大菩提心;然后所作的事情的话,一定是说遍缘,遍施,譬如说布施,遍施一切,智慧的话是遍学一切,没有一点,哪怕是做单独的一件事情,这个。详细的只要把重新看一遍就行。

(e) A summary. Even if you have the wisdom that perceives emptiness, it does not become a bodhisattva deed without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so steadily increase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the basis of the bodhisattva deeds.

【◎ 第五此等摄义。虽有现证空性之慧,若无大菩提心,仍非菩萨之行,故应增长大菩提心为行所依,地上慧度修所愿境,】

又说一遍。那么要晓得哦,这个慧的特质,这个是什么?三乘之母。它大乘不共的父是什么?菩提心。所以说尽管你有了现证空性之慧,这地方说得很清楚哦,如果说你没有这个方便,没有这个大菩提心的话,这个不是菩萨行。是啊,所以我们现在这地方修智慧先一定要什么?把大菩提心“为行所依”,然后学。那个时候学的这个慧啊,是“地上慧度”是我们所愿的。所以没有大菩提心,这个慧都是通常说总相的,只是见空性;然后呢菩萨这个一开始修的是,说道相智。这个两个东西同样的,修的这个就积聚资粮、大菩提(p155)心,所以两样东西要同时怎么样相辅而来。

Next, aspire to the wisdom of those at high levels and then train your mind in it. From this moment you must strive to produce the three types of wisdom—the method for completing the peerless, great collection of sublime wisdom—

【其能圆满无上妙智资粮所有方便,谓发三慧。】

能够圆满这个无上妙智的资粮,换句话说,因地当中先要做些什么呢?喏,这个方法就是要启发“闻、思、修”,很清楚,所以我们眼前从闻、思下手。

and you must study.

【现应励力而求多闻。】

这个确实我们真正努力的。所以说来说去,我们眼前第一件事情,真正要努力的就是这个。

For, if you do not do this, you contradict the principal precept and will then be destroyed by faults and infractions;

【若不尔者,违越学处罪所染着,】

假定你不能这样的话,你自己要做的根本的事情都不知道,你的行为处处地方为罪染所犯,你还谈什么!所以容或有人说“哎呀,我是念佛的。”念佛更重要啊!你不是要去吗?这个念佛净土法门它说得最清楚啊─戒,戒是最稳啊!你不是要求生净土吗?所以我总是问人家:“欸,你念这个,你的目的是,这个目的在这个四句,还是你要求生净土啊?”你要四句,那不谈,你就忙那个四句就行了;要求生净土,就单单说不必谈这(p156)么大,他说得很清楚,什么?戒,戒最稳。你只要把那个戒能够持得很稳的话,那一定往生哦!而且他说一日一夜学什么?八关斋戒乃至于,沙弥戒,你持净了就能去,这不是千真万确吗?你要想这个持得净,干什么?还要多闻哪!否则你不了解,对不起,你自己以为持了,违犯了,不行啊!所以何况你求无上大菩提。所以我是要去,但是我的目的是这个,所以你一定要再生生增上。那个时候不管是你走哪一门,那没关系,我是持戒也好、净土也好、禅宗也好,教、宗,嗯,第一个。眼前是这样,还有啊,

in future lives as well you will not take pleasure in broad learning. Consequently, you will be unable to learn the bodhisattva trainings.

【诸余生中亦不乐多闻,不能学习菩萨学处。】

这个道理已经一而再、再而三说过了。眼前这个因地当中,先已经把这个恶因种下去了,将来下一生又生起了。所以唯一的希望,现在就是:哎呀,赶快啊!现在听见了,一定要把宿生种下去这个,靠现在听见的时候努力拔除。欸,那就有希望了!好的话这一生就成就,否则的话,下一生出来很快地,拼命你去学嘛!不会像现在,“哎呀,听见了这个,这么麻烦哪!”因为什么?你宿生因地当中已经把它拿掉了。你心里因地当中已经种了,“我要努力这个,我要努力这个!”所以到那个时候,一起缘起法,你自然而然这个就来了。

Whereas, if in this life you strive at the methods of developing wisdom, you prevent the infraction of not training in the six perfections as promised; then in other lives as well,

(p157)【若于现法勤修开发智慧方便,能遮现法不学之罪,】

喏,很清楚!你现在能够这样去学的话,那么能够遮止不学的罪过,这个现在。

as the《Questions of Subahu Sūtra》 says, you will easily be able to complete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如《妙手问经》所说,余生亦能速疾圆满般若波罗蜜多。】

下一生,嘿!也很快、很容易的,把这个学的这东西,很快地就学得起来了。为什么呀?因为眼前你努力了嘛!所以它这的的确确你只要如理一念相应作的话,马上就这个果报跟着来。所以我们从处处地方,不但佛法,处处地方要体会。实际上应该这么说啦,这个佛法是包含了世间的一切,深的地方我们容或不看见,但是浅的地方我们应该多去看。所以我平常啊,经常把《了凡四训》摆在那地方,倒不是一定去看,有的时候我心里面呢一看,哦,我觉得一点都没错嘛!你看这个袁先生,听了这个云谷法会禅师以后,他第二年的考试马上改了,第二年考试名次马上改了。我们现在也是如此啊!只要你听了这个教法,你肯下功夫的话,现生就改啦;然后呢下一生,那下一生更快啊!就是这个道理。

昨天已经讲到慧,般若波罗蜜多慧度,最后“第五此等摄义”。前面说,我们如果不学的话,现生呢因为不了解什么是该作、什么是不该作,所以都被罪染所染污,然后呢余(p158)生也很难学习。一方面可以说余生很难,就是将来很难学习,实际上它经本上面并没有说的一点事情:因为我们没有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多,不晓得如理取舍,所行的事情都是非理的做法,结果呢,这个非理的集的种种的业,将来感得的果是什么?像下一生、下一生哪,一直在恶道当中轮转。即使偶然有因缘透出来的话,还是因为不了解如理取舍,还是受苦,辗转地在这个里头,所以这个结果是对我们是损失太大,太大!

反过来,我们能够学的话,现在就有智慧开发,能够遮止很多不理想的罪犯。所以啊,眼前就得种种的身心两方面的增上;而余生呢很快能够容易学,所以一直向上,自然这个解脱,乃至于无上大菩提是很容易。所以经论上面处处说,你这样做的话,“不久当成菩提”,这是千真万确的,千真万确的事实,主要的关键都在这个上头。所以关于这一点呢,我们要再三地、深入地思惟观察,策发我们、推动我们全心全意去学习这个。现在我们再继续看下去,就看第五摄义那一段当中的第五行。

Nowadays, from among the six perfections—the center post of both the sūtra and tantra paths—there exist in slight measure the stages of the practice of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but the stages of the practice of the other five perfections have disappeared. Therefore, I have explained the key points of their practice in abbreviated form and a little of the method for generating certain knowledge of them.

【如是经咒二道栋梁,六度之中,修习静虑之次第,尚似略存,修余五度之次第,皆已隐没,故于修行摄要及引发定解之方便,略为宣说。】

那么上面说完了以后,大师,就是宗喀巴大师鉴于当时的状态─这个当时的状态就(p159)是指佛教界的状况─说我们正式地修学佛法,最主要的栋梁是什么呢?就是撑持整个那个建筑物的中心支撑,最重要的支撑,这个重要的支撑是指房屋的;现在这个地方,这一个是支撑什么呢?支持大乘佛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