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50卷A面
(手抄稿 第十九册 p189)
【然由分别假立,可否安立为有,则不相同。】
现在下面这个答案来了哦!这个就是中观不共义。换句话说,真谛跟俗谛,空、有之间,不但不相违背,而且这两样东西必然配合的最重要的道理,这个地方请大家仔细地听。说这个两样东西,一个是在蛇上面所安立的这个假的蛇;这个绳上面的安立的,跟蛇上面安立的这两个东西的差别。这两样东西,如果说我们用理智,这个理智是什么?就是比量智,根据着圣言量,以如理的智慧去观察、去找的话,那找不到。一样的,都是因为由分别,虚妄分别假立的。但是啊,虽然由分别假立,在这个分别假立当中,这个所假立的东西却有不相同的内涵。那么为什么同样假立的有不相同的呢?
p. 578
【以于绳上分别假立为蛇,不可安立为有。于蛇蕴上分别假立为蛇,则可安立为有。】
(p190)说在绳子上面所假立的这个蛇啊,它这个东西你不可以安立它说有;而在蛇上面分别假立的这个蛇,这个可以安立为有。在说明这个之前,要回过头来刚才说一下,这个两样东西,同样是分别假立的,可是呢现在我们如果是以理智,换句话说,以圣言相应的比量智,完全是真理去观察的时候,观察它是不是有真实的、实在的自性,那个同样的没有,那个是两样东西完全没有。可是现在呢,就是这个假立的这个行相什么等等,这个是另外一样东西。下面来解释:
【以是分别假立非定是有。】
那么说明,因为我们分别假立的东西啊,通常我们分别假立的东西,这个东西有它有一个专门名词叫“名言量”。由我们分别所假立的,凡是分别假立的东西,我们都给它一个这个分别假立的标准上面所安立的这个量。譬如说我们常常讲的桌子,你说桌子这东西有没有?有。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啊?是我们分别假立的,这是我们前面说过,书本、眼前的一切东西,是吧?的的确确,这个地方的分别,就是说由种种的因缘,不是实有自性,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个叫作名言量。那么这个名言量当中啊,它却是有差别,有的是有,有的是没有。那么哪一类是没有,哪一类是有?下面说:
(p191)【如计声常及人我等,虽是分别假立,然非是有。】
就像什么呢?譬如说“声是常”,这个是印度的外道,外道当中说胜论师他觉得声是常性,我们说这个声是无常性。它这个地方我们不必深入,深入的话,又扯到太远的地方去了。乃至于我们人上面,所以执着五蕴上面找到一个我,这个“我”啊,它不是实在有的,这是一种。还有一类呢,
【分别假立虽非定有,然属有者,则定是分别假立。】
凡是虽然这个分别假立不一定有,但是啊,欸,这个下面那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呢?说它假定说你有了以后,分别假立的东西虽然不一定有,这个不一定有指什么?是两种情况:有一种呢,就是它这个理性观察的实在自性是一定没有;然后呢以名言识来衡量它的话,它可能是有,可能是没有。那么这个东西一定是分别假立的。那么这个分别假立,在什么情况之下是有,什么之下是没有呢?
【以有者必是名言有,】
在分别假立当中所有的,这个一定是名言有。但是这个
(p192)【名言有者,寻求名言假立义时必无可得。寻求假义既无可得,则唯是于无观察识前,由分别假立为有也。】
说现在这个上面以名言所安立的这个东西叫它“有”,是,叫它有,这是名言识所安立的。但是你要认真─寻求是什么?“寻求”就是认真去找,真正说起来就是用理智观察去找。所谓认真,当然认真去找的话,不是开玩笑的啊!你理智观察去找这个所假立的真实义,真实的内涵,有没有这个真实的内涵哪?对不起,那个时候找不到,那个时候找不到。譬如说我们讲那个桌子,是,你用这个木板、用这个人工,这么咚咚咚咚兜起来,兜起来了以后呢有这样东西,然后你叫它一个“桌子”,这样。那个桌子这个东西呀,是什么?在它所安立的这些法上面所安立的一个假名,对不对?是啊,平常的时候你可以说:“啊,这是一个桌子。”是啊!假如你讲到桌子你就想到。可是桌子这个东西的本身,对不起,只是这个东西的一个代名词。这个桌子本身哪,那个地方只有一种功效,是有这个功效,是代表这样东西。可是“桌子”,桌子本身,你讲的这个桌子本身并不是一个实在有的东西。
所以我们古德们常常说:譬如说“火”,用这个名词,这个“火”这个名词代表这(p193)样东西。说你讲这个火这个名词,不是实实在在的火。假定你讲的火的名词是实实在在的火的话,当你讲到它,那个嘴巴你就烧掉了,应该这样。很简单,如果有火的话,你讲“火”嘛,这个火实在的,你的火就不烧掉了吗?当然不会烧掉啊!就是这样。同样地,你讲桌子的时候,你嘴巴上面讲那个桌子的时候,你晓得桌子所指的是什么,就是它代表这样东西,这个不是很清楚吗?就这个。所以你找这个真实的意义是找不到。
虽然这个找不到啊,但是它在“无观察识前”,就是说现在呢前面“寻求”,寻求就是观察,你要去观察寻求的时候啊,欸,却找不到。但是你不去观察,当你说桌子,欸,桌子嘛当然就这个嘛!火,火嘛当然就这个。那个时候所以这个识所安立的东西,在这个感受上面是有的。譬如说我们讲到火,火嘛,就是这个,对吧?那点蜡烛嘛也是火,然后呢炉灶上面也是火,是,这个我们的心识所对的这个上头,这个上是有。因为有这样,所以啊在我们心识所对的上头是有。有这个名言假立的这样的一个行相,有这样的功效,有这样的种种,所以我们在这个当中,会对我们产生种种的功效。
乃至于譬如说我们讲到,欸,尽管讲火它不会烧你,可是假定这个火对你的的确确有一种感受的话,讲到那火的话,你会心里面会有一种害怕。譬如说一个人曾经被火烫伤过、烧过,喔!他听见火害怕。实际上我们没有这个经验,我们不妨说吧!譬如说讲吃的(p194)东西,那个假定你没吃过,不管他讲怎么吃什么,你也不晓得什么。可是如果你吃过的东西,讲到吃的话,哎呀!你到那时候嘴巴里面咕噜咕噜,肚子就咕噜咕噜叫,口水就咕噜咕噜流,对吧!欸,我们都有这种感受啊!为什么呢?原因就是这样。因为这个东西就是你这个名言识─就是我们识─所安立的。找到实在的东西有没有呢?没有。但是呢你不去找的话,正因为这个安立的时候,就是说这所以建立起来是根据你那识所建立,它对你那识就有这样的功效,这个我们要了解。所以在名言当中所建立的东西,那么在观察的时候你找不到真正的东西;但是啊在不观察的时候,这个却是可以建立,它有实在的形状、实在的功效等等,只是没有真实的自性,如此而已。了解了这个,那个时候,
【绳上之蛇,由名言中无故非毕竟无,蛇蕴上之蛇,】
在这个绳上这个蛇,是“名言中无,成毕竟无”。就是在无观察识,你不要去观察的时候,那个认识对到了以后也没有,对不对?这个是没有的。但是无观察识,当……为什么情况有,这个我们现在暂时不谈,等一下会讲。
【蛇蕴上之蛇,由名言中有故非毕竟无。】
在这个蛇身上的这一条蛇啊,在这个名言当中,它不是毕竟无,确实有这样东西。所(p195)以说
【以绳上之蛇,世名言量即能违害,蕴上之蛇,世名言量不能违害故。】
这个什么话呢?所以这个就是世俗谛的建立,这个“世”就是世间的共同的法,世间的意思,叫覆盖义、染污义。被什么东西覆盖啊?就是被一个痴闇所覆盖,因为痴闇所覆盖,所以才产生了这种虚妄的分别识。那么这个分别识所分别出来的这些东西叫作什么?世俗谛,这个地方所讲的叫“世名言量”,世名言量。这个世名言量是我们世间所共同的,现在世间所共同的这个认识作用之前,你现在拿一根绳子说这个蛇,对不起,大家晓得这个不是,对吧!所以跟这个世间所共同认识的这个认识作用,这个世名言量当中不能站,站不住,所以他说“能违害”。但是啊,蛇,真正的蛇,是蛇蕴上这个蛇,欸,那个世间的名言量,是共同的世俗,那名言量是不能覆盖的,它是的的确确有的。现在这个道理清楚不清楚?这个就是世俗谛的善巧的建立。
这个了解了以后,所以他前面用这个比喻,只是用一个容易的比喻来说明难懂的。那比喻要说什么呢?就是说,一个,找一个实际上的一件事情摆在这地方,当你被黑暗所蒙蔽,你不清楚它的真相之前,结果你骤然一看,哦!觉得认识这个东西。那么如果(p196)说,你能够很明白地去看的话,就发现,啊,跟你原来所看见的不一样,它的真实的内涵就显示出来了。
这个比喻当中是指什么?骤然一看,就是表示在黑暗的时候,然后呢真实看到的,是把那个光明拿出来的时候。现在对于我们的这个认识作用,普通叫“无观察识”,就是我们无始以来跟杂染相转、相应的这种认识作用,就是一般我们直觉,拿眼睛去看,看见嘛,就是这个东西嘛!然后呢根据你眼睛看见也好,耳朵听见也好,身体触到也好,所谓色、声、香、味、触这几样东西,然后呢生起了这个五根之识,那个时候这个第六意识跟它俱转。那所以第六意识所缘的就是前面五识所现的,然后你心里面想什么、什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叫“无观察识”。就相当于前面比喻当中被无始以来的习染所覆盖的,那个时候你觉得是有。那么进一步呢,如果你去寻求,寻求是什么?就是不再被这个痴闇所蒙蔽,你拿光明来一照,欸!那个时候发现它没有了。这个名言量的建立是这个样的,这个是名言量的特质。
所以既然是这个特质的话,这个名言量也是共同的一个,所以对这个名言量来说,一定是什么?就是说,哪!大家我们是用什么来建立的?就是我们的认识作用,我的眼睛是这个,耳朵是这种状态,你也是,他也是,我们都是。尽管我们都是,可是那个时候你(p197)的眼睛有了毛病,或者你的耳朵有了问题的话,欸,对不起,那个时候所见所闻就不一样了。有色盲的人哪,青的会看成黄的,对不对?到底看成什么我不知道,反正色盲的人看那个颜色就跟我们不一样,对吧?同样地耳根也是,身根其他的也是一样。乃至于神经错乱的人,这个意识它所想的事情跟我们不一样,对不对?这个实际上的状态。
乃至于更进一步,就算是我们现在这个六根、六识都是健全的,都是健全的,但是这个里边有一个很特别的事情,就是五根跟第六意识,五识跟第六意识有一个差别。五根所缘的是现量境界,这个所谓现量境界,要注意哦!就是对根所缘的现量境界,这个眼前对这个五根来说是对的,可是在理智之前不一定正确哦!理智之前是不正确的。所以换句话说,因为这样东西本身就是由这个名言量所安立的,那么它五根所对的这个东西传到第六意识当中,那么第六意识就根据这个五根所传的这个所谓“落谢影子”也好,或者第二意识也好,来判别这件事情。平常我们这个名言量就这么建立起来的,对不对?这样,这个我们第一个要弄清楚。
所以假定说现在一个人眼睛蒙上了以后,然后呢你看不见的东西,人家告诉你这个什么。如果你信得过他的话,那个时候你的的确确你不是眼睛看见,你耳朵听见。如果你信得过他的话,那个时候产生一个什么效果呢?那个,喏!就是你会完完全全根据他给你的(p198)报导去想这件事情。在这种情况之下,这是我想我们人人都有这个经验,我们不一定啊像那个犯人一样,被他去上那个刑。可是的的确确人家跑得去拿一个什么东西来,假定这么有这么一个说啦!说:哟!那个地方发现了一条蛇,或者发现一个东西,我们大家神经紧张得很,坐在那个地方,忽然之间你脚上面一个东西爬进来,喔!你一定吓得一大跳。对不对?为什么?那我想人人都有这个经验。不要说那个时候你没看见,可是呢你意识当中已经接受了,嗯,有这个东西在。所以当那个东西过来的时候,啊哈!你自然而然就心惊肉跳,这个感觉来了。这个两样东西,就介乎刚才这个粗染的名言识,跟这个如理观察之间。我把这个例子加进去,你们能不能体会得到这个特质上的情况?
所以实际上呢,就是说这个无观察识,就是我们正常一般的这个识心作用,就是认识作用,现在我们佛法上面说“识”,就是我们凡夫的识,那么这个上面的特别名字叫“名言识”。这个名言识,这个识所安立的、所看的、所对的、所想的这些东西,当然这个识是什么?就是我看这一个东西;看了一个东西以后,所看见的东西我们叫它“量”。它这个法相上的,实际上平常我们不妨这么说一说,我用一个尺,然后呢去量一个东西,量出一个结果来。我用一个秤,秤一个东西,秤出一个结果来。我用一个表,衡量一个时间,衡量出一个标准来。这个我们大家都晓得,对不对?那么你如果用尺来量的话,量出来这(p199)个叫量果,这个叫量。这个量是以长度来计的,那么叫几尺几寸;以重量来计的,那么叫几斤几两;而时间来衡准的,叫几分几秒,那几年几月。现在呢这个地方的就是说,我们用名言去衡量得出来的这个叫名言量。所以能衡量这个东西,我们叫作名言识;所衡量出来的结果,叫作名言量,这个清楚不清楚?
所以这样东西,这样东西它本来怎么样建立起来的?本来怎么样安立起来的?实际上呢就是我们无始染污以后,由于无明相应,这个无明相应了以后,我们这个心念就产生一个错误的功效,这个功效我们就叫它“识”。这个识就是错误的,本来它安立就是它这个东西安立,根据这个东西而安立的。所以啊,在这个东西上安立的东西,对它来说自然是真实的,所以这个事情,有,这个情况。而这个东西的安立本来是虚妄分别,所以它不是用理智安立的。所以那个时候,你用理智去观察,对不起,没有这样东西!
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一个比喻,现在再说一个比喻,譬如说小孩子。容或我们还自己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容或我们忘记了,看了这些小孩子们,喔唷!这几个小孩子趴在这个地上玩。最小的时候,自己乃至于撒了一泡尿啊,弄了个泥巴弄得很高兴,长大了一点当然不会,然后呢在地上面玩那些什么东西。我的印象我小的时候欢喜踢毽子,现在大概也找不到了。后来有那种东西叫什么?玻璃球啊?那个玻璃球,你们叫什么东西啊?玩那个东(p200)西会弹,现在的名字不知道什么,现在当然有现在玩的。那时候欢喜得不得了,那个大人总觉得不允许。然后呢有的时候他处罚你,乃至于看见了以后把它拿掉了,喔唷,自己都痛哭流涕。现在如果长大了你去看看,唉,真就可笑极了。我想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对不对?
比如说,你在这地方玩一个刚才说的,弄一点泥巴玩了一个东西,只觉得,喔唷!这个当然大家做,我的房子,你的堡垒,大家打仗。那个大人跑得来告诉你:“啊!你弄这个东西干什么,赶快走、走、走!”把你牵走,然后把那个城踢掉了。唉呀!你在那儿痛哭流涕,会不会啊?会!为什么?因为在你这种情况之下,是你的那个时候的名言识所安立的,对不对?你千真万确地做,喔唷,两个人打得很起劲呀!我在那儿造了一个东西很坚固,然后我又弄了一个炮攻打他,他在那儿防守。结果一个大人跑得来把你拿掉了,的的确确你很伤心、很痛苦,乃至于几天你还在这儿睡不着觉。所以你们不妨从这个上面一步一步地去思惟、观察,就了解了。
所以他这个比喻是说明了这件东西。那么现在了解了这个以后,这个概念了解了,那么自然对上面他那个问难,就解决了。所以呀,他本来这个比喻是用一个容易懂的,让我们了解难懂的东西。而真正说起来,这个难懂东西的内涵,却是跟那个容易懂的,欸,很(p201)相应,不过它只是相应部分哦!所以现在我们先把取出相应部分来解释完了以后,最后慢慢地再说这个真、俗二谛的建立的关系。
刚才我们不妨为了容易了解起见,把我们所举的这个比喻每一个都想一想看。第一个是说,啊,我们大家都没看见,可是平常的时候我们晓得这个地方,我们这个假定说啦,我们说常常有毒蛇会来的。这倒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哦!那一天有人看见一个青竹丝,从我们这个后面那棵什么?芒果树上面爬在那个地方,对吧?假如经常有的话,到了夏天,“喔唷!蛇来了。”哦,大家提心吊胆。然后呢你脚上踢到一个东西的话,我们一定啊,喔,心惊肉跳,马上两个脚缩起来,这是一种状态。然后那我们想到小孩子那状态,乃至于想到刚才说的,告诉我们这个意识杀人的故事。那更进一步的话,我们了解现在我们这个认识作用,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可是凡是不管是哪一类,就是以他这个名言识所安立这个东西,对他来说,的的确确是有这个功效,而且他这个认识作用当中千真万确地是觉得有。所以刚才说五根所对的这个东西是他的现量,因为是他安立的嘛!对他就有产生的功效。第六意识本来所缘的,一直是缘这个什么?缘那个五根给它的传递的讯息,这个是它的真正的特质,所以都是跟着俱转,跟着俱转。那么这些东西都是无观察识,假定你认真观察一下的话,那就找不到(p202)了,这真实的东西找不到了。
所以在他这个比喻当中要说明的,这个人上的“我”,是不观察的时候是千真万确,一观察,没有了!同样地,我们刚才说这条蛇,不管绳上的蛇也好,或者这个人说的蛇也好,或者这个小孩子讲那个城也好,乃至于我们刚才讲那个东西,如果这个犯人张开眼睛一看,那简直哈哈大笑,对吧!我想没有一个人例外的,我们都是如此,这个情况就是这样。这么,现在首先说明这个,我们现在继续下去。
【◎ 合上法喻,如绳非是蛇,喻五蕴非我。】
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绳不是蛇,那么所以这个五蕴也不是我。
【如依于绳而生蛇觉,喻依五蕴而起我想,如依盘绳而现蛇相,喻依五蕴有我相现。】
同样地,尽管这个上头明明没有蛇,以及这个上头明明没有“我”,但是啊在绳上面却千真万确地可以让你生起一个蛇的感觉;同样地,在五蕴上面的千真万确地生起这个“我”,我们一天到晚就跟着这个转。同样的道理,
【如依绳现蛇而蛇非有,喻依五蕴有我相现,而实非有。】
(p203)同样的道理,依这个绳上的实在的蛇,喻依找不到五蕴上头的“我相”啊,要找它的实在─这个“实在”我们有的时候称它为“自性”,有的时候称它为“自相”,有它为……什么,不管种种,说真实的这个东西找不到。
【此即我无自性义】
所以说这个“我”啊,无自性。它注意哦!叫“我无自性”,不是单单没有这个我。平常我们讲的“无我”的话,真正的全文应该是“无我自性”这样的东西。“我”这个假的行相,这个是有的。你们懂得了这个,所以《大智度论》上一开头的说,明明没有我,那么为什么佛说要我?佛也处处地方说我、我、我,他这个“我”是以什么安立的?就是以世俗谛。那么这个世俗谛是什么呢?就是前面所说的名言量,这个无观察识之前安立的。
他为什么要用这个呢?他因为我们现在整个的都在这个里头,所以要让你认得也认得这个。让你从这个上面认得了它,然后呢告诉你为什么有这个,真实的理智上面没有。然后你如理地信得过,信过了,还要自己认真观察,信过了不观察没有用。经过你观察发现:“唉呀,真的没有啊!”那个所以他一定要这样的次第。同样也说明了,只要这样的安立的话,却是有它的这样的一个假名,或者叫名言量,或者有它的功效,乃至于从如此(p204)因感如此果,种种。而这个因当中必定有一个主因什么?无明,无明所现。所以十二因缘由这个上面建立啦,无明故行哪,就行缘识,然后呢下面“更、更、更、更”一串东西都来啦!那现在我们从这地方先继续下去。
【又如绳上虽毕竟无蛇,然由见绳为蛇故,生大怖畏,如见真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