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36卷B面
(手抄稿 第十七册 p253)
这样说:“正因为我是凡夫,所以我必须要这样做!”绝对不是“哎呀,我是凡夫啊,那个是菩萨境界啊!”就把自己先排拒掉。明明我们是长者唯一的儿子,长者是谁啊?佛嘛!可是我们偏偏要去忙啊,忙那个打扫厕所,然后呢弄了半天,一个大饼,喔唷,吃饱了,安安心心。唉,真是可怜是莫甚于此!所以真正修学佛法的最可怜、可惜的地方─愚痴。然后自己还觉得:哎呀,我一天拜多少佛,我一天念多少佛,我一再地说,拜佛绝对好,念佛绝对好,弘法利生绝对好,你根本因有没有把握住?根本因没有把握住的话,对不起,唉,好可惜!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
p. 321 (6)
and then aspire to and train in the methods of joyous perseverance for those at high levels.
【次于大地所发精进修为愿境,】
嗯,我要这样做!这个就是我们闻思相应的时候。等到你到后来它变成什么呢?佛!这是我的愿所在,然后呢在因地当中种下这个相应的因,只要这因圆,欸,果满那自然有嘛!所以说妙法莲华是因在果中,是因即是(p254)果,这千真万确!
Also, strive as you are able at the methods of learning joyous perseverance for a beginning bodhisattva. In particular, effectively stop the various forms of discouragement, these being uniquely subject to elimination by joyous perseverance.
【于初发业所行精进随力勤学,尤应断除精进不共所治诸怯弱等。】
在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啊,欸,不是教你像菩萨一样地这样做,而是要学菩萨作为我们的愿;然后呢根据这个愿,随我们自己的力量去做,所以叫“随力勤学”。然后这个随力勤学,有种种前面那些道理,特别告诉我们哪,我们真正做的时候,要想学什么?要想学这个人。换句话说,欸,那个龟兔赛跑当中啊,不要学那个兔子,“叭叭叭叭”一口气冲了个半天,哎呀,然后停在那里。这个兔子倒是不是说,那个故事不是说,它冲在那里冲累了,不是。我们不是说不顾一切地莽撞这样来,要如理如法地了解。这个道理在一开头的时候,还在道前基础当中的时候已经特别……大家还记得吧?如果忘记掉,回过头去赶快仔细看一看,在修的时候应该怎么样。一定要对我们所修的内容,这个质正、量足、次第无误,然后安排好了,自己相应的下足之处、程序,一步一步上来。
特别对于这个我们修学佛法必须要的精进,妨害我们精进的这一种毛病,所以要把它对治,要把它对治。你能对治了,策发精进;能策发精进了,下面其他东西都来了。所以说这资粮善中啊最殊胜、最第一,而且只有依靠这个才能够真正圆满。继续下去。
Mentally put on the armor of joyous perseverance that is enthusiastic about the following: the goal of enlightenment, the aim of accomplishing the happiness and eliminating the suffering of all living beings, the very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limitless collections, and the immeasurable hardships.
(p255)【又于所得菩提及为一切有情与乐拔苦,经极长时,集无边资粮,行无量难行,先当勇悍擐精进誓甲。】
最后又告诉我们,我们对于我们的要求的,所谓什么?大菩提果。所以他开始的依的是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什么?使一切有情的苦统统净除,乐是统统给他。为了要这样做,要积集无边资粮,行无量难行,要经过很长的时候,对于这一件事情啊,先要披这个精进之甲,披精进之甲。所以《瑜伽师地论》上面,我在黑板上写的这个,第一个叫“披甲精进”,就是心理建设,心理建设。有了这个下面才是加行,那么加行的时候,真正行的时候啊,叫“无下”、“无退”,乃至于“无足”,这个概念特别重要、特别重要!我还希望啊,这个六波罗蜜讲完了以后,要总括起来,关于这一点要特别地还要说一说。不过特别说一说,看看这次有没有时间啊,看看有没有时间。
Strive at this attitude because, as the 《Questions of Subahu Sūtra》 says, just by generating the powerful surge of such a resolve, you accumulate a great wave of merit.
【《妙手问经》说:“若略发此广大意乐,即已积集广大资粮。”故当勤学。】
经上面这样,你乃至于稍微启发一点这种意乐,就能够积集广大的资粮,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大家还记得吧?在下士的时候,这个业感缘起到最后告诉我们的“八因三缘”。这个三缘当中啊,第一个心清净,第二个加行清净,当你心清净、加行清净了,其(p256)实等于田清净。你样样东西都清净了,哪有不能集无边资粮的?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这个。所以你那个心里边能够产生这样地大的,跟法界相应的这种精进力量的话,乃至于发一念,这个力量就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所以我们经常要提醒自己:噢,像学那个小沙弥一样。你看看,这个罗汉他这么了不起的圣人,那个小沙弥就一个念头:“噢,我要成佛!”喔唷,这个罗汉的圣者了不起,马上把那个小沙弥请到前面,很清楚、很明白。那个小沙弥在那儿磕上一千个头,说不定这个罗汉理都不理他;他在那儿念上一万声佛,说不定那个罗汉告诉他:“你错了。”但是那个小沙弥脑筋一念,这么一个转过来的话,喔唷,这个罗汉马上,哗!很恭敬地把他这个包袱统统拿下来:“来、来、来,我来拿,我来拿,你请在前头。”然后跟在后面恭恭敬敬。为什么?说明了这个千真万确的事实:真正的智者,他了解这个事情的是非、轻重,根本在哪里。所以说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哪,我绝对不是说,我们单单学那个沙弥就发一个念头。不是哦!说我们要分别得清楚是非、轻重何在,然后呢在这个上面勤勤恳恳地努力。你一定要先要如理,然后呢根据这个如理,再如量;所以质要对,然后呢量要足,次第要不错!
If you do not do this,
【若不学者,】
(p257)下面这一句话,啊!我们要勤学,若不学者,
you fail to secure your Mahāyāna lineage, and you are also continually stained by much wrongdoing.
【不能增长种性堪能,恒为众多恶行染着,】
这是眼前的。假定说我们不学的话,对不起,你不学,这一个特质、这个种性,这个什么?菩提种性哪,你不增长。前面已经说了,在三慢当中特别说,你不去对治它,你不去努力造,它烦恼不会说:“哎呀!我怜愍你呀,好了,你不行啊,我自己就退啦!”这不可能!功德不会说:“哎呀!看看你可怜哪,我自己去圆满。”这不可能!没有例外,绝无例外,你必须自己要如理如理地去修习;要想去如理如理修学,第一个,就是照前面这个次第。所以说如果你不学,没办法增长,乃至于啊那个种子都没有。当然现在在这个地方,既然已经讲到六度当中的波罗蜜多当中的精进的话,说菩提心已经有了,有了都不能增长。所以我们现在呢,欸,还没有,要想办法把它从没有变成有,先下那个种,下了个种,然后把它增长。
如果你不能这样做的话,我们忙些什么啊?这个才是真正两方面我们比较的。你不忙这个好的,对不起,一直为“众多恶行染着”啊,这是我们必定要认识的呀!这个恶行不是说你今天跑得去杀人放火这叫恶行欸,你坐在这地方,心里面没有把这个正念提起来,(p258)你那个时候就是恶行当中,这是我们真正应该了解的。不是说你在那儿,哎呀,动人家坏脑筋的时候就是欸!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哪,我们从长夜以来一直在无始无明当中啊!所以你在这地方呢,那一念不跟正念相应的时候,你就在痴相大无明当中啊!那很清楚、很明白摆在这里呀!所以为什么修学佛法的人,不管他是禅、净、律、密,学禅的人说“暂时不在”,那一念如果一下忘失掉的话,“犹似死人”哪,这样啊!念佛的人为什么必定要每一念,一念不能放松,为什么?因为你的一念一放松的时候,那个时候就跟痴、无记,就是在轮回生死的业,是这么情况呀!所以这是我们必定要了解的啊!
于现生这个样,既然现生这样,那一直种的这个轮回生死之因,你能感得跳出轮回的果报吗?那绝不可能哪!异熟是一直在生死轮回当中,等流呢?这种恶习继续不断地增长。这一生也就这么一生,哎呀,轻轻松松、马马虎虎过去。到了下一世啊,还是这个样,要提啊提不起来,放啊又放不下,就这种味道。所以
Then, in other lives as well, you will find it very difficult to learn the bodhisattva deeds.
【于余生中亦极难学诸菩萨行。】
将来也是,将来也是。这个习气养成功了要改,真改不过来,眼前非常简单的一个小事情,都改不过来,何况这么一个大事情。说到这个地方,我也想起了,前天我们这里(p259)有个同修跟我讲一个,啊,我想起来真是觉得这是个善知识。什么事情呢?就是那个罗汉菜那个事情,我想大家晓得,我是跑到哪里,把那个罗汉菜带到哪里。大家这个罗汉菜不是说,喔唷,这个素菜馆里面,喔,人家说:欸,这个罗汉菜,喔唷,那个罗汉菜要多少钱,要摆多少!唉,完全错了、错了!不是。我这个罗汉菜就是这样的,水呀、盐哪、油啊、菜呀、萝卜啊,什么“更、更!”放进去,和一点,就这个样。
结果啊,的的确确,反正真正碰到了,能够有心来学的,人人欢喜,那么在台北那个地方也是。就前天我们这里有一位同修回去了,他就说:哎呀,现在发现这个罗汉菜真美!可是啊,他头一年是一年什么啊?他头一年哪,刚开始的真不习惯,一直经过一年以后啊,慢慢、慢慢地,环境就逼得如此嘛!喏、喏、喏、喏,这东西还不是不让他吃哦,还是给他吃哦!欸,就是这样。我为什么特别说这个事情呢?我希望大家每一个人自己反省反省:我们一个很小的小的习气,你这个习气养成功了要想拿掉它,是千难万难;反过来说,一个好的习气要想启发的话,同样地非常难哪!
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你如果这一生不努力学的话,那么这个时候是什么状态啊,什么状态啊?这叫以前的老习惯当中,而且这个习惯是无始以来的习惯!所以你如果说不从这个地方懂得的时候开始精进,还为自己找一点藉口,哎呀,说这个不行、那一个(p260)不行,对不起,将来你更没有机会。因为为什么呢?我们现在因地当中种的什么因?很简单嘛,你现在因地上面处处地方保护这个烦恼,说:“哎呀,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还自己觉得做得很得意,心里面哪,喔唷,骗得人家,还觉得人家不知道。骗人家,害不了人家,是害了自己啊,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你懂得了,你也不会怕人家来骗,没关系,他是他骗他自己,这个很重要、很重要的!
所以这样一来,有机会学的时候你都不学,造了恶业以后将来你堕落了,请问你没有机会,你能学吗?再说,就算你将来仍有机会,这一生你都上不去,下一世你就上得去吗?恶习惯养成功了,一天比一天厉害的。像病一样,刚开始的时候都不治疗,到后来病到那时候,啊,已经拖得,不晓得拖了几年,就弄得好吗?眼前没有一个事情例外的,所以我们懂得了这一点哪,为什么他前面告诉我们,于微小罪啊要把它看得很重。真正重要的就是─烦恼生起来的时候,立刻说:“哎!对不起,我就不让你。”绝对要想种种办法,咬紧牙关站起来,要对治的这个!这个现在说来说去啊,最可怜的还是什么?无知。哎,我们在那儿用心机,实际上呢正在烦恼当中转,还自己不知道,这个是世间人最可怜的事情。那么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了,从这个地方务必要认识。
Also, after you have become aware of such things, even if you do not practice perfectly, motivate yourself in that direction.
【如是知已,虽尚未能如实修学,然心亦应趣向彼品,】
(p261)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啊,的确行为是还不一定能够做到,但是呢心里边一定这样。实际上做任何事情,一定从心理先建设起。譬如我们眼前做太多的事情,不一定是真正地你肯去做,但是觉得:哎哟,这样做有好处哦!比如说我们吃东西,“这个东西有营养哦!”啊,因为有营养你就吃起来很起劲,就这样,吃到嘴巴里不一定好吃耶!那么现在也是这样,佛法这东西也是一样,“这东西真有营养哦!哦,将来有这么殊胜的好处哦!”你只要去做,做做习惯了就好了嘛,就好了嘛!所以能够心里面能够这样建设起来啦,
If you then joyously persevere to the extent that you are able, then, as the 《Questions of Subahu Sūtra》 says,
【随力随能发勤精进,如《妙手问经》说,】
能够这样做,欸,下面就妙啰!
you will quickly complete the perfection of joyous perseverance in future lives, without suffering and with little difficulty.
【则于余生少以功力无诸苦难,速能圆满精进波罗蜜多。】
到下一生,嘿,你不要太努力,也没有太大的困苦啊,你就很快圆满。为什么啊?因为这一生你因地当中,不断地集、不断地集、不断地集,你念念下那个因都是这样啊!既然你这一生念念下那个因这样的话,将来感果的时候,如果说你这个业很重的话,将来自然感果的时候,跟现在这个因相应的,于是在这种状态当中,当然容易。比如说我们眼前来说吧!说我们要想念书,要想作生意,不管做什么嘛,今天我勤勤恳恳努力,尽(p262)管我很穷,可是好好地集。今天集它十块钱,明天集它十块钱,后天集它十块钱,天天这么集。集、集、集、集,集了一年以后啊,欸,到了年底结帐了,然后呢明年一开头的时候,哦,那时候我就有很多钱了吧!是嘛!就是这样。所以你这一生努力这样去集,而且一直这样去集的话,到下面来生,感得的异熟、感得的等流,自然而然都跟那个善法相应,你做起来自然就很容易。你个人是如此,而且你住的客观的环境,自然而然也都是这种善师、善友啊!所以这一点是我们要很重视的。
有一次有一个人问我一个问题,说:哎呀,现在这个时候,这无常很迅速,很害怕啊,怎么办哪?这样。我觉得这个事情很简单嘛!因为无常啊,所以我们了解事实的真相是一无可取,这第一个。第二个,因为无常啊,所以你不能等待,赶快努力。还有因为无常啊─无常说明了很多殊胜的特质,浅的地方,只是看见世间的生灭无常相;深的地方来说,无常本身就说明空无自性,没有特质的一样东西。那么眼前既然这样,那时间这么快的快速地过去。还有一点呢,就是既然没有特质的,怎么办?一切法生起都是因缘而生,所以《华严》(编者按:疑师口误似是《法华》)上面说,“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一切法本身是什么?没有本来如此的,从因缘而起。因为这样,所以啊你在因地当中,种下去的这个一乘佛因,将来自然感果。
(p263)现在你了解了无常,只要你因当中,每一个因种种下去的跟正法相应的,那无常由它无常。正因为无常,所以我念念必然能够─把这个眼前当下一念如理掌握住了,种下这个正法相应之因。如果它是常的话,你就没办法改变它,它天生就是如此,而且永远就是如此嘛!对不对?这个才叫常啊!现在因为是无常,一方面是时间迅速地过去,一方面呢并没有特质地如此,所以完全看你因地当中,那个时候我就心心念念。你只要心心念念种下去的是正确相应的,你还愁没有好的果吗?如果你在这个无常当中,下的是一心念佛求往生,感的果是一定往生;如果你在这个地方求的是发大菩提心,下一生,对不起,那个菩萨的位次生生增上,这个道理很简单哪!所以佛法里面说来说去,前面告诉我们的业感缘起,这个是一切白法的根本所在。不是不怕,要怕,要懂得善巧地怕,了解它,然后你把握住了特质,现在处处地方说这个。
最后一句话,说这个千千万万有一个毛病要改掉它─不要说耳朵里听见,嘴巴上面讲出来;眼睛里看见,嘴巴里面讲出来。这个所谓古德告诉我们:“耳鼻之间数寸耳,何以美堂堂七尺之躯。”你听见了讲给别人听啊,这么一点点,我现在啊,对这个真正的这个堂堂七尺之躯没有用场。那听见了要记在心里面,了解了特质,身体上面的如理去行持,然后呢你所感得的什么?哎,报身哪!这个是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我们如果现(p264)生能作固然好,现生不能作,不要怕,怎么?因果,业感缘起,法尔如是。我们要对于我们现在的状态感到庆幸,说尽管现在是末法啦,居然我们还能够听见这样圆满如法的教理啊!然后呢不要停在那里哦,要步步上进。
所以你们特别记住!前面哪,“阙随顺教”,这是一个修学佛法最严重的一个关键,随顺于佛法的。很多我们修行的人,哎呀,觉得修行了,结果忙了半天呢,学我,他那个真正的如理的教法没得到。学了以后呢,最后呢,“得微少善”,碰到了一点点,哎呀,觉得好得不得了,就停在那里了,不上去了。啊!这个都是很可惜,这个都是很可惜!所以我们只要在这一个上面当中,能够步步上升的话,绝不停滞的话,是绝对没问题,绝对没问题!一生一生增上,这个很清楚、很明白。
佛,他发的愿是什么?要济度一切众生。他悲心的量是什么?把所有众生,就看成他最疼爱的独生子一样。他的智慧是什么?了解一切真相,帮助人家怎么解决一切问题。还有,他修持圆满了成就的力量,是具足满两个愿的力量,他有不救我们的道理吗?不信佛的人不谈,信佛的人,你想想看,他会不救我们?我们现在举一个简单的比喻,不要说佛,说就像世间的一个慈母,然后呢带一个最可爱的小孩,那个小孩尽管一点无知在地上爬,可是母亲看那个小孩看得清清楚楚。她会不会让那个小孩,把那个毒的东西吃到嘴巴(p265)里,会不会让那个小孩,由于毒的东西伤害他,会不会啊?当然不会呀!你只要自己说能够信得过,跟上这个母亲,哎,那就对了!所以佛前面告诉我们清清楚楚啊,皈依内外两支,是外支是大师已成啊!不但是一个佛,有无量无边的佛啊!而佛之所以成佛啊,无住涅槃,尽未来际,一直安住在他这个大智、大悲、大愿、大行当中济度我们,就像这母亲,一天到晚在照顾这个小孩,我们就是这个小孩。所以这个道理一再清楚、一再明白!
但是千万这地方特别注意呀!不要说:“哎哟,我不行啊!”你这个一个念头来了以后啊,那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同样刚才说那个比喻,现在那些孩子长大了,他不知道他还满好;知道了以后啊,他知见多得很。那相当于我们什么啊?我们在学,结果学错了,学我,总是拿自己的概念去衡量这件事情。那么这个话,在这个比喻当中是什么呢?就像眼前普通那个家庭当中,那个父母就告诉那个子女怎么做啊,那个子女就说:“哎呀,那些老人哪,这个他们那个时代,这没有用啊!这老朽了,这个概念是落伍了!”你不能接受他,对不起,那个父母拿你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啊!所以这个我们用最平铺直白的话,无非提醒我们:喏、喏、喏!问题关键在哪里。
现在我们把这个精进波罗蜜多讲完了。再下面呢
The explanation of how to train in the perfection of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has five parts:
【学习静虑波罗蜜多分五,】
下面真正是定、慧两样东西,这个真正的定慧重要的概念,在最后别学。前面我已经说过了,因为没有基础(p266)的话,尽管懂了这个道理以后啊,它也不一定有真实很大的帮助。而眼前呢,我们把那个定、慧两样东西的基本的、重要的几个概念先了解就好啦!现在看一看,分成功五项:
1. What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is?
2. How to begin the cultivation of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3. The divisions of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4. How to practice?
5. A summary.
【① 静虑的自性,② 修彼方便,③ 静虑差别,④ 正修彼时应如何行,⑤ 此等摄义。今初】
这个也像前面一样的,每一个项目的内涵。现在看第一个,它那个静虑的自性是什么?说:
p. 322
(a) What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is?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is a virtuous, one-pointed state of mind that stays fixed on its object of meditation without distraction to other things.
【◎ 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
就是这个。当我们的心哪,安住在我们所缘的境界上头,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的心识,它一定有一个所缘的对象;就像我们人,一定站在那里,坐在那里,这样,就是同样的,我们的心一定有所缘的对象。那所缘的对象啊,心里边没有散乱,没有散乱,而且安住在这个善缘上面。这个心是始终相应的,或者叫“等持”,或者叫作“等至”。为什么叫等持呢?平等的,保持着这个,达到这个境界不动的。我们的现在的心理状态不是,非常散乱,一下嘛扬起来的东西,啊,这样,一下呢低下去的时候这样。低下去的时候是昏(p267)沈、睡眠,扬起来的时候贪、瞋等相,无时无刻不在这个。这定的特性,是上面所说的。
The《Bodhisattva Levels》 says: It is the one-pointed state of mind—stabilized on virtue, and either mundane or supramundane—of bodhisattvas who have first studied and reflected on the bodhisattvas‘ scriptural collections. Whether it is oriented toward meditative serenity, toward insight, or toward both as the path that conjoins them, understand that this one-pointed state of mind is the bodhisattvas'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如〈菩萨地〉云:“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思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间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或双运道俱通二品,当知即是菩萨静虑自性。”】
那么《瑜伽师地论》上面这么说,说我们修学菩萨的人,对于“菩萨藏”,菩萨藏就是经,我们该学的,先“闻思”。别小看这两个字哦!这两个字是一个大学问,要做起来的话,要很长一段时候哦!现在我们动不动先学学定、学定,这个前面的基础啊,这个闻思两样都没有的话,那个定是绝无可能!然后呢,以这个作为基础,然后行─妙的、善的、世间跟出世间的“心一境性”,这个定的确是有世间跟出世间不同的。那么那个时候“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奢摩他就是止,毗钵舍那就是观,或者呢“双运道”,或者是止观双运,这样。那个时候的心里边是宁静不动的,这一个叫作静虑的自性。
关于这个奢摩他、毗钵舍那及双运的特质,留到下面就特别地去说明它。不过我这个地方就简单说一下,所谓那个双运跟那个止观的差别,简单地说一下。现在我们学定的时(p268)候,那个心宁静,定在这里的话,它就不能观、不能动;当你心里面要思惟观察的话,心里就不能定,就这样。实际上呢,这个两样东西,单单一样不能成就。
如果单单安住在那里,安住在那里不动的话,那个是世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