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十六卷A面

(手抄稿 第二册 p251)

具上面这个三样条件的人,那个就堪为闻器,这个才是真正可以修学佛法,作为一个修学佛法的一个弟子。

p. 28 (3)

He also says that if you have all these qualities, the good qualities of one who instructs you in the teachings will appear as good qualities, not as faults. In addition, he says that to such a fully qualified person the good qualities of fellow listeners will also appear as good qualities and not as faults. 

【若具其三,则于法师所有众德,见为功德不见过失。犹非止此,即于听众所有功德,亦即于彼补特伽罗,见为功德非为见过失。】

你有了这个三样东西以后,那么对这个法师所有的种种的功德,你看见它,对!它是功德。下面这句话很有意思哦,“不见过失”,你不看见他的过失。反过来说,假定你没有具足这个条件的话,法师的功德你看不见,你看见他的却是过失。我们或者会怀疑:会吗?嘿!就是这个样,就是这个样。也许我们现在已经看过《密勒日巴尊者传》,也许 (p252) 没有看,至少上一次我们讲过中国祖师的公案,中国祖师们的公案—三位同参跑得去参一位善知识,不远千里跑到那地方去,结果他一看,门一关!把他关在门外,晚上了。到了第二天一盆冷水,一泼!那我们心里想想:“什么!这个大善知识,这样残酷的人哪!”啊,那你呀,不跟他打架,至少你到处去宣扬说:“啊,原来这个善知识,就这副德相!”处处地方去破坏他。嘿,不是,真善知识,真善知识!

平常我们最好跑得来:“哎呀,某人哪,你辛苦啦,好啊!你难得出家!哎呀,现在地方处处现成的让你—嗨,我们这个地方,有种种条件,很优厚啊,你只要来,这个地方松得很欸!你要出去嘛就出去,要玩嘛就玩,要来听课就听课,不愿意嘛,你打打瞌睡也没有关系。”“好、好、好!这个地方好,真慈悲!”然后我跑到那地方,要求这么严格,动不动就呵斥你,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啊,这些人,怎么一回事情啊!”我想我们很容易体会得到这一点,对不对?不是说一定说,哦,这样的处处地方纵容你一定坏,而反过来说,呵斥你一定好,不是,这不是!我们一定要了解:他为什么而纵容你?为什么呵斥你?如果你了解这个内容,你正确了解的话,纵容你也对、呵斥你也对;你不了解的时候,纵容你也错、呵斥你也错,这个才是我们要了解的。那你凭什么能够了解他呢?你至少要自己具足,辨别他所以纵容你为什么,辨别所以呵斥你是为什么。你能够辨得清 (p253) 楚了,对!所以他下面说,你一定要具足这个条件,那个时候,你能够辨别得清楚是非,太重要了!

我们必须要了解,我们无始以来都是在情染当中,我们总算宿生有善根,愿意放弃掉世俗的享受,跑到佛门当中来,内心当中至少应该认识,我到这里求的是什么。想想看,对不对?假定说抛弃了世俗的这种东西,居然跑到这个地方来,还要求得吃得好、穿得暖,你来干什么啊?所以我一直感激我当年的老师,我老师平常不会这么大声地吼,有时候也会呀!可是他经常提起的,会说一句话:“某人啊!你这样来,对得起你自己吗?你来的目的,就是这样吗?”就这么两句话,常常跟我说,我到现在这两句话,一直受用不尽,所以我这个地方特别地说一下。真正善知识的功德、过失,看不见啊!看不见啊!反过来,他今天这个地方需要你了,然后呢,用甜言蜜语说完了以后,然后你留在这里—哦,他倒不一定好欸!当然,他也有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悲心,有的呀!所以这个地方我特别说明一下,你一定要了解他的真正的动机、行相何处?

那么,在这一点上面,所以特别值得一看的—《密勒日巴尊者传》。尤其是前面那一段,唉,这个老师的作风啊,也可以说我们现在这个世间上面,你绝不可能找到这么一个残忍的人,居然在佛门当中,实际上他是一个最了不起的大善知识。这里呀,我们也不(p254) 必说羡慕他有这么高的成就,他有这么多的善知识,我们自己想想看,如果这件事情碰到我身上受得了吗?你去好好地看看这个故事,受得了吗?这个是他的根本原因,所以啊,这个地方特别说明要具足条件。如果不具足怎么办呢?

It is stated in Candrakirti's commentary that if you, the listener, do not have all thes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suitable recipient of the teachings, then the influence of your own faults will cause even an extremely pure teacher who instructs you in the teachings to appear to have faults. Furthermore, you will consider the faults of the one who explains the teachings to be good qualities. 

【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说法知识虽极遍净,然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于说者过,反执为德。】

假定是你不具足这个条件的话—很重要呀!所以这里特别强调,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应该有的条件。下面究实说来,所以我们真正要学的,就是学看看我条件够不够,不够,赶快努力;够了,可以去找了。假定你是不完具的话,说法的知识,虽然“极遍”的净—极是绝对地对,遍是普遍地圆满—乃至于像佛一样,这真正圆满的,极遍地圆满,像佛一样乃至于,结果“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因为听闻的人,学的人自己本身有过失,这个过失的力量强盛的关系,他老师的真正德行看不见,还觉得这个老师的错误。请问你看见一个错误的老师,你愿意依靠他吗?第一个,不愿意,就是你逼不得已而靠在这地方,你看见他都是过失,你肯听从他的话吗?

所以我以前常常听见这种话,听见怎么讲?“啊,这个师徒之间万一有了问题或者 (p255) 其他的,你就不理他,不理他,你看他怎么样?他就是莫奈何你呀!”就是这种味道。这算是好的哟,还没有翻脸,还就是这个样。那你说请问你怎么跟他学啊?他怎么教你?不吵还算是很好的啦!师徒之间这样的话,不斗争怎么办?师徒之间尚且如此,你跑到这里去,能教别人吗?所以古来的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有大道理,如果自己家里面都弄不好,居然说能够治国、平天下,无有是处。他可以用“术”,但是术是一种手段,真正要想把那个东西弄得真正好的,不靠这个。世间尚且如此,何况佛门。所以说他老师的功德看不见,由于自己的过失,“执为有过”。

反过来,妙啦,他这个老师明明有过,他就反执为德。嘿,有过的地方,他觉得这个好啊!为什么?欸,这个老师很宽啊,他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哪,就是这个道理,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有很多地方,哦,这个人很慈悲,这是个慈悲王,反正你要钱,他就给你钱,你要玩,他就让你玩,然后你回去的时候,他总归给你吃。啊!痛心,真是叫人痛心啊!佛法里面是这个样,所以在这点我们特别地注意。

Therefore, although you might find a teacher who has all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it may be difficult to recognize their presence. Thu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disciple to have these three characteristics in their entirety in order to recognize that the teacher has all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n order then to rely on that teacher. 

【是故纵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识,然于其师亦难了知。若知彼已能亲近者,必须自具是诸德相。】

(p256) 所以晓得,纵然有很好的善知识—他圆满具足所有善知识应具的条件的那个,但是你不一定了解,“然于其师亦难了知”,为什么?你不具足真正观察的能力。“若知彼已能亲近者”,假定你要想了解他,必定要具足一些条件;了解了能亲近的,更需要这个条件,所以必定自己需要这个德相。那么这个德相是什么?下面休息几分钟,我们再来说。

那么上面呢说明了这个一个大纲、一个原则,所以在这个原则之下,说修学佛法的人,真正能够修学佛法的人,他必定具足这个条件才可以,才可以找到善知识,而善知识尤其是修学佛法必不可少的。所以凡是这种都是关键问题所在,现在我们所以不得成就的,就是这个地方,现在我们听过这个里边的,实际上我相信极大部分的人,不要说不懂,乃至于听都从来没听说过,“啊!原来修学佛法,还要这样的呀!”请问这个不懂你怎么修学佛法?这样,就是这么简单法。就像我们世间很简单的一样东西,你说我要想去学一个工程师,而工程师哪里去学?学些什么?一窍不通!虽然有这个心,不行。那么佛法也是如此,实际上要求的条件更深,原则是通的。哪三个条件呢?现在分别来说一下。第一个正住,请看文。

With respect to these three characteristics, "nonpartisan" means not to take sides. 

【◎ 其中正住者,谓不堕党类。】

(p257) 说“正住”是什么?就是从反面来显,“不堕”,堕就是陷在这个里边,自己执着在这个里边。“党”,就是自己的,有自己的执着,那么这个执着不是一般的,就是宗派之诤。宗派之诤,所谓党同伐异,跟他相同的,大家好,不相同的,排斥。这个目前,我想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都可以感受得到的。大乘、小乘固然是诤,小乘当中一裂裂为十八部,实际上加起根本的,二十部。大乘又是性相、显密,又是什么教下,然后宗下,又是念佛的异方便。教下又开为三家,每一个地方都是,宗下又是五家、七宗。啊!那简直是支离破碎。但是,你真正把握住了解了以后,却不是支离破碎,变成什么?非常灿烂,非常灿烂,就这样,这个问题就在这里上。

就像那个树一样,假定你是长得非常好的根、枝,然后大的主枝、分枝,然后分到细枝、叶、花、果,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万一你把握不住原则的话,一大堆堆在这个地方的话,啊!你简直不晓得怎么办是好。所以问题不怕你有这么多的差别,而怕你不善运用。那么现在我们这个状态不了解,所以执着自己的就对,排斥别人的。

If you are partisan, you will be obstructed by your bias and will not recognize good qualities. Because of this, you will not discover the meaning of good teachings. 

【若堕党执,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

假定说对于这个分宗分派当中,你“堕”,就是你在这个上面执着,对于这个上面你 (p258) 执着的话,于是因为你执着的这个喜好,被这个东西遮盖住了。譬如说,我们现在常见的这种状态,就是念佛,除了这一个佛号以外,其他什么都不要了,不管你有多好的东西,他就是不行!参禅的,他又说教外别传,所有的经又不要,就是这个。这样不管你什么,他不可能见到功德,他只觉得这个是一个错误。佛法里边变成这种状态,你还谈什么弘佛法呀!弘固然谈不到,最开始的修也谈不到。所以弄到后来,我是觉得最圆满的方法,就是念佛吧,是,万修万人去,可是不幸的是,你这种都不要,都不要了。真正说起来,乃至于念佛的真正的诀窍他都没学到,请问在这种状态你怎么念得好?就是这个。所以他真正的这个功德见不到,由于这种执着,心里面见不到,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妙义。这个妙义才是好的,是善的,因为你得不到这个妙义,你只看见他坏的那一面。

不过这个地方,他说的党类是指就是分宗分派的,现在目前我们很可能还有另外一类,虽然不在佛法的宗派之中,可是却确实有这种现象。譬如说,我们来念书,跑得去干什么?啊,“混”它一张文凭,“混”几年!我为什么要提这个字,那是因为我的善知识当年呵斥了我,我现在心里印象很深。世间大家平常,常常说,只是说他倒不一定真的混,客气,“哎呀,我还不是在这里混混啊!”就这样。欸,人这个东西就很容易,好的不容易学,坏的很容易学。尽管我那个时候很少出门,可是出门几趟有的时候听见了,(p259) 欸,觉得这个谦虚倒是不错,那我也这么说:“唉!我还不是混混。”仁法师就跟我说:“欸,你怎么可以讲这个话!”我自己还觉得这个满谦虚,绝不可以!后来我了解了,你哪怕用一个字,那个字用在你的心里当中,就是一个恶劣的种子。

所以古人他非常庄重,不要说出家,乃至于在家,他们古来的人,说孔老夫子说:“肉不正不食。”乃至于各式各样的,吃的东西你把它切得这个歪歪的,他就不吃它。然后古人写字的时候,磨墨他一定磨得很正的,这样。所以我们那时候小的时候不晓得,有时候歪掉了以后,回去的时候,父亲一定要呵斥;写字的时候,拿得端端正正。今天早晨有一个同修还来里头,我告诉他拿著书,我们刚开始翻书,第一件事情,那个书本翻开来了以后,我们平常随便把这个书本一翻,我现在做一个样子给你们看看。假如这本书这样的话,你很可能翻开来,随便这地方一翻,然后一摺,那里也摺、那里也摺。

我父亲那时候教我就不是,新书拿到了以后,他第一件事情,一定在那个书缝那个地方,非常有规矩的。譬如这一本书,拿到一般人手上的话,他就会随便在这个地方一来,然后这个地方摺一条印子,你们看见那个书面上面,这一条印子就歪成这个样子。不,小的时候,我父亲一定是这样,在这个地方先轻轻地划一条印子,或者拿一根尺按在这地方,然后这地方叠一下,然后那地方叠一下。看一下对不对,叠对了,把那本书摊在那个 (p260) 桌上面哪,认真地这么来一下,前面做一下,后面再做一下。我一直到现在养成功这好习惯,你不妨到我书架上面去看看,如果这本书是属于我的话,我第一件事情打开来一定做这个。

后来才晓得,是,修学佛法以后往往大家说:“欸,修学佛法在你的心啊!”大家不懂得佛法,佛法的“心”是什么?难道是像我们世俗的肉团心吗?难道是我们世俗的,讲那个哲学当中心物二元的心吗?佛法它讲心的话,没有一个例外的,讲到识,识怎么起来的?“三事和合触”,跟那个境不能分开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们不懂得佛法,所以往往说这种很可笑的话。但他有他的道理哟,因为我们不了解,所以自己也就开口开得太早,没有听清楚之前就什么?也可以说乱,乱干什么?乱盖,乱盖一通,就这个毛病。那么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他自然而然每一个地方就会很重视、很规矩。

现在我们这地方主要地说,慢慢、慢慢地连他这个党执都把握不住了。于是在这个地方就产生刚才这种现象,就是“混”,所以仁法师就告诉我这个话。结果呢你慢慢、慢慢地,混的人固然在混,不混的人弄到后来也混了。这个千真万确的!你要想向上面去学,千辛万苦,可是你要向下流的话,容易极了!我想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吧?你在这里很好地用功,然后呢有几个人旁边,在那里,你开始的时候觉得他们这么不用功,弄弄、弄 (p261) 弄到后来的话,你也觉得:好了,算了!算了!跟他们一起。再加上别人说:“哎哟,某人啊,这个人好了不起哦,他要考第一名呀!他要干什么呀!”他的心里想:“唉,好了,好了,好了!大家一起混混正好,来得舒服。”所以,这一点就是说他们古来的人虽然荡,他荡来荡去,还荡在里头。我们现在荡来荡去荡到外头来了,这个是好可怕、好可怕!

所以跑到这个里边去,既然你的目的,只是为混一张文凭的话,要苦苦地在那地方念它几年,又让你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又叫你做这件事情。想想:“哎呀,我在我那个小庙上面真方便耶,有吃、有穿样样现成,跑到这地方来受尽了苦!”如果这张文凭的价值比较高一点,还把它苦几年,反正我摸摸鱼,摸过去就算了。如果这一张文凭的价值不高的话,那就完了!所以我特别说,这个虽然是个笑话,就是换句话说,说明你内心当中应该有什么—先摆平,说不要把我以前那种概念用到这里来,把它放平,千万不要受这个概念的影响,你一受这个概念的影响,你就完了!

As Bhāvavivekastates in his Heart of the Middle Way: Through taking sides the mind is distressed, whereby you will never know peace. 

【如《中观心论》云:“由堕党恼心,终不证寂静。”】

因为你堕在这个里边,这个“党”,是那种烦恼,就是执着嘛!党就是个执着嘛!现在执着法尚且不可以,你现在执着非法就可以了吗?执着了法尚且不能证寂静,请问你执 (p262) 着非法,不堕落,哪里去?说:

"Taking sides" is to have attachment for your own religious system and hostility toward others'. 

【堕党类者,谓贪着自宗,瞋他法派。】

这个是这个地方的正解、正解。就是说因为他堕党类,所以他对自己的自宗,啊!觉得好得不得了。现在我们都是这样的,这个我想我们很明白,每一个宗派他都总觉得他的好,对别人哪就排斥、排斥。那么为了使我们内心当中更相应起见,我们要把这个原则,运用在我们现在的身心上头,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所以,的的确确把我们原来的不相应的心理,要想办法去净化它。

除了这个以外,乃至于譬如说我们现在说,各人由各人不同的地方来,说我这个地方这个规矩是这样的,他那个地方他那个,这样的话,你觉得他的不对,我觉得那个不对,这种心理都应该渐渐拿掉。所以尽管我来了以后,我也满重视这个东西,可是本来这里常住的老规矩,原则上面,次要的,我都一律照着规矩来。说下面这个地方要供一杯水,好,供一杯水;这个地方要这样做,好,那样这样去做;要上供,好,上个供;那里还要上,好!那有什么关系嘛!你把握住根本,自然而然慢慢慢慢地一样地来。有的人唱念的时候要用这个调,好、可以,那个调,好、可以,你只要不流。我们先把握住根本,这种 (p263) 主要的概念就从这个地方来的。注意着!所以下面说:

Look for it in your own mind and then discard it, 

【应观自心,舍如是执。】

现在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进一步怎么办哪?欸,用它,马上看看自己的心里面—一看,很清楚,然后呢那个地方把它舍掉它。舍掉了另外一面,那个法就种到你心上了,那个时候我们就有希望了,那个才是对的。所以:

for it says in the Bodhisattva Vows of Liberation: After giving up your own assertions, respect and abide in the texts of the abbot and master. 

【《菩萨别解脱经》云:“应舍自欲,敬重安住,亲教轨范,所有论宗。”】

那么现在这个正住,为什么要正住啊?要去学。既然要去学的话,执着了你的,你不行。普通一般的人执着,大家起争论,现在你要跟着人去学,你跑到这个地方的话,一定要照你的,那怎么办?那当然不行!所以,尤其是这个大乘戒,小乘还比较马虎一点。换句话说,进来第一步就告诉你:“舍自欲”,把你自己心里想的这种想法,你希望的拿掉、舍掉,要“敬”而“重”。“重”是恭敬,什么啊?亲教轨范,那个你所依止的亲教师—常常说“和尚”,所以亲教师,他的轨则、他的方法,然后呢,安住在这个上头,这个才对,这个才对。

(p264) 所以我现在还记得,好有意思,那么大概有二十多年以前,那时到一个地方去,我自己觉得,唉呀,这个地方啊,好像这个,总是有意见,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应该怎么办,应该怎么办。那个时候,我就遇见一个善知识,跑得来问我,他就说:“某人啊,你这个意见倒是很不错欸,可是你的目的,你是来教他呀,还是跟他学呀?”我想了半天,一点都没错,我是跟他学,我却要求他这个样,这不是很颠倒吗!这不是很颠倒吗!所以我们这个地方,每一个地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仔细检点,来仔细反省的地方。而这个里边真正重要的,还是什么呢?真正重要的还是概念问题,所以习惯改倒是容易,概念的认识就比较难。我想这里最近这里刚开始,尽管是乱哄哄的现象,可是我看得见在座的大部分同修,在这上面做得非常好。一旦有了这个概念认识了,很快容易转得过来,这就是好现象,我顺便一提。好,有了够不够?看下面。

Question: Is just that one characteristic enough? 

【◎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

说假定是这样,欸,有了,够吗?不行!为什么?继续下去,看。

Reply: Though nonpartisan, if you do not have the mental forc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correct paths of good explanation and counterfeit paths of false explanation, you are not fit to listen to the teachings. 

【虽能正住,若无简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二事慧力,犹非其器。】

假定你没有力量,没有力量简择,就是分别观察,然后呢,来辨别他对、不对,这个 (p265) 力量。对的叫“正道”,这个是善说。另外恶的,他不一定说开起口来跟你吵架骂你,不是的,叫相似法,叫“似道”—欸,说得好像,但是坏了。譬如说我们这样,平常现在太多人欢喜讲:“啊!这个《金刚经》是最上乘。”的的确确是最上乘,它告诉你破相,不要执着。所以我们说:“唉,你不要执着嘛!你这么执着干什么?”“对啊!不要执着嘛,所以早晨你何必说一定要上早殿的时候,说那个分秒无差。反正我三点钟睡不着,三点钟也可以,想睡的时候,八点钟也不妨,你不要执着嘛!”你说这个话,有没有道理啊?欸,它听起来很有道理呀!

所以我曾经遇见过,几年以前,他有一个同修,很想出家,后来还俗了。他因为想出家,所以跑到一个出家人的团体当中,住了一些时候,哎呀!生了不晓得多多少少烦恼。后来他临走的时候,怎么说啊?他说:“这个东西,它这个佛法真好,它完全讲圆融自在。所以我结果跑到这地方,既不圆融,又不自在,又要那样,又要这样,又要这样的。唉,实在是你们讲的什么佛法!”跑掉了。我实在是当时就有一点啼笑皆非之感,啼笑皆非之感。佛法里面教我们不要分别是什么?很简单,今天最严格的要求之下,你了不动心,了不动心。所以真正这种真正大成就者的话,你给他赞叹,他也不动;你给他毁谤,他也不动;你给他最好的供养,他也不会为你而动;你把他把所有的供养拿走了,乃至于 (p266) 杀了他,把他身体炸掉了送到它阿鼻地狱当中,他还安住这地方,如如不动,这个叫不分别呀!这个才对呀!现在我们这个地方随顺着习惯,最好的环境,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这个叫不分别的话,你说这个什么?似说!“似道恶说”。

所以为什么他前面告诉我们,佛法的有没有,要靠有没有师承正解这个内容。我们现在都随智聪辩,翻了几部经,觉得懂了没有错,正好这个配自己的胃口,完了!所以你一定要辨别得清楚,一定要辨别得清楚!你没有这个能力的话,不行、不行!所以真正修学佛法,一定是什么—戒,来制伏你的习气,制伏你的烦恼。粗猛的制伏了以后,然后学定。然后你深细地观察世间一切的法相,找到最后,原来不见一切法的自性。平常你这个执着都是错误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能够安住在这个本来空性上面,不动它。如果说你单单自己安住在上面,就是小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