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九十七卷B面

(手抄稿 第十三册 p17)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九

p. 225

现在我们看第九卷。

The training based on the teachings of the conquerors’ child Santideva has three parts:

【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

寂天是一位菩萨,是龙树菩萨的再传弟子,那个也是在性宗当中是绝对重要的一位大菩萨、一位大祖师。他所写的《入菩萨行论》,那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行持菩萨的根本的原则。那是本论很多地方引的那个《入行论》、《入行论》,就是他写的。这个自他换分几部分,分三:

1. Contemplating the benefits of exchanging self and other and the faults of not exchanging self and other
2. The ability to exchange self and other if you accustom yourself to the thought of doing so
3. The stages of meditating on how to exchange self and other

【①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的过患,② 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生,③ 修习自他相换法之次第。 (p18) 今初】

第一点,我们要思惟自己跟别人能够对换的殊胜的利益,什么,不换,有什么特别的祸害,这样,要去换。但是呢,这个换,这个自他怎么、怎么换呀?这个东西好像很难哪!欸,他下面告诉我们:是的,平常我们一般人,自己就是自己,只管自己不管别人的,是很难;但是呢,你要有了正确的办法照它去做的话,是一定换得过来。所以第二,“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生”。你不修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只要你肯修、如理地修,这样的心量是一定能够发起的。这个两个概念有了,才下面告诉我们修的方法。

为什么有这个次第?我们已经了解了,由于第一个,这样才会推动我们努力,你去做。否则的话,为什么你不忙自己的,要忙别人呢?每一个人都是只忙自己啊!欸,现在晓得了说,啊!这个忙自己没有好处啊,忙别人才有好处啊!你晓得了殊胜的好处,以及反过来不做的害处,推动我们的力量产生了。虽然有了推动的力量,但是你怀疑: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你怎么转得过来呀?欸,那个时候,这个心理障碍如果不除掉的话,你没办法。像我们平常一样,“哎呀,又要修行啊!”还没有修行,总觉得:“唉,这个事情不行啊!”你还没有做,已经打了退堂鼓了。现在告诉你,你只要……这个心理障碍 (p19) 除掉了以后,那个时候才告诉你;要不然,虽然你听到了这个办法,没有用。所以他那个次第所以这样安立的必然性。

同时也可以告诉我们,喏,这个次第就是我们的的确确,要想如理如量走上去必然按照的,你按照这个次第是必然走得上。否则的话,你必然会产生像黑板上所说的结果:啊,就是发了一个心,发了一个心就完了!利他固然是如此,自利也是如此,虽然你想跳出苦,但是你怎么想啊,苦就是跳不出,还是在痛苦当中。所以现在我们看看,第一个:

1 Contemplating the benefits of exchanging self and other and the faults of not exchanging self and other.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says: Whoever wishes to quickly protect self and other must exchange self for other. Practice this excellent secret.

【◎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的过患者。《入行论》云:“若有欲速疾,救护自及他,彼应自他换,密胜应受行。”】

说,你要想很快地救护自己、救护他人的话,那你必定要用这个方法,这一个自己、别人换一换。这个办法,是非常地奥妙、非常地深密、非常地殊胜。 这个是我们应该了解,应该去照着去做的。

And: Whatever worldly joy there is
Arises from wishing for others' happiness.
Whatever worldly suffering there is
Arises from wishing for your own happiness.
What need is there to say more?
Look 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Ordinary persons act for their own welfare;

The Sage acts for others' welfare.
If you do not genuinely exchange
Your own happiness for others' suffering,
You will not acieve buddhahood,
And even in cyclic existence, you will have no joy.

【又云:“尽世所有乐,悉从利他生,尽世所有苦,皆从自利起。此何须繁说,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观此二差别。若不能真换,自乐及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 (p20) 亦无乐。】

下面这个,喏,他说得非常清楚哦!所有世间的一切快乐,你不是要求快乐吗?嘿,这个快乐都是从利他生起来的;反过来,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利生起来的,这个不必多讲呀!下面马上举一个例子,那凡夫啊,一天到晚只忙自己,只管自己、只管自己。结果呢,你怎么管是越管越苦,是越管越糟。佛之所以为成佛,像这样地恭敬啊,没有一个地方不恭敬他,他为什么能够成佛呀?嘿,就是没有别的,利他呀!你只要仔细地看看这两个差别,我们就了解了,就这样。所以它那个真正殊胜的利益啊!你看看平常我们为什么要看那个念佛的功德,哎呀,他这个好处说不可尽,让你羡慕。然后你看,佛为什么成佛的?他只有一个理由─利他,而且懂得怎么利他,就这样,说来说去只有一样事情。

那我们呢?就是这样。而且不妨你随时处处体会,你越是一天到晚只忙自己的话,越是不行。我们自己容或看不见,但是在我们周围的人当中,如果这个人自私心非常强,一天到晚只管自己的话,我们任何人一看他就讨厌:“这个家伙,唉!”是不是?对不对?我想我们人人有这个感觉。结果你尽管想自利,周围的人每一个人看得你,就是把你看成:“这个家伙!”你说你快乐吗?唉!你一点快乐都没有。你能够帮助别人,因为你能够帮助别人,别人自然而然,哎呀,处处地方就是以你为中心。世间尚且如此啊,这不是 (p21) 很明白吗?就这样。所以它那个殊胜的利益啊!

所以假定你不能真的换,那么不但不成佛呀,生死当中,说实在也没有快乐啊!你一天到晚忙着自己,忙着自己半天啊,结果下地狱,是越忙是越苦啊!这样的啊!这个是我们眼前的事实摆在这里。求下士的人,那像袁先生那样,欸,他自己只是稍微帮一点人家别人的忙;但是像俞净意公这样地做事情帮一点忙,他马上感得这么好的果报,没有别的,就是他肯帮别人忙呀!反过来,你只为了利自己的话,你跑到哪一个,不要说成佛,一个小团体当中,人家一看见:“这个家伙自私自利,只管自己。”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呀!那不是很明白的一个事情吗?所以呀,

Consider how being self-centered is the door to all suffering and being other-centered is the basis of all excellence.

【谓当思惟,唯自爱执,乃是一切衰损之门,爱执他者,则是一切圆满的根本。】

这是我们第一点应该了解的。所以说这个是,能换的殊胜的利益,以及不换的种种的祸害什么等等。那么进一步呢,说:“哎呀,这个道理是对的。但是呢,自己是自己呀,别人是别人呀!”欸,他就告诉我们:

2 The ability to exchange self and other if you accustom yourself to the thought of doing so.

【◎ 若修自他换意乐,定能发起。】

(p22) 你呀,这个概念你只要肯修,懂得如理如法地修,这个心一定能生起来的。下面举个比喻:

Take the example of your enemy becoming a friend. At first, when your heard even the name of your enemy, fear arose. Later you were reconciled and became such close friends that when this new friend was absent you were very unhappy. This reversal resulted from familiarizing your mind with a new attitude.

【如先怨敌闻名便怖,后若和顺相结为友,设无彼时,亦能令生最大忧恼,一切悉是随心而转。】

就像我们哪,开头的是敌人怨家一样,看见、听见就讨厌。说不定有一天,你跟他两个人好起来了,两个好朋友,那个时候你一天不见啊,哎呀,你就想念他。真正说起来,这个都是“随心而转”。所以我们昨天那个比喻,这个辣椒,哎呀,这个辣椒你一吃辣得要命。等到你有一天你欢喜了以后,哪一天没辣椒啊,你真没有味道,就是我们就是这样的状态啊!主要的靠什么呢?就是你怎么个修习,修习就是多练嘛,多试嘛!这样。所以没有一件事情例外的,都是跟着你心里面转。

我们小孩子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一下跟这个人好起来,好得要命;明天吵了个架,两个人你瞪我一眼,我瞪你一眼;欸,再过了一天,大家又好得不得了了,就这样,天下的事情就是这么做。在我们现在呢,实际上也是如此,你仔细想想的话,千真万确。现在不是说要我们这样,就是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喏,你不要怕,你只要真正地照着去做的话,一定可以换得过来的;然后换过来,有这么大的殊胜的利益啊! (p23) 去做的话,一定可以换得过来的;然后换过来,有这么大的殊胜的利益啊!

So likewise, if you become habituated to viewing yourself as you presently view others [ with an attitude of neglect] and to viewing others as your presently view yourself [with a cherishing attitude], you will exchange self and other.

【故若能修,观自如他,观他如自亦能生起。】

所以你只要能够修,能够照着如法地,把别人跟自己互相应该怎么换法,你能够照着去做,一定能够生起来。这个论上面说: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says: Do not turn away from this difficulty. Although you were frightened upon hearing someone's name, now, due to the power of conditioning, you dislike that person's absence.

【即此论云:“困难不应退,皆由修力成,先闻名生畏,后无彼不乐。”】

这四句话,常常记在心里边,不要遇见困难就退心,不可以!要晓得一切事情,都是由于修行才成功的。后面是举这个例子,对人也可以说怨家,对东西比如说辣椒,啊,你先一听见,你今天……。对我来说,我这个印象最深哪!一方面我又怕吃辣,一方面又这个胃。不过在这里也没有什么,那时我在印度的时候,常常有的时候,他们那些人都欢喜吃,大家非常欢喜吃辣椒的。他说:哎呀,今天有辣椒,他们就高兴得不得了!我一听到辣椒啊,哎呀,我心里面,心里面就害怕起来了,真是一点都没错。那是我现在因为有了胃病,所以心里边这样,假如我是一个小孩子的话,说不定弄到后来……我相信他们绝对不是天生来,在母胎里就欢喜吃辣椒的对不对?一定这个样子的,千真万确的。这个都靠什么?皆由修力生,你千万不要退啊!这一点千万注意、千万注意!

(p24) 现在我们太多大毛病都在这个上头,所以记住,所以记住,很多地方的你一定要策励自己:“我一定要努力,我一定要努力,我一定要努力!”所以在这个地方,有很多同修们常常说:“哎呀,我太笨哪!我太差呀!那我程度太低啊!”这样。欸,这一点,我一点都不在乎,因为我自己晓得,我也是非常笨、非常差、非常那个……。佛也告诉我们,他乃至于以前堕落畜生,堕落地狱。只有一样东西重要的,就是你自己说:“因为我差,所以我努力!”这个最重要的。你只要肯努力,没有一件事情转不过来,而且唯一的只有靠这个力量!否则的话,就算你绝顶聪明也没有用。所以任何困难当中,心里面不要退。

那天我们讲那个老和尚的公案,固然是如此,他到那个时候,嘴巴都开不动了,心里还要念呀!我看我们的佛世的那个公案,也是如此。佛世那个公案,他路上面碰见一个大鬼,要挡住他,然后呢他就要那个拳打。欸,结果一拳打上去,那个拳被那个大鬼的那个身体吸住了,右拳打上去;左拳打,又吸住了;右脚,又吸住了;左脚,又吸住了,五样东西都吸住了。那大鬼说:“你还有什么本事啊?”他那个头又顶上去,顶上去又吸住了。“你还有什么?”“欸,我的心永远不退呀!”那个大鬼一想:“唉,没办法,好了、好了,放你。”是这种公案,那我们已经说过很多啊!然后呢,乃至于他要求那个宝珠的时候,他就舀水。你想想,以我们的人拿着这个杯,你能舀得了这个海水吗?欸,但 (p25) 是他要舀啊!所以啊,我们世俗也有一句话,叫“精卫填海之志”。这个精卫是个小鸟喔!它因为枉死了以后(编者按:炎帝之女,溺于东海。枉死之后,其神化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详见《山海经.北山经》。)一个小鸟衔那个泥巴要去填海,可能吗?但是它有这个志向。欸!对不起,它有这个志向,就有这个成就。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这一点特别地警策!

在这一个地方,注意啊!这个“困难不应退”,反过来,遇到困难的时候,正是我们真正得到功德的时候,这个我们要概念清楚,概念要很清楚啊!所以为什么他前面在正讲修行的时候,他特别告诉我们:你不要匆匆忙忙地,一碰到了马上就修。不是!你先要了解你修行内容以后,然后你去做。这个是它有特别的、重要的关键,在下面讲到精进的时候,特别提到那一点,这样。

所以大家还记得吧?我们要脱苦而去皈依,所以在这种原因之下,找到了皈依的必然对象是佛陀。但是,因为皈依佛陀而皈依三宝,因为皈依三宝而发心,真正皈依的皈依法宝,这是唯一的帮忙我们真正脱苦的。而想脱苦的,必定要这一条路,要分分断证─过失断除,功德要做到。你能够做到多少,你就得到多少好处。既然现在你要求的话,然后你要去做的话,当然,就是要克服这个困难!所以,当困难现起的时候,不但不应该退, (p26) 而且要咬紧牙关去做;不但咬紧牙关,而且要感到高兴:对呀,我现在在进步啦!这是我忙了半天,那个结果就从这个地方来的啊!所以这个心理建设最重要的,你能够从这个上面认得了,然后下去的话,无有不成功者。所以这个基本的概念,我们一定要如理如量地建立起来。那么本论处处地方就告诉我们,他每一个地方而且有非常善巧的方法在。

我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件事情来,我当年跟我的老师的时候,他常常跟我说一些话。说了话我总是不大懂,但是呢尽管我不懂,他还是常常讲。结果我现在发现,哎呀,受用不尽!这一生当中,就是你因为说多了,记在那个脑筋里面。现在我才发现,你如果说离开了这个环境,那你就完了。你一跑到世间去的话,那这种话一点用场都没有。你只会想到:“唉,这个人一天到晚这么啰嗦!”你只会这样。结果呢,唯一的种子啊,不但长不出白法之芽,而且因为你脑筋里起了这个念头的话,你把自己排拒了这个法,送到地狱里面去。欸,你只要不离开这个圈子,那我的感觉现在这样─因为你一天到晚在接触呀!慢慢、慢慢地触类旁通。现在我渐渐地他的话都懂了,觉得:“哎呀,美不可言!”所以内心当中就生起这种无比的感激。实际上这个感激由什么来的?那就是因为我现在体会到了,得到了好处嘛!你由不得不感激他呀,这个因就在这里!

所以你现在,你们读本论的时候,我也了解的,大部分同修对它觉得很辛苦。不要怕, (p27) 不要怕,只要你这一念善念还在。所以你常常用两方面去想:一方面嘛已经懂的地方,你要了解它好在哪里,策发自己的好乐之心,保持自己继续下去;难的地方嘛,你不管怎么样嘛,多多少少,囫囵吞枣也把它吞下去。你只要这个次第照着它慢慢、慢慢来的话,到那个时候,它自然而然慢慢、慢慢、慢慢地,好结果现出来了。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And also: It is not difficult to consider my body with the perspective I have toward another's body. Qualm: Since someone else's body is not your body, how can you develop the same attitude that you have toward your own?

【又云:“自身置为余,如是无艰难。”若作是念,他身非我身,云何于彼能生如自之心耶?】

他下面又说:你呀,只要修,它一定成功的。在这种状态当中,你把自己的身体看得别的,这个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你只要去修。假定说,我们想:“对啊!这是我就是我,他是他,你怎么可以把他看成功我呢?”欸,他下面就告诉我们,开始告诉我们这个理论哦!

Reply: Your body was produced from your father's semen and your mother's blood. Even though it was produced from a portion of someone else's body,

【即此身体亦是父母精血所成,是他体分,】

就是我们的身体,真的是你吗?不是耶,这是父母的精血耶!就是这样的,这是别人的东西耶!但是呢,

you conceive it to be your own by the influence of previous conditioning.

(p28) 【然由往昔串习力故而起我执,】

那因为你无始的什么?无明习惯的力量,执着以为我的。

Similarly, if you become accustomed to cherishing another's body as you presently do your own, you will view it with the same perspective that you now have toward your own body.

【若于他身修习爱执,宛如自体亦能生起,】

假定你呀,修习别人、爱着执着别人的,你也可以把他别人看成像自己一样,一定可以,一定可以的!

p. 226

《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says: Therefore just as you conceived "I"with respect to the drops of semen and blood of others, so you can be conditioned to cherishing others as you do yourself.

【即彼论云:“如汝于他人,一滴精血聚,虚妄执为我,如是应修余。”】

就是前面所说的,说别人的一滴精血─就是父母的精血,你因为虚妄的执着以为是你,所以你就把它看成“我”了。所以对别的任何一件事情,这个虚妄的尚且会把你执着,而真实认真去思惟的话,当然力量更强,一定可以生得起来的,一定可以生得起来的。所以平常的时候啊,我们眼前的一切的东西,譬如说随便一样东西摆在那里,你觉得好像根本无所谓。欸,假定你说这个东西,你把它自己不管是任何理由,或者是别人没有的,然后呢你觉得:“欸,这个既然没有的……”你把它自己占为己有,于是你就宝贝得不得了。其实这个东西,跟你了不相干耶,你就会这样生起来了。所以,你只要对这一个 (p29) 东西生起这个念头,然后策发这个念头的话,你自己会那个。

就现在我们这个身体也是一样,说起来这个身体到底什么东西啊?说起来真是莫名其妙得很呢!你说真的是你吗?那个头发剪掉了,对不起,摆在这个地方,跟你了不相干。那当然了,那个手断掉了,你摆在马路上面,送给你也不要,对不对?现在的医生,乃至于把你心脏可以换一个,你说到底是你吗?欸,但是他换了有一个叫……跟你了不相干哪!欸,但是你就是会这么执着法。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了解,这个事情是你概念问题,以及照着这个概念的串习问题。

Reflect thoroughly on the benefits of being other-centered and the faults of being self-centered. Thereby you will produce from the depths of your heart a great delight in meditating on the exchange of self and other. Then recognize that you can actually generate it once you have become habituated to it.

【如是善思胜利过患,则能至心爱乐修习,又见修习便能生起。】

你只要能够如理地善巧思惟这个自他相换的殊胜利益,以及不换的这个大的祸害的话,你一定愿意去修的。那么进一步,你要去修,又明明白白摆在这里,你只要修的话,一定能够生得起来的。好了,这样的两个条件有了以后,你就开始,那我要去修了。所以呀,他下面告诉我们修的方法。

那么在正说这个修的方法之前,我要说一下。如果说,我们对性空缘起的这个道理,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的话,修那个方法很容易。为什么?一切法本来没有天生如此的,都 (p30) 是从因缘而生,从因缘而现,就是这样,就是如此而已。天下哪有一个东西例外的呢?你说,这个东西是你的,当你觉得你的时候,你就爱着得不得了,一旦─就是你的,你送给别人的话,就跟你了不相干,或者给别人拿去了,这个就了不相干哪!天下的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啊!包括我的身体也是如此啊!其实,我这个身体跟那个东西也是一样啊,等到你一死的时候,这个东西譬如一坏了,你再怎么宝爱它,一坏了,一坏了也就一点用场都没有。那个身体也是一样,两脚一伸,对不起,到那个时候啊,它又臭又烂,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啊!所以你了解了这个缘起性空的道理,修起来就很容易了。

3 The stages of meditating on how to exchange self and other

【◎ 彼修自他换易之理、次第云何。】

他下面正修的时候,又把那个次第又说。

The phrases "exchanging self and other" and "making oneself others and others oneself" do not indicate a training in an attitude which thinks "I am others" or "Others' eyes, etc., are mine."

【言自他换,或说以自为他以他为自者,非是于他强念为我,于他眼等念为我所而修其心。】

他所谓“自他换”是指什么呢?它这个分别,并不是说硬把他看成功我,我看成他;于是这个时候,本来是爱着我的身体,现在爱着他的身体,这不是要你这个东西。把他的身体─眼、耳、鼻、舌、身、意,看成你自己的,而宝贝得要命,不是这个!

They indicate a change i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two states of mind of cherishing yourself and neglecting others,

(p31) 【乃是改换爱执自己,舍弃他人二心地位,】

就这样,平常的时候把自己看得重得不得了,把别人都不管,这个两个心里边换掉。就是把自己啊,不要去管它,一天到晚管他人,怎么样使他人快乐,怎么使他人离苦,就是这个。

wherein you develop the attitude of cherishing others as you presently do yourself and neglecting yourself as you presently do others.

【应当发心爱他如自,弃自如他,】

这个才是。

Therefore santideva's statement above that you must "exchange your own happiness for others' suffering"

【故说改换自乐他苦,】

这个才是自他换的这个重要的原则。下面:

means to view cherishing yourself as the enemy and then to stop emphasizing your own happiness. In addition, you must view cherishjng others as a good quality, stop neglecting others' suffering, and instead emphasize the removal of their suffering. In brief, this statement means that you remove others' suffering while disregarding your own happiness.

【应知亦是于我爱执视如怨敌,灭除爱重我之安乐,于他爱执见为功德,灭除弃舍他人痛苦,于除他苦殷重修习,总当不顾自乐而除他苦。】

除了这个上面所说的以外,要晓得平常我们生死的根本,就是我爱执。现在你能够一换的话,欸,对不起,它不但是启发了菩提心,而且还是什么啊?对我爱执,你要换,偏偏换不过来,为什么?就有个爱我执嘛!现在你要换才晓得:啊!原来这个一切的快乐,都是利他,一切的痛苦,都是自利,但是你偏偏把自利看得这么重要,所以换句话说,爱自己正是害你自己的。那个时候啊,你了解了这个,就把这个我爱执,看成真正的生死大怨家─就是爱自己,这个心生起来了,这个心生起来了。所以他还不是讲很深刻的道理,仍旧是从现象上面。

那个时候你这样的信心生起来了以后,对于爱我,只求我的快乐的这个心里面就除掉了、就除掉了。然后呢,帮助别人这个心情就生起来了,因为看见你的一切的利益,都是从帮助别人而来。所以上面说这些东西,就都做到了,都做到了。平常啊,别人都不管,你就不会了。那个时候,你一心一意地就是忙,怎么样帮人家解决他的痛苦,帮人家得到快乐,这个就是前面所说的大慈悲心。它方法是不一样,但是内涵─所生的心相、特质,却是达到同样的效果。

【此中分二,① 除其障碍,② 正明修法。 今初】

现在这个修行分成两部分:第一个,障碍先要除掉;然后除掉了障碍以后,正式学那个修法。

There are two obstacles to training in this attitude of exchanging self and other:1. You make a categorical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people who are happy or suffering—yourself and others—making them as different as blue and yellow.

【◎ 修习此心有二障碍。一谓执自乐他苦,所依自他二身,犹如青黄各各类别。】

第一个说,是,那个自己快乐,他人痛苦要想换的话,因为这个所依的身体,这是两 (p33) 个─他是他、我是我啊,各是各呀,你怎么个换法呢?

Then, you accomplish your happiness and remove your suffering because you think of them as "mine," and you neglect others' happiness and suffering because you think of them as "belonging to others."

【次于依此所生苦乐,亦便念云:此是我者应除应修,此是他者应弃应舍。】

其次的话呢,这个快乐本身,“对呀,这我的快乐,嗯,怎么我的快乐去掉它; 他的快乐,我管它干什么呢?”这一般人的心里面,就是这样。这个是就指着我们平常的特质是这样,现在你要改过来的这个困难在这个地方,你怎么拿掉它?针对着这个问题。所以他处处地方,先认得你要净除的内涵是什么,然后针对这个内涵,告诉我们正确的方法。他现在说:

Therefore, the remedy for this

【能治此者,】

能够对治它的,对这个病,下的药怎么样。

is not to make a categor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self and other as being essentially different. Rather, understand that self and other are mutually dependent

【谓观自他非有自性各各类别,唯互观待,】

你要晓得呀,我跟他─自己跟别人,不是天生来就是这个样的,只是互相观待。 什么叫互相观待呢?就是两个人摆在一块儿才一下对比出来的,两个人摆在一块儿对比出来的。你如果说能够换一个方式去观的话,

such that when you are aware of self, you are aware of other; and when you are aware of other, you are aware of self.

(p34) 【于自亦能起如他心,于他亦能起自觉故。】

你把这个对比啊,换一换就可以,就可以!

It is like being aware of near mountains and distant mountains, for example. Relative to your being here, you think of a mountain there in the distance as being a distant mountain, yet when you go to this distant mountain, you think of it as a near mountain.

【如彼山此山,譬如彼山虽在此岸起彼山心,若至彼山则定发起此山之觉。】

举一个譬喻,就像两个山。我们现在站这个山头上,欸,我说:“喔,这个山。”看看对面,“那个山!”但是这个山本身,绝对不是说“我这个山”就是我这个山,等到你跑到那个山上的话,你又会觉得那个山─这个是“我这个山”。现在你原来觉得我这个山,变成那个山了,对不对?就是这样。譬如我现在坐在这个椅子上面,我说:“我坐的。”等到我坐在那个椅子上面去的时候,本来我说这个是“那个地方”,现在对换了就完全换过来了,是不是这样?平常我们任何事情都是如此。现在我们这个身体本身,这很明白啊!这个身体本身是父母的精血,只是因为你现在这个识心所执着摄持的。就是你那个识心所摄持的,就好像我们现在这个椅子,那个椅子本来不是你的呀,你坐的,你觉得你坐的;你换到那里去的话,你又觉得:欸,不是,现在你坐的是那个椅子耶!同样的那个识心,你现在这个识心,你能够执持对方的话,它马上又要改变过来了,这个清楚不清楚?这是很明白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