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二十二卷A面

(手抄稿 第三册 p179)

让你向上这个精进的这个一股力量,拿掉了!人家釜底抽薪,是把你坏的事情釜底抽薪,这种人就是把你好的事情釜底抽薪。你听了这个话觉得很来劲,本来你是准备打起精神来向上冲的,他告诉你:“某人,你身体不好啊,好好地休息休息、营养营养。”你就:对啊!早晨起来多睡一会儿。然后呢这个地方该要冲的地方,那个冲劲,他就不知不觉就把它拿掉了,真正可怕的还是这一些。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有什么?要有自己的具慧才能够辨别得出来。所以他前面告诉我们具三相,正住还不够,还要具慧,那个时候,你才辨别得出来他是正说,还是似说—似是而非的这种说法。看文:

p. 40 (3)

The《Mindfulness of the Excellent Teaching》 states: The basis of all attachment, hostility, and ignorance is bad friends; they are like a poisonous tree trunk.

【《念住经》云:“为贪瞋痴一切根本者,谓罪恶友,此如毒树。”】

(p180) 一切的善法的根本是善知识,一切的恶法的根本就是恶知识,这恶知识就是你旁边那些人。他自己在无明当中,还是告诉你,就像毒树一样。毒树是什么样的呢?就是根毒、全部都毒,那个风吹过,吹过毒树的风吹到你身上,你就中了毒了。你完全不觉得,欸,吹的时候觉得满凉快;然后太阳来的时候,你就坐在树底下,觉得还很荫,你中了毒了。这个恶知识就这么个可怕法!啊,这么个可怕法!

The 《Great Final Nirvāna Sūtra》 also says

【《涅槃经》云:】

用不同的经典来告诉我们、教诫我们。

that bodhisattvas do not fear mad elephants and the like in the same way that they fear bad friends. The former merely destroy the body, whereas the latter destroy both virtue and a pure mind.

【“如诸菩萨怖畏恶友,非醉象等,此唯坏身,前者俱坏善及净心。”】

我们也对恶知识应该这样,就像这个菩萨防备恶知识,怎么个防备法?对这个恶知识的怕,怕到极点。醉象,在印度是最可怕的是大象,那个象已经调伏了,它平常不会乱发脾气的,一旦吃醉了,那就乱搞。这个野象,在还没有调伏的那个野象在森林当中,只要这个象群走过去,狮子、老虎都会让开的,你可想而知,这个象多厉害。所以当那个醉象来的时候,啊!那你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可以说可怕极了。但是,嘿!菩萨对这个恶友的恐怖,远超过那个醉象。为什么啊?那个醉象最多把你命送掉,恶知识不但把你的善 (p181) 根、命送掉,把你的“净心”,换句话说,把你的善根是连根铲除,这么可怕!这醉象把你这一生弄死,如此而已,恶知识一定把你送到地狱里面去,这么可怕!这一生弄死,最多痛苦短短地没有几个小时,到地狱里是无量无边劫。所以

Moreover, it states that mad elephants and bad friends respectively destroy the body of flesh and the body of the teachings.

【又说彼二,一唯坏肉身,一兼坏法身。】

这我们可以分别得清楚。

Even more, the former cannot propel you into miserable realms, whereas the latter definitely can.

【一者不能掷诸恶趣,一定能掷。】

醉象、任何一样东西的伤害,它没办法把你送到恶趣;但是恶知识一定把你送到三恶道当中。

Also, the Chapter of the 《Truth Speaker》states: There are those whose minds are seized by bad friends, as if by poisonous snakes, but have forsaken the poison's antidote, the teacher. Alas, even if they listen to the precious and sublime teaching, they will fall into the great abyss of unrestraint.

【《谛者品》亦云:“若为恶友蛇执心,弃善知识疗毒药,此等虽闻正法宝,呜呼放逸堕险处。”】

万一一旦你亲近了恶知识,这个恶知识像毒蛇一样,而居然你执取不舍,你还以为他,啊,依靠他,就相当于这恶知识把你的心抓住了一样,那个时候,你一定远离善知识。这个善知识是什么啊?治疗我们无始三毒大病的对治之良药,这个东西你不要了。在(p182) 这种情况之下,虽然你听见了正法宝没有用,没有用!尽管你听见了,不要说听见了,乃至于你讲,能说能道,没有用。下面最后一句“呜呼放逸堕险处”,险处就是三恶道,放逸的话,精进的相反,本来佛法是照着如理行持的,现在对你听见了没有帮助,你没有照着去做嘛!而且不听,世间的恶人还不一定一定堕到无间地狱,也不一定堕落地狱里面去,这个修学佛法的而不能亲近善知识,走错的话,是一定堕落,而这个里边真正最可怕的,就是那个引导你的人—恶知识,这点我们一定要了解。

Also, the 《Verses about Friends》 says: The wise should not befriend those who are without faith or who are stingy, those who lie, or who speak divisively; They should not accompany sinful persons.

【《亲友集》云:“无信而悭吝,妄语及离间,智者不应亲,勿共恶人住。】

这个就是指出恶知识的行相,恶友的行相。第一句话已经包含了全部了,“无信”,没有信。那么这个信,大家要注意,不是说我信佛,不是,不是“这一句话”,这一句话不算。信的特别的行相是“净心为性”,那我们怎么判断那个净心为性呢?所以一定要具慧。信的特质,说你能够净除烦恼的,净除烦恼,如果你正确地了解了以后,这个人一开口,你已经了解了。平常我们常常会谈论是非,一开口,你晓得:欸,对不起,他既然在这个是非当中,他这个心当中不干净,在烦恼染污当中,马上远离。所以真正修行人,他必然是。

(p183) 你说真正修行人是非都不谈吗?谈!什么情况下呢?要辨别清楚,怎么样去恶从善,他辨别得很清楚。是!但是他绝对不是像世间上面的这种谈论是非的方式,这个我们要差别弄得很清楚。修行绝对不是大糊涂蛋,修行是决定大智慧,他对任何一个行相判别得非常清楚—是啊、非啊!但是他的判别是什么?晓得怎么去去染转净。喔,这个坏的,你怎么样去净除它,怎么样防止自己不受染,净化,然后怎么样去帮助别人。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有这个毛病,你如何去帮助他,当然你还晓得他的病根何在,所以你一定对方也知道他,可是这种知道的,跟平常我们在烦恼当中这个行相绝大地不同。你后者的知道,你完全不动,所以你能够他的是非看得很清楚;另外一种的话,你自己完全缠在里面,你也不晓得自己染污不染污,实际上呢,一团黑。所以前者是正分别,这我们必须要的,后者是妄分别,这是我们要去掉的。而我们所以能够去掉妄分别,就是靠你那个正分别。

在前头我们刚开始的正分别,是跟闻、思相应的,等到你证到无分别智的时候,那个时候如如不动,那个是修相应的。但是修相应的这个如如不动,并不是什么都不想喔,这个又错了。所以根本、后得等这种行相,慢慢地、慢慢地我们了解,我们千万不要现在说:“啊!你不要去妄分别。”实际上呢掉在大无明、大糊涂当中,什么是非不辨,这个叫作修行。假定这样修行的话,那太容易了!你只要睡在那里的话,这不是修行吗?你 (p184) 在这儿什么都是不分别当中啊!所以佛经上面也说,那个像螺蛳、蚌蛤那种人,他是无分别,他岂不是也得了无分别智了吗?他根本分别不清楚是非善恶来的,所以这个我们要弄得很清楚,随便一提。这里你要分别得很清楚信的行相,把握住这点,好了!

然后呢下面悭贪、妄语、离间等等,那是更糟糕的,更粗猛的,我们容易了解。妄语、离间,凡是这种人,“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千万不可以亲近,不要跟那些人,这是恶人。所以这个恶人绝对不是今天跟你吵架,跟你骂、跟你吵,不是。佛法上面这个我们要了解。

Even those who do not sin create the doubt that they might be doing so if they rely on those who do sin, thereby increasing that which is unpleasant.

【若自不作恶,近诸作恶者,亦疑为作恶,恶名亦增长。】

如果说,你自己虽然不做,你一旦亲近了那些人,对不起,唉!人家总觉得你……实际上你自己也一定沾上。人就是这样,人就是这样!譬如现在人家,随便来说,以我来说,我跑到很多地方,当然现在年纪比较大了,认识的人比较多了,以前我跑到什么地方,人家常常问:“某人啊,你哪里来啊?”我就告诉他,我在哪里,依止某法师。哦!他一听:“好、好、好,欢迎、欢迎!”为什么啊?我现在就沾了光了,不是我自己好,那就是我亲近的善知识。反过来,你今天什么地方,他一听的话,喔唷,他虽然说好、(p185) 好、好,心里面在这里好,心里面就想办法怎么挡住你。我想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吧!就这样。实际上呢?从外面也说明里边,那恶名也增长。

The person who relies on the unreliable will have faults as a result, just as unsmeared arrows are tainted when arrows smeared with poison are placed in the same quiver.

【人近非应亲,由彼过成过,如毒箭置囊,亦染无毒者。”】

实际上呢,你一旦亲近他了以后,不但名誉坏—实际上状态呢?就这个!你一亲近他,对不起,他的过错你都沾上了。就像那个毒箭放在你的袋里一样,那个毒箭沾了那个,碰到什么,什么地方就中毒!碰到什么,什么地方中毒!虽然你自己不毒,可是你靠在那个地方,一靠近,你也完了!所以,

By relying on nonvirtuous teachers, your previously existent wrongdoing—deeds wrong by nature and deeds wrong by prohibition—does not diminish, and new wrongdoing increases.

【恶知识者,谓若近谁能令性罪遮罪恶行,诸先有者不能损减,诸先非有令新增长。】

这个就是恶知识的特征。一靠近他,那个罪过,性罪、遮罪种种恶因,以前有的你不能减。我们修行佛法,以前有的,要减掉它,现在你靠到了,不能减;不但不能减,你原来没有的,他也会让你增长。我们修行应该去掉它,跟他相反吧!所以它修行要靠善知识,要远离恶知识。

Geshe Drom-dón-ba said: The worst person, though keeping good company, does not be come better than middling. The best, when keeping company with the worst, readily becomes part of the worst.

【善知识敦巴云:“下者虽与上伴共住,仅成中等,上者若与下者共住,不待劬劳, (p186) 而成下趣。”】

所以这个善知识告诉我们,下等的人啊,虽然跟那个上等人住在一块的话,勉勉强强跟成个中等,所以向上爬不容易啊!但是上等人如果说跟一个下等人,“不待劬劳”,你不要花气力的—跟他一样,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修学佛法如逆水行舟,拼命努力都来不及啊!所以为什么佛在世的时候,处处地方重视啊!现在我们这个地方注意:修学佛法为什么常常说千万不要迁就情面,情面这个东西,就是本身最大的染污。在佛门当中,真正的大坏蛋倒是没有的,就是自己不晓得自己在无明当中,往往受这个害,然后呢我们的情面所累,就跟着下去了,这是最可惜的一件事情。我们今天虽然末法,在这种环境之下,居然还能够出家,那好不简单、好不简单啊!在座的诸位都是这样,大有前途,各种条件这么好,今天能够出了家了,要想把宿生的善根继续,记住!第一个重要的—要靠善知识,这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否则把宿生的难得、难得积下来的这个善根,不知不觉当中害了,把自己送下地狱,那就太划不来,太划不来!

那么前面重要的已经都一一指出来,每一个行相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告诉我们,所以 (p187) 我们为了加深这个概念起见,请大家看一下这个科判。

这个科判在最前面,最前面第一张的反面,“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正式修学佛法。就是我们前面的基本的几个条件都具足了,然后正式修学佛法这时候啊,这里面分成功两部分,“道的根本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那么亲近善知识又分成功六个项目,第一个说明所依善知识的相,第二个说明能依学者之相。善知识应该有什么条件?那么自己去依靠他的,应该具足什么样的状态?每一个项目当中啊,要仔细地自己检点。然后呢有了这个条件,怎么样地依止?怎么样去依止他。后面又特别说明依止的殊胜利益,以及不依止的大的祸害。你每一个次第都认识、都了解、都做到了,那修学佛法真正说起来已经过半!“行百里者,所以九十里”,过半,你已经跑了九十里了,这千真万确的。

将来你们自己好好地努力走上去看,如果说你一旦真正地依止到这个善知识的话,修行这事情不难。这一句话我先说在这个地方,现在大家不妨慢慢地努力下去,如果说你们这一生体会到这一点,做到这一点的话,我想大家那个时候,大家值得谈恭喜、恭喜!最后,

f. A summary of the meaning of the previous five parts.

(p188) 【◎ 第六摄彼等义者。】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那个文,这个“摄彼等义”是什么意思呀?就是说,前面呢主要的项目都已经说了,还有一点的结论,以及有所遗漏的,没有交代清楚的,这个地方说一下。因为这个修学佛法,这一点太重要、太重要了!所以,把重要的几个大纲在一开始的时候,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现在我们看:

Thus, you must also understand as explained above the instruction that is renowned as "guru yoga."

【世遍赞说尊长瑜伽教授者,应知即是如前所说。】

为什么一般普遍地、共同地,没有例外地,特别强调赞叹,来称扬、来重视这个亲近善知识的这个道理呢?“尊长瑜伽教授”,教授,换句话说,我们修学佛法的重要的纲要、重点。这个重点说明什么?尊长瑜伽。说依止这个善知识,怎么样才能够依止善知识相应?“瑜伽”两个字是“做对”,不是说我懂得一个道理,道理懂了以后,你做了没有?做了以后,是对不对?对了以后,是不是跟他所说的相应?这个是我们修学佛法第一个重要,你做对了,下面的问题都解决了,可以这么说。就像前面所说的,已经告诉我们清清楚楚了,然后呢下面要叮嘱几件事情,你道理虽然懂了,你虽然去做了,要殷重地去修,不是马马虎虎。所以说:

Yet, you will get nowhere by training in an object of meditation for just a single session.

(p189) 【若一二次,修所缘境,全无所至。】

假定你虽然修了,修了一趟、两趟,没有用!“所缘境”就是我们所修的对象,我们心里面一定有一个所缘的对象,你念阿弥陀佛,就念阿弥陀佛,现在我们所缘的什么啊?贪、瞋、痴相,这是我们所缘的,不知不觉当中,所以叫无明嘛!所以叫大无明,所以叫痴相,就是这个。你真正去做的时候,你清楚很明白,当眼前好吃东西摆在那里,眼睛瞪得大大的,心眼啊比这个眼睛瞪得更大,那就是我们心缘这个东西的时候。反过来,有一个冤家对头在眼前的时候,尽管你的面孔上还带着三分的笑,你这个眼睛也瞪得这么地大,那时候你心里就缘着这个东西。

现在我们缘什么?缘这个“法”—怎么依靠善知识,所以,这个时候就是我们修的时候,次第就是照着前面告诉我们,他不是说一趟两趟。一趟两趟都不够,何况是我们:“啊,懂了、懂了,听懂了!”书本一合,这个不够的。不过目前,既然我们的重点先要了解、认识,重点是摆在这个上头的。是!有能力马上就修,没有能力,先把本论的整个的次第、纲要了解了,然后一步一步地慢慢地深入,这样的做法,应该这样地认识。那么下面就是策励我们:

When you practice a teaching from the heart, you must rely for a long time on an excellent teacher who guides you accurately.

(p190) 【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须恒亲近,无错引导,最胜知识。】

现在我们自己问一下看,我是不是?是什么呢?“至心欲行法者”。你是不是真正要想修行要走的路?现在有很多人说,我真是一心想修行,一心想念佛,不管你是哪一个,这看看是不是真正的心里面至心要想做这个。要想做这个,那么“须恒”,恒字恒常不断,“亲近”,亲近什么啊?最殊胜的善知识。这个最殊胜的善知识一定能够引导你,没有一点错误的,这是必须要的,这是必须要的。

Moreover, it is as Chay-ga-wa said, "When relying on the guru, there is the chance that you might give up your guru."

【尔时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时,恐有所失。”】

怎么依靠呢?这个祖师告诉我们清清楚楚,你依靠他的时候,那是战兢惕厉,就怕有一点点做得不对,这个是需要。说到这里,我也觉得我们在座的同学当中,在座同学处处,可以作为我的老师,刚才说的固然是,其他的处处也是。有一天我在房间里面,听见那个电话响了,我就拿起电话来,一看那个电话不是我,找别人的,马上有一位同学:“啊,找哪一个?”他本来在那儿自己用功,听见了以后……。啊!我觉得真是我的善知识。尽管我,实在是谈不到什么,可是在那个地方,也只是像那个什么录音带一样,把那个我老师告诉我的,告诉你们一遍,但是他心目当中就很认真地这样。啊,我觉得这是我 (p191) 的善知识!是说明什么?说明真正的依善知识的相,就是他处处地方一心一意地。我看见古来很多那种大德们,他的的确确,就像是所谓的孝子心一样,他一天到晚想,这个善知识怎么样,他怎么样去承事他,就怕一点点的、小小的错误的地方失着。

说到这里,譬如我们现在这里,有一个人离开这里,那个离开这里的我没留他。他一来的时候,我对他印象很好,觉得这样……总是不管任何人,现在只要他肯跑到佛门当中,我总是无比地赞叹。他来了第二天早晨,正好有居士们来给我什么开心果,好像,然后呢我放在我房里,第二天早晨我就拿出去,我就跟他说:“某人啊,你去供供佛,就这样,等一下拿到斋堂。”他拿了这个东西,放在那里一放,也就不管它了,那我也没有说他,又过了个半天,这样。后来总算看见供在那里,我就跟他说:“那么供好了,你收上去。”他说下午供的,要摆到明天。结果交到他手上开始,到等到斋堂上面,三天以后。我一看啊非常可惜,非常可惜!我在那个时候心里想:唉,我不晓得用什么方式能够帮他忙,但是我一定要努力去帮他忙。

我所以说的这两个公案,同样的这两个人,我心里面,拿世间一般来说,说不定你们会欢喜那个人,但是我自己那时候开始,处处地方告诉我,喏、喏,这两个都是我善知识,我可不要学这个,应该学那个,这里随便一提。所以他们真正地依止善知识,的的确(p192) 确有他的成就的条件在,这是我们应该学的地方。下面告诉我们,

So, if you rely without knowing how, you will not profit, but lose.

【谓若不知依止轨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亏损。】

这是假定我们不晓得依止的道理去依止的话,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受害。这个是我们要在这个地方要特别警惕的喔!要非常警惕的一件事情。所以,现在很多人跑得来说:“啊呀!这个地方佛学院我去念书。”你要想去念一张文凭,不要来。上次说的混混,那更不可以!一定要在这个概念上面,一开始弄得很清楚。所以对这地方的来说,在座的同修来的,极大部分我跟你们说,来了试!试一个月到三个月,觉得不对,慢慢地回去,正好。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这里,你弄得不对的话,不但得不到好处,反而损害,这又何必!

p. 41

Therefore, these topics concerning reliance on the teacher are clearly the foundation of our deepest aspiration,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nything else.

【故此依止知识法类,较余一切极为重要。”】

比下面的都重要,这是基础嘛!你有了基础的话,上面慢慢地没关系;反过来,你没有基础,急急忙忙造到三楼,垮下来了,有什么用?所以他这个地方,大师特别告诉我们说,

Consequently, I have taken citations from uncorrupted scriptures and their commentaries, which are easy to understand as well as inspiring, and I have given a general overview that is adorned with the sayings of excellent persons who are engaged in the meaning of the scriptures. Understand this in detail from other sources.

(p193) 【见是究竟欲乐根本,故特引诸无垢经论,并以易解,能动心意,符合经义,诸善士语,而为庄严,将粗次第,略为建设。广如余处,应当了知。】

所以现在大师说,他看见了这个是我们究竟欲乐的根本,我们现在要得到的真正的好处,应该是究竟的,这个就是成佛!成佛!这个要想得到成佛,这根本在哪里?就在这个地方,依止善知识。所以他特别引经、论、祖师的语录,而这个经论是什么?“无垢”,这个无垢,实际上这个里面有两个条件,第一个,这个经论本身是跟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法完全相应的,这个话怎么讲?譬如说像大乘法,那么就跟大乘相应的;如果说是学性宗,那么性宗相应的。所以它经论本身固然是没有错,还有呢“机”本身也是完全相应。这个机就不大容易,佛说的这个道理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应机本身又有相当的条件。现在大师离开我们又几百年了,所以我们要检点检点自己,使得我们也能够应他,那就对了!

引了这个经论以后还什么啊?“并以易解,能动心意”,这两句话。他虽然现在在这个地方,讲了经论,可是如果说,不说清楚我们还是不了解。我跟大家研究,我也本着这个原则,所以有很多好像很通俗,原因为什么?因为通俗,所以我们容易了解;因为通俗,所以我们立刻感受到,这样才对。感受到了什么?“能动心意”,能动心意的,喔! (p194) 那转过来。否则的话,我们无始的无明像生牛皮一样,一动不动,那讲了半天有什么用?听了半天有什么用?所以这个时候原因是为什么?大师一番的苦心,我们现在也很认真地在这个地方学,而这样的解释却是“符合经义”的。能动心意不一定符合经义,讲得天花乱坠,讲错掉了,这个又害了!他还要经义完全符合,而把深奥的经义,经过这样地说明,我们如实地了解。

这个大师也说“诸善士语”,那就是祖师的语录,祖师的语录,来这个地方真正庄严,这个才是我们的庄严哪!而这个地方所说的还是什么啊?“粗次第”,这是大纲,“略为建设”。所以在这个地方原则都有了,这个重要的,一点都不欠。那么现在呢剩下来就是我们怎么去修行。如果要想了解得更多,“广如余处”,这我们自己去找。下面又来一段叮嘱,这个叮嘱实际上跟我们实际的状态完全相应的。

Our afflictions are extremely coarse. Some listen to the teachings given by many teachers. They do not know how to rely on the guru, and, even if they know how, they do not do it. Therefore, they will incur immeasurable misdeeds that are related to their improper reliance on the guru. Moreover, they will find it difficult to develop an awareness of practices such as confession of former wrongdoing and restraint from future wrongdoing.

【我等烦恼,极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师道理,知亦不行,诸闻法者,反起无量依师之罪,即于此罪亦难发生悔防等心。】

这是实际上的状态,说我们现在怎么办啊?唉!糟糕,烦恼非常地粗、非常地重!“粗”是指这个行相,“重”是指这个量;质、量又粗是又重,这样。那个时候完全要靠 (p195) 善知识来净化它,却偏偏又不了解,不了解依师的道理,这第一个难关。了解了以后呢,“知亦不行”,唉!知道了不照着去做。在这种状态下,“诸闻法者,反起无量依师之罪”,本来依止了善知识的话,是净除罪障、积聚资粮,因为我们没有能够正确地如法行持,所以反而增长了很多罪过。那有了罪过怎么办呢?马上忏悔啊!结果呢?“即于此罪亦难发生悔防等心”,要去忏悔,已经造的要去忏悔,没有造的要防护。这个真正忏悔的时候,一定要这样的!这是大师特别这个地方,真是老婆心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