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08卷A面

(手抄稿 第十四册 p109)

心要宁静深细,那时候啊,你能够由闻而思,把握住真正……。这个思相应慧,我们不妨拿现在我们平常说的,这个法相跟那个……这个相宗跟性宗是判位是有一点差别,但是大致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我们天台智者大师所谓的“大开圆解”,实际上这个境界才是真的思相应的慧哦!喔!这真是很不简单、很不简单的哦!那么这个思相应慧究竟指什么呢,因为后面毗钵舍那再讲,现在讲了也没有用。因为刚才有一位同学曾经提起啊,刚才就来问,说他希望在这个地方了解一下,我告诉你,现在不可能的。所以你一定要如法地去好好行持,前面那个根本没有建立起来,后面绝无可能!前面那些一步一步的次第,如果说自己反省一下,从亲近善知识开始,在亲近善知识之前,一定要懂得怎么去闻,听闻等道理,如果这个次第建立不起来的话,你根本爬不上去!随便讲一点道理,种一点种子是有的,真正要如法地爬上去,这个绝无可能!这一点呢在这 (p110) 个地方特别说明一下。清楚不清楚,现在到这里为止?这个上面引了这个三种经,那么现在呢,第一、第二啊他都已经说清楚了,现在我们再继续下去。

p. 255

As to the third scriptural passage, 

【◎ 第三经义。】

第三经义就是前面说的,说“尽其所有一切观择,都是分别,无分别才是菩提。”所以他现在解释这个:

the one from the Requested by Brahma, since the context for this passage in the Sūtra is an analysis of production and so forth, in order to teach that generosity, etc. are not absolutely produced, 

【其经文时正是观择生等之时,故说施等真实无生。】

这个文字现在这里大家不一定能够清楚,那么但是我也解释一下。是的,没有错!这个经文里边告诉我们,这个分别都不对,无分别才是菩提,是什么?就是当你正观的时候,观“生”的时候。这个是怎么个观法呢?是观后面所谓“八不”,八不,这个八不就是《中论》上面说: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等到你去观察的时候找到:欸,原来这个里面没有你以前一向以为的,有一个生、有一个灭,有一个一、有一个异,有一个常、有一个断,有一个去、有一个来,其实一样东西─一样东西现出来不同的面,现出来八个相;原来你找不到,没有这个东西。所以你以前的这个呢,它都是虚妄分别,你真实了,了解了真实的内涵,原来没有这个东西,那个时候才对 (p111) 了,才“觉”,这样的!所以说,见到了这个“施等”哪,不管你作任何东西,就真实的胜义谛来说,它找不到。真实的找不到,所以说你只有在这个状态当中,它是相应。说:

it uses the term "conceptual thought" to indicate that they are mere imputations by conceptual thought. It is not teaching that you should not involve yourself in these deeds and reject them. 

【言分别者,显其唯是分别假立,非说施等不应习近而应弃舍。】

那么“分别”是什么呢?分别是什么?是所谓他讲的分别啊,就是“分别假立”,就是名言当中,名言当中啊如是因感如是果,这是由于我们分别而产生的,这样,在胜义谛中没有这个东西。所以他并不是教我们不修习、要弃舍,这一点是我们应该了解的,这应该了解的!这个道理呀,这个道理现在我们暂时不一定能够很清楚、很明白,但是记住!你只要照着次第去学的话,后面会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否则的话,我们很容易产生一个很大的错误,很大的错误!

本论的真正最殊胜的地方,就是最后。所以在进一步说这个之前啊,大家还回想一下,宗喀巴大师这个《应化因缘集》大家都有一本,你们不妨看一看。他年轻的时候这么绝顶聪明,然后呢,还没有这么真正修学什么,刚开始的时候啊,大家在作早晚课的时候,他就能够进入无分别定,在这个定当中,人家都动不了他。他跑到哪里,他生了病叫医生看,结果医生看了以后,一谈了那药理,这个医生发现:啊!原来他对医理最通达 (p112) 的还是那个病人,不是那个医生。你看这样的绝顶聪明的一个人,一学学了几十年,广学当年所传的所有的各宗各派,没有一个不学、没有一个不修、没有一个不证!你们仔细地看,到了那个时候啊,他就才写那个本论─《菩提道次第论》。先写《广论》,就是详细抉择所有的那些内涵。

结果写了前面以后,他想:唉呀!现在众生啊,末法了都颠倒了,你真正每一样东西仔细讲,对他们也没什么好处啊!他最后那个毗钵舍那止观部分,就是有“观”部分,他想不写了。欸,那个时候的本尊,换句话说,他……譬如说我们念佛,他已经亲见阿弥陀佛了,对吧?不管他念了什么,那就亲见告诉他:“某人啊,你现在写这个论的时候,你如果写到这里为止的话,一般人连它下等的利益都没有。”换句话说,种点善根那是可以的,绝对好,如果你要如法修持的话,这个修持的利益一点得不到。“如果说你现在反过来,把那个毗钵舍那真正地抉择胜义的这个道理,写出来的话,那有肯修的人如法去修持,还可以得到中等利益。”这段话你们好好地看一看!

可是这个地方呢,一定要注意哦,我们种种子跟证真实是两件事情。在种种子来说,不要说毗钵舍那,前面的哪怕你跑到庙当中,“欸,这个叫佛啊?”这也种了一个种子了。这不是就这一点来说,而是说我们如理如量地一步一步上去,亲自证得,证得什么? (p113) 证得见道,乃至于更上去。所以宗大师的很多弟子当中,不要说加行位上的人很多,乃至见道的人很多。他不是有一个人曾经问他一个道理啊,问他一个道理的时候,宗喀巴大师说,这样的;他想:不对啊,我以前修的跟宗喀巴大师所学的不一样啊!那么他那时候已经见到本尊,换句话说,拿我们来说念佛已经见到佛了,所以定中见了他的本尊,就问:“欸,那某人告诉我的法,跟我以前修的怎么不一样啊?”那个时候那个本尊就告诉他:“你以前学的是前方便,现在告诉你的才正确的。”就这样。然后呢,就改过来照着宗喀巴大师告诉他,他没多久,登地了,见了道了,这样。以后宗喀巴大师去的时候,不待他看见,他的弟子,他对他的弟子说:“恭喜你师父啊!”你看看!由此可以晓得这个他讲的毗钵舍那,的的确确是如理如量证得。

当然对我们现在来说条件不具足,可是记住哦!假定我们要想得到圆满果位的时候,道位不能错,要道位不能错这因位不能错。所以我们现在目前下脚第一步做的什么?因位,对不对?所以对这个概念一定要辨别得很清楚,你能够辨别得清楚,将来走上去这一条是直路。

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255页,上面把我们容易误解的这个经文来辨明,来辨明。经过前面这个说明以后,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有正确的了解,正确的了解。而 (p114) 前面一开头的时候曾经提到,这个大乘的不共的种子是什么,然后呢共因是什么─种子就是因啊!这个理路以及这个概念,前面已经提出来,但是呢到现在这地方,才把它的内涵慢慢地、慢慢地来加进去,使我们认识。所以到现在我们了解,大乘的不共的种子是大菩提心,而要把这个大菩提心真正成熟,那个时候就要其他的共因,换句话说其他的因缘配合,那么那个时候就要真正的解空慧,就这样。它次第一定是先发世俗菩提心,发了这个心以后,随学六度,然后呢集聚资粮,这个叫资粮位;更进一步有了资粮了,然后呢正式修习的话,那时候叫加行位;那个时候啊才成能够真正的所谓见道,见道那时候,那个叫胜义菩提心。那么见道了这个时候,发了胜义菩提心,那个时候才算是修相应慧。

对了,说到这里,前面好像是245到前面246页,我解释的时候曾经说过什么是闻思修,那这个是修相应慧。结果这个我说过的时候,把那个最后那个“修”字说成个“闻”字,这个今天特别地说一下。我想顺照着次第来听的话,大概不会误解。实际上我也晓得现在年纪大了,有的时候那个自己有一点错误,就像人家写字的时候不小心笔误,年纪大了以后,有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这种现象。那时候要请大家注意,如果当你感觉了,随时提醒我!

现在我们说这样的次第,这必须要认识,必须要了解。这个两者当中的关系,前后等 (p115) 等一点都不能错,错了以后就会走得迂曲的路,走得迂曲的路,会冤枉、浪费很多时间,结果是很不理想,很不理想。那么我们常常说的事倍功半哪,那只是说很小的,实际这个地方所浪费的时间是不晓得多多少少,吃的冤枉苦头是不晓得多长。这个前后那段文,都在很明确地辨明这一点,这一点哪,诸位一定要在概念上面弄得很清楚。那么照着这个正确的概念去行持的话,才不会走冤枉路;要不然你匆匆忙忙地就去走,这个习性养成功了,很难改、很难改,很难改!这个前面一再说明。

现在我们继续,看,说第三经义,大家还记得第三经义是什么吗?第三经义就是253页上面,说“尽其所有一切观择,皆是分别,无分别者,即是菩提。”这个意思从表面看,实际上意义也是如此,说无分别才是“菩提”,才是“觉”,其他的都是在思惟分别当中!可是我们如果不了解这个真义的话,就把我们现在的前面的必须要的─如理思惟,就把它一下就拿掉了。实际上前面这个如理思惟,是达到后面无分别智必须要的方便,必须要的基础。因为我们前面不了解,所以啊刚开头的时候听见了说:“哎呀,你不要分别!”结果呢,因为你的方法没有,所以怎么弄啊都在门外空转,现在这里解释这个道理,请看文。

(p116) 【第三经义,其经文时正是观择生等之时,故说施等真实无生。】

要晓得这段的经文里边所说的,说到什么地方,就是说这个前后正在抉择这个胜义谛,说胜义谛当中啊……关于详细的道理,在后面那个本论的最后那部分,毗钵舍那会讲。上次我们曾经讲到,说宗喀巴大师造论的时候,想不造这部分,后来本尊就告诉他:“你造了这么长一段,如果最后那部分不造的话,下等利益,正确的利益一点都没有。”所以这个关于“观择生等”详细的道理,后面在这里后面会再说,这里呢就简单地说一下。

我们眼前一切的境界,我们看起来都是,啊!千真万确的,然后呢,就在这个里边流转。学了佛法以后正确地了解,原来这是生死的根本,所谓二我执─我执,法执。就因为无明,不了解真实相起了执着,所以啊造业感果流转生死。那么这些东西真实的内涵是什么呢?找到它的真实的内涵,原来─空,它本性空,根本就没有生起,这样。所以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所说的这个这个,原来都是虚妄分别。所以在这个时候说它“真实”,换句话说,在它的究竟意义上面,就它的、找它的本性─根本自性,找不到!所以我们叫性空,性空所以缘起。这缘起的这个法则,缘起的前后的因果的行相,这个俗谛,这个是有的;但是呢,找它的真实的特质内涵,却是没有。那么这种道理啊,后面详 (p117) 细讲,眼前我们随便举一个比喻,眼前随便举一个比喻。

比如说,我们讲我们这国家,我们说我们这个什么一样东西,你任何一个东西,当我们讲的时候,对呀,这是国家就是国家。可是你仔细找找看国家这样东西,到底什么是真的国家啊?你发现这个只是说,啊,有那个地方,然后有那些人,然后那些人共同互相配合成功这样,就是只如此而已!找真实的所谓实质上,实质上的国家那个东西找不到。大的是如此,小的呢?眼前我们正在看那本书,是的,你说这是一本书,这本书真实的是什么呢?它不是天生来有这么一本书,这个我们很清楚。原来这是纸张,然后呢上面写了字,然后呢把线钉起来。如果你把那个东西,这个组成功这本书的种种因缘─因缘就是它组成功它的条件─拿掉的话,书这个东西并没有天生来就是这个,实质上没有这个东西。所以我们找它天生来这个东西,找不到!但是找不到并不表示它没有,就是找它的实在的、确实的、真实的这个本体啊,找不到!只是说因缘条件所现起来的这个现象,而这种现象又有这种功效,这个是没错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说我们现在讲的,只是名词,由这个名词而去执着这个东西,都那错误。

【言分别者,显其唯是分别假立,非说施等不应习近而应弃舍。】

(p118) 所以这个地方啊,所谓“分别”的话是指什么呢,由于这个叫作分别所假立的。什么叫“假立”呢?就是刚才这本书,那这些纸、这些字配合起来,然后你给它一个名字叫作书。假定你给它一个另外名字,它就叫别的,对不对?它这个书实质上,并没有个实质上的东西耶!外国人不叫它书,另外取个名字,比如说英文叫book,欸,那不影响啊!印度人怎么样我不知道,日本人怎么样我不知道,没关系,它取的名字不一样,它并不影响这个东西呀!所以这个是,哦,原来是分别,就是我们个人去辨别它。由于这种概念,因为它有这样的一个形象,然后呢给我们这样的概念,我们就给它一个定义,所谓言词,这样的假安立的所谓。

这样的情况,所以说它,它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你不认得这个特质而去执着的话,那就错了,那就错了!不是说“施等不应习近而应弃舍”,他并不是叫你不要修,这样,叫你修而不要执着,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所以说“应无所住”,然后呢要“行于布施”,下面当然持戒、忍辱、精进,“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等等。以及一开头就说度一切众生,到最后叫“实无一众生实灭度者”,是什么?就是,喏!就是你呀,这些事情要去作的,但是呢你不要去执着,这个才是它的真实的意义。

Therefore, since there is no time when it is not necessary to practice these deeds—the six perfections, etc—until you become a buddha, it is incumbent upon you to train in these deeds. 

【是故乃至未成佛前,于此诸行无不学时,故须学习六度等行。】

(p119) 所以啊,一直等到你成佛,那个前面的所有这东西啊,无时无刻,都不能停止,都要去学。所谓纲领来说─六度,整个的细致的来说─万行,包含了一切。只是不懂这个道理的时候,由于无明起执,然后就造生死轮回杂染世界;现在你了解了,如法如理地去这样去作,那么将来感得的就是报身报土之果,这个我们不能弄错。

If you strive right now from the depths of your heart, you will accomplish with effort what you can achieve. With respect to the practices that you are unable to do for the time being, make an aspiration to do them and, as causes of the ability to practice them, accumulate the collections, clear away the obscurations, and make many aspirational prayers. Once you do this, it will not be long before you put them into practice. 

【此复现在当由至心励力修行,诸能修者策励而修,暂未能者当为愿境,于能修习此等之因,集聚资粮净治业障广发大愿,是则不久当能修行。】

前面这个道理,我们了解了。所以下者紧跟着就告诉我们,这种道理不是说说罢了,而是我们眼前当下马上要努力去修的。这个努力的程度,他就说“至心励力”。这四个字,第一个,心里边哪,不是说浮浮泛泛,你要认得了正正确确,然后呢切切实实,这样的一点没有错、一点不浮泛地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学的时候呢,用的力量同样地就是要策大精进力。所以我们一直要记得:凡是我们现在所了解的这些道理,不至心励力的话,没有多大功效!原因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在这种习气的现行当中,这个现行的力量非常强,如果你不作意对治的话,它一定没有用!要想作意对治的话,那个时候必须要至心励力,一定要至心励力!所以这一点我们应该注意到。

(p120) 修的时候呢,就看我们个人相应的哪一部分,我们就努力去做。所以说“诸能修者策励而修”,就各人有我们各人相应的部分啊,努力策励我们去修。关于这一点,我们看别人,啊!比自己,不必把别人的东西把作自己的。说人家又不如,我自己觉得很骄傲,啊,我高高在上,然后自己就觉得很好啊!这个增长慢心,完全错了!反过来,哎哟,人家很好,我不如,又羡慕他,哎呀,心里面觉得这样就……这个也不必!每个人有他每个人相应的地方,只要自己找到自己相应的地方努力去做,这就对!这个是最重要的那一点。

所以佛法里面特别告诉我们,你不是要得到圆满的果吗?对!那么从哪里开始呢?哪!你只要时时刻刻、心心念念,因地上面做对了,那自然而然那个果啊就在这里,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这个果。事先没有做的时候啊,他先一定让我们对业感缘起这个道理,产生一个决定的定解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我们普通凡夫啊,的的确确都是忙着从果上面,看见这个好的,哎呀,羡慕啊!大家要啊!这样。现在呢,我们对业感缘起这个道理如实了解了以后,那个时候你一看到那个果,你立刻想到:“欸!这个果是好的,那么这个果哪来的?必然有感得的因。”所以说,你呀,当看见果的时候,你就立刻想到因;同样地,当你在因地上面努力的话,你立刻觉得:我今得到果了!所以自然而然哪,你会勤勤 (p121) 恳恳在因地上面。要不然我们说“只问耕耘”,就是耕了半天,没有收获的话,喔唷,谁愿意做啊?啊!一点都没错。所以破除这个难关,就在这里。

所以古人有一句话欸,叫“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样,这个是汉朝的大儒《董仲舒传》上面的,而且很多人引这个。说你跑到河边哪,看见那么多鱼呀,或者人家在网鱼:“哎呀,这个好啊!”欸!你不必在那地方,空“哎呀!他有鱼我怎么没有啊?”欸,你赶快回去结网啊,正好啊!你现在要想捞到这个佛果的大鱼的话,那你就自己在因地上面下功夫,这样。

下面这一段,“暂未能者当为愿境”哪!这个太重要了!前面说的,有很多人自己觉得比别人强,他又傲慢了,不可以。另外大部分人说,碰到那时候啊,觉得:“哎呀!这个道理现在听懂了,觉得好难噢!道理是好啊,叫我怎么办哪?”欸!现在就告诉我们这个正确的办法。前面一再说的,我们修学的第一步,绝对不是马上教你去做,这个概念一定要弄清楚。马上教我们去做,是走远路;我们第一个概念,一定是对整个的纲要有个认识,既然这样的话,自然而然对那个纲要的内容,我们只是认识而不是做到。所以实际上呢,这一段话,确实对我们─可以说最主要的教诫就在这里。哪!我们对没有做的,不能做的,怎么办呢?哪!这个就是我所希望的愿境,愿境。所以我们平常说“境、行、 (p122) 果”,这个“境”,就是我们所愿的;那对境界,我们了解世俗凡夫的不理想的地方,我们了解怎么样改善理想的佛的果,这个就是我们所愿的这个境界。现在世间充满着苦啊,我要去掉它呀!欸,这个就是我愿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