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八十六卷B面

(手抄稿 第十一册 p195)

大小不同,自然没问题了。这样乃至于我们下脚第一步,就应该从这个地方努力起。

p. 198 (2)

And Sha-ra-wa said: In general, whatever good or ill happens to you depends on religion. Moreover, within religion, if you depend on what the texts on discipline say, you will not even have to repeat things; you will be confidently pure, consistent, sure, and steadfast. 

【霞惹瓦亦云:“总有福祸皆依于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说,无须改易内心清净,堪忍观察,心意安泰,边际善妙。”】

他也这么说,所有的一切的祸福都是什么?依法─如法不如法。那么依这个戒说,实际上呢,你不要怎么改易,“内心清净,堪忍观察”。你只要,你只要内心观察一下,这个清净与否,如果清净了,那你自己观察就了解了,“啊,对、对、对,这个对!”然后呢,你觉得你观察了以后,对的,能够忍受的,换句话说你应该安忍在这个上头。如果观了不对,你就不能忍受,“欸,错了,错了,错了!”那个时候,你如果你内心的清净,经过你观察是对的,那么那时候,啊!你“心意安泰”,是“边际妙善”,眼前是非常地快乐,将来是究竟妙善,这样的好处啊!

Geshe Drom-don-ba said: One group holds that when you rely upon the discipline, you discard the practice of mantra and that when you rely upon the mantra vehicle, you discard the rules of the discipline. The teaching that the discipline is the companion of the mantra vehicle and the mantra vehicle is the companion of the discipline exists only in my guru Atisha's lineage. 

(p196) 【善知识敦巴云:“有一类人依律毁咒,依咒轻律,除我尊长教授无余能使调伏为咒助伴,及令密咒为调伏伴。”】

敦巴尊者也说,有一种人依戒毁密,或者依密毁戒,这个是指西藏。现在我们呢?啊!依这个戒毁净,依净毁禅,依禅毁教,依教毁他,就是总是我的好,你的不好。这个都错、都错、都错!都错了,完全错了!“除我尊长教授,无余能使调伏为咒助伴”,但是我的老师,谁啊?阿底峡尊者。所以这个人真了不起,不但在印度当年哪,十八部每一部的宗主,到了西藏也是如此。“欸,我老师这个圆满的教授,可是不是唷!”“无余”,所有的统统都包含在里头,没有一个余剩的。什么呀?使这个调伏,换句话,这个咒是真正的……不是,这个调伏是这个戒,这个戒是咒的助伴,是密教的助伴。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晓得了,不但彼此间不矛盾,不应该毁谤,是彼此间相辅相成、相辅相成哪,这个我们要了解啊!

“及令密咒为调伏伴”,反过来也是如此,我帮你忙,你帮我忙。固然戒是这个密乘的根本,那么密乘怎么又是戒的伴呢?因为你有了密乘更深入,更深入,于是你对这个戒的内涵哪,不仅仅是行相上面,内容的意义上面,而且你彻证这个东西,当然彻证了,你(p197) 完全清楚了。戒的真正的目的干什么?它最究竟目的要解脱,解脱了以后,那时候你才了解制戒的全部。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你只是破现行,但是种子还在啊;等到你一步一步上去,你能够把种子完全摧毁了,回过头去,这个戒岂不是更圆满吗?所以戒的真正圆满,还要靠后面的深入地修持;但是后面的深入地修持,必须靠戒作为根本,所以两者之间,是必然有这样的相辅相成、必不可少的依成关系在这里啊!

所以现在我们就了解了:哦,原来这个戒不但跟那个密不违背,而且必须是两者相配合。那么同样的道理,这个戒跟我们念佛,跟我们参禅,跟我们学教,乃至于学任何一样东西,不但不矛盾,恰恰是互相配合。是,在你专门某一个特别的状态当中有所偏重,那个不是说不要它。譬如说我们现在随便来造房子嘛,你先造那个基础,然后你再造上去的时候,你好像觉得跟基础了不相干,你就造上面哪,实际上你在造上面的时候,一直在那个基础上面建立起来,这个很清楚、很明白。然后你烧饭的时候,一定先把前面洗得干干净净,好像到后面的时候你不在洗,在烧,但是对不起,它一直在洗得干干净净那个基础上面哪,就是这样。正因为你烧好了,那个时候味道出来,那个也显出来,原来你洗干净有这么多的好处在啊!否则的话,如果不烧好的话,你洗了半天白洗。所以它彼此间任何一件事情,有它这样的必然相配合的。

(p198) 所以这个上面就说明了:这个戒啊是密教的助伴,助伴就是互相辅助的;反过来呢,这个密啊是戒的助伴,也是这样。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你从这个上面去体会。所以在事相上面的的确确,是,那个次第过程当中,好像有所偏重的不一样,当你了解了这个情况以后的话,自然在这个上面就了无挂碍。否则的话我们必然会产生种种障碍,结果你学哪一样东西都学不好,学哪一样东西都学不好。

Also, the Elder said: 

【觉窝亦云:】

看看这个大善知识阿底峡尊者,说:

What things of great import or unexpected events befell us Indians, those who upheld the scriptural collections would assemble and determine whether these things were proscribed in the three scriptural collections or were at odds with them. Based on this, we made decisions. In addition to that, those of us from Vikramalasila were concerned that there be no proscription among the bodhisattvas' activities and no contradiction with them. Nonetheless, those who upheld the texts on discipline made the final determinations. 

【“我印度中,凡有大事或忽然事,集诸受持三藏法师,问三藏中不曾遮耶,既抉择已,于此安住。】

说我们印度─这个地方特别要提醒大家一下,这个印度平常一般人讲的,这是佛的宗主的国家,他学小乘的就是小乘,他学大乘的就是大乘,性宗的、相宗的,各是各的。可是大家看过《阿底峡尊者传》吗?他是十八部不管大、小、性、相、显、密,每一部的宗主。而是换句话说,任何一部当中碰见主要的事情的,一定集那一派最主要的头,所以他没有一个例外的,整个的佛法都是如此,换句话说。凡是碰见大事,这是第一种,或 (p199) 者忽然意外的事情,“哎呀,这件事情倒以前没想到过,该怎么办哪?”欸,那时候啊,“集受持三藏法师”,这句话。不是说把大家一起集起来,大家一起来,大部分人是刚出家,拿我们现在来的话“乌合之众”,世间的法一大堆,佛法不相应,那些人不行,他不是集那些人,要集“受持三藏”。那个三藏不是通文字哦,经、律、论的的确确有他的内涵,所以我们西方称三藏法师,那这个人好了不起的,真是大善知识,一定是集那些人。

然后“问三藏中不曾遮耶”,妙咧!他不但说问律,还要问三藏─经、律、论。换句话说这个经、论本身,就是明细、深细地说明戒的特质,以及戒的内涵、开合种种的原因,以及最后所指向的。所以从那个根本到圆满的行相,圆圆满满必定要包含在三藏当中。说现在这样去作,违背不违背佛告诉我们的这个法则呢?这意思就是这样。遮止的话就是违背,违背的话就不允许的。经过这样地抉择以后,“于此安住”,大家照着去作,照着去作。

【我毗迦玛拉希拉诸师,】

就是迦湿弥罗,这个是佛法后世非常兴旺的一个地方。

(p200) 【则于其上,更须问云,】

那个地方更要严格一点,因为这是上座部的,就是“说根本一切有部”的地方,他是特别严。

【菩萨行中不曾遮耶?】

它不但是这个戒,还要菩萨戒。所以说一切有部,喏,说明了这地方也是什么?大乘,大、小乘,说小乘的根本戒有没有问题?然后呢,菩萨行对不对?

【不违彼耶?】

有没有违背?违背都不可以。

【安欲根本随持律转。”】

都是希望从根本上面任何一个地方,一定要照着这个律去转,照着这个戒,戒相不能错,戒体不能误,然后呢,说依法得体,由体起行,由行成相,这圆满一点不能错,一点都不能错。所以三藏当中的话,它……要了解佛法的特征是什么?彻底从根拔除。所以他一定把从根到底的究竟圆满,喏、喏、喏,这个是它根本的道理。这是我们将来要真正 (p201) 深学的,如果我们要开口的话,至少到那个时候,有个大概的行相,那时候开口大概不会错、太错到哪里去了。否则的话,的的确确地,我们不大容易把握得住它那个根本重点,你看见这个就执着那个,看见这个就执着那个。

Further, with regards to keeping a pure ethical discipline in this way, Neu-sur-ba said: Right now, only this internal struggle with the afflictions is important. 

【◎ 如是戒净,又如内邬苏巴云:“现在于内与烦恼斗,唯此为要,】

像上面我们指的这个净戒,应该怎么个持法呢?前面这个道理已经说了,先思业果,当然思了业果嘛、思烦恼等等,这个都了解了。那么现在呢,要净修这个戒的时候,就像祖师告诉我们,目前我们忙的什么?在里边,所以这个叫内法、内法,就是换句话说,你看看,跟烦恼斗,就这一件事情,就“唯此”,就这一件事情,这真正重要的。现在不要说:“唉呀,那个地方不理想,我们要理想啊!”你不必说这个地方理想不理想,我问自己:“我内心理想不理想?”这个才真正重要的。

所以它境界现起的时候,我们常常说的:“哎呀,你看看他对不对?”实际上呢,是,你看着他,没有错,可是现在这个内心的状态是什么?不是外面的对不对欸,而是你看见了外面那个状态,你内心当中启发你的现行欸!你应该真正了解你现在这个现行对不对,什么叫对、什么叫不对,佛法里面有一个标准:烦恼相应的,不管你说多大道理都 (p202) 不对,烦恼嘛!见解上头是见惑,其他的习性上头思惑,没有用!这个才是争对不对的标准,这个非常重要!戒干什么?大家还记得不记得,戒干什么?破烦恼。现在你拿这个东西,觉得心里面生起了很多烦恼,在见烦恼当中转,在思烦恼当中转,不管你讲多少道理是了不相应!现在我们真正重要的就是这个。

If you do not struggle with the afflictions, you will not achieve a pure ethical discipline. 

【不斗烦恼戒不能净。”】

是我们要作的。所以三十五佛当中有一个叫“斗战胜佛”,你们看看斗战胜佛净的什么?净烦恼障,一点都没有错,他因地当中就是这样的,所以他也拿这个加持我们。这个才是我们不能忍的,不要看见人家,啊!觉得无法忍,这个人家、跟人家,人家引发你内心的这个心理的状态,这个是你才要看。如果人家引发你了以后,觉得你的欢喜:“哎呀,这个人成就我的忍辱!”你应该安住在这个上头,上面告诉我们;否则的话,你觉得人家没道理,你要给他讲道理的话,这个你就错了。这个才是我们哪,现在我们真正要作的,叫“内”,就是讲这一点。“内、明”,反过来说,你对内心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你要使得这个内心要跟明相应,不要跟无明相应,佛法就是这个东西。

所以我们动不动说:“哎呀,现在那些不合理啊!”这句话本身哪,粗看很好,细看 (p203) 有问题,为什么?就是,喏,你有没有在内心上面照。外面任何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然后呢你内心对这个境界上面所产生的这个反应,什么?这是什么?识,我们认识的识心的这个识。然后这个识心本身现起来的是善、是恶、是净,这个就是我们应该检查的。检查它是无明相应的,还是明相应的,我们修学佛法的要说明相应,这叫内明。

我昨天晚上……就随便讲一个小故事。譬如说你平常看见蚊子,普通人嘛,哦,把它打死;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了,把它赶走;实际上,当然每一个人不同的,乃至于有人,就会哎呀,觉得它是个善知识。这蚊子,同样的蚊子,你打死它顺理成章,觉得“这个东西传染细菌,你怎么可以不打死它!”欸,他有道理。现在觉得“我修学佛法了,不、不、不,我作好事把它赶走。”也有道理。这个一个比一个进步了,这是没有错,但是他更进一步的话,说:“啊,好、好,它是我的善知识。”那么非常明显,是非不在境界上面判断,在哪里呢?在哪里呢?就是你的内心。注意喔!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情况。所以现在我们真正重要的,现在于内要斗烦恼,不斗烦恼是戒不能净,你如果不跟这个东西,跟它努力的话,讲戒,那不行!

In which case, you will not attain the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that, respectively, suppress and uproot the afflictions. Hence, as the Buddha says, you will have to wander continually through cyclic existence. 

【若尔不生伏断烦恼,定学慧学,当须毕竟漂流生死。”】

(p204) 戒既然不清净的话,没有根本;没有根本,定生不起来。由于戒所以能够得定,定是什么?伏烦恼。有了定得慧,慧是什么?断烦恼。所以断烦恼、伏烦恼就生不起来,因为这个不能伏、不能断,于是你永远注定漂流生死,就是这样。

Therefore, as I explained before, once you have identified the afflictions, reflected on their faults and on the benefits of separating from them, and planted the spies of mindfulness and vigilance, you must repeatedly fend off whatever affliction raises its head. 

【又如前说认识烦恼,思彼过患离彼胜利,以念正知而为防慎。】

我们怎么样斗法呢?你要斗你要认得它呀!所以前面告诉我们要认识烦恼。不但认识,单单认识了没有用,晓得这个东西有什么祸害,以及离开了以后,把它净化了,有什么殊胜的利益。要不然你就说:“喔唷,这个好东西,好吃得很欸!”叫你不吃,你舍不得。现在告诉你:“哎呀,这个没有意思啊!眼前给你一点小的甜头,像个小骗子,然后把你害啊!”啊!你了解,离开了以后,尽管现在小小的损失,将来得到大大的快乐,这个就是胜利。嗯!然后你把这个概念摆在脑筋里,以正念正知,然后呢谨慎防护,就是我们现在要了解的这个特质。至于作法呢?欸!下面这句话,

Further, you must see any affliction as an enemy and attack it as soon as it arises in your mind. 

【烦恼稍出,即应用矛数数击刺,此复自心随何烦恼生己无间,视如怨敌与之斗战。】

这个烦恼一出来,这个“稍”字大有意义哦!刚刚一出来,你马上就要跟它斗。这个“矛”就是换句话说,你针对着要杀这个烦恼,我们要杀,杀无明缚,就是这个 (p205) 意思。这个真正我们绝对不能忍耐的,而且是刚一出的时候就要斗,不管里边内心当中,任何烦恼一生起来,马上,“生已无间”就是这个,“视如怨敌”。我们真正的怨家不是别的,是这个啊!这个才是我们的大怨家。所以这善知识告诉我们:“别人不能害你呀,真正害你的自己啊!”因为我们看见旁人总觉得,喔唷,这个家伙怎么,这个家伙怎么,对你不起,对你什么。他怎么能对你不起啊?是你自己害了你自己啊!你这跟着烦恼转,你有什么用呢?你如果不跟烦恼转的话,哦,他成就来的消除你的业障,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持戒,成就你的精进,好得不得了耶!所以这个才是我们真正重要的,而且呢刚一出马上跟它斗,这样,绝对不停止!

Otherwise, if you acquiesce when it first appears, and then nurture it with improper thoughts, you will have no way to delete it, and it will conquer you in the end. 

【若不尔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资养成无可敌,唯随彼行。】

下面这句话看看,假定你不这样的话,刚刚起来的时候你让它去,让它去,这个是什么?这是非理作意。它小的一点点你都挡不住,等到它慢慢地滋长长大了,你能敌得过了吗?那时候你一定挡不住,那时候你只有跟着它,完了,那你就完了!这个很重要哦,这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平常小的地方我们看不见,比如说我们这个车子,刚刚一个小洞你看不见,让它去,那个让它漏气,漏漏、漏漏,漏到它爆,“叭!”一下那个胎破掉了, (p206) 那时候你一点办法都没有。现在那个小洞,你随便一下都挡住了。

我就想起以前我们小的时候,那个造的那锅,不像现在的铝锅,铁锅─那个造的铁锅。有的时候那个铁锅是翻砂的那个生铁,翻砂那个砂眼很小一点点,欸,那个乡下人补那个砂眼真有意思。他怎么办呢?就是用那个糯米团哪,揉了以后然后弄弄泥巴糊糊,然后不晓得怎么烧烧,欸,弄弄,外面涂层油,好、好!所以现在有一句话,叫泥补,泥补,用点泥这么补补它,居然就解决了,那么一个小洞。但是你等到大了以后,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再也没有用了,这个整个的锅子就丢掉了,这是千真万确的哦!所以说这个地方我们真正要持戒,就要小的地方谨慎起。现在不要大而化之,哎呀,总觉得现在这个没关系,那个没关系。那个有关系!这个有关系!你能够在这个地方努力,你才有一点希望啊!

所以从这地方,我们千千万万拼命斗都来不及,还要找藉口,那是一点用场都没有,所以千万不要找藉口。还有呢外境,而这个藉口是什么啊?他不是自己故意找的,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是外境的引诱,第二个自己的宿习,没有正知见。说起来很动听哦,喔唷,要弘法、要什么、要什么喔!是,自己因为第一个知见不正,第二个呢,没有能够如理地检查它的中心概念在什么地方,所以不知不觉当中,已经走错路了,不晓得,这是最可怜 (p207) 的!所以人最糟糕的还是愚痴。所以对治烦恼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无知,要对治,要得到正知见。然后呢下面的话,不要放逸,得到了这个不放逸。从哪里开始?就从这里开始。一开始起来的时候,你就不要忍受它,一忍受你就不行了,一忍受不行了。

所以我说我这个早晨起来这个习惯,当年就是这样,后来我看那个祖师很多,以及经论上面告诉我们,欸,这个他很有道理欸!他说啊,你在无明的长夜当中,当你偶然觉醒的时候,你马上想办法清醒,醒了,就有机会醒来了。否则的话你就睡得很浓,说“哎呀,稍微躺一下。”一躺下去以后睡着了,一睡又不晓得什么时候起来。实际上这个例子啊,经论上面,我们平常的习惯也是这样,你早晨听见铃响了,你“叭!”坐起来,坐起来,那个时候也就过去了。否则的话你在床上嘛躺一下的话,说实在的,假如没有第二个板打的话,你一下说不定就一个、两个钟头就睡过去了,对不对?在无明长夜当中,不是说一个、两个钟头啊,再一沉沦,没有出头机会了。为什么?因为你一直在增长恶业当中嘛!你有无量无边的这个染污之因,一直把那个恶缘去滋润它,你怎么有机会?现在觉醒的时候,你都没有办法把它挡住,现在觉醒的机会都没有了,你就能够爬得起来了吗?这不是简单的道理吗?

所以他告诉我们一定要,真正做一定要这样的,念头起来的时候,“不可以!”念头 (p208) 起来的时候,“不可以!”你慢慢地、慢慢地这样地净化、净化的话,欸,这个障碍慢慢地减除了,所以你做起来容易了;还有呢,你的力量慢慢地增强了,当然更容易。刚开始的时候你都能够做,现在力量增强了,障碍减除了,当然你能够更好嘛,就是这样那个增长嘛!所以了解了这一点,特别我们现在晓得,啊,原来真正这样的啊!所以说看事情是大处着眼,但是呢是小处着手啊,千真万确!现在我们学这个也是这样,所以他前面告诉我们,我们学上上,这个大处着眼,启发我们好学之心。然后我们下脚是从下下,从基本的小处着手,然后呢自然而然你对上上增欲得心,同样的就是这个道理。

Even if you fail to arrest the afflictions through such efforts, you must not allow them to linger, but must immediately disperse them, 

【如是励力纵未能遮,亦当速断莫令相续。】

说就是这样地努力,你就是不能遮止的话,也赶快把它断除,不要跟它相续下去。这个意思怎么讲呢?譬如说烦恼起来了,你要想遮,但是偏偏还没办法挡得住,但是你这个念头不要让它继续下去。有一个同修曾经跟我谈,说:“哎呀,是的,我们现在的确这是,一方面自己修固然重要,还有呢客观的环境也重要。”选择环境当然在家、出家,然后这个出家不仅仅是个形式啰,还要这个内容;然后出了家以后呢,同修之中这样,然后呢我们辨别善恶知识。在家也是如此,说这种情况之下,你在家,你没办法不做生意,没办法跟人家,那怎么办呢?那这个时候就是说,的确有很多情况之下,你虽然努力,但是 (p209) 那必不能少的,那个时候什么?就告诉我们哪,“莫令相续”,我心里面真的很清楚:喔唷,这个是个怨家呀!

平常像刚才说的时候,如果这个地方寺院也好,这个上座也好,告诉你不要这样做,要告诉你要这样做,你心里面总不大对劲。旁边来安慰你啊:“对啊,这个莫名其妙,本来这里好好的,他就是这样,你不要去理他就得了嘛!”以前觉得:“啊,很好,对啊,我就是打架。”是啊,他也莫奈何你。那时候想:“他不要奈何我啊,是我自己应该怎么样策励我自己啊!”那时候你晓得一方面努力,然后那时候你警觉到:“哦,这个人哪,原来不是真正地帮我们忙的,他也在烦恼当中。”他倒不一定是恶心哦,那时候心里面就注意,也不必故意说一定说:“好,从此以后我们‘叭!’一刀两断。”大家还在这里,心里但是要警惕着。然后完了以后呢,不要让那个错误的念头继续下去。

as thought they were drawings in water. Do not let them be like drawings in stone. 

【应如画水莫如画石,】

什么叫画水?什么叫画石?它下面看!

But with regard to religious matters, you should do the opposite, as Nagarjuna's Friendly Letter says: 
Knowing the mind can be like a drawing made in water, in earth, or in stone. When afflictions arise, it is best to have the first, but when aspiring to religion, the last is best.

【如《亲友书》云:“当了知自心,如画水土石,烦恼初为上,乐法应如后。”若于法品,与上相违。】

(p210) 我们要检查自己的内心,内心的行相什么?像画水、画土、画石。这个烦恼,当烦恼来的时候,像画水,是,有的时候我们还是难免,画了水以后,你画一下,一下找不到了那印子,对不对?画在土上的话呢,土上画了一下的话,那个印子留很久,你稍微磨一下磨掉了。如果你画在石头上面,画了以后,对不起,你怎么弄也弄不掉。欸,就是这个!对烦恼的话,就算让它生起的话,像画在水上一样,很快,不要再留痕迹。“乐法”这件事情啊,那么要像石头一样,这个法的这个落在心里面,就像画在石头上面,一旦有了,永远不去。现在我们乐法如画空,连它找都找不到;好一点的如画水,欸,总算还有一点印子起来,但起过来了以后,等一下就没有了。这是我们为什么凡夫是凡夫,现在我们要努力,真正要努力就是从这地方去开始。就是对这个烦恼,就算它现起来了不像空一样、画水一样,但是一下没有了。靠什么?靠法来净化。所以我们现在第一件重要的要跟烦恼斗!啊,现在懂得了很高兴。同样地记得吧?我们为什么前前是后后的基础,要跟烦恼斗,跟前面这种都相关的,对不对?所以,我们的的确确从下脚第一步,这个次第,你一定要慢慢、慢慢地了解。你能够了解多少,你就能够真正地开始行持多少;你行持多少,你就可以得到相应多少。

This is said in《Engaging in the Bodhisattva Deeds》 as well: 
We should be obsessed with these afflictions. Resenting them, we do battle. While making an exception for only those afflictions that are destroyers of other afflictions. 
Better that I be burnt or killed, or that my head be cut off, than that I should ever bow before my enemies, the afflictions. 

(p211) 【《入行论》亦云:“我应记恨此,与此共战争,如是相烦恼,除能坏烦恼,我宁被烧杀,或被断我头,然于烦恼敌,终不应屈敬。”】

这个就是《入菩萨行论》,真正的修学的菩萨应该这样做。说我们平常发脾气,要发的,跟谁发?跟这个发,“与此共战争”!像这样行相的这个烦恼,那就是我要跟它战的,要记在心里面,要大瞋,就是这样。所以你看那个密宗那个忿怒相,跟经上面完全相应,菩萨要什么?大瞋。瞋什么?就瞋这个。要大瞋干什么?杀无明缚,就这个。所以他有特别的意义在的。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对这个东西瞋,而不是瞋别的东西。然后我们要贪,贪什么?贪法。菩萨要大贪,贪什么?贪法,这个才是我们真正重要的。所以说,这个只有一样东西─坏烦恼,只有一件事情,除了这个以外,我别的是没有别的事情了。我宁愿被杀,乃至于断头,不管遭到任何困难,我绝不屈服,绝不屈服。这所以“然于烦恼敌,终不应屈敬”,我们现在甘愿臣服在烦恼的石榴裙下,还恭敬得不得了,喔唷,这个是好东西啊!嗯,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