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01卷B面

(手抄稿 第十三册 p163)

让它再发作起来,这个就是增长了。现在清楚不清楚?所以实际上呢,这个“有”还是业,不过经过了这个爱、取滋润也好,或者前面所说的增长也好,造了这个力量以后,这个力量就很强有力,很强有力,一定下面感果的。但是它现在还没感果哦,现在还在因位当中,所以叫作“因上面假立果名”。喏,他每一个定义下得非常严密,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感果呢?它一定还要,你前面的一生,当前面的一生结束的时候,当前面的一生死了,那么下面这一生来的一定是它。这个地方我们在十二因缘当中讲流转生死的,是用这样的次第。那么在四谛苦、集、灭、道当中,我们也讲集谛,集谛就是流转生死的道理。集谛当中怎么讲啊?集谛一共有四个行相─因、集、缘、生。平常我们说因集缘生、因集缘生讲些什么啊?现在这个地方解释一下。你们把这个概念弄清楚了,整个的生死流转相就非常清楚。

(p164) “因”哪,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无明、行、识这个因位识。单单那个因位识,只是个因,它不一定感果,还要看什么?还要看集。“集”是什么?集是增长。所以集一定是惑、业这些东西,总之它继续不断地把这个力量增加、增加、增加。那么有了这个集以后,它是不是马上就要来?不,下面还有个缘,这个“缘”是什么?就是,哪!你前面这一生,舍掉前面一生的时候,欸,下面一生就“生”了。

所以叫因,因就是十二缘起当中的无明、行、识,由于无明、行而感得这个因位识,整个的三支,所以这个因位当中的,属于这个集谛当中“因”。那么然后呢,你爱、取滋润到有啊,这个就是集谛当中的第二支“集”的行相。那么集了以后它下面一定要来了,这个力量很大了。可是你这一生那个命还没有终的时候,它不会来,所以还要一个“缘”哪!什么缘?就是说前面一生的一个命舍掉了,终死掉了,这个缘哪,这个缘哪,然后呢它就感得“生”,就感得那个生。

同时,细说起来这里还有的。所以比如说,当那生命舍掉的时候,那么然后呢这个,再继续下面执取的这个是什么?然后呢,这个心、色两方面,说我们现在一生无非在……有两样东西,一个是心,一个是色,或者说名、色两样东西。名就是有色部分,就是四大─噢,不是,色,色就是颜色的色,我在黑板写一下,大家比较清楚一点。那这个名的 (p165) 话,比较容易清楚。那么这个颜色的色,就是四大这一部分,前面这个四大没有舍,后面那个四大没有来的机会。名的部分呢?就是我们这个四缘当中,有个叫“等无间缘”,大家还了解吧,还记得吧?等无间缘,就是或者叫“无间灭”。也就是前面的一个心识消失的时候,那个位置让开了,那后面那个识就生起来了,就是这样。所以前面那个四大舍掉的时候,后面那新的四大跟着来。前面的这个识,前面一生的识舍掉的时候,后面那个识来了,那么前面舍掉的时候叫等无间缘,无间灭已,后面的跟着来。

这个这地方我只是随便提一下,诸位真正肯深入的时候,它每一个地方非常细致的行相。关于现在讲的那一点,你们不懂也没关系,实际上大部分同学也不必去懂它,只是说,有因缘想真正深入的时候,我告诉你们这个前后的细致的关系。

这么一来,所以我们了解了,现在这里真正了解了,是了解的什么呢?了解说这个有支这样东西是什么东西。就是说,凡是前面落在识田当中的这个因位识,经过了爱、取滋润,它增长以后,产生一个强大的力量,这个力量等到前面这件事情过去了,前面这一生过去了,它一定会引发下面一生,然后呢会引发下面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在生死当中从这一生到下一生,感觉不到,但是眼前从这一件事情到下面一件事情,我们却人人体会得到。

(p166) 现在大家再回想一下刚才举那个譬喻,说我们下了这堂课以后,你下面要做的什么事情啊?那个决定下面要做的事情的是谁来决定的?就是那个“有”,对不对?刚才讲的清楚不清楚?刚才讲的概念清楚不清楚?大家清楚了,对吧!所以晓得了,所以既然你现在想修行,当然你选择你下面要向哪里去;要想选择你到哪里去的话,你看看,决定你到哪里去的,是什么力量。所以你那个时候在注意这件事情的话,喔,原来你这件事情舍掉了,或者这一生舍掉了,下面到下一生去的这个关键问题在哪里,在这个上头─嗯!你现在认得它了。你既然能够认得了,这个把握就在你手上了,对不对?所以他在这个上头啊去观察,这个理路清楚了。

然后我们更进一步、更进一步,比如说我们常常说:“嗯,这个境界现前,眼前的明晓得不要贪,就挡不住,明晓得不要瞋又不灵光。”为什么原因?因为就是你前面已经造了这个,这个识田当中已经经过了爱、取滋润的这个业,强有力的业已经集在这个地方。集在这个地方的话,当然这个前面这件事情舍掉的时候,必然这个事情跟着来,你无可奈何!所以我们如果说平常在很多事情上观察的话,你就发现:啊!这个“有”的力量,决定了你向前面去的因素就在它上面!所以我们在这个上面能够思惟观察的话,你晓得:啊!问题就在这个有,就是这样。

(p167) 那我为了大家容易了解起见,更深细地说明一下。假定说我们现在那个时间上完了课,要睡觉了,或者已经是晚自习了,或者中午上完了课也就吃饭去了,譬如这么说啊!欸,到时间他说要睡觉了,偏偏下面还有事情不让你睡,哎呀!你觉得苦恼不堪。或者到那个时候不让你吃饭的话,啊,你就真受不了!到了那时候,“怎么到了时间,他还不打板?”或者打了板了以后,居然今天那个饭还没有烧好,啊,那个时候你心里面就大光其火。再不然呢,今天这个东西啊非常好吃的东西,哎呀!那你是非常高兴。那瞋、贪这种东西都跟着都一定来了,跟着都一定来了。

那么,为什么是这样呢?现在我们也不妨来从我们的心识上面,不要讲那个理论哦,这个理论真正主要的就是指出我们心理的行相。所以我们学这个理论的原因也就是认得心理的行相,你认得了,然后才告诉你这个心理行相怎么去拿掉它,这个就是我们的修行了。所以说我们现在不要讲吃饭,因为这个饭是人人要吃,修行人还是要吃。假定我们说吃茶,或者吃咖啡吧!第一天他拿一杯咖啡来,拿一个什么东西来,叫你吃一下。吃了以后,也许你一吃,觉得满好吃,吃过了也就吃过了,也许你还觉得苦苦的,你还不一定想去吃它,这个是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得到的。假定说你觉得吃得满好吃的,那么不管,不管它满好吃也好,不好吃也好,吃过总是吃过就吃过了,你忙别的事情去了。那前面是什 (p168) 么?就是无明、行、识,那个识田当中落下去这个种子识。他是不是下次再来吃,那不一定,不一定。结果呢?如果你又以后不断地用爱、取来滋润它的话,它会增长的。

下面怎么办呢?今天到那个时候吃,或者先吃一下;明天到那个时候,你觉得:嗯,满好嘛!或者有其他的因缘又让你吃。那么其他的什么因缘呢?在这个上头也告诉我们,烦恼的生因有六种,大家记得吧?第一个是烦恼的随眠,就是你内心当中的这个;第二个,所对的境界,这个是总的。所对的境界当中分成功四部分,第一个是人,第二个是法。人就是你的周围的朋友,杂染,啊,大家……这个所谓恶知识就是这个道理,他还对你满好咧!你见到很高兴,他第二天:“欸,某人哪!”到时间来,“来、来、来、来,我们再吃一下。”本来你吃过嘛也就算了,第二天他又让你吃了。“嗯!”再不然的话呢,由于言教,你看了这个说吃咖啡对人体有什么好处什么等等,或者你想睡觉的时候,它就让你清醒一下脑筋。你由于这个概念的支配,或者是两者都有。那么,当然了,这个没有串习;如果你串习了,到那个时候你一定要去吃。还有非理作意。

总之这个不管外面什么因缘,也不外乎这个几种,你又碰上了,又去弄。所以第一次吃的时候,你只是认得它:啊,这是咖啡而已,然后呢这样经过不断地又去做,不断用什么理由,那么一连做了多少天以后,到那个时候,对不起,你不吃那个咖啡就不行,抽香 (p169) 烟也是如此。我想这个我们大部分人都有这个经验,你想你们的嗜好怎么建立起来的啊?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对不对?是不是?是不是很清楚?喏,做任何事情,你只要不断地慢慢地去做、慢慢地去做的话,慢慢、慢慢到个那时候的话,它来了!这是什么?做这件事情─业;第二次再做这件事情的话,就增长前面那个因位识。然后呢这个是什么?增长它之前一定有一些条件─你欢喜它嘛,“嗯,这个满不错!”而所以策发你这个还是什么?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配合起来,还有其他的原因配合起来。

所以在这个里边,我们就了解了,说:啊!是的,把我们带到下一步去的力量,那个是“有”;可是这个有前面一定还有什么,还有这些事情的过程。既然你现在要想切断它,而你又没办法把握得住的话,你一定在这个地方找。所以它从这个上面找,倒推回来找到它的原因何在。然后呢找到了原因,既然整个的就是十二因缘的话,他就把那个十二因缘当中每一支的关系认得清清楚楚。认清楚了以后,啊!就告诉我们:喏,你要修道嘛,那这个道就是这样的,我自己修道就是这样修,告诉你们也就这样告诉你。你要修,就照着这个次第去做的话,问题就解决了,这样。所以这种方式来解脱那个生死的话,比起前面那个声闻来的话,要比较利,因为这个源源本本找得清清楚楚。这个概念大家了解不了解?所以这两者当中的差别。

(p170) 有人回答说:照理是应该在爱、取上面断,他为什么在有支上断?这什么叫照理不照理,说爱上面,爱、取上面断是一种断法;在有支上面修行,又是一种修行,这两样同样可以的,那么这个道理现在在这个地方说明白。真正断的时候,还是在什么?还是在爱支上面。不过前面那个爱的话呢,是由于说你晓得这个东西,爱的结果是苦啊,所以在这个上面。你现在这个有支上面,你就是真正理路上面很清楚了以后,了解了这个事实以后,经过了这样地思惟观察,所以它比较利。

现在呢我们把这个两支,把这个两种方法,不管是四谛、十二因缘,你都能够完整地认识,完整地了解,然后去处处体会的话,自然而然哪,我们就很容易了不造恶业。所以不造恶业,什么呢?还是因为我们听闻了如理的言教,正确的言教,然后呢如理思惟,晓得它前后的必然的次第,从如此因感如此果。如果是无明,你不了解的话,那么必然要感得这样的果,所以引发这个生死的流转。现在呢你了解了,了解了以后就有正确的知见,所谓正知见产生。所以那个时候啊,你所努力把这个事情深入,然后呢这个智慧生起。智慧是无明的正对治,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有了你就没有我,有了我就没有你,就是这样。所以听闻了正法,然后呢能够如理思惟,正知见产生,然后次第修习,正智现前的时候,无明就破了。无明一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下面整个的没有 (p171) 了,生死就断了。

现在这个次第了解清楚不清楚?也许有的人是清楚,有的人还不清楚。所以把今天晚上的好好地温习,这个不必参考很多书,不必参考很多书,就在这个上面。如果你们真的想看的话,我告诉你们,《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上面就讲得很清楚。不过我了解,以我的经验来说,我没有经过这个老师指点以前,我看那个《瑜伽师地论》,啊,那天书,怎么看也看不懂,几次翻,翻了半天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后来就因为我的老师跟我讲了一下,那么我自己前面也看过,欸!把握住这个重点,然后回过头去一看哪,一点都没错,他说得清清楚楚,流转是什么样流转,还灭是如何还灭。今天我也把这个我所听见的,告诉你们一下。以我的经验,单单听过了以后,如果不认真地思惟观察的话,你这重点还是把握不住。然后呢你一定要认真地先文字弄懂,不但要文字弄懂,还要把这文字所指的行相,就是我刚才讲的,这种心理行相你用在那个事相上面。你到那时候你会处处地方感觉,就是你心里起一个念,然后呢这种所有的习惯,所有地来,无不一一都跟这个相应的。

关于这个简单的解释,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你们有疑问的可以提出来。可能大部分同学啊,对这个概念还是不大清楚,那没关系,那没关系,你们好好地自己再把这个东西 (p172) 回过头去把它看一遍。当然有很多同修的条件比较更差,那不妨啊,他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了,我们退回来;力量够的话,在这里乃至于深入,力量不够的嘛退回去。所以我们一定要把那个教法,照那个次第啊,一步一步地上来。它凡是前面的东西都是后面的基础,你跟着这个次第一步一步上来的话,自然每一步每一部分都以后有这个正确的认识。

那这个同学就问:“这个‘爱’好像平常就是这样,你怎么个断法呢?那个断不了啊!”对啊,所以记住喔,佛陀告诉我们的教诫,三十七道品啊,真正的最重要的就是四念处。所以蕅益大师说:“不明念处慧,徒诵木叉篇。”如果说你那个念处慧,这个是智慧哦,破除生死根本的就是智慧,你如果这个不明白,“木叉篇”什么?戒,你讲持戒那没有用,那没有用。戒的真正的目的干什么?就是这个!它为什么要这样呢,那我们现在看一看。四念处是什么?观受是苦,观身不净。现在你所以放不下,因为你觉得快乐嘛,所以你贪着啊!是啊,因为你怕苦嘛,所以你瞋哪,都是乐;现在你观那个受都是苦,啊!那你这个贪着就自然就生不起来,对这个眼前的一切感受你会厌恶它。

然后呢最主要的还是什么?有身见,这个东西最难弄、最难弄,你看它是一无是处─观身不净。你们并不晓得这个观身不净,也许有人已经晓得了,它有一个完整的方法,就是观什么叫白骨观,说大不净观,真正观起来的话,哎呀,你对这个身体的厌恶,(p173) 感到无比地厌恶。这个里面还有一个非常善巧的方法的,这个佛世的时候这个公案,还记得吧?佛啊,叫大家修那个不净观,结果观起来的时候,那个大不净观观起来的话,哎呀,那不但对身体、饮食等等啊,一看见就无比地讨厌,乃至于男女所有的东西都讨厌,他就受不了,那么怎么办呢?就说啊:“我实在受不了了,佛又说不能杀,那怎么办呢?”啊,那时候还没制啊,就是大家帮助,你杀我,我杀你,大家还记得这段公案吧?这样啊!所以策发这个大厌离心了,那个时候请问:爱还有没有?没有了,那这样。那么它单单这个还不够,然后它一层一层地深细,一层一层地深细,跟它有特别相应的一个办法在。

这个地方说明了什么?正断的时候,正断的时候,从这个地方断,这是对声闻来说。更进一步呢,我们刚才说:对啊,当那个境界生起来的时候,硬是叫你贪,苦来的时候,或者是这个不离爱,或者是乖离爱,这个都是、都是,就教你感觉得不对嘛!假定说你不懂得,是;现在你懂得了以后,那时你感觉到什么?“唯法因支感得唯法果支”,对不对?这个只是前面的法,必然感得后面的果。既然现在这个情况是你不欢喜的话,那么你唯一要断的话,你一定还在因地当中去断掉它呀!为什么,说因地,然后你追求到那个因地的结果的话,你发现:哪!原来这个里边关键在哪里呢?你所以放不掉的时候,你总觉 (p174) 得为了一个“我”对不对?因为“我”在嘛,你就放不掉。现在你了解了十二因缘当中有没有我啊?原来没有个我啊!所以你如果真正地正观了,一下“我”找不到了!你所以去贪爱,所以去那个,是因为“我”。比如说人家骂你,人家打你,骂你,你就受不了,为什么?你觉得骂我嘛,“我”没有的话,那骂由他骂去嘛!我们坐在这个地方,听见马路上面几个人骂人,他骂他的,你最多觉得:嗯,吵人哪,你不会发脾气对不对?这个很简单,就是这样啊!

何况呢,现在不仅是如此,更进一步的话,你是了解这个问题的中心就在这个地方。所以那个时候你从十二因缘当中,正确地找到了没有我的话,那根拿掉了以后,问题就解决了,对不对?这样。所以他真正地断还是从这个地方断起的。找不到“我”,那么什么问题呢?就是平常你所以要爱的话,就因为你,你在;所以你要瞋的话,因为你受到伤害。现在既然找不到你这个的话,那你要去拿掉它─呃,找不到,不是。找不到你,第一个你没有了,第二个当然对这个眼前的境界啊,你不欢喜,是吧?既然你不欢喜,你要晓得想办法。这个是这样的法,感得必然这样的果,那么你要拿掉它的话,这个就容易了,你只要因地当中拿掉嘛就可以了。你所以拿不掉,是因为有一个“我”,现在既然你,“我”找不到了,那问题就解决了嘛,对不对?所以它那个根本问题还在这个地方。

(p175) 当那个,这个所以整个的问题现起的话,都因为由于这个因感果的这个必然关系。而这个因感果的必然关系的话就是这个“我”,到那个“我”没有的话……。所以,你所以说无明见不到的就是什么东西?就是产生了这个,因为这个东西在,所以啊就这些东西都来了。这个东西,所以真正感得的是什么?十二因缘所感得的,我们也可以说前一支感得后一支,实际上,这个是一支一支的关系,而整个的就是五蕴嘛!只要这个东西拿掉了,这个蕴就断掉了,蕴断掉了,这个色就也就没有了,对吧?欸,好。

昨天237页最后一段念了一下,今天这个地方再把它讲一下,再把它讲一下。昨天是引阿底峡尊者这个典故,来告诉我们,来告诉我们。前面已经一再地说,很多菩萨都是多生多劫地拿这个作为中心来修学,多生多劫地拿这个作为修学的中心。实际上呢,它有它的特别的很多的理由在。第一个它是佛法的中心,换句话说我们凡夫为彻底解决一切问题,圆满一切功德,这个重心所在就在这个上头,重心所在这个上头。如果说你这个把握住了以后,然后你步步行持啊,自然而然都跟它相应,你任何的行为都在集聚资粮,圆满你的无上大菩提。否则这个根本你把握不住的话,做了很多事情啊,吃了很多冤枉苦头,吃了太多太多的冤枉苦头,就这样。

所以昨天我们正谈到那个“有”啊,就是当你在前面由于“无明”所使,而产生了 (p176) 这个“因位识”,而这个因位识无量劫来是无量无边,你根本没办法数,实际上也不必去数。那么现在我们幸运而了解了以后,应该怎么办?这以前既然是无明,这也无可奈何的,也不必去管它。这以后应该如何?那从这个上面我们晓得,那个因位识之所以将来必然感果的原因,就在这个上头,就在这个上头。当然真正感果的是爱、取、有三支,是爱、取、有三支。所以说如果积极地要求解脱的话,他赶快去忙着,然后呢从这个上面断起。再不然的话,另外一种方法呢,他就是自己实际上在观察这个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