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40卷A面
(手抄稿 第十八册 p107)
必须应该做的!
p. 327 (6)
And without study, you do not know the means for either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or for clearing away the afflictions. Therefore, without becoming disheartened, study.
【无多闻者,则不能知静虑方便,净惑方便,故应无厌而求多闻。”】
假定你没有多闻的话,你不了解,所以修定什么修法,你也不知道,所谓“净惑”,那是智慧啦!定缚、慧断,那么怎么样把那个无明烦恼的种子断,你也不知道。一切一切都在根本因,正确的是亲近如理的善知识去如理正闻,所以我们应该求多闻。而求多闻要不知厌足,所以前面一开头时候就告诉我们要学什么?要不知厌足的常啼佛子,以及善财童子等等,一个是《大般若经》当中的常啼菩萨,一个是《华严经》当中的善财童子,那这是我们应该学的。
And the《Questions of Narayana Formula》 also says: Just so, child of good lineage, if you study, wisdom will come. If you are possessed of wisdom, the afflictions will be stilled. Once you have no afflictions, demons do not have a chance with you.
【《那罗延问经》云:“善男子,若具多闻能生智慧,若有智慧能灭烦恼,若无烦恼魔不得便。”】
(p108)处处地方说这个,又引一个经,你有了多闻嘛,就从这个地方为因,能如理地生起智慧之果;有了智慧,这个因就能灭除烦恼,没有烦恼魔不得便。好了!你的问题都解决了,问题都解决了!都在这个上头啊!
Scripture and reasoning establish the following: Those who wish to properly practice the teaching need a broad study of the stainless scriptures and their commentaries,
【是故圣道最胜命根谓择法慧。】
现在又来说,所以这一个,这个圣道最最殊胜的根本哦,这个像命一样的,什么?能够抉择法。前面说业果是圣道的根本,现在这地方又说这个“择法慧”是根本,两个有没有冲突啊?没有冲突。这个智慧的内容告诉我们什么?如是因感如是果嘛!所以从行相上面,正因为你有智慧,是必然是了解说智慧了解的对象是什么。就是说智慧是我们能辨别的这个能力,所辨别的事相,那是如是因感如是果呀!这两样东西,那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对吧!就是这样。所以你能够这样的话,那就对了。
然后业啊,因为业的因感业的果,所以由这个上面说世间没有常相,世间没有定相,世间一切没有自性。所以从一切的事情,从业来感的果,所以也同样了说明它的自性空。所以你真正有智慧的话,一件事情就说圆满了,而靠什么?靠智慧。所以前面的、后面的,正是层层深入,从事相上面说到根本上面,佛法的整个的重心,最殊胜的根本是这个─择法慧,所谓智慧。这个智慧对于这个(p109)法能够简别,能够抉择是、非。而
the unexcelled cause that gives rise to the wisdom which thoroughly distinguishes phenomena, which is the sacred life-force of the path.
【慧无上因,】
这个智慧的最重要的因在哪里?那么现在看。前面是愚痴之因哦!现在这个是无上之因哦!
【谓于无垢经论勤求多闻,以诸教理善为成立。】
必定要靠这个,要靠什么?“经论”,上面说“无垢”两个字哦!这两个字很重要、很重要,要求多闻。这个仅仅就自利方面来说,你自己必须如此。这个所以这样说的话,因为我们有一个基本认识、了解,说这皈依的外支已成,你只要这一点做对的话,你一定会确定会找善知识;而且只有找到善知识,这个才会得到这一个。所以你就自己方面来说,真正重要的,你一定要在经论上面勤求多闻。然后呢,多闻够不够?不!还要“以诸教理善为成立”。所以本论之真正殊胜的地方,它不是告诉你一个道理就算了,一定要非常善巧地抉择、辨别它为什么要这样。
平常我们现在难得的,哎呀,念了一部经,是啊,《金刚经》、《弥陀经》、《楞严经》、《法华经》,哎呀!自己觉得好了。然后呢,是,有的人也这么说:“一经通,经(p110)经通。”这个道理错不错?这个道理不错的,可是我们都是误解掉了。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地方不误解的。他这个“一经通”教你怎么通法?以我们的通是如何通啊?我们的通啊,就把这文字念通,然后呢这个老师告诉你这个道理啊怎么讲,你也会这么如此这般地讲一遍,这个耳朵进来,然后嘴巴里面出去,讲得一字不漏,然后文字上编排得很好,觉得通了。通了吗?
所以六祖大师说得很清楚啊,“说通即心通,如日处虚空”。欸,讲通,那个要什么?心里跟它通啊!那个时候就像日处在虚空,为什么?日是光明,没有一点遮障的、无比的,什么黑暗都破除掉了,这样的情况啊!不是我们现在我听见了以后,然后执着得要命,然后说唯识的嘛,说我这个最好,啊,你这个不对;说中观的嘛,又说我这个最好;这小乘的嘛,说大乘非佛说;大乘嘛,又说这个小乘又不行,大家吵得个天翻地覆。啊!错啦,错啦!所以我们必定要拿以无垢的经论哦,第一个勤求多闻,还要以种种的教理啊,极善巧地把它建立起来。
所以譬如说我们中国古代的祖师,建立那个藏、通、别、圆,小、始、终、顿、圆,种种次第,以及本论,都有它特质必须要的条件。你如果能够这样把握、认识了以后,那就自然而然哪,把佛的圣教圆满地建立起来。所以性宗、相宗之间,一定也是啊彼此间互(p111)相相辅相成,绝无矛盾之处。而现在我们这种毛病啊,都会避免掉了。反过头来也告诉我们,我们学的时候,千千万万不要先入为主。就是我们无始以来执着就是这个样,你碰到哪里沾到哪里,一听见一个,哦!觉得对了,然后呢自然而然你觉得这个就对了,排斥其他的,那是对我们是一个莫大的大障碍。
然后往往还是看见人家不好啊─不是不好,看见……因为自己有自以为对的事,这个心情,好学的人往往找种种根据成立自己,“喏!我这个对,你看我这个地方找到根据了,我这个对;那地方找到根据了。”是这样吗?不要说你读通了三藏十二部教典不一定行啊,何况实际上我们哪─这个话不应该这样说的哦!实际上我们真正读的很少的经典。就算你读通三藏十二部教典也不行,为什么?佛说得很清楚,说完了,他……大家还记得这个公案吧!佛在世的时候啊,地上面挑了一点土,“阿难啊,你看哪!我爪上的土多啊?还是地上的土多啊?”这爪上的土怎么可以跟地上的土比啊?佛说:“我未说的像大地土,说的就这么一点点。”喏!佛世的。
然后呢龙树菩萨也是一样,跑到龙宫一看,“啊!这么多!”又是一个。然后本论的这个师承阿底峡尊者,他当年在印度这个好了不起啊,他几乎学遍五印的所有东西。欸!最后那个空行母,换句话说就是那个净土世界的,那个已证圣果的人带着去,说:“哎(p112)呀!你现在学得怎么样?”他自己觉得:嗨!这个三藏十二部没有一个不通的。然后那个菩萨就带他去:“这个你看见过吗?”“没有。”“那个看见过吗?”“没有。”“那个看见过吗?”“没有。”结果一看,都没有看见过,“哦!好、好、好、好!”就是如此了。这好清楚、好明白的一个事实。固然也许要说:啊,也许这个故事都是什么,好像他在作梦当中,不相信。结果他到了西藏,到桑耶寺的时候有这一段公案,他跑到桑耶寺一看,“哎呀!原来我以前这些东西都没看见过。”好明白摆在这里!
请问大家如何?你们如何我不知道,你问我的话,今天我坐在这里,讲得你们还让你们觉得服服贴贴的,我看过几本啊?哎呀!这么一点点,说老实话,三藏十二部我实在是碰都没碰到。尽管有很多翻,我说起来我说:喔唷!这个《华严》八十卷、六十卷、四十卷,我都看过;哦,《阿含》、《大般若》。对不起!看过了什么?蚂蚁在纸上爬,当时看的时候就看了,看了莫名其妙啊,这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居然懂得了这一点点,乃至于听人家讲了以后,就执着得要命,“欸!就是这个。”
所以他这地方告诉我们,要无垢经论勤学,其次呢,“以诸教理善为成立”啊!要想这样做的话,第一个要把我们心里面这一种执着要拿掉。所以现在不忙着去学很多啊,现在第一个要认得我心里的障碍,勤加忏悔呀!你能够把这个拿掉了以后,你自然而然有机会能(p113)够深入。要不然你还没有动,这个障碍已经先在这个地方,然后呢无始以来的习气自然而然就忙着去找。找了半天啊,你这个诤论资料是越来越多,然后开起口来,一开口啊,就跟人家吵了个半天。啊!这和佛法不相应。不跟人家吵,当然另外有好的情况的话,一说法─喔唷!说得非常动听,啊!更是觉得了不起,那是更害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继续下去。
However, not achieving wisdom while thinking that a broad study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it is simply the fault of your not being convinced that you need the analytical meditation of discerning wisdom when the time comes for practice, and of having the mistaken conviction that thinks that analytical meditation is not necessary. Therefore, those of you who want what is best for yourselves should eliminate such a mistaken conviction as though getting rid of poison.
【◎ 然诸欲修法者,尚不能知闻为必须者,是由于修时不能定解,必须观慧思择而修,反颠倒解,不须多闻过失所致,故自爱者,应弃此过犹如恶毒。】
眼前的状态怎么办呢?唉!真可怜,很多现在修行的人哪,连它基本的道理,说这个修行听闻是必须要的,必定要从闻思上面,这个道理都不知道。他为什么不知道?有个原因的,因为修的时候,他不能确定地认识这个必须的次第,必须先去“观慧思择而修”,这个不知道,这个不知道。因为这个不知道啊,所以他就会觉得:哎呀!这闻是无此需要的。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由于自己的执着误解,还倒解,以为不要多闻,害了这个大过失。所以真正自爱的人,对于这个犹似什么?毒!不但毒,而且加一个“恶毒”。哎呀!这个毒可怕极了,可怕极了!
(p114)所以关于那“思择慧”修的时候,我不妨说简单一点。那么现在人家说,那个念佛好像不要嘛!参禅不要嘛!真的念佛不要吗?真的参禅不要吗?真的吗?我们不妨仔细看看哪!这个是善方便,念佛只是说,哎呀!你完全靠弥陀他力。是,念佛的时候一定要叫什么?信、愿、行。请问你信些什么?请问你愿些什么?然后一句佛号欣厌具足,请问那个欣厌的内容是什么?假定你的脑筋里下面一片混沌,只是嘴巴念的话,请问这一句佛号当中有没有欣厌?请问这一句佛号当中有没有信?有没有愿?你的信愿从哪里来的?很清楚、很明白,你必定了解,哎呀!这个世间可厌,一心想逃啊,这唯一去处是只有极乐,一心向往啊!所以那个时候啊,由于这个前面的这个心里面,所以那句佛号,就拼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就一心皈投。那个功效什么?思择而来,不是吗?怎么会不要呢?乃至于修的时候都告诉你,你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请问这是什么?然后呢你不妨看看,“正助双修”,正的时候怎么,助的时候怎么,不要动脑筋吗?
然后参禅也是一样,人家学定,然后呢定在那儿一坐八个钟头。欸!祖师说:“某人哪!你这个没有用啊,冷水泡石头。”石头本来就泡不开的,你用开水去烫都没有用,还要冷水去泡,你泡到驴年也莫干!这个祖师说的话。那一定要什么?起大疑情。疑情怎么疑啊?心里面就想:“哪一个是念佛的?念佛的是谁?”这不是全部的精神就在那儿找(p115)吗?这个不是思惟吗?这不管说是参一个“无”字也好,然后参一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也好,也全部的精神在那儿找那个东西,所以叫疑情。疑是什么?就思惟、观察嘛,你就找它嘛!哪里说不要的?
而且我们更要清楚啊,禅是在什么地方修的。在大乘是加行位上,他是已经积聚了资粮,真正要那个时候啊,发了大菩提心以后,然后找跟那个空慧相应的时候,那个时候才学这个法门,那个次第步骤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们现在不了解,只是表相面看看,说人家这么坐在这个地方的,好像很满舒服的样子,“好!我也这样修啦!啊!那不要,那看这些东西干什么!”那是一个大误解啊!所以我们真正了解、自爱的,对这一件事情要放弃它、排斥它,像“恶毒”!下面:
Nal-jor-bachen-bo said: Jo-wo-pa (Jo-bo-ba), when it comes to accomplishing the state of omniscient enlightenment, whether you show off or conceal that you studied only a handbook, you cannot get anywhere without reading a yak's load of books.
【大瑜伽师云:“觉窝瓦,欲成佛一切种智者,不于牛负量经函办其所作,而将掌许若讲若藏,皆无所成。”】
嘿!那个大祖师就告诉我们,大瑜伽师就是阿底峡尊者的三个最主要的,这个康地的这个弟子之一,一生一直跟着他的。说:菩萨呀!你要想成佛一切种智,你要在什么情况之下?牛负的经量。那个西藏的运载的工具,最大是牛,换句话说要牛,哦!这个牛驮的(p116)力量好大、好大呀!如果现在你不在这个上面,而是掌许这么一点点的这个上面,或者讲说,乃至于藏在那地方,自己觉得这样做的话,“皆无所成”哪,没有用啊!
Pu-chung-wa (Phuchungba) placed an opened sacred text beside his pillow and said: We must learn the texts, so even though you do not get a chance to read them, make a wish to read them all. If someone said that you should practice the teaching without understanding it, how would you do it?
【朴穷瓦开启经卷安置枕前曰:“我等是学者故,纵未能看,应于此等而发愿心,若不知法云何能修。”】
那另外一个善知识也这么说。然后呢他打开了经柜,哎呀!放在这个上头说:“我啊现在正在学啊,就算一口气不能看那么多啊……”欸,下面这句话我们用得上,“应于此等而发愿心”啊!记得前面六度当中每一个地方告诉我们,现在我们要以大地作为我们的愿心。然后我处处地方说,我们因地当中要努力,说“这个是我要的,这个是我要的!”现在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你还没有学呀,先已经打了退堂鼓,“哎呀!不行啊,好了、好了,我就不要了!”你因地当中已经种了这个,请问你成些什么啊?这个很明白、很清楚,你总是觉得:哎哟!这个不行,哎哟!这个不行!由于这样的因,心心念念对了个境界,心心念念就起来了。
现在我们应该对了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苦,要面对事实唯一的办法─学这个。现在我虽然做不到,可是我唯一的要解决这问题,这样,发这个愿。对呀!那下一次你不(p117)断地发这个愿,于是遇到缘,这个因就成熟了,下一次你来的时候,你就行了,这是因果的必然性啊!所以在这个上要发愿心啊,要晓得“若不知法”你怎么修啊!那道理这么简单,你了解了,时时刻刻启发这个愿,自然而然呢慢慢、慢慢地,不断地增长,这个善因慢慢、慢慢地增长,好!就有希望了。所以下面又有一个,说:
p. 328
Bodo-wa said three times to a monk of Jennga-wa (sPyansngaba) who was escorting him a short distance, "You are enjoying yourself too much."
【慬哦之弟子送博朵瓦时,三云:“汝等快乐。”】
再三说,但愿你们好好地、真正地相应啊,得到这个快乐啊!
He then continued:
【次云】
为什么呀?说:
You rely upon my teacher who is like the sky covering the earth, so do not salivate over other teachers. Since you do not have to read the root texts and their commentaries and mark their corresponding passages, you do not have a lot of work. You are happy because you do not think about cause and effect, while you work at certain activities by means of certain tantric practices. And you can be satisfied with these many things?
【“能得依止我如天覆地之知识,不须于他更起口水,不劳多看红红本释(编者按:此句新版《广论》依藏文版原文,重译为“无须细看酣畅淋漓之本释”),事业微少,不劳思业果内心安泰,以多咒法成多事业令心饱满。”】
(p118)这个是一个方言,实际上也就是说他是谁呀?他是敦巴尊者的弟子,阿底峡尊者再传弟子。要晓得阿底峡尊者的最殊胜的全部传承他的教法的,可以说唯一的弟子,那个敦巴尊者,敦巴尊者。所以得到了一个大善知识,所以他说“如天覆地”─啊!再没有余遗了,能够全部圆满得到师承的,接近了这么一个大善知识以后啊,你不必再羡慕别的了。说“不须于他更起口水”,就是说我们看见别人,喔唷!那个口水流了,羡慕。我们喔唷,看见这个大上师,喔唷,看见这个大善知识,喔唷,看见这个人哪!你不要去羡慕了,你只要真正能够跟到这个大善知识就好了。这个时候就“不劳多看红红本释”,是为什么原因?这个里面大有理由在哦!不是不要我们多闻哦!正因为这个地方,所以他亲近善知识有必要的条件,你们还记得不记得?
所以你一定要多看那个祖师的传记,他一定是以师心为心─他绝对不会拿自己的心里面─种种地方揣摩老师在什么地方,那个时候自然而然他那个全部的信心啊,一直是在这个上头,就这样。因为你的信心百分之百,所以这个师长的这个加持,这个经教能够传到你身上来,这个是个它重要原则哦!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说,哎呀!你亲近了这个人,你也不要看书了,反正跟着他,大家一天到晚弄弄吃的、玩的、喝的,那完了!是的,他这样他的东西也全部家当传给你,可是这个家当是干什么啊?注定我们生生世世是(p119)轮回生死不绝啊,这要了解的啊!所以你能够这样的话,它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容或这个传记对我们不清楚,但是阿底峡─不是,另外一个那个密勒日巴尊者那个传记看得很清楚。的的确确的,这个老师就会有这样的力量,把那个最精要的东西能够传给他,同样地这个圆满的也给他,你只要能够在这个上面。那时我们就看得出来了,亲近这个善知识是这样的条件哦!这个善知识这么做不合理,他绝对不会想:“啊,这个善知识这么不合理。”何况还有会起:“这个善知识很残忍。”绝对没有一点点。在任何情况之下我们无法想像的,他只是觉得:“哎呀!我的业障还重啊!”这个是我们该学的地方哦!所以说这个这一种道理,真是我们该学的。在我自己个人,到现在时候我为止,我感觉到连它本论一开头亲近善知识怎么亲近法,我都不知道!
上面是慬哦瓦弟子送博朵瓦的时候啊,就告诉他:“哎呀!说你们依止到那样的这样的最了不起的大善知识,你们真好啊!你们真好啊!”一下说了几个。一方面是赞叹,一方面这是随喜,千真万确的。所以这个我常常地记了一句话,《入菩萨行论》上面,这是寂天菩萨说的:“当知善知识,如命不可舍。”这个善知识像命一样啊!换句话说,跟到善知识是最大的幸福、最好的快乐、最重要的事情啊!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现在我们第一件事情要辨别这东西,辨别这东西,对我们末法的时候啊,最重要的!
(p120)所以我看见很多人哪,要去找道场,我是非常欢喜、非常赞叹。可是那个时候注意哦!你要别具只眼哦,要认得清楚哦,千万不要说:喔唷!这个道场吃得好,然后呢这个事情少,样样省力,哎呀!你要怎么办就怎么办,然后我去选它。完了!完了!的的确确的,你要去找的─有道之处,这个地方是善知识如何?同行的如何?所以前面告诉我们清清楚楚,如果这个地方“有道有食,尽寿不去”。又有道,又有样样的供给,那在任何情况之下,你绝不离开;其次一步呢?这个地方有道无食,道是有的,吃的东西都没有,但是你得咬紧牙关,一定要在那里。所以这个密勒日巴尊者很有意思,他老师就说:“欸!我给你吃了,那就不给你讲法;给你讲了法,没得吃的喔!”“欸!没关系啊,那我自己去讨饭。”这样苦啊!这样地磨折他,他不走,他成就在这里。刚才反过来说,如果这个地方无道的话,不管有食无食是赶快站起来就走,这是我们必定要了解的一个事实啊!继续:
Shara-wa said: Until you become a buddha, your studies are not finished. They are finished when you are a buddha.
【霞惹瓦云:“乃至未成佛求学无完,至成佛时始得完毕。”】
喏!这样的情况,一直要到成佛哦,所以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哦!现在大地的菩萨都不能离开善知识,而我们居然离开了,这怎么可以?容或我们说:“欸,我们看见那修行人,不一定能见到了佛啊!”实际上呢,真的情况如此吗?我们看不见─大地菩萨(p121)看不见,但是经论上面说得清清楚楚,《华严经》上面,大家还记得吧!善财童子第一位参的大善知识是谁啊?德云比丘,他得到的叫作念佛三昧,得到念佛三昧,一切时处十方诸佛就在眼前,他没有一个时刻离开过啊!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成佛他都亲见;为什么?破了无明了。那我们现在没有破无明,居然不见,怎么可以呢?这样。所以《大乘止观》上面告诉我们:我们是瞎子啊!你虽然不看见,他看得见你的。你怎么看法呢?就用你的信心跟愿力去看。所以要信愿,哪!这个在这一句佛号,不是要嘴巴上面你念出来,心里面心心念念。所以这个皈依是一心皈投的地方,唯一的佛、法、僧三宝,这个才是,这个才是!
所以一直到最后,以等觉然后还是拿这个十大愿王是导归极乐。这个导归极乐我们要注意哦!这个极乐是什么意思啊?十方一切诸佛的共同现象,都是极乐。这我们要了解的哦,说广义的哦!一点都没错啊,为什么?世间之乐是有漏的,这不叫极乐,唯有成了佛以后是圆满的,彻底圆满的。所以啊,普贤十大愿王,普贤是一切诸佛的愿,换句话说,一切诸佛都这样来的,菩萨因地当中都是这样做的,到最后都是这样。一直从凡夫开始,一直到了等觉,然后拿这个东西,欸,走到圆满的这个报身报土的地位,对了!就这样。
Gamapa (Ka-maba) said: Some say, "When you practice the teachings, what need is there of knowledge," and they degenerate. This idea is a real danger for those of us who have studied little. Others say, If you really try you do not need knowledge." This is very dangerous.
【迦摩瓦云:“若谓修法何须求知,是自失坏,我寡闻者易生此失,易说修行不须求知。】
(p122)那个祖师也告诉我们:“说你要修行哪!修行嘛就修啦,不要去忙这些啦,不要求知啊!那是自己伤害自己啊!而尤其是我们寡闻的人,更容易生这种过失,说更容易说以为修行不要知道的。”
If you are making a big effort at the teaching, knowledge is required; since it is not completed in this brief lifetime, we must resolve, I will study continually through many lifetimes without interrupting the succession of lives having leisure and opportunity.
【然修法者,实定须知,纵于此短寿未能圆满,须不失暇身,相续多闻。】
所以实际上真正状态啊,你要修行一定要多了解,纵使我们现在这个人身寿命很短,也一定要趁得到这个暇满的时候啊,继续不断地去增长这个─相续多闻。
Some think that meditators do not need to study, only those who explain the teachings do. But those who explain the teachings and do not study merely run the risk of sinning, while it is precisely the meditator who must study to avoid straying from the path.
【若谓修者不须,说者乃须,说说法师易生此罪,以修者尤须故。”】
有人说:“修的不要啊,说的人讲说才要啊!所以修行的时候不要的,讲说嘛,当然你要懂得了很多道理,然后要跟人家讲啊!”说这种情况,是实际上不是这样啊!说法的人固然错了,修的人也不对;真正说起来,修的人是更需要,修的人更需要!
Thus you must be convinced that wisdom and the study that causes it are indispensable for proper practice.
【如是修者慧及慧因多闻,不容或少,应获广大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