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七十七卷B面

(手抄稿 第十册 p161)

如果这地方你不愿意去的话,你不会去,你不会去就不会感得。那么为什么你不会去呢?这地方我们应该想一想。有的人看见那两个人坐在那里的话,哇!他脚底抹了油了;有的人看见那两个人在这个地方的话,他脖子上套了个铁链拉他去也拉不去。你们相信不相信?为什么?那就是有的人他就是欢喜,跟他相应他就要去;有的人跟他不相应,他就不去。

为什么相应?为什么不相应?这个我们立刻可以检点得出来。所以前面如果是你对他有烦恼、爱染等等,以及有它业;因为你爱染平常跟他聊天,唉呀,这个如胶如漆,到那时候脚底就抹了油了。平常你如果是修厌离心、厌患的话,你觉得:唉呀,这个毫无意义啊!这个都是善知识,我可不要去啊!到那时候,像你身上绑了个铁链,拉你去也拉不去。如果说在这种状态当中的话,你一定不去,一定不去的话,你就不会跑到那个地方 (p162) 去。这个地方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我们要认识的地方哦!那么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p. 180 (3)

Take, for example, the case of those who have committed and accumulated karma for rebirth in a hell, like those who have no vow against activities such as butchering sheep or poultry or marketing hogs. In these peoples' intermediate state they see, as if in a dream, sheep and such at their future birthplace, 

【故作感那洛迦业及增长已,谓屠羊宰鸡,或贩猪等,诸非律仪中有,犹如梦中,于当生处见有羊等。】

那么现在呢,前面说这个胎生的一个状态,下面说整个的生的状态。生为什么会生,前面第一句话已经说明了。现在呢就是说,当你造了譬如说感得地狱的这个业,造了增长,造了增长就是顺定受,换句话说,现在这个时候,中有你一定到那个地方去的。那么举个例子,就是说,因为你造了种种的这种恶业,这个什么?杀猪、宰羊等等。“诸非律仪中有”,这句话什么意思?什么叫非律仪?非律仪它也是一种规则,换句话这种规则,它注定我们要造恶业的,注定我们造恶业的。譬如说我们现在说:啊,这个告诉你啊!现在我们为了赚钱,这个行业赚得了钱,然后你应该怎么弄,讲了个杀猪、宰羊的道理。这讲起来,天经地义的,有它一套大道理,然后你照着这样去做,这个就叫作非律仪,非律仪。

所以任何一个行业有它的行规,而这个行规,有的行规教你向上,有的行规教你向下,这个特别叫律仪。我们出家人的行规,叫作律仪戒,要告诉你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这个该做,那个该做,这样的话让你生天、往生极乐。杀猪、宰羊有他的行规,告诉(p163) 他,你要这个样、那个样。然后呢这个心念当中一天到晚转那个,造了这种恶业一定堕落。那么因为造了这个业,他中有生起的时候,像梦当中,欸,就看见那个要生的地方,那个地方也有羊等,他也看见了,然后呢?

and rush there, driven by their delight in their former habits. 

【由先所习熹乐驰趣。】

欸,因为他以前的喜乐,记得吧?中有的生起,以及结生都是这个。因为他的习性,欸,看见了他就欢喜,欢喜就去呀!所以整个的那点,说我们叫作戏论,平常我们的心理状态都是这个,你就去啦!然后呢,因为他平常习惯了看见这个羊就宰,到那时候看见那个忍不住,他看见那个羊,杀那个心又生来了。那个心一生,

Then anger is aroused at the forms which attracted them to the birthplace, at which point their intermediate state ends, and they are reborn. 

【次由瞋恚生处之色,中有遂灭生有续起。】

所以这个地方要说明,堕地狱,是的,有中有的,这个是这样的过程而下去的。

Hungry ghosts with goiters, and others who are similar to hell-beings, take rebirth in a like manner. 

【如是于余似那洛迦瘿鬼等中,受生亦尔。】

那么鬼道等等都是这个样。

If the being of the intermediate state is to be reborn as an animal, hungry ghost, human, desire realm deity, or form realm deity, it observes at its birthplace delightful beings similar to itself. 

(p164) 【若生旁生饿鬼,人间欲天色天,便于生处,见己同类,可意有情。】

除了这个地狱以外,饿鬼、畜生、人,乃至于天,天是指欲天跟色天,无色界天是没中有的。同样地,看见自己的同类,你看见了,于是你就去了。

Then, conceiving aliking and a desire for that place, it migrates there and becomes angry upon seeing the birthplace, at which time its intermediate state ends, and it is reborn. This is according to the 《Levels of Yogic Deeds》. 

【次由于彼起欣欲故,便往其所,瞋当生处,中有遂灭,生有续起,此乃《瑜伽师地论》说。】

那么因为你看见了以后,所以那个时候,你由于这个心乐,所以到那个地方去。你对眼前的这个地方产生厌恶,那么中有灭、生有起,这个《瑜伽师地论》上面说。

说到这里又停一下,我们又要想一下“欣、厌”两个字。他最后死了,结生的时候,还是不外乎两样东西—因为“欣”,对它欢喜的东西就去了;因为“厌”,排斥那个东西,他就进去了。所以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你自然了解:噢!三界之内,乃至于跳出三界的,我们这念佛的,还是这个道理。那么这个靠什么?靠你的业,这个业是平常的心心念念、时时刻刻。所以我们现在说要修行、要修行,喏,道理很简单,你如果这个地方不认识……现在了解了吧!所以为什么告诉我们如果这个地方不谈,谈修行,那是我们在这(p165) 个地方还在戏论当中,现在有了根据了,对吧!很清楚,就是这个。所以一切时处都在这个上头,都是这个时候,我们继续下去。

Rebirth in hell for those who are not people like those mentioned above—persons who have no vow, such as poultry butchers and hog sellers—occurs in a similar fashion. 

【若非宰鸡及贩猪等,不律仪者,生那洛迦,理同后说。】

前面说堕落这个,是指非律仪的杀鸡、宰羊,如果其他的生那洛迦那不一定,像后面说。后面说的什么呢?就是说,你跟同类那个地方看见了你就,欸,觉得欢喜的,总是又令你欢喜的,令你欢喜的你就去了,令你欢喜的你就去了。这个地方我也要特别地要说一下,因为这个地方,这个论上面并没有说明。譬如说投饿鬼趣,我们会想:“对呀!谁我们都是贪心的。饿鬼的人是贪心特别重,他应该一天到晚想吃。他为什么到那时候吃不到呢?”饿鬼是这样的,他因为一天到晚想吃,所以他那个中有现起来的时候,他吃得太多了,那个时候肚子塞得饱饱的,他就看见那个人已经塞得饱饱的,你就把它再吃,到那个时候,他心里面忿恨说:“我已经吃得这么饱了,我吃不下!”这个一念瞋心一来,好!那个中有就消失掉了,就这样。所以他那个时候排斥的一念心,就进入那个饿鬼道,从此以后他永远也吃不到。

所以他生每一道当中,他都有这个力量,就是一个是欣的心,一个是厌的心,这个 (p166) 是强烈的这种状态。而这个结生的时候是如此,实际上呢,这个业就是我们在生的时候,一直相继续的。所以为什么说引业跟满业之间,引业是一定什么?就是这种善业或者不善业,就是你这个强有力的这种心念,所以整个的生死轮回当中。那么我们现在了解了,哦!所以讲系缚就是这个,所以讲解脱也是这个,现在这个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了。

The《Treasury of Knowledge》 says: You desire smells, places, or other things. In his commentary on this Vasubandhu explains that if the being of the intermediate state is to be reborn from heat and moisture, it craves smells, while if it is to be reborn spontaneously, it desires a place and is subsequently reborn there. 

【《俱舍论》云:“余求香宅舍。”谓湿生欲香,化生求舍,而受生也。】

上面胎、卵、湿、化四样当中,每一个地方的生法,那个《俱舍论》上面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湿生他所求的呢?求到要香、闻香,化生呢?要求住的地方,那个同样的要求那个,然后呢它找到所住的地方也是要去了。譬如说到地狱的众生,前面已经说过了,他不是要求到地狱去,那是他妄业的颠倒。譬如说:到这个热地狱的众生,他是怎么去的呢?到寒地狱的众生,他是怎么去的呢?那时候他觉得冷,他就要找热,那个地方就很暖和,他就去,一去那个地方原来就是热地狱;寒冰地狱,却却相反,就是要求去的地方就是这种状态而去的。那么现在关于这个结生的道理,我们有了一个正确的了解。把下面最后一段话也说一下。

It further explains that if this being is to be reborn in a hot hell, it craves warmth, 

(p167) 【◎ 复如释说,若是当生热那洛迦,希求暖热,】

这个地方就讲了。

while if it is to be born in a cold hell, it longs to be cool. Egg-birth is explained similarly to womb-birth. I have followed the 《Levels of Yogic Deeds》 in explaining how you die and are reborn in unexceptional cases. 

【生寒地狱,希求清凉,中有遂往。诸卵生者,俱舍论说亦同胎生,死没及结生之理,无特外者,皆如本地分说。】

除了说明这个理由以外,还有现在我们这里的根据,都是《瑜伽师地论》上面的〈本地分〉,这个地方说得清清楚楚。那么现在到这里为止呢,有关于由苦集谛当中说的这个流转的道理,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清楚的概念。不但是前面这个理路,而且理路所指的行相,而这个行相,就是我们当下的一念。怎么样从我们当下的一念,由于自己的惑、无明,或者是烦恼而造业;造了业以后,这个业继续地怎么增长;然后呢,到死的时候怎么现起中有;然后从中有当中怎么再结生,有一个大概的概念。这个是从四谛上面来讲,四谛上面来讲,那么下面就讲 十二因缘。

这个十二因缘实际上说起来,还是这个内容的开合不同,不过这个开合他讲得更细致。如果前面这个概念有不清楚的话,等到把后面的十二因缘一清楚的话,那这个概念就完全清楚、完全明白。今天我们把 十二缘起的十二支的行相先介绍一下,至于说它流转过程当中,明天我还有张图会带来。所以明天上课的时候,提醒我一下,我会把那张图告诉 (p168) 你们,这个解释一下,解释一下。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七

p. 181

今天我们继续下去。看卷七:

The second part of the method for developing the mind intent on liberation is to reflect on the twelve aspects of dependent-arising. This topic has four parts: 
1. The division into twelve factors. 
2. Abbreviated classification of the factors. 
3. The number of lifetimes required to complete all twelve factors. 
4. How their significance is summarized? 

【第二由十二缘起门中思惟分四:① 支分差别,② 支分略摄,③ 几世圆满,④ 此等摄义。】

一共分十二缘起就是十二支。那么这个十二支,每一支的内容是指什么,第一个我们要认得它。那么这个十二支当中分几个大类,“略摄”就分成功几个大类。为什么要讲十二支呢?就是生死流转,在那个生死流转当中,它的行相,它的功能,彼此前后的关系,所以在这个第二个略摄当中。然后呢这个 十二支流转生死当中,怎么样从前一世推展到后一世,这个经过的时间说明。最后,由最后的说明补充前面几项没有圆满的。这个在这个地方现在解释一下,解释一下。我们看。

【今初】

先是看那个支分差别。

The twelve factors of dependent-arising are: (1) Ignorance. 

【◎ 十二缘起中初无明者,】

第一个讲“无明”。平常我们对无明两个字可以说耳熟能详,常说的无明、无明大家 (p169) 都知道,可是无明的真实内容啊,我们对它不一定认识得很正确。尤其是我们传统的佛法里边讲起来,说见惑、思惑、尘沙、无明,讲到无明,好像这个无明细得不得了,“哎呀,这我们凡夫不可能认识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认识,所以你没拿它一点莫奈何它。实际上呢,不!细的无明,是的的确确我们没办法认识的,粗的无明就在眼前,就这样。而是我们必定要从粗的无明上面下手,由这个因渐渐地净化,然后一步一步地如此因感如此的果。你粗的一步一步地净化的话,你才能够最后找到最细的地方,连根拔起。所以现在我们把这个概念,在这个地方要认得很清楚、很清楚。你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以后,我们前面很多误解都可以拿掉。误解拿掉了以后,产生了一个正解,这个正解就是我们修行的根本。   

谈到这里,在没有说正文之前,有一句话要说一下的,有一句话要说一下的。我们常常听祖师们说:“宁愿千年不悟,不要一日错路。”就是你宁愿你一千年不开悟,不要一天走错。这个话怎么讲呢?就是说,如果你走错了以后,那个非常危险、非常危险!你在这儿慢慢地做对了,慢慢地摸进去,哪怕一千年,你只要做,总有开悟的时候,总有解决的时候;万一你走错了,那永远摸不到!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好像跟我们了不相干,实际上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就是我们眼前 (p170) 每一个人都犯了这个毛病。因为我们在识心的这个控制之下—识心的特质是什么?它就是识就是能执,执所执的,当你缘所缘的,缘到了以后,你自自然然产生不知不觉的执着,你就觉得这个样。于是这个执着分两方面,一个是理智的见烦恼,一个是情绪的思烦恼,你死死地死在这个里边。我们平时总觉得我很有道理,总觉得很有什么,很哪……那个都是在这个概念上。所以这是无始以来无可奈何的事情。

现在呢,修学佛法的目的干什么?就是帮助我们击破它、净除它,所以佛法是唯一的能够净除这个的一个宝贝。万一你学了佛法,一步开始走错了,害了!因为说佛法是净化它的,现在你学了,结果你佛法也学错了,你已经学错了,走上了更糟糕的一条路上去了。因为你前面不了解,还有机会说:“哎,这个世间的啊!现在学了佛法可以把你净化。”现在你自己觉得学了佛法了,其实你学对了没有?学错了!于是你牢牢执着这个就是解决你的问题。于是这个执着,把你本来可以解脱的这个机会去除掉了,切断掉了。什么东西切断哪?就是你的执着,你觉得对嘛!因为你觉得对,所以你才不接受其他的,这个力量非常厉害。如果说你们自己检查一下的话,我想我们很容易可以体会得到,很容易体会得到,有很多东西你总觉得:啊,很懂!就这样。

昨天也是那位同修跑得来跟我谈这个问题,哎呀,他就谈得好欢喜,我也非常 (p171) 欢喜、非常赞叹。有两个理由:欢喜的,他现在走上了正路;赞叹的,我看见他走上了,我也沾了这个光,随喜功德,无比地欢喜!他就跟我说,他那个刚开始听的时候,是为什么听不进,现在听得是越来越欢喜。我说:“是呀!我当初也是这个样的。”然后呢,我进一步说为什么原因。说实在的,当初为什么听不进啊?我们不妨在这个地方每一个人自己检查一下,什么力量在这个地方。

你就是说,自己有一个自己的惯性、习惯,有一种惯性平常我们说,你对外来的东西,你就是你觉得这个满好嘛,这世间的东西,就是这样。这个就是所以叫你,譬如说坐在这里,叫你站起来,你觉得坐得满舒服,叫你站起来,你真不愿意!除非是坐的地方不舒服,那个时候你自己要求,否则的话,你坐在那里一定不愿意动的。这个是什么?情绪上的。还有一种呢,见解上头的,如果你自己已经觉得你对了,如果你觉得对的话,外面东西你自然而然有排斥的力量,就这样。就这个力量摆在这个地方的话,不管人家讲的什么东西,自然而然你自己觉得对。

所以说刚才说的这个东西,佛法本来就是帮忙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不幸万一我们一开始走错的话……所以说,哪怕你一天走错路,你以为走对了,结果呢唯一真正走对的这个路是你摸错了,你还以为对,于是你把唯一救你的这条生路一刀斩断了,请问你有没有 (p172) 机会跳出来?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论》上面告诉我们:佛为什么要说这个道理呀?为了要解决你的诸见。今天你对这个道理你的执着,实际上执着是错的,那个时候诸佛也没有莫奈何你,诸佛也没办法救我们。所以我们一开头时候,我要特别说明一下,我们正式修学佛法之前,哪怕你已经懂了,还是要记着:我还是个瞎子,就算摸到象了,我还是摸到象的一部分哦!你那个时候能够这样地认识,所以你还自己觉得我还在病当中,然后你还要努力,那个时候有机会;如果说你这个心情生不起来,自己觉得很懂的话,那对不起,那就害了!

所以到这里,我们重提一下,前面“道前基础”告诉我们的准备,我们把这个准备今天重提一下,把这个我们的障碍拿掉了以后,然后我们再学下去。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提这个,有个原因。你要真正进入佛法,前面讲的是人天乘法,这是个基础,这是个基础,是共的,由这个基础上面真正地深入,到这个地方才是真正跳出轮回的开始。前面已经讲了一半了—四谛,如果在这个四谛上面你万一把握不住,现在还有更好的—十二因缘。如果你这两个都把握不住的话,那对不起,这一生就没有因缘了。

所以在这里务必先要好好地把自己的宿习—这个宿习有几种:一种知见上自以为了 (p173) 解的习惯,就是见烦恼;还有一种自己的思烦恼,哎呀,觉得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哎呀,又觉得这个不配胃口、那个也不配胃口,就是这个习性上的。这个两点一定要拿掉!打起精神来,好好地学!这是以前无始以来的错误拿掉了以后,然后呢我们从这地方进入去。

现在开始我们看一下,先看那个无明支。无明是什么?

The《Treasury of Knowledge》: 

【如《俱舍》云:】

他引《俱舍》的,在我们这边说我们讲大乘的,他为什么引《俱舍》啊?要晓得,这个特质本身,大小三乘所共。现在我们刚刚进去,如果说基础的地方不认识的话,你深细的地方也不可能认识。反过来,如果说你基础不认识,先把大的弄得了以后,我们变成功什么?哎,讲起来,说,哇!人造卫星样样都懂,银河、太空都懂,实际上呢我们眼前的是一无所知。你眼前的一无所知,你就能够到太空去了吗?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不要说人造卫星,眼前那个脚踏车你也不会造,乃至不会骑,你就说我居然能够造太空火箭,那不是很荒唐吗?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这个很深的大论当中,它处处地方引这个。这个地方有个重要的原则,如果是对的话,不管是初、中、后,质一定对;下手的地方你做对了,拿这个因步步上升,你才能够达到最高的地方去。现在我们 (p174) 看《俱舍》怎么说。

Ignorance is like animosity and falsehood. 

【“无明如非亲实等。”】

这个是我们将来修行的最主要的关键,这个概念我们务必要弄清楚。这个“无明”不是我们当中:“哎呀!这个无明这是菩萨才能够破,才能够认识啊!”就是我们眼前凡夫就应该认识的。这是什么?非亲非实,还有个“等”字,下面要解释。

Animosity and falsehood refer neither to the absence of friendship and truth, nor to w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se two, but rather to the classes of phenomena that are directly antithetical to and incompatible with friendship and truth. 

【此亦如说怨敌虚诳,非唯遮无亲友谛实,及异亲实,是说亲友实语相违所对治品。】

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这是我们眼前最重要,必须应该认识的。他说“如”,如者好像,是说“如说怨敌虚诳”。前面说“亲”,亲是亲爱嘛,说“非亲”,非亲是什么?不亲爱的,是说“怨敌”,说怨家对头。还有呢?“实”是实在的,现在呢“非实”是什么?虚诳的。所以它这个地方,他不说怨敌、虚诳,而说非亲、实,是意思什么?说“非唯遮无亲友谛实,及异亲实”,不但是遮止这一个。记得不记得我前面告诉你们,说我们共同在这里表决一样东西的时候,说赞成甲的请举手,赞成乙的请举手,举完了半天还有很多人有问题的。现在不是,赞成的请举手,不举手的就是反对的,就这两样,那就没有 (p175) 遗漏了。所以在这个地方也告诉我们,他所以用这个“非”、所以用这个“遮”的原因何在,是这样—就是凡是不亲爱的、不实在的,与这个所有跟亲、实相违的,这个就是我们要对治的,这个都包含在无明当中。

用这样的一个归类方法、分类方法,就把这个无明的特质可以完全地说得明白,一无遗漏。你在因地当中,能够一无遗漏地认识,然后呢道位上面告诉你们是一无遗漏的对治的方法,你照着去修的话,产生的结果是一无遗漏圆满的结果。了解吗?所以说在这个地方,不管是念佛、参禅也好,假定你懂得了一无遗漏的,然后你去修这个法门的时候,为什么你同样地做,结果就不一样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所以修,那没关系,它的的确确是有各种不同的方法的。继续:

Likewise, ignorance also refers neither to the absence of that cognition which is the remedy for ignorance nor to what is other than this, but to the classes of phenomena that are directly antithetical to and incompatible with cognition. 

【如是无明,亦非仅遮能对之明及明所余,是明相违所对治品。】

同样地,说“无明”是什么呢?也是遮没有明,不是遮“能对之明及明所余”,“是明相违所对治”,跟明恰恰相反的。这两个,什么叫“对治”啊?就是说有你就无我,有我就无你,就这样。所以这两个一定是不但敌体相反,而且是互相有了你的话,我一定把你消灭;有了你的话,你一定把我消灭。所以这个明跟无明之间是两个,在这种状 (p176) 态当中。所以如果是无明存在,对不起,你一定是无明、不觉;如果你把握住了重点修它那个觉道的话,你觉了、明了,这个无明是一定可以克服,一定可以净除!

好!那么现在这个地方我们了解了,所以原则上面,哦!原来这个这样,它就是不实在的。而不实在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我们真正的生死怨家,我们就把它看错了,明明是虚诳的以为实在的。然后呢,这个因为它不实在的、虚诳的怨家,我们把它看成实在的,恰恰相反的,这样。所以无明是不认得这个而产生的错误;明呢,就要认得它,产生正面的功效,就这些。那么现在正对治:

Regarding this, the great scholar Dharmakīrti asserts that Here, the remedy—cognition— 

【此中能治明者,】

正对治这个无明的“明”是什么?这个也是我们从根本上面把握要了解的。这个定义,我们首先要认识,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地把握得住。下面看:

is the cognition of the real, the meaning of the selflessness of persons. 

【谓正明了补特伽罗无我之义,】

喏,就是正确地、如实地、一点都没有错误地明白了解,了解这个东西,整个的佛法所要了解的就是这个,这个是中心。你了解了这个根本,然后再从根本上面扩大的话,只要跟它相应的都是佛法,如果跟它不相应的都错了,就这样—补特伽罗这个上头无“我”。补特伽罗平常我们翻成“数取趣”,因为数数地、不断地,这个数不是一趟两趟,永远地在那个六趣当中轮转,舍了这个又取那个,舍了这个又取那个。我们通常叫作“有情”,也就是人,就是我、你、他,都是在这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