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157卷B面

(手抄稿 第二十册 p143)

总摄修要

关于那个引证《华严》部分哪,现在这个地方,我先用《华严经》上面的这一个内容来说明一下,来说明一下。这个《华严经》,它纯粹是所谓为大乘行者而说的,这是我们通常都这么说,我们也了解。现在我们看那个经文,我们引最后〈入法界品〉。《华严》通常分为四大部分,所谓信、解、行、证,前面呢说明这个道理启发他的信心,然后呢了解它的那个内容,以及怎么样的修持等等,由于这样的话呢,照着它去行持,最后呢感果,所谓这个证果部分。那么这个证果部分的那个内容,就是在〈入法界品〉当中。

这个我大概地也这么说一下,这个佛说这一个法是在哪里呢?是在舍卫国,也是给孤独园,给孤独园所谓大庄严重阁。在《八十华严》是唐译,《华严》传到中国来一共三个,所谓晋译跟唐译。晋译就是《六十华严》;唐译有两部分:一部分呢是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华严》,到后来这个又唐朝又有一个所译的所谓《四十华严》,实际上《四十华(p144)严》就是唐译的后面,最后那〈入法界品〉的详细一点,详细一点。那么这个最后的〈入法界品〉,最主要的刚才说的那个,现在我们来引证一下。

那个〈入法界品〉当中说:佛陀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那个大庄严重阁之上,有许多大菩萨,那个大菩萨有五百个诸大菩萨,以普贤、文殊菩萨为上首,其他的还有很多菩萨,那么然后呢还有所谓五百个声闻弟子众。这个五百个声闻弟子众都是什么?都是已经证得了这个涅槃的,而且都是不是普通的这种大阿罗汉。这个文字上面说:

【五百声闻众俱,悉觉真谛,皆证实际,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依佛功德,离结使缚,住无碍处,其心寂静,犹如虚空,于诸佛所,永断疑惑,于佛智海,深信趣入。】

这段文在这个唐译《八十华严第六十卷.入法界品》一开头的时候。那么除了这个声闻以外呢,还有无量的世间主,无量的世间主,换句话说,包括了所有的,这样。

那个时候呢,所有的那些人大家都这么想啦!说这个如来的境界是─哎呀,高妙、深广极了,在世间任何人是没有办法所了解的。只有一种情况,说佛的、诸佛的加持威神的力量,还要加上什么?加上自己的善根力量,还要善知识摄持的力量,很多这种力量啊,才能够跟佛相应。所以这个时候只有唯一的祈求我们世尊,说希望世尊能够随顺我们哪,能够显示出如来的境界。

(p145)那个时候,说这个佛啊是了解大家的心念,所以他就显示他的神力,他那个时候特别的说叫“师子频申三昧”。关于这个方面我们不在这儿说《法华经》(编者按:疑师口误,或应作《华严经》),我就不详细说明它了。然后呢这个地方的又显露出来,开展出来这个佛的不可思议的智慧神通,啊!那是不得了!就在那个小小的,平常我们说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哪,把十方法界一切诸佛的整个的境界,全在这个里边开展出来,开展出来。这个境界之妙,单单它描述这一部分,就是用了好几张纸,用了好几张纸。

可是这个时候妙咧,有一件事情有意思得很!那个诸大菩萨,乃至于很多世间主、天龙八部等等同样都感觉到,都看到、都听到,啊!感觉到不可思议的威神。但是那些声闻弟子,不要说普通的那一些有学的声闻弟子,最了不起的上首大声闻,像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叶、离婆多、须菩提,他上面举了一大堆。其实这一些五百个声闻,虽然同样在那个地方啊,却不看见,根本不看见。佛到底在那儿做什么啊?所以如来的一切的境界,如来的神变,一切的威神,以及那些菩萨的境界,他同样地也不看见,根本不看见!

那么为什么呢?为什么呢?他说明这个理由了,说明这个理由了,这个理由还是在《华严》这个六十卷上面。那为什么呀?因为善根不同。说他本来啊开始修行的时候,就没有修习佛道,没有修见佛自在的这种善根,他也并没有像普通一切菩萨、佛陀发菩提(p146)心、修菩萨行。在生死流转当中,他并没有发那个心广集福智资粮,而是急急地求得自己解决。所以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他没办法了解,所以没办法了解。而菩萨之所以菩萨,他行的,他那个特别的叫作菩萨道,是不共─不与二乘所共的。这就是《广论》上面所谓的前面是共道,他声闻只走那个共道,解决了,那个菩萨的上士的不共道,他并没走。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他见不到,尽管同样地坐在这个地方,没办法见到。

在这个上头他说明了,不但说明,然后呢他又举很多比喻。这个比喻当中啊,第一个他譬如说啦,他说在那个恒河边上面,有无量不晓得多多少少、无量无边的饿鬼,唉呀,那个饿鬼是苦不堪言,长劫以来乃至不闻江水之名。妙咧!那些饿鬼在哪里啊?在恒河边上。恒河是印度一条最大的大河,在河边上居然水都看不见,为什么?因为他的深厚的业障,他的业力所感。他虽然看见河,跑得去,不是干掉了,乃至于看见这个地方都变成功火啊或者什么等等的。现在呢,他说这个声闻一样,尽管在那个诸佛的大海当中啊,他就看不见佛的这个甘露的法水。他举了很多很多比喻说明,说这个。那么菩萨呢,这个菩萨以及世间之主,那个世间之主不是普通喔,就是─哪!就是正在行菩萨行,在生死流转当中的,他以往就已积集那些福智资粮,当然这个重要的就是发了菩提心,所以在生死当中积聚这个,所以他才能够看得见。因为这样的关系,尽管今天佛在那个地方现种种的神(p147)力啊,他就是看不见,那么这是第一个。

以后呢?由于这样的情况以后,他一步一步地下面,我就这个简单的情况先说一下。下面文殊师利菩萨就在这个逝多林当中就离开,离开了以后呢,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另外一个地方去啊,那先还有舍利弗尊者跟着一起去,那么到哪里呢?到福城。福城东边有一个叫大塔庙,那个大塔庙就是以前这个佛陀,很多诸佛在那个地方行菩萨道的那个地方,就跟大众“敷演”,换句话说弘扬这个大乘法门。那么那个时候啊,那个福城里边─这个福城是一个地方,这个城也叫“福”,福德的福─就有很多那个大长者,说五百个长者、五百个优婆塞、优婆夷以及童男、童女等等,来了。那么这个时候啊,这些人都是久种善根的人,来听文殊师利菩萨教化他们这个圆满的教法、圆满的教授。

在这个里头,就特别是说善财童子,特别把那个善财童子,前面当然也是说其他的那个优婆塞啊、优婆夷啊,特别说这个善财童子,以前往生已经种了很深厚的善根,也发了这个菩提心,那么现在又跑到这个地方来,跑到这个地方来。所以这个文殊师利菩萨,就看见了他以后就非常欢喜,那么而赞叹他、赞叹他。那么那个善财童子呢,也看见了文殊师利菩萨以后的话,一心恭敬地跟他学习,跟他学习。那么这段公案呢,就是在这个《华严经》当中第六十二卷当中,在《华严经》是《八十华严》的六十二卷当中。

(p148)经过了文殊师利菩萨这样地教化、详细地说明,然后呢他那个听法、求法以后,最后那个时候啊,这个文殊师利菩萨就给这个善财童子说:“啊,好极啦!你是发了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无上大菩提心─还更进一步要亲近善知识,去问菩萨怎么修、怎么做,所谓问菩萨的行,修菩萨道。现在我告诉你呀!”那么下面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指导善财童子的一段话,这段话我现在这个地方念一下啊,在《华严经》六十二卷,《八十华严》的,就是唐译的,这个〈入法界品〉六十二卷当中。说: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观善财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问菩萨行,修菩萨道。】

善男子!(那个“善男子”,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提醒教示善财童子的话,说)

【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疲厌。】

这第一句话,这个要解释一下。说:“善男子啊!你要晓得,亲近善知识、供养善知识,而且不是一个喔─诸善知识,你要去亲近他,第一个要亲近他、要供养他,要晓得这个不是一个喔!很多善知识。这个是什么?具足圆满一切智,一切智是佛智,换句话说你要想求佛道,那么第一件事情重要的什么?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所以你对这件事情─亲近供养善知识啊,不可以疲厌,不可以疲厌,再麻烦、再难你要努力去做。”

(p149)下面呢,是善财童子说:

【唯愿圣者广为我说,菩萨应云何学菩萨行,应云何修菩萨行,】

等等、等等一大串,一大串。那么善财童子说了:“哎呀,请求您老人家,您圣者啊,详细地广说喔,详细地告诉我,那么修学菩萨的行者,应该怎么样去学,应该怎么样去行……”乃至于下面,啊!怎么样地深入深入等等,种种的说明。下面呢,他们这个是问答,这个问答里边是包含非常重要,所以关于这一点,我大概地介绍出来。

前面还有一个偈颂,这个偈颂完了以后,下面文殊师利菩萨又说了: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颂已,告善财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菩萨行,善男子,若有菩萨(编者按:“菩萨”二字,原文为“众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事为难。】

这个事情很难、很难喔!

【能发心已,求菩萨行,倍更为难。】

发心已经不容易了,你发了心以后,还要求菩萨行,那是加倍地困难哦!下面文殊师利菩萨继续指导,对善财童子说,说

【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

这是第一句话,这个就是整个的总纲,他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个地方又提。说:“你假定想、要想成就这个佛的无上智慧,达到佛的究竟圆满的果位的话,”下面说:“应该决定,”这个都是很肯定的,没有什么模棱两可的,要求什么?“求真善(p150)知识”。这个地方啊,善知识还要“真善知识”。

谈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回想一下,《广论》一开头的时候,特别说明的什么?嗯,没错!这个善知识非常重要。不但一开头,而且到最后他又说明,说你把前面那个基础统统建立好了以后,然后你决定要走这个路,那时候金刚乘;那个时候真正要去走的话,那个善知识尤其重要,比前面还要重要。这两个都是以善知识带头的哦!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呢先提醒一下,回头我们比较一下,那个内容说明一下,我们就了解了。

继续看那个《华严经》的经文,《华严经》的经文,仍旧是唐译《八十华严.入法界品》第六十二卷接下去。前面已经说,总纲说出来了,说

【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

下面

【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厌,】

这第一个,

【见善知识勿生厌足,】

这第二个。

【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

这是第三点。

【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

第四点。说了这个四点,下面就告诉他了:善男子啊,下面“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那个时候那个地方有个山叫妙峰,那个山上有一个叫比丘叫德云比丘,你呀到那个地方去请教他去。那么这个是第一位,善财童子所谓五十三参所参的大善知识的第一位。

(p151)下面我们先暂时停在那里,去看看,那个地方文殊菩萨开始指导善财童子,告诉他说:“你要想求一切智智,决定要求真善知识!”这是一个总纲。下面呢告诉他:“求善知识,求善知识不是容易的事情哦!非常麻烦哦!要种种的方式去找啊,这个时候不要疲厌!”这是还没有见到的时候。那么见到了善知识以后,跟他学啊,然后呢“勿生厌足”,千万不可以觉得厌烦。不要说:哎呀,学学不对啦!乃至于不要得到感到满足。

这个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次了。我们现在真正一般说起来,说起来真可怜哪!也可以说这是末法,究实说来的啊,就是我们善根实在不够啊!不要说叫我们去真就千辛万苦地去找善知识,而现在善知识送上门来,我们还不一定愿意,这个慢心是特别地强啊!这样。然后呢,对于接近善知识这件事情的话,说真正能够勿生厌足的是很少。就是叫我们亲近善知识,随便做一点,哎呀,觉得麻烦得要命;听懂了一点觉得够了、够了!既厌恶啊又容易得少为足。所以平常我们在修学佛法当中,前面那些障碍就算冲过了,最后有一关很难突破的,叫作得少为足。

关于这一点,这个《瑜伽师地论》上面,是弥勒菩萨与无着菩萨特别告诉我们哪,说我们修学佛法有几个障碍,说五重障碍。前面这个几重啊,都是对世间放不下;最后一个,我们能够把世间放下了,真正去修学佛法的时候,那时候有一个什么啊?得少为足。(p152)碰到一点点,觉得:啊,够了、够了!以我们现在来说的话,就是我们如果学戒的人,哎呀,觉得这个就是这样了,好啰、好啰!听到了一点点就好啰、好啰!乃至于很多人说:“哎呀,只要求一经一论哪!”就是这样状态,实际上这个不行,实际上这个不行,下面经文还会有详细的说明。那么,所以这个是说对善知识不可以生厌足哦!

然后呢,接近善知识的目的是干什么?要向他求学,要从他那个地方得到这个圆满的教法。所以对这个圆满的教法我们该怎么办呢?他说:“于善知识所有的教诲,皆应随顺。”你都应该随着善知识的教诫,顺从着这个教诫,认真地从了解而去行持,这样地一步一步上升,这才是达到一切智智,求佛果的必须要的条件。而末了再补充一句,他说:“要晓得这个善知识接引我们,是根据我们特殊不同的根性,把我们引导上去;反过来呢,要净除我们个别的障碍。所以帮助我们解除,他有种种的善巧方便,那个善巧方便可不是我们了解的。在我们看起来,说不定以为它是问题,那个时候啊,你千千万万不要觉得这是个过失,不要执这是个过失。”这个回头我们再会详细地讲。所以总结起来,告诉我们这样的,他有个原因。那么然后善财童子啊,听了文殊师利菩萨的教诫,去就找那个大善知识,一个、一个,经过百城烟水,唉!那不晓得多少辛苦。

这个地方注意啊!有一点事情哦,他不是说善财童子一开始就是这个哦!善财童子(p153)是在这个福城东大塔庙处,刚开始听文殊师利菩萨的时候已经介绍出来。说这个善财童子啊,是往昔已经多生多劫积了很多的无量无边的善根,他这个福智的资粮啊,已经有了相当的积聚,障碍是已经是完全净除。那么以我们所学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来说,他的道前基础、下士、中士、上士乃至于,都已经圆满具足,都已经圆满具足。这个不但是下面的,说共下的、共中的,乃至于共上士。我们在共上士说的是什么啊?第一个,说入大乘之门先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还要先发菩提愿心,然后呢愿心有了一点的样子了,马上要发行心。所谓行心的话,就是开始学菩萨行、受菩萨戒,然后呢,随分地、努力地去广行这个六波罗蜜,积聚这个资粮。

通常在我们判那个位次的时候,判位次的时候当然各宗各派有不同的判法,他们印度人,当年所谓西天判的时候呢,所谓资粮、加行,然后呢见道,然后呢修道、无学道。那么在我们中国判位的时候有不同的,所谓圆教判的通常所谓“信、住、行、向、地”。在这前面这个资粮、加行啊,那就是信位。而我们善财童子所处的地位,那个时候他是什么?叫十信满心。这个不简单哦!我们前面一再说过,在我们中国的祖师当中,具足这个条件的没有几个,没有几个。他已经有了这个条件了,然后再去,那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告诉他:“欸,你真正要学这个的话,还需要接近善知识哦!”

(p154)我们再进一步深入之前,在这个地方稍微停一下,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自己想一想:我们现在什么地位?什么身分?我们说要修学佛法,假定我们自己想,我们具足了这个条件以后,会不会再低声下气地,千辛万苦地去找那些善知识啊?恐怕不一定!不要说达到那么高,眼前是一点样子都没有了,哎呀,叫我们去啊,去找善知识啊,恐怕都不行吧!这个就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为什么我们不能上进的真正原因。这个地方也只是随便简单地一提。现在我们继续地把《华严》的内容,一个纲要先有一个认识,完了以后呢,我们可以说明、介绍我们要学的这个东西。

善财童子经过了文殊师利菩萨的指导,然后呢去求见那个大善知识,先开始是那位德云比丘。德云比丘完了以后呢,然后呢下面再来一个,一个、一个、一个,经过所谓百城烟水,五十几员大善知识。真正说起来不止五十几员,因为有很多地方有好几个同时出现的善知识的。那么在这个里边哪,真正的出家人很少,头上那个三位是出家人,到最后那个弥勒菩萨是出家人,中间还有一个比丘尼也是个出家人,其他的那……中间哪,都是在家人哦!而这个在家人当中还妙咧,是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有的。不但的世间一般的规规矩矩的人,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人,乃至于我们说很莫名其妙的人。

平常我们说的,说有一个大暴君─甘露火王,甘露火王他专门杀人放火的。喔唷!(p155)这个善财童子去参他的时候,看见他那个地方啊,杀了很多人,那个头啊、腿啊是挂在那儿到处都是,这样的一个人。还有呢,这大外道─胜热婆罗门,那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这个印度我们当年,现在可能还有,这就是什么啊?苦行外道,各式各样的,事火婆罗门等等。那么胜热婆罗门就这么一个人,而这是个大外道,他也在善知识当中。还有一个妙咧,叫婆须蜜女,这个婆须蜜女是什么人啊?婆须蜜女拿我们现在来说的话,是个妓女,或者是个绿灯户。这个里边就有问题了。要我们现在想起来的话是道貌岸然,这怎么可能呢?欸,但是啊,他因为受了文殊师利菩萨的教诫,他所以照样地去参。

可是这个里边除了这一点以外,还要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哦!他可以去参,我们可不行哦!那为什么我们不行呢?不是说:欸,你要想去参就可以喔,还需要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去辨别他,假定你没有这个能力去辨别他的话,万一弄错了怎么办呢?关于这个问题啊,在我们《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说得很详细了,所以修学佛法他不但要有这个好乐的心,还要有正确的正知见。关于这一个在我们这里不去谈它!那么现在呢,这个善财童子啊,经过了前面的这样的一个、一个,最后啊,找到了两位大善知识,在真正进入这个弥勒楼阁之前哪,下面那两位善知识啊,就是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这个是在弥勒楼阁之前的两位大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