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手抄稿:旧版第九十三卷A面

(手抄稿 第十二册 p139)

于是他越做越起劲,越做越高兴。那么,现在我们赚那个佛法无量无边的法财,亦复如此。 做的时候固然高兴,时间还怕它短哪,都是积聚资粮啊!就是像那个经上面说的:

p. 212 (2)

One who has great compassion will always take on a life of suffering and will always give up a happy life in order to help all living beings to mature. If bodhisattvas engage like this in something that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do, they will fully and quickly complete the collections. They will definitely attain the high state of omniscience. Therefore the sole root of a buddha's qualities is compassion. 

【其大悲者,为欲成熟一切有情,全无苦生是所不受,全无乐生是所不舍,若趣如是极大难行,不久即能圆满资粮,决定当得一切智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

那个大悲心是什么呢?他是要成熟一切有情,在这种状态当中,他任何苦,没有一点点苦是例外的,他绝对不推辞任何一点苦。所以我们现在稍微受了一点苦了,喔唷,觉得委委屈屈啊,自己觉得怎么样。这个苦包括两方面,身、心两方面,这样。总之我们(p140) 身、心两样东西没有别的,都是在什么啊?都是在烦恼当中,我们要了解,我们只求自利都要净化它。不过呢,自利净化它,你净化了以后,停在那里不能动了,被人家一碰啊,它那个毛病又起来了,所以实际上没有弄干净。实际上别人碰了你,发现你心里面不对劲,那正是你的毛病。所以你真正要想圆满解决自利,在任何人来碰你的时候,如果你这个“我”彻底净除干净的话,什么样地碰,没有我了,还有什么问题嘛!所以当人家说了一个话,昨天我们曾讨论,人家说了你的话,或者你就慢心,或者瞋心,或者懊恼,正是说明了,喏、喏、喏、喏,你这个无始的怨家都在那里呀!要靠人家碰了,你认得了净化它,所以你真正要自利,还得非靠这种暴恶有情欸!这个地方我们清楚了。

所以他说现在呀,是,要为了成熟一切有情,欸,结果呢,你努力帮别人,结果第一个得到好处的是你。还妙咧!世间上面的事情,你帮了别人就害了自己;这个地方,你帮了别人家,利了自己。反过来,你真正为了利了自己,你却又帮了别人。这佛法之美啊,是天下无出其右,也无上、无比啊!一切的苦都受,一切的乐都舍给别人,如果能够趣向这样的难行,这个最难的难行,那么,你不久就可以得到“圆满资粮”。因为这个必须要的,你要成佛,必须要的满足的这个条件。你越畏缩越怕,怕的结果,你不做,不做,天上不会掉下来的。所以你唯一的办法─要做,要做的话,一定要有后面推动的心。

(p141) 所以现在注意,这个地方呢第一件重要的─正知见,心理建设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这一点自己最清楚不过。所以说一定要回过头来,观察自己的内心。而从前面这个地方观察起,从细微的地方观察。不要一开头的时候就大悲,喔唷,这个内容太复杂、太大了!你呀,不要说观起来了做不到,就是观,也是那么多东西,无法观哪!这是必然的次第。那么这里已经到了上士了修,所以我们也同样地要了解这个。你能够这样的话,很快圆满资粮,圆满资粮就成就佛果,所以决定得到这个“一切智位”。所以说,喔,原来推动我们的力量,中间保持继续升进,根本原因─则是大悲,所以是“中重要”。

importance of compassion at the end: Based on the power of great compassion, buddhas, even when they reach their goal, do not abide in peace like Hinayana practitioners, but continue to work for the welfare of beings as long as space remains. For, without compassion buddhas would be like sravakas. 

【◎ 后重要者,诸佛获得果位之时,不如小乘而住寂灭,尽虚空住利义众生,亦是由于大悲威力,此若无者同声闻故。】

这个容易了解。这个二乘人解脱了以后,就住在这个寂灭里边,所以叫“无为坑”。佛不是的,证了果了以后,“尽虚空”,论空间是无限、论时间是无限,干什么?一直利益众生。那么,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呢?那就是这个大悲的威力,所以后面也同样地靠这个。

Kamalasila's《second Stage of Meditation》 says: Since the bhagavam buddhas are imbued with great compassion they remain until the end of the realm in which beings dwell, even though they have attained the complete perfection of their own aims. 

【如《修次第中篇》云“由大悲心所摄持故,诸佛世尊虽得圆满一切自利,今有情界究竟边际而善安住”。】

(p142) 佛虽然得到了一切的究竟圆满了,但是,欸,他一直不停地,有情有多少,他就有多少的心;有情维持多久,他就跟他相应地恒常不断地,一直在这个有情界当中济渡这个众生,这个就是佛的大悲威力。

And also: The sole cause of the non-abiding nirvana of the bhagavans is great compassion. 

【又云:“佛薄伽梵无住大涅槃,因即是大悲。”】

他为什么能得个“无住”呢?喏,这个主因就是,就是这个。“譬如”,下面举个譬喻:

The glorious Candrakirti taught that just as seeds, water, and ripening are important in the beginning, middle, and end of a harvest, similarly, compassion is important in the beginning, middle, and end of the harvest of buddhahood. 

【譬如稼禾初以种子,中以雨泽,后以成熟而为重要。】

那么我们举个例子,譬如说我们要种任何的收成。那个收成开始的时候,这个种子种下去; 然后呢种子种下去了以后,要雨露啊、肥料啊;然后呢后面的最后,成熟结出果来,这个三个次第。现在呢,成佛的这个结果,欸,开头种子是悲,中间滋润的这个也是悲,最后成熟的时候、受用的时候又是这个悲,所以这个悲是最重要!那么下面就是月称论师,“吉祥月称”就是月称论师,那个下面那个颂,是在《入中论颂》当中,有这么一段话:

His Commentary on the "Middle Way" (Madhyamakavatara) states: Compassion alone is regarded as the seed of a conqueror's excellent harvest, as water for its development, and as the maturation in a state of long enjoyment. Therefore at the beginning I praise compassion. 

(p143) 【吉祥月称云:以许悲为佛胜苗,初如种子增如水,长时受用如成熟,是故我先赞大悲。】

这个论上面一开头时候,有个赞。平常他造论前面,都有个赞或者是什么。那个平常的赞,赞佛啊或者什么,这个论上面先赞大悲心,为什么呀?是说因为悲这个东西,开头的时候呢,像苗芽的种子;中间增长的时候,像水;到后面受用的时候,就是成熟,它都要靠这个大悲。所以现在那个大乘道的根本是大悲啊,所以造论的时候,先赞那个大悲。

With this powerful idea in view, the 《Compendium of the Teachings Sūtra》 says: Bhagavan, bodhisattvas should not learn many teachings. Bhagavan, if bodhisattvas grasp and know one teaching, they will have all of t Buddha's teachings in the palm of their hand. What is this one teaching? It is great compassion. 

【由见此义,《正摄法经》云:“世尊,菩萨不须学习多法。世尊,菩萨若能善受善达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云何,所谓大悲。】

嗯!这个道理很简单,不要学别的,只要学一样─大悲。这里我们不要误解喔,说:“那我们不要学别的了,学大悲。”如果你真的把大悲学会了,那是千真万确不要别的了。可是要注意喔!要把这个大悲学会了,前面那个次第每一样东西都学喔!就像我们现在说造房子,你房子造好了是不要了;可是对不起,你房子造好之前哪,下面挖基础,清除这个杂障,然后呢钢筋、水泥、瓦、木头、砖头……啊,一大堆东西,没有一样东西要少的─造好了,那是一栋房子。这个概念要非常清楚、非常清楚。所以现在我们平(p144) 常往往很笼统地,根本不晓得大悲是什么,说起来:“哎呀,你发个大菩提心。”实际上呢,影子都没得。这一点哪,顺便一说。

Bhagavan, with great compassion all the Buddha's teachings are in the bodhisattvas' palm. For example, Bhagavan, wherever the precious wheel of a universal sovereign is, there also is the assembly of his battalions. Likewise, Bhagavan, wherever the bodhisattvas' great compassion is, there are all the Buddha's treaching. 

【世尊,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来菩萨手中。世尊,譬如转轮圣王轮宝所至,一切军众皆至其处。世尊,如是菩萨大悲所至,一切佛法咸至其所。】

那么他下面,说你有了这个大悲,一切的佛法就自己就来了。就像转轮圣王那个轮宝,这个轮宝一到,下面的跟着来了;那么现在菩萨也是一样,一个大悲心所至,那佛法都来了。我们不要从文字上面看喔!我们一定要晓得这个内容,你晓得那个内容,自然而然晓得这个说什么。所以平常我们如果不懂得这个内容的话,说空话,那好容易啊!“哎呀!你只要大悲心,别的都不要了。”实际上,真的大悲心是什么啊,他也不懂,大悲心有没有那当然更谈不到,这样。什么东西也不要了,结果呢,大悲既没有,什么也没有;这些好的东西是一样都没有,但是坏的东西样样有!这一点哪,我们必定要分辨得很清楚。

For example, Bhagavan, once there is a life force, all the other sensory faculties will exist. 

【世尊,譬如命根若在余根亦在。】

就同样的道理。

Bhagavan, similarly, once great compassion exists, all the other bodhisattvas' qualities will appear. 

(p143) 【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余法亦当生起。】

因为你有了大悲心,那个大悲不是一个空洞的东西,是一种强烈的推动的念头。自然而然在这种推动的念头当中,你一心一意追求。就好像我们强烈的贪心,到那个时候,叫你坐在那,你就坐不住。我们那个掉举心很重,叫你说在那里安稳地坐一下,逼着你坐在那里,你心里面胡思乱想,就在那儿的话……就是这样,你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个猴子那样的这个状态。所以我们了解了大悲的特质以后,自然而然你起心动念,然后呢由于这个起心动念呢,身口的行持自然都跟着一起都来了。这一点哪,再三地策励诸位同修,要认真地体验到!

Once you become convinced that compassion is the excellent key to the path through such proof as reason and limitless scriptures, why would you not hold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together with its root - compassion - to be the supreme instruction? 

【若于如是胜道扼要,无边教理之所成立,获得定解,于菩提心根本大悲所有法类,何故不执为胜教授。】

假定你对于上面所说的,这个无上胜妙之道的宗要的这个道理,有各式各样的,所有的圆满的圣教,这个道理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整个的佛法的宗要、中心─喏,就是这个!关于这个道理,你如果认识了,而且发生确定见解的话,你一定会把这个大悲心作为我们修学的中心,作为修学的最殊胜的教授,决定会!所以现在这个地方是, (p146) 特别告诉我们对这个道理要发决定胜解,然后你努力去修行。所以对我们,这个概念太重要、太重要了!我们一再平常说明、辨别,无非在这里。

如果你这个不清楚的话,总归在枝末上面转,哎呀,等一点点小小的无关紧要的事情,又去忙去了;无关紧要的说起来是修行,实际上呢,人家说枝末在转哪!枝末在转,你从枝末,如果从枝末而慢慢地从根本上面去寻,你还可以一步一步寻到那个根本上面去。现在如果不认识的话,你把住了枝末,就以为那个根本的话,那你永远停在这地方,就颠倒了,枉受种种的辛苦,这一点我们一定要了解,一定要了解!

所以这个一点没有别的,我们以前的温习,一句话提醒─怎么样去观照自己内心,了解我现在修学的真实的内涵是什么,从净除自己烦恼下手,然后这么一步一步地深入。所以最后呢,这样地深入的结果,你自然而然会了解,啊,整个的中心是什么─大菩提心。而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慈悲心。那个时候我们的全部的精神就缘着它,从这个地方作为我们第一步目标,然后照着次第应该走的路线,一步一步上升。

p. 213

The teacher Shang-na-chung (Zhang-sna-chung) said, "Even though I asked for instructions from the Great Elder [Atisha], he said nothing except: 'Renounce the worl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故如响那穷敦巴说:“于觉窝所虽请教授,终唯教云,舍世间心,修菩提心。”】

这个善知识说了,说:如果你从觉那个地方,是指阿底峡尊者,如果你有人去请问 (p147) 他重要的教授,这个就是佛法的中心,他说来说去一句话─舍世间心、修菩提心。这个前面那句话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就两句话,出离心、菩提心。真正的佛法的中心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根本是什么?就是出离心。这个前面已经了解了,所以他只教你这个。如果你没有厌离心的话,佛法根本边都没碰到;然后你碰到了,了解了真正要掌握得住圆满的话,必然进入菩提心,所以这个才是佛法的中心。

记得前面说吗?有人后面来问你,说:“你现在修习什么?”大家说:“哎呀,我啊见到本尊啰,气脉、明点了。”拿我们现在说,我一天磕几个头,哎唷,我早晚几点钟起来,我能够盘几个钟头的腿,乃至于我持的戒又怎么样、怎么样……。欸,他善知识怎么告诉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对于这个业果的道理,要产生决定的见解、决定的认识,就是这样。由这个上面,然后一步一步地来,那么这个是前面说的,就是舍世间心、出离心,进入菩提心。那么下面,

Upon hearing this, Geshe Drom-dom-ba was embarrassed for him and said, 

【善知识敦巴讥笑云:】

这个讥笑不是普通的讥笑喔!就是好像开玩笑,实际上,真实的就是以很轻松的态度,说出很严肃的内容来:

"You received the Great Elder's ultimate instruction!" 

【此是掘出觉窝所有教授中心。”】

(p148) 因为前面一个人说了这个话,所以,那个敦巴尊者就说的:“是啊!一点都没有错。这个正是阿底峡尊者所有教授的全部的中心哪!”看看!看看!这样的一位当代印度几百年来,所有的这个印度佛教界的这样的一个了不起的大德,在当时他们称为是“能仁第二”。换句话说,喏,释迦世尊再来所说的教法,也只是如此,再不会有比这个更圆满的了。那么他的教授的中心是什么?就是这个,就是这个,两句话─出离心、菩提心。所以说,

Geshe Drom-don-ba understood the core of the teaching. This conviction is very difficult to achieve, 

【知法扼要,获决定解,唯此最难。】

要真正了解佛法的纲要,了解了以后,对这个纲要要产生决定不疑的见解,这最难,这个也是最重要。平常我们修行,大家都说:“哎呀,你要忙这个,我要忙这个,忙这个……。”就是在根本上面转,就难于在这个重点上面把握得住,所以它是最重要,也是最难呀!为了这样的原因,所以我们要,

so you must seek a stable and certain knowledge by repeatedly clearing away sins, accumulating merit, and reading scriptures such as the 《Array of Stalks Sūtra》 and the commentaries. 

【故应数数集聚净治,阅《华严》等诸大经论,求坚定解。】

我们所以不行的原因,就是什么?罪障未除,所以要净治罪障;资粮未聚,所以要积 (p149) 聚资粮。那么万一见解还不够的话呢,那么就应该看这种大经大论,先有确定的认识,然后照着这个认识努力地行持啊!所以下面是,

The glorious Matrceta's Praise in One Hundred and Fifty Verses (Suta-pancasatka-stotra) says: Only you, O hero [Buddha], know your precious spirit. The seed of perfect enlightenment, To be the quintessence; No one else can reach this certainty. 

【如吉祥敬母云:“尊心宝即是,正等菩提心,唯尊佑坚实,余凡莫能晓。”】

世尊的中心教授,最最宝贝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这个“正等菩提种”,就是大菩提心。那这个东西啊,只有世尊才知道,真正重要的、实在的、坚牢的。其他的人哪,因为凡夫愚痴所以不了解啊!现在我们既然学佛,很幸运地经过祖师、菩萨,经过大经大论开示我们,我们何等幸运呀!一定要从那个根本上面把握得住,一步一步上去,一步一步上去。那么这个呢是说:噢!现在了解了,大菩提心的根本就是大悲。下面说,

2 How the six other personal instructions are either causes or effects of compassion. 

【◎ 第二诸余因果是此因果之理。】

我们学每一样东西,都是从因这么感果,那么现在这个所有的,后面那个大菩提心,要大菩提心要发大悲。这些从每一个前一个层次,推到后一个层次,前面这个是因,到后面这个是果。然后再升一步的话呢,上面刚才说那个果,又变成下一步更升进的因,再上去,一步一步。这一步一步的,各式各样的这些道理,这“余因果”是什么?它的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就是说在这里─“是此因果”,是这个因的果,哪个因哪?下面就告诉我 (p150) 们。就是说所以现在我们要求发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那么大悲从哪里来的呢?这个大悲的因─根本,下面说:

1 How the first four personal instructions - recognition of all living beings are as your mother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love - act as causes of compassion. 

【初从知母乃至于慈,为因之理者,】

这个根本的因,从“知母”一步一步地升上来,这个是它的根本的因。下面就说明,说明为什么从知母亲开始,说这个是因。而从这个知母,然后呢这个念恩,要报恩;因为晓得是母亲,所以晓得母亲的恩,所以晓得母亲是因,要报那个母亲的恩是果。为了要报她的恩,所以你要给她的快乐、去掉她痛苦,这样地一层一层的因果上去,来现在说明这个。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我们从这个果上面反推,找到它的基本的因在哪里,找到了基本的因,从基本的因上面下手。你因如果对了,果当然决定不错;然后呢,这个不错的因做圆满了,这个圆满的结果你就完全得到。下面就说明这个道理。

In general, if you repeatedly consider the sufferings of living beings, you of course develop a simple desire to free them from suffering. 

【总欲离苦,数数思惟其有情苦即能生起。】

所谓大悲的话,就是要帮一切有情的痛苦拿掉。是,总之你的目的无非是要帮一切众生解决这个痛苦,你只要多观察、思惟一切有情的苦的话,觉得他苦得不得了啊,你自然而然能够生起帮他解决痛苦的。就算我们平常人,说这个心肠很硬的人,忽然看见一个(p151) 可怜的人,他心里觉得:“唉呀,这个人好可怜喔,唉!”这样。那我们平常都是有,你只要能够观察有情的苦,思惟它的话,就能够生起这个心。

However, to develop this attitude easily, strongly, and firmly, you must first cherish these beings and have affection for them. 

【然令此心易生猛利及坚固者,则彼有情先须悦意爱惜之相。】

但是这个心啊,就是这种状态当中,它不坚固的,也不猛利的。现在我们要想修行的时候,如果浮浮泛泛的心根本没有用,所以它一定要产生一个非常猛利而坚固的。 为了要达到这个,为令“易生猛利坚固”的话,那么则彼有情先须悦意爱惜之相。 他先要把你所缘的那个有情啊,那个是非常可爱的,你非常亲近的,这个非常怜惜的。这个亲密的人越苦的话,你这个怜悯不能忍受的心越强,这个心就猛利而且坚固。 所以说,

For, at present you cannot bear for your friends to suffer; 

【如亲有苦不能安忍。】

反过来呢,

you are pleased with your enemies' suffering; 

【怨敌有苦,心生欢善。】

如果他是怨家,怨家有苦的话,你还说:“活该,这个家伙,我才高兴咧!”他有苦,你不但不会生悲心,你反而生欢喜。所以为了这个真正要生的话,我们先要了解这一 (152) 点。其次,另外一类呢,

and you are indifferent to the suffering of persons toward whom you have neutral feelings, who are neither enemies nor friends. 

【亲怨中庸若有痛苦多生舍置。】

还有一种人呢,这个人跟你无关紧要的,他虽然痛苦,无关紧要的,你根本心里面生不起来。那么为什么第一种是这样呢?

You have the first attitude because you are fond of your friends. 

【其中初者,因有可爱。】

因为你觉得他可爱啊,所以你心本来就对他有难舍难分的这种,当他受苦的时候,就像你自己受苦一样,这种感受就来了。既然现在你悲心就要缘别人,所以为了使得这个悲心生起的话,你不能缘自己的苦,这推己及人嘛看别人。那么这个别人的话,跟你的越密切、越爱惜,这个心越强。所以他从这个地方,也辨别得很清楚,一步一步告诉我们怎么。

Commensurate with your cherishing of them, you cannot bear for them to suffer. When you cherish friends to a small or medium degree, you are only able to bear their suffering slightly. 

【此复随其几许亲爱,便生尔许不忍其苦,中下品爱下品不忍,】

说这个你不忍的心,换句话说,怜惜、要想帮他去苦的这个心,就看你跟他之间的关 (p153) 系,你越是亲密嘛,这个不能忍受他痛苦的心情越是强烈。假定你跟他的这个亲密的关系中等的,或者下等的,那么这种心情也同样地降低。假定说─这个下面这个“苦”写错了,

When you cherish friends a great deal, you clearly cannot bear for them to suffer at all, even if they suffer just a bit. When you see enemies suffer, not only do you not develop a desire to free them from it, but you also think, "May they not be free from suffering and suffer even more." This is due to your lack of affection for them. 

【若极亲爱,虽于微苦,亦能生起广大不忍。见敌有苦,非但不生欲拔之心,反愿更大愿不离苦,是不悦意相之所致。】

不是苦极亲爱─若非常亲爱的,那么虽然是一点点的小苦啊,你看见那个亲爱的人生起一点小苦啊,你心里面是绝大地不能忍受。而看见敌人有苦的话,不但你不会帮他拔掉,反而希望他,“欸,这个,嗨呀,这个家伙这是……就希望它更大一点,最好他死掉了才好!”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说明,不是缘一个有情,你想想他的苦就算了,这个要生起坚固、猛利。下面还要详细地说,他第一个为什么要先取这个可爱之相,这个是他的道理。

Your lack of affection for enemies is commensurate with your pleasure at their suffering. Being neither unable to bear nor pleased with the sufferings of persons toward whom you have natural feelings results from your having neither affection nor lack of affection for them. 

【此亦由其不悦大小,于苦欢喜而成大小,亲怨中庸所有痛苦,既无不忍,亦无欢喜,是俱无悦非悦意相之所致。】

这个我们容易了解。你对对方的是不是引起这个,它不是因为对方,不是因为你单单,是跟你跟对方的亲、怨、中庸的不同,而生起你内心的反应的不同。所以我们真正修的时候,这应该观察到这一点。你看这一个地方,他每一个地方,把我们心理的行相,辨别得这么地仔细,在这种状态当中,你修的时候才不会有一点遗漏。否则你贸贸然地修了 (p154) 以后,欸,你虽然修了,看见了个怨家,到时候你看见了怨家的时候,你觉得:“这个家伙,我才不会怎么样咧!”你前面这些完全白修了嘛!现在了解了没有?所以以前为什么处处地方要辨别清楚的原因,就是这样。万一辨别不清楚,到那时候是修了半天,那个漏洞在。

所以你们常记得这个比喻:你造了个飞机,在地上觉得造得满好,飞到天空当中,这个漏洞一出来的话,对不起,送命!前面白修是小事啊,还把你命送掉啊!所以现在不要大家忙着去修行,这是千万重要的一件事情啊!这一点啊,我们自己应该再三反省,然后呢,步步如理如量地深入。现在我们看下去:

Consequently, in oredr to have affection for living beings, cultivate the view that they are close to you, like friends or relatives. 

【如是应知,修诸有情为亲属者,是为令起悦意之相】

那么,所以我们晓得:哦!所以我们开始修的时候,不是一下说,马上缘着有情去想他苦,而是先把一切对象看成功是可爱的。而这个可爱的当中,最究竟的是什么?

Since your mother is the closest person to you, cultivate a recognition of all beings as your mothers. Also, recollect their kindness as your mothers and develop the wish to repay their kindness. These three steps are how you learn to cherish and have affection for living beings. 

【亲之究竟为慈母,故修知母,忆念母恩及报恩三,是为引发悦意可爱!】

从这样地辨别以后,我们了解,既然你要引发这种心情的话,那最亲密的人。而最亲 (p155) 密的人当中,最究竟的是什么?是母亲,是母亲。所以,第一个要晓知母。而母,而讲知母,这个详细,这个“知”字在下头。然后晓得了这个母亲的话,那么进一步你想:母亲对我们有什么恩?你想到了这个恩哪,那时候由不得你就不报,“报恩三”。因为你要报恩的话,所以下面那个与他的乐、拔他的苦都生起来啦!所以这个东西是这根本因。所以这三样东西,主要的目的为什么呢?是“引发悦意可爱”,我们了解了。这个次第何等地清楚,何等地清楚!所以平常我们总是觉得:“哎呀,我们赶快修啊!”现在到了这里,“赶快修”这个概念是千万使不得!